[爆卦]類似災難公關的遊戲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類似災難公關的遊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類似災難公關的遊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類似災難公關的遊戲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Eddie Tam 譚新強,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譚新強:1984過時 疫情世界需要Big Brother George Orwell在1948年完成他最後一本小說《Nineteen Eighty-Four: A Novel》,被視為一本「dystopia」(反烏托邦)經典。這本巨著固然有警世作用,但到了今天,「1984」、「Big Brothe...

  • 類似災難公關的遊戲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21 06:53:10
    有 189 人按讚

    譚新強:1984過時 疫情世界需要Big Brother

    George Orwell在1948年完成他最後一本小說《Nineteen Eighty-Four: A Novel》,被視為一本「dystopia」(反烏托邦)經典。這本巨著固然有警世作用,但到了今天,「1984」、「Big Brother」等詞彙,已淪為西方傳媒和政客,攻擊任何他們不認同的國家,或落後他人資訊科技的最懶惰、最模糊、最不負責任,但最有效、最無法辯論的標準抹黑和妖魔化工具。

    《1984》是在1948年完成的,傳說中,Orwell故意把4和8掉轉,把故事背景年代放在他覺得很遙遠,36年後的1984年。故事講述一個經多年戰亂,貧窮悲慘的世界。世界分割為三個版圖巨大的國家,包括:1)Oceania,以倫敦為首都,版圖主要覆蓋南北美洲、澳洲和南非等地方,即大概昔日大英帝國;2)Eurasia,歐亞大陸,即大約前蘇聯加西歐;3)Eastasia,版圖包括中國、日本和其他東南亞地區。書內這3個帝國爭鬥不停,且敵友關係隨時改變,亦仍在爭奪各國邊際上的一些城市,其中一個竟是香港!書中更預測「mass surveillance」(群眾監察)愈來愈厲害,但不少人仍想反抗。

    轉眼1984至今又已36年,1984不再是未來,已在歷史倒後鏡內逐漸遠去。不可不佩服Orwell有點遠見,在二戰後不久即可看出未來數十年的地緣政治變化,跟今天局勢有點接近,當然並非完全正確。西歐從未墮入鐵幕軌迹,蘇聯反而解體。東亞方面,中國確已崛起,但並無吞併任何國家的野心。西方仍想搞亂香港,但中央已逐漸把情况穩定下來。表面美英並沒有行使「Ingsoc」(英式社會主義),亦口頭上尊重私隱權和各種自由。但事實上,西方近月採用的極端經濟政策,已遠比社會主義更左。隨着互聯網、移動通訊和AI等科技急速發展,書內「telescreen」雙向監察技術,早已成真。經2013年Edward Snowden(斯諾登)的「良心爆料」,大家亦早已知道任何人,包括外國領導人如德國總理Merkel(默克爾)的通訊,都隨時被美國間諜機構監控。私隱權只是個假象,近日對中國TikTok和微信的各種指控,更只是個雙重標準,無人相信的笑話。

    嘗試客觀點來分析現今確以資訊科技為主導的美國、中國和其他社會,是否真的是《1984》書內的悲慘世界?二戰至今,雖有無數中小戰爭,但幸而並未再出現世界大戰,我們都活在以核武阻嚇力維持的不穩定和平中。幸而世界大致和平,加上科技突飛猛進,全球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有明顯進步,二戰後至今全球人口大增了3倍多。

    中國40年和平發展 人民活得快樂

    中國成就尤其突出,經歷過百年外憂內患,從1978起終逐漸穩定下來,開始40年的和平發展。中國仍是個發展中國家,但人民溫飽的基本問題已解決,平均壽命更已到發達國家水平。所以不可繼續戴上西方的有色眼鏡來看中國,中國人民親身感受到過去40年奇蹟般的生活改善,他們絕對有理由活得快樂,對個人和國家未來充滿希望,和繼續支持政府和愛國。哈佛大規模長期中國民調,發現政府的支持率高達90%以上,絕非意外,從前其他外國獨立機構如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和公關公司Edelman的類似民調 ,結論都接近,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度超過75%,遠比美、日、英等其他國家高。

