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Amazon12年學到再多錢都買不到的創業課
-
在很多人眼中的夢想科技公司清單一定有google、apple、facebook、YouTube、Amazon,這類的外商公司,總覺得裡頭很酷,可以包容任何的意見,工作環境氛圍也很不一樣,但卻沒發現其實這類公司的人才流動率很高,除了很多未來預計自...
我在Amazon12年學到再多錢都買不到的創業課
-
在很多人眼中的夢想科技公司清單一定有google、apple、facebook、YouTube、Amazon,這類的外商公司,總覺得裡頭很酷,可以包容任何的意見,工作環境氛圍也很不一樣,但卻沒發現其實這類公司的人才流動率很高,除了很多未來預計自己創業的員工,更多的因素是壓力,科技公司需要的是永遠都在first day的眼光,隨時隨地都在求新求變,就算已經是龍頭了,也得放下身段,不斷強迫自己絞盡腦汁思考,還可以透過網路提供客戶什麼服務?
-
作者是韓國人,他曾經在平均年資只有一年的Amazon,待了足足12年,年資更是全公司的前2%,亦是Amazon中待過最久的韓國人,他也是個十足的怪人,原本職務是網路平台開發的工程師,因為對職務膩了,就直接轉職App開發、kindle閱讀器市場開發、行銷經營、在地化經營部門,眾多部門輪了一輪,才離職自己去創業,也在離職之後,他才寫下這本書,以一個亞洲人來看Amazon的創業精神。
-
其實Amazon至今還把自己定位成網路書店,但他的客戶群從來不會這麼想,因為能夠透過螢幕一鍵購買生活上所需的所有用品,網址上可購買的清單,永遠超乎你的想像。
-
最初Amazon在成立時,被市場定位成跟家樂福、沃爾瑪、ebay差不多等級的店家,沒有人看好他的後續發展,殊不知幾年之後它已經可以跟google跟facebook相提並論了...這也跟創辦人貝佐斯的經營遠見有關,他知曉『房價只會越來越高,而電腦只會越來越便宜。』,所以未來沃爾瑪這類佔地廣大的實體賣場反而需要更多的成本花費,而網路購物卻只會成為趨勢,因為方便,因為低成本,因為人人都可以是賣家買家。
-
正因為這樣,他要求著作者不斷優化網路搜尋引擎,找出幾萬分之一的錯誤,也因此Amazon的搜尋引擎非常人性化,當你搜尋椅子時,其他的搜尋引擎會記錄你的興趣喜好,它會不斷的出現各種椅子廣告在你的網頁閱覽器上,然而Amazon卻會提示你桌子,因為買了椅子也許還想看桌子。
另外在ebay跟其他很多網路平台上,都是以店家為主,而非以商品為主,搜尋一項商品會出現好多個店家賣一樣的商品,這也造成了嚴重洗版灌版,以及買家的眼花撩亂,在Amazon搜尋一項產品時就只會跳出那一項產品,點擊之後才是各商家,以商品編號為主的方式,也友善了使用者介面。
-
而在Amazon中的管理制度,也是非常有趣的,這讓同樣是亞洲人的我們與作者非常衝擊著,譬如說『這裡沒有蠢問題,任何人都可以發問』,不會有人不回答,然後就算是新人也可以直接回答出自己的意見,誠實且有效溝通,在Amazon裡見怪不怪,還是菜鳥的作者發現自己開發的程式還需要一個禮拜才能完善,他顫抖的在全是大頭的會議裡說是自己的意見,在亞洲市場裡可能會被責罵不懂變通、丟了全部門的臉,可是這邊大頭們卻只是微皺眉把整個宣傳計畫往後延一週,只因為一個小小的新人說還不可以上市,但相對的這一週的壓力,也絕對不容小覷...
