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靜脈血栓溶解劑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靜脈血栓溶解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靜脈血栓溶解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靜脈血栓溶解劑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92的網紅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AI人工智慧正在改變你我的醫療行為 2021-01-07 14:39 聯合新聞網 / 常春月刊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4期 文/鍾碧芳 近來,數位科技正逐步與醫療緊密結合,試圖將人工智慧的發展應用在醫療上,這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當中是最被看重的一環;經過多年的應用測試下,如何透過人工智慧讓醫療...

  • 靜脈血栓溶解劑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1-13 11:30:12
    有 0 人按讚

    AI人工智慧正在改變你我的醫療行為

    2021-01-07 14:39 聯合新聞網 / 常春月刊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4期
    文/鍾碧芳

    近來,數位科技正逐步與醫療緊密結合,試圖將人工智慧的發展應用在醫療上,這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當中是最被看重的一環;經過多年的應用測試下,如何透過人工智慧讓醫療變得更安全、錯誤更少、更精準,又能在最短時間內處理並解決病人的資訊,讓醫療效果更高、費用更低廉,是所有醫療領域最迫切得到的理想目標。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北醫)近年在院長陳瑞杰的領導下,積極導入智慧醫院,他認為在進行人工智慧前,全院數位化是必經過程。「這幾年北醫團隊在數位化的建置上已經趨於完整,無論從掛號、報到、繳費、加護病房,甚至到給藥系統等,都可見人工智慧(AI)的蹤跡,能提升整體醫療服務與照護品質。」

    動脈取血栓,延長腦中風黃金救援時間

    數據是人工智慧很重要的基礎,透過技術能達到過去做不到的部分,陳瑞杰舉北醫的急救為例,以前腦中風的患者必須要搶在6小時內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但在數位化後有了革新,現在可以擴大到在24小時動脈取栓治療,等於是用更科學的方法找到更好的治療成效。

    北醫所運用的是以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影像,加上電腦自動分析軟體(RAPID)來了解病患的腦中風狀態,依此得知患者腦內壞掉組織後的存活機率,如阻塞的範圍、大小等預測。這彌補了過去光靠時間來判定病患狀況,讓醫學治療的路徑產生改變,在北醫,這樣的案例已經執行了50多例,成效良好。

    重症照護平台,提早預測敗血症機率

    而由北醫自行研發的「TED- ICU AI重症照護平台」,則能自動蒐集、整合、分析重症病患的生理數據,讓醫師與護理人員能即時掌握各項病歷資訊,這不但能省去醫護人員填寫資料的時間,讓醫療團隊更有效率專注於照護工作,透過大數據的分析與AI演算模型平台的建立,還可計算病人得到敗血症的機率。

    陳瑞杰表示,對於加護病房內常見的幻覺性疾病「譫妄症」,也能提出預測及解決方法,達到及早發現提早給藥,舒緩病患的不安,也能降低死亡率。

    智慧藥盒,安心用藥零風險

    當然,AI技術運用的範圍不只限於醫院端,於病人端同樣也能得到好處。陳瑞杰說,北醫於2018年底所引進的智慧藥盒,是專門為慢性病與長者量身打造,對慢性病患或長期獨居的長者,智慧藥盒能提供很大的幫助。

    北醫的智慧藥盒系統能存放400種以上不同的藥物,各自有其專屬的RFID,當機器收到病患用藥資訊之後,會將正確藥品掉落在藥盒之中,再利用影像辨識系統,依據藥品的大小、形狀、色澤與反光度等資訊進行比對後再進行包裝,接著再由專任藥師進行複驗,可達分錯藥的零風險。

    智慧藥櫃,提升藥品管理效率

    此外,在醫療照護方面,北醫也打造了智能藥品庫存管理系統。陳瑞杰指出,目前北醫的智慧藥櫃與自動化藥局能夠清點全院的藥物,無論是加護病房或全院一般病房內,都全面建置智慧藥櫃(ADC),能依照醫囑與藥師覆核後,給藥時由護理師直接到病房藥櫃就能取藥。