    一半美國人民生活在過去40年沒有進步,但另一半則愈來愈富有。美國房屋平均面積在過去50年,由1600平方呎增至近2700平方呎,每1000人的汽車數量亦由500增至近900!美國平均每人每年的CO2排放量約17.75噸。中國汽車總數目和碳排放總量都已超越美國,但中國人均CO2排放量仍只約美國人的三分之一。

    世上沒有免費午餐,一切發展如建造城市,以及航空旅遊等享受,都是由地球來「埋單」的。發展城市需要開發土地,破壞自然生態。現代生活的電力化,以及人人嚮往的自由旅遊,更需要大量化石能源(需要再生能源加速發展),直接加劇氣候變化。

    多年來不少科幻小說家都在預測氣候和生態環境變化的不良後果,包括全球暖化導致更極端氣候現象,愈來愈頻密的超級風暴,海洋水溫上升,減低吸碳能力,南北極融化,海洋水位上升,淹沒沿岸城市等災難,最後導致大量動植物品種的消失!

    病毒頻現 跟環境氣候變化有關

    這些都是人類面臨的重大共同挑戰,但不少無知的人,包括國家領袖如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巴西總統博索納羅(Jair Bolsonaro)等,仍不相信氣候和環境變化,或錯誤以為這是遙遠的事,暫時今天人類仍可繼續任性地消耗地球有限寶貴資源。尤其被白種人「發現」了只500多年的美洲「新世界」,人口密度遠比「舊世界」低,可開發的資源亦更多,美國人感覺自由,更認為其他人無權過問他們的生活模式,所以索性退出《巴黎氣候協議》!

    但人算不如天算,氣候和環境變化製造出來的第一個超級挑戰,竟非紐約被淹沒或全球過熱導致失收和饑荒,而是由體積只0.1微米的COVID病毒所引起的一場大流行,至今感染人數超過2200萬人,死亡人數近80萬,最厲害是導致人類史上從未見過,已超過半年的世界交通、經濟和生活大停頓!毋須爭拗COVID來源地,更重要的是冠狀病毒已非首次出現,早前已有SARS和MERS,愈來愈頻密的出現肯定跟環境和氣候變化有關。

    半年前我提出一個新觀點,從整個地球生態環境來看,人類不要太過驕傲,可能我們才是「病毒」,感染地球發燒了,可能反而COVID是地球派來對付「人類病毒」的抗體!這個忠於地球,但「出賣人類」的理論,已有不少客觀證據。

    全球航空班次減少了八成至九成,陸上交通量亦下跌不少,碳排放大減。Mother Nature的恢復能力不錯,連最污染的印度、巴基斯坦和一些中國城市,近期空氣質素都大有改善。香港的藍天白雲20年來罕見,連維港都變藍了!

    今次大流行,已不止是一個給予人類的警告,其實已是一個非常有效阻慢人類破壞地球的武器!原來不用等到全球人口過多,生活環境非常擁擠、糧食短缺,空氣更差等情况出現,人類才需放緩發展。經全球交通系統,病毒已迅速傳播到幾乎全球每個角落,即使人口疏落的美國州份如蒙大拿和阿拉斯加,都成為疫情熱點,社會被迫停頓!

    COVID大流行可能已為人類發展定下一個「semi-hard limit」(半硬性限制)。正確一點來說,不是說完全不可繼續發展,而是要適應和改變發展方向。更subtle(微妙)但非常重要的另一點是連所謂「自由」、「民主」、「私隱權」和「國家主義」等模糊概念,亦必須調整得更清晰和更科學化。

    標指再創新高 反映市場樂觀

    有人可能以為我杞人憂天,疫情必將很快消失,疫苗即將研發成功,最遲明年必可回復「正常」,可「報復式」環遊世界!最佳證明是美股標普指數,如不樂觀,怎可再創歷史新高!

