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頻譜電子總經理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頻譜電子總經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頻譜電子總經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頻譜電子總經理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蘋果日報紙本謝幕 2021.5.17 0. 我想記錄這件事情的發生時間 2021年5月17日,蘋果日報將出版最後一天的紙本報紙,從實體通路中謝幕。這篇文長,會從新聞媒體的數位轉型,新媒體平台與演算法的競爭,來討論這件事情。 一樣的,我想先聊這件事情的發生。 蘋果日報在 5月14日,發了一封公開...

  • 頻譜電子總經理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15 13:00:27
    有 358 人按讚

    蘋果日報紙本謝幕
    2021.5.17

    0.
    我想記錄這件事情的發生時間 2021年5月17日,蘋果日報將出版最後一天的紙本報紙,從實體通路中謝幕。這篇文長,會從新聞媒體的數位轉型,新媒體平台與演算法的競爭,來討論這件事情。

    一樣的,我想先聊這件事情的發生。

    蘋果日報在 5月14日,發了一封公開信,宣布會在 5月17日最後一次發行紙本,於 2021年5月18日後停刊,不再發行紙本報紙。
    蘋果日報 曾經在台灣是與 自由時報 互爭發行量第一的報紙媒體,在iPhone 3G 開賣的2008年,發行量達 50萬份,而依照他公開信的內容,目前發行量僅約10萬份。

    蘋果日報紙本停刊,這在台灣的社群媒體發展,和傳統媒體競爭中,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件。

    我想針對幾件事情,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記錄一下台灣媒體發展的重要時刻

    1.
    自媒體的時代中夾生存的傳統媒體

    先簡單談一下自媒體時代,發聲有多容易。

    我們在談自媒體,談的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媒體。但我們忘了談一件事情,那就是媒體也慢慢地就像一個人一樣,在社群平台上面有個數字—追蹤數。一起在這裏追求著觸及和流量,以及影響力。

    那些媒體所打造的組織,仰靠著大量的人力成本和設備。但現在你只要打開臉書,或是打開 Youtube,按幾個鍵,走完一段大約三分鐘的程序,你就可以開始一趟自媒體之旅。有一個媒體的名稱,在上面寫寫字,按下送出後,就會傳到非常多人的面前。

    就像你現在所看到的這篇文章,和這一個自媒體。

    在稱作「研究生」的這個自媒體裡面,我是記者,也是編輯,還是個主筆。這個媒體廣編不分離,我還要自己談廣告,接業配。唯一一個我不用做的事情,就是通路。因為臉書幫我處理好這件事情,我不需要去煩惱,要如何把訊息傳達到閱聽人手上。當然,我會面臨一些其他更麻煩的問題,這個部分我們稍後再說。

    「通路」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是一個沒有經歷過傳統媒體產製流程的人,很難想像的一件事情。

    2.
    傳統媒體的產製成本

    我當年還是新聞所的學生時,帶著一群高中生參加聯合報新聞營。大家對於走到一個報社,會驚呼的,不是總經理,也不是總編輯,更不是那一堆名為「編輯台」的電腦。因為那些都太抽象了。

    對,大家最興奮的,是龐大的印刷機器。

    一個報紙的產製過程,並不是在把「文章按下送出」後就結束。要送印,送印完後要派報。在凌晨有一群人開著車把報紙送到你家附近的某個橋下,以便躲雨。然後送報員再去橋下領取那些報紙,挨家挨戶的配送報紙。當然啦,現在已經很少人在訂報,報紙最後沒有到你的信箱,可能是到附近的便利商店。

    這個過程,用現在的網路語言講,大概就是「把你的文章,經過演算法後,在臉書牆上出現」。這一句話說得簡單,但在傳統報紙中,卻是要一群人每天在凌晨完成的事。

    我希望大家不要誤會,運用臉書傳送資訊內容,讓文章在幾秒鐘後就能傳遞到全世界臉書使用者面前,並不是沒有成本。裡面有大量的工程師,維護機器的人員,甚至是網路的鋪設等等。他一樣有很多的費用會產生。只是當你在運營自媒體的時候,不用去想這些事情,因為「平台」已經幫你想好了。

    我在學校教媒體創作時,第一堂課我會跟學生聊這件事情:「在十五年前,我還坐在這間教室裡學習如何當一個好的新聞記者時,我們談採訪,聊編輯,學報導,操作技術。但是沒有一堂課會告訴你,要如何開一間報社,怎麼開一家電視台。但現在,這堂課在台大發生了,我們這堂課,就是要你從零開始做一個自己的媒體,從品牌定位,編輯台的規劃開始做起。」

