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什麼-關於手遊與中醫?what!]
你一定想說:「欸!手遊跟中醫有什麼關係啊?」
所長跟你說當然有關係
先來看看以下症狀
#最近打手遊是不是都靠隊友carry
#是不是關鍵時刻手腕會痛導致少放一次大絕
#打得太爛沒人想跟你組隊嗎
#雷到分手
#雷到沒朋友
#沒在玩手...
[今天聊什麼-關於手遊與中醫?what!]
你一定想說:「欸!手遊跟中醫有什麼關係啊?」
所長跟你說當然有關係
先來看看以下症狀
#最近打手遊是不是都靠隊友carry
#是不是關鍵時刻手腕會痛導致少放一次大絕
#打得太爛沒人想跟你組隊嗎
#雷到分手
#雷到沒朋友
#沒在玩手遊但手腕也會痛
是不是中了幾點啊?還是你沒在玩手遊,但是也長時間滑手機呢?
有上面這些困擾的你,來看看中醫怎麼幫助你吧!
(其實所長覺得現代人有這些症狀的人一定超多的)
#怎麼判斷是媽媽手
#現在先跟所長這麼做(可以搭配第二張圖片會更清楚)
Finkelstein-Test:
把手機放下來,將拇指包在四指內,然後拉動手腕向下壓(朝小指的方向),這時候你有沒有感覺到手腕靠拇指根部那側(橈骨莖突位置)有疼痛感?有的話,你有可能肌腱發炎囉!醫學上我們稱這個叫做 #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俗稱媽媽手。
不過這不是只有媽媽才會得到,就像網球肘不是只有打網球才會,現在大家手機不離手的狀況下,這肌腱發炎的狀況也很常見喔!
(不過這不代表你的手腕疼痛就一定是肌鍵炎,也有可能是舟狀骨的問題,甚至是頸椎的問題等,大家可以找醫師評估,因為你也很常低頭看手機啊!對吧!)
#媽媽手(De Quervain Disease)的原因:
舉例來說,當我們玩手遊的時候,5根手指頭有4隻在固定手機,只靠拇指在持續輸出,這樣重複高頻率的動作加上手腕的角度使得肌腱的活動空間受到侷限,長期下來肌鍵被刺激、壓迫就會發炎。要知道在用來控制我們拇指運動的其中兩條肌肉(外展拇長肌、伸拇短肌),它們的活動其實被限制在一個通道內,這通道其實沒有很大,肌鍵在這狹窄的通道內持續滑動,久了產生發炎,便會影響你關節的活動度,這就是你打不好手遊的原因(誤)。
* 伸姆短肌﹐外展姆長肌的肌腱炎
* 狹窄性腱鞘炎
#中醫的治療:
這部分主要是傷科的範疇,臨床上可以藉由針灸減緩疼痛,同時透過醫師的評估,看看手腕的骨頭是不是有跑掉,這時候可以透過傷科腕部手法"喬"回去(復位)。所長之前被喬完,當場都有覺得手腕變得滿鬆的,關節活動度up。(長期持續做同一動作,骨頭的位置是會因為肌肉的拉扯而位置略微改變)
🤷🏻♀️同時我們也可以想想,我們在玩遊戲或是抱小孩等等的時候,是只靠手腕來完成嗎?
其實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經常是需要身體其他部位一起合作才能完成,所以手腕會痛,也有可能是其他部位肌肉的用力過當、肌力不足又或是頸椎等問題所間接造成的,這部分就交由醫師幫你評估治療吧!很重要的一點是,跟醫師說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會痛的?以及在這之前是不是有受過傷呢?
#舉例哪些動作可能造成肌腱發炎:
* 長時間玩手機、玩手遊
* 切菜
* 抱小孩
* 搬重物
* 需要重複單一手腕動作的工作
#那你可以怎麼做呢
1.其實媽媽手真的不容易好,也容易復發,主要還是我們很難避免不去使用我們的手指,甚至有時候是工作需要。
2.不論你是因為工作長期用滑鼠或是玩手遊,適度的休息是最重要的。
3.網路上你一定可以查到一些像是肌力加強的動作來改善,但那 #不是讓你在疼痛的時候做的!!!
4.在慢性期,可以適度的熱敷,或平常工作時可以戴護具喔!
