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電腦的興起以及所帶來的影響》(下)⠀
⠀
本文編輯 | 張泳泰⠀
⠀
專欄文章 | 完稿日期2021/2/27⠀
⠀
(續上篇)⠀
⠀
❐量子電腦所帶來的影響⠀
1️⃣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強項在於大數據分析而在數據與數據複雜性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傳統電腦的運算能力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但隨著量...
《量子電腦的興起以及所帶來的影響》(下)⠀
⠀
本文編輯 | 張泳泰⠀
⠀
專欄文章 | 完稿日期2021/2/27⠀
⠀
(續上篇)⠀
⠀
❐量子電腦所帶來的影響⠀
1️⃣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強項在於大數據分析而在數據與數據複雜性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傳統電腦的運算能力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但隨著量子電腦的出現量子運算的平行性能夠幫助AI更快速的比對數據間的差異與整合各項數據,這樣不僅排解原本的運算壓力更讓AI的學習能力更上一層樓。⠀
⠀
2️⃣RSA加密演算法:⠀
RSA加密演算法是一種非對稱加密演算法,基礎的加密原理是運用極大整數質因數分解的難度造成電腦必須耗費巨額時間運算,而讓破解變得不可行藉此達到保密效果。但是RSA演算法本身具有週期性,而這種有週期性的問題正好是量子電腦擅長的領域。⠀
⠀
雖然目前的量子電腦還沒有足夠的能力破解RSA演算法,但難以保證在十年後RSA演算法還能繼續保護我們的資訊,且RSA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從社群媒體到軍事通訊都是它的應用範圍,若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遭到破解,後果將難以設想。對此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早在2012年就開始後量子加密專案,目的在於找出能夠對抗量子電腦的加密系統。⠀
⠀
3️⃣化學製藥與材料研發:⠀
傳統電腦在模擬化學反應時,常常需要簡化電子間的強互動,避免資訊量過大導致傳統電腦無法運算,但在某些化學反應中,電子間的強互動卻是關注的重點之一,如果簡化便無法了解真實的化學反應造成模擬上的困難,其中高溫超導體材料、含金屬的酵素活性位點等等都是無法用傳統電腦模擬的。而量子電腦的運算能力能夠解決這樣的問題讓新藥和新材料的研發更加順利。⠀
⠀
4️⃣半導體產業面臨的問題:⠀
隨著晶片研製越來越接近摩爾定律末期,半導體產業面臨了該如何處理發生在晶片上的量子效應、成本增長、晶片良率下降等問題,而目前半導體產業界目前的做法是導入EUV(極紫外光刻)技術,或者使用異質整合利用半導體技術將兩種不同的晶片垂直整合在一起。而現在量子電腦的出現也成了解決摩爾定律瓶頸的方案之一。⠀
⠀
-⠀
⠀
❐世界各國對量子科技的投入⠀
由於全世界對於量子領域的投入不是只有量子電腦,而是更全方位的投入量子加密技術、量子通訊、量子感測器等等量子科技,所以下面的內容與政策含括的將不只有量子電腦。⠀
⠀
🇺🇲美國:⠀
隨著美中競爭越演越烈,量子電腦的研製也成為了中美競爭的新戰場。美國在2018年由能源部宣布要投入2.18億美元約新台幣65億在發展量子電腦軟硬體、量子新材料合成等等領域,並在同年通過一個量子電腦法案,將要在2023年前投入13億美元約新台幣400億,全力發展量子科技,美國議員拉馬爾·S·史密斯(Lamar Smith)也曾說過:「這是一場我們必須贏的比賽」徹底表現出美國在這場量子競賽的決心。⠀
⠀
🇨🇳中國:⠀
作為美國最強而有力的競爭對手,中國在量子領域的投入也不遑多讓,中國除了九章量子電腦以外,還在2016年時發射了量子衛星墨子號,朝向量子通訊的研究方向前進,由於量子通訊本身不是依靠加密技術來保障資訊安全,而是利用量子的基本原理來保障安全,所以只要發展順利中國便可徹底解決資安問題。⠀
⠀
🇪🇺歐盟:⠀
歐盟在2016年發布量子宣言,並在2018年正式啟動量子旗艦計畫,該計畫時間長達10年,預計投入10億歐元約新台幣350億,致力於發展量子通訊、量子計算、量子模擬等等項目,而此項計劃有四個目的,分別為提升歐盟量子工業競爭力使歐洲成為未來工業的領頭羊、擴大歐洲在量子領域研究、吸引新創業務與量子科技投資、期望量子科技能在能源、健康、安全、環境等領域的問題上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
-⠀
⠀
❐台灣對量子電腦的規劃⠀
由於台灣不像中美擁有大量資源能夠投資在量子產業中,因此政府希望能夠在量子產業鏈中扮演關鍵技術的提供者,藉由台灣目前半導體產業優勢發展量子晶片,並且結合產官學三方共同發展。⠀
⠀
而政府方面在2020年由科技部、經濟部、中央研究院跨部門成立國家量子隊,預計在5年內投入80億新台幣發展量子元件和物理、量子演算法、量子通訊與量子計算機。⠀
