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霸佔中國領土最多的是誰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霸佔中國領土最多的是誰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霸佔中國領土最多的是誰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霸佔中國領土最多的是誰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037的網紅林家興 Alfred Lin,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團長週記07】 陸韓FTAX臺灣的啟示。 星期一早上手機新聞app跳出的一則即時新聞,驚醒了許多人。 「中國大陸、南韓 達成自由貿易協議」 前一晚,球是贏了,今天,我們又輸了什麼? 臺灣社會對於這件事有諸多不同立場的的論戰: 有老闆認為將來可能只剩15K, 有人反駁這樣沒競爭力的企業乾脆離開...

  • 霸佔中國領土最多的是誰 在 林家興 Alfred Li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4-11-16 23:38:29
    有 21 人按讚

    【團長週記07】
    陸韓FTAX臺灣的啟示。

    星期一早上手機新聞app跳出的一則即時新聞,驚醒了許多人。
    「中國大陸、南韓 達成自由貿易協議」

    前一晚,球是贏了,今天,我們又輸了什麼?

    臺灣社會對於這件事有諸多不同立場的的論戰:
    有老闆認為將來可能只剩15K,
    有人反駁這樣沒競爭力的企業乾脆離開臺灣。(註1)
    有學者認為對臺灣立時衝擊甚大,
    另一群學者認為政府恐嚇人民,還有5到20年緩衝。(註2)
    有官方機構統計總計將衝擊最高6500億元,
    有人認為計算方法有錯誤。(註3)
    有官員認為大陸市場將拱手讓韓,
    有人舉外資報告及韓國報紙評論認為沒那麼嚴重。(註4)
    但也有外資認為立即性衝擊的確不大,
    但對臺灣產業來說將是長期空頭。(註5)

    關於中國大陸與南韓之間的FTA對臺灣究竟有多少衝擊,眾說紛紜,因著角色與利益關係的不同與瞭解深淺,各方也許都有道理,如何理解對方的動機?爭點是什麼?

    這幾天花時間看了不少相關新聞報導與文章,簡單來說,台韓同為出口型經濟,中國大陸已經成為雙方共同最大貿易國,再加上雙方貿易結構相近程度高達77%,臺灣產品在大陸的市占率最主要敵手即為南韓,勢必會受到南韓商品的競爭與衝擊與取代,業界稱之為「翹翹板作用」(韓上台下)。

    有人認為並非立即生效,包括到簽訂還有一段時間,商品開放內容也分成5年至20年的期程去降低關稅,所以不用太擔心。前面的敘述大致上對,但我並不認為可以就此懶惰地導出「所以不用太擔心」如此事不關己的說法,說這句話的人,想必不是在大陸有訂單的業者(無論大中小)與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

    試問,無論是股票、期貨、訂單佈局,如果你已經預知一個確定必然會發生的趨勢(先不考慮產品品質):韓國商品與料件將越來越便宜,臺灣商品因為諸多原因將無法透過簽訂FTA降低價格,你會盡快轉單,與其他人競爭商品將會更便宜的韓國廠商訂單與相關有升值潛力的金融產品,還是等到五年後才動作?

    我在陸韓FTA簽訂的隔兩天於臉書上看到這篇文章(註6:http://ppt.cc/e5xI),是一個中小企業主的哀嘆。她爭取許久的每個月三萬瓶指甲水的訂單原本已談好,陸韓FTA的消息一出,馬上被抽單。
    我無意舉極端例子證明好像臺灣要完蛋,這位中小企業主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也可能只是少數台商。我也無意在此討論經濟發展&公平正義&國家安全之間的爭論,信者恆信,重者恆重,我只想表達很現實地,有人的確馬上因此受到了影響,也許,不只她一個。

    再來是商品品質的問題,許多學者專家與網友都點出問題在:
    「產業應該要轉型,創造高附加價值的商品,而非靠關稅的小利來競爭」。
    我同意這個說法。在自由經貿區域高度擴展與彼此重疊的狀況下,到最後各國競爭的決勝點絕對依然是產品的品質,否則為何人手一隻IPhone?(立基於品質之上的品牌信任。)
    FTA其實可以將其理解成是一個「助攻擴展版圖的工具」,是擴展本國商品販售領域,也就是所謂「經濟領土」的敲門磚。但擴大版圖之後,你的商品能否跟外國商品共同在中國大陸競爭,或你的商品能否在人家母國競爭(htc賣到韓國去的狀況?),依然要靠品質與商品本身附加價值決定。