🤦🏻♀️花了好多個唸累之後的空檔完成這篇,畫圖真的很紓壓!但也有個缺點,就是一畫之後就很難停下來,常常會超過原本預計的休息時間XD可是靈感常常在畫圖過程中一個一個蹦出來,好矛盾啊~~
接下來大概就是國考(8/1)結束後再跟大家見面啦!要等所長喔!☺️
參考資料:
李東煌(2013),《中醫傷骨科學:結構醫學》。五南出版社
謎樣的ID:#82QPGVOQL
#荒野亂鬥 #brawlstars #手遊 #媽媽手 #手腕痛 #肌腱炎 #穴道 #中醫 #傷科 #手痛 #針灸 #按摩 #大腸經 #今天聊什麼
頸椎第二節壓迫症狀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就是這樣~(^_−)−☆
而結構治療科的婦產分部,在老師的帶領下,我會跟眾蠢蛋們一步一腳印的發展起來的!
#純手工
網站
女兒要幫我做一個林氏結構治療的網站,以後我所寫過的文章可以在裡面查閱,有關演講、活動也會裡面公告,需要治療也提供醫療院所建議。
她要我寫整個林氏結構治療的簡介,於是我寫了個又臭又長的文。老朋友可以不用看了,最近有很多新朋友,如果想了解我整個想法,可以繼續看看。
⋯⋯⋯⋯⋯⋯⋯
林氏結構治療簡介
一:概述
現代醫學,對於所有的疾病或症狀,認為都應該有一個清楚的病因,像骨折了、韌帶斷掉、被細菌病毒感染、甲狀腺功能低下、血糖過高、尿素氮過高之類的。
有了清楚的病因,在治療上才有明確的所依,這種要求清楚的病因,在影像上、或實驗室的生化檢查上,有清楚的異常,不會有因人而異的判讀結果,這一切都是遵循著科學規範而來的。
但是現在醫學對於人體的理解其實是有限的,所以很多的疾病,並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治療,更有些介於疾病與非疾病之間的生理功能障礙,基本上是束手無策的。
因為要求精準的診斷及精準的治療,所以對沒有明確證據的問題,都不承認其醫療上及實質上的價值。因而在現在醫學系統以外的醫療旁支,像自然療法中的順勢療法,芳香療法,能量療法,結構療法,甚至是傳統的中醫,都沒有給予應有的尊重及平等的對話空間。
但是在中國傳統的觀念裡面,疾病的發生是因為身體存在著一些失衡、失調,然後才出現所謂疾病的症狀。不只內分泌、代謝之類的,包括外來的感染,都是因為自己身體的機能出了問題才會被感染的。
所以中國非常重視所謂的養生、練功之類的學問,認為我們應該在疾病發生之前,把身體訓練調養好,疾病就不會發生,甚至疾病也應該用這樣的方式來去除。用整體生理機能的提升來消除疾病,而不是看見什麼問題去處理那個問題。
像有名的太極拳大師鄭曼青先生,自述年輕時曾經得過肺癆,後來練太極拳練好了。為什麼練太極拳或中國傳統的一些養生功法,可以治療疾病呢?我想關鍵就在於練功改變的身體的結構,不只是宏觀結構,還有微觀結構。
二:疾病與結構
1,宏觀結構與疾病
宏觀結構的問題,主要指的是筋骨結構的錯亂。
筋骨結構錯亂,最主要困擾人的問題是疼痛。因為活動中,局部筋膜系統的張力增加了,有關疼痛的本體接受器受到誘發,疼痛就產生了,這種疼痛常常跟發炎沒有什麼關係。
結構錯亂第二個困擾人的,常常是體態的變形以及肥胖。因為筋膜系統的變形轉折,中間出現空隙,身體就會用脂肪組織去填補,以維持系統的張力。
我們身體的內臟,都透過筋膜系統掛在骨架上,當筋骨結構錯亂,會影響附著在內臟上的筋膜系統的張力,使得內臟發生扭曲,影響它的功能。像心臟的冠狀動脈血流量,瓣膜的脫垂,心軸的偏轉,都跟胸廓的結構有關。
像胃酸逆流,就與橫膈膜的張力有關,婦女的痛經,非感染引起的頻尿漏尿,脹氣,便秘都與骨盤結構有關,甚至局部的皮膚濕疹,都是由局部的筋骨結構張力改變而牽扯皮膚來的。
像失眠、頭痛,眩暈以及很容易發生暈車的狀況,大多與頸椎排列走向以及脖子的肌肉張力有關。
2,微觀結構與疾病
宏觀結構改變以後,微觀結構張力也會跟著改變,細胞間的排列、細胞間的流動、神經末梢的興奮度通通都會跟著改變,這些改變如果牽涉到內分泌腺體,有時會使它增生,有時會使得它分泌不足。