    非常渴望童話式美好結局,我也極渴望自由自在到處旅遊!標指創新高我也高興,但在Robinhood年代,炒股已成為類似《Fortnite》的另一個遊戲,疫情下財富的意義亦已變得愈來愈抽象。

    美國傳染病專家Dr. Fauci說,今次COVID大流行是一場「完美風暴」。COVID傳染度超高,R0高達5以上,近日馬來西亞發現基因變異,傳染度或再升10倍,太恐怖了!全球測試大幅增加,治療方法不停改善,但CFR死亡率仍徘徊在3%以上,估計IFR約1%,即最少仍是豬流感的10至30倍。我曾指出COVID的死亡率極尷尬,如低如豬流感的0.03%,大概可置之不理,如高如伊波拉和禽流感的35%以上,那麼根本沒有選擇,只可保命為先。但COVID的平均CFR雖約3%,但病情的presentation(症狀)非常濶,不同年齡、健康狀况和其他未知因數,可出現截然不同嚴重度的病情,由毫無徵狀的帶菌者,到輕微呼吸道感染,到嚴重肺炎和死亡、中風和影響腦功能的情况都有,非常棘手。尷尬死亡率乘以高傳染度,就變成一個所有國家必須面對的天大難題。

    專家亦預計COVID將成為長期存在的風土病,只望病毒殺傷力逐漸轉弱,和愈來愈多人產生抗體。Dr. Fauci對疫苗的期望有限,估計有效率只約50%至60%,跟流感針相若,但有效期可能更短,只數個月。對很多人來說,此水平的疫苗,即使打了,仍未必夠膽四處旅遊。

    不同國家對處理疫情有不同看法。最愚蠢的說法是因COVID而死的只80萬,遠少於1918年大流行估計死的5000萬至1億人,根本不值得停頓經濟!這說法有兩個嚴重問題,首先如過去半年世界沒有停下來減慢傳播,至今死亡人數必已經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另外,現代醫學昌明,資訊發達,當然比百年前更珍惜生命,怎可能甚麼也不做!

    自由、私隱權,甚至民主都是有條件和限制的。每個人當然應享有某程度的言論和行動自由,但前設是不可影響其他人的健康、人身安全和相同權利。例如很多美國人以自由為藉口,拒絕戴口罩,是極度自私的行為。全球不少國家,都已立法強迫戴口罩,因為所謂個人自由,可嚴重影響公共健康!

    放大到一個國家層面,譬如某個國家,所謂民主地決定採取反科學的群體免疫政策,例如瑞典、巴西和更混亂的美國,他們的自私但錯誤決定,除會害死自己國民,亦可經旅客和貨運等途徑,把病毒傳播到世界各地!我不認為最近發現巴西凍肉含COVID病毒是純意外,絕對跟巴西無意抗疫有關。

    多國料續嚴控旅遊限制

    未來數年旅遊將是個大考驗。理論上如一些國家的感染率差不多(例如歐盟),實毋須封關。但政治上行不通,每個國家都有責任阻止任何外國威脅入侵,包括病毒、罪犯和恐怖分子等。我預計絕大部分國家,即使疫情稍有退減,仍不會恢復完全自由旅遊,很多國家將嚴控入境人數,大部分免簽證安排都將被取消,相反極可能在入境前後都要求健康測試。

    還有一點,未來所有國家都必提高警覺,很多防疫措施,包括要求社交距離和戴口罩,旅遊限制,WFH和上學等,都將變作(半)永久安排,更需為未來出現新疫症作準備(必然)。所有國家也需改變發展計劃,尤其興建機場,拓展航空和旅遊業等。

    隨着5G、IoT和AI等技術發展,不少國家或將長期要求遊客(甚至國民)在手機上安裝所謂「健康碼」,或更有效的穿戴式「健康鈪」,有助監測個人健康和整個社會的疫情發展。據說下一代的Apple Watch,已將有測體溫功能,我期待未來可加設快速測試各種病毒功能!

    科技防疫 自由私隱需取捨

    不少人又拿出《1984》來嚇人,政府將侵犯私隱權,收集個人DNA資料,監察行蹤等。但在大流行的真實威脅下,政府有責任保護人民生命、健康和權利,此考慮凌駕所謂個人私隱權。「自由」和「私隱」變成一個取捨,如看重私隱,譬如不願戴健康鈪,或會被某些國家拒絕入境,或需要隔離。但如同意穿戴,反而可「較自由」行動和免隔離。

    我的願景永遠一樣。如要有效應付大流行、氣候變化和核武等威脅全人類挑戰,實需要美、中和其他國家衷誠合作,以科學為本,共同找出最有效和合理的解決方法。很多已過時的政治和經濟概念,都需要update和改變。

    不要再被《1984》的洗腦式膚淺口號愚弄和嚇倒。能實時掌握疫情、經濟、氣候和社會安全等重要信息,善用科技服務人民的「Big Brother」,並非一個反烏托邦的寫照。這是個實事求是,願意承擔責任,理性應付問題的現代政府。