    為什麼十五年前做不到的事情,現在能做到?因為通路。當通路的成本降下來了,甚至是所謂的「系統化」,在發行一個自媒體的過程中,少了很多的事情要做。那些,可能是新世代的媒體人,想都沒想過的事情。

    我本來想聊電視和 Youtube 媒體產製流程的關係。不過因為這篇文章已經夠長了,留待之後有相關事件,再一起討論。
    接下來,我想切入一個很重要的議題:當媒體在網路上只剩下品牌。

    3.
    當媒體只剩下品牌

    當我們在談「自媒體」的時候,常常只看到一個面向,就是「品牌本身在網路上也是個媒體」。但我想邀請大家看到另一個面向,就是「媒體在這些平台上,也只剩下品牌」。

    在一個臉書平台的演算法推播,或是 Youtube 去推播一則影片,又或者是你用 Google 去搜尋一則新聞。媒體的內容,跟其他網路內容,其實長得沒什麼兩樣。

    對,就是一樣的,臉書貼文只有一種介面,Youtube 影片也只有一種介面。差別只是他有沒有把這個「品牌」,塑造出一個「媒體的形象」,或是「新聞的形象」。

    如果我說「 東森新聞」是個媒體,你可能點頭如搗蒜。但我如果說「 卡提諾狂新聞」是個媒體呢?你可以會想一下,最後大概會告訴我,不是吧,他是個娛樂粉專。

    那請問「眼球中央電視台 」是媒體嗎?「志祺七七」是新聞嗎?還是那只是「視網膜 Retina」和「張志祺」的個人品牌?「niusnews 妞新聞」,「小日子」,「PopDaily 波波黛莉的異想世界」他分別是用什麼樣的角色出現在你眼前?

    試著想一件事情,在一個分眾的時代,一群人坐在咖啡廳聊天,都沒有辦法的定義出什麼是媒體,那麼平台的演算法能做到這件事情嗎?或是說,你期待他幫你做到這件事情嗎?

    這邊我要先說一下,媒體存在的價值和企業品牌,個人品牌,和政府機構之類的「自媒體」相比,他們的確在資源上和社會意義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我想讓大家思考的是,或許這些所謂的「傳統媒體」有著不一樣的使命在,但是當他放在「臉書」「Youtube」這些平台上的時候,他們對平台來說,對閱聽人來說,差異可能比你想的小很多。

    十五年前,如果你想要得到一個疫情的訊息,可能會打開電視,或是去買份報紙。但現在,你可能會打開臉書或是 Youtube,又或是Google 一下,聽聽 Clubhouse 。想一下你的確診資訊是從哪來的?是「蘋果日報」「聯合報」「TVBS」這類的傳統媒體嗎?還是從哪個政治人物的粉專看到的呢?或是「衛福部」自己開的直播?

    講一下我的好了,我的主要資訊來源是「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以及這個自媒體的作者兼編輯兼總主筆及Clubhouse製作人,人稱林氏璧的孔醫師。

    如果放在十年前,你可能會覺得這是個非常荒謬的事情,「什麼?你聽一個教你玩日本的部落客告訴你防疫?你怎麼不看電視呢?」

    但我可以相當有信心的說,雖然聽起來好像違和感很重,但十年後的現在非常多人都知道我在說什麼,而且不會質疑這個合理性。

    是的,蘋果日報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大家腦中想像的其他媒體。還有政府官方的自媒體,還包括了一個在疫情下轉行的「日本旅遊部落客」。

    4.
    你的新聞不是我的新聞

    傳統媒體碰到數位轉型時,還面臨到一個挑戰,就是人力資源的重新調配,和演算法的競爭。

    在網路上你應該會常看到這樣的留言「媒體都沒新聞報了嗎?幹嘛寫這個。」這句話看似憤怒有道理,但應該不少新聞從業人員,只能看著這句話苦笑。

    一家報社,每天都會有非常多的新聞。如果你有經歷過在早餐店翻報紙的年代,可能也有跟我一樣的訓練 — 運用十分鐘吃早餐的時間,看完兩份報紙。

    一份報紙最重要的新聞,稱作「頭版頭」。他的意思是,在一整份報紙裡面的第一頁,最上面,寫在報紙名稱附近的新聞。這一則新聞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他意味著「這份媒體為昨日一整天,選出來最重要的事件。」裡面有著價值觀判斷和意識形態。換句話說,換個媒體,或是換個媒體的老闆,甚至是換個總編輯,可能都會選出不同的事件。在十幾年前念大眾傳播科系的學生們,都受過這樣的訓練 — 比報。比報訓練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分析各家報紙對於「頭版頭」新聞的選擇。

    好,我們現在把傳統「頭版頭」新聞的概念,放在臉書上,會變成什麼呢?

