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靈魂實驗室短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靈魂實驗室短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靈魂實驗室短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靈魂實驗室短片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5萬的網紅海苔熊,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謝謝今天來參加講座的大家,第一次做這種方式(抖抖抖),如果有辦得不好還請大家多多包涵⋯⋯ 老實說今天的講座模式是某次在朱家安家喝酒打PS時教我的,真的是三贏的策略! 在知識普及的路上,他著實是老前輩。 如果你有想過要從事這類型的工作,這一則貼文值得細細閱讀,或許可以從當中找到適合你的起步模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奪下台北電影獎與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傅榆,近來獲得極大矚目。訪談時,她提到以前朋友幫她做過抽牌心理測驗,傅榆拿到的牌是叢林,意味雜亂,但朋友說,不該害怕自身的雜亂,因為會有許多可能性發生。 家庭背景是鐵藍(國民黨)陣營的傅榆,因為種種事件,包含小學時因不懂台語被排擠的心理創傷,...

  • 靈魂實驗室短片 在 海苔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7-01 18:11:23
    有 100 人按讚


    謝謝今天來參加講座的大家,第一次做這種方式(抖抖抖),如果有辦得不好還請大家多多包涵⋯⋯
    老實說今天的講座模式是某次在朱家安家喝酒打PS時教我的,真的是三贏的策略!
    在知識普及的路上,他著實是老前輩。
    如果你有想過要從事這類型的工作,這一則貼文值得細細閱讀,或許可以從當中找到適合你的起步模式!

    ▍《画哲學》跟我的合作運氣

    我從很久以前,就希望有一本為哲學內容量身訂做超級漂亮插圖而且全彩的書。

    我從很久以前,就希望有一本草草帶過歷史生平,把力氣集中在哲學家思想和論證的書。

    《画哲學》一次實現這兩個願望,更棒的是,它還是我寫的!

    👉👉👉購買連結請見留言處

    這是我的第三本書。從第一本書《哲學哲學雞蛋糕》算起,我做哲學普及已經五年了。

    哲學普及工作者沒有教職,必須靠寫作、演講和開課過活。養成這些工作不容易,需要努力也需要運氣。

    我的好運氣,展現在我碰到的人身上。不時會看到朋友抱怨合作對象很雷,我幾乎沒這種經驗。我自認不很容易合作,不過我遇到的合作者大多很好,他們完成我無法完成的事情、提供我沒有的資源,讓我可以把自己的部分做得更好。

    趁新書出版,我想介紹一下各位合作者,說明對於知識普及工作者的養成,他們提供了哪些幫助,並表達感謝。以下我們比較俗氣,依照合作者的「功能」來分,希望這樣講可以更清楚。

    ▍訓練機會

    專家不會自動變成知識普及工作者,而且知識普及工作者之所以有飯吃,某意義上就是因為一般人不容易聽懂專家說話。普及知識需要特殊訓練。

    在大學時代,我的訓練來自「哲學哲學雞蛋糕」部落格。我寫了超過一千篇文章,承受機車讀者的批評。這些努力和痛苦沒有白費,因為後來其中三十幾篇文章變成我的第一本書,而部落格本身則向一些合作單位證明我可以持續產出,是專欄作家的好人選。

    除了寫作,知識普及工作者最好也練習演講,不然少了講師費可以領,很不方便。

    在大學時代,中正大學文學院、 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和新竹鹿江教育基金會資助我辦人文╱哲學營隊,練習普及課程和活動規劃。研究所之後,我替 鄭福田文教基金會/福田樹木保育基金會、羅東高中、文藻大學帶哲學社團,替 Phedo-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和 無界塾帶哲學課,替 鄭南榕基金會.紀念館和 殷海光基金會(殷海光故居 - 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經營管理)規劃哲學講座和讀書會。這些都是重要的訓練。

