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慣用語言數據檢視香港文化轉變(下—教育)】 語言乃一方文化不可或缺的部份。上文提及中共意圖以人口政策,包括單程證和內地人才輸入計劃等將香港改頭換面,與此同時,港共政府著力以政策配合,令本地的粵語發展停滯不前,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或文物以發展為名拆卸銷毀,於這種情況下保留自身文化,甚是艱巨。而本地教育...
【從慣用語言數據檢視香港文化轉變(下—教育)】 語言乃一方文化不可或缺的部份。上文提及中共意圖以人口政策,包括單程證和內地人才輸入計劃等將香港改頭換面,與此同時,港共政府著力以政策配合,令本地的粵語發展停滯不前,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或文物以發展為名拆卸銷毀,於這種情況下保留自身文化,甚是艱巨。而本地教育直接關乎文化傳承,故本文將集中探討教育部份。
理想的教育政策,尤著重語文課程設計。2017年最新版本的《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中,提及教學其一目的,是「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掌握規範的書面語,能說流利的粵語和能以普通話溝通」[1]。然而本地慣用語言課程,長遠以來缺乏系統,著重讀寫聽,說話能力次之,又如何有效令學生掌握流利的粵語?雖近年課程已稍強調學生聽說能力,並強調必須關注學生的懶音問題,但一般學生缺乏最基本的語音、粵拼系統知識,而此項知識對發音、語言學習尤為重要。他們必須倚仗如網上學科天地等額外的教學資源以習得拼音,而該批教學資源卻往往停留於二零零零年代的電子檔,與現今學生普遍使用的電腦器材不相容(按:筆者亦只因為大學主修中文,於音韻學課程中方習得粵語拼音,大學之前從未有機會習得粵拼系統)。既然學童早於小學時已能習普通話拼音,這一系統亦能全然套用於粵語教學,令學生自小熟悉正確發音、辨別入聲字,解決最基本的發音問題。與此同時,要他國人易於入門,拼音乃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授之拼音,方能掌握粵語中不同的發音部位和方法,降低學習門檻。發音如舌根音[ŋ]、舌葉音[dz][ts],若欠缺拼音加以說明,難以掌握正確發音方法。這點對於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人而言,尤為重要。
根據2016的統計數字,其他國家的移民人口亦有明顯增加之勢[2],社區中的少數族裔學習粵語的問題同樣令人關注。非在學的少數族裔固然需倚靠部份非牟利組織學習粵語,嘗試融入本地生活,少數族裔學童於本地課程中,仍然無法順利學習本地語言。教育局網頁中刊有關之英博士《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策略》,具體倡議如何以「浸入式教學」教授第二語言,並以海外例子以證之[3]。現實卻是,本地許多少數族裔學童被本地小學拒收,並著其報讀以少數族裔學生為主的小學。與此同時,本地中文教育文憑課程中,並沒有要求學生修讀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學生大多修畢文憑成為合約教師後,在職進修相關的短期課程[4],反映以第二語言授課的資源和人才嚴重短缺,加上欠缺有系統的粵音教學,少數族裔學童掌握基礎粵語已甚具難度,又何以追趕上普遍同齡學童的進度?這一惡性循環,使少數族裔遲遲不能融入本地文化和生活,故除正規粵音教學亟需引入小學教學外,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課程亦需投放更多資源培訓專科教師,以及度身訂造地制訂教材,方能有效使少數族裔掌握本地語言,融入社會。
此外,現有政策應積極考慮全面恢復以粵語授中國語文科,同時重設普通話科,令粵普兩語重新分流。取消普教中,並非要將一門語言排拒於外,而是要避免兩語相互混淆。先不論先前已有報告證明普教中無助學童中文能力更好,兩語之中不同詞彙,乃兩地文化相異之鐵證,縱然以普通話取得高分,在市中也不可能以「土豆兒」、「計算機」取代「薯仔」、「電腦」。而恢復普通話科,令學童不止能掌握兩文三語,透過提供相關提示和資訊,從比較粵普兩語中,了解語音流變,打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限,更能掌握本地語言。
撇除語言教學外,歷史科亦為文化保存之關鍵。歷史乃記憶的教育,故在學的課外活動宜加入更多本地歷史遺跡的參觀和考察,透過析述不同古跡的歷史背景,在學生「編年史式」的本地史學習中加入親身遊歷的記憶,方能更有效達致學科之目標。
教育改革僅為保存本地文化之一小部份,需同時配合城市規劃、遺跡保育以至移民政策的影響。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輕視自身文化,以一己之力保育和傳承當中的精神。 [1] 教育局 -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 (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CLEKLA_20170513_for_uploading.pdf)
[2] 政府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 - 主要統計表 (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B11200512006XXXXB0400.pdf)