-
『誠實制度』也發生在面試之中,你不需要很會說話,只需要有實力,那就很夠了,作者在面試時被尋問了未來規劃,很坦白說著自己只是來磨經驗,很快就會離職新創公司,這答案讓我很意外,忍不住思考如果我面試的新人,如此坦白,我到底會扣分還是加分呢?雖然一開始就講好遊戲規則,好像也沒什麼不對的,然而Amazon的坦白制度還不只如此,每週都會有主管跟你面談,你可以把對公司的意見暢所欲言,如果其實不滿的對象就是主管了話,那麼也不用擔心,每個月還會有一次大主管直接找你談的機會,正也因為這樣,也相對壓力,因為深怕別人談論的對象正是自己呀。
-
而在Amazon開會也很有意思,開會從來沒有ppt可以看,因為ptt向來都是準備的人費盡心思,可現場通常只有老闆在專心看,為了改善這個制度,Amazon是沒有開會專用的ppt,主講者必須把資料準備好於腦中,與會者必須全程關注,因為隨時可能被詢問意見,要做功課的絕對不只主講者與老闆,為了跟上會議節奏,每個人都需要了解狀況,當然這也是壓力的來源之一。
-
然而Amazon雖然重視每個員工意見,但也相對的惡名昭彰,一旦被判定不適任,會當天馬上請你走人。就連跟Amazon合作的物流跟撿貨人員,也是對Amazon充滿憤怒的,因為貝佐斯直接用KPI去定每個撿貨員的每日業績,數字算著很死,不太可能偷懶,沒有達到目標就是咎責,如果不願意可以離職沒關係,反正Amazon的物流業人人搶得合作,連個底層都這麼頗感壓力了,不難想像其他正式的部門了,所以我還蠻佩服作者的,光是拿到龍頭企業的門票還不夠,如何適者生存,永遠讓自己停留在first day,是非常須要有好幾把刷子的!
-
-
#reading #bookstagram #dailyreading #閱讀 #看書 #書蟲 #讀書帳 #圖書館 #圖書館借的書
#跟貝佐斯學創業
#我在Amazon12年學到再多錢都買不到的創業課
#I_Saw_the_Future_at_Amazon
#나는_아마존에서_미래를_다녔다
#朴鼎浚
面試準備ppt 在 寫點科普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增:謝謝讀者們的留言鼓勵和熱情分享自己的經驗~ 本文目的是分享個人面試經驗,給大家之後在自己的面試準備上能有所參考如何應對類似情況或是考量不同類型的職場文化,不希望臆測特定公司。另外面試過程完全是公平公正的,對方公司透過模擬日常職場測試,審慎評估過後認為雙方不適合。僅希望這樣的分享能幫助到大家,我也還有很多地方待提升,未來也一起加油吧!
---
我前陣子被朋友內推,去面試了某間全球雲端龍頭廠商的業務類型缺,就說是OO公司好了。其中的面試環節為:
對方會先給一個Case Study,內容是某 XX 公司對雲端服務有興趣想要了解一下。看完該 Case Study之後會跟由面試官(都是 OO 公司的業務人員)假扮的 XX 公司 CTO 先約一通 15 分鐘的電話蒐集一下需求。
接著會給一週的時間完成一份PPT,再約個 1 小時的時間來做Presentation,模擬銷售雲端產品給 XX 公司,其中 CTO 會來參加(也是業務人員的面試官假扮的)。
以下是針對面試過程中企業文化不合的一些心得,也是我人生中面過最出乎意料的一次面試,想作為趣談跟讀者們分享。
花了蠻多時間準備好 PPT 之後,我剛開始講話就被對方不斷地打斷,最後一頁 PPT 都沒用到,全程一小時變成100%的Q&A。
同時這些問題當中,每一項問題都有標準答案,彷彿只是再考該雲端公司產品或服務知識的問答集。
舉例來說:OO產品彈性擴容的機制、帳號要怎麼開?我們怎麼從本地端移植過去?OO 在產品上手這塊能提供哪些資源?
