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知名壽星:「協奏曲之王」韋瓦第(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1741)
.
傳說中受「海神」(Poseidon)所眷顧,堪稱「巴洛克」(#Baroque)時代最負盛名的「紅髮神父」(Il Prete Rosso)與古典音樂名家,韋瓦第誕生於水都威尼斯(#Venic...
3月4日知名壽星:「協奏曲之王」韋瓦第(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1741)
.
傳說中受「海神」(Poseidon)所眷顧,堪稱「巴洛克」(#Baroque)時代最負盛名的「紅髮神父」(Il Prete Rosso)與古典音樂名家,韋瓦第誕生於水都威尼斯(#Venice),傳聞出生當天還正巧歷經地震的洗禮。作為九位兄弟姊妹之首,從小他就嶄露了不出世的器樂演奏才華,技巧絲毫不遜色於擔任教會小提琴樂手,同時也是專業理髮師的父親。或許在天搖地動之際,望著襁褓內熟睡的嬰孩,父母親已將韋瓦第無條件獻給上帝,因此他在完成天主教教會附屬學校的課業後,於西元1703年時正式具備了神職人員敘階(神父)和教授資格,以全職服事身分成為駐堂牧者(神父),並擔任在地Ospedale della Pietà女性慈善孤兒暨音樂院的樂團教師與指揮。
.
但可能天生體能壯況不佳(據說是哮喘或心絞痛),無法負荷行禮如儀、周而復始的聖職工作,於是韋瓦第在考量理想與志向考量下,很快就放棄了教區牧會的職分,轉而把握天父所賜予在音樂創作上的恩典跟祝福,盡心扮演作曲家和樂團指揮的角色。很快的,他譜出為數可觀的各式器樂協奏曲,也帶領威尼斯數個教會附屬的慈善樂團四處巡演。到了西元1716年,經過與教會主席團短暫的緊張對峙,韋瓦第被正式任命為Maestro dei concerti,開始以音樂總監之姿負責教區內全部的敬拜與演奏事工。
.
有著父親所遺傳而來的一頭紅髮,當時不少威城市民只聞其人,僅知道他綽號是「紅髮神父」或者是「威尼斯王子」,根本不清楚實際他的本名是「韋瓦第」還是「第瓦韋」(笑!);他也迎合著義大利境內在西元十八世紀初期所掀起的歌劇(opera)風潮,譜寫或負責近94部歌劇作品的上演或製作。西元1721年間,他受邀前往羅馬,除贏得達官顯要的讚賞外,此次更獲准在神聖的梵蒂岡城舉行教宗御前音樂會!伴隨悠揚的琴音,也讓韋瓦第名氣扶搖直上,來到了史無前例的巔峰!從羅馬城的凱旋歸來,韋瓦第不只躍居後輩音樂人們所敬仰、朝聖的對象,更收到了許多歌劇院或教會委託作曲的訂單,簡直是集三千謬思寵愛於一身的勝利者。
.
然而,就在西元1730年間,韋瓦第受封神聖羅馬帝國騎士頭銜,並獲得皇帝御賜的金幣不久後,歐洲大陸有關「人文主義」的思潮正緩緩興起,優雅自在的自我追尋與自主氛圍逐一取代了宛如複製、貼上的單一作曲格式,嚴謹的譜曲面貌遇上如大海嘯般的衝擊,也左右了音樂發展的趨勢。此時的韋瓦第不算江郎才盡,但仍備受壓力,只得低價出售手稿來維生…
.
將最後希望押在奧地利維也納,韋瓦第期盼能藉由皇帝的贊助得以東山再起,但萬萬沒想到,堪稱職涯貴人的神聖羅馬帝國查理六世,竟然在西元1740年的10月,也就是他剛抵維也納不久後駕崩!只活了55歲而已。
.
後續長達一年的大喪(國喪)期間,奧地利禁止任何娛樂(含音樂會)活動演出,韋瓦第可說徹底失去了依靠。西元1741年的7月底,異鄉維也納,一個戲院所附設的作曲家宿舍裡,昔日的「威尼斯王子」,再也見不到舞台與掌聲的百般落寞中,韋瓦第孤單地離開了人世,一生精心譜寫的諸多美妙樂曲也跟隨著鮮為人知的簡單葬禮,一同被送往歷史塵封的長河。
.
