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行山執垃圾的心路歷程】
去年 #武漢肺炎 初期,大家瘋搶口罩,然後有一次行山路上見到很多口罩丟在路邊;之後在網絡上開始見到山頭被港人迫爆、垃圾遍地的相片,就聯同綠色和平辦了開page以來的第一次活動:大帽山的淨山活動 #行山抗疫不留痕。
那次之後,開了我行山的另一隻眼:垃圾眼。紙巾、濕紙巾、...
【關於行山執垃圾的心路歷程】
去年 #武漢肺炎 初期,大家瘋搶口罩,然後有一次行山路上見到很多口罩丟在路邊;之後在網絡上開始見到山頭被港人迫爆、垃圾遍地的相片,就聯同綠色和平辦了開page以來的第一次活動:大帽山的淨山活動 #行山抗疫不留痕。
那次之後,開了我行山的另一隻眼:垃圾眼。紙巾、濕紙巾、口罩、膠樽、膠袋、煙頭等,一旦開始留意,你會發現真的多不勝數。山野垃圾其實一直存在,但密度不會像現在般密,例如最近去女婆山是每幾步就一大堆的程度。感謝有心人 @woodyyu31 和他的朋友們早前去清理了一次,但估計很快又會打回原形。
行山撿垃圾時,不時有遊人道謝,我有力氣回應的話通常是鼓勵大家都可以一起做,更多只是點點頭。但我想大家心中對執垃圾不免有幾個疑問:
1. 既然不是我丟的,為什麼我要撿?
先了解一下假如我不撿,誰會清理山上的垃圾。郊野公園範圍內,政府部門理應是負責部門,包括漁護署或食環署或環保署(因應地區區別?如有錯誤請指正)。現在郊野公園雖然理應已經沒有垃圾桶,但有些燒烤場或野餐點或近村的郊遊地點還是有的。但即使是手推車可達甚至不可達的垃圾桶,以往的垃圾量與現在全民行山的垃圾量也不同,很多人還要在垃圾桶滿了時還把垃圾丟在垃圾桶旁邊,雖然不理解但事實上很多人還是會方便自己而自私地這樣做。漁護署技工或清潔工部份年紀老邁,為了突如其來人潮的垃圾不知要多走多少轉。
我不忍心要增加清潔工的工作負擔,因此也盡量幫忙拾。
況且山徑路大多連清潔工都不會去清理的。因此我也會盡量先清理山徑路段多於水泥路。
2. 既然明知這麼快又會滿是垃圾,為什麼還要撿?
將心比己,自己也不想行山時走在兩旁滿佈垃圾的山徑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在能力範圍內盡量順道清走垃圾。假如我不清走,垃圾只會越積越多,誰會想走在更多垃圾的路上呢?
3. 每次行山都執垃圾很累呢!我只想輕鬆郊遊。
凡事無論多喜歡也要保持輕鬆心情才能把事情做得長久,行山、寫字、工作如是,執垃圾當然也是,一下子將對某事情的熱情燃燒殆盡只怕連興趣都會變得討厭,更何況執垃圾本身已經是令人厭惡的事情。因此我為自己訂立以下原則,讓邊行山邊執垃圾盡量不要成為自己行山郊遊的負擔:
- 安全才執,不讓自己身陷險境(斜坡或險要位置要小心評估)
- 帶的袋子和鉗不太大或太重,袋子滿了就收手
- 優先處理塑膠垃圾如膠樽、膠袋、食品包裝、濕紙巾、口罩等,其次是紙巾、果皮等等
- 順路才執,不偏離或影響原本計劃的郊遊路線
- 見到垃圾會憤怒,但不要憤怒太久影響郊遊心情(我會拍照,然後罵幾句就算了)
保持心靈健康,才能將行山執垃圾變成習慣,每次行山也順道執一點。
4. 我有交稅!不該由納稅人來做政苦該做的事。
道理上當然是了。然而,我們在疫情下還是可以免費享用郊野(包括非郊野公園範圍),遊人大增之下大自然也沒有(不能)向人類增加徵費,總覺得這就已經超出繳稅的層面了吧。
當然,儘管我多麼努力,幾乎所有時候都是徒勞無功,垃圾不消幾天又不知為什麼跑回郊野。但至少在這嚴峻的時候,我免費走進郊野也較心安理德,至少我有嘗試,至少能多影響一些朋友響應,每人多做一點,帶走山上一件垃圾,就對大自然好一點,少一件垃圾有機會誤入野生動物的肚子裡。
我也明白由行山郊遊要進一步主動做這種厭惡的事實在不容易,需要經過一番心理上的進化,將對大自然的愛轉化為超越自己享樂的層面,才能做出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希望看到這裡的你能深思一下,也可以在牛年嘗試踏出第一步,帶個小袋子郊遊時順道幫忙拾走一點點垃圾,哪怕就每人一點點,已經是很好的事了。
💚
#一人一袋和你執
#當你享受大自然
#保育就成了責任
#源頭減廢
#自己垃圾自己負責
