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頭七法會流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頭七法會流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頭七法會流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頭七法會流程產品中有2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839的網紅下港女子寫有路用的遊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農曆七月二十二,大士爺祭放水燈,文隆橋下點燈祈福。​ ​ 民雄大士爺和基隆中元祭、頭城搶孤、恆春搶孤並列臺灣四大中元祭典,今年配合防疫縮小舉辦,沒有踩街、沒有平安餐、沒有祈福晚會,僅維持辦理普度場、放水燈及大士爺火化昇天。​ ​ #民雄大士爺特色​ 全臺灣唯一供奉大士爺為主神的廟宇,是民雄重要的公廟...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巴打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5月07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6cmul6BC4Zs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 頭七法會流程 在 下港女子寫有路用的遊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29 22:53:56
    有 219 人按讚

    農曆七月二十二,大士爺祭放水燈,文隆橋下點燈祈福。​

    民雄大士爺和基隆中元祭、頭城搶孤、恆春搶孤並列臺灣四大中元祭典,今年配合防疫縮小舉辦,沒有踩街、沒有平安餐、沒有祈福晚會,僅維持辦理普度場、放水燈及大士爺火化昇天。​

    #民雄大士爺特色​
    全臺灣唯一供奉大士爺為主神的廟宇,是民雄重要的公廟。一年只會出現三天,農曆七月二十一、七月二十二和七月二十三才會現身,最後一天火化,其他時間在大士爺廟只會看到觀音。​

    以往廟方在大士爺祭上以「紙糊的大士爺」神尊現身三天,多年來廟方內部對平常大士爺應不應該有形象,意見不一。因此,廟方木雕的大士爺軟身神像被收藏在正殿神龕左側;後來確定農曆七月請出在正殿鎮殿。

    不同於其他地區的站姿大士爺,民雄的大士爺是坐姿,並手持四角令旗。​

    #民雄大士爺廟​
    梅山大地震之前,民雄沒有大士爺廟。大士爺是由四個神明會分工,辦理祭典,分別是頂街大士爺會、下街大士爺會、小普(普渡小朋友亡靈)大士爺會和下街蘭盆會。​

    梅山大地震後,民雄許多廟宇倒塌,但因重建缺少經費,無法一間間蓋回去,便把媽祖、開漳聖王、開台尊王、觀音大士等神祇,集結起來一起放在現今的大士爺廟。​

    因日本治臺的限制,希望老百姓信奉佛教,民間無法以道教色彩的大士爺之名申請廟名,而以佛教意味濃厚的慈濟寺取代,廟宇中觀音的角色也淡化了大士爺的色彩,直到1987年才正名為大士爺廟。​

    #民雄大士爺祭典的流程​
    ▪️七月二十一:凌晨四點半,爲大士爺開光,撕開紅紙,點眼,宣告祭典正式開始。​
    ▪️七月二十二:水從筆架山來,在此放水燈。​
    ▪️七月二十三:法會,把廟內的大士爺請出來監普。之後坐上竹轎子,走到火化地點,進行火化。​

    今天,由民雄七星藥局的至鎧帶路解說,我們前往放水燈的地點,法師誦經祈福後,將5座水燈厝及108朵蓮花慢慢施放入溪水中,水燈是水中邀請函,猶如竹燈篙,都是通知孤魂接受陽間祭祀,水燈漂走後,會把供桌上的食物全部投入水中,最後放鞭炮結束儀式。

  • 頭七法會流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1 13:21:10
    有 622 人按讚

    一個月前,我收到劍橋大學香港及中國事務會嘅電郵,想我出席一個講座,類似係講香港嘅未來前景。

    依家香港都搞到咁,一聽到呢啲題目我個頭真係好痛,仲要係啲上流人士政商名人精英聚首一堂,我真係好格格不入,我不上流,非常下流,想避之則吉。

    我向一位劍橋畢業嘅靚女朋友打探,原來佢以前都係上呢枝莊,同我講話OK冇事,叫我去。加上又有羅永聰,都叫做識咗幾年,應該唔會害我嘅。真係唔知道原來佢有個名叫做Julian,都幾好聽

