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奧林匹克教會我的事~~~~❤️」
當我們在電視轉播看到頂尖運動員在場上眼神所散發的自信
在為他們回擊一顆快速殺球迅速的腳步移動,歡呼的同時,
有沒有思考過是什麼支持這些運動員走到今天?
這故事的起源就要從運動員最高殿堂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歷史開始說起。
奧林匹克的起源在西元前8世紀,目的是...
「那些奧林匹克教會我的事~~~~❤️」
當我們在電視轉播看到頂尖運動員在場上眼神所散發的自信
在為他們回擊一顆快速殺球迅速的腳步移動,歡呼的同時,
有沒有思考過是什麼支持這些運動員走到今天?
這故事的起源就要從運動員最高殿堂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歷史開始說起。
奧林匹克的起源在西元前8世紀,目的是『紀念宙斯擊敗了提坦神克羅諾斯』之後所設立的節慶活動。
在古希臘時期每四年舉辦一次,會期共五天,前兩天為祭神日,第三天及第四天為運動會比賽,最後一天為頒獎日及慶祝活動。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對於運動員參賽的條件規定非常嚴格,必須符合以下條件才可以參加比賽:
1.參賽選手必須為純正的希臘人,且父母必須是希臘血統。
2.在道德上或政治上必須無缺點,沒有不良紀錄。
3.必須經醫師檢驗,證明其體格健全。
古希臘時期崇尚人體的自然美,運動員通常全裸參賽,這和現代運動員的衣著外型有明顯的不同,
這不單是為了配合運動項目,更是展現體態成就的表現。
競賽勝利者除了獲得橄欖枝之外,也象徵無上光榮的象徵。雕刻家會為他們做雕像,詩人會為他們譜頌歌。
從出土的考古文物中可得知當時競技項目包含:田徑、戰車駕駛、格鬥、標槍投擲、鐵餅投擲。
古代奧林匹克盛會持續了1200年直到4世紀羅馬帝國時期停止舉辦,
直至1870年,德國考古學家庫齊烏斯花了多年時間挖掘古希臘的奧林匹亞村,
古代奧運會的文物持續出土,
引起法國人『教育家·歷史學家』 皮耶·德·古柏坦的興趣和關注,
他認為:「宏揚古代奧林匹克精神可以促進國際體育運動的發展。」
皮耶·德·古柏坦:「參賽選手不只來自法國、得獎者不侷限歐洲人、而是要全世界共同參與」
1894年,顧拜旦致函各國體育組織,邀請他們參加在巴黎舉行的國際體育大會。在同年6月16日舉行12國的代表在巴黎舉行了「恢復奧林匹克運動大會」。會議決議每四年舉行一次全球範圍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在他的努力下首屆奧林匹克運動會,1896年4月6日在希臘王國首都雅典舉行
此次參賽運動選手雖然不及現在我們熟悉的奧運,規模只有300名運動選手,
但在當時有如此規模的國際性體育賽事卻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
奧運在古希臘時期選手是代表城邦參賽,現在參賽運動員代表的是民族和國家,
穿上國家代表隊衣服站上奧運頒獎台無疑是當今運動員最高的榮譽代表。
奧運的信條:『更快、更高、更強』『Faster, Higher, Stronger』
這是運動信念的展現。
當我們在電視轉播看到頂尖運動員在場上眼神所散發的自信、在為他們回擊一顆快速殺球迅速的腳步移動,歡呼的同時,
有沒有思考過是什麼支持這些運動員走到今天?
舉個例子:
慢跑是很多人想到運動的第一個選擇,不需要過多的場地和訓練器材,只需要一雙鞋子就可以進行的運動,
現在選擇參與全馬的人也愈來愈多,但能站在得獎台的的人有幾個?
