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頓號形容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頓號形容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頓號形容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頓號形容詞產品中有8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197的網紅Jeff Machine 黃育仁,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天才不可怕,努力的偏執狂才恐怖 做為名詞,「天才」的確存在; 做為形容詞,它卻被嚴重的濫用。 我們人類都喜歡找藉口 用藉口逃避自已的怠惰、撫慰自已的失敗, 所以從小到大我們一定遇過這樣的狀況: 成績永遠比不上那幾個同學, 「他們太聰明了」; 籃球場上永遠被那幾個人輾壓, 「他身高太犯規」「他天生...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先娛鬼神後娛人,中國古代傳統的木偶戲,始於喪葬俑人,以奠亡人。《通典》有云:「以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家之樂也。」而偶戲於漢朝以後,才開始普及成為民間娛樂之一。時至今日,木偶戲歷年發展,經歷過高峰時期,也迎來當下的低谷。 黃暉師傅,入行操演偶戲四十多年,與一般人印象中「師傅」的形象不同,沒有凌厲的...

頓號形容詞 在 Pobbi // 波比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23 09:54:38

雖然總是感性,但腦袋有很大一塊建構在理性的邏輯上,時常矛盾又拉扯,是我。想給壓力山上的自己一點點喘息的空間,於是我又來到 #星采耳 。 一月到了星采耳是我很是低潮的階段,茫茫然的面對生活,沒有絕對的原因或是理由而陷入憂鬱狀態,在星采耳體驗後,自己覺得開始漸漸打開自己的各種感知,一邊反省自己的故步自...

頓號形容詞 在 ᴮᴵᴳᴸᴵᵀᵀᴸᴱᴾᴱᴺᴳᵁᴵᴺ |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8-10 19:16:18

銅鑼灣, 香港 |Casa Pennington🦪 🔹 星期三開始不可以堂食了😖 強烈建議bookmark這帖文 是近半年吃過最好的西式fine dining 適合公司team lunch/慶祝/想食高質西餐的你 疫情過後要再去食餐好🤤 . 首先它的抗疫行政午餐好抵食‼️ 堂食或外賣均可‼️ $15...

頓號形容詞 在 我是蘇蘇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9:43:15

- ❤️文末抽👉🏻500元吃到飽折抵券 前陣子寒流來襲 加上苡槿忙翻天,想吃個好料撫慰心靈 於是我們就來到 中和環球的 #八海食潮 來怒吃一頓😆 來這邊絕對要點他們家的 #秘製雞腿丁! 他們的雞腿都是當天現醃的 吃起來非常新鮮,也沒有任何肉腥味😋 #梅花丹麥豬 真的超級驚艷我! 它的肉質細嫩,...

  • 頓號形容詞 在 Jeff Machine 黃育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16 19:25:29
    有 193 人按讚

    天才不可怕,努力的偏執狂才恐怖

    做為名詞,「天才」的確存在;
    做為形容詞,它卻被嚴重的濫用。

    我們人類都喜歡找藉口
    用藉口逃避自已的怠惰、撫慰自已的失敗,
    所以從小到大我們一定遇過這樣的狀況:
    成績永遠比不上那幾個同學,
    「他們太聰明了」;
    籃球場上永遠被那幾個人輾壓,
    「他身高太犯規」「他天生手感好」;
    看著自已認識的人創業成功,
    「他家有錢」「他有貴人相助,我沒那種命」;
    打架時候怎麼打都打不贏的對手,
    「他天生神力」「他是無痛症患者」;
    這個情境我們可以一起無限延伸下去,
    但歸納起來,都是同一種思維:
    不是我的問題,是上天不公平。

    如果差異出在別人身上而不是我自已的問題,
    如果優勢來自我無法控制的變數,
    至少我可以找到藉口讓失敗嚐起來不那麼苦澀。
    大家也能利用這樣的設定,
    找到其它人一起取暖。
    就像戰爭,
    把陣地對面虎視耽耽的敵人們妖魔化、污名化,
    我們才能說服自已戰爭是必要的,才能求生。
    把遙不可及的、太過耀眼的人,稱為「天才」,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從智商的角度來看「天才」,
    智商160、180、200…(數字請自行想像)
    可以加入門薩協會的那種奇人之中,
    (門薩協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歷史最長的高智商同好組織,欲申請入會必須通過Mensa Test,
    以證明申請人的智商為當地人口中最高的前2%)
    雖然有很多各領域的頂尖人士,
    也對世界帶來巨大的貢獻,
    但很多極高智商的人,
    其實生活境遇並不如我們想像。
    回到剛剛提到的門薩協會,
    會員組成非常多元,
    有各種年齡層的人;
    (美國最年輕的門薩組織成員Kashe Quest,今年通過測驗加入的時候才兩歲,測驗結果高達146分,而美國人的平均智商據說是100分)
    有多個博士學位的高知識份子,
    也有從來沒接受過教育的人;
    有百萬富翁,也有窮人;
    有教授、卡車司機、科學家、園丁、電腦工程師、工人、藝術家,警官…,這個職業清單還可以無限延伸。
    所以不代表門薩的134000個高智商會員中,
    都有驚人的成就,大富大貴或名滿天下。