增生最常見的是甲狀腺,甲狀腺有良性結節的,都可以摸到脖子前方的筋膜系統張力很大,乳房纖維囊腫也是這樣來的。
影響內分泌腺分泌荷爾蒙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懷孕時,如果壓迫到胰臟,就會有妊娠糖尿病,壓迫到腎臟,就會高血壓。
如果牽扯到呼吸道,影響到呼吸道最內層的黏膜的張力,被改變的黏膜上的接受器,敏感度會改變,變得很容易興奮,過敏性鼻炎、氣喘就是這樣來的。
因骨盆歪斜而影響包裹子宮的筋膜系統張力,子宮的不同層次受到牽扯,會產生子宮肌瘤或肌腺瘤。如果是子宮外的筋膜系統皺摺,子宮內膜有生長的空間,就產生子宮內膜異位。
更嚴重的是,因為全身筋膜系統張力增加,微循環降低,使身體的自我調控系統認為身體處在危險狀態,免疫系統因而啟動,當過度亢進的時候,一些自體免疫的疾病就發生了,像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甚至一些乾癬都有這些因素存在。
3,結構產生變化的原因
結構結構發生變化的原因,主要的是外傷或手術的後遺症。受傷或手術以後,受損的組織會纖維化,這些纖維組織在整個筋膜系統裡面,會阻礙不同層次筋膜的相對滑移,這會造成系統張力的改變。
第二個因素是身體的不當使用。當身體的兩側肌肉沒有對稱收縮的時候,身體的結構就會產生歪斜、旋轉。這種變化主要是由於肌肉處在無法放鬆還原的狀態,把筋膜系統牽引失衡造成的。
第三個因素是生產造成的傷害,現在生產時,醫生或護士經常從產婦的上腹往下擠壓胎兒,使胎兒能夠快點生出來,減少陣痛對產婦的折磨,但是這種擠壓,常常造成胎兒的骨盆變形或脊柱張力改變,這對小孩的生長有極大的影響。
第四個因素是精神壓力。當人處在壓力情境下,肩膀會不自覺地上提,背部繃緊,如果是坐著的時候腳會不自覺地內收曲屈,長久下來,身體的軸線,會因為這一些肌肉的長期收縮而變形。此外,人處在長期壓力下,胃腸道的蠕動會異常,消化道內因為腸子的蠕動異常,會累積氣體,造成脹氣,這會增加腹腔內的體積,造成身體前後軸的改變。
三:結構還原的方式
1,系統的還原。
立體結構網絡是一個綿密、完整、環環相扣、無處不到的網,這個網有緩衝空間,卻沒有什麼可伸縮的彈性,身體的所有組織都包裹在這個網裡面,牽一髮動全身,任何一個環節張力的改變,都會影響到全身。所以結構的還原,是整個系統一起還原,而不是將個別的單位一個一個重新排好。
整個立體結構網絡,就像一個網,治療是牽引著網,使裡面的內容物重新還原歸位,裡面個別內容物的挪動,想調整一條肌肉的張力,調整一個關節的位置,都會打亂整個系統原本內在的平衡,各個單位的對位,對於整個系統來說都未必是對的。
2,三個軸線。
身體的變化要還原,要依著身體產生變化的系統去還原,身體發生改變是依著三個軸線而發生變化的,橫軸,縱軸,前後軸。
橫軸主要是調整,慣用手跟非慣用手之間肌肉張力的不均等,這種不均等,會造成肩胛骨的歪斜,肋骨的扭曲,胸椎頸椎的旋轉。
縱軸主要是調整兩隻腳上來到骨盆到下段肋骨之間的連貫。很少人兩隻腳是對稱的,足弓是完整沒有變形的,這種情況由下而上的中線就會產生順時鐘或逆時鐘的旋轉,骨盤及下段肋骨也會跟著旋轉,身體就處在扭曲的狀態。
前後軸主要是指軀幹前後的張力對稱性。會造成這個軸線變化的原因,主要是尾椎出生或年幼時的傷害,以及因為情緒、飲食而來的腹部張力增加,腹腔體積擴大造成結構改變。
3,導引式的還原。
所有的錯位,都只是該組織在軸線上的一種旋轉。所以只要知道肌肉或骨頭旋轉回去的方向及角度,一個系統是可以一起回去的。
但是系統的張力,相鄰的組織之間雖然連貫的,但是不同層次及不同遠近的筋膜張力還是有漸層似的變化,所以在相同的張力層下才有辦法一次調開。
因此調整必須分成皮、筋、骨來調。皮連線是藉皮膚的滑移解開肌肉系統的張力。筋連線主要是讓跨過關節的兩組肌肉系統張力協調一致。骨連線主要是讓最深層的肌腱韌帶還原回原有的張力。皮連線解完才能解筋連線,筋連線解完才能解骨連線。