站上頒獎台的人除了天份外,也需要成績,
我們很少聽到有人無需經過練習就能在路跑賽事中站上頒獎台。
一個頂尖運動員所經歷的成長過程也是一樣的。
同學下課開心在外面玩耍,他一天需要花6小時在運動場上練習,一年365天,晴天、下雪、下雨、他一樣早上6點就要到體育館準備練習,
『因為他知道』
運動場很現實、只有前三名沒有第四名,
小時候他就必須懂這道理、所以他的心理狀態必需更成熟堅定,
在賽場上受傷,他可以選擇怨天尤人,但他選擇堅持不放棄,除了每周固定復健外,
在訓練之餘他花更多的時間在健身房,
持續強化體能,
為的是迎接重回賽場的機會,
就這樣日覆一日、日覆一日、日覆一日的訓練、比賽,
從國小到他成年,
直到在國家隊選拔中證明他的成績足以入選國家隊,
在四年一次的奧林匹克賽會中,和世界上的頂尖運動員爭取前三名的名次,
當競賽運動員體能條件都相近,比賽成績只差幾毫秒的同時!
最後競爭的關鍵在於『心理韌性』
能夠處於高壓環境也不會表現失常,
一個專門輔導奧運選手的心理學家在每次關鍵時刻他會做的動作就是~首先,請運動員回想自己曾打過的一場戰績最好的比賽,並思考當時能有如此優異的表現,究竟該歸因於本身的球技、體能,還是心理狀態?接下來,他再請運動員回憶自己參加過的一場最糟糕的球賽,並請說出,認為造成那場球賽挫敗的原因。
結果顯示,有高達百分之八十的隊員覺得,勝敗的關鍵,全在於他們當時的心理狀態。
心理學家這麼做是因為讓他們知道兩件很重要的事情
1.讓曾有過的出色表現歷歷在目,加緊回想自己的強項。
2.比賽進行時-專注於當前的活動,不受任何驕傲自滿或灰心沮喪的想法牽引。
人生和運動員一樣會面於順境或是逆境,雖然我們沒辦法決定事情的發生,
但我們能調整面對事情的心態,
學習皮耶·德·古柏坦度對於復興奧運的堅持,
運動員受傷後再次爬起的的毅力,
和處於高壓環境也不會表現失常的『心理韌性』
運用到我們生活中的人與人溝通、整理家務、工作會議和會重要人生決定中,
有句話叫:球是圓的,在計時器停止前,勝負都有無限的可能,重點是心態不放棄。
相信透過練習你也能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昂首走在人生道路上。❤️
#2020奧運 加油💪
順境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那些奧林匹克教會我的事~~~~❤️」
當我們在電視轉播看到頂尖運動員在場上眼神所散發的自信
在為他們回擊一顆快速殺球迅速的腳步移動,歡呼的同時,
有沒有思考過是什麼支持這些運動員走到今天?
這故事的起源就要從運動員最高殿堂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歷史開始說起。
奧林匹克的起源在西元前8世紀,目的是『紀念宙斯擊敗了提坦神克羅諾斯』之後所設立的節慶活動。
在古希臘時期每四年舉辦一次,會期共五天,前兩天為祭神日,第三天及第四天為運動會比賽,最後一天為頒獎日及慶祝活動。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對於運動員參賽的條件規定非常嚴格,必須符合以下條件才可以參加比賽:
1.參賽選手必須為純正的希臘人,且父母必須是希臘血統。
2.在道德上或政治上必須無缺點,沒有不良紀錄。
3.必須經醫師檢驗,證明其體格健全。
古希臘時期崇尚人體的自然美,運動員通常全裸參賽,這和現代運動員的衣著外型有明顯的不同,
這不單是為了配合運動項目,更是展現體態成就的表現。
競賽勝利者除了獲得橄欖枝之外,也象徵無上光榮的象徵。雕刻家會為他們做雕像,詩人會為他們譜頌歌。
從出土的考古文物中可得知當時競技項目包含:田徑、戰車駕駛、格鬥、標槍投擲、鐵餅投擲。
古代奧林匹克盛會持續了1200年直到4世紀羅馬帝國時期停止舉辦,
直至1870年,德國考古學家庫齊烏斯花了多年時間挖掘古希臘的奧林匹亞村,
古代奧運會的文物持續出土,
