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韓國輩分文化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韓國輩分文化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韓國輩分文化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韓國輩分文化英文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829的網紅逆嘶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中國出品嘅綜藝節目向來非我所好,但凡留意,都一定係有想睇嘅香港藝人參與,或者抱持人皆有之嘅獵奇心觀望,因為真人騷唔真實,遊戲騷有形無神,刻意為之嘅節目效果實在不敢恭維。近日友人極力推薦《中國有嘻哈》,我唔睇由自可,一睇,驚為天人。聽完大半集噪音(中國譯make some noise做發出噪音),我...

  • 韓國輩分文化英文 在 逆嘶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7-16 17:17:12
    有 220 人按讚


    中國出品嘅綜藝節目向來非我所好,但凡留意,都一定係有想睇嘅香港藝人參與,或者抱持人皆有之嘅獵奇心觀望,因為真人騷唔真實,遊戲騷有形無神,刻意為之嘅節目效果實在不敢恭維。近日友人極力推薦《中國有嘻哈》,我唔睇由自可,一睇,驚為天人。聽完大半集噪音(中國譯make some noise做發出噪音),我忽然就後知後覺咁明白到,原來中國節目或者志不在爭奪優勝,超英趕美,以富有中國特色嘅光怪陸離突圍而出,更似係製作人嘅真正野心,只係普通人如我一直以黎誤解太深,未及發現中國綜藝嘅雄心萬丈。

    就以《中國有嘻哈》為例,成檔節目由參演明星嘅聘用,到小試牛刀嘅參賽者,都係怪得令人驚訝。節目開宗明義,點出中國都有嘻哈,但參演明星一概成分不良,同中國淵源極淺。因為質問人有冇freestyle而突破柒限嘅吳亦凡,生於廣州但長於加拿大,揸加拿大護照又受訓於韓國,直至成名離隊搵真銀之前,人生大半嘅時間都同中國無關,而嘻哈嘅修為(如有)亦然。再睇潘瑋柏,美國出世,就讀台北美國學校,然後美國大學畢業,活躍嘅國家都係台灣,除咗膚色係亞洲人,識講中文,唔知佢做乜走去鄰國做導師。而張震嶽同MC Hotdog,一個阿美族,一個台灣土生土長,亦根本稱唔上中國音樂嘅代表人物。即使模糊他人身分認同再配搭銀彈攻勢迫人跪低係中國出咗名嘅手段,但一個貨真價實made in PRC嘅嘻哈歌手都搵唔到就開檔《中國有嘻哈》,掛羊頭賣狗肉以外,亦有些少暗示咗台灣有比中國更自由嘅風氣嘅政治不正確。

    嘻哈音樂難以紮根於中共治下嘅疆界,其實原因極其顯淺,就係嘻哈精神唔可能喺人習慣自我審查嘅環境出現。中國嘅民眾,口齒伶俐,能夠按住節奏連珠炮發嘅多不勝數,但能夠展現態度嘅少之又少,就連已經有一定知名度嘅參賽者,都只係表演緊表面嘅嘻哈音樂。

    嘻哈係美國黑人文化,之所以唔簡單稱之為黑人文化,係因為佢嘅發源地係紐約嘅Bronx,用嘅語言亦係美國嘅英文,窮困嘅黑人族群同七十年代嘅美國呢個環境都係不可或缺,反而當時部分已經擠身社會主流嘅黑人則同嘻哈關連唔大,而同樣生活水準低下嘅拉丁裔美國人亦對文化有所貢獻。地下室之中,黑人聚眾作樂,以據講古非洲文化已有跡可尋嘅饒舌方式配合節拍唱歌,而內容方面則著重表現真實想法,宣示自我叛逆,向有權者申訴對現狀嘅不滿。因此,嘻哈起初只係邊緣地帶嘅次文化,直至欣賞同跟從饒舌嘅人日漸增加,有人會趁空檔隨節奏起舞,再有人實驗性質嘗試以直接轉碟替代舊有播歌方式又竟然殺出新路,嘻哈音樂至開始為外界所發現,然後風靡美國以至全球。

    正因為嘻哈文化其來有自,要忠於嘻哈,必須要貫徹嘻哈精神,至會唱得有靈魂,言之有物。即使音樂人未至於言之有物,至少要係勇於敢言,自成一格,而非隨波逐流,任人擺布。《中國有嘻哈》成堆參賽者喺演唱嘅速度,語句嘅押韻,節奏嘅準繩,姿勢嘅創新幾方面,達到一定水準嘅大有人在,歌詞倒背如流亦似乎係家常便飯,但一聽佢地嘅歌詞,內容來來去去都係用好乾淨嘅言辭去講人地點樣睇唔起自己然後自己有朝一日會點樣揚眉吐氣,全部都失真而殘缺,淪為無病呻吟。嘻哈文化積極嘅意義,係提倡直接坦蕩,即使時見鄙俗之語,露骨色情,但至少係面對自己,無所畏懼。但喺中國,獲准播放嘅節目務必要有教育意義,因此上帝鬼魂唔講得,鹹濕賤格嘢唔講得,人權平等自由意志唔講得,就連日常生活無處不在嘅粗口都唔講得——一一閹割之後,搵Eminem去rap,分分鐘都會畀人叮走。嘻哈音樂節目要求愛國愛黨,爵士音樂節目要按領導指示綵排力求萬無一失,中國式嘅點撥,中國式嘅扭曲,高不成低不就,難免空餘嘻嘻哈哈。