    ————————————
    「思索香港」青年峰會 2021
    CUHKCAS “Reflections" Annual Youth Conference 2021

    主題:細思我城沿革 遠眺機遇未來
    Theme: Past, Present, Future: Hong Kong’s Legacies, Uncertainties, and Opportunities

    ► Limited Spots!!! Click the following link to register NOW
    https://forms.gle/aEMYazguzWkY5BLF8

    ► Click GOING on the Facebook event page to receive updates!
    https://fb.me/e/3eNCO9tK5

    *Places are assigned on a first-come-first served basis.
    (Deadline: 23:59 15th August 20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峰會詳情:
    日期及時間:2021年8月21日 (星期六) 0900-1730
    地點:聖若瑟書院禮堂 (半山堅尼地道七號)
    語言::粵語,輔以英語

    費用:
    中學生 / 劍橋大學香港及中國事務會會員:港幣20元
    大學生:港幣30元
    公眾人士:港幣50 元
    英國各大學公共事務會 (PASS/CAS) 委員 (只限Executive committee):免費

    Event Details:
    Date and Time: 21st August, 2021 (Saturday) 0900 - 1730
    Venue: New Hall, St. Joseph's College, 7 Kennedy Road
    Language: Cantonese supplemented with English

    Fees: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CUHKCAS members: HKD 20
    University students: HKD 30
    Public: HKD 50
    Executive committee of UK PASS/CAS: Free of Charg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日流程:

    09:00登記 @ 聖若瑟書院禮堂外

    09:45 - 10:15 開幕典禮
    ▻ 李國寶爵士致歡迎詞
    ▻ Lord Palmerston Essay Competition 頒獎儀式

    10:15 - 11:45 專題討論一: 龍獅到紫荊:殖民遺寶還是餘孽?
    ▻Mrs. Rachel Cartland (前社會福利署副署長)
    ▻陳志雲先生 (商業電台首席智囊、前港英政府政務主任)
    ▻劉慧卿女士 (前民主黨主席)
    ▻呂大樂教授 (教育大學香港社會研究講座教授、香港研究學院總監)
    嘉賓主持:石永泰資深大律師(前大律師公會主席)

    11:45 - 13:00 午飯時間

    13:00 - 15:00 專題討論二:「變革香港」- 美麗新都會?
    ▻梁家傑先生(公民黨主席)
    ▻曾鈺成先生(前立法會主席)
    ▻曾智華先生(資深電台主持人)
    ▻周融先生(HKG報創辦人、前港台節目主持人)
    嘉賓主持:張達明教授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首席講師)

    15:15 - 16:45 專題討論三:明珠蒙塵 - 香港當如何自處?
    ▻羅健熙先生 (民主黨主席)
    ▻劉炳章先生 (香港專業聯盟主席、前立法會議員)
    ▻陳君洋先生 (良師香港創辦人)
    ▻黃兆祺先生 (渾水)(財經專欄作者)
    嘉賓主持:羅永聰先生 (前財政司司長政治助理、前港台節目主持人)

    17:00 閉幕典禮

  • 頭七法會流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15 13:00:27
    有 358 人按讚

    蘋果日報紙本謝幕
    2021.5.17

    0.
    我想記錄這件事情的發生時間 2021年5月17日,蘋果日報將出版最後一天的紙本報紙,從實體通路中謝幕。這篇文長,會從新聞媒體的數位轉型,新媒體平台與演算法的競爭,來討論這件事情。

    一樣的,我想先聊這件事情的發生。

    蘋果日報在 5月14日,發了一封公開信,宣布會在 5月17日最後一次發行紙本,於 2021年5月18日後停刊,不再發行紙本報紙。
    蘋果日報 曾經在台灣是與 自由時報 互爭發行量第一的報紙媒體,在iPhone 3G 開賣的2008年,發行量達 50萬份,而依照他公開信的內容,目前發行量僅約10萬份。

    蘋果日報紙本停刊,這在台灣的社群媒體發展,和傳統媒體競爭中,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件。