    (中環資產持有騰訊及Apple的財務權益)

  • 類似災難公關的遊戲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3-05 23:55:12
    有 8 人按讚


    【#PLAY|靠關公煉成「森之妖精」】

    http://www.refract.world/2018/03/billy-herrington/

    前GV男優Billy Herrington(下稱海靈頓)車禍喪生,消息在不少ACG頻道洗版。談論這件事的人,大多不是愛看他的成人片,而是視之為一個搞笑藝人巨星殞落。2007年開始,有日本網民在網上惡搞海靈頓和另一個男優的摔跤片段 [1],將他奇怪的叫聲混音、為他配上「空耳」字幕等等。海靈頓因此被動而迅速地地成為日本的網絡紅人,人氣更由日本輻射到中國內地、香港及台灣等地。

    2009年,反應迅速的海靈頓到達日本的ACG聖地秋葉原和Fans見面;2016年,海靈頓更「訪問」台北。在後期的訪問中,他曾表示自己還有兩個地方很想訪問,一個是北京,一個是香港。這一切都隨著其英年早逝而頓成泡影。

    將玩笑進行到底

    其實海靈頓也是一個絕佳的公關處理案例。不少公關中人會說,自嘲的能量很大,能夠將劣勢轉變為掌聲。例如早前英國KFC因為雞肉短缺而登報道歉,將自己的品牌名字惡搞成「FCK」,並表示We are Sorry,成功搏得觀眾一笑,化解了自己的公關災難 [1]。

    海靈頓說到底是被惡搞的,網民可以說是嘲笑他的叫聲和演出。不過他自己很快自己也跟著「玩埋一份」,而且不以為恥,並且表示欣賞網民的創意。他曾在一個訪問中表示:「每個年代的人表達自己時,都會做一些看來很怪的事……這個世代的人則用媒體創作來表達自己,而且他們很有創意。」[3]

    和平大方地看待網絡創意,並不一定是常態;他也可以高呼「雖遠必誅」並且控告網民侵權。說到底他的影片也應該是知識產權。

    「金句」其實一開始是用來恥笑的

    在香港,我們可以看一些類似例子,例如黎明。黎明雖然在2016年才開Facebook Page,但卻被視為其中一個最懂得與網民互動的明星。雖然大量網民,尤其是年輕人對黎明的認識,可能就是那些似是而非的金句,但到了近年,黎明自己都玩埋一份,到主流傳媒跟網民對話、「解釋」自己的金句等等 [4],到最後反而令人「無位可入」,只能說句「你贏了」。但其實黎明的解釋都十分黎明,講完你都未必明白,反而令網民覺得曲直難分,增加討論熱點。

    例如有網民問,「黎明你俾人話係金句王,你會唔會唔開心?」黎明答:「如果唔開心有得選擇,咁算喇,唔開心根本冇得選擇,我開心畀你睇喇。」究竟你睇左咩?唔知喎,唔明喎,但唔明就有得討論,有人討論就是人氣。

    翻查「老黎語錄」,小編選了兩句特別有感覺的:「當一個藝人覺得自己好有魅力的時候,其實佢已經喪失魅力!」、「戀愛就好似打遊戲機咁,每個人都會過關,打爆機,明白個遊戲點玩,但係到你爆機時,你已經魂歸天國」,相當有佛家或老莊味道。又例如張家輝的電影也以惡搞黎明MV而出名,但這些惡搞在更長期而言,只是更加確立了黎明的經典地位[5],而且每次提到笑片時代的張家輝,黎明又會再次被指涉和提及,使得兩套作品可以長期互相加持。

    哭泣聲絕無意義……

    在網絡時代行走,大概也經常能夠體現「禍兮福所倚」。壞新聞也是新聞,有新聞就是好新聞。只要調度得當,出事之後的處理和收尾夠漂亮,可能還能轉化為意外的人氣。關公不會像陳茂波那樣反唇相譏,或者流淚。因為在觀眾眼前,哭泣聲絕無意義?

    [1] http://www.nicovideo.jp/watch/sm1175788?

