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露台花架法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露台花架法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露台花架法規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馮云,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售樓 #我家好好樓找新主人 #目前還在銷售中呦 (若是簽約成交會在文中寫明) 地點在台北市健康路和南京東路五段之間,走路約10分鐘到南京三民捷運站,約5分鐘過個馬路就到河濱公園慢跑。 早上下樓漫步2分鐘就可以到旁邊的南京市場買食材或吃小吃。全聯超市走路5分鐘,離清幽的健康路比紛擾的南京東路更...
露台花架法規 在 馮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售樓 #我家好好樓找新主人 #目前還在銷售中呦 (若是簽約成交會在文中寫明)
地點在台北市健康路和南京東路五段之間,走路約10分鐘到南京三民捷運站,約5分鐘過個馬路就到河濱公園慢跑。
早上下樓漫步2分鐘就可以到旁邊的南京市場買食材或吃小吃。全聯超市走路5分鐘,離清幽的健康路比紛擾的南京東路更近些。
樓房座落在舊區的的小弄裡,前後門的弄都小,所以車慢車少行人不會逗留在路上(吵架),所以很安靜,就像熱鬧市區裡的郊區,早上有蟲鳴鳥叫,偶然還有珍奇異獸飛來陽台露台小花園say Hi。
.
整棟樓最被稱讚也最重視的設計:是非常通風通氣~
主要是自己這些年明白了『氣』是人體最重要的能量,所以在設計時一定會把這個擺在第一位,窗戶,對流,冷氣位置,房子的坐向...應該也可以說就是風水。
我們自己住在5+6+7樓,都是用德製的折門大片落地窗(可全開一整面),另外可使用的面積還有1樓(停車)及B1和8F儲藏室。
2/3/4/5.6.7樓一層一戶共四戶,每層樓都有大落地窗+大陽台+後陽台。外觀設計風格有人說是北歐簡約,我自己覺得是低調樸實。
.
地坪30坪。前後都有門出入。
10年前我們買時候是三層透天樓,然後自己找建築師/設計師/營造廠,花了5年的光陰精氣神和近4000萬的設計費和營造裝潢成本,建了的這棟7級抗震要給自己住的樓。
現在回頭想想自己真的好誇張,小到每一片磁磚,每一面牆的丹麥富洛克油漆色號,每一顆水龍頭臉盆材質造型到每一顆馬桶...都是我一選再選然後再選才用的(往事歷歷在目,到底為何要這麼辛苦這麼忙哈?逃不過的完美主義陷阱啊)。
.
12月10日晚上9點多,台北來了個有點強烈的地震,也是我們住進這樓5年多來經歷的最大一次地震,當天我和尢都在5樓,覺得這個地震在這樓裡的感覺很妙,像是坐在船上呢~整棟樓的搖擺可以用「So smooth滑順」來形容,我猜這可能就是建築師和結構技師說的『筏式抗震基礎建築』的感覺吧。
.
說到這裡,內心默默很感謝當初營造這棟樓的春越建設,每個樓板都建造的十分紮實,不僅建造時每週的建築進度都有照片和清楚的報告,下次建樓還是想找他們:)
.
體驗最深刻的是去年樓頂密封的花台蓄水造成七樓的地面插座進水,找來的泥作師傅幫我們抓漏抓到很驚訝密封的花壇內已是個小池塘,樓板也沒另做防水,六樓的屋頂卻完全沒有漏水痕跡,一直誇獎我們的建築:『水泥灌漿做得很紮實,竟然不用作防水』
不過那次修漏為了一勞永逸,也同時重新整地做防水貼進口花磚。
.
#風水師精準計算過的好宅
這棟樓從看地到興建到室內設計,都是風水.玉蘭老師指導鑑定過,我也很感謝她!每次買房都給我很多好的建議,也讓我這些年都可以順利的好好活:)
記得當初建築物的角度都是老師用羅盤定出來的,坐正北朝正南,前面有101和W hotel,後面有新美館當靠山,上接天下接地,生活在這裡5年多,從重度牙周病全身都壞了了的住進來,到現在生活好好/身體好好,可以每天睡足8-9個小時,我想這裡的好風水的幫助是絕對大有的。
.
接下來(老廣告創意人的職業病) 想來談談什麼樣子的人(TA)適合這棟樓?
.