    我在中正哲學的朋友 黃小竹和 張智皓從2010年就和我一起辦哲學活動,這些活動後來成為 簡單哲學實驗室的前身。

    ▍錢

    出師前後你都需要人養。

    還沒有穩定收入時,我靠爸媽、中正大學、中正哲學系的獎學金,以及系上老師的國科會計畫過活。中正哲學系學術風氣熱絡,我在學時老師們幾乎人手一個國科會計畫。此外,在我決定北上嘗試哲學普及工作時,華梵大學哲學系收留我,讓我開了兩學期的「哲學普及寫作」和「哲學普及演講」課程。

    2013 年後收入逐漸穩定。我得到 沃草公民學院 - Watchout Citizenedu的工作,可以嘗試各種有趣的人文和哲學普及計畫。另一穩定來源是 鳴人堂和 Readmoo讀墨電子書閱讀最前線的專欄。其餘收入大致上是版稅、各種稿費、活動規劃與執行和演講邀約。

    ▍專業支援

    專業的夥伴會替你打開各種可能。

    紅桌文化:::UnderTable的 Lun Liu(劉粹倫)在我還是宅宅部落客的時候就來找我出書,她和設計師 陳佩琦(好春)讓《哲學哲學雞蛋糕》質感和趣味兼具,雞蛋糕紙袋造型的假書腰增加了成本,但完全值得。《哲學哲學雞蛋糕》目前有簡體中文版和韓文版。

    2015年 臺灣吧 - Taiwan Bar和 Hauer Hsieh找我做哲學短片,我們最後推出六集平均六分鐘的片子,簡單介紹哲學。我應該是這個合作的最大受益人,這是我生產過曝光度最高的內容之一,和我的其他作品比較,就會發現這系列影片受歡迎,很大程度是臺灣吧的功勞,不是我的。

    目前我在 沃草 Watchout的工作是當邪惡的編輯,逼迫哲學生撰寫哲學普及文章。我只懂哲學,仰賴沃草的工程師、企劃和漫畫家讓哲學文章的製程和成品變得更有趣。

    我從上個月開始支援 志祺七七的腳本,團隊相當有彈性,有耐心地和我討論適合我發揮的主題和合作模式。

    里山咖啡 - Satoyama Café、 三餘書店 TaKaoBooks、 台南新芽、公共冊所 、 梅子,以及出版社們*的幫助,促成了2015至今40場〈糕講堂〉。糕講堂的活動模式是抄襲自 PanSci 科學新聞網早期的系列講座「MIC微型粒子對撞機」,泛科學的其他知識普及經驗,也讓我學到很多。

    上面這些人照顧我的事業,《血源詛咒》和《黑暗靈魂》玩家 石貿元和 Kuma Hsu則照顧我的靈魂。他們在過去兩年每晚兩小時的冒險旅程不時陪伴我淨化污穢的街道,感謝他們!

    -

    * 目前和〈糕講堂〉合作過的出版社有 大塊文化、 大家出版、 大寫出版、貓頭鷹、 商周出版、 開學文化、 立緒文化、 圓神出版、 聯經出版、 臉譜出版、 奇幻基地、 橡實文化、 游擊文化、 時報出版、 日月文化集團、 八旗文化、 衛城出版、 奇異果文創、 李茲文化和方言文化。他們的幫助和信任讓我能放手規劃有趣的哲學推廣課程,感謝他們!

  • 靈魂實驗室短片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10-07 14:24:32
    有 64 人按讚


    #無雷影評 #三個建議與劃重點

    《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
    人的靈魂之所以為人
    .