    我想針對幾件事情,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記錄一下台灣媒體發展的重要時刻

    1.
    自媒體的時代中夾生存的傳統媒體

    先簡單談一下自媒體時代,發聲有多容易。

    我們在談自媒體,談的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媒體。但我們忘了談一件事情,那就是媒體也慢慢地就像一個人一樣,在社群平台上面有個數字—追蹤數。一起在這裏追求著觸及和流量,以及影響力。

    那些媒體所打造的組織,仰靠著大量的人力成本和設備。但現在你只要打開臉書,或是打開 Youtube,按幾個鍵,走完一段大約三分鐘的程序,你就可以開始一趟自媒體之旅。有一個媒體的名稱,在上面寫寫字,按下送出後,就會傳到非常多人的面前。

    就像你現在所看到的這篇文章,和這一個自媒體。

    在稱作「研究生」的這個自媒體裡面,我是記者,也是編輯,還是個主筆。這個媒體廣編不分離,我還要自己談廣告,接業配。唯一一個我不用做的事情,就是通路。因為臉書幫我處理好這件事情,我不需要去煩惱,要如何把訊息傳達到閱聽人手上。當然,我會面臨一些其他更麻煩的問題,這個部分我們稍後再說。

    「通路」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是一個沒有經歷過傳統媒體產製流程的人,很難想像的一件事情。

    2.
    傳統媒體的產製成本

    我當年還是新聞所的學生時,帶著一群高中生參加聯合報新聞營。大家對於走到一個報社,會驚呼的,不是總經理,也不是總編輯,更不是那一堆名為「編輯台」的電腦。因為那些都太抽象了。

    對,大家最興奮的,是龐大的印刷機器。

    一個報紙的產製過程,並不是在把「文章按下送出」後就結束。要送印,送印完後要派報。在凌晨有一群人開著車把報紙送到你家附近的某個橋下,以便躲雨。然後送報員再去橋下領取那些報紙,挨家挨戶的配送報紙。當然啦,現在已經很少人在訂報,報紙最後沒有到你的信箱,可能是到附近的便利商店。

    這個過程,用現在的網路語言講,大概就是「把你的文章,經過演算法後,在臉書牆上出現」。這一句話說得簡單,但在傳統報紙中,卻是要一群人每天在凌晨完成的事。

    我希望大家不要誤會,運用臉書傳送資訊內容,讓文章在幾秒鐘後就能傳遞到全世界臉書使用者面前,並不是沒有成本。裡面有大量的工程師,維護機器的人員,甚至是網路的鋪設等等。他一樣有很多的費用會產生。只是當你在運營自媒體的時候,不用去想這些事情,因為「平台」已經幫你想好了。

    我在學校教媒體創作時,第一堂課我會跟學生聊這件事情:「在十五年前,我還坐在這間教室裡學習如何當一個好的新聞記者時,我們談採訪,聊編輯,學報導,操作技術。但是沒有一堂課會告訴你,要如何開一間報社,怎麼開一家電視台。但現在,這堂課在台大發生了,我們這堂課,就是要你從零開始做一個自己的媒體,從品牌定位,編輯台的規劃開始做起。」

    為什麼十五年前做不到的事情,現在能做到?因為通路。當通路的成本降下來了,甚至是所謂的「系統化」,在發行一個自媒體的過程中,少了很多的事情要做。那些,可能是新世代的媒體人,想都沒想過的事情。

    我本來想聊電視和 Youtube 媒體產製流程的關係。不過因為這篇文章已經夠長了,留待之後有相關事件,再一起討論。
    接下來,我想切入一個很重要的議題:當媒體在網路上只剩下品牌。

    3.
    當媒體只剩下品牌

    當我們在談「自媒體」的時候,常常只看到一個面向,就是「品牌本身在網路上也是個媒體」。但我想邀請大家看到另一個面向,就是「媒體在這些平台上,也只剩下品牌」。

    在一個臉書平台的演算法推播,或是 Youtube 去推播一則影片,又或者是你用 Google 去搜尋一則新聞。媒體的內容,跟其他網路內容,其實長得沒什麼兩樣。

    對,就是一樣的,臉書貼文只有一種介面,Youtube 影片也只有一種介面。差別只是他有沒有把這個「品牌」,塑造出一個「媒體的形象」,或是「新聞的形象」。

    如果我說「 東森新聞」是個媒體,你可能點頭如搗蒜。但我如果說「 卡提諾狂新聞」是個媒體呢?你可以會想一下,最後大概會告訴我,不是吧,他是個娛樂粉專。

    那請問「眼球中央電視台 」是媒體嗎?「志祺七七」是新聞嗎?還是那只是「視網膜 Retina」和「張志祺」的個人品牌?「niusnews 妞新聞」,「小日子」,「PopDaily 波波黛莉的異想世界」他分別是用什麼樣的角色出現在你眼前?