#很適合上有老下有小的家族呢
整棟樓是符合嚴格中華民國法規下的無障礙空間,從入門到電梯都是輪椅可以上下樓的,所以很適合老人家或大型老狗居住,說來好笑,當初花了一百多萬裝置的永大電梯是為了我家古代牧羊犬咪咪,她走的最後那幾個月這電梯確實幫了我們大忙。
一開始委託的信義仲介,已有幾位有興趣的買家來看,其中一組就是一對夫妻有兩個小孩還有長輩的,的確夫妻住五六七,小孩一人或兩人一層,長輩一層,一層客房的確很合適,如果你也是想要和婆婆有距離但又不能距離太遠的可以考慮。
.
#也適合想一起終老的好友們
這棟樓權狀有四張,5.6樓一張,2.3.4各一張,我們直到現在並不打算分開銷售。
今天跑完山突然想到也很適合想要住在一起,生活互相有個照應的好朋友們,一人一層,互相照應但也互不干擾。
如果沒有停車需求,一樓也可以改裝成小店面或者美麗的工作室。
.
#更適合喜歡享有各自空間的夫妻
我和尢~就是屬於這一種類型,平常他愛在一樓車庫創造他的手工刀,我呢喜歡在七樓泡澡寫文和靜坐按摩看書。
五樓是廚房和起居室,六樓是臥室和淋浴間,想要在一起的時候相聚在這兩個樓層。
2.3.4當客房給親友住,偶爾租給雜誌廣告拍片,也會收租,這幾年算下來房租的收入可以繳交整棟房貸的利息,是棟可以自給自足養活自己的好宅。
.
#也挺適合投資兼自住的頂客族
九月有個十幾年好友,來我家頂樓看夕陽喝酒烤肉後隔兩天,他就很有感的私訊我說也想要買一棟這樣的樓房,頂樓自己住,樓下租給別人收租(做國王)⋯哈如果你手上有一筆頭款想要投資房地產同時收租,這樓很適合呦。
.
我因為沒有家世背景白手起家,出社會後發現想要做為一個追求品質,不熬夜,要睡飽又要帶著快樂良心的 廣告導演/創業家/好老闆...在工作拼搏真的很難賺到錢。
於是在三十出頭就看破了『工作無法賺錢,要理財才可能會有財』,於是看書上課學理財學投資房地產,十幾年前台北房產起飛前每年在台北市買一兩棟房,到現在手上房有點(太)多了,年過半百此時突然想開,漸漸想要生活簡單點,也計畫要往山裡森林邊去住了👉如果你想問為何會這樓這麼好為何會想要出售這大概就是原因嘍,我接下來的計畫是想買座可以自己種菜種香草的森林來蓋幾棟有機宅:-)想到就很美好❤️
.
房屋權狀136.11坪,土地權狀30坪,可使用面積B1-8F大約150坪左右。若你想進一步知道每個樓層的細節可 #點入照片看各樓層的文字說明。
.
若你對買這棟樓有興趣,可私訊我訊問售價和其他細節
但你我人生都短,一樣也是非誠勿擾嘍~
.
#售我家好好樓
#呼喚新的好好主人
#來呦
露台花架法規 在 奧地利山邊小屋裡的Zero Waste樂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四月轉瞬之間已過了整整一半,在活得美如詩畫的想望之下,在原有的工作項目間,又加上幾件有趣的事,也為此必須再調整作息,規劃出適合的時間,但我很享受這種穩定中有變動的新奇感。
這樣美的時節,跟宇宙許的願望,都能實現的吧。
在不知要延續到何時的全民居家隔離防疫期期間,想做什麼呢?