    這讓取藥變得更為精準,能減少人員的疏失,讓拿錯藥的機率降低為零,同時也因為將常用的藥物做了分類,清點藥物時,也能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庫存可降到最低,不只精簡流程,也節省了每月的盤點人力。

    數位治療需達到精準預防的效果

    隨著大數據的整合日趨重要,過去許多疾病必須花時間找答案,現在已能透過數位治療加以實踐,就像過去認為高血壓的藥物必須一天照三餐吃,但經過資料收整研究後發現,一天吃一顆,效果一樣好,加上不會忘記,用藥順從度提高;但是每天一次是早上或晚上吃比較好,某些藥物如中風、血壓藥,若能放在晚上吃,不僅藥量可以減少,效果也比白天吃來得好。

    陳瑞杰認為,雖然目前國內人工智慧仍處於研究與開發階段,醫院端運用最多的仍在於X光影像處理與加護病房等,但要真正達到精準醫療,進而提升到預防醫學上,仍必須要收集更多的資料。

    比如預測癌症的發生,必須要思考病患的基因與環境表現,他形容這兩者就像命與運;醫院端需要靠病患提供生活端的資料,唯有收集的資料正確,才能得知藥物對病患的使用效果。

    而這些都是數位化與人工智慧結合後,能看到對病患端的好處,當然在醫院端方面,也因為數位化後,不只醫療供給、醫療服務或治療上都會越來越精準,再往上提升,自然就能做到精準預防。

    數位孿生概念,是智慧醫療的願景

    不過陳瑞杰感嘆,目前雖然科技進步,但對於人工智慧所需要的數據端資料收集與應用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僅是法規、資安、隱私等問題都有待克服。到目前為止,人工智慧在智慧醫療的應用仍限於輔助工具,如何將醫界與病患的資料作串聯與系統性的應用,仍是最大的難題。

    他提及,軟體工程師、PTT創辦人杜奕瑾董事長所推行的聯邦式學習,或許是很好的思考方向,不但能將去中心化的醫療資料與數據有效串連,也能給予醫療足夠的AI資料應用,同時又能保有醫院本體的資料自主性。

    此外,他認為未來人工智慧結合智慧醫療的願景,應該會朝著「數位孿生」(digital twin)的概念走,白話一點說,就是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跟自己很像的孿生兄弟姊妹,幫助自己看到未來的樣貌,或疾病的過程,提供自己老年後的參考。但一切都必須有數據,累積的越多,自然就更準確。

    未來,人工智慧與智慧醫療結合將有無限可能,不過陳瑞杰認為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如今北醫已經將手邊的資源做最大的利用,畢竟醫院的價值與品質同樣重要,而數位化、人工智慧都是工具,用來達成全人醫療為核心的目標,如何做到「視病猶己」才是目前最需要努力的方向。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016/5155255?fbclid=IwAR2cH3OfnaDPpuR0Y43YltxyJNcPbAxKDbMdAwCBixIemq6FfbX8vGP89dw

  • 靜脈血栓溶解劑 在 愛長照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19 09:05:40
    有 98 人按讚

    😳目前 #腦中風 的標準治療,是在3小時內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但臨床觀察發現,僅5%的缺血性腦中風病患,能夠及時到院接受治療。

    也可使用動脈取栓術治療,治療黃金時間由3小時延長至6到8小時。

    https://www.ilong-termcare.com/Article/Detail/1449

    ---
    長照家庭必備【愛長照LINE會員】已經6萬多人關注!
    歡迎加入👉https://reurl.cc/GVol9d

    【免費代辦輔具補助】輪椅、氣墊床、便盆椅......
    👉https://reurl.cc/pD0Dzb

    找居服員、找外籍看護、找機構
    👉https://bit.ly/2HCGdEf

    成為愛長照照服員會員 多層照顧工作保障
    👉https://reurl.cc/E7Ll0R

    【免費試乘】立即報名體驗電動代步車,拿好禮!
    👉https://reurl.cc/QppKmq

  • 靜脈血栓溶解劑 在 搶救急診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0-17 11:00:47
    有 26 人按讚

