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自己是軟弱的人才做的事❓
#什麼是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
.
我曾經是個聽到「愛自己」三個字就想翻白眼的人,我其實聽不懂這究竟是指什麼。你也是把類似句子當信條遵守的人嗎?像是「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天將降大人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
#愛自己是軟弱的人才做的事❓
#什麼是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
.
我曾經是個聽到「愛自己」三個字就想翻白眼的人,我其實聽不懂這究竟是指什麼。你也是把類似句子當信條遵守的人嗎?像是「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天將降大人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或是你也認為「愛自己就是自私」、「愛自己就是軟弱的人才做的事」。如果你也時常這樣想,那麼你應該也長期處在言語暴力的剝削情境下,是言語暴力的受害者。
.
為了避免誤會,我想說明一下:上面這些句子並非「不好」或是「沒有意義」,核心的問題在於它是否「使人沒有選擇而只能擁抱它」。假使是在有選擇的情境下,選擇將「吃苦等於吃補」,那是這個人勇敢地選擇了一條艱難的路;但假使是被迫進入一個「沒有選擇」的地方,像是電影《神鬼戰士》的奴隸被丟進古羅馬競技場,只能戰鬥否則就會死,於是別人說的「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則成為一種「逼迫你吞下一切」的言語暴力。習慣這種言語暴力的人,也會習慣對自己施虐,而且聽不懂究竟什麼是愛自己。
.
不曾遭受嚴重言語暴力對待的人,很難理解受害者的困境。心理學裡頭朗朗上口、時常討論的「愛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可以對自己更好一點」、「接納自己」等等,對於言語暴力的受害者而言卻很難懂。特別是對那些依然持續承受暴力的受害者來說,這些不僅很難懂,還幾乎是幹話。
.
「好好愛自己」這句話說得沒錯,但不知道該怎麼做,不明白該怎麼抵擋那些腦中反覆出現、一閃而過的各種關於「你不配」、「你不懂」、「你沒有用」、「你沒救了」、「你果然是魯蛇」等等的句子。他們只會想到:「這個世界如果可以這樣運作,我就不可能長成這樣。」「這個世界就不是這樣運行的,我只能以現在的樣子勉力活著」。
.
很少有人仔細梳理言語暴力對人們造成的傷害。暴力的語言,特別是從幼小年紀開始反覆堆疊的那些,會摧毀一個人自我療癒的能力、健康地憤怒的能力、堅持自己想法的能力、擁有良好界線的能力。這些能力通常,都還是由身邊的大人親手毀滅的。
.
很多時候,大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基於自己的需求並透過肢體暴力、冷暴力,混和言語暴力來羞辱、詆毀、嘲笑、喝斥、摧毀一個孩子「正常的情緒」。孩子的情緒沒有獲得大人的理解,沒有被同理,也沒有被承接,而是遭到忽視、備受羞辱,再被喝令停下來。仔細想想,這也很正常,大人想要的通常是「乖巧聽話」的孩子,而不是「身心健康」的孩子;相較於「難以控制」的孩子,大人們喜歡「好操控」的孩子。
.
能以這個方式摧毀的,不僅僅是前面提到的種種能力,還有孩子表達正常情緒的部分。大人時常嚴重侵犯孩子努力維持的界線,以強烈的言語暴力迫使他們就範,然後全然不覺哪裡有問題,還說著:「啊,你怎麼這麼笨,這麼不懂得保護自己?」「你要愛自己啊!」
.
這,就是言語暴力受害者們的起點。深深愛著或在乎著那個會帶給自己傷害的人,那些愛跟痛很多時候糾纏得血肉模糊。說都是壞,也不是;說都是好意,從小到大也是這麼被迫吞下,但總是有些不舒坦;說要找回自己的健康界線,卻感覺很迷惘,誤以為沒受侵擾就是有界限,卻不知道自己其實一直門戶大開。他們時常處在這樣的困境裡,也很難把自己的處境說清楚,因為從自己的角度來講,「這些好像沒什麼」、「是自己太多愁善感」、「是自己確實做得不夠好」。於是,他們只能希望自己下次可以做得更好,愛自己什麼的,等做得夠好再看看,反正現在也聽不懂。最後活得像卷充滿暴力語言的錄音帶,攻擊自己,偶爾也攻擊別人。
.
這就是為什麼療癒言語暴力的受害者需要許多友善的人。像滴水穿石那樣,這需要耐心,也需要許多善意支持。當年怎麼被傷害,現在得一點一點地讓這些暴力語言漸漸淡去、一點一點地讓那些腦內一閃而過的句子,從「你這個沒有用的廢物」變成「你其實已經做得不錯」。
.