[3] 關之英著,《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策略》,載於教育局網頁 (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second-lang/SL_Strategies.pdf)
[4] 樂施會 - 中小學為非華語學生提供中文學習支援研究調查—內容撮要及政策建議,2016年1月 (http://www.oxfam.org.hk/content/98/content_24743tc.pdf)
非華語學生中文學習支援計劃 在 馮智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立法會少數族裔權益事宜小組委員會:EduTable 基金會發言】 #卸下RTEDU後其中一個重點工作就是少數族裔學生支援呢
少數族裔就業問題的起始,其實在於他們學生時期已經未能享受合適教育及生涯規劃支援。教育局漠視了少數族裔學生在語文以外其他學科的學習需要。語文是學習媒體,在欠缺基本中文閱讀能力時,在其他非中文科課堂時,使用課本及參考書時都會出現困難。新的教育也趨向全人的學習,我們全人教育正要求學生要多看時事、了解中國,因此少數族裔要跨越自己族群知訊,了解宋元明清史,回應時事時知道什麼是拉布什麼是拉票。「非華語」三個字是過分簡化了少數族裔學生所面對的困難。
香港政府究竟何時才能為種族政策提出一個清晰的方向,是大融爐的、多元的、還是併入主流?
#語文學習 #一切始於教育 #小鮮肉
--------------------------------------------------------
香港政策研究所 教育研究中心 X 平等機會委員會
《悅讀中文:中小學非語文科目教科書中文讀寫要求調查》
港中小學「指定學校」政策結束之後,不少非華語學生入讀以中文為教學語言的中﹑小學,要以中文為學習非語文科目,如數學﹑常識﹑通識等。中文水平是反映在各個學習領域之中,阻礙非華語學生學習的主因。
有見及此,香港政策研究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展開了是次研究計劃,希望通過分析非華語學生在語文核心學科以外的中文程度如何影響非華語學生學習該學科。
如果大家認識遇上有同樣學習困難的非華語學生,我們誠意邀請他們參與是次研究,一同找出完善香港非華語學生教育支援的辦法。
非華語學生中文學習支援計劃 在 游蕙禎 Yau Wai Ch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慣用語言數據檢視香港文化轉變(下—教育)】
語言乃一方文化不可或缺的部份。上文提及中共意圖以人口政策,包括單程證和內地人才輸入計劃等將香港改頭換面,與此同時,港共政府著力以政策配合,令本地的粵語發展停滯不前,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或文物以發展為名拆卸銷毀,於這種情況下保留自身文化,甚是艱巨。而本地教育直接關乎文化傳承,故本文將集中探討教育部份。
理想的教育政策,尤著重語文課程設計。2017年最新版本的《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中,提及教學其一目的,是「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掌握規範的書面語,能說流利的粵語和能以普通話溝通」[1]。然而本地慣用語言課程,長遠以來缺乏系統,著重讀寫聽,說話能力次之,又如何有效令學生掌握流利的粵語?雖近年課程已稍強調學生聽說能力,並強調必須關注學生的懶音問題,但一般學生缺乏最基本的語音、粵拼系統知識,而此項知識對發音、語言學習尤為重要。他們必須倚仗如網上學科天地等額外的教學資源以習得拼音,而該批教學資源卻往往停留於二零零零年代的電子檔,與現今學生普遍使用的電腦器材不相容(按:筆者亦只因為大學主修中文,於音韻學課程中方習得粵語拼音,大學之前從未有機會習得粵拼系統)。既然學童早於小學時已能習普通話拼音,這一系統亦能全然套用於粵語教學,令學生自小熟悉正確發音、辨別入聲字,解決最基本的發音問題。與此同時,要他國人易於入門,拼音乃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授之拼音,方能掌握粵語中不同的發音部位和方法,降低學習門檻。發音如舌根音[ŋ]、舌葉音[dz][ts],若欠缺拼音加以說明,難以掌握正確發音方法。這點對於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人而言,尤為重要。
根據2016的統計數字,其他國家的移民人口亦有明顯增加之勢[2],社區中的少數族裔學習粵語的問題同樣令人關注。非在學的少數族裔固然需倚靠部份非牟利組織學習粵語,嘗試融入本地生活,少數族裔學童於本地課程中,仍然無法順利學習本地語言。教育局網頁中刊有關之英博士《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策略》,具體倡議如何以「浸入式教學」教授第二語言,並以海外例子以證之[3]。現實卻是,本地許多少數族裔學童被本地小學拒收,並著其報讀以少數族裔學生為主的小學。與此同時,本地中文教育文憑課程中,並沒有要求學生修讀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學生大多修畢文憑成為合約教師後,在職進修相關的短期課程[4],反映以第二語言授課的資源和人才嚴重短缺,加上欠缺有系統的粵音教學,少數族裔學童掌握基礎粵語已甚具難度,又何以追趕上普遍同齡學童的進度?這一惡性循環,使少數族裔遲遲不能融入本地文化和生活,故除正規粵音教學亟需引入小學教學外,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課程亦需投放更多資源培訓專科教師,以及度身訂造地制訂教材,方能有效使少數族裔掌握本地語言,融入社會。