    我在課堂上,或是去各大學演講討論「網路媒體識讀」的時候,會告訴學生一個重要觀念「編輯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一項是運用符號和編輯的手法,來決定什麼新聞應該要被看到。而這項工作,現在的競爭對手往往不是人,而是演算法。」

    首先,大家不用去質疑「重要新聞沒人報」這件事情。如果你有機會走去便利商店,買一份報紙,你可能會覺得很陌生。「奇怪了?怎麼跟我平常看到的新聞差這麼多?」

    以前的媒體,大家是一起看到頭條新聞的,但你在臉書上看到的內容卻完全不是。

    這麼說吧,媒體選出來最重要的新聞,放在「頭版頭」,會在你買報紙的當下強迫看到。但是放在臉書上,你可能對他無感,就滑過去了。臉書會判斷這則新聞「大家比較沒興趣」,於是觸及就變低,更少人看到了。

    反而是那些會被認為「媒體都沒新聞報了嗎?幹嘛寫這個。」的新聞,本來可能只是在報紙裡面的一個小角落的奇聞軼事。你在吃早餐的十分鐘可能根本沒機會翻到,但是因為在網路上「大家用手指投票」的結果,讓臉書認為這是個很多人有興趣的文章,所以才會被你看到。

    所以下一次要抱怨的時候,可以把對象轉移到臉書身上,因為媒體的總編輯,可能有跟你有一樣的無奈感。

    久而久之,大家也對這件事情有更強的認知。一則重要的新聞,以前媒體可以用很大的力量來推播。可以放在頭版頭,可以發號外,可以大篇幅報導。但現在,他除了下一個「臉書跟你都會一起被騙的標」,或是花大筆錢下廣告之外。幾乎沒有路可以走。

    就像上一節所說的,媒體不只要跟媒體搶流量,在這平台上,他要跟所有人搶流量。就算他要下廣告,競爭對手也不只是媒體,更多的是房地產,電商,甚至是網紅業配之類的,以前不會被拿來相提並論,曾經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競爭對手。

    5.
    大家還看報紙嗎?

    回到本質的問題,大家還看報紙嗎?如果報紙的工作是要及時傳遞新聞,那個「及時」可能無法挑戰更「即時」的網路。試想假設你買報紙的目的不是為了新聞,那是為了什麼?

    很多人說傳統媒體都不做數位轉型,這個問題我很難給出明確的論述。因為的確,在傳統媒體轉型做網路的初期,有很多試行錯誤 (Trial and Error) 都發生過。現實中,有非常多失敗的轉型案例,但整體而言大部分的傳統媒體,都有或多或少的轉型成功。所以我們在討論的不是「蘋果日報」這個品牌要收掉了,而是「紙本型態」要在新一波的媒體的典範轉移中成為過去式。

    蘋果日報在這一次發的公開信中提到:「數位洪流超乎我們想像,尤其是Google、Facebook等數位平台的壟斷,造成廣告資源的大量流失,對紙媒不啻是沈痛打擊。」

    這一段話,很多人認為是搪塞之詞,但他的確也說出了現在媒體的挑戰。這邊,我想邀請大家站在更高的維度來看這件事情。

    在二十年前,如果你想要「下廣告」,廣告大概會「下在媒體」上。原因很簡單,因為媒體扮演的角色,是大家獲得資訊的來源。但是現在,大家獲得資訊的來源是哪裡呢?網路還沒起飛,手機還沒普及之前,媒體幾乎壟斷了大家的消息來源。電子媒體因為「媒體的近用性」和「使用頻譜公共財」等因素,扮演了許多重大新聞的傳遞角色。

    但現在,你早上睜開眼睛,是打開蘋果日報的官網,公共電視的頻道嗎?還是跟我一樣,看 LINE,刷 IG,看臉書,滑 Youtube 呢?
    如果在這些平台上,媒體只剩下品牌,要爭你的眼球得跟其他自媒體平起平坐,獲得演算法的青睞。那麼他也是一個跟你和我一樣,想獲得發語權得看人臉色的單位。