一直到了近兩百年之後,西元二十世紀初,透過小提琴家兼作曲家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協奏曲中的「韋瓦第風格」,西方樂壇重新發現了這位過往名震天下的音樂人。而法國音樂史研究員Marc Pincherle在整理史籍的過程裡,更於威尼斯的教堂和學校內,意外挖掘出許多韋瓦第當年所留下的原始底稿,經由研究團隊將曲子加以重新編號與印製出版後,韋瓦第,往日的Il Prete Rosso,重新贏得現代古典音樂界的推崇,一度被世人遺忘的「紅髮神父」也再次登上了一線音樂廳的舞台,在霍格伍德古樂團或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等名團的詮釋下,他終於恢復其殿堂級大師的不朽地位!
.
在韋瓦第筆下超過500首的協奏曲中,今日最著名的代表性樂曲,毫無疑問,首推你我都孰悉的《四季》(Le quattro stagioni),此作品源自他西元1725年時出版的小提琴協奏曲集《和聲與創意的嘗試》(Il cimento dell'armonia e dell'invenzione)當中的第一到第四號,總共十二首曲子。
.
韋瓦第以音符作為畫筆,完璧呈現出春、夏、秋、冬四個時節的景致,有希望,有蒼涼,有速度,也有力量,這首樂曲儼然已成為古典音樂「巴洛克」時期的經典作之一,更被普羅文化不斷加以覆蓋新的面貌呢!
.
『There are no words, it's only music there.』
.
據說這是韋瓦第說過的名言,但由於尚未在原始文獻裡看過,故小編個人持保留態度。聽著耳機裡《夏》(L'Estate)的第三樂章《急板》(Presto),望著四周一年來始終戴著口罩的茫然人群,綠燈了,我沉默無語,唯有踩下油門…#birthday #history
音樂史四大時期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德國巴洛克時期作曲家、管風琴家 帕海貝爾368週年誕辰紀念
(Johann Pachebel 1 September 1653 – 9 March 1706)
#不只是一曲卡農成名的帕海貝爾
帕海貝爾先後曾在許多地方擔任過管風琴師的職位。帕海貝爾在音樂史上經常被忽略,他的作品也沒有獲得妥善的保管。他是「數字低音時代」的管風琴大師,事實上他的作品曾對巴赫產生過很大影響,巴赫的哥哥就曾在他門下學習。帕海貝爾的一生寫了很多的教會音樂,因為他信奉當時新興的路德教派。著名作品包括眾贊歌前奏曲78首、由三把小提琴與數字低音的《D大調卡農與吉格》等。
帕海貝爾年輕時在聖羅倫茲(St. Lorenz)高等學校就讀,就追隨海因里希·施威莫(Heinrich Schwemmer)和喬治·卡斯珀·威克(Georg Caspar Wecker)兩人學習作曲和樂器演奏的技巧。1669年6月29日,進入阿爾道夫學校(Altdorf),並在聖羅倫茲教堂內擔任管風琴師。一年後,因為經濟狀況被迫輟學,終止了他的大學教育。然而在隔年春天他因為在學術知識上展露的天分,而被選入另一所學院接受學者訓練,而且因為他在音樂上別有專精,學校更特許他在校外另外跟從普倫次(Kaspar Prentz)學習作曲。
1673年追隨他的老師普倫次到維也納擔任聖史提芬教堂的管風琴師。維也納是個天主教城市,他也因此接觸到了德國南部和義大利的天主教音樂作品,在普倫次的影響下,逐漸將自己原有的北德風格轉向義大利風格。 之後他進入了艾森納赫(Eisenach)擔任宮廷管風琴師,這是艾薩克遜-艾森納赫公爵,即約翰·喬治王子的轄地。5年後因為王子的哥哥過世,宮廷守喪,樂師都被裁撤,他於是在1678年5月18日離開艾森納赫。然後來到了艾爾福特(Erfurt)的普雷迪格教堂(Predigerkirche)。這個教堂對管風琴師的要求很嚴格,除了要伴奏新教派門徒演唱聖歌, 還必須提供聖歌的前奏曲,不能即興亂彈。因此,他的管風琴技術得以發揮便是在這個階段,而且發表不少重要的管風琴作品,奠立了他巴洛克後期管風琴名家的聲望。