    然而,許多傳統產業毛利本來就不高,臺灣長期注重代工忽略發展品牌與產業轉型的狀況下,先不去歸咎到底是誰的錯,務實看待今天我們所面臨到的現實是:許多產業無論是先天性質問題或後天經營方向的選擇,就是靠那幾%毛利在支撐運轉,無法有太多盈餘資金投入研發或轉型,更遑論快速地做到提升商品附加價值。臺灣產業當然可以慢慢地乖乖練功,不要越級打怪,但韓國已經不給我們這個時間。

    就連此次簽訂陸韓FTA的韓國,國內媒體都認為應該要藉此機會來調整產業體質加快轉型,而不是先轉型再簽FTA(當然也可以並進),他們把FTA當作強迫產業轉型的動力之一:(同註4)

    「三大報皆認為,韓國將可藉韓中FTA來調整當下產業體質,透過轉型與升級,方可提升自身競爭力。《朝鮮日報》認為中韓FTA締結,因中國廣大內需動力,未來將能減少輸出面臨極限的困境,中國市場將成韓國在經濟上的新突破窗口。
    三大報最關注產經動向的《中央日報》認為,FTA締結後,以加工貿易為中心的出口結構將不再具有效益,包括農業在內,韓國產業針對中國消費市場須直接打出以高附加價值為中心的商品戰略,才能克服與生存。」

    整段有三個重點:
    1. 藉韓中FTA來調整當下產業體質,透過轉型與升級,方可提升自身競爭力。(以FTA來逼迫國內產業轉型,提升競爭力)
    2. 中國廣大內需市場,未來將能減少韓國輸出面臨極限的困境,中國市場將成韓國在經濟上的新突破窗口。(擴大經濟領土)
    3. 韓國產業針對中國消費市場須直接打出以高附加價值為中心的商品戰略,才能克服與生存。(高附加價值商品)

    簡單比較比較目前台、韓的FTA成果(同註5):
    臺灣已簽署7個、涵蓋8個國家,FTA貿易覆蓋率9.7%,若含兩岸ECFA則達約27%。
    南韓簽署11個,涵蓋49國,FTA貿易覆蓋率達39%,加計中韓FTA後更高達62.5%。

    南韓能夠產業轉型相對成功的原因,除了國家長期的經營策略就是以國際化、自由化為大方向,具體來說以和各國簽訂FTA為目標,除保護國內農業、汽車等產業外,以FTA的「give and take」(與他國的條件交換)(註7:http://ppt.cc/zwMA)逼迫國內其他具有出口價值,可攻城掠地外銷全世界的產業進行轉型與升級,以確保韓國商品進入他國之後可以和外國與對方本國產品一爭長短。

    然而,臺灣受限於國際地位有限、外交困境,在簽訂FTA上僅能依靠臺灣自有的科技與經貿實力與少數邦交國走出去,要和主要國家締結經濟或投資相關協定,難上加難,更有「中國大陸門檻」(不和大陸簽ECFA,其他國家有疑慮。也有人稱之為「中國因素」)的牽制,以致於近年來僅在2010年與大陸簽訂ECFA後,得以陸續在2011年與日本簽署投資協議,2013年7月與紐西蘭簽署經濟合作協定以及2013年11月再與新加坡完成簽署經濟夥伴協定。短期內要如韓國一般大舉擴張「經濟領土」,讓MIT產品找到更多出口訂單,有其難度。也因此當原有的經濟領土受到侵犯,對臺灣的衝擊來說絕不可僥倖看待。

    很多人認為兩岸經濟交流或全球自由貿易只是圖利大財團、大公司、國際資本,如何分配得更公平當然是重要問題,特別是對年輕人(想想我們的GDP成長但薪水卻停滯的荒謬)。但這些涉足兩岸或國際貿易的公司,無論大、中、小,都有大至數十萬、小至數人的員工要養,這些人背後是無數的家庭。
    (此篇準備PO出時看到一篇談中小企業其實才是最大受害者的文章,因為大企業有移動能力,中小企業較無,同場加映於此:http://ppt.cc/XnUh)

    企業沒訂單,只好外移其他有更多FTA(或經濟領土)的國家,無良一點或無力轉型的企業繼續秉持cost down思維外移至勞力成本低廉處維持營運,將連帶造成薪資下降(有工作但大家薪水很低)、失業率提高(更慘,有些人直接沒工作)。這樣的困境,是立即而真實的擺在這些企業主與員工面前的,比大家都知道但也無法馬上做到的「產業應該要轉型,創造高附加價值的商品,而非靠關稅的小利來競爭」真實得多。

    產業轉型對許多企業與廠商來說是痛苦的,一輩子就靠這一兩把刷子吃飯,一時之間改不了。但知識經濟與全球貿易的時代,不創新只有等死,想要依靠政府保護或Cost down思維存活下去的企業,不夠積極進取也不負責任,長期來看更只會傷害企業本身的利益與國家競爭力。連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毫無本錢都願意嘗試創新、動手創業,資源與經驗相對豐厚許多的大企業、中廠商,憑什麼不改變?