引起法國人『教育家·歷史學家』 皮耶·德·古柏坦的興趣和關注,
他認為:「宏揚古代奧林匹克精神可以促進國際體育運動的發展。」
皮耶·德·古柏坦:「參賽選手不只來自法國、得獎者不侷限歐洲人、而是要全世界共同參與」
1894年,顧拜旦致函各國體育組織,邀請他們參加在巴黎舉行的國際體育大會。在同年6月16日舉行12國的代表在巴黎舉行了「恢復奧林匹克運動大會」。會議決議每四年舉行一次全球範圍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在他的努力下首屆奧林匹克運動會,1896年4月6日在希臘王國首都雅典舉行
此次參賽運動選手雖然不及現在我們熟悉的奧運,規模只有300名運動選手,
但在當時有如此規模的國際性體育賽事卻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
奧運在古希臘時期選手是代表城邦參賽,現在參賽運動員代表的是民族和國家,
穿上國家代表隊衣服站上奧運頒獎台無疑是當今運動員最高的榮譽代表。
奧運的信條:『更快、更高、更強』『Faster, Higher, Stronger』
這是運動信念的展現。
當我們在電視轉播看到頂尖運動員在場上眼神所散發的自信、在為他們回擊一顆快速殺球迅速的腳步移動,歡呼的同時,
有沒有思考過是什麼支持這些運動員走到今天?
舉個例子:
慢跑是很多人想到運動的第一個選擇,不需要過多的場地和訓練器材,只需要一雙鞋子就可以進行的運動,
現在選擇參與全馬的人也愈來愈多,但能站在得獎台的的人有幾個?
站上頒獎台的人除了天份外,也需要成績,
我們很少聽到有人無需經過練習就能在路跑賽事中站上頒獎台。
一個頂尖運動員所經歷的成長過程也是一樣的。
同學下課開心在外面玩耍,他一天需要花6小時在運動場上練習,一年365天,晴天、下雪、下雨、他一樣早上6點就要到體育館準備練習,
『因為他知道』
運動場很現實、只有前三名沒有第四名,
小時候他就必須懂這道理、所以他的心理狀態必需更成熟堅定,
在賽場上受傷,他可以選擇怨天尤人,但他選擇堅持不放棄,除了每周固定復健外,
在訓練之餘他花更多的時間在健身房,
持續強化體能,
為的是迎接重回賽場的機會,
就這樣日覆一日、日覆一日、日覆一日的訓練、比賽,
從國小到他成年,
直到在國家隊選拔中證明他的成績足以入選國家隊,
在四年一次的奧林匹克賽會中,和世界上的頂尖運動員爭取前三名的名次,
當競賽運動員體能條件都相近,比賽成績只差幾毫秒的同時!
最後競爭的關鍵在於『心理韌性』
能夠處於高壓環境也不會表現失常,
一個專門輔導奧運選手的心理學家在每次關鍵時刻他會做的動作就是~首先,請運動員回想自己曾打過的一場戰績最好的比賽,並思考當時能有如此優異的表現,究竟該歸因於本身的球技、體能,還是心理狀態?接下來,他再請運動員回憶自己參加過的一場最糟糕的球賽,並請說出,認為造成那場球賽挫敗的原因。
結果顯示,有高達百分之八十的隊員覺得,勝敗的關鍵,全在於他們當時的心理狀態。
心理學家這麼做是因為讓他們知道兩件很重要的事情
1.讓曾有過的出色表現歷歷在目,加緊回想自己的強項。
2.比賽進行時-專注於當前的活動,不受任何驕傲自滿或灰心沮喪的想法牽引。
人生和運動員一樣會面於順境或是逆境,雖然我們沒辦法決定事情的發生,
但我們能調整面對事情的心態,
學習皮耶·德·古柏坦度對於復興奧運的堅持,
運動員受傷後再次爬起的的毅力,
和處於高壓環境也不會表現失常的『心理韌性』
運用到我們生活中的人與人溝通、整理家務、工作會議和會重要人生決定中,
有句話叫:球是圓的,在計時器停止前,勝負都有無限的可能,重點是心態不放棄。
相信透過練習你也能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昂首走在人生道路上。❤️
#2020奧運 加油💪
順境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想要輕鬆做事,就等這兩個字!]