    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四名的腦血管疾病每年奪走約1萬多人的生命,平均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每年3萬多名腦中風患者,有近2萬人失能,顯見影響國人甚鉅鉅,因此,本局與雙和醫院特於109年10月16日上午11時於雙和醫院1樓階梯教室辦理「中風卡緊打119」記者會,雙和醫院將於記者會現場頒發「到院前腦中風照護績優人員獎」給予本局部分到院前表現良好的消防人員。另外,記者會中將撥放由消防人員及醫院人員共同拍攝的「破除腦中風迷失及宣導」影片,影片中清楚表明這場活動除了感謝消防人員的辛勞,更要讓大家了解腦中風的症狀及有疑似腦中風症狀儘快打119的重要性,希望藉由這樣的活動讓民眾了解腦中風的可怕。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中風中心在一項調查中發現,竟有低於4成民眾發生腦中風時才撥打119,仍有許多腦中風病人自行騎車就醫或誤信民俗療法,發病時先放血、以針扎手指頭,以致延誤治療黃金期。雙和醫院院長吳麥斯指出,腦中風是造成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腦中風病患發病後3小時內是黃金治療。雙和醫院為新北市「腦中風緊急處置照護網路」醫院之一,整合跨專科團隊,對於腦中風病人及到院後患者銜接照護。
    對於推動腦血管相關疾病防治知識不遺餘力的臺北神經醫學中心院長、雙和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杜永光強調,腦中風往往來得突然,讓人措手不及。除嚴重致死外,多有後遺症出現,僅十分之一的病人可恢復到原先狀態。國內外都有不少名人中風甚至英年早逝的例子,如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前東吳大學校長蔣孝慈、企業家溫世仁中風,讓很多人替他們感到惋惜。他所成立的財團法人腦病防治基金會是為普及國人對神經系統疾病的認識,提升台灣腦病治療的水準,減低腦病造成的遺憾。他說腦中風是可以預防,只要清楚瞭解腦中風的危險因素並配合定期檢查,簡單的生活守則就是「少油、少鹽、少菸酒、多運動」定時服藥再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就能遠離腦血管病變所帶來的威脅。
    雙和醫院中風中心主任、神經內科醫師陳龍提到,中風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因腦內血管阻塞所致,稱為栓塞型或缺血型中風;另一種是因腦內出血而造成的,稱為出血型中風。當血管阻塞或出血,引起了神經功能受影響,就稱為「中風」。而出血型腦中風,大部分因血壓飆升、爆破血管所致,而國內高血壓好發族群是40~50歲青壯年人口,另外栓塞型中風多肇因於血管硬化,此族群大約在65歲以上之老年人。因此,出血型腦中風發生的年齡層比栓塞型中風較低。
    腦中風的治療方式包含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及動脈取栓術,而靜脈血栓溶解劑為目前臨床上具即時性和可行性高的治療選擇;且根據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於症狀發生後最慢應於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但台灣平均送醫時間卻高出標準1倍,偏遠地區甚至最高更耗時34小時,原因就出在一般人對腦中風症狀認知不足、或選擇錯誤的就醫途徑,因而延誤治療時間。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長黃德清也提到,為落實院前救護與院後患者銜接照護,消防局未來將整合行動急診室2.0,執行遠距醫療於全部救護分隊100台救護車上配置智慧型傳輸裝備,透過行動載具將患者生命徵象、到院前中風指標測試傳輸至醫師手機,並將到院前中風指標測試影像傳輸至急診檢傷電腦,使醫院端及早啟動中風治療流程,縮短病人到院後注射靜脈溶栓劑或執行動脈取栓時間。為減少腦中風死亡、失能比例,從接獲民眾報案那一刻開始,就會啟動消防局腦中風到院前搶救行動。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