    即便他的品牌價值,影響力,依舊在民眾的心中高居不下。但很遺憾的,他的廣告收入來源,得和其他的自媒體分享。還有更令他們的心煩的是,利潤要上繳給他的上游平台:臉書和 Google。

    6.
    傳播技術與我們

    要討論新聞和新聞傳播,勢必得討論傳播技術的發展。在還沒有紙很貴的時候,我們寫的字都很短。當紙越來越便宜,我們也用更長的句子,來留存並傳遞訊息。從詩,到詞,到曲,乃至後來的小說散文。

    大家可以想一下我現在寫的這篇文章,在兩百年前,要多的精簡的寫下,才有機會被傳播出去。但現在我可以這樣一直打一直打,打成一篇臉書長文,完全不用考量用紙成本。這就是一種傳播技術的進步,改變了傳播的方式。

    以前要寫一篇新聞報導,老師會告訴你:「把最重要的事情寫在最前面,用倒金字塔方式撰寫。」背後當然有很多原因,這些原因中甚至包含了技術問題:因為編輯覺得你文章太長的時候,可以直接把最後一段拿掉。

    但現在寫文章呢?

    在報紙的年代,標題印在那邊直接進眼球。你對標題有興趣時,可以花半秒鐘的時間移動眼球,開始讀文章。對於一個閱聽人來講,「從標題到閱讀文章」的時間成本極低無比。但在臉書的世界,從按下標題,到你開始舒服的讀文章,要經歷非常多的時間。你的時間成本變高了,自然而然,吸睛的標題就變得無比重要。

    當寫文章的時候,如果你把重點都在第一段全部寫完了,大家拿到資訊拍拍屁股就走。就以前的觀點來說,會覺得無所謂,訊息有傳遞到就滿足了。但現在不一樣,如果大家看完第一段就走,演算法會判定這是個大家不想看的文章,於是就不幫你傳播,「只讓少數人看到這篇文章」。

    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大不了的對吧?但其實這背後有很多轉變跟著發生。

    在課堂上,因為學生創作的載體在網路上,所以我絕對不會要他們用所謂的倒金字塔方式寫作。在做影片的時候,也不會教他們慢慢鋪陳。演算法是現實的,在你還沒建立風格之前,要跟他競爭,是相當辛苦的一件事情。

    連在學校教課,都要打破過往的寫作模式,媒體裡面要做的轉變,大家可想而知。

    一篇適合放在「報紙載體」的文章,和適合放在「網路為載體」的文章,絕對是不一樣的。閱讀習慣的不同,載體特性的不同,甚至是廣告擺放方式的不同,大大地影響了媒體的產製過程。

    如果你認為「反正就一篇文章,紙本和網路都放就好了。」的話,可以試著想想看,多一套邏輯,能用一樣的成本完成嗎?所謂的客觀寫作,平衡報導,有辦法在不同載體上面用相同的模式呈現嗎?

    7.
    我們與網路媒體的距離

    最近我演講最常聊的題目,就是談網路媒體識讀。我們與網路媒體的距離,已經密不可分。所謂的傳統媒體,運用著他多年累積的品牌,慢慢的也在網路媒體深耕。

    很多念傳播科系的學生,會對於未來感到迷惘,覺得媒體不斷的沒落。但我一直對這件事情抱持相反的想法,期望學生能好好的在這個時代發揮長才。

    或許這是個傳統媒體沒落的年代,但現在絕對是人類史上「媒體傳播能量」最強的年代。隨著載體和傳播技術的改變,人人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我們有更好的傳播工具,也有更公開透明的消息來源。

    很多人說「蘋果日報轉型失敗」,其實我沒有這麼同意這句話。相反的,他做了非常多的事情,讓品牌在持續在這個時代繼續發揮影響力。結束紙本的發行,或許就是面對傳播技術的改變,在這條路上的一個重要決策。

    對於經歷傳統媒體的人來說,是一個非常痛的事情。我自己也經歷過蘋果日報全盛時期的年代,看著星光三班上「頭版頭」時,一大早興奮的跑去便利商店買報紙的讀者。若以一個純粹讀者的角度,我會緬懷蘋果日報陪我走過的那段青春歲月。但我相信,新聞從業人員,肯定有完全不同的解讀。