    當然,以智商來評估人的資質,
    只是所有方法的其中一種,
    反駁「IQ測驗」的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發展學家
    加德納(Howard Gardner),
    在他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中
    一共列出了八個智能範疇:
    邏輯數理智能(牛頓、居理夫人)
    語文智能(莎士比亞)
    視覺空間智能(米開朗基羅)
    音樂節奏智能(莫扎特)
    肢體動覺智能(拳王阿里)
    人際社會社智能(甘地)
    自我認識/內省智能(德蕾莎修女)
    自然智能(加德納在1999年補充,喜歡了解並索索動植物、大自然環境和注重生態保育的能力。擅長辨別、歸類、觀察、實驗等,在農業、生態環境和自然科學方面的表現較強。能勝任跟動植物、自然環境相關的工作)
    (有一本書號稱達文西在所有範疇中都是天才,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7 Brains --- 怎樣擁有
    達文西的七種天才》)

    加德納反對過去對智力過度狹窄的定義,
    認為人的評價不該限定於某一項智力類型,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一套智力組合體系。
    所以天份,可以存在各種不同的領域與條件中
    「天才」也不應該只限定來形容狹窄定義的「智商超乎常人的人」,
    各種人類活動的領域,都有天才,
    但為什麼,「天才」其實不可怕?
    因為,我們口中時常掛著的那種「天才」,
    其實都是人,跟我們一樣是血肉之軀
    他們因為在各個領域中有驚人的超凡表現,
    而被稱為「天才」,
    我們透過對他們的「非人化」,
    將他們與我們的距離拉開,
    幫他們戴上「非我族類」這頂帽子,
    讓成功遙遙無期這個困境變得能夠忍受。
    但是他們的成就與崇高地位,
    往往是透過我們無法想像的艱苦過程而達到的。
    這些人是否天份出眾?是。
    但是在他們的天份之外,
    還有超過我們千百倍的努力,
    與歷經多次我們承擔不了忍受不了的艱苦。
    這些人幾乎不會否認他們為了在自已的領域登上顛峰付出多少心血,
    甚至還引以為傲。
    而坐在沙發上吃鹽酥雞挖冰淇淋,
    看著電視裡面的「祂們」閃閃發光的同時,
    我們假裝這些人生來就有四隻手、兩個腦,然後一天有48小時,
    所以我們永遠比不上「祂們」,
    這不是真相,但至少我們會過得舒服一些。

    熱血籃球漫畫灌籃高手是許多人心中的經典神作
    在眾多魅力四射的角色裡,
    有一個非常奇特的存在:山王工業的一之倉聰
    他外表不起眼,也沒有任何出色的身體條件,
    身高、彈性、手感、速度…統統都很普通,
    但是他透過超強的毅力跟忍耐力,
    把自已打磨成超一流的防守專家,
    在一支人才濟濟的冠軍球隊擔任先發球員。
    山王工業的訓練是以超高水準與嚴苛恐怖聞名,
    而他是唯一從來沒有從集訓基地逃跑過的人。
    在主角球隊湘北跟山王的大戰中,
    他緊盯另一個號稱「永不放棄」的男人—三井壽,
    憑著他恐怖的意志力,三井壽在上半場就幾乎被他耗盡體力。
    (當然漫畫畢竟是漫畫,主角威能是永遠無法突
    破的bug,結局就不討論了)
    除了對這個角色的人設印象深刻外,
    山王的堂本教練對他下的一句點評
    才是我忘不了的箴言:
    能夠堅持不懈的努力,也是一種天份。
    隨著年紀愈大,這句話在我心中的份量愈重,
    不單是因為「努力」與「天份」之間的關係,
    而是我有無數次親身體驗到一個殘酷的事實:
    我所認識有天份然後能獲得成功的人,
    都超.級.努.力。

    當我累得倒地不起的時候,
    這些人繼續打磨他們的技術;
    當我想在床上多睡半小時的時候,
    這些人打電話來說他們已經在訓練場等我;
    當我做體能做到喘不過氣的時候,
    這些人忍住痛苦繼續衝刺;
    當我抱怨工作的時候,
    這些人不停為事業尋找突破點、思考怎麼成長;
    當我因為努力的結果不如意而四處討拍的時候,
    這些人永遠放眼下一場比賽下一個挑戰。
    他們沒有四支手,
    但他們每天用盡生命能量用到忘我。
    他們沒有兩個腦,
    但他們隨時在思考怎麼進步跟把事情做得更好。
    他們的一天沒有48小時,
    但他們把握可以運用的所有時間做該做的事。
    (Kobe Bryant曾經說過,做為球員,他最自豪的
    其中一件事,就是他好好利
    用了每一分鐘)

    當然,這些人的光芒太過耀眼
    所以在這些人面前,我們會感到自卑,
    因為不論天份與用心程度,我們都自嘆弗如。
    但是自卑,不代表我們要自暴自棄,
    我們也許分毫無法動搖他們的地位,
    但我們可以努力在自已的人生坐上王座;
    我們也許沒辦法名留青史,
    但我們可以在自已的人生留下足跡;
    我們也許得不到別人的歡呼,
    但我們可以光明磊落的面對自已。
    不放棄也許是一種厚臉皮,
    但是不放棄,代表在賽局當中你還有一席之地,
    只要你還想繼續,沒有人可以叫你認輸
    而不認輸的意志,會反過來成為你的盾牌,
    用這個盾牌,去防禦閒言閒語,
    讓自已可以繼續勇敢堅持下去,
    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你們的方陣,
    人生是你們自已的,
    就像斯巴達三百壯士可以擋下波斯十萬大軍,
    你們也可以死掐著外界的冷眼跟奚落,
    死掐著自我懷疑跟卻步,
    不讓這些情緒攻陷你的內心。
    喚醒你心中的那個偏執狂,
    讓理性退位,
    不要妥協,
    用原始的求生本能去追求你想要的東西,
    這種能量跟慾望,比天賦,更強大,更猛烈。