4,終端筋膜與跨關節的連結。
一般傷科或者是結構治療手法,常常治療沒有辦法徹底改善或有很長期的療效,主要在兩件事情沒有完成。
第一件是終端筋膜沒有解開,立體結構網絡的最終端是鎖在10個手指10個腳趾上,整個系統旋轉,終端筋膜也是旋轉著的,如果沒有把終端筋膜解開,系統是無法還原的。
第二件是跨關節的連結沒有真正的完成,跨過一個關節通常有伸肌、屈肌各有兩組肌肉,而這兩組肌肉收縮旋轉的方向不會是一樣的,因此肌腱跟骨頭附著的地方,為了防止結構真正滑移、撕裂、變形,所以通常會有一些纖維組織的增生來固定結構,而這些增生的纖維組織反而變成結構還原的障礙。
這些跨關節連結中的增生,必須要把皮連線筋連線徹底解開,必須關節上骨頭的屈伸開合沒有阻力,才能夠真正的解開還原。一般直接調整骨頭的,骨頭沒有辦法定位,主要就是因為這因素。
5,手法、針法與運動訓練。
還原結構,可以用手法,讓皮、筋、骨連依次第還原。這種還原是在病人完全不出力,肌肉完全不收縮的情況下操作。
也可以在操作中,讓病人在系統連貫完整的情況下,主動收縮,這種方式可以分開不同層次間肌肉的黏連,也可以讓跨關節的肌肉比較精準的對位。
明白皮筋骨還原的次第,你可以用針刺讓身體不同層次的組織感受張力,進行調整。只要把還原的旋轉解開,讓張力連貫,針法跟手法的還原其實是一樣的。
如果醫者知道病人身體結構上,三個軸線錯亂的因果,就可以設計一些運動,讓病人在對的立足點上,使結構因使用而重新排列、重組。
林兩傳2019.04.11桃園
頸椎第二節壓迫症狀 在 物理治療師臨床治療手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78. 睡醒後左手"不見了"
這位患者來找我的治療時,主述他的左手無名指和小指麻痺,完全失去知覺,而且也變得非常無力。平常是做料理的工作,所以拿湯勺或碗時,東西都會掉到地上去,找錢拿硬幣時,也會沒有知覺的撥落到地上。
問了他是甚麼原因造成的?他說因為平常工作後,手臂很酸痛,所以習慣睡覺時兩手都抬高在耳朵兩側睡覺,症狀產生前一晚,左手卻是放在身體旁邊,然後下方墊了一些枕頭或毛巾,一覺醒來之後,手就覺得很麻,他想說活動一下麻痺感就會消失,結果過了5分鐘以上,手麻的症狀還是存在,因此覺得這個現象不太對勁,開始尋求治療。
在聽完他的主述之後,大概可以直接判斷是尺神經引起的相關症狀(如圖一),但是接下來就要去評估到底是哪個部位引發的問題?由圖一可知,尺神經由頸部發出,經過手肘與手腕,然後在支配到無名指和小指。通常在這個路徑上會產生症狀的位置有三:一:頸神經根第八對和胸椎第一對受壓迫產生手指麻痺;二:手肘內側的肘隧道症候群(如圖二);三:手腕的尺側腕隧道症候群(如圖三)。
經過評估之後,排除掉了頸椎的問題以及手腕腕隧道的問題,這樣就可以直接針對肘隧道的症狀去處理。這位患者總共治療了三次,首先我就針對手肘內側的軟組織去放鬆,確實因為手肘下方墊了東西,造成手肘壓迫之後,手腕的屈肌群變得比較緊繃,接下來就處理手腕尺神經側的軟組織和筋膜,為何會處理這個部份呢?腕隧道的測試不是沒問題嗎?主要是因為他做料理的工作手腕和手指都需要用力去維持廚具的操作,所以我想會有產生肌肉代償的現象,避免時間久了後續反而產生腕隧道症候群,因此就接著放鬆這個部位的軟組織。第一次治療完畢後,貼上肌內效貼布,放鬆手肘部位的屈腕肌群,減少尺神經壓迫。
第二次和第三次治療方式類似,第二次治療我加上了尺神經鬆動術的治療手法(如圖四),藉由此手法,去放鬆尺神經,降低尺神經的神經張力。另外,最近從學弟那邊學習到了一點點林兩傳醫師的治療手法,所以針對手指遠端進行了筋膜放鬆的技巧,包含指尖與每個指節,以及指掌關節。治療完成後一樣貼上肌內效貼布來維持療效。
第三次治療時,患者反映第二次治療後,隔天起床覺得手的症狀好很多,從神經症狀的麻痺感,轉成神經症狀的脹感,而且原本手指完全的麻木感,現在已經恢復了本體感覺,以及按壓覺,這是相當好的療效反應!