    [2] https://inews.co.uk/…/kfcs-gutsy-ad-apologising-chicken-sh…/

    [3] https://youtu.be/Vj1p18g7DiI

    [4] https://hk.entertainment.appledaily.com/…/article/…/19530711

    [5] 例如經典的《全日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C4xrwke03w

    http://www.refract.world/2018/03/billy-herrington/

  • 類似災難公關的遊戲 在 蔡正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5-07-27 02:11:52
    有 2,758 人按讚

    不扔原子彈日本也會投降嗎?

    2015-07-23 查爾斯·斯文尼 重讀歷史

    在日本扔下核彈的美國退役空軍少將
    查爾斯·斯文尼1995年5月11日
    在美國國會發表的演講全文。
    今天讀來,仍發人深省。

    我是美國退役空軍少將
    查爾斯·斯文尼。

    我是唯一一位參加了
    兩次對日本原子轟炸的飛行員。

    在對廣島的轟炸中,
    擔任駕駛員蒂貝茨上校的右座領航員,
    在對長崎的轟炸中,
    任編隊指揮員。

    作為唯一一個參與兩次
    對日本原子轟炸的飛行員,
    我將陳述本人親身經歷的往事。

    我要強調指出,
    我所陳述的都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而有些人就是無視這些明顯的事實,
    因為這些事實與他們頭腦中的偏見不符。
    此刻,
    作為經歷了那段歷史的人們,
    我要陳述我的思考、觀察和結論。

    我相信杜魯門總統作出的
    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決定
    不僅符合當時的情況,
    而且具有壓倒其他可能選擇的
    道義上的必要性。

    像我們這一代絕大多數人一樣,
    我最不希望發生的一件事就是戰爭。
    我們作為一個民族不是騎士,
    我們不渴望那種輝煌。

    當我國正在大蕭條中掙扎時,
    日本開始了對鄰國的征服
    搞什麼「大東亞共榮圈」。

    法西斯總是打著漂亮的旗幟
    去掩飾最卑鄙的陰謀。
    這種「共榮」是通過對中國
    進行殘酷的總體戰進行的。

    日本作為一個國家,
    認為自己命中注定要統治亞洲,
    並由此據有亞洲的自然資源和廣袤土地。

    未有絲毫的憐憫和猶豫,
    日本屠殺無辜的男人、女人和孩子。
    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中,
    30萬手無寸鐵的平民被屠殺。
    這是犯罪。
    這是事實。

    日本認為美國是阻止其實現
    在亞洲的「神授」命運的唯一障礙。
    於是日本對駐紮於珍珠港的
    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進行了
    精心策劃的偷襲。

    偷襲時間定於一個星期天的早晨,
    因為此時行動可以最大限度地
    摧毀艦隊實力、消滅人員,
    給予美國海軍以致命的打擊。

    數千名美國水兵的生命湮滅於
    仍然沈睡在珍珠港灣底的
    美海軍亞利桑那號軍艦里。

    其中的許多士兵甚至不清楚
    為什麼受到突然襲擊。
    戰爭就這樣強加在美國的頭上。

    科雷希多的陷落及
    隨後對盟軍戰俘的屠殺,
    驅散了對日軍獸性的最後一絲懷疑。

    即使是在戰時,
    日軍的殘暴也是令人發指的。

    巴甘省的死亡進軍充滿恐怖。
    日本人認為投降是對自身、對家庭、
    對祖國、對天皇的污辱。
    他們對自身和對敵人都不手軟。

    7000名美軍和菲律賓戰俘
    慘遭毆打、槍殺、被刺刀捅死,
    或慘死於疾病和譏餓。
    這都是事實。

    隨著美國在廣闊的太平洋向日本
    緩慢、艱苦、一步一流血地進軍,
    日本顯示出自己是冷酷無情、
    桀驁不遜的殺人機器。

    無論戰事是多麼令人絕望,
    無論機會是多麼渺茫,
    無論結果是多麼確定,
    日本人都戰至最後一人。

    為了取得可能大的光榮,
    日軍全力以赴去殺死
    盡可能多的美國人。

    美軍開進的距日本本土越近,
    日本人的行為就變得越瘋狂。

    塞班島:美軍陣亡3000人,
    其中在最後幾小時就死了1500人。
    硫黃島:美軍陣亡6000人,傷21000人。
    沖繩島:美軍陣亡12000人,傷38000人。
    這是沈重的事實,