    天才很厲害,但是不努力的天才並不可怕,
    真正可怕的是為了成功永不妥協的偏執狂。
    「我打不過你,但我永遠不會停止挑戰你」,
    對命運,對宿敵,他們都抱著這種心態,
    然後將想法付諸行動。

    下次跟大家聊聊,
    我心中最可怕的偏執狂之一,
    球衣51號的辣個男人。

  • 頓號形容詞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4 00:14:21
    有 2,726 人按讚

    《梅克爾的童話故事》—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之二

    她成長於童話般的森林小鎮。

    那裡距離柏林開車約一個半小時,有著湖、運河、古老建築、綿延翠綠的森林與遼闊無邊的天空。

    所有童話故事必備的佈景,都在她的故鄉。人們以為成長於德東地區的人,必然是孤寂拘謹或者不安的;但梅克爾回憶她的森林莊園成長史,「沒有陰影」。

    柏林圍牆於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築起,當時梅克爾才七歲;但梅克爾並未感覺自己的世界被分割。

    她總是坐在學校廁所的馬桶上,偷聽收音機報導西德內閣誰當選誰上台的消息;在森林莊的家中,她們一家收看西德的一切,自小梅克爾即對西德歷任總理的名字倒背如流。童話故事的故鄉,使這個女孩習慣「慢慢且安靜的生活」,並「與生命和平相處」。

    梅克爾成為「主導歐洲」的女人之後,人們急著尋求她「領導魅力」的答案。

    自二〇〇五年出任總理至今,她度過了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當經濟崩潰沖倒世界多數執政黨時,梅克爾在上屆選舉時仍繼續高票連任,毫無對手。她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她看起來如此猶豫,如此盤算,一旦出手卻堅定立場,不因外界聲浪而動怒或動搖;她的人物圖像一向讓外界抓不住,說不準。

    梅克爾和所有廿世紀我們熟悉的政治巨人如此不同,話語平淡,不以「勇者」自居,卻往往創造驚奇.... 她的政治有另一種想像,一種淡淡的香味,至今成謎。

    她太不像傳統政治人物。

    有的時候,我很想把丘吉爾從天上抓下來和梅克爾對話; 前者充滿熱情、勇氣、文采、智慧、滔滔不絕。丘吉爾留下了太多名言,而執政至今已經十六年的梅克爾,人們幾乎無法從她長達十六年的公開談話中摘錄一句,啟蒙人生。

    二〇一四年,梅克爾代表歐洲巨人的角色在中國清華大學演講,學子們對她充滿期盼。一個德東出身的人物、物理學家,女性;跨越了層層圍牆,統治著世界文明的搖籃: 「歐洲」。 尤其那些穿著體面的歐洲貴族們,例如薩科奇、卡麥隆,無論衣著品味多麼「優雅」,在梅克爾媽媽有點肥胖臃腫的身軀前,都像一群毛毛躁躁的「足球男孩」。

    清華大學的年輕人忍不住崇拜,等待著,等著她開口。結果除了德語發音的隔閡之外,她全無抑揚頓挫的口音,平淡的內容, 「可持續發展」「二〇一五議程」.... 提了二十多回,最終學子在梅媽媽平靜的演說中,一一沈入「搖籃曲」,一場「不可持續的昏迷」,半數學生半數時間睡著了。

    或許在一個快速且庸俗的媒體年代,這樣的政治人物,才能生存。

    你找不到一個標題,可以斷章取義她的話語。

    她極少表態,語焉不詳;商業又醜陋的現代媒體文化,在她身上真榨不出太多好處。

    於是研究梅克爾的書籍撰寫她的內容總是有若墜入迷宮,除了「猶豫、搖擺、小碎步」等形容詞之外,人們大概只能以討論她和普丁見面時「不喜歡他的狗」來吸引讀者的眼球。

    翻閲梅克爾的成長過程,我注意到這個女孩自小「正向」的特質。即使在東德禁錮的年代,她也不覺得自己少了什麼。

    是的,世界有一道圍牆擋住了前往柏林、巴黎、西方的路;但世界這麼大,另外半個地球已足夠一個森林莊長大的女孩探險。

    當蘇聯控制德東,甚至派軍駐防她的故鄉時,梅克爾在這個蘇聯境外最大基地感受的不是「母親的心臟被入侵者插了一根刀柄」,她利用機會與穿著制服的駐防士兵練習俄語;而且感覺頗有「異國情調」。

    梅克爾的俄語無懈可擊,這不只使她當上總理和普丁談話流暢無比(包括表達不喜歡普丁的狗),也使梅克爾獲得了「俄文最佳學生」的獎賞;小小年紀她被送到東德各地旅行,尤其「前進莫斯科」。

    在莫斯科,她買了第一張披頭四的唱片;十年級左右,和朋友背著背包於中歐四處火車旅行。

    才十五歲,她已去過布拉格、布達佩斯、保加利亞、以及黑海之濱巴圖米(Batumi)的海水浴場。即使對西方有所渴望,小梅克爾告訴自己:「倫敦大概和布達佩斯很相似吧!」