⠀
產業方面鴻海集團與中原大學合作量子電腦學分專班,也和台大物理系的Q-Hub實驗室合作,並舉辦營隊培養量子人才。學界方面則是有台大IBM量子中心,為全球第 7 個可以使用 IBM 量子電腦技術的地方,致力培養量子軟硬體人才。⠀
⠀
-⠀
⠀
❐附錄⠀
1️⃣富岳:⠀
富士通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共同開發的超級電腦,為世界上最快的超級電腦。⠀
⠀
2️⃣非對稱加密:⠀
簡單來說就是產出一對公鑰與私鑰,私鑰不能外流而公鑰可以交給任何一個人,那個人再透過公鑰將他想傳達的訊息加密回傳給你,而你就能夠利用私鑰進行解密讀取訊息。⠀
⠀
3️⃣摩爾定律:⠀
主要是在描述積體電路每過18個月電晶體的數目就會成長一倍,即晶片效能將提升一倍。另外摩爾定律並非是某種科學定律,只是對於未來的推測。⠀
⠀
4️⃣量子疊加態:⠀
粒子能夠同時存在不同的量子態,而必須要所有量子態疊加才能完整的描述粒子的狀況。⠀
⠀
5️⃣量子糾纏:⠀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粒子形成的系統中,即使粒子間隔非常大仍然能夠互相影響的現象。
非對稱加密演算法 在 林建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觀念平台-區分幣圈與鏈圈,讓區塊鏈大步向前走
2018年07月24日 04:10 工商時報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大經濟系教授
在中國大陸與南韓相繼禁止加密貨幣交易之後,今年初全球最大的社群平台臉書 (Face Book) 宣布全面禁止推廣比特幣、加密貨幣和首次代幣發行 (Initial Coin Offering,ICO )相關廣告。今年3月谷歌 (Google) 也跟進,這兩家網路巨擘約佔全球一半的廣告收入。但大量的負面新聞,加密貨幣、ICO成為眾矢之的,讓不得不擔心加密貨幣是否是另一個鬱金香騙局,也讓區塊鏈名不符實的討論盛囂塵上。
其實,我們應該分成「幣圈」與「鏈圈」,用不同角度思考。顧名思義「幣圈」關注於加密貨幣發展,因目前 ICO沒有明確的監管法規,許多發行人看準投資人不懂技術,拿到錢就跑。《華爾街日報》調查發現,每5件ICO募資計畫就有1件可能是詐騙,加上比特幣的暴漲暴跌等負面因素,不僅各國對加密貨幣的監管嚴陣以待,才會臉書、谷歌這些高科技的公司也不歡迎他們來打廣告。
相較之下,專注於區塊鏈應用的「鏈圈」卻得到許多的掌聲。區塊鏈雖然是源於比特幣,但因為去中心化、高度安全性、可溯源、加密性等特性,能與許多產業、領域及技術結合,帶來更多的創新產業。
首先,在數位時代中, 2015年5月27日大陸支付寶出現了近2小時的大規模癱瘓。因為杭州市蕭山區某地的光纖被挖斷,導致支付寶的主機之一斷線,這對於高度依賴行動支付的大陸民眾的生活影響很大。這中心化經濟模式突顯只要中心出問題,全部運作都將停擺。若是中心平台被駭,損失恐怕將難以估計。但這樣問題不會出現在比特幣中,透過對等網路(Peer to Peer,P2P、SHA256雜湊演算法法、非對稱加密演算法、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PoW),共識機制等技術,架構而成的「區塊鏈」,並完整實現了「去中心化」的理念。
其次,在區塊鏈中加上「智慧合約」,也被稱之為「區塊鏈2.0」。如以太坊(Ethereum)程式寫成的智慧合約,因為不會被竄改,可以自動執行,能結合金融交易。與區塊鏈結合之後,可以產生用於紀錄股權、智慧財產權、版權、醫療紀錄、證書資格等,開啟了區塊鏈應用的各種可能。
然而,「區塊鏈2.0」雖然應用的層面更廣了,但因工作量證明的機制,交易緩慢、可擴展性(scalability)不足、礦工挖礦成本高等問題仍未解決。現有的區塊鏈架構並不適用於物聯網等級的交易量,只要越多人使用、交易量越大,交易速度會更慢、手續費更高。這些問題尚待解決。
最近,與台北市政府合作發行「數位市民卡」的IOTA基金會正是突破限制的代表之一。IOTA專門針對原有區塊鏈的缺點進行改造,其分散式帳本技術Tangle,號稱專為物聯網設計,不需手續費、輕量化、可規模化,讓金額低、交易頻率卻高的微型支付更容易實現。除了交易,Tangle也能用於物聯網裝置的數據儲存,因為其檔案大小相當輕量,不只是電腦,就算是手機和小型物聯網裝置,都能在Tangle上儲存並交換數據。而IOTA只是眾多發展區塊鏈的先行者之一,全球還有許多公司積極投入這個領域,區塊鏈的升級更新十分快速。
不過,相較於物聯網、人工智慧、共享經濟等備受期待的新技術,區塊鏈的發展也還在起步階段。幾乎所有的專家都認同,目前區塊鏈技術還不夠成熟,能做的事情十分有限,會不會像AI、網路等技術必須進入冰河期的磨練才能一飛沖天,恐怕仍需要觀察。或許在ICO的泡沫結束之後,讓人才與資金回到「鏈圈」,才能看到「區塊鏈」真實價值。如同2000年「.COM泡沫」後,經過了10多年,還是進入了數位時代。區塊鏈應是值得我們投資的技術,與其瞻前顧後,不如放開心胸打造適合它發展的環境,才不會輸在起跑點。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