    試著想一件事情,在一個分眾的時代,一群人坐在咖啡廳聊天,都沒有辦法的定義出什麼是媒體,那麼平台的演算法能做到這件事情嗎?或是說,你期待他幫你做到這件事情嗎?

    這邊我要先說一下,媒體存在的價值和企業品牌,個人品牌,和政府機構之類的「自媒體」相比,他們的確在資源上和社會意義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我想讓大家思考的是,或許這些所謂的「傳統媒體」有著不一樣的使命在,但是當他放在「臉書」「Youtube」這些平台上的時候,他們對平台來說,對閱聽人來說,差異可能比你想的小很多。

    十五年前,如果你想要得到一個疫情的訊息,可能會打開電視,或是去買份報紙。但現在,你可能會打開臉書或是 Youtube,又或是Google 一下,聽聽 Clubhouse 。想一下你的確診資訊是從哪來的?是「蘋果日報」「聯合報」「TVBS」這類的傳統媒體嗎?還是從哪個政治人物的粉專看到的呢?或是「衛福部」自己開的直播?

    講一下我的好了,我的主要資訊來源是「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以及這個自媒體的作者兼編輯兼總主筆及Clubhouse製作人,人稱林氏璧的孔醫師。

    如果放在十年前,你可能會覺得這是個非常荒謬的事情,「什麼?你聽一個教你玩日本的部落客告訴你防疫?你怎麼不看電視呢?」

    但我可以相當有信心的說,雖然聽起來好像違和感很重,但十年後的現在非常多人都知道我在說什麼,而且不會質疑這個合理性。

    是的,蘋果日報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大家腦中想像的其他媒體。還有政府官方的自媒體,還包括了一個在疫情下轉行的「日本旅遊部落客」。

    4.
    你的新聞不是我的新聞

    傳統媒體碰到數位轉型時,還面臨到一個挑戰,就是人力資源的重新調配,和演算法的競爭。

    在網路上你應該會常看到這樣的留言「媒體都沒新聞報了嗎?幹嘛寫這個。」這句話看似憤怒有道理,但應該不少新聞從業人員,只能看著這句話苦笑。

    一家報社,每天都會有非常多的新聞。如果你有經歷過在早餐店翻報紙的年代,可能也有跟我一樣的訓練 — 運用十分鐘吃早餐的時間,看完兩份報紙。

    一份報紙最重要的新聞,稱作「頭版頭」。他的意思是,在一整份報紙裡面的第一頁,最上面,寫在報紙名稱附近的新聞。這一則新聞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他意味著「這份媒體為昨日一整天,選出來最重要的事件。」裡面有著價值觀判斷和意識形態。換句話說,換個媒體,或是換個媒體的老闆,甚至是換個總編輯,可能都會選出不同的事件。在十幾年前念大眾傳播科系的學生們,都受過這樣的訓練 — 比報。比報訓練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分析各家報紙對於「頭版頭」新聞的選擇。

    好,我們現在把傳統「頭版頭」新聞的概念,放在臉書上,會變成什麼呢?