    我們無法否認的是,紙本謝幕了,品牌影響力依舊在。只是當媒體只在網路上的價值只剩下品牌,他的商業模式,人力資源分配,都會變成一個巨大的挑戰。

    這是蘋果日報紙本走入歷史的故事,他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而是給這個時代的一個標注。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經歷傳播媒體變遷重要時刻的你,多一些探討和省思的面向。

    《蘋果日報紙本謝幕》

  • 頻譜電子總經理 在 非凡電視台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2-09 14:10:29
    有 36 人按讚


    1209 #收盤 #重點
    #蘋果 #MacPro
    蘋果(AAPL-US)於近日發送給客戶的郵件指出,蘋果計劃在12/10發布新的Mac Pro和Pro Display XDR,根據該郵件,訂單12/10啟動後不久會開始陸續發貨。蘋果執行長庫克曾表示:「Mac Pr是蘋果有史以來功能最強大的電腦」。

    #蘋概股 #台股
    台股今(9)日一舉衝破前波高點 11,668 點。蘋概三雄互別苗頭,大立光漲勢最強,盤中股價4,850元,漲幅3.41%;台積電盤中漲幅0.96%;鴻海盤中漲幅0.55%。另外,各類股中以光電類股表現最佳,上漲2.91%,其次是半導體類股及電器類股。

    #顧立雄 #金控 #獲利
    國銀參與海外市場聯貸案,接連踩雷。13家國銀承作新加坡商MMI聯貸案,面臨違約風險;11家國銀參與的中國國企上海國儲聯貸案,更已進入債務協商程序。不過,顧立雄表示,上海國儲貸款有母公司保證,MMI本身營運也沒問題,金管會會持續了解狀。此外,針對今年金融業獲利情形,顧立雄說明「今年金融業獲利相當好,若把銀行、證券、金融保險加起來,有可能創歷史新高,達6000億元目標」。

    #5G #競標
    第五代行動通訊(5G)首波頻譜競標將於明(10)日開跑,五家電信業者各自組「5G競標小組」備戰,中華電信由董事長謝繼茂領軍,台灣大、遠傳、台灣之星、亞太電信則由總經理帶隊,董事長拍板最後價格。市場普遍預期,此次採先標「頻寬」、再標「位置」,預期12月底前可望完成全部競標作業。

    #TWS #原相
    研調機構指出,明年TWS整體市場成長強,感測晶片廠原相因通吃中國白牌、品牌客戶,TWS業績將成長雙位數,消息一出激勵原相股價大漲衝高,盤中一度衝上144.5元,創下近兩年來新高。

    #MLCC #國巨
    由於需求觸底回升,韓系MLCC大廠針對通路商調漲價格,漲價規格鎖定在104、105等手機、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常用料上,被動元件廠表示,MLCC庫存量低於電阻,缺工問題在農曆年前後仍無法舒緩,農曆年後MLCC供需恐更加吃緊。

    #和潤 #掛牌 #股價
    和泰車旗下持股65.77%的和潤企業,今天以每股53元掛牌上市,盤中股價一度衝上100元,漲幅高達88%,尾盤股價小幅拉回,但仍大漲超過84%,蜜月行情可期。
    和潤企業為和泰汽車集團金雞母,2018年度合併營收110.83億元,合併稅後淨利18.38億元,每股盈餘4.7元。受惠母公司和泰汽車新車銷售持續暢旺,加上台灣及中國市場公司分期及租賃整體業務持續成長,帶動營收穩定成長,今年前三季稅後淨利達到18.15億,較去年同期成長32%,每股盈餘達4.55元。
    #現增股 #玉晶光
    玉晶光現金增資普通股一千萬股,本周三將上市買賣!受惠蘋果股價創新高,以及股王大立光大漲百元帶動下,玉晶光今開高走高,大漲近5%,不僅收在盤中最高點,更成功收復季線。
    #財經 #新聞 #非凡新聞 #ustvnews #news

  • 頻譜電子總經理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1-03 12:50:51
    有 3 人按讚