此外,現有政策應積極考慮全面恢復以粵語授中國語文科,同時重設普通話科,令粵普兩語重新分流。取消普教中,並非要將一門語言排拒於外,而是要避免兩語相互混淆。先不論先前已有報告證明普教中無助學童中文能力更好,兩語之中不同詞彙,乃兩地文化相異之鐵證,縱然以普通話取得高分,在市中也不可能以「土豆兒」、「計算機」取代「薯仔」、「電腦」。而恢復普通話科,令學童不止能掌握兩文三語,透過提供相關提示和資訊,從比較粵普兩語中,了解語音流變,打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限,更能掌握本地語言。
撇除語言教學外,歷史科亦為文化保存之關鍵。歷史乃記憶的教育,故在學的課外活動宜加入更多本地歷史遺跡的參觀和考察,透過析述不同古跡的歷史背景,在學生「編年史式」的本地史學習中加入親身遊歷的記憶,方能更有效達致學科之目標。
教育改革僅為保存本地文化之一小部份,需同時配合城市規劃、遺跡保育以至移民政策的影響。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輕視自身文化,以一己之力保育和傳承當中的精神。
[1] 教育局 -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 (http://www.edb.gov.hk/…/c…/CLEKLA_20170513_for_uploading.pdf)
[2] 政府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 - 主要統計表 (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B11200512006XXXXB0400.pdf)
[3] 關之英著,《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策略》,載於教育局網頁 (http://www.edb.gov.hk/…/chi-e…/second-lang/SL_Strategies.pdf)
[4] 樂施會 - 中小學為非華語學生提供中文學習支援研究調查—內容撮要及政策建議,2016年1月 (http://www.oxfam.org.hk/content/98/content_24743tc.pdf)
非華語學生中文學習支援計劃 在 蕭家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由旺角騷亂而衍生的濫浦、政治檢控,固然要繼續關注,但也希望大家記得:銅鑼灣書店五子、網絡23條,普教中等事,也同樣要理。
分享這個資訊,大家細閱後覺得同意的,請聯署支持!
就教育局的「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公眾諮詢文件的公開信
致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就 貴局早前發出有關「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公眾諮詢文件,教院學生會幹事會現就有關文件提出回應,本會對貴局所推出的中國語文科發展方向不敢苟同,特別是以「推倒本港文化,促進內地語文發展」的理念。此公眾諮詢將影響未來中文教學的發展方向,促請學界、全港就職中文教師及準中文教師關注是次公眾諮詢並聯署反對諮詢文件中的以「推倒本港文化,促進內地語文發展」方向,本會將逐步回應文件中的不利本港語文發展的論點,內文如下:
1. 香港人的母語是「粵語」
就諮詢文件中第三頁1.2.2「中文是香港大多數學生的母語」中文指涉的範圍甚廣,凡是書面語或口語都是中文,只是中文口語已包含了七種地方的語言,而香港人的母語是「粵語」,此處對母語指涉不清,本會質疑教育局存心為設定空間為全面推行「普教中」而鋪路。
2. 本有普通話科,無需「普教中」改善普通話
諮詢文件中第七頁2.1.8「在普通話教學中,繼續為學生打好語言基礎;營造豐富的語言環境, 並透過多元的學習活動,提供更多實踐普通話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俾使在完成初中階段後,仍可在高中的學習和日常生活 中,提升語言運用能力。」第一、校內本有普通話科目,無需改變中文科的教學語言或提供更多普通話的額外訓練以改善學生的普通話水平。第二、提供更多實踐普通話的機會,變相理解粵語的機會就相對減低了。第三、此處亦說明學生應自學普通話,學校不可能花長時間培訓普通話能力,在初中擁有了普通話的基礎能力下,為將來推行過高中「普教中」定下伏線。
3. 「普教中」根本未見成效,不宜鼓勵校方以校本方式處理
諮詢文件中第七頁2.1.7「繼續以「用普通話教中文」為遠程目標。目前有關普通話與中國語 文兩科的關係、用普通話教中文等問題的各項研究,尚待政府和大專學院進一步蒐集試行學校的實踐經驗及分析其成效,現階段未有具體的工作計劃。學校可按本身的條件,包括學生的需要、興趣和能力、整體課程的規劃、師資的準備、校園的語境、家長的支援等, 以校本方式處理。」教育局在未有研究指出「普教中」成效時,為何仍鼓勵學校以校本方式處理「普教中」?