    我在課堂上,或是去各大學演講討論「網路媒體識讀」的時候,會告訴學生一個重要觀念「編輯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一項是運用符號和編輯的手法,來決定什麼新聞應該要被看到。而這項工作,現在的競爭對手往往不是人,而是演算法。」

    首先,大家不用去質疑「重要新聞沒人報」這件事情。如果你有機會走去便利商店,買一份報紙,你可能會覺得很陌生。「奇怪了?怎麼跟我平常看到的新聞差這麼多?」

    以前的媒體,大家是一起看到頭條新聞的,但你在臉書上看到的內容卻完全不是。

    這麼說吧,媒體選出來最重要的新聞,放在「頭版頭」,會在你買報紙的當下強迫看到。但是放在臉書上,你可能對他無感,就滑過去了。臉書會判斷這則新聞「大家比較沒興趣」,於是觸及就變低,更少人看到了。

    反而是那些會被認為「媒體都沒新聞報了嗎?幹嘛寫這個。」的新聞,本來可能只是在報紙裡面的一個小角落的奇聞軼事。你在吃早餐的十分鐘可能根本沒機會翻到,但是因為在網路上「大家用手指投票」的結果,讓臉書認為這是個很多人有興趣的文章,所以才會被你看到。

    所以下一次要抱怨的時候,可以把對象轉移到臉書身上,因為媒體的總編輯,可能有跟你有一樣的無奈感。

    久而久之,大家也對這件事情有更強的認知。一則重要的新聞,以前媒體可以用很大的力量來推播。可以放在頭版頭,可以發號外,可以大篇幅報導。但現在,他除了下一個「臉書跟你都會一起被騙的標」,或是花大筆錢下廣告之外。幾乎沒有路可以走。

    就像上一節所說的,媒體不只要跟媒體搶流量,在這平台上,他要跟所有人搶流量。就算他要下廣告,競爭對手也不只是媒體,更多的是房地產,電商,甚至是網紅業配之類的,以前不會被拿來相提並論,曾經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競爭對手。

    5.
    大家還看報紙嗎?

    回到本質的問題,大家還看報紙嗎?如果報紙的工作是要及時傳遞新聞,那個「及時」可能無法挑戰更「即時」的網路。試想假設你買報紙的目的不是為了新聞,那是為了什麼?

    很多人說傳統媒體都不做數位轉型,這個問題我很難給出明確的論述。因為的確,在傳統媒體轉型做網路的初期,有很多試行錯誤 (Trial and Error) 都發生過。現實中,有非常多失敗的轉型案例,但整體而言大部分的傳統媒體,都有或多或少的轉型成功。所以我們在討論的不是「蘋果日報」這個品牌要收掉了,而是「紙本型態」要在新一波的媒體的典範轉移中成為過去式。

    蘋果日報在這一次發的公開信中提到:「數位洪流超乎我們想像,尤其是Google、Facebook等數位平台的壟斷,造成廣告資源的大量流失,對紙媒不啻是沈痛打擊。」

    這一段話,很多人認為是搪塞之詞,但他的確也說出了現在媒體的挑戰。這邊,我想邀請大家站在更高的維度來看這件事情。

    在二十年前,如果你想要「下廣告」,廣告大概會「下在媒體」上。原因很簡單,因為媒體扮演的角色,是大家獲得資訊的來源。但是現在,大家獲得資訊的來源是哪裡呢?網路還沒起飛,手機還沒普及之前,媒體幾乎壟斷了大家的消息來源。電子媒體因為「媒體的近用性」和「使用頻譜公共財」等因素,扮演了許多重大新聞的傳遞角色。

    但現在,你早上睜開眼睛,是打開蘋果日報的官網,公共電視的頻道嗎?還是跟我一樣,看 LINE,刷 IG,看臉書,滑 Youtube 呢?
    如果在這些平台上,媒體只剩下品牌,要爭你的眼球得跟其他自媒體平起平坐,獲得演算法的青睞。那麼他也是一個跟你和我一樣,想獲得發語權得看人臉色的單位。

    即便他的品牌價值,影響力,依舊在民眾的心中高居不下。但很遺憾的,他的廣告收入來源,得和其他的自媒體分享。還有更令他們的心煩的是,利潤要上繳給他的上游平台:臉書和 Google。

    6.
    傳播技術與我們

    要討論新聞和新聞傳播,勢必得討論傳播技術的發展。在還沒有紙很貴的時候,我們寫的字都很短。當紙越來越便宜,我們也用更長的句子,來留存並傳遞訊息。從詩,到詞,到曲,乃至後來的小說散文。

    大家可以想一下我現在寫的這篇文章,在兩百年前,要多的精簡的寫下,才有機會被傳播出去。但現在我可以這樣一直打一直打,打成一篇臉書長文,完全不用考量用紙成本。這就是一種傳播技術的進步,改變了傳播的方式。

    以前要寫一篇新聞報導,老師會告訴你:「把最重要的事情寫在最前面,用倒金字塔方式撰寫。」背後當然有很多原因,這些原因中甚至包含了技術問題:因為編輯覺得你文章太長的時候,可以直接把最後一段拿掉。

    但現在寫文章呢?