    雖然中國同嘻哈精神因為政治氣候而零舍格格不入,但停留喺只習其形而難得其神嘅,唔只中國。嘻哈精神係黑人喺西方文化之下嘅開創嘅次文化,係受美國意識形態影響之下嘅產物,從文化精神到表現方式,其實都同東亞人固有嘅生活信條大有距離。就好似體型高挑以至壯健嘅任何女性,普遍著唔出和服嘅美感咁,喺所謂全球化嘅現代,音樂交流無可避免,但西方音樂既然由西方文化背景所衍生,當非西方人接觸西方音樂,音樂底下嘅兩套文化,亦自然難免有所碰撞,產生不適應,擦唔出火花。大多數時候,大眾認定係要黑人至唱得到黑人音樂,但事實上係身處某個環境遭受某種待遇熟習某種生活方式嘅緣故,多於身分。

    東亞嘅儒家文化,對於有話直說,從來缺乏一致贊成嘅推崇,而日本文化,亦唔係以開門見山為美德。儒家文化著重人情倫理,要求人喺講出心中所想之前,考慮長幼輩分,考慮家族利益,亦強調忍讓退讓係良好品格,肆無忌憚吐出狂言,同埋不修邊幅嘅衣著,都係不得人心嘅言行舉止。人由細到大浸淫中華文化,即使喺長大之後局部西化,亦唔容易調節同擺脫長期潛移默化而習得嘅思考慣性同生活方式,要唱出嘻哈嘅粗野狂放,我行我素,可以想知,係比美國人更有難度,周杰倫高舉嘅嘻哈旗幟,或者就係一種折衷。

    另外,日本人對於旁人觀感嘅關切,同埋相當敏感而含蓄嘅習性,亦都唔鼓勵人脫離本位,隨心所欲,就算心有積怨,佢地亦唔會大搖大擺咁到處聲張,惟恐一己想法無人裝載。加上日本文化習慣將外來文化在地化,嘻哈所附帶嘅來勢洶洶,互相挑釁,亦好難唔經加工就成為日本文化嘅主流。正因為文化差異,有嘻哈感覺嘅亞洲臉孔,其實都係西化得好緊要嘅人,西化到一係佢就直頭成長於西方文化,一係佢就係佢所處身嘅社會之中嘅邊緣人。呢種情況其實喺歐洲都有,例如斯堪地那維亞地區同東歐國家嘅音樂口味亦同美國有唔同,但差異或者未至於東西方之大。想像南亞寶萊塢風格結合嘻哈饒舌容易,但想像印度電影有人高唱無神論,暫時所能想像到嘅只有宗教人士嘅猛烈反擊,嘗試嘅電影公司簡直自取滅亡。

    無論如何,西方文明,或者美國文化所包含嘅精神到底係現代化嘅必然進步方向,文明嘅唯一指標,定係某幾千萬人嘅自以為是,巧合稱雄而誤導世界嘅帝國幻想,直至美國霸權衰落之前,直至吳亦凡唔以自己作品進駐美國音樂榜為榮之前,都好難有定論。但正如和服係和式設計,唔會人人著得好睇,要一種服飾全球受用,本來就難免要有所割捨,甚至改頭換面,只係東施效顰而又缺乏土壤做足全套,註定比可笑更可笑。只怪如今西方依然領先,我又仍然係目光狹隘嘅美帝走狗,中國式嘻哈自暴其短,欠缺消化外來文化再另闢蹊徑嘅力量,呢類此曲只應中國有嘅娛樂,我身為外人,人生又苦短,都係無福消受。

    https://gnimmm.com/2017/07/16/hiphopchina/

  • 韓國輩分文化英文 在 阿甘的美國大冒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05-16 23:23:53
    有 120 人按讚

    還在煩惱要取甚麼英文名嗎? 還是想換名字? 2016 年美國最受歡迎寶寶名字可以給你作參考。女生前六名: 艾瑪, 奧莉維亞, 愛娃, 蘇菲亞, 伊莎貝拉, 米亞.... 全都是 a 結尾。男生前六名傳統多了: 諾雅, 連恩, 威廉, 梅森, 詹姆斯, 班傑明。

    有些人會說, 我們華人取甚麼洋名, 不倫不類。堅持原名才是愛自家文化的表現。關於這點, 我不願當正義摩人, 很久以前也分享過我對英文名字的看法, 基本上是這樣:

    我認為取英文名字是個人自由, 在有些環境下不需要, 但在某些場合卻又很好用。例如在台灣, 有時候不想跟陌生人說自己的本名, 英文名是蠻好用的綽號。在韓國, 企業文化非常注重長幼間的輩分, 絕對不能直接喊同事名字, 同事間的稱謂還必須按照年紀來分別。為了打破這種習慣, 有企業鼓勵員工喊同事的名字, 但大家都覺得太彆扭。公司乾脆要員工都取個英文名字, 就比較能讓人輕鬆。

    在美國, 很多人經常參加正式或非正式的宴會。假如我是老美, 宴會裡的人自我介紹時說我是 Jia-Ming, 我是 Wei-Chung, 我是 Sathvik, 我是 Jahangir.... 我一定轉身就忘了他們的名字。我剛到美國時也堅持用本名, 後來乾脆用洋名來方便美國人, 等到跟對方比較熟了再教他/她說我的中文名字。此外, 很多報導也說, 履歷表上如果有個難念的名字, 有時候會讓雇主不太想連絡求職者。

    總而言之, 要不要取洋名, 是個人選擇, 沒甚麼對錯。

  • 韓國輩分文化英文 在 熟年優雅學院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6-09-24 09:28:57
    有 6 人按讚


    我們推此活動!人最終要跟創傷和解,不論是哪一種創傷,甚至你需要帶父親與母親一起面對,告別,重新開始!

    【歷史記憶、社會創新與文化療遇】國際工作坊(三個周日時間)

    Day 1: 9/25 –《全球在地的轉型正義連結》 (地點: 228國家紀念館)
    Day 2: 10/02 –《從記憶傷痛中重生與療遇的願景》 (地點: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
    Day 3: 10/09 –《追尋社會信任與文化創新的行動》 (地點: 228 國家紀念館)

    每場時間為 9:30-17:30, 中午休息 12:30-13:30 (午餐請自理)

    (****我們提供簡易的中英文翻譯, 徵求中英文翻譯志工, 和活動行政志工****)

    免費報名網址:
    https://goo.gl/forms/6q8ydsu8V7ICTdgR2

    報名後恕不再另行通知, 也歡迎直接到現場報名, 座位足夠。

    主辦單位(特別感謝):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景美人權文化園區
    協辦單位: 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

    籌畫人與聯絡: 王瑜君 博士 (E: yujuinwang@gmail.com, Mobile:0988733602)

    動機與目標:

    <轉型正義>議題的討論, 已經是目前國內公共辯論的焦點;這個三個周日舉行的國際工作坊,不是嚴肅的學術討論,而是希望從不同日常生活的視角和提問來探討下面的主軸:

    (1) 面對歷史記憶的掙扎與困境不只是台灣的情境,也是全球各地沉重與傷痛的篇章;我們如何突破國族想像的狹隘框架,從全球在地格局的觀點來探討歷史記憶對現今世代和當前社會問題的意義和啟發?
    (2) 目前在景美人權園區的【白色恐怖時期醫生群像特展】,展現了台灣的創痛記憶與醫學人的密切關聯;從傷口中重生的力量和體驗,如何促成當今社會信任? 又如何轉化傷痛成為探索高齡社會中更廣闊堅實的療遇力量?
    (3) 歷史記憶不只是人權與法律的問題,更是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糾結,人際溝通、文化與藝術創意表達,和療遇重生的契機;我們如何汲取歷史記憶的動能來滋養當前蓬勃的公民運動? 如何把握時機來促成社會創新和國際交流?

    議程(暫定)

    Day 1, 9/25 –《全球在地的轉型正義》 (地點: 228國家紀念館)

    台灣的歷史創痛記憶回顧:二二八大屠殺與白色恐怖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展示導覽與討論
    【韓國濟州事件特展】導覽與討論
    德國(歐洲)的轉型正義經驗
    以色列的歷史記憶與社會創新
    1950年代台灣左派案例: 基隆中學事件回顧—盧慧芳老師
    從暖暖到歐洲的轉型正義連結—王瑜君 老師
    紀錄片放映: <白色王子>與蔡焜霖前輩分享

    Day 2, 10/02-- 《從記憶傷痛中重生與療遇的願景》 (地點: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

    【白色恐怖時期醫生群像特展】專家講座: 侯坤宏老師
    特展導覽與討論,
    景美園區的導覽: 陳欽生先生
    與受難者或家屬座談: 蘇友鵬醫師,許須美女士 (其他人士, 邀請中)
    創痛記憶與療遇: 當代醫學觀點
    世界咖啡館分組討論

    Day 3: 10/09 –《追尋社會信任與文化創新的行動》 (地點: 228 國家紀念館)

    走出歷史傷痛的藝術創作—蒲浩志先生(陳澄波外孫)分享
    回顧歷史記憶,反思當今新移民的困境
    出版社與媒體分享
    陳文成基金會分享
    台灣人權促進會分享
    鄭南榕基金會分享
    沉默的傷口與書寫療遇
    太洋洲的族群傷痛—陳玉苹 老師
    拉丁美洲的歷史記憶回顧--褚縈瑩 老師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