#無痕山野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香港山女
#mountaingirlhk
FB/IG/MeWe: mountaingirlhk
#登山好きな人と繋がりたい
#山が好きな人と繋がりたい
#hkhiking#山登り #하이킹 #ハイキング
#hiking
#discoverhongkong #hikingadventures #hikinghk #hike #hikingday #登山好き #登山女子 #hikinggirl #hikingday #登山記me #hiker #hikingculture #takeyourlitterhome
非郊野公園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搞乜郊野 】郊公主題樂園狂想曲
財政預算案預留5億係郊野公園增設 #樹頂歷奇 同搞 #豪華露營(glamping)等,另撥5500萬比旅遊事務署升級 十條熱門行山徑。消息一出,「行山界」劣評如潮,擔心政府又搞亂檔。
呢5億5千萬撥款,唔單止「搞亂檔」咁簡單,仲意味政府或已調整「搞郊野公園」嘅方法-由明刀明槍開發邊陲地帶,轉為低調「私有化」及「旅遊化」郊野公園,先淘空同破壞郊野公園本身嘅根基,再打開開發郊野公園嘅 #潘多拉盒子。
▍「私有化」、「豪華化」 破壞郊野公園公共性
雖然政府無提供進一步資料,但合理推斷豪華營地及樹頂歷奇屬商業營運收費設施,本質上與樸實及免費設施格格不入。郊野公園40多年歷史中未曾出現過類似豪華設施,若成事將顛覆郊野公園嘅 #公共性,將其變成一件可被私人開發嘅資源,後患無窮。
《郊野公園條例》通過時,麥理浩曾經講過:「沙灘同山丘(指郊野公園)屬於大眾,遊艇、哥爾夫球場呢啲豪華設施,係小眾玩意。」(...the beaches and the mountains are for the many what the yacht and golf course are for the few.) 【註1】。呢個大眾免費享用所有設施嘅精神亦體現喺郊野公園策劃同管理上。翻查一份關於郊野公園康樂目標嘅解密文件【註2】,政府不應以成本或時限限制市民進入郊野公園享用設施(there are no restriction on entry into the Country Park in terms of time or cost),所以係郊野公園範圍內搞豪華露營,基層朋友將無法負擔,破壞郊野公園向大眾開放嘅根基,亦係「#私有化」郊野公園嘅第一步。
▍曾有發展商擬發展「西貢昂平哥爾夫球場」被否決
過往亦試過有財團對郊野公園虎視眈眈。今日極受歡迎嘅野餐露營地點-#西貢昂平高原,40年前差點成為哥爾夫球度假村,除咗有球場外、仲有野生動物園(safari park),仲有纜車接駁(昂平纜車?)。呢個瘋狂計劃,最終因為政府唔信發展商能夠以相宜價錢開放比公眾使用而被否決【註3】,昂平高原亦得以倖存,足以體現郊野公園嘅免費原則。
▍豪華娛樂設施 唔應該「踩過界」入郊公
不過郊外亦可以有私人參建嘅康樂設施,但當年港英政府已經講明唔可以「#踩過界」,原則上,私人、收費或豪華形式嘅康樂,都要係郊野公園以外。
翻查奠基郊野公園文件 "The Countryside and the People" 【註4】,政府將郊外康樂設施分為兩類:
Þ #公營普及康樂設施(General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基本且適合大眾使用嘅康樂設施,例如燒烤爐、郊遊徑,費用全免;
Þ #私營特殊康樂設施(Specialized recreational facilities):有特定受眾嘅特殊設施,例如歷奇營、宿舍,甚或乎係豪華康樂設施,可以收費。
文件清楚指出,郊野公園及周邊地區嘅康樂設施策劃上,必須是「#先普及、#後特殊」(private organizations...should not be given undue preference in the allocation of land to the prejudice of the community in general) 。而私營特殊康樂設施通常環境足印較大,策劃時要小心考慮對周邊景觀(having regard to the likely detraction from scenic amenity),所以呢類康樂設施都係郊野公園門口,例如大網仔、北潭涌,而非郊野公園核心。今次「升級」營地,即代表係郊野公園內現存營地落手,違反初衷。