1681年,28歲時娶芭芭拉蓋布勒(Barbara Gabler)為妻,巴巴拉和他們唯一的孩子後來死於瘟疫。隔年他再娶茱笛絲卓默(Judith Drommer),Judith為他生下了7名子女。艾森納赫就是巴赫的故鄉,所以 他與巴赫的父親也熟識,他還當了巴赫姐姐的教父,也負責教導巴赫的哥哥音樂。巴赫的父親 去世之後,這位長兄就負責教育巴赫音樂,所以我們可以稱他為巴赫的師祖。
離開了艾爾福特(Erfurt),來到符騰堡(Wurttemberg)位於斯圖加特(Stuttgart)的宮廷,這裡是瑪德蓮娜女爵的轄地(Duchess Magdalena Sibylla),這個地方給他很多專業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長,在1692年秋,因為法國大軍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紐 倫堡,最後輾轉到了戈塔(Gotha)。碰巧出生地紐倫堡的聖塞巴德(St. Sebald)教堂的原任風琴師,也就是他的老師魏克過世,他得以順利接任老師之職位。他就在這裡一直待到他過世。在紐倫堡的五年間,他寫下了感恩(Magnificat)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風琴賦格,被視為他晚年的代表作。
帕海貝爾在1706年去世,享年52歲,他的確實死亡日期不明,於3月9日被埋葬。 當地習俗葬死者於死後三至四天,估計去世日期為3月5日~3月6日或前後。
音樂史四大時期 在 Chun-Chieh Yen 嚴俊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以訛傳訛-版本的重要】
今年全國音樂比賽指定曲一公佈,立刻有心急的家長訊息我:「老師老師,國小指定曲-庫普蘭的大鍵琴曲《踢 - 托 - 秀,麥優坦雜耍班》(Le Tic-Toc- Choc ou Les Maillotins)找譜時有兩個版本,請問老師要用哪個版本?」
我當下大吃一驚,這首世界名曲,從我學生時期就只知道一個版本,網路上名家演奏版本也非常多,都是同一首曲子,怎麼會有兩種版本?!(參考範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PWMlozkn58) 為了瞭解學生困擾的全貌,只好研究一下坊間店家及網路上能夠搜索到的版本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結果令我愕然,要說明清楚更只能從頭說起。
庫普蘭(François Couperin,1668-1733)可謂音樂史上鍵盤樂器寫作的開宗鼻祖,雖然許多先人已有鍵盤樂器的創作但大多著重於管風琴及大鍵琴,不如庫普蘭於大鍵琴作品的貢獻。他的晚輩如巴赫,史卡拉蒂,韓德爾(恰巧都出生於1685年),也都受到庫普蘭的影響。
庫普蘭於生前便已出版了四冊鍵盤作品集,其中收錄27組套曲(Ordres),這些套曲有如之後我們熟知的組曲(Suites),不過形式更為自由,每組套曲由4至23首曲子組成,而這次的指定曲便收錄於第三冊鍵盤作品集裡的第18號套曲中。
