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頭文字d曲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頭文字d曲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頭文字d曲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頭文字d曲風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廖文強,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最近一直在看中岳老師這個專頁,各位有彈吉他的朋友,想要從事音樂工作的朋友,希望你們也都可以來一起看看前輩們的智慧,真的寫得相當簡要清晰,而且立論扎實!趁現在還沒累積太多篇的狀況下,趕快跟上喔! {{ 壹. 談談木吉他伴奏 }}_03 [一. 木吉他伴奏應該要練起來的曲目] 之所以會從『B...

  • 頭文字d曲風 在 廖文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7-17 21:44:49
    有 87 人按讚


    最近一直在看中岳老師這個專頁,各位有彈吉他的朋友,想要從事音樂工作的朋友,希望你們也都可以來一起看看前輩們的智慧,真的寫得相當簡要清晰,而且立論扎實!趁現在還沒累積太多篇的狀況下,趕快跟上喔!

    {{ 壹. 談談木吉他伴奏 }}_03

    [一. 木吉他伴奏應該要練起來的曲目]

    之所以會從『Blackbird』與『If』來切入『木吉他伴奏應該要練起來的曲目』,除了『用兩根指頭彈名曲』的噱頭之外,其實更重要的是:吉他這種具備琴頸的長形樂器,『橫向』移動的運動模式是非常重要但許多學習者在起始點很容易忽略的;一旦因為熟記了『盒框式』和絃的握把方式,操作和絃的手型與肌肉用力的慣性,會很容易將手勢定型在某個特定的把位,對於後來進階所需要的突破原有的盒框而進行橫向移動時,以手肘為支點來協調連動手腕與手指的施力過程,會感到非常力不從心,最常見的就是更換把位時,和絃常常按壓得不夠確實而造成的惱人雜音,更多時候是直接按錯把位…

    這並非是對於音樂的理解力不夠,而是彈奏樂器時的物理性失誤。

    我一直覺得『練習』樂器一定會有要下苦功的部份,通常~那都很容易讓人消磨喪志,所以,如果可以用正確物理運動的角度來分析『操作』樂器的部份,好像比較容易得到更有效率的進展。

    另外,這兩首曲目的吉他編曲,聲響都非常開闊,對於耳朵去習慣這樣的聲響寬度,從而建立起的音樂美感判斷,會幫助我們在探索一個新的和絃行進或一段新的音樂詮釋時,自發性地去自我校正所彈奏出來的音色觸弦與情感,這對於建立起自己的音樂風格,應該是極其重要的。

    在理解了橫向操作的原則之後,我們又應該反過來開始探討一下『盒框式』和絃的深奧之處;而這次的曲目~我想,應該是『盒框式』和絃應用得最無可取代的範例了吧!

    曲目1-3 Kansas-Dust in the Wi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2DeNdF0KPA

    你應該很難相信這首在1977年出版、充滿了詩人式迷離情感的木吉他名曲,是來自於一個被Wiki定義為『Progressive Roc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ogressive_rock) 的超厲害的實驗性搖滾樂團---雖然這種反差的特徵,在70、80年代的搖滾樂團專輯根本是一種慣例---的作品,而這首傑作的由來,本來就是該團吉他、鍵盤手Kerry Livgren的一個自我練習、手指預熱的小樂段,這也解釋了為何它會是『盒框式』和絃應用的極致。

    值得注意的是:

    1. 最為人稱道的前奏Riff完全集中在C調的第一把位,兩個主要的關係大小調和絃加上了延伸用音交錯組合,非常有效率地鍛鍊了左手四根手指的獨立性與運動協調性;在這裡要講究的是:C族群和絃更換到Am族群和絃(反之亦然)時,一定要將左手的指頭都離開指板,用最小的懸空間距調整好下一個和絃的指型,然後迅速地垂直按壓下去~這個細微的肌肉運動,很可能會影響你未來的整個吉他生涯---你可以花二十年來驗證看看喔。

    2. 同樣非常簡潔的A、B曲式中,再次地運用了根音上下行的模組;特別在短短的B段,出現了一個變化半音的F#根音,讓和絃色彩變化為D/F#,其後接上了G、進行到Am,再下行到Am/G,形成一個F#->G->A->G->F#~~~往返的低音線條,對我而言,這與『Blackbird』、『If』的很多運用,有著相近的思考。