根據郊野公園成立原則,豪華營地同樹頂歷奇,同「西貢昂平哥爾夫球場」一樣唔應該係郊野公園入面出現。
▍郊野公園 旅遊化、「打卡化」打開開發缺口
郊野公園並唔係主題樂園。解密檔案提到,郊野公園嘅成立有 #四大目標,包括「保育,康樂,資訊及教育」【註2】。而呢四大目標當中,保育被視為係重中之重(Conserv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theme that runs through all the park planning work),郊公入面嘅設施不得違背其精神。即係話,同保育無直接或間接關係嘅活動,例如樹頂歷奇同住豪華營地(同住酒店差唔多)呢啲主題式樂園活動,就只應該留返係郊野公園以外。
呢啲私有化、豪華化同旅遊化郊野公園嘅措施,一步步嘗試改變郊野公園屬性,慢慢將佢由公共財產,變成一個可開發嘅旅遊資源。若此缺口一開,不能排除旅遊化計劃例如度假村、XXYY樂園,將會接踵而來。
【參考文件】
香港歷史檔案編號 HKRS 1075-4-87 Sai Kung Country Park
香港歷史檔案編號 HKRS 684-3-24 Recreational Development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Advisory Committee (NT) (General)
【註1】HONG 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 8th October 1975 Official Records of Proceedings https://www.legco.gov.hk/yr75-76/english/lc_sitg/hansard/h751008.pdf
【註2】Country Parks Boar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Committee- Country Parks Planning an Introduction; Working Paper CPB/PMO/3/88. March 1988.
【註3】【馬鞍山郊野公園成立之初 已有地產商「睺住」】https://www.facebook.com/localresearch/photos/3665203243575722
【註4】The Countryside and the People- Report of the Provisional Council for the Use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June 1968.
#財政預算案
#郊野公園研究
#搞乜郊野
▍研究到底 參與小額月捐支持
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非郊野公園 在 香港山女 Mountain Girl H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於行山執垃圾的心路歷程】
去年 #武漢肺炎 初期,大家瘋搶口罩,然後有一次行山路上見到很多口罩丟在路邊;之後在網絡上開始見到山頭被港人迫爆、垃圾遍地的相片,就聯同綠色和平辦了開page以來的第一次活動:大帽山的淨山活動 #行山抗疫不留痕。
那次之後,開了我行山的另一隻眼:垃圾眼。紙巾、濕紙巾、口罩、膠樽、膠袋、煙頭等,一旦開始留意,你會發現真的多不勝數。山野垃圾其實一直存在,但密度不會像現在般密,例如最近去女婆山是每幾步就一大堆的程度。感謝有心人Woody和他的朋友們早前去清理了一次,但估計很快又會打回原形。
行山撿垃圾時,不時有遊人道謝,我有力氣回應的話通常是鼓勵大家都可以一起做,更多只是點點頭。但我想大家心中對執垃圾不免有幾個疑問:
1. 既然不是我丟的,為什麼我要撿?