第三次治療後,患者表示之後會比較忙碌,可能沒時間過來治療了。所以就交代他神經鬆動的技巧每天都要做,然後醫師開立的高單位維生素B6要記得吃,藉此幫助神經恢復原本的健康狀態。希望這位患者不久之後無名指和小指就能恢復正常的功能。
頸椎第二節壓迫症狀 在 徐至貝醫師 頸椎、腰椎骨刺特別門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頸椎開刀會癱瘓嗎?
#開完刀是不是要躺半年?
#開刀還是會復發嗎?
現代因爲醫療顯微鏡的進步,手術的視線與清晰度是不可同日而語,醫療顯微鏡動輒上千萬,改變醫療的安全度,也讓醫師可以更安心的開刀。
現行頸椎骨刺開刀由頸椎的前側位肌肉的縫隙進入為第一選擇,不再是由頸椎後側開刀,後側開刀傷口較大,神經暴露較大;由前側顯微鏡手術,傷口不大,在骨縫中將骨刺清除,神經暴露少,在神經的外側就將骨刺清除,第二天就可下床活動,住院時間約3至5天。
清除骨刺的過程都在骨縫中進行,未進入神經中,骨刺清除後以人工椎間盤將狹窄的骨縫撐回原來的高度,神經不再受到壓迫。
開刀是ㄧ時的,日常生活是長期的,開刀可解除神經的疼痛,可改善頸椎不良的角度,但日常生活的保養是一輩子的,平常的不良習慣、不良姿勢若不改,骨刺還是要找上你,因為開刀後的上下節段在不良姿勢下ㄧ樣會長骨刺。所以日常生活的保養讓手術更有效果。
#頸椎該如何保養?
1. 頸椎長時間過度前傾、或後仰,會使椎間盤壓力上升,水分喪失,骨刺增生。
2. 保持頸椎的自然姿勢,避免長時間工作頸椎前傾,適當的運動讓頸部肌肉放鬆,適時的平躺休息讓椎間盤壓力釋放。
3. 頸椎的角度應微微向後,頸椎過度前傾也就是「低頭族」,會使椎間盤壓力上升,水分喪失,椎間盤向後擠壓凸出也就是骨刺。
4. 頸椎骨刺的增生,使神經孔狹窄,造成神經根的壓迫,使頸部肌肉僵硬緊繃,就容易產生頸部鈣點。
5. 頸部肌肉連接後腦枕部到肩膀到肩胛骨內側,頸部僵硬會牽連至後枕部造成頭痛,肩胛骨內側也容易有痛點,或時常拉傷久久不癒。
6. 保持頸椎的自然姿勢,避免長時間工作頸椎前傾,適當的運動讓頸部肌肉放鬆,適時的平躺休息讓椎間盤壓力釋放。
7. 頭後枕部的悶痛源至肩頸僵硬,當開始有頭痛的症狀就要注意肩頸姿勢是否正確,肌肉是否過度緊繃,要適當的熱敷、按摩、運動。
#一張照片告訴你低頭不好
#一張照片告訴你神經是這樣被壓迫的
#更多照片告訴你頸椎骨刺是可以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