    對於東德的威權控制,高中快畢業的梅克爾,有了第一次田園態度外的「放肆」,她找了一堆同學共同演一齣戲: 「莫三比克自由運動」,內容反抗外來葡萄牙佔領者(諷蘇聯),而且故意以「英文」高唱國際歌,接著朗誦詩句:人應該追求自己,「否則只是一條坐在圍牆(柏林圍牆)上的哈巴狗。」

    她有技巧地「打著紅旗反紅旗」,但態度搞笑。這是小梅克爾政治上第一次的「表態」,方法:在政治敏感邊緣擦槍,但方式幽默。

    她佯裝可愛,最終完成安全的叛逆任務。

    閱讀梅克爾的一生仍然是有趣的,總可以在平凡中找到一點跳躍的煙火;好像在一望無盡的森林田園中,突然遇見了一匹色彩鮮豔的馬車。

    例如她的本名叫Angela Kasner ;如今舉世聞名的Angela Merkel,梅克爾(Merkel)姓氏來自於她的第一次婚姻,丈夫烏里西·梅克爾(Ulieh Merkel)。

    她很愛這個男人嗎?以致於第二次婚姻不改姓、一輩子也以「梅克爾」之名附身、名滿天下嗎?

    事實答案是她第一次結婚時年僅廿三歲,烏里西是一位物理學家,倆人認識三年後結婚;結婚的理由非常務實,按照當地規定只有結婚才能分配住房。這一段婚姻四年後破裂,倆人形同陌路,Angela回憶她「幾乎在一夜之間,從倆人東柏林共有的房子搬出去」,留下震驚的烏里西。

    這個看似「平穩」的女子,在處理個人婚姻事件時,可沒有許多人描述的「猶豫、搖擺、小碎步」。

    她直接,她了當。而她離婚了卻不改姓,因為:許多資料需要重填,麻煩。

    梅克爾這輩子最大的恩人是她的政治恩師柯爾,柯爾總理把她帶到了政治大位;但當柯爾後來陷入政治獻金醜聞時,向來「聽話」「安靜」「穩重」「小女孩」的梅克爾,居然向他發出了公開決裂信;並且以秘書長的身份從此一躍接任柯爾,當上基民黨黨主席。

    這正是「梅氏」童話故事的特徵。

    她看起來那麼乖巧,與俄羅斯士兵聊天,愉悅地學習俄語,遊歷莫斯科。但必要時,她會「咬人」。

    她和東德許多開放的人有不同也相同,渴望西方價值,但很務實地多數時刻妥協於既有框架。

    柏林圍牆倒塌前, 梅克爾惟一對西方的憧憬是:六十歲以後,盼到西方一遊;僅此而已。

    但她的一生平凡中始終藏著特例,如一隻隱居於森林中的豹子,必要時跳起來捕捉獵物;平日則安於餵養,表現不強求,不掠奪。

    而這正是她成功的方式。

    這「平凡的例外」 ,使她的政治對手總是低估了她。

    梅克爾把政治及人生看成如物理學般線性的過程,她常形容自己喜歡妥協勝於衝突,所以多數時刻沒有鮮明的個人色彩。

    但總有例外,而且每次都是例外讓她得分。

    例如處理敘利亞難民事件。

    在此之前梅克爾的形象是不近人情的冷酷撙節女王;但當歐洲難民湧入時,她改變了過去德國二十世紀「屠殺者」的形象。德國正在崛起,過去的包袱從此卸下,她使用各種手段結盟,阻止德國種族主義另類選擇黨崛起,公開斥責他們無恥:然後,她留下一個新名片給廿一世紀的歐洲領導國:德國。

    從此德國的代名詞是人道主義大國,在敘利亞危機時,德國共接納並安置了120萬難民。

    這並非天真。

    她深入思考德國國內穆斯林人口已佔4%,早有激進份子;於是她「例外」地放手一搏,決定開放近一百萬二十難民進入德國(佔約德國人口1%),他們可以合法接受教育,可以合法工作。

    從此「梅克爾」及「德國」是人道主義的象徵,穆斯林的朋友,柏林總理辦公室中的梅克爾才是真正的現代「自由女神」。

    她以物理線性的概念理解某些移民衝突仍會持續,但長期德國需要一個新的符號,一個溫暖的標籤;捨別一次大戰、二次大戰中侵略國的永久印記。

    她更明白穆斯林激進主義形成的歷史背景,梅克爾相信遏阻激進極端主義的方法不是佔領、戰爭、或是空襲;而是在最關鍵時刻,對穆斯林表現出愛、同情與包容。

    在國內,她聯合反對派,面對如此的困境。選後她慷慨地捐棄恩怨,與社會民主黨組成大聯合政府。

    當她決定放手一搏,她看的是長遠的歷史。未來的德國,過去的德國。

    地方選舉一輸,她先辭去黨主席,再表態不再尋求連任,化解當下排山倒百的壓力。

    當她再次站到平凡的對面,「例外」那一邊.... 責罵她的聲音慢慢小了。

    六年之後,難民不是危機,他們融入德國社會,提供人口紅利,補足工廠、服務業、基層勞動力不足。

    她不戀棧權位,16年的總理生涯,她知道何時該總結?用什麼方法總結!