    1. 把握原著與首集所要探討的核心價值

    在觀賞完《銀翼殺手2049》後我必須說,他有可能重蹈《銀翼殺手》第一集在1982年上映時的商業挫敗,但同時也可以再造《銀翼殺手》第一集探討生命本質的話題性。

    由丹尼維勒納夫所執導的第二集《銀翼殺手2049》,仍保持著第一集整體電影的緩慢步調、陰沉的氣氛、以及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對白。但兩集故事仍把握著,人類在追求科技進步的同時,對生命本質意義的反思等核心價值,讓今日眾多科幻電影在追求娛樂聲光效果的市場裡,提供一個緩步下來靜靜思考、自省的機會。

    而不論是《銀翼殺手2049》還是《銀翼殺手》,兩集所建構的世界觀十分龐大,人類與人造人間的矛盾與衝突,除了在反思生命本質外,似乎也對種族議題、人權以及哲學上對於生命意義的深沉思辨,在未來感十足的場景中,人似乎感受不到快樂,或是感覺到科技所帶來的便利,反而更加迷惘,對「活著」失去意義。在追求物質的進步下,我們似乎也常在這繁忙的生活中漸漸迷失,正如同《銀翼殺手》所要建立的科幻概念--到底,人為何為人?而什麼樣的條件下,才使我們定義為人?當我們從一個人的眼睛,透過簡單的問句,邏輯思維的判斷,我們難道就能透過數據的分析,定義人的本質?還是只要活得有意義,超越肉體的精神、理念,甚至是我們所謂的「靈魂」,能夠傳承、延續,便能夠定義為完人?我想,在《銀翼殺手2049》中所探討的主題,如同《銀翼殺手》中所要反思的議題一樣,是多面向、多元、且多角度切入思考,並拋出許多議題提供觀眾們反思,進而呈現出令人著迷的影像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銀翼殺手2049》在片商的包裝宣傳下,可能誤導電影成為科幻動作電影。加上近期的《獵殺星期一》這樣令人驚豔的科幻電影,《銀翼殺手2049》的觀影族群複雜:包括《銀翼殺手》的影迷、新的觀眾群(對《銀翼殺手》沒有太多涉略)、新世代的年齡層,或是不諳黑色電影(Noir)風格的朋友們帶來一定的衝擊或影響。這或許也是一種機會,再回頭檢視過去從《銀翼殺手》到今日《銀翼殺手2049》上映這35年間,電影市場的微妙變化,以及觀眾們所能接受的科幻概念。在電影科技的進步、新一代的視覺特效輔助之下,《銀翼殺手2049》將會在電影史上留下何種地位,都會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觀察。
    .

    2. 科技只能逼近生命,而不能完全取代

    科技的發展是人類歷史長流中無法回頭,也不斷朝滿足慾望的方向前進。我們在《銀翼殺手》或是諸多科幻電影作品的世界觀中,可窺見藝術創作家試圖透過感性的方式,對科技發展的哲學反思:當我們科技進步到能夠做出「逼近」生命的「東西」(人造人),到底這些所謂的「東西」,到底要如何和人類有所區別?還是說,這些「東西」所衍伸出的生活習慣、自成一格的文化,甚至是又能像人類一樣創作出的「東西」,我們將如何定義這些「東西」呢?

    而我們人類對於創造「生命」的科技發展,似乎始終只能做到「仿生」,而不是真的完全取代造物主,成為創造生命的神。人類不斷嘗試突破的科技極限,是否也該回歸探討科學的本質,以及人類之所以為人的意義。

    另外,在《銀翼殺手2049》的時間點前導演邀集三位導演所製作的三部短片,補足了《銀翼殺手》到《銀翼殺手2049》的30年間所發生的華勒斯公司、人造人的功能、以及大停電等重要關鍵事件,加上《銀翼殺手2049》中所描述的有關新型人造人對於人類社會的認同感,人類對於人造人、對於人造智慧(虛擬情人)的三層關係,成為新的社會階級矛盾衝突。我想,在本片中所探討的哲學內涵,除了延伸《銀翼殺手》中提及的人類與仿生人間的差異,記憶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更衍伸出靈魂這個無形的概念,以及人們對於其定義的重量,透過萊恩葛斯林所飾演的K,主觀觸及了更廣更深的內涵。相信《銀翼殺手2049》若能夠仔細又靜心體會當中故事所傳達的氣氛,對白間所隱喻的哲理,這將會是一場具有啟發性的觀影體驗。
    .