*把我的第一本書寫完。
*與在台灣的好姊妹們的合作案,要完成配方,搞定原料,走完製作、商品設計及銷售流程。
*和芳療老師及團隊的合作案,穩扎穩打依著進度執行。
*為音樂院學生們調整更適合的遠距教琴方式。
*持續覺察與深呼吸,踏上回到身心原型的道路。
*每天面對日出方向以瑜伽拜日式開始一日。
*每隔一日輪替著在山林裡健行散步,或騎自行車穿越住家邊的山谷,到達隔鄰小鎮的湖區,再騎回來。
*以全素無麩質餐食及每日清理冥想方式,完成一次七日身心排毒。
*在家與我的他觀賞幾部慕名已久的電影。無法去電影院就把氛圍佈置成家庭劇場,我有機玉米都買好了準備自己做成甜鹹二種口味的爆米花,也混合好酥炸雞柳的香料。
*將紐約早餐女王Sarabeth的早午餐食譜全部試做過。
*將衣櫃內容徹底汰舊換新,只留下最符合當下狀態與能讓我刻畫憧憬未來人生的衣著。
*把卡在主臥室床尾和儲藏室入口之間,只放得下一張小摺疊桌一張單椅和一個小書櫃的不到一坪逼仄空間,理出一個足以讓我照管各樣事務的超迷你辦公空間。
*用木板組合成種植木箱,在露台開闢我的露台菜圃及迷你藥草園。
*把閒置幾乎一整年的露台,整理成我的夢幻空中樓閣。要讓我愛的茉莉爬上牆,也為香水玫瑰換盆。
*在已是昆蟲樂園的小花園,種滿不怕蟲啃的不同品種薰衣草與天竺葵。
*購入小型黃銅蒸餾設備,將收成的薰衣草與天竺葵與其他花果藥草,自製成精油和純露。
*清出地下室雜物,騰出半個架子好存放我的純露、藥草酊劑,還有自製的果醬、 番茄醬、蔬菜罐頭和醃菜。
*搜尋鄰近有機農莊,依名單輪流訂購當季蔬果農產品,支持本地商家。
*過去幾年呈現百廢待舉狀態的家務,要重新提上章程,把廢墟黑洞般的角落整理打點得井然有序。
*雖然今年可能回不成台灣,但每年的仲夏音樂會曲目清單仍持續累積。每天都要撥出時間練唱,演唱會暫時開不成,至少能錄音與做廣播。
*將之前念的芳香療護、歐洲藥草、中醫芳療的課程資料,全部重新研讀一次。
*複習四年前瑜伽師訓的所有內容,與一起創設瑜伽工作室的夥伴重新規劃隔離結束後的團練課程內容。
*慢慢開始更密集地練習陰瑜伽,為之後為期將近二年的陰瑜伽師訓準備。
*每天要有一小段自己練琴的時間,哪怕15分鐘也好。
*在台灣創設的生活工作室,將在近期內從佛系兼職式經營,轉型成積極全職模式。行動如風聰明能幹的經紀人姊姊自服務多年的公司離職,毅然成為自由工作者,全心在花精應用師領域發展。我們的工作室也要跟上這個節奏,並好好「利用」她的充沛能量及行動力。雖然台奧之間運輸連結目前有限制,暫時無法供應先前的部分品項,但還是有很多有趣的東西可與需要的個案及顧客分享。
*休息夠了,狀態很好之後,繼續接線上諮詢個案。
*每週固定製作Podcast。
*刪除分類歸檔雜亂無章的電子郵件。
*把散落各處、不同領域的工作資料規整妥當。
*完成在奧地利的營業登記,研究相關商業法規,把提案架構得完整一點,設法申請創業補助,在風雨飄搖的時刻,把我的小公司/小工作室努力撐起來。
*慢慢回覆完郵件與堆積已久的私訊。
一樣樣想到什麼,寫下什麼。其實也不知道何時能大筆一揮將清單勾畫掉,也不知道當下想望之事半個月之後是否仍是現在進行式。
就當我做了一場夢。夢裡夢外,都只想,舒心滿足。
夢想初始百廢待舉的當口,清新有衝勁,充滿新生之力的味道,能讓我感受到使夢想落地的勁道。
這個配方我喜歡用在新階段的起始時刻。
佛手柑 2滴
檸檬 1滴
葡萄柚 1滴
萊姆 1滴
大西洋雪松 1滴
*照片是我與另一半喜愛的酒區精品旅店的室外景象
#芳療師與藥草師的玩味慢活
露台花架法規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過日考察系列20: high line park, NYC (空間篇)
圖文:特派員 三民惟新 陳柏惟
#前情提要:本次好過日派出多名特派員赴美自費考察,副執行長柏惟在旋風走訪美國九城的行程中,有空時也考察多項市政建設。第一站就來到「世界之都」紐約......