(職場易經筆記-2)
我們遇到事情不順時,常會嘆一口氣說:「時不我予。」可是我們都知道,做事要成功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天時﹑地利﹑人和,那麼我們為什麼總是說時機不對?因為天時最不在我們的掌控之中,可是它的影響卻是最大。
所以當我們在職場出現困頓時,再怎麼努力就是出不了頭﹑或成不了事、或走不出來,這時需要的是—
不要急,再等一等。
這次疫情,更顯出「天時」對我們職涯變化的決定性。最近跟朋友在談「數位轉型」,他提到過去一年多以來,公司希望數位轉型,開發出另一條線上課程的路線,但是由於線下課程做得成功,相對使得線上顯得不具急迫性,大家的速度不免有些掉了拍。可是這次疫情一發生,咻的一下子就全部到位,轉型速度驚人,而且上下齊心,展現高度凝聚力。
我說:「這就是天時!」
天時,讓事情變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不必推動,不必費力,就輕舟已過萬重山。相反的,如果不在天時,事情既需要推動,也很費力,不容易成功;就算硬是推成了,不免留有後患,比如有人因此被排擠﹑被打壓或被資遣,都不夠圓滿。
《孫臏兵法--月戰》有言:「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我們常說「遭殃」了,也就是出事了,因此這個「殃」指的是災禍。
再來講我的學生Jaelyn,她是瑜伽老師,很會動腦筋﹑變花樣,還把瑜伽從室搬到室外,在大安森林公園辦了一場戶外瑜伽的教學活動。當5月14日政府宣布進入三級警戒,她傻住了,第一周完全陷入茫然迷惘中,心想瑜伽課不能教了,下一步何去何從。
於是她找出一年多前寫的斜槓計畫,赫然看到自己當初發下宏願,誓言要把瑜伽課搬到線上,卻因為線下實體課忙得不亦樂乎,徹頭徹尾就忘了這個想法。而要實踐它,還有比這個時刻更好的時機點嗎?沒有了!
很快地,第二周便開了兩堂線上課,不過當時也不知道成不成,心裡是七上八下,可是現在她一周開11堂!這麼順利,是她始料未及的。
這還是天時!
天時到了,因緣和合,事情就自然開展。上面這兩個例子都是因為疫情,又告訴我們一個易經最重要的道理,每件事都是亦陽亦陰,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當我們看到陰雨綿綿,就要知道太陽仍然在,只是被烏雲遮蔽,雨一停就會露臉,出現一道彩虹。所以禍福相倚,福中有禍,禍中有福,這都有待時間的考驗。因此當困難發生時,不妨盡人事,聽天命,做該做的努力,至於結果則交給—
天時!