先了解一下假如我不撿,誰會清理山上的垃圾。郊野公園範圍內,政府部門理應是負責部門,包括漁護署或食環署或環保署(因應地區區別?如有錯誤請指正)。現在郊野公園雖然理應已經沒有垃圾桶,但有些燒烤場或野餐點或近村的郊遊地點還是有的。但即使是手推車可達甚至不可達的垃圾桶,以往的垃圾量與現在全民行山的垃圾量也不同,很多人還要在垃圾桶滿了時還把垃圾丟在垃圾桶旁邊,雖然不理解但事實上很多人還是會方便自己而自私地這樣做。漁護署技工或清潔工部份年紀老邁,為了突如其來人潮的垃圾不知要多走多少轉。
我不忍心要增加清潔工的工作負擔,因此也盡量幫忙拾。
況且山徑路大多連清潔工都不會去清理的。因此我也會盡量先清理山徑路段多於水泥路。
2. 既然明知這麼快又會滿是垃圾,為什麼還要撿?
將心比己,自己也不想行山時走在兩旁滿佈垃圾的山徑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在能力範圍內盡量順道清走垃圾。假如我不清走,垃圾只會越積越多,誰會想走在更多垃圾的路上呢?
3. 每次行山都執垃圾很累呢!我只想輕鬆郊遊。
凡事無論多喜歡也要保持輕鬆心情才能把事情做得長久,行山、寫字、工作如是,執垃圾當然也是,一下子將對某事情的熱情燃燒殆盡只怕連興趣都會變得討厭,更何況執垃圾本身已經是令人厭惡的事情。因此我為自己訂立以下原則,讓邊行山邊執垃圾盡量不要成為自己行山郊遊的負擔:
- 安全才執,不讓自己身陷險境(斜坡或險要位置要小心評估)
- 帶的袋子和鉗不太大或太重,袋子滿了就收手
- 優先處理塑膠垃圾如膠樽、膠袋、食品包裝、濕紙巾、口罩等,其次是紙巾、果皮等等
- 順路才執,不偏離或影響原本計劃的郊遊路線
- 見到垃圾會憤怒,但不要憤怒太久影響郊遊心情(我會拍照,然後罵幾句就算了)
保持心靈健康,才能將行山執垃圾變成習慣,每次行山也順道執一點。
4. 我有交稅!不該由納稅人來做政苦該做的事。
道理上當然是了。然而,我們在疫情下還是可以免費享用郊野(包括非郊野公園範圍),遊人大增之下大自然也沒有(不能)向人類增加徵費,總覺得這就已經超出繳稅的層面了吧。
當然,儘管我多麼努力,幾乎所有時候都是徒勞無功,垃圾不消幾天又不知為什麼跑回郊野。但至少在這嚴峻的時候,我免費走進郊野也較心安理德,至少我有嘗試,至少能多影響一些朋友響應,每人多做一點,帶走山上一件垃圾,就對大自然好一點,少一件垃圾有機會誤入野生動物的肚子裡。
我也明白由行山郊遊要進一步主動做這種厭惡的事實在不容易,需要經過一番心理上的進化,將對大自然的愛轉化為超越自己享樂的層面,才能做出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希望看到這裡的你能深思一下,也可以在牛年嘗試踏出第一步,帶個小袋子郊遊時順道幫忙拾走一點點垃圾,哪怕就每人一點點,已經是很好的事了。
💚
#一人一袋和你執
#當你享受大自然
#保育就成了責任
#源頭減廢
#自己垃圾自己負責
#無痕山野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香港山女
#mountaingirlhk
FB/IG/MeWe: mountaingirlhk
非郊野公園 在 香港山女 Mountain Girl H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便溺紙巾自己帶走 #自己紙巾自己帶走
#轉用手帕代替紙巾 雖然已經說很多次,抹汗的話請改用毛巾。但始終還是有無數的行山人士使用無數的紙巾,而最麻煩的是他們喜歡在山上隨手亂丟。紙巾已經難以短時間內分解,濕紙巾更是由綿織物及聚酯纖維等製成的「膠」,成分複雜,無法分解,大多含破壞生態的化學物。而且山上拾到的都不是乾淨的紙巾,更是沾了充滿細菌的鼻涕、大小便、甚至經血的紙巾!它們一時三刻難以分解,又沒人清理,而現在這麼多人去行山,假如人人都亂丟,試想像山野會否變得臭氣沖天?!