    凱米卡茲即「神風敢死隊」,
    駕駛裝載炸彈的飛機撞擊美國軍艦。
    隊員認為這是天上人間至高的光榮,
    是向神之境界的昇華。

    在沖繩海域,
    神風敢死隊的自殺性攻擊
    要了5000名美國海軍軍人的命。

    日本用言語和行動表明,
    只要第一個美國人蹋上日本本土,
    他們就處決所有的盟軍戰俘。

    日本為大屠殺作準備,
    強迫盟軍戰俘為自己挖掘墳墓。
    即使在投降後,
    他們仍然處決了一些戰俘。
    這是事實

    《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日本人認為這是荒唐可笑而不屑考慮的。

    我們從截獲的密碼得知,
    日本打算拖延時間,
    爭取以可接受的條件經談判投降。

    在8月6日之前的幾個月里,
    美國飛機開始轟炸日本本土。
    一個個日本城市化為火海,
    成千上萬的日本人死去。

    但日軍發誓決不投降。
    他們準備犧牲自己的人民,
    以換取他們所理解的光榮和榮譽
    不管死多少人。

    他們拒絕救助平民,
    儘管我們的飛行員事先已就
    可能來臨的空襲投撒了傳單。

    在一次為期10天的轟炸行動中,
    東京、名古屋、神戶、
    大阪的許多地方化為灰燼。
    這是事實

    即使在用原子彈轟炸了廣島之後,
    日本軍部仍然認為美國只有一枚炸彈,
    日本可以繼續堅持。

    在8月6日之後,
    他們有3天的時間用於投降,
    但他們不。

    只有在長崎受到原子轟炸後,
    日本天皇才最後宣佈投降。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
    軍方仍聲稱他們可以而且應該繼續戰鬥。
    一個陸軍軍官團體發起叛亂,
    試圖截獲並銷毀天皇
    向日本人宣佈投降的詔書。
    這是事實

    這些事實
    有助於說明
    我們所面臨的敵人的本質,

    有助於認清
    杜魯門總統在進行各種選擇時
    所要考慮的背景,

    有助於理解為什麼
    對日本進行原子轟炸是必要的。

    像每一個男女軍人一樣,
    杜魯門總統理解這些事實。
    傷亡不是某種抽象的統計數字,
    而是慘痛的事實。

    原子彈是否結束了戰爭?
    是的。

    它們是必須的嗎?
    對此存在爭議。

    50年過去了,
    在某些人看來日本成為受害者,
    美軍成為凶殘成性的征服者和報復者;
    原子彈的使用是核時代
    的不正義、不道德的起點。

    自然,為了支撐這種歪曲,
    他們必然要故意無視事實
    或者編造新的材料以證明這種論調。

    其中最令人吃驚的行經之一,
    就是否認日軍曾進行過大屠殺。
    事物怎麼會弄成這個樣子呢?

    答案也許會從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中找到。
    當前關於杜魯門總統為什麼要下達
    對日本進行原子轟炸的命令的爭論,
    在某些情況下已演變成數字遊戲。

    史密斯策劃的「原子轟炸後果」展覽,
    顯示了卑劣的論調,
    這種論調造史學界引起軒然大波。

    「原子轟炸後果」展覽傳遞出這樣的信息
    日本是受害者,
    美國是罪惡的侵略者。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去看展覽,
    他們會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他們還會知道事實的真相嗎?

    在一個全國性的電視辯論中,
    我聽到這樣一位所謂的傑出歷史學家聲稱,
    原子彈是沒有必要的,
    杜魯門總統是想用原子彈嚇唬俄國人,
    日本本來已經打算投降了。

    有些人提出,
    艾森豪威爾將軍曾說過,
    日本已準備投降,
    沒有必要使用原子彈,

    然而,基於同樣的判斷,
    艾森豪威爾曾嚴重低估了
    德國繼續戰鬥的意志,
    在 1944年就下結論說
    德國已無力進行攻勢作戰。

    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判斷,
    其結果即是阿登戰役的激戰。
    是役,數萬盟軍毫無必要地犧牲了,
    並冒著允許德國拖延戰爭
    和有條件投降的風險。

    一個相當公正的結論是,
    根據太平洋戰爭的情況,
    可以合理地預期日本
    將是比德國更瘋狂的敵人。

    最後,有一種理論認為,
    如果盟軍進攻日本本土,
    我們的傷亡不是100萬,
    而是只要死上46000人就夠了。
    只不過是46000!