    經濟國難當前,朝野都宣稱要趕緊因應,「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今晚表示,中韓若簽署FTA,確實對臺灣形成重大挑戰,朝野雙方必須共同面對這攸關臺灣政經變局的大事,『民進黨不會迴避,也願意與執政黨來共同面對』(註8:http://ppt.cc/tlkr)。」我在這裡不想再去重提在野黨杯葛了多少次兩岸監督協議的提案或是霸佔多少次主席台來阻擋臺灣跟它的第一大貿易體簽訂後續貿易協議的內容,其中有許多非經濟因素。不過若連在野黨立院黨團總召都稱中韓若簽署FTA是「對臺灣形成重大挑戰、攸關臺灣政經變局的大事」,我想應該很難有人再去強辯這件事對臺灣無關緊要。

    不知是從何時開始,當每次討論到公共議題,最大的問題其實不在於究竟誰說的最正確,而是大家都只認為自己相信的才正確,一找到和自己意見雷同的權威機構、專業說法便如獲至寶,大肆宣揚,雙方難以有所交集,是當下臺灣社會,尤其網路世界的公共論述常見的景象。
    我們以為網路社群的連結會帶來快速溝通的便利與開放討論的風氣,卻反而因為好友圈(特別是facebook)封閉的可操作趨同性(意見不合即刪好友/只和意見相似者當朋友),形成意見趨同的狀況,更加聽不到不同的意見,有人稱之為「逆沈默螺旋」。(註9:http://ppt.cc/yIqE)

    政府是掌握了真理的智者的說法,是一種知識與專業菁英的傲慢,也低估現實中眾人的智慧,但政府至少是擁有最多資訊、也相對瞭解狀況的部門。然而,當這樣一個人指出危機,努力尋找解方,無論他所指出的危機方向與內容是否正確,常見的第一反應是不願思考,直接指控說這個人打恐嚇牌,以為這樣就可以躲回舒適圈裡安慰自己:「都是恐怖的幻覺,嚇不倒我的」、「臺灣沒那麼慘,還有時間」,或更糟,經過思考與搜尋後找到了一些論述來說服自己:「哈,政府果然只是在恐嚇」。

    如果政府的憂慮真的錯了,那算你幸運矇對,天佑臺灣。
    但這樣的態度,絕對無助於解決問題。
    如此「攸關臺灣政經變局的大事」,我個人寧可憂慮以待,至少比盲目樂觀好。

    臺灣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等待,我不確定,
    但我想大家都已經看到了:
    韓國不會留下任何時間給我們,It leaves us behind。

    (圖來源:天下雜誌:〈韓國啟示錄 自由貿易的美麗與殘酷〉http://topic.cw.com.tw/freeTrade/pg4.aspx)

    註1:
    http://ppt.cc/TyHX
    〈民團:政府別拿中韓FTA恐嚇人民〉,沃草,綜合報導,20141113。
    註2:
    http://ppt.cc/MFyo
    〈賴中強,中韓FTA調適期長 勿過度緊張〉,NewTalk 新頭殼 20141110。
    註3:
    http://goo.gl/lUCNiF
    〈中韓將簽FTA 經部:衝擊金額上看6500億〉,ETtoday財經新聞,20141110。
    註4:
    http://ppt.cc/egGm,
    〈打臉馬政府 外資報告:中韓FTA衝擊小〉,TVBS,戴元利,20141113。
    http://ppt.cc/~dW2,
    〈韓媒:韓中締結自貿協定FTA喜憂參半〉,楊虔豪,BBC中文網,20141111。
    註5:
    http://ppt.cc/fEV-,
    〈中韓FTA 外資高喊不妙〉,魏興中,經濟日報,20141112。
    註6:
    http://ppt.cc/e5xI
    註7:
    http://ppt.cc/zwMA
    〈韓中締結FTA 韓產業得失概觀〉,楊虔豪,BBC中文網,20141110。
    註8:
    http://ppt.cc/tlkr
    〈中韓將簽FTA 柯建銘:朝野共同面對〉,黃揚明,蘋果日報,20141110。
    註9:
    http://ppt.cc/yIqE,
    〈社群時代的特殊現象 -"逆沉默螺旋"〉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