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音圓山頂的春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音圓山頂的春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音圓山頂的春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音圓山頂的春天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6萬的網紅張哲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18年4月24日,臺北市衡陽路2號(懷寧街口),整修中的「老牌公園號酸梅湯」店舖與一堆拒馬。(張哲生攝) 「公園號酸梅湯」最早是在臺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前身)裡營業、需要躲警察的攤販,在1962年才有目前的店面。 1905年10月,台灣總督府執行台北市全市街之市區改正,而原本位於...

  • 音圓山頂的春天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4-26 23:14:51
    有 293 人按讚


    2018年4月24日,臺北市衡陽路2號(懷寧街口),整修中的「老牌公園號酸梅湯」店舖與一堆拒馬。(張哲生攝)

    「公園號酸梅湯」最早是在臺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前身)裡營業、需要躲警察的攤販,在1962年才有目前的店面。

    1905年10月,台灣總督府執行台北市全市街之市區改正,而原本位於公園號酸梅對面(今衡陽路1號)的「三葉莊旅社」所在之建築正是當時在台灣總督府擔任土木課技師的野村一郎所主導推動的市區改正街屋之一,於1912年春天竣工。可惜的是,在1990年2月,正當眾人熱烈討論如何保存三葉莊這棟精緻的歷史建築時,一夕之間,竟被建商拆除殆盡了!

    坐落在三葉莊旅社東側的「新公園」完工於1908年,是台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取名為「新公園」乃為了有別於台北市第一個大型公園「圓山公園」(1897年落成)。1912年,台灣總督府執行之「市區改正」,將位於新公園內,曾在1911年遭遇強烈颱風侵襲倒塌而無法修復的台北大天后宮(1888年落成)完全拆除,並於台北大天后宮原址北側興建「兒玉後藤紀念館」(全名為「故兒玉總督暨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此紀念館為當時台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而向民間募款所籌建,於1915年完工,戰後更名為台灣省博物館,後因台灣省政府虛級化,於1999年更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

    昔日在新公園西側的懷寧街曾經有眾多臨時路邊攤販沿著公園邊緣匯集,販賣各式小吃與飲品,其中以「公園號酸梅湯」最為著名,與之齊名的則是位於懷寧街與衡陽路口「三葉莊旅社」的「三葉莊冰淇淋」;公園號酸梅湯後來搬入三葉莊旅社對面的店面(衡陽路2號),並持續營業至今,至於三葉莊冰淇淋則早已隨著旅社的停業與拆除而消失。

    分享一篇由城市觀察家李清志在90年代所寫的《衡陽路上的悲情旅店三葉莊的記憶》:

    中學時期每天晚上補習下課後,總要走到衡陽路搭公車回家,在新公園側門口,可以看見兩棟典雅又富人性的建築,各自站立在衡陽路轉角兩側街口;其中一棟被塗抹著橘黃色的油漆,大大的招牌寫著「公園號」三個字,附近穿著尊貴綠衣的第一女高學生,常常在此買酸梅湯喝;而早年二樓上的「田園」西餐廳,聽說是當時臺北城中少數播放古典音樂的西餐廳,許多文人雅士都喜歡在此聚會寫稿,孫越曾經主演的同志電影「孽子」便曾以此地作為拍攝的場景。

    另一棟與「公園號」面對面的古典建築是「三葉莊」旅社,這棟建築的立面雕飾設計比起「公園號」更為繁複精巧,特別是紅磚與洗石子材質之間的搭配,更顯出設計者的功力。大學時期唸的是建築系,我的畢業設計作品地點正好選在衡陽路上,因此對衡陽路的建築情有獨鍾。我曾經爬上對街大樓水塔頂端,觀察「公園號」及「三葉莊」的屋頂構造設計,對於「三葉莊」的角樓設計感到十分有興趣,因此拍了許多照片,這張「三葉莊」的立面照片便是在一九八六年間所拍攝的。

    一九九○年我與吳光庭、丁榮生、林芳怡等人共同參與雜誌的編輯;那一年臺北城的古老建築似乎處於風雨飄搖的景況中,臺大醫學院演講廳、土地銀行、曹洞宗別院等建築都傳出即將被拆除的惡耗。我們除了在媒體上撰文力爭保存之外,也有許多古蹟保存組織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努力。當大家的焦點都放在幾座公家古老建築的保存工作之際,位於衡陽路口的「三葉莊」旅店竟然被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在一夜之間拆除,夷為平地,令所有關心臺北城歷史文物的朋友們大為驚愕!原來現代都市人在面對古蹟保存與經濟利益的發展衝突中,竟然是如此地暴力與毫無溝通之餘地,這種以暴力對待歷史性建築的手法,在九○年代又重演了無數次證明祖先的文化遺產與房地產投資暴利比較之下,在市民心目中是何等地微不足道。

    當時為了刊登「三葉莊」被拆毀的新聞,編輯總監鄭林鍾先生特別將我那張多年前拍攝,已經發霉的幻燈片找來,用手工細細地在自來水龍頭下搓洗,費了好大的功夫才將這張珍貴的幻燈片洗乾淨,並且趕緊拿去複製了十幾張,以利將來保存。建築物雖然已消失,但是照片卻可以喚起許多臺北人心靈記憶中美好的過往。

    我母親看了照片突然想起過去似地,說著她年輕時經常和朋友們到「三葉莊」樓下咖啡座吃冰淇淋的故事,似乎這棟建築中留存著許多臺北人個人與群體的記憶與生命體驗;如今建築物拆毀了,事實上也拆毀了許多人曾經對這座城市所留下的美好回憶。

    九○年代的臺北城是個劇變的年代,許多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經常一夜之間便消失了;這些事物的消失其實也正代表著九○年代臺北城社會情勢的變貌以及市民意識形態的改變,「消失的臺北城」系列專欄企圖以圖片和文字去解讀臺北城這些變化中,背後所隱藏的種種訊息與情感。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