    在報紙的年代,標題印在那邊直接進眼球。你對標題有興趣時,可以花半秒鐘的時間移動眼球,開始讀文章。對於一個閱聽人來講,「從標題到閱讀文章」的時間成本極低無比。但在臉書的世界,從按下標題,到你開始舒服的讀文章,要經歷非常多的時間。你的時間成本變高了,自然而然,吸睛的標題就變得無比重要。

    當寫文章的時候,如果你把重點都在第一段全部寫完了,大家拿到資訊拍拍屁股就走。就以前的觀點來說,會覺得無所謂,訊息有傳遞到就滿足了。但現在不一樣,如果大家看完第一段就走,演算法會判定這是個大家不想看的文章,於是就不幫你傳播,「只讓少數人看到這篇文章」。

    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大不了的對吧?但其實這背後有很多轉變跟著發生。

    在課堂上,因為學生創作的載體在網路上,所以我絕對不會要他們用所謂的倒金字塔方式寫作。在做影片的時候,也不會教他們慢慢鋪陳。演算法是現實的,在你還沒建立風格之前,要跟他競爭,是相當辛苦的一件事情。

    連在學校教課,都要打破過往的寫作模式,媒體裡面要做的轉變,大家可想而知。

    一篇適合放在「報紙載體」的文章,和適合放在「網路為載體」的文章,絕對是不一樣的。閱讀習慣的不同,載體特性的不同,甚至是廣告擺放方式的不同,大大地影響了媒體的產製過程。

    如果你認為「反正就一篇文章,紙本和網路都放就好了。」的話,可以試著想想看,多一套邏輯,能用一樣的成本完成嗎?所謂的客觀寫作,平衡報導,有辦法在不同載體上面用相同的模式呈現嗎?

    7.
    我們與網路媒體的距離

    最近我演講最常聊的題目,就是談網路媒體識讀。我們與網路媒體的距離,已經密不可分。所謂的傳統媒體,運用著他多年累積的品牌,慢慢的也在網路媒體深耕。

    很多念傳播科系的學生,會對於未來感到迷惘,覺得媒體不斷的沒落。但我一直對這件事情抱持相反的想法,期望學生能好好的在這個時代發揮長才。

    或許這是個傳統媒體沒落的年代,但現在絕對是人類史上「媒體傳播能量」最強的年代。隨著載體和傳播技術的改變,人人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我們有更好的傳播工具,也有更公開透明的消息來源。

    很多人說「蘋果日報轉型失敗」,其實我沒有這麼同意這句話。相反的,他做了非常多的事情,讓品牌在持續在這個時代繼續發揮影響力。結束紙本的發行,或許就是面對傳播技術的改變,在這條路上的一個重要決策。

    對於經歷傳統媒體的人來說,是一個非常痛的事情。我自己也經歷過蘋果日報全盛時期的年代,看著星光三班上「頭版頭」時,一大早興奮的跑去便利商店買報紙的讀者。若以一個純粹讀者的角度,我會緬懷蘋果日報陪我走過的那段青春歲月。但我相信,新聞從業人員,肯定有完全不同的解讀。

    我們無法否認的是,紙本謝幕了,品牌影響力依舊在。只是當媒體只在網路上的價值只剩下品牌,他的商業模式,人力資源分配,都會變成一個巨大的挑戰。

    這是蘋果日報紙本走入歷史的故事,他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而是給這個時代的一個標注。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經歷傳播媒體變遷重要時刻的你,多一些探討和省思的面向。