陳菊市長今年3月18日訪美時曾經參訪高線公園(High line park),哈德森園區(34th street, Hudson Yard),911紀念館(National September 11 Memorial & Museum)等地,而兩個月之後,新芽冒綠、天氣已暖,我也把這些市政考察行程用腳全部走完。雖說有明文規定公務員回國要交報告,但各位一定沒看過陳菊寫的出國報告,不過至少可以看好過日即時考察報告,了解這幾個點高雄可參考之處。
第一站,我從Javits會展中心旁的入口來到high line的北入口,所謂的high line,乃是19世紀開始紐約西城鐵路(West side line)的一部分,後來於1930年代高架化,可直接延伸進入沿線工廠、倉庫,成為西城調車場(West side yard, 現在Hudson yard開發案所在)分支出來的貨運高架線,但因運量需求漸減,逐漸廢棄,至1980年完全停用並和主線分離。
2006年開始,紐約市參考巴黎先例,把廢棄高架鐵道整段分三期改成公園與步道,此舉大獲成功,不但超越了巴黎Promenade plantée的名氣,周邊開發案與住宅大舉進駐,更成為世界城市空間改造的典範之一,被許多城市爭相仿效(我們也去考察了其他案例)。
這案值得高雄參考的,並不是叫我們學習「把高架橋改公園」,而是透過閒置空間利用,增加微型綠化、提升市民活動意願、串聯鄰里、帶入城市美學.....也因此,很值得鐵路地下化路廊、輕軌沿線造街等空間改造活動參考。
我個人前幾天參加三民、苓雅區鐵路地下化綠廊說明會,也提出了以上這些配套計畫問題詢問,但可惜承辦人員似乎不完全重視「空間改造」後,「整合發展」的重要性,真不知市府考察到哪裏去。
以下,我們就分幾集,來說明好過日自己個考察結論。大致會有:空間、植栽、藝術、活動陸續介紹。
第一集我們先講空間:
原本穿梭在住宅後巷的高架鐵路,變成帶狀綠地後,完全改變了周邊與鐵路的關係,讓住宅立面轉向正面high line、甚至開發案出入口直接與high line連結。可能紐約人比較大方,露台上曬太陽的人,甚至有些房間裡面做什麼都看得一清二楚XD
在最南段的第一階段開發中,high line多次穿越周邊建築(如標準飯店),並在端點和後來興建的惠特尼美術館合為一體。周邊開發案與high line的配合,大大增加了視覺的變化性與利用便利性,也更能讓民眾有意願「走上來」。這在台灣死板的建築法規中,恐怕是很容易被打槍的,這點我認為都市計畫應該保持更大彈性。
其次,在不同階段的high line中,因應周邊特性,善用原始結構與史蹟,讓更段都有變化主題。 例如在20街以南的第一期中,因此處較多倉庫、工業遺跡(如倉庫改裝的商場Chelsea Market),high line的寬度也較大,因而可看到曬太陽平台、立體分離的市集區域、橋上咖啡店等設施。第10大道與17街口的突出結構,則成為下沈式劇院,讓高架橋上的人們可以駐足休息,也能「觀察」橋下景觀。 帶來各種城市活動。
而20~30街的第二期,因為較靠近民宅,路幅較窄,則以各種綠化為主,輔以步道略微起伏的變化,減少對鄰近住宅的衝擊。
30街~34街的第三期,則因Hudson yard的開發,步道直接連接進入Hudson yard超高層大樓群的其中一棟,接著繞著開發基地走,在西城鐵路調車場外繞了一圈,300m以上超高樓的都會感和沿河的開闊感形成強烈對比。可想見開發案完成後,high line的人氣會再上升。
筆者花了一個多小時來回兩趟走完2.33km的high line,沿途遊客絡繹不絕,各國各年齡層都有,彷彿紐約的高架舞台,展示著這座城市的多元生活面貌。
空間方面:高雄可以學習的部分包含:
1. 串連:讓閒置空間變身「城市主角」,也帶動周邊配合改造。
2. 開放:用不同角度看城市,創造市民自由揮灑的空間。
3. 差異:以設計帶進「地方性」,結合文史背景讓公園不再千篇一律。
4. 適應:因應天氣、周邊分區調整,該遮蔭要有遮蔭,該種樹要種樹,串連步道、建築、大眾運輸等通道要做好。
5. 合作:邀請周邊公私單位合作,包含策展、認養、活動等,可加入商業、藝文等多元元素。
這部分,不論都發局(都審機制、法令彈性)、工務局(設計施工、維護),乃至文化局等單位,我想都應該參考成功案例,屏除單位成見,一起來檢討、與市民討論我們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創造的新空間該怎樣更友善,吸引更多市民使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