    因此當2015年敍利亞難民危機導致德國民意分裂時,她不擔心政治後座力,她知道一旦勇於捨去權力,她會有足夠的線型時間與空間,證明接納廣大敘利亞等地難民,對德國是一件好事 。

    六年過去了,梅克爾把歐洲及西方已疲倦但應接不暇的反恐、反穆斯林,改成正向的童話故事;最終不只讓德國在國際形象中得到「了不起」的掌聲,並為德國高齡社會注入新勞動力,尤其與穆斯林關係達到一種可能的和解平衡。

    而大西洋另一端,美國正在棄守阿富汗。

    於是,那隻看似平凡保守,卻偶爾例外勇敢、精明的豹子,田園中,再次躍起。

    如今所有她曾創造的故事,已近尾聲⋯⋯留下六年前反對她、逼她下台的人開始恐懼:沒有梅克爾的德國,會是什麼?

    梅克爾教了我一件事:或許成功的民主政治就該多一點點無聊。因為那代表細膩、耐心、妥協、寛容與堅持併存:沒有也不該有簡簡單單的吶喊口號。

  • 頓號形容詞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26 09:00:01
    有 188 人按讚

    【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魏澤爾練兵

    中原大戰後,暫時解決內部紛爭並樹立領導權威的老蔣得以開始推動各項政策,同時,在內戰中證明自身實力的魏澤爾也得以獲得較大力度的支持整頓中央軍。

    首先魏澤爾開始強化對特種兵的建設。
    在魏澤爾之前,國軍隊兵種概念非常模糊,最好的例子就是所謂的「交通科」。在1928年成立的交通科,需要負責部隊人員、武器裝備、後勤補給物資的運輸流通事宜,還有資訊的傳遞。不懂什麼意思?那我換句話說:只要涉及交通載具,還有資訊流通,交通科都必須管。結合實際業務就是:衝鋒的戰車是交通工具,所以交通科要管;運糧的馬是交通工具,交通科要管;傳遞資訊以及物資的鐵道系統是交通工具,交通科要管;負責溝通的通訊設備也是業務範圍,所以交通科要管......天哪!這業務量之龐雜,簡直把交通科往死裡逼,不僅人員負擔過重,而且大雜燴的結果就是造成效能極差,樣樣有但也樣樣鬆,這無疑成為德國顧問重點改造的對象。
    因此在魏澤爾任內,他首先讓交通科分成兩個團,第一團負責通信事宜,第二團負責汽車及鐵路部隊(恭喜以後不用再管牛驢馬羊了),之後更讓讓通訊業務從交通科獨立,正式成立陸軍通信兵團。另外他還建立工兵、輜重科、通信科等學校 (也就是今天陸軍後勤訓練中心 、陸軍工兵訓練中心、陸軍通信電子資訊訓練中心的前身),可謂今日國軍眾多兵種的老祖宗。
    而眾多特種單位中,魏澤爾對於炮兵的改良尤感迫切。炮兵,作為戰場上最重要的支援部隊,中國在這方面的建設卻是慘不忍睹 數量缺少、器材老舊落後、缺乏瞄準及觀測單位、廠牌不一造成後勤極大負擔,而且操作人員缺乏訓練更沒有新式火炮運用的概念。
    魏澤爾對此特別建立炮兵射擊訓練場督促官兵勤加訓練,並採購新式火炮成立新式炮兵旅,日後的國軍炮兵部隊,基本都延續了魏澤爾訂定的訓練模式,而這也是魏澤爾練兵期間,影響最為深遠的環節。

    在強化特種兵的同時,魏澤爾對於陸軍中的主角─步兵,也開始整頓。
    提到民國初年的歷史,相信大家立刻會聯想到一個狀況:軍閥混戰。各大派系之間的戰役,像是: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反奉戰爭......規模動輒超過數十萬人。但詭異的是,我們對戰役的記憶只有誰跟誰打、最後是誰贏,可中間過程是一片空白,甚至連傷亡數字都沒有確切結果,因此也沒聽過哪一場民初戰爭會用上「慘烈」的形容詞。難道大家不覺得奇怪嗎?

    事實上,民國時期的內戰絕大多數都是擊潰戰。
    啥叫擊潰戰?就是雙方拉好架式,接下來正面互懟,之後勢弱的開始敗逃,勢強的開始追擊;追的那一方主要也不是殺敵,主要都在搶物資或是抓俘虜,逃的一方就比較累了,除了考驗心肺耐力,過程中還要順便扔掉軍服裝備,準備隨時回老家。
    覺得老ㄕ瞎說?那我舉幾場比較有名的內戰戰役。
    首先是皖系軍閥段祺瑞討逆擁護清朝復辟的張勳,當時段祺瑞只開了一炮,張勳手下的5000辮子軍立刻四散逃跑,而且為了避免逃兵身分被發現,他們還立刻割下辮子扔的整個北京城到處都是。這場戰役結果,累壞了負責掃大街的清潔人員,可人實際上死沒幾個。
    再來是國民黨北伐對決直系軍閥吳佩孚,當時雙方在汀泗橋戰鬥決戰,吳佩孚還設下督戰隊,號稱退者殺無赦,好去激勵底下士兵跟對方硬剛,結果還是國民革命軍比較凶猛,擊敗吳佩孚的2萬大軍。可國軍最終統計戰果,也不過是傷敵數百、俘虜2千。當時人對此戰的評價是:「吳佩孚的兵不怕死、國民革命軍是不知死。」描述當時的作戰說到底就是比誰膽大。