    3. 肉體、靈魂、記憶,使我們成為完人

    當科技能夠實現人的肉體能夠被製造、記憶能夠被植入,那麼「靈魂」,是否也能夠透過邏輯的設計進行模擬呢?而我們人類複雜的思維,在嘗試挑戰創造生命的同時,到底怎麼樣才能定義我們是一個完整的人呢?而生命的價值,該從他如何被創造?還是他被創造後所帶給這群體的貢獻而定呢?就個人而言,透過哈里遜福特與萊恩葛斯林兩世代演員的交互關係,傑瑞德雷托不斷挑戰新型人造人技術,以及片中在實驗室中創作記憶的創作者來說,精神的傳承、繁衍、或是延續,便是《銀翼殺手2049》所要傳達的重點。

    另外,在首集所探討的「記憶」概念,其實也在本集中探討了每個人的感受,也對記憶的感官有所不同。一個過去的時間點發生的事物,每個人在當下的感受也有所不同;換句話說,不同的人對於同一個記憶所感受到的喜怒哀樂也會有所差別。這就是人類群體最有趣,也最美妙的地方。正因為我們有如此的個別差異,每個人、每個個體更應該給予尊重,進而對生命有所關懷,便是本片在後半段所要傳達的重點。
    .

    不論如何,電影整體所要探討的哲學議題相當龐大,透過冷硬風格的手法,黑色電影的元素,讓現在生活在看似進步卻又容易迷失的人們,一個反思自我的絕佳窗口。我認為,《銀翼殺手2049》絕對不是所謂的娛樂科幻片,但提供的科幻元素是值得透過這樣冷酷風格的美學設計,達到對生命反思的目的。特別是有社會歷練、或是人生上有過對生命悲歡離合的經歷,《銀翼殺手》中的人類與人造人間的微妙關係,正是反思你我存在的契機,也是一個能夠讓人有所啟發的作品。

    當然,就算無法完全理解《銀翼殺手》世界觀,以及原著作者所想要傳達的哲學內涵,其充滿迷幻氣氛的配樂、極具未來感的美術設計,以及令人驚豔的場景設計,前衛的服裝與科技產品,都是一場美麗的美學感受。
    .
    .
    P.S. 片中所提的Replicant一詞,在電影中被翻譯為「複製人」。在原著小說中則以Android稱之。因為個人認為翻譯為複製人可能與Clone一詞混淆,加上劇情所提及Replicant為人類創造的人工智慧生命,故個人認為譯作「人造人」較為恰當。
    .
    .

    幕迷影評文章網址:
    http://www.movier.tw/post.php?SID=133369
    .