    IoT 技術中心斥資上億 德國萊因用物聯三箭打造連網用戶安全體驗

    2019.11.01
    德國萊因 TÜV Rheinland

    5G即將引領全球進入物聯網新時代,德國萊因物聯網技術評估中心10月24日在台開幕,能協助廠商進軍全球市場超過200國以上,為台灣業者搶搭5G商機。

    5G即將引領全球進入物聯網新時代,德國萊因物聯網技術評估中心10月24日在台開幕,能協助廠商進軍全球市場超過200國以上,為台灣業者搶搭5G商機與全球佈局,增加如虎添翼的動能!現場嘉賓雲集,德國萊因集團營運長薛勒(Ralf Scheller) ,產品服務全球執行副總裁溫豪格(Holger Kunz),大中華區執行長兼總裁汪如順,台灣德國萊因董事總經理劉化傳,歐洲在台商務協會執行長何飛逸(Freddie Hoeglund)、德國在台協會處長王子陶博士(Dr. Thomas Prinz)及德國經濟辦事處博智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海諾(Leonie Yang)等多位高層共同為此物聯網技術評估中心進行啟動儀式。

    德國萊因集團朝2020的全球無線戰略全速邁進,在全球各地陸續設立物聯網技術評估中心。繼去年(2018)於深圳成立大中華區第一個物聯網實驗室後,台灣也緊接著密集規劃與斥資上億成立新的IoT技術評估中心,為物聯網相關的軟硬體安全把關。此 IoT物聯網實驗室檢測能量比先前無線檢測能量擴充10倍,頻率擴充至300GHz ,提供包括短距離通訊技術(如Bluetooth、Wi-Fi、Zigbee、RFID、NFC、60GHz等),廣域低功耗技術(如Sigfox,LoraWAN等)和蜂巢式通訊技術(2G/3G/4G/5G)等檢測服務,可驗證的產品包含智慧家居、汽車電子、醫療電子、工業物聯網、消費電子等。

    在德國萊因的技術優勢與全球網絡下,以物聯三箭的「產品安全」、「通訊安全」與「資訊安全」為三大主軸,打造 IoT相關安全服務。物聯網科技讓連線更容易,因而連網設備的軟硬體更新管理就更加重要。從感測技術、無線通訊、雲端運算到數據管理,企業須為客戶提供更高的安全支援。從聯網產品安全來說,電源,可說是雲端應用的生命之源,電源的好壞會影響到應用服務的可靠與穩定性。而就通訊安全來說,頻譜是各國政府資產,如果造成蓋台會有刑責問題,因而所有進出口無線產品都應符合當地政府要求,否則無法上市,即便是蝦皮/淘寶等電商也已要求無線產品要有NCC 證號才能在台上架銷售 。設備聯網的數量越多,隱私洩漏的可能性就越常見,國際趨勢以GDPR (歐盟通用資料保護法)與CCPA(加州消費者隱私保護法) 這兩版法案為代表,透露出個人資料保護法案的影響從數位服務商擴大到產品製造商範圍。就資訊安全來說,德國萊因 TÜV 建議在產品/服務設計之初,就應對『隱私保護』和『資料安全』兩個方面進行評估與檢測。

    5G 加速全球商轉,物聯網物件將快速增長。也將面臨更廣泛的安全管理與資安風險。智慧裝置的普及,每一個使用者都需認知到裝置可能被入侵與操縱的可能性;此IoT實驗室與全球通訊標準接軌,擁有多項國際通訊聯盟認可,不論是台灣或海外產品上市,可協助業者進入國際佈局。德國萊因資訊與通信技術部門副總經理何紹彭表示:「 所有無線通訊技術,一般都會受到兩種認證標準要求,也就是強制性的國家規定與技術聯盟的符合性標準,上市前最好經過驗證。通過驗證的產品間互連性會較佳,進出口通關順利,有爭議時也較易找出問題點。」不少剛跨入智能醫療、智能家電的業者,誤以為將無線通訊模組放在產品裡即可,然而一旦發現問題,就可能造成更多人力物力花費。

    物聯網範圍大,應用才是核心,從配合什麼樣的應用,再來選擇什麼樣的技術及準備進入哪個市場。在產品開發初期,建議先找驗證單位評估相關安全性。德國萊因在全球設有15個物聯網實驗室包括德國、義大利、瑞典、深圳、日本、台灣、印度、美國和荷蘭等地,是目前能提供全球最多國家進入的無線產品驗證機構,能協助廠商在地快速發證,省時省力。配合物聯網實驗室開幕,德國萊因同步發表《2019年台灣物聯網通訊技術與資訊安全白皮書》,以豐富實務經驗協助業者把握商機,創新升級。

    影片:https://youtu.be/A0dNrDR4_P8

    資料來源:https://www.bnext.com.tw/…/iot_informationsecurity_t%C3%9Cv…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