    3. 在間奏的部份,我覺得應該是這三首曲子中最為考驗聽力的樂段,因為它同時具備了空弦持續、雙弦音程極為接近的只有吉他類樂器才有的特殊演奏聲響,以及同時有著類似『If』的寬廣音程、指型卻又有著極小音程變化所帶來的和絃顏色的變化(還記得我們在『If』裡說過的很有效率的和絃應用嗎?);所以,如果能逼迫自己抓出這個樂段所使用的和絃與把位,不單是耳朵的聽力會有顯著的進步,同時,應該會很讚嘆原來吉他是這麼神妙的樂器。

    4. 繼『If』我們很認真講究了無名指的觸弦之後,這首『Dust in the wind』在右手使用了標準的『三指法』,以拇指、食指與中指,在範圍很靠近的三條弦上,做快速的八分加十六分音符往復式撥動;而這首曲目的要領,是要將這三隻指頭的撥弦力度盡量控制在相當平均的範圍,而只讓最高音的旋律變化稍稍加強一點,我認為,在這兩首曲目的練習過程裡,應該很能訓練到機械式指撥的輕重緩急相關的力道控制。

    5. 以錄音製作的角度來說,曲中,用了兩把吉他彈奏相同的指法,分別放在相對的左邊與右邊,拉開了整個音樂場景的寬度;但~如果你也試著錄下兩把吉他,擺放在差不多的位置,應該會發現怎麼樣也做不出原曲的聲響效果。我到了近年、經過實驗才發現,原來這首曲子的方式是左邊彈了木吉他,而右邊是一把共鳴與收音都很棒的電吉他Clean tone,才有這種細緻的差別所創造的頻率的寬度。

    以上。

    另外有兩個心得想分享一下:

    因為這種『實驗性搖滾卻有著詩人的內在』的戲劇性,我很冒昧地在網路上搜尋了我覺得能做到『信、達、雅』的中文歌詞翻譯連結張貼;因為我覺得在『流行音樂市場』中,真要能達到『經典』的地位,其中的詞、曲、編、製與演唱等等元素,實在缺一不可;而這首在嬉皮風潮高峰1967年之後十年的內省文字,用一種憂鬱的眼神看著他們其實什麼也改變不了的社會,我覺得就搖滾樂與社會文化的連結來說,有著一種紀實的味道。

    http://www.music-cool.tw/2013/04/kansas-dust-in-wind.html

    我在高中後期非常喜歡這個樂團,他們曲風的多變、節奏的設計與配器的特殊,讓這個來自美國中西部的團體有著很高的音樂辨識度;有趣的是,『Dust in the wind』雖然在民謠吉他音樂的領域有著極高的地位,但~還不是我個人覺得這個樂團的最佳作品。如果我只能在他們眾多作品中推薦一首來表述我對他們的喜愛,我會說:『Chasing Shadow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R5BVbcXBPw

    在這一首作品之後的三、四十年間,我沒有再聽過有任何一首作品,可以讓鋼琴與吉他的伴奏功能,能如此地高度融合;更不用說,這首曲子的旋律真是優美極了!而同樣有著醒世意涵的歌詞,其中歌者在破題所表述的身份(也許是一種隱喻),剛好與我想介紹的下一首曲子,有著相互貫連的巧合,如果加上一點兒不負責任的想像,我覺得這一首與下一首可以建構起來的故事,真是感人至深!

    當然,這就留到下一次再說了。

    因為這一首歌詞像是詩一般的、只可意會的語境,我想再貼一個音質略差、但附有歌詞的YouTube連結,讓我們在練琴的疲憊之後,可以稍解我們性靈層面的飢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JeW6IZJbi0

    那麼,我們繼續指板上的探險吧!

  • 頭文字d曲風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07-17 20:30:00
    有 397 人按讚

    {{ 壹. 談談木吉他伴奏 }}_03

    [一. 木吉他伴奏應該要練起來的曲目]

    之所以會從『Blackbird』與『If』來切入『木吉他伴奏應該要練起來的曲目』,除了『用兩根指頭彈名曲』的噱頭之外,其實更重要的是:吉他這種具備琴頸的長形樂器,『橫向』移動的運動模式是非常重要但許多學習者在起始點很容易忽略的;一旦因為熟記了『盒框式』和絃的握把方式,操作和絃的手型與肌肉用力的慣性,會很容易將手勢定型在某個特定的把位,對於後來進階所需要的突破原有的盒框而進行橫向移動時,以手肘為支點來協調連動手腕與手指的施力過程,會感到非常力不從心,最常見的就是更換把位時,和絃常常按壓得不夠確實而造成的惱人雜音,更多時候是直接按錯把位…