    你能夠想象這種論調的冷酷嗎?
    僅46000人,
    好象這些是無關緊要的美國人的生命。

    在此時此刻,我要承認,
    我不清楚
    在對日本本土的部隊進攻中
    美軍將會傷亡多少人
    也沒有任何人知道。

    根據對日本戰時行為的判斷,
    我的確認為,
    一個公正合理的假設是
    對日本本土的進攻
    將是漫長而代價高昂的。

    根據我們所知道的情況,
    不是根據某些人的臆想,
    日本不打算無條件投降。

    在對硫黃島
    太平洋中一個8平方英里的島礁的進攻中, 
    6000名海軍陸戰隊官兵犧牲,
    傷亡總數達27000人。

    但對那些認為
    我們的損失僅是46000人的人,
    我要問:是哪46000人?
    誰的父親?誰的兄弟?誰的丈夫?
    是的,我只注意到了美國人的生命。
    但是,日本的命運掌握在日本人的手中,
    而不是美國。

    數以萬計的美軍部隊
    焦急地在大洋中等待著進攻
    他們的命運取決於日本下一步怎麼走。

    日本可以選擇在任何時刻投降,
    但他們選擇了等待。
    而就是日本「無所作為」的時候,
    隨著戰事的進行,
    美軍每天傷亡900多人。

    我曾聽到另一種說法,
    稱我們應該與日本談判,
    達到一個日本可以接受的有條件投降。

    我從來沒聽任何人提出過
    與法西斯德國談判投降。
    這是一個瘋狂的念頭,
    任何有理性的人都不會說出這樣的話。

    與這樣一個邪惡的法西斯魔鬼談判,
    就是承認其合法性,
    即使是已經在事實上打敗了它。

    這並不是那個時代空洞的哲學上的原則,
    而是人類的正義要求,
    必須徹底、乾淨地鏟除法西斯惡魔的勢力,
    必須粉碎這些邪惡的力量。

    法西斯的領導者
    已經無情地打碎了外交的信譽。

    為什麼太平洋戰爭的歷史
    這麼容易就被遺忘了呢?

    也許原因就存在於
    目前正在進行著的對歷史的歪曲,
    對我們集體記憶的歪曲。

    在戰敗50年後,
    日本領導人輕率地聲稱他們是受害者,
    廣島、長崎與南京大屠殺
    在實質上是一回事!

    整整幾代日本人不知道
    他們的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都幹了些什麼。
    這可以理解
    為什麼他們不理解日本為什麼要道歉。

    與德國認罪的姿態不同,
    日本堅持認為它沒幹任何錯事,
    它的行為是受當時局勢的拖累。

    這種態度粉碎了
    任何真正彌合創傷的希望。

    只有記憶才能帶來真正的原諒,
    而遺忘就可能冒重復歷史的危險。

    通過精心策劃的政治和公關活動,
    日本現在建議使用「太平洋勝利日」
    來取代「對日本勝利日」這一術語。

    他們說,這一術語
    將會使太平洋戰爭的結束
    不那麼特別與日本有關。

    有些人可能會提出,
    這些文字能說明什麼呢?