為了展開療癒之路,需要試著找出這些「具有傷害性」的句子。如果你願意,請接著做後面這個練習。
🌟暖身練習🌟找出這些對我們具傷害性的句子
.
如果你也對「愛自己」有負面的情緒,或許可以試著完成下面這個練習,花一點時間靠近那個造成負面情緒的根源。這個練習需要你放慢自己的思緒,試著想像一下有臺慢動作撥放思緒的攝影機,正放著你聽到「愛自己」時的想法。說出「沒什麼感覺,就只是討厭」前,你的腦海中通常還閃過了一些其他的句子,那些可能是我們幼小時身邊大人不經意植入的句子。
.
找出這些對我們具傷害性的句子,不是為了譴責那些大人,只是為了幫助我們找到一直傷害自己的來源,讓我們能更有意識,不再不經意地傷害自己。
.
👉 現在就看看圖卡,一起來練習吧!
.
📖 更多關於言語暴力的探究、案例、覺察與改變,誠摯與大家分享,心理師想跟你說九月推薦好書《你說的是愛還是傷害:坦率擁抱真心的20個非暴力溝通練習》,由諮商心理師陳亭亘著作,亭亘本身是一位擅長敘事取向諮商、非暴力溝通的諮商心理師,本書精確而清楚了以亭亘的生命脈絡,替讀者帶來另一種認識非暴力溝通的取逕,非常值得一讀!
.
📖 這邊讀讀紙本書 https://reurl.cc/3a84XX
💻 電子書也上架了 https://reurl.cc/a9pdqY
非暴力溝通電子書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非暴力溝通-家庭會議初體驗】 #歡迎分享
文:趙介亭-綠豆粉圓爸
早上在刷牙洗臉時,聽到門外客廳傳來母子的對話聲,十三年的全職爸爸經驗,讓我直覺不對勁,但我決定要採行「課題分離」的行動,我相信他們是有能力解決的,並不需要我介入。
到了出門時間,客廳的對話還沒有停下來,我走到客廳,仍然維持「課題分離」,做我自己原本要做的事,什麼話都沒有說。
(註:曾經的我,會因為感到煩躁,而直接介入,但只會讓母子的對話中斷,或是公親變事主。)
母子三人出門後,粉圓媽在家庭群組中發了訊息:
「樂器的議題我們晚上會需要開會討論,為了不影響窩窩心時間,我們的會議時間要訂7:00。」
「另外,我有觀察到,早上出門前兩位都在客廳,很容易就會有爭執,挑對方的錯,或介入對方的課題,這部分也需要做討論,像早上這樣我的心情和時間都會無法自在充裕。」
粉圓媽所使用的,是很完整的「我訊息」,內容包含:
・你的行為:早上出門前兩位都在客廳,很容易就會有爭執,挑對方的錯,或介入對方的課題
・我的感受/影響:我的心情和時間都會無法自在充裕
・我的期待:樂器的議題我們晚上會需要開會討論
這兩週我在自學「非暴力溝通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卻發現我們習慣使用的「我訊息」當中,所潛藏著的「危機」。
「非暴力溝通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是由臨床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B. Rosenberg)所發展出來的溝通方式,也因此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台灣曾經有引進並翻譯為《愛的語言》,但目前我所搜尋的結果是已經絕版了,因此我是購買中國當當網的《非暴力溝通》電子書版本閱讀。
「非暴力溝通」(簡稱NVC)包含了四個架構,馬歇爾.盧森堡強調它並不是固定的公式,仍需要視實際狀況調整,不過這四個架構對初學的我來說,已經相當足夠了。
・觀:觀察而非評論
・感:感受而非看法
・需:需要而非想要
・求:請求而非命令
當我們談論「你的行為」時,往往不只是單純的觀察而已,而是夾雜著自己的主觀判斷和評論,因為沒有人喜歡被評論,所以容易用否定、卸責的方式回應。
而在談「我的感受」時,也通常只談了表象的情緒、或是所謂的「次級情緒」,而忽略了根源的「需要」。
於是我將「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架構做成了四張圖版,融合了「普拉切克的情緒輪盤」,以及「馬斯洛的需求理論」,透過圖版的操作,我們得以啟動「情緒腦和理性腦」,而不是只在「原始腦」戰或逃。
閱讀全文:https://jetinchao.poedu.org/1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