    這並非是對於音樂的理解力不夠,而是彈奏樂器時的物理性失誤。

    我一直覺得『練習』樂器一定會有要下苦功的部份,通常~那都很容易讓人消磨喪志,所以,如果可以用正確物理運動的角度來分析『操作』樂器的部份,好像比較容易得到更有效率的進展。

    另外,這兩首曲目的吉他編曲,聲響都非常開闊,對於耳朵去習慣這樣的聲響寬度,從而建立起的音樂美感判斷,會幫助我們在探索一個新的和絃行進或一段新的音樂詮釋時,自發性地去自我校正所彈奏出來的音色觸弦與情感,這對於建立起自己的音樂風格,應該是極其重要的。

    在理解了橫向操作的原則之後,我們又應該反過來開始探討一下『盒框式』和絃的深奧之處;而這次的曲目~我想,應該是『盒框式』和絃應用得最無可取代的範例了吧!

    曲目1-3 Kansas-Dust in the Wi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2DeNdF0KPA

    你應該很難相信這首在1977年出版、充滿了詩人式迷離情感的木吉他名曲,是來自於一個被Wiki定義為『Progressive Roc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ogressive_rock) 的超厲害的實驗性搖滾樂團---雖然這種反差的特徵,在70、80年代的搖滾樂團專輯根本是一種慣例---的作品,而這首傑作的由來,本來就是該團吉他、鍵盤手Kerry Livgren的一個自我練習、手指預熱的小樂段,這也解釋了為何它會是『盒框式』和絃應用的極致。

    值得注意的是:

    1. 最為人稱道的前奏Riff完全集中在C調的第一把位,兩個主要的關係大小調和絃加上了延伸用音交錯組合,非常有效率地鍛鍊了左手四根手指的獨立性與運動協調性;在這裡要講究的是:C族群和絃更換到Am族群和絃(反之亦然)時,一定要將左手的指頭都離開指板,用最小的懸空間距調整好下一個和絃的指型,然後迅速地垂直按壓下去~這個細微的肌肉運動,很可能會影響你未來的整個吉他生涯---你可以花二十年來驗證看看喔。

    2. 同樣非常簡潔的A、B曲式中,再次地運用了根音上下行的模組;特別在短短的B段,出現了一個變化半音的F#根音,讓和絃色彩變化為D/F#,其後接上了G、進行到Am,再下行到Am/G,形成一個F#->G->A->G->F#~~~往返的低音線條,對我而言,這與『Blackbird』、『If』的很多運用,有著相近的思考。

    3. 在間奏的部份,我覺得應該是這三首曲子中最為考驗聽力的樂段,因為它同時具備了空弦持續、雙弦音程極為接近的只有吉他類樂器才有的特殊演奏聲響,以及同時有著類似『If』的寬廣音程、指型卻又有著極小音程變化所帶來的和絃顏色的變化(還記得我們在『If』裡說過的很有效率的和絃應用嗎?);所以,如果能逼迫自己抓出這個樂段所使用的和絃與把位,不單是耳朵的聽力會有顯著的進步,同時,應該會很讚嘆原來吉他是這麼神妙的樂器。

    4. 繼『If』我們很認真講究了無名指的觸弦之後,這首『Dust in the wind』在右手使用了標準的『三指法』,以拇指、食指與中指,在範圍很靠近的三條弦上,做快速的八分加十六分音符往復式撥動;而這首曲目的要領,是要將這三隻指頭的撥弦力度盡量控制在相當平均的範圍,而只讓最高音的旋律變化稍稍加強一點,我認為,在這兩首曲目的練習過程裡,應該很能訓練到機械式指撥的輕重緩急相關的力道控制。

    5. 以錄音製作的角度來說,曲中,用了兩把吉他彈奏相同的指法,分別放在相對的左邊與右邊,拉開了整個音樂場景的寬度;但~如果你也試著錄下兩把吉他,擺放在差不多的位置,應該會發現怎麼樣也做不出原曲的聲響效果。我到了近年、經過實驗才發現,原來這首曲子的方式是左邊彈了木吉他,而右邊是一把共鳴與收音都很棒的電吉他Clean tone,才有這種細緻的差別所創造的頻率的寬度。

    以上。

    另外有兩個心得想分享一下:

    因為這種『實驗性搖滾卻有著詩人的內在』的戲劇性,我很冒昧地在網路上搜尋了我覺得能做到『信、達、雅』的中文歌詞翻譯連結張貼;因為我覺得在『流行音樂市場』中,真要能達到『經典』的地位,其中的詞、曲、編、製與演唱等等元素,實在缺一不可;而這首在嬉皮風潮高峰1967年之後十年的內省文字,用一種憂鬱的眼神看著他們其實什麼也改變不了的社會,我覺得就搖滾樂與社會文化的連結來說,有著一種紀實的味道。

    http://www.music-cool.tw/2013/04/kansas-dust-in-wind.html

    我在高中後期非常喜歡這個樂團,他們曲風的多變、節奏的設計與配器的特殊,讓這個來自美國中西部的團體有著很高的音樂辨識度;有趣的是,『Dust in the wind』雖然在民謠吉他音樂的領域有著極高的地位,但~還不是我個人覺得這個樂團的最佳作品。如果我只能在他們眾多作品中推薦一首來表述我對他們的喜愛,我會說:『Chasing Shadow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R5BVbcXBPw

    在這一首作品之後的三、四十年間,我沒有再聽過有任何一首作品,可以讓鋼琴與吉他的伴奏功能,能如此地高度融合;更不用說,這首曲子的旋律真是優美極了!而同樣有著醒世意涵的歌詞,其中歌者在破題所表述的身份(也許是一種隱喻),剛好與我想介紹的下一首曲子,有著相互貫連的巧合,如果加上一點兒不負責任的想像,我覺得這一首與下一首可以建構起來的故事,真是感人至深!

    當然,這就留到下一次再說了。

    因為這一首歌詞像是詩一般的、只可意會的語境,我想再貼一個音質略差、但附有歌詞的YouTube連結,讓我們在練琴的疲憊之後,可以稍解我們性靈層面的飢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JeW6IZJbi0

    那麼,我們繼續指板上的探險吧!

  • 頭文字d曲風 在 Shih-Kuo Hu Atama - 小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06-02 03:22:34
    有 104 人按讚

    《小頭的碎碎唸—關於大鼓 “ 速度 ” 的執念》

    這個問題是最常在課堂或是講座場合被提起,當然也是我最常在睡前祈禱,希望夢裡可以夢到甚麼破關的密技,或是有甚麼外星球來的神秘的藥丸可以一吃見效,只可惜目前都沒有夢到或是不小心撿到藥丸。

    一直以來對於打鼓沒有天分的我,面對速度這堵高牆真的是一步一腳印,常常想著假如沒有出車禍喪失了右腳能力,或許現在會更好。
    不難發現身邊有很多人很快地就可以掌握採快的秘訣,而我留在原地慢慢地踏步著,等待有一天可以Level Up。

    進入正題,關於雙踏或是大鼓,不外乎a.速度 b.音量 c.穩定 d.耐力。
    每一個人的狀況都會有些許不同,所以有一些步驟:
    1. 首先要問自己想要練哪一個項目? 老話一句,練習項目會影響練習方法。
    2. 訂定每天的15分鐘練習讓自己持續地推進。(詳見之前發過的15分鐘練習)
    3. 不要被外界的風風雨雨所迷惑,相信自己相信的練習。
    Insanity: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
    4. 真的不行,快找老師給你關鍵的一腳。

    其實無論你選擇a.b.c.d.來強化,都涵蓋一個關鍵的問題,你/妳放鬆了嗎??

    放鬆的肢體動作可以帶來我們所需要的一切,速度/音量/穩定/耐力 這一切的開端都是放鬆地踩踏動作,想想看手的動作,我們追求的是放鬆與柔軟的打擊姿勢,有手指/手腕/手肘/肩膀的帶動之下的打擊動作,仔細去體會從啟動到打擊結束的過程,相信會獲得得更多。

    當然踏板和大鼓鼓皮的設定都會對於踩踏的當下有很多影響(詳見雙踏篇),
    這個部分其實很難用純文字表達(假如反應熱烈,就來拍個影片),若真的無法體會請啟動上述的最後一個步驟,找一個信任的老師給你關鍵的一腳,這也是當初會毅然決然背上背包去找Flo Mounier主要原因。

    找一個信任的老師,讓他對症下藥,一人一帖藥。
    若 鼓槌=鼓棒 腳=手 那麼 踏板=??? 解出來,答案就在眼前了。

    以上~是個短篇~!!!歡迎 點讚/分享/留言 !
    當然不免俗的,
    各類課程學員招募中~
    Drum& Bass, 打電音吧~
    Double Pedal, 採雙踏吧~
    Djent Drumming....etc 打打各類各種曲風吧~
    暑假即將來臨,準備好進化了嗎?~
    開始學鼓吧~~各種類型的強化課程等著你!!
    任何問題直接發訊息給我吧~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