所謂校本方式是每間學校依據自己學校的學生能力、學校的資源、環境等設定彈性的課程,切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可是,根據港語學的統計,本港已有超過七成的小學「普教中」,校本方式推行「普教中」極其量只適合大量內地學生的學校,實際上根本就沒有七成多以普通話作母語的小學生,為何本港依然有七成小學推行「普教中」呢?背後是否被教育局的課程指引所影響呢?
4. 「普教中」和學簡化字是徒添學習負擔
諮詢文件中第三頁1.2.3「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亦應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及加強與內地、海外各地的溝通。」文件中要求學生具體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而課程指引的作用就是為教師提供教學方向和評估準則,課程指引所落實的綱領均對教學和評估有一定的指標性,學校未來可能需要回應指引上的要求而加設簡化字的訓練(功課或測驗)。
在學生未能完全掌握繁體字,學簡化字只會令學生的語文能力兩頭不到岸,當學生要跟海外各地交流時,英語亦同時重要,在處理眾多語文學習同時,事實上,沒有學簡化字的必要,反而會徒添學生的學習負擔。
諮詢文件中大力推行簡化字及普通話教學,有否照顧非華語學生的學習困難?非華語學生視中文為第二語言,他們先要學習粵語來應付日常社區生活,後要學習另一種語言來應付中文課,「普教中」在本地學生教學上成效未知,更遑論非華語學生在「普教中」推行下會有良好的語文發展,此舉完成漠視非華語學生的難處。
5. 普通話將成未來的主要教學語言
諮詢文件中第八頁2.2.5.3.1「學校在規劃課程時,若能加強兩科的連繫,可使兩科互相配合,避免學習內容和學習材料的不必要重複。」此處未有說明應以粵文教學的閱讀材料為先或是以普通話的閱讀材料為後,教育局其後可自圓其說以普通話的閱讀材料取代粵文教學的閱讀材料,最後逐漸全面演變成「普教中」。
諮詢文件中第八頁2.2「用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加強普通話科與不同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合作,增加學生應用普通話的機會。」諮詢文件中以加強普通話科與不同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合作,有意推行普通話教其他科,將來可能演變為「普教數」、「普教科」等,此舉等同全面殲滅粵語教學,亦即是完全否定母語教學的益處,徹底拔起粵語文化在港的地位。
6. 中文科恐成「國教2.0」
諮詢文件中第十五頁2.3.2『中國語文教育一向重視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本學習領域透過品德情意的培養、文學和中華文化的學習,已涵蓋部分價值觀的學習內容,尤其是「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 「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和「關愛」這七個首要培育的價值觀。』2011年的國民教育科已鬧得滿城風雨,當中的「國民身份認同」最具爭議性,奈何中文科的課程指引當中竟然出現了培養「國民身份認同」的價值觀,教育局有否考慮刪去此項價值觀,改為培養「公民身份/人文精神/彌珍文化」等品德情意,避免中文科成為「國教2.0」。
上文可能有解讀錯誤的地方,有需要的話望教育局對有對關質疑作澄清。從上文可見教育局多處以「推倒本港文化,促進內地語文發展」作中文科未來的發展方向,「看不起自己母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典復),希望學界及全港就職中文教師及準中文教師關注是次公眾諮詢並聯署反對諮詢文件中的以「推倒本港文化,促進內地語文發展」方向。
香港教育學院學生會幹事會啟
教育局的諮詢文件:http://goo.gl/jYzij0
聯署反對聲明:http://goo.gl/forms/KF0GZPGxJ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會將收集學界及其他人士的聯署聲明並於2月15日4點後郵寄至教育局中國語文教育的課程發展主任。請大家當機立斷,立即聯署反對教育局諮詢文件中的以「推倒本港文化,促進內地語文發展」方向,為未來中國語文科的發展把關。如閣下有任何其他意見,亦可參詳教育局的諮詢文件及自行電郵課程發展主任ccdoc@edb.gov.hk ,或傳真至2834 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