雖然可以理解這是真實客戶會詢問或發生的情況,但這樣會覺得有點困惑,如果全程都是在問這些問題的話,為什麼還需要簡報Presentation環節呢?不用直接透過我的PPT呈現邏輯來做評價,只是用隨機抽考的方式測驗我夠不夠懂產品知識的話,直接用一個問答面試就能解決了。
另外,對方提出必須把搬移到雲端前後的成本換算比較列出來放進簡報當中。因此我也做了一份分析。
「…所以使用雲端之後您將能節省下這部分的人力成本。」我說。
「但我這三位Ops工程師我已經請了難道你要叫我解雇嗎?其中有一個還是我們共同創辦人欸。」對方質疑道。
「理解您的意思,我只是給您一個建議、在團隊節省了運維的人力之後,這些人力可以用於開發更多創新產品提高現有收入,或是學習雲端架構之後,來進一步協助團隊規劃您的整體系統架構。」
「但他就不會啊。他還要去花時間學習雲端嗎?如果說也要用到這些人的話你人力成本應該算回去吧。」
「我只是比較目前您營運的架構當中其實不需要高達三位運維人員,如果未來您用戶數成長到百萬人次在系統設計上還有很多需要人力的地方就不需要多請很多人了,用現有團隊就行。」
我補充道:「而且我了解到您先前提到目前最關注的問題就是高峰期間的流量會讓服務無法響應,才因此想要移植到雲端,這樣的話這幾位團隊同仁還不願意學習雲端的話,我不太理解這個情況?」
「你要這麼說的話你能給我一個說明看這些人員怎麼佈署嗎?不能的話你算成本給我幹嘛?」
「沒問題,我們後續可以再跟您討論這一塊。」我默默想結束這個話題。
---
接著又絲毫沒有喘息的問下一個問題,一樣沒有要進入簡報環節:
「我聽說 OO 公司的成本在所有雲端廠商當中價格最貴,你為什麼要把價格就放在第一部分講?」
「我相信 OO 的確產品價格更高一些,但相較於您目前自建在本地端成本而言,我也想要呈現給您看──同樣的架構,用我們產品的成本就可以節省到目前的1/14,已經遠遠比您目前的成本更低了。
但當然您可能會說『那其他雲端服務商說不定還能節省地更多』,所以我下一個環節就要跟您介紹我們的服務優勢,讓您了解到我們服務的強項、這也是其他家不能比的。」
「但我還是覺得你成本放第一頁跟我沒關係欸,我只是想要知道我現在痛點你怎麼解決。」
「好沒問題,讓我們來看這個系統架構怎麼優化跟提升,這個是團隊原本的架構…」我想趕快切入主題。(如附圖,面試文件中要求展示 XX 公司使用雲端架構之前、和用上雲端之後的架構對比)
「等等這是雲端吧,你用一個雲端架構圖跟我講要幹嘛,我又還沒有雲端。」對方質疑道。
「不是,這是本地端。你看這個只是VM,其他資料庫阿外部儲存阿也是你對應到你自己的資料中心。」我解釋道。
「我們本地端哪那麼複雜,我看不懂你在畫什麼,我們很簡單只有三層。你不能用傳統的三層架構直接來對比嗎。你這樣畫難怪每一項雲端產品都能夠直接做對應啊。」
「……」CTO會看不懂這張圖就已經包含在三層式架構裡面?
---
最後對方問我,如果重來一次會想怎麼優化這次的簡報。
「我本來認知中,對方之前在電話中提到希望透過這個會議能了解的資訊有三個層面:『不那麼了解雲端想要被科普』、『OO公司可以怎麼滿足XX公司目前提升系統效能跟可用性的要求』以及『XX公司未來新上的服務可以怎麼被支援』
所以我分別用『介紹什麼是雲、雲端你能省下的成本』、『OO產品系列對應到你現有服務、跟未來想加上的新服務的總架構圖』,這樣的思路去做這份Presentation。很抱歉我沒有第一頁就放出他們最關心的問題。」
我說:「我會更理解對方急迫的痛點,每天晚上九點鐘網站流量會爆掉是他第一優先關注的話,我會在第一頁就優先跟他討論該怎麼做遷移、該怎麼抓一個時間我們一起討論把雲端服務Run起來解決他現在營運的問題,進入討論這樣的細節。成本或是新服務上線,只會作為亮點補充,最後再跟他探討。」
我頓了頓:「同時在PPT呈現上,如果客戶只懂三層架構,那我就不會用這種比較複雜的架構圖,我會用三層架構再加上分別對應的元件….」
有一個女面試官突然開口打斷:「好了好了不要再講技術了好嗎,可以結束了吧?」隨後把會議結束掉。
我一臉錯愕地盯著乍然黑掉的螢幕。
-------
最後快40頁的 PPT 一頁也沒有用到,長達一小時只是不斷地拋出問題並在同一個問題上持續糾纏。然而對方問的問題,都是在如果進入公司之後經過產品培訓就能夠有一套標準回答的問題。似乎沒有要聽你簡報思維脈絡的意思。畢竟這仍號稱是一個PPT面試,還滿令人出乎意料的。
我思考了一下,可能對方需要的人才就是在各種高壓情況之下都能溫柔以對的標準回答吧。隨後也立即拿到了Rejection Letter,深感自己的確與對方企業文化不合,想想人生中也沒遇過更神奇的面試經歷(畢竟做好的PPT一頁也沒有用到有點匪夷所思),忍不住上來分享給大家輕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