    《蘋果日報紙本謝幕》

  • 頭七法會流程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5-07 14:28:59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5月07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6cmul6BC4Zs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立法會內務委員會經過16次會議,仍未選出主席,明天內會舉行兩場會議,分別由民主派和建制派議員主持,會否出現混亂衝突,仍是未知之數。內會停擺導致立法會無法履行應有職能,癱瘓超過半年,突顯本港制度崩壞,政治鬥爭凌駕一切,任何微細環節都可以成為死鬥工具,不講合理合度,總之勝者為王,如此惡劣的政治文化,不可能孕育出健康的民主果實。立法會癱瘓問題必須解決,社會上下需要認真思考,任由議會失序失範失能無了期持續、鬥爭一日未分勝負都毋須讓立法會正常運作,是否真的可以容忍接受。去年10月立法會復會,至今半年有餘,然而內務委員會仍未選出正副主席。民建聯李慧琼爭取連任內會主席,不能主持內會選舉,改由民主派的副主席郭榮鏗主持。

    蘋果頭條
    林鄭月娥政府向全民派發可重用的「銅芯抗疫口罩」(CuMask),項目涉款最少3.6億元公帑,惟政府無按照常規招標,更對生產商背景諱莫如深,引來各方揣測,一度傳與立法會主席梁君彥的新興織造廠或南豐紗廠有關,傳媒追查後發現疑為「針織大王」羅定邦家族成員開設的越南工廠生產CuMask,但創科局堅拒確認。多名立法會議員炮轟當局「黑箱作業」,令人質疑涉私相授受,有利益輸送之嫌。
    創科局長薛永恒昨接受電台訪問時被問到為何政府拒絕公佈生產商資料,又不公開招標,薛稱口罩是全球疫戰的關鍵物資,生產商、原料以至物流等全屬敏感資訊,擔心一旦洩漏會引起麻煩,如被「截糊」、物料被搶購,又或有人抬價,影響生產。

    東方正論
    警務處處長鄧炳強日前在立法會提到,自警方拘捕一名傳媒集團老闆和另外一些有權勢人士後,針對警隊的行為變本加厲,這些人的目的是希望嚇怕警方,讓警方不敢向他們執法,讓他們犯法之後可以逍遙法外,這一席話可謂發人深省、擲地有聲。是的,該名傳媒集團老闆向來是反對派的金主兼總指揮,「為美國而戰」,香港回歸後一直隻手遮天,所有亂事皆有他的身影,如今折墮落網並首次走上法庭,豈會甘於失敗,就此收手?

    星島社論
    經過多天零本地感染後,政府昨決定放寬部分防疫限制,七類暫關閉的場所可「解封」,食肆每枱人數亦增至八人,有關業界都稍為紓懷,起碼令生意由「危殆」轉為「嚴重」,是經濟復甦的好開始。然而,由內地與澳門來港的出入境口岸,仍實施嚴格限制,人流近乎絕迹,若情況繼續,旅遊、零售與運輸等行業難望好轉。目前內地疫情已基本消退,澳門連續二十七日無病例,等於回復正常,港府應積極研究一套較寬鬆的安全管制措施,再與兩地政府磋商,適時重開口岸,逐步增加人流,加速重振香港經濟。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前天說香港經濟已陷入「深度衰退」,預計第二季形勢亦難樂觀,可見經濟情況已十分嚴峻,必須注射多支強心針,才可脫離險境。

    經濟社評
    港府宣布向全民派發可重用的銅芯口罩,昨天開始接受網上登記,一改過往官僚作風,展現出政府服務智能化的施政新風。市民期待當局在派發1萬元時也能簡化行政程序,讓救命錢能盡快到手,惟落實時須顧及便利和私隱,以免引起不必要爭拗。
    創科局首天截至昨晚7時接獲逾60萬宗申領口罩的登記,涵蓋逾160萬人,即全港有21%人申請。盡管有很多人同時上網登記,需排隊等候,但運作大致暢順,平均2分鐘完成登記。市民收到完成登記短訊後,口罩將郵遞到登記地址,整個流程約2周。
    為全港750萬人派發口罩是一項龐大工程,第一道網上登記的考驗明顯過關,第二道考驗是郵遞派發,若能在兩周派到市民手上而沒甩漏,創科局便能交出亮麗成績。