    由於比的是短時間的一鼓作氣,民國的內戰其實有點像放大版的群架,雙方盡量召集人馬後是一擁而上的混戰,什麼戰術展開、兵種配合全都用不上,敗退的人則一潰千里,完全無法組織像樣的反擊或是徐徐而退(請大家務必記住這一點,這樣的場景將在之後的描述再次出現)。
    所以在1930年,國民政府曾頒布三種師級單位的編制:

    甲種師
    每個師有3旅,每個旅有2團,支援部隊另有1個騎兵連、3個炮兵連、3個工兵連、1個輜重連、1個通信連,以及師直屬特務連。
    乙種師
    每個師有2旅,每個旅有3團,支援部隊跟甲種師一樣。
    丙種師
    每個師有2旅,每個旅有3團,與前兩種師相比,支援部隊少了特務連、通信兵連。

    這三種編制的共同之處,就是塞滿6個步兵團,企圖利用龐大人數進行密集的正面進攻,體現當時中國內戰的用兵習慣。
    當然,若要追本溯源,以上編制其實是參考一戰前的歐洲各國,尤其是德國在一戰初期就是3旅2團編制。可在一戰開打後,各國很快發現,當密集式的衝鋒遇上機槍陣地無疑是送頭自殺,而且龐大的人數容易造成調動上的笨拙,單位間的通訊流暢更是大打折扣。所以各國,尤其是強調機動作戰的德國,早已對編制進行改組調整。
    所以當魏澤爾看到中國軍隊在一戰已過去10多年,卻仍使用在實戰中被驗證為落伍的編制,很快提出德國在一戰後的師級新編制:2旅4團。並讓陸軍第2、3、9、25、87及88師接受新式訓練以及部隊整編,這六支部隊就被冠上「整理師」的名號,其中尤以87、88兩師的執行最為徹底。

    這時就要岔出去先提87、88,這兩個會在之後描述中成為主角的部隊歷史淵源了。
    時間追朔到1924年,蔣介石就任黃埔軍校校長的時候,為了維護校長安全於是成立的衛兵隊,隨著時間發展,衛兵隊開始不斷擴張成特務營→警衛團→警備師,甚至後來擴增成警衛第一師跟警衛第二師(從百餘人擴增成2萬人,這發展夠猛吧)。
    之後在1931年,這年蔣介石被迫下野,由於要警衛的對象消失了,部隊也只好改名,警衛第一師改名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7師、警衛第二師改名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8師。現在知道為何這兩支部隊為何會被重點照顧了吧?因為他們可以說是蔣介石的御林軍,是關係最鐵的部隊。
    被視作鐵桿的部隊,當然不能讓等閒之輩率領。87師的師長王敬久,88師第一任師長俞濟時、接任師長孫元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身份─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他們對於曾經擔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極度忠誠,同時也在中央軍將領裡資歷威望最深(畢竟所有從中央軍校畢業的人都要稱呼他們為「學長」),由此可見蔣介石已經把德式訓練新軍和自己牢牢地綁在一起。

    同一時間,蔣介石的小舅子,當時主掌財政的宋子文找上魏澤爾表示:「我底下有支部隊,希望你們德國顧問能來幫忙訓練 (然後小聲表示:如果你願意,我可以給你很多方便喔)。」能夠跟管錢的建立好關係,魏澤爾自然樂見其成,這也讓一支當時頗為特殊的部隊也染上德式訓練色彩,那就是歸屬財政部管轄的「稅警總隊」。