現在社會普遍提倡一個觀念:「活在當下」,不要受困於過去,也不要妄想未來,好好過當下的每分每秒,這才是真正如實的活著。我倒是有另一個不同的體會,順境的時候就活在當下,享受人生;逆境的時候則把答案交給未來,不要急於在當下找到答案。因為答案通常不在當下,而是要看天時,所以要等得了。
比如這次疫情,很多人的生活被打亂,不少職業女性在家工作,孩子也同時在家,變得必須工作與同事兩頭忙,不禁都到網路上一吐心聲,簡直是哀鴻遍野。可是我相信,十年以後,這些母親會感謝曾經有這次疫情,並說:「還好有疫情,我才難得有幾個月時間和孩子朝夕相處,沒有錯過他們的成長期。」
再比如這次疫情,很多人的生計被衝擊,從海嘯第一排到第五排,從旅遊觀光業,到餐飲業﹑各種服務業﹑百貨商店,以及做業務銷售等,都面臨嚴竣的挑戰,有人還可以度小月,有人卻完全斷炊。
可是這個時刻,如果我們不守株待兔,想辦法窮則變﹑變則通,疫情過後就是最強的人,這才是我們要打的疫苗,從此對於未來任何天災人禍都具有100%的免疫力。到時候,我相信你會感謝曾經有這次疫情,並說:「還好有疫情,我才會逼迫自己轉型,不僅突破難關,也發現新的商機,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這麼一說,天時是好是壞、是危機是轉機,最終仍看人和,繫於一念,就看你怎麼想。終歸一句話,活在當下,把答案留給未來。
今天「職場易經筆記」,幫你劃兩個重點:
1. 天時還沒到,不要急躁,我們就沈潛與努力,做該做的事。
2. 天時一到,不要錯過,我們就趁勢躍起,勇敢展開新局面。
再給你一個練習題:「天時﹑地利﹑人和,哪個最重要?」想一想,慢慢你便能歸納出自己的人生哲學,整理出面對順境與逆境的態度。
本文讓你有所收穫,請在下面留言+1,給我鼓勵一下。呵呵⋯⋯我才開始從易經看職場,需要打氣。
攝影:旅居加拿大的畫家吉仔冰GiABing
順境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04 黃偉民易經講堂
搞完啲外傭姐姐,搞埋啲食肆員工,重有乜嘢計呢?
警隊碰不得,入境處碰不得,食環、海關,這些各有權力的紀律部隊碰不得,他們都不大由政府指揮了。這由警隊員佐級協會說:「政務司長張建忠不代表我」開始。所以,才有入境處長公開聲明,不滿政府審計署審計他們吧!
北京不關心香港的文官系統崩潰,他更在意香港人對接重疫苗的冷淡。迄今為止,接種疫苗人數都未過一百萬人,距離七成人口,五百萬人接種,才發揮群體免疫效應的目標遙遙無期。
林鄭手上還有什麼籌碼?
六萬多中小學老師?
巴士、的士、公共車輛司機?
醫管局轄下的醫生、護士?
十八萬公務員,能不能碰?
北京似乎不耐煩了,中港澳不能互通,大陸人損失好大。
林鄭趁博鰲論壇,放聲說,和澳門研究「港澳旅遊氣泡」,誰知澳門特首賀一誠斬釘截鐵的公開說,香港起碼要連續十四天確診個案清零,才有條件探討旅遊氣泡。
應酬兩句都費事,清清楚楚的告訴林鄭,諗都唔好諗!
澳門也嫌棄香港,這是百年首次見到的,過去澳門不是一直倚賴香港生存?
香港人不打疫苗,是對林鄭投下不信任票。因為知道北京在乎,心急香港和大陸通關。
尤其是在這個連任與否的敏感時刻。
老子說: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朝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政府的禁令太多,市民動輒得咎,無法安心工作生活,社會大多數人只會愈來愈貧窮。
為政者權謀太多,聰明用計,政府內部山頭互相勾心鬥角,社會只會愈來愈混亂。
在上位的人,有權力的,所謂贏家的上風人,愛用手法財技,群眾就自然起而效尤,智偽叢生,社會上邪僻騙局就層出不窮。
法令嚴苛,束縛市民太過,大眾無法安居樂業,挺而走險的人只會愈來愈多。
林鄭政府,沒有老子的政治智慧,但香港市民,仍有傳統知識分子的價值追求。
《論語》子張篇第十九:
子張曰:
士見危致命,
見得思義,
祭思敬,
喪思哀,
其可已矣。
孔子死後,門下弟子子張、子貢、子游、子夏、曾子,繼續宏揚孔門心法,承擔教學的責任。其中,子張對上課的同學說,我們為什麼要追求學問呢?做一個知識分子,是有時代責任的。
這是孔門子弟,對“士”,一個知識分子,立身處事的幾個要求。
士見危致命,看到社會艱難的時候,要走出來,挑起這個責任。
文天祥在南宋無路可走的時候,才被委任為宰相。
他可以不做,也做不了什麼。但他沒有逃避,一走了之。他是見危致命,準備將命交給社會的。
這類例子歷史上很多,今日在香港,也見到不少。
見得思義,一個讀書人,無論得到什麼利益好處,第一個反應,是思義。
義者,宜也。
應該考慮自己本份是否應得的?
