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霧社事件死亡人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霧社事件死亡人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霧社事件死亡人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霧社事件死亡人數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78萬的網紅馬英九,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是臺灣光復75週年,對於紀念這個重要的日子,民進黨居然有人說,這是與對岸唱和「一中原則」,配合中國大陸對臺灣進行政治鬥爭與操作,還有人堅持以「終戰」的說法來否認臺灣光復的史實。種種荒謬的言論,凸顯部分人士對歷史的無知及國家認同的混亂。 臺灣人民對日抗戰是從清廷割讓臺灣開始,比1937年七七事變...

  • 霧社事件死亡人數 在 馬英九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0-25 08:30:00
    有 43,204 人按讚

    今天是臺灣光復75週年,對於紀念這個重要的日子,民進黨居然有人說,這是與對岸唱和「一中原則」,配合中國大陸對臺灣進行政治鬥爭與操作,還有人堅持以「終戰」的說法來否認臺灣光復的史實。種種荒謬的言論,凸顯部分人士對歷史的無知及國家認同的混亂。

    臺灣人民對日抗戰是從清廷割讓臺灣開始,比1937年七七事變早42年。1894年,甲午戰敗,清廷被迫於乙未年(1895年)4月簽下《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舉國震驚,全臺悲憤。臺籍志士丘逢甲當時寫下「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第二年寫下「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等六首離臺詩,感人至深,傳頌一時,真實反映那個時候臺灣人的錐心之痛。

    臺灣被割讓後,日本原以為可順利接管,但日軍在桃園、新竹、苗栗、彰化、臺南及屏東等地分別遭受強烈抵抗,歷時6個月。臺灣人民大部分皆非正規軍,甚至必須使用農具對抗日軍,卻仍士氣高昂,使得日本不斷增加軍力到兩個師團,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及第二師團長山根信成少將都死於這場「乙未戰爭」。根據學者統計,臺灣官兵死亡人數約7萬8千人,若納入平民計算,則死亡總人數超過10萬人,將近當時人口3%。

    臺灣反侵略、反殖民的武裝抗日行動,並未於乙未之役結束,直到1915年臺南爆發的噍吧哖(西來庵)事件,長達20年,之後再轉為非武裝抗日。包括成立「臺灣民主國」的丘逢甲、劉永福,組織新竹義軍的吳湯興、徐驤、姜紹祖,主導霧社事件的原住民莫那魯道,發動臺南噍吧哖事件的余清芳、羅俊、江定,以及推動非武裝抗日的林獻堂、蔣渭水、廖進平、翁俊明、連雅堂、蔡培火等眾多抗日志士,他們以行動證明臺灣人展現臺灣主體性,效忠的祖國絕非日本。

    因為甲午戰敗、乙未割臺,國父乃立志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因為日本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侵略東北,培植「偽滿洲國」,蔣中正委員長先主張「恢復高(麗)臺(臺灣),鞏固中華」,後在1941年對日宣戰時廢止《馬關條約》,並於1943年《開羅宣言》中要求日本歸還東北、臺灣與澎湖。因為抗戰勝利,臺灣才得以光復,重返中華民國版圖,也才有今日的自由民主與繁榮。

    臺灣光復終結了日本50年的高壓殖民統治,也告慰乙未抗日熱血犧牲的臺灣軍民。紀念臺灣光復,更是紀念中華民國與臺灣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因為中華民國抗戰勝利,才有臺灣光復;有臺灣光復,中華民國在臺灣才有正當性及合法性;沒有臺灣光復,又哪來蔡英文總統口中的「中華民國在臺灣屹立」?紀念這段攸關國家存亡的歷史,應是每任中華民國總統責無旁貸的重任。

    至於中共在八年抗戰中的角色,在蔣中正委員長的領導與號召下,中共確實有參加抗戰,並獲得國軍第十八集團軍與新四軍的番號。但是,中共參加的絕大多數是敵後游擊戰,正面作戰除平型關之役外,絕大多數是在國民政府蔣委員長領導下進行的;光復臺灣的主張,也是蔣委員長在「九一八事變」後就提出,並成為國民黨的政策。