    稅警部隊
    稅警總隊是在1930年,原先為了查緝走私鹽以及鞏固海關安全而成立,其性質有點類似今天的海巡署。至於推動稅警總隊的重要創立者,就是當時的財政部長、宋美齡的哥哥、蔣介石的小舅子─宋子文。
    有如此雄厚背景的後台,加上當時洋人希望稅警總隊能發揮良好功用,好使他們能在中國擁有較穩定的投資環境,因此稅警總隊在補給裝備上非常佔優,人員素質也要求較高。
    以裝備而言,稅警總團在1929年裝備了18輛卡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Carden Loyd Tankette)。這款由英國研發的坦克,就算是以當時眼光來看,都是迷你的存在,該車重約1.5噸(被稱為現代坦克雛型的法國雷諾FT-17坦克雖也是輕型坦克,但好歹有7公噸),武器只有一挺機關槍,裝甲厚度5~9公厘……這防禦力大概一把反坦克步槍就能輕易被貫穿。
    即便能力值不高,這卻是當時國軍唯一裝備的坦克(順帶一提,最先裝備坦克的中國部隊則是東北地區的奉軍,他們所裝備的,是法國雷諾FT-17坦克,只不過奉軍的坦克沒有坦克炮,而是用機槍作為主武器,也就是說軍的坦克是改弱版)。稅警有坦克而陸軍沒有,用誇張一點的比方,就是今天中華民國海軍最強戰力是驅逐艦,但海巡署卻裝備了輕型航空母艦,形成一種警察比軍隊火力還強大的詭異場景。
    (大概是察覺到詭異的現況,這批戰車在同年的3月1日就移交給陸軍教導第一師騎兵團接收,最初這批坦克部隊被叫機槍排,之後很快改名為戰車隊,國軍這才出現正式的出現坦克編制。)
    以人員素質來看,稅警隊謝絕文盲加入,並要經過3~6月試用期通過後才算正式錄取,因此稅警的教育程度比大部分陸軍士兵都高的多,這也代表他們可塑性較強,能進一步接收更精深的軍事知識;而許多管理層的幹部更是留美出身,像第一代總團長王賡畢業於西點軍校(順帶一提,王賡最有名的事蹟並不是他的軍事成就,而是他的好友徐志摩綠了他一把,導致他跟妻子陸小曼離婚)、第一團團長趙君邁以及日後新成立的第四團團長孫立人則是維吉尼亞軍校畢業,所以稅警部隊當時洋溢著當時中國少見的美式訓練風格。
    何謂美式訓練風格呢?我們不仿看看第四團團長孫立人是如何狠操他的士兵。
    第四團的訓練內容如下:「早上四點起床後,先跑個3公里醒醒腦(嫌多嗎?放心,之後會增加到5公里),之後開始進行當天的戰術動作操演。每周操課六天,然後第七天休假......錯!是進行內務及武器檢查,不時再升級成高裝檢一下。行軍訓練方面,官兵一律揹背包(內含子彈50發、炒米2天份、手榴彈2枚、圓鍬或十字鎬、軍服、換洗衣物、日用品,也不過20公斤重罷了),身上掛著乾糧袋(通常裡面會用炒米)、水壺、子彈帶、槍枝(大約3公斤),在這種情形下一天要推進50~70公里(一種從北車跑到新竹車站的概念)。射擊方面,每名士兵需熟練操作步槍、輕機槍、重機槍、迫擊砲,並在每年年中進行實彈測驗,打得好就每個月發津貼2~4元,打不好,孫團長直接下場親自教學......然後把你給幹到飛天。休息時間,孫團長則會把全團帶到連雲港去游泳,時不時組織賽跑比賽。」
    以上訓練我想用一句話粗略總結:保證讓你軍旅生涯過得很充實。

    雖然軍官組成很美式,不過在中德軍事合作的大環境下,稅警總團的步兵依舊裝備德國軍械,為了學習操作,稅警於是和德國問問團合作,請了8位教官指導器材維護的事宜。
    對於魏澤爾以及其他德國顧問來說,稅警雖然也接受指導,但純粹度畢竟不及87、88師等重點培訓部隊。而且稅警的作用也比較不用於戰場上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所以並非關注的焦點。只是誰也想到,日後卻是這批稅警成為延續德式訓練最久的存在。

    圖片為:
    推測為稅警總團的士兵,可確定的是他們手持原產自德國的毛瑟手槍

  • 頓號形容詞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8-15 23:00:07

    先娛鬼神後娛人,中國古代傳統的木偶戲,始於喪葬俑人,以奠亡人。《通典》有云:「以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家之樂也。」而偶戲於漢朝以後,才開始普及成為民間娛樂之一。時至今日,木偶戲歷年發展,經歷過高峰時期,也迎來當下的低谷。

    黃暉師傅,入行操演偶戲四十多年,與一般人印象中「師傅」的形象不同,沒有凌厲的眼神或磅礴壓人的氣勢,一見黃暉師傅,基本上是想不出「慈祥」二字以外的形容詞。黃師傅指,當初因興趣入行,一做便是四十年,時至今日已成為香港偶戲界的代表人物,門生亦廣,卻沒有把自己以宗師自居,反而,他更像一位希望把畢生所學傳承給學生的老師。

    黃師傅指:「碰到這些木偶就有如碰了白粉,明知它們不能賺大錢,自己卻喜歡着,沒有辦法」。追夢或許是年輕人的專利,但黃暉師傅告訴我們:堅持夢想才能修成正果。


    主流的木偶戲包括有提線木偶(即「扯線公仔),掌中木偶及皮影戲。所謂提線木偶,即指一隻木偶以線操作,提線者不直接觸碰木偶,只以十六條基本線操作木偶的喜怒哀樂,抑揚頓挫。十六條基本線中,亦有四條「死線」,「死線」乃掌控木偶之基本平衡,分為「頭釘線」兩條,「胸前線」一條及「後背線」一條。眼見黃暉師傅於千絲萬縷之間操作木偶高跳低爬,拳頭手指每個動作無一不栩栩如生,不得不嘆服其心思之細密以及與傀儡之間的「默契」。

    黃師傅亦向我們演示了掌中木偶及皮影戲的運作,以此展現出掌中木偶靈活生動的動作及以燈光糅合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之美的皮影木偶戲。黃師傅指出,他希望將來亦有人可繼承他的木偶工藝,不欲令這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淪為舊頁,但慨嘆時至今日要讓年輕一輩付出半生去鑽研一種技藝基本上是天方夜譚。當提及何不把技藝傳授給女兒,黃暉師傅神情中亦流露出半分難過與歉意。原來師傅在女兒少時已把她送回湖南藝校學習偶戲,雖然女兒學成有功,但無奈回到香港難以銜接本地專上學校,師傅亦坦言自覺誤了女兒一生。


    堅持傳統,從來不易。在香港,更似是痴人說夢。黃暉師傅年幼時追隨夢想,戮力習藝,最終得成一代師匠,本應為不少年輕晚輩學習之對象,但亦正如其本人所言,時移世易,也許是時代拒絕了他,是時代拒絕了偶戲。但黃暉師傅亦無因此輕言放棄,若時代不與我同行,便由我等追隨時代。黃暉師傅的徒弟們,積極嘗試以新科技融合傳統偶戲,正如他們2017年應邀與演藝學院共同研發以現代投影結合木偶皮影等,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就,常於各地學校及不同機構演出並吸引了年輕一輩的興趣,黃師傅亦坦言:「唔變都唔得」。