祭思敬,祭,是對形而上神靈的溝通,對天人之間,對另一空間的主宰,要思敬,尊重。尊重天理,宇宙的運行法則。
人對現實的處境,因形勢、權勢的考量,往往因應現實,便宜行事。這種因應,是具體實際,但總原則是不能違背天理。這個標準就是敬。
坤卦最一支爻,因為因應現實,而妄顧天理,導致天譴,天地大戰,無人倖免。
坤卦上六爻解說:
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龍,是乾卦的象徵,代表天。
野,是坤卦的象徵,代表地。
龍戰于野,天地交戰了,陰疑於陽必戰。因為人間的權勢,以為可以不顧天理,天回來找你晦氣。乾坤大戰,沒有任何地方倖免,沒有贏家。
其血玄黃,天的顏色是玄;地的顏色是黃。大戰必然兩敗俱傷。血,代表戰況激烈。
祭思敬,要尊重天理。歷史上無數人,當權勢走到極點,就以為可以超越天理,就是因為缺乏敬,但沒有一個不遭天譴。
喪思哀,人死是喪。但《禮記》說的喪,廣義上還包括時代的失敗。
一個知識分子,對時代的失敗,應該有責任的悲憤,有責任的痛思。
這四大原則,是一個時代知識分子應具備的條件。
最後子張總結說:
其可已矣!也算是可以了。
跟著子張說:
執德不弘,
信道不篤,
焉能為有?
焉能為亡?
人總有順逆,得意失意。
有天降橫財,就有飛來橫禍。
一般人都以為,一朝富貴,人就可以從此快樂;大禍臨頭,人就一生哀傷。但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找出例子,中了七億元大獎的人,開心了半年,便回復返他本來的標準;因交通意外斷了雙腿的人,只是悲傷了半年,也回到之前一樣了。
奧運銀牌得主的心結,他只是和金牌得主比較,他從來不覺得已贏了銅牌選手。
一個人的內涵修養,是日積月累的培養,得失際遇,改變不了什麼。
子張認為,人的天性,德,都是美好的。我們天生就有美德,見到好人好事,都會欣賞;讀書讀到精妙處,都很開心。但執德,我們對自己的天性,有沒有抓實,付諸實行呢?
執德不弘,就是只做理論派,道理很清楚,很同意,但不弘,沒有實踐執行起來,心中明白,但實行有諸多現實制肘,反正力不從心啦。
信道不篤,道是真理,我們都信奉真理,很多事情都明知,理所當然。但實行上很無力。現實人生很多挑戰,生活、金錢、家人、社會上的群體壓力,還有苛政、惡法,無法實踐自己信奉的真理,因為艱難啊!
子張說,焉能為有?即使得意,也會忘形;焉能為亡?如果失意,也會忘形。
當一個人,沒有建立一套人生觀,自己沒有價值追求,受著外在環境的改變,便會很痛苦。因為隨波逐流,際遇都不會是你所預期的。
人用今日的資訊環境和價值觀,安排未來幾十年的人生,基於以為客觀環境是停頓不改的。
但你在變,環境在變,你置身世界也在變。一切如你所安排,你也不會快樂;心想事成,你仍是不開心。因為標準已變,你自己的要求也變。六十歲的你,和三十年前的你,追求已經不同。
所以,子張認為,人執德要弘,信道能篤,才能在人生路上,順境逆境,得得失失,處有處無,都可以坦然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