庫普蘭特別於第三冊的幾首作品中標註其為交疊作品(Pièce croisée)- 包含這次的指定曲,而且親自在前言中寫到這些交疊作品其實是要在有兩層鍵盤的大鍵琴上演奏,因爲中間太多相疊音無法在一層鍵盤的大鍵琴上演奏,兩手需分別於不同的鍵盤上製造出極為華麗有如兩架鍵盤樂器演奏的效果。若是在只有一層鍵盤的大鍵琴上演奏,演奏者可把低音部再往下移一個八度或是高音部再往上移一個八度。同時,作曲家也指出這些作品也可以由兩個同音域的樂器演奏如兩隻長笛、雙簧管、小提琴,中提琴等,由此可見,作曲家給予演奏者極大的自由發揮空間。
也正因為如此,這首曲名有著狀聲詞-踢 - 托 - 秀(Le Tic-Toc- Choc)又有如描述著當時著名的麥優坦雜耍班(Les Maillotins)的精采炫技曲一再的被改編,而許多被改編的版本不仔細看都誤以為是庫普蘭的原作了。。。因此這首曲子自始至終其實只有一個版本-庫普蘭在世時即出版的版本!!在共用的國際樂譜典藏計劃 (International Music Score Library Project - IMSLP)網站上我們即可找到其原版的謄本(請參考圖一),而布拉姆斯之後校訂的版本,去除了我們所不熟悉的中音譜表也可在同網站上找到(請參考圖二)。至於大出版商Durand及Schott的版本其實都有註明被改編過(Transcipted! - 請參考圖三),與原曲實在大相徑庭,千萬不要買錯了! 美國出版商Dover的版本也是原始的作品可以參考(請見圖四)。
經過這一番審查真是讓我見識到以訛傳訛的可怕,現今流言蜚語,各類疫苗病毒滿天飛,大家務必要張大眼睛眀判,才能永保身心靈愉快,祝福大家有著充滿喜樂健康與歡愉音樂的人生!
音樂史四大時期 在 臺南 TODA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臺鐵區間車慢速旅行 吟遊臺語老歌裡的風景-part.1
從臺南火車站出發,乘著區間車晃遊隆田、後壁,再轉車到關子嶺,聆賞謝銘祐精選四首經典臺語歌謠〈#田庄兄哥〉、〈#臺南調〉、〈#臺南賣花的姑娘〉、〈#關仔嶺之戀〉,從歌謠喚醒點點滴滴的老臺南回憶,並聽見音樂裡的文化脈絡。
站在近代音樂史的角度,臺北向來是音樂能量的匯聚之地,但如果講到臺灣近代歌謠的素養,臺南絕對是指標性的源頭。
自清代到日治初期,臺南是具有首都地位的港市,官府仕紳人家的戲曲,廟宇宗教的歌謠,以及日治時期富裕人家開收音機、聽唱片、學音樂等。臺南在音樂薰陶上的歷史,培養出影響時代的一代音樂人,例如寫〈關仔嶺之戀〉的吳晉淮、寫〈臺南賣花的姑娘〉的文夏等。
在臺語老歌裡,可以聽見當代人如何描寫臺南人的市場、臺南人的遊玩、臺南人的打拚,以及臺南人的流浪。而從歌謠中特殊的「虛」字,引用原住民哼歌的習慣,形成把原本意思拉長、使旋律更有趣的唱法,可見臺南把文化融合成為日常的能力,而聽著歌謠走一趟鐵道旅行的意義,也在表達在臺灣音樂因為人的遷移而不斷變化著。
🎵四首老歌歌詞:
🌸〈#臺南賣花的姑娘〉
那像一張的名畫
美麗的街市 黃金的晚暝
臺南的姑娘 賣花的姑娘
❤️〈#關仔嶺之戀〉
啊 正好春遊碧雲寺
嶺頂風光滿人意
清風吹來笑微微
🚊〈#田庄兄哥〉
啊臺南到囉!
臺南到囉!
便當!壽司!枝仔冰!
👥〈#臺南調〉
逐家著合力呀喂 來拍拚噯唷喂
奈噯唷呀裡多犁兄仔喂 為著顧三頓
大家來打拚噯唷喂
文/李佳芳
Box:私房旅人
謝銘祐
音樂製作及詞曲創作人。2000年返回故鄉臺南,2013年以個人專輯《臺南》獲得金曲獎「最佳臺語專輯獎」、2017年獲金曲獎「最佳臺語男歌手獎」、2020年以〈路〉獲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及「最佳單曲製作人獎」。
🍄[文字及圖片版權屬臺南市政府所有,請勿任意下載及重製]
👀更多悠活台南精彩文章 請線上觀看:https://is.gd/YVKm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