過去一年的確見多了很多紙巾、濕紙巾。這幾個月更撿到越來越多沾了大小便或經血等便溺後的紙巾。
以前問題不嚴重時,大家都隻眼開隻眼閉,駝鳥地替大家找藉口:他們只是非不得已地在山上人有三急而已。
然而,疫情下全民行山,問題嚴重到於視覺及嗅覺上影響遊人,更嚴重是帶來衛生問題。連政苦都呼籲大家沖廁前要蓋上廁板,那麼在山上四圍大小異便,怎麼可能沒播疫風險?!沾了便液的紙巾更會隨風飄揚,幸運的話甚至會吹到你臉上,這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嗎?因此,以下有幾個建議給大家,更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呢~
如何解決?
1. 行山前先上廁所
香港郊野公園都設有廁所,即使是非郊野公園範圍,你也總要從市區出發過去吧。在離開市區前先去廁所,若非碰巧肚瀉等情況,其實走幾小時山大多不需要上廁所,因此嫌要帶走廁紙髒的話,先去廁所就行了!當然假如和小朋友行山,小朋友未必忍到多個小時,那就可以帶備下列東西。
2. 帶備密實袋、屎鏟
假如去露營的話,市面上有些小鏟,讓你挖個貓坑,把排泄物排進去(廁紙另外裝走),再用泥蓋好,就不會把環境弄得臭烹烹的,而且可以加速它分解。廁紙則可以帶備個密實袋裝走,這樣帶回市區時也不會有異味;注重外觀當然可以把廁紙摺好,排泄物在內層才放入袋。假如密實袋夠大,其實連糞便都最好自己帶走,有山友表示在外國行山幾天,用個大的密實袋就足以裝走所有排泄物及廁紙,真正做到 #山野無痕!讚喔!
其實最能忍受大小便的骯髒的人,就是你自己!那是自己的排泄物,自己就有責任要把它帶離大自然。自己都嫌髒的話,難道要別人幫你撿、幫你執手尾就不髒?!還要冒細菌病毒風險!
3. 帶備便攜式廁所
另外,市面上也有些便攜式廁所,內裡含有物料吸收水份,去過外地行山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12店(Aeon吉之島)有售,可以將排泄物及廁紙等都放進去,用附帶的膠袋裝好,妥善地帶下山。(可以觀看示範短片 http://bit.ly/portableminitoilet )
估計對於日本人來說這真是太基本的東西,所以價格便宜,而且是雜貨店就能買到的東西。香港人真該多學學他們街上零垃圾的文化!
4. 不要行山
假如以上你都覺得麻煩,而你決心一定要在大自然丟紙巾、濕紙巾或垃圾的話,請你不要上山了!你大可以去逛商場、行年宵,在市區找其他娛樂。大自然不歡迎亂丟垃圾的人!
其實這些簡單裝備在台灣、日本、歐美等行長途山是必備的,也不重。假如在海外登山時隨便在山上便溺,不但破壞環境,簡直是會被眾人責罵公審!那怎麼在香港這麼多人就隨山便溺呢?!而且這現象不但出現在熱門、假設多行山新手的山徑,而是在非官方露營地點(即是周處山頭)、甚至前往鬼手的路途上,也見到不少「廁洞」,並非挖好的貓坑,而是一個又一個充滿紙巾的草叢 🥲
現在幾乎全民行山,請不厭其煩地分享給你身邊的朋友吧!🙇🏻♀️💚
~~~
郊野行樂,也請謹記郊野公園已移除所有垃圾桶,記得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包括充滿細菌的口罩垃圾;#勿留火種;最好 #源頭減廢,#自己垃圾自己負責!每次行山多帶一個鉗個袋就可以一起 #一人一袋和你執 啦~ 切記勿破壞環境及生態,支持 #山野無痕!做個負責任嘅山友!
#當你享受大自然
#保育就成了責任
#源頭減廢
#自己垃圾自己負責
#無痕山野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香港山女
#mountaingirlhk
FB/IG/MeWe: mountaingir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