    對日本勝利--太平洋的勝利
    讓我們慶祝一個事件,
    而不是一個勝利。

    我要說,話語就是一切。
    慶祝一個事件!
    類似於慶祝一個商場開業典禮,
    而不是歡慶戰爭的勝利。

    這將分裂整個地球。
    數以千萬計的死者、
    數以千萬計受到身心傷害的人
    和更多的人將會不知所措。

    這種對語言的攻擊是顛倒歷史、
    混淆是非的工具。

    文字或話語可以像
    任何一種武器一樣具有毀滅性:
    上是下;奴役是自由;侵略是和平。

    在某種程度上,
    通過抹除精確的描述文字
    而對我們語言所展開的攻擊,
    要比10年前日本對我們進行的
    真正的侵略更具有危害性,

    至少在真正的侵略中,
    敵人是清楚的,
    威脅是清楚的。

    今天日本巧妙地
    打起種族主義這張牌,
    以此來宣示其行為的正義性。

    日本不是進行罪惡的侵略,
    而是崇高的,
    他們用屠殺
    「解放」了2000萬無辜的亞洲人。

    我堅信,這2000萬無辜的人,
    他們的家人,他們的後代,
    永遠也不會欣賞日本崇高的行為。

    經常有人問我,
    用原子彈轟炸日本是否是出於報復,
    是否是蓄意毀滅一個古老而令人尊敬的文明。

    對此,有如下事實:
    其一,在最初的轟炸目標清單上包括京都。
    雖然京都也是一個合法的目標,
    在先前的空襲中未曾予以轟炸,
    國務卿史迪文森把它從目標清單中去掉了,
    因為京都是日本的古都,
    也是日本的文化宗教中心。

    其二,在戰時我們受到命令的嚴格約束,
    在任何情況下,不得轟炸東京的皇宮
    儘管我們很容易識別皇宮並炸死天皇。
    畢竟我們不是為了報復。
    我經常想如果日本有機會轟炸白宮,
    是否也會像美國這樣克制。
    我認為日本不會。

    在此讓我澄清一個事實,
    糾正一個長期以來的偏見,
    那就是我們故意選擇人口密集的城市轟炸。
    我們要轟炸的每一個目標城市
    都有重要的軍事價值。

    廣島是日軍南方司令部所在地,
    並集結了實力可觀的防禦部隊。
    長崎是工業中心,
    有兩個重要的兵工廠。
    在這兩個城市,
    日本都把兵工廠和部隊配置於市區中心。

    像在任何一場戰爭中一樣,
    我們的目標
    理所當然的目標是勝利。
    這是一個不可動搖的目標。

    我不想否認雙方死了許多人,
    不僅兩國,而且是世界。
    我不為戰爭的殘酷性而驕傲而歡樂,
    我不希望我國或敵國的人民受難。
    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

    但我的確認為這樣一個問題
    應該去問日本戰犯,
    是他們以日本人民為代價
    追求自身的輝煌。
    他們發動了戰爭,
    並拒絕停止戰爭。
    難道他們不應為所有的苦難、
    為日本的災難負最終的責任嗎?

    也許如果日本人真切地瞭解過去,
    認清他們國家在戰爭中的責任,
    他們將會看到是
    日本戰犯要負起戰爭的罪責。
    日本人民應該給遠東人民一個答復,
    是誰把災難強加給遠東各國,
    最後強加給日本自己。

    當然如果我們與日本人
    一道抹煞歷史的真相,
    那麼這一點是永遠也做不到的。

    如果日本不追詢並接受真相,
    日本怎能安心地與自己相處,
    與亞洲鄰國、與美國相處?

    我和我的部屬
    在執行原子轟炸任務時堅信,
    我們將結束戰爭。
    我們並沒有感到高興。
    而是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
    而且我們想回到自己的家人身邊。

    今天,我站在這裡作證,
    並不是慶祝原子彈的使用,
    而是相反。
    我希望我的使命是最後一次。

    我們作為一個民族
    應該對原子彈的存在感到恐懼。
    我就感到恐懼。
    但這並不意味著回到1945年8月,
    在戰時情況下,
    在敵人頑固凶殘的條件下,
    杜魯門總統沒有義務
    使用所有可能的武器結束戰爭。

    我同意杜魯門總統的決定,
    當時以及現在。

    戰後幾年,
    有人問杜魯門總統
    是否還有其他選擇,
    他響亮地說:沒有。
    接著他提醒提問者:
    記住,珍珠港的死難者
    也沒有其它選擇。

    戰爭總是代價高昂的,
    正如羅伯特·李將軍所說:
    「戰爭如此殘酷是件好事,
    否則就會有人喜歡它。」

    感謝上帝使我們擁有原子武器,
    而不是日本和德國。
    科學有其自身的邏輯,
    遲早會有人設計出原子彈。

    科學不能被否定。
    關於製造原子彈是否明智的問題,
    終將被原子彈已被製造出來
    這一事實所壓倒。

    由於德國和日本法西斯被擊敗,
    世界變得更好了。
    日本和美國的年輕人不再相互殺戮,
    而是生長、成家立業,在和平中生活。

    作為10個孩子的父親
    和21個孩子的祖父,
    我可以表明,
    我很高興戰爭這樣結束。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