    傳統技藝能得以傳承,亦有賴新血入行學習,黃暉師傅認為做師傅,就不應「留一手」。黃師傅指,只要有人肯學,他便願意免費教,亦期望將來能把木偶傳承給弟子。克己所能,供子之學,為人老師、前輩、父親,也許黃師傅所甘願做的,就是背後默默扶持的,四十年前的追夢者。唐明皇《詠吟傀儡》中:「 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 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彷彿亦與之相應。

    黃暉木偶皮影有限公司
    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302
    6333 6213(黃小姐 Janet) / 9217 1635(黃暉 先生)

    採訪:麥文軒
    攝影:梁詠俊
    剪接:李文俊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 頓號形容詞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05-23 19:00:05

    《身體語言,懂這些就夠了》去博客來看看~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6794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2014年,德國的偉頓賀德克大學心理學教授,喬漢娜斯米奇拉克,他進行了一項研究,他把30位在臨床診斷上有憂鬱症的病患,隨機分配成兩個組別。

    一個組別呢,能讓他們用端正的坐姿坐著,而另外一個組別,讓他們用鬆鬆垮垮的坐姿坐著,就像我們平常攤在懶骨頭沙發上面東倒西歪的狀態。

    然後這兩組病人呢,在電腦的螢幕上面,他們都看見了32個詞彙,這32個詞裡面,有一半是正面的形容,比如說美麗的啊、有樂趣的啊;而另外一半是沮喪相關的形容詞,比如說疲勞哇、氣餒呀…等等的。

    然後在他們看完這32個詞彙之後,去做一些記憶的測試,結果發現喔那些鬆垮坐姿的受試者,在他們記憶當中很明顯的,是記得沮喪會比記得正面的詞彙更多,然而相反的端正的坐姿,他們卻沒有出現這種偏差,他們記得的正面跟負面的詞彙是一樣多的。

    可是別忘了,這30個人在臨床上面其實都是憂鬱症患者,於是呢米奇拉克他就主張,如果教導憂鬱症病患,讓他們去改變習慣,從他們不良的坐姿或者是動作模式去做一些調整,或許就能夠減低負面偏差的資訊處理。

    也就是說喔他們很容易看待這個世界,就會特別放大、強調,或者是記住那些負面的事情,反而那些正面的事情,他們就會忽略,就算是在他們眼前發生再多,他們一樣充耳不聞。

    而且進一步的,如果訓練憂鬱症的患者,去覺知自己身體的狀態,可能是有幫助的,比如說讓他們去覺知自己鬆鬆垮垮的坐姿,然後去調整成一個端正的坐姿。因為這樣子會增進他們的體現認知當中,身體跟情緒的交互作用,隨著坐姿的端正,心情也會跟著好起來。

    其實有很多的研究,關於這種生物性的回饋或者是體現認知,我已經分享過很多,而今天分享這個2014年的研究,也只是再去強化這樣的一個概念,然而每次看到這種新的研究的時候,我還是忍不住要跟你分享,是因為我覺得這樣的信息喔再多都不算多。

    原因是我們現在人,真的不快樂的人好多,可是你要知道,要讓自己快樂的方法,搞不好是很簡單的,不是你靠意志力跟自己搏鬥,也不是靠很多的自我說服、讀很多心靈雞湯。

    其實只要坐好、站直,你就會變得快樂起來,有什麼會比這個更簡單、更容易的呢?因為其實在我們的人體運作當中,我們的動作跟姿勢,它都在告訴我們的大腦,應該要怎麼去感覺眼前的事情,你永遠不可能在垂頭喪氣的姿勢底下,去感受到快樂的感覺,不是嗎?

    所以談到這裡,就讓我想到多年前我出版的《這樣做跟任何人都能夠溝通》,那時候剛推出的時候,其實很多人就會開始留意到,我們的行為是怎麼影響到人際,更深入的怎麼去影響到我們對自己的看待跟看法。

    那非常開心哦,今天也借著跟你分享這樣的實驗研究的機會,來告訴你一個訊息,就是《這樣做跟任何人都能溝通》,我們在5月份,已經有新版、新的改版上市了。

    因為我們的出版社,覺得這一本書它在整個市場上面,和這方面領域的討論上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很多的書都會告訴你很多這樣的信息,然而這一本書是真正結合到你生活當中說的所有的情境。

    所以呢我們就等於,把原本《這樣做跟任何人都能溝通》的內容重新編排、重新排版、重新訂定書名,再把它推到市場上。

    所以如果你先前沒有看過《這樣做跟任何人都能溝通》的話,那麼很歡迎你可以到書店,不管在網絡上、還是實體書店來支持我們的書,新書的名稱叫做《身體語言懂這些就夠了》,再說一次《身體語言懂這些就夠了》。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奇妙的感覺,通常一本書推出就推出了,想不到這個「孩子」還可以再重生一次,希望大家都能夠來支持、鼓勵我們,我是凱宇,跟你做分享。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7月21號的『高難度對話』課程,在6月份我們也有相關的講座,我相信這樣的學習會帶給你決定性的幫助,我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