  • 頭七法會流程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5-06 10:35:20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6月05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ULkZq9r1AJ4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政府周五起放寬多項社區防疫措施,同時宣布向市民派發港產可重用口罩。香港超過兩周沒有本地感染病例,雖未做到最理想的28天「零確診」,然而比起很多地區,香港確有條件「鬆綁」,關鍵是放寬步伐必須穩妥,一下子盡撤限制並不恰當。論時機,政府若能在3月疫情最嚴峻時全民派口罩,當然最理想,可是增產口罩無法一蹴而就,外圍疫情曠日持久,現在派發可重用口罩,有助抗疫持久戰準備,亦可鋪路未來進一步放寬社交距離限制。全民派口罩牽涉網上登記、郵遞等行政物流程序,規模龐大易生亂象,派發工作需要做得聰明,當局須設法減省行政費用,確保口罩人人有份,避免浪費。

    蘋果頭條
    勤+緣(2366,現稱星美文化)創辦人梁鳳儀及其丈夫、立法會前議員黃宜弘被指2010年6月至2011年7月期間,涉利用契媽等「人頭」挪用上市公司資金,被證監會入稟以民事控告。據悉此案會轉交執法機構作刑事調查。涉事期間,勤+緣董事名單星光熠熠,非執行董事包括「賭王」何鴻燊之女何超瓊及全國政協委員黃英豪,獨立非執董包括著名藝人許冠文及前全國政協常委劉漢銓。黃梁夫婦兩年間促成勤+緣集資抽水,交易避過向公眾披露,當年累股價慘跌96%,股民受害。律師梁永鏗指若黃梁挪用資金屬實,涉刑事罪行,有機會判監,時任公司董事亦有可能上身,意味何超瓊、黃英豪、劉漢銓及許冠文統統有機會惹上官非。

    東方正論
    立夏驕陽似火,疫情稍緩,暴燄火頭便四處賁張,市民還未在肺炎驚魂中定過神,又要面對黑暴重臨,根本沒有機會喘息。街頭示威再現,更進化成恐怖襲擊,七百萬人被騎劫上戰車,政府一再跪低,止暴制亂希望落在執法者,紀律部隊儼然是維港的定海神針。
    政府無能,縱暴容亂,連特首林鄭月娥也承認,只剩三萬警力可依靠。警務處處長鄧炳強昨日出席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受到泛民主派議員群起攻擊,情況像早前出席區議會受到不禮貌對待一樣,但鄧炳強沉着應戰,就如警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在一哥新人事新作風領導下,迎難而上。

    星島社論
    經過多天零本地感染後,政府昨決定放寬部分防疫限制,七類暫關閉的場所可「解封」,食肆每枱人數亦增至八人,有關業界都稍為紓懷,起碼令生意由「危殆」轉為「嚴重」,是經濟復甦的好開始。然而,由內地與澳門來港的出入境口岸,仍實施嚴格限制,人流近乎絕迹,若情況繼續,旅遊、零售與運輸等行業難望好轉。目前內地疫情已基本消退,澳門連續二十七日無病例,等於回復正常,港府應積極研究一套較寬鬆的安全管制措施,再與兩地政府磋商,適時重開口岸,逐步增加人流,加速重振香港經濟。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前天說香港經濟已陷入「深度衰退」,預計第二季形勢亦難樂觀,可見經濟情況已十分嚴峻,必須注射多支強心針,才可脫離險境。

    經濟社評
    疫情緩和,港府昨宣布放寬限聚令,容許部分受影響行業復業,務求防疫和穩經濟同時兼顧。惟業界除要嚴守指引外,亦要因應疫情改變了市民生活形態的現實,設法迎合客人防疫要求的新常態,否則生意難復舊觀。
    特首林鄭月娥昨宣布,將原定明天屆滿的限聚令和停業令延長14天至本月21日,但鑑於疫情緩和,後天起會放寬限聚令,食肆每枱上限由4人放寬至8人,並容許健身室、美容院、戲院、遊戲機中心、酒吧等行業復業,但須遵守防疫衞生措施指引,卡拉OK、夜店、浴室和派對房等4行業則繼續停業。學校則在5月27日起分階段復課。政府又會向全港市民派發可重用「銅芯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