    #我不是工讀生
    #我是你的好朋友
    #XXY
    #寂寞超男子

  • 靈魂實驗室短片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7-04 16:58:02

    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奪下台北電影獎與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傅榆,近來獲得極大矚目。訪談時,她提到以前朋友幫她做過抽牌心理測驗,傅榆拿到的牌是叢林,意味雜亂,但朋友說,不該害怕自身的雜亂,因為會有許多可能性發生。
    家庭背景是鐵藍(國民黨)陣營的傅榆,因為種種事件,包含小學時因不懂台語被排擠的心理創傷,大學時期不加思索地隨口批評陳水扁而與好友爭吵,還有319槍擊案後在系上BBS回應嘲笑集聚總統府前抗議的泛藍選民的學長,而被歸類為藍蛆蛆,乃至於研究所時讀到靈魂偶像郭立昕撰文質疑,為何至今沒有人拍攝政治議題紀錄片等等,而逐漸走向獨立思索與政治、社會運動探索的道路上。
    傅榆表示,得金馬獎時的獎致詞,並非表達立場,是希望讓不同邊的人也能聽見自己的感受,不是制約式認定與想像,如此或有可能產生真正的對話。她最大的理想與追求是,讓不同立場的人對話,進而理解彼此,甚至找到合作的可能性。
    在318太陽花運動崛起、宛如救世主的陳為廷,以及憑著《我在台灣,我正青春》一書而聞名、孤狼也似地投身於台灣社會運動的中國來台學生蔡博藝,為《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的主要紀錄對象。
    傅榆認為她像陳為廷、蔡博藝的母姊。陳為廷總是對他人介紹,傅榆是他的專屬攝影師。當她集中大部分心力拍攝蔡博藝紀錄短片時,陳為廷坦言有失落、類似吃醋的感覺,反之亦然,蔡博藝也有同樣的感覺。
    前者後來因為性騷擾事件黯然退選,後者則是因為國籍身份在競選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遭受各種刁難而失利。兩位社運明星企圖進入體制的挫敗,也就讓他們光芒頓失,再加上原來蓬勃開花的各種運動風氣,赫然緊縮,力量被切斷,預期造成巨大改變的希望,轉眼落空,傅榆於是大受打擊,陷入低潮。不同背景、但都在社運裡找到歸屬感、且希望讓對話與理解發生的他們,儼然孤兒,流浪在現實的震盪之間,無所適從。
    既是知名紀錄片導演、也是七日印象電影負責人的沈可尚認為,不管是什麼樣議題的紀錄片,最終都是在處理作者自身的問題。他強烈地建議傅榆必須誠實面對自身,重要的不是關注陳為廷與蔡博藝何去何從,而是傅榆自己想要何去何從。
    傅榆也就被逼得要誠實面對心理的狀態、往自己的內在方向探問,而不止是凝視陳為廷與蔡博藝。傅榆驚覺,原來令自己一蹶不振的落空,是由於自己把關於問題跟對答案的想像跟期待,都放在他們身上。一旦意識到自己過度依存陳為廷與蔡博藝,傅榆就明白,她必須回到自身,必須跟他們道別,切斷臍帶也似的精神連結,必須自己出發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答案。
    專制是所有聲音不得大於上位者聲音,民主則是讓對話有最大可能性的機制。是以,縱使感覺失落與挫敗,傅榆仍然相信,沒有誰應該是敵人,所有人都活在共通的處境。而民主本就是遠久思維與堆積細微改變的長路,從來無法快速、立即。


    小檔案
    傅榆,1982年生於臺灣,紀錄片導演,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以《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獲得第20屆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第55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並入圍該屆金馬獎最佳剪輯。
    父親為馬來西亞華人,來台求學、定居,即所謂僑生;母為印尼華僑,9歲已隨家人移民台灣,父母婚後都定居台灣,並生下傅榆。父母認同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雖非嚴格定義上的外省人,但自我認同極其相似;傅榆亦曾自謂,長於外省家庭中,家人崇拜宋楚瑜,卻又不是真正的外省人,與真正的台灣歷史脫節。
    其作品有《蘇格拉底草莓論》(2006)、《大家一起照鏡子》(2008)、《百萬格子小富翁》(2011)、《123。草莓人》(2011)、《藍綠對話實驗室》(2012)、《我在台灣,我正青春》(2013)、《太陽・不遠─不小心變成總指揮》(2014)、《完美墜地》(2015)、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2018)、《不曾消失的台灣省》(2018)。

    沈可尚,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知名紀錄片導演,現為台北電影節總監。
    1999年曾以大學的畢業製作《與山》入圍法國坎城影展短片競賽單元,但此時他陷入低潮,因而轉至廣告界發展。在廣告界工作一段時間後,偶然有機會參與國家地理頻道「綻放真台灣」的紀錄片徵案製作,因而開啟紀錄片拍攝之路。
    沈可尚陸續拍攝《野球孩子》、《賽鴿風雲》等作品,2013年以《築巢人》獲得台北電影節百萬大獎。2017年擔任台北電影節總監,試圖為影展找出新的定位與各種可能。深度探討婚姻機制的《幸福定格》於2018年上映,備受矚目。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