    把臺灣光復與中共的「一中原則」胡扯在一起,實在太離譜,希望民進黨的朋友多讀一點近代史再批評,比較有水準。

  • 霧社事件死亡人數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06-29 13:31:54
    有 31 人按讚


    各位 山友 好

    看到最近在臉書上山友們討論有關3個國家公園針對梅雨而封園的想法,讓身為山友又身為雪霸登山管理者雙重身分的小編,有些想法或許可以讓大家參考看看;但在進入話題之前,先說結論:我完全支持「期待山友們也在各方面做好更充足的準備,朝向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登山者邁進」這樣的看法,也就是「風險評估與責任自負」應該是我們共通的語言(登山風險跟自我管理本來就是登山者自該具備的)。以下是小編的一些想法:

    1.今年4月雪季結束後至6月中旬,雪霸已經發生13起山難意外,有的有上報,有的沒有見報,有的或許山友們已經知道,有的你應該不知道,但幸好都沒有死亡案件(也衷心希望不要有死亡案件),在短短的3個月內就有這麼多起山難案意外,確實讓雪霸與消防單位動用許多人力與時間,真的是有點吃不消,有點不開心,如果有機會,各位應該要跟雪霸的巡山員、梨山的消防隊或新竹的特搜隊一起聊一聊,聽聽彼此的心聲。

    2.雪霸其實很期待山友們可以作好風險評估與責任自負,因為那才是一名登山家該有的態度,也是我們岳界要努力的目標。只是,「山友百百種,山也有百百種」,就以最近這2次梅雨鋒面的實際案例來說,第1波(0602)梅雨鋒面來,但單一個大霸線還是有超過50個山友上山(當然也包含了淡江隊)!其中仍有隊伍因大鹿林道東線坍崩而對外求援。又或者,第2波鋒面(0614)來之前,仍有超過30個山友攀登大小劍(但松茂林道1.8K已崩塌),其中有山友在松茂林道上受困而對外求援,而且0602的豪雨,在封園之前,雪霸其實也有mail給山友柔性勸導的(但還是有人上山)。所以,如果是站在風險評估的角度出發,上述這些山友的登山計畫似乎有討論的空間,又,站在責任自負的角度出發,上述山友發出對外求援的行為,似乎也有討論的空間。但,以結果論來看,人員可以平安或沒有死亡下山,總是好事。

    3.人民的生命權保障是最低限度標準,亦即,人民在國家領域內發生生命全受威脅時,皆可要求國家啟動救護機制,不因都市.鄉村.海域或山域而有所不同。是以,只要政府機關(無論是國家公園.消防體系.警政單位.林務機關等)收到山友的求援,就一定要發動救援,即便登山者簽署生命自負或拒絕政府救難,政府相關救難單位還是得要上山去協助。而這也是站在法律的層次出發,致使山域管理單位面對山友(尤其是各位說的白目.不做準備.當大爺的山友)很不友善的原因之一。

    4.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或許是取消高嚮證,或許是取消3人能入山,也或許是某次山難事件?),整個登山活動與山難意外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山難意外發生-->山友家屬認為消防單位救人失敗+管理單位失職-->山友家屬提國賠或控告-->管理與救難單位因"搜救免責化"
    -->嚴加管制與立法(相對減少了登山安全教育推廣的能量)-->但檔不住山友登山活動-->爬黑山 違規戶外活動(如:陽管處禁野跑)-->官民互不信任-->下一次山難意外發生-->...』

    小編多麼期待可以翻轉為:

    『山難意外發生-->山友家屬體諒救難單位的付出與認同管理單位的積極管理-->山友家屬或社會認知登山風險自負-->
    管理與救難單位不用擔心國賠後續的行政能量付出-->多出登山安全教育推廣的能量-->增進山友的登山知識-->
    更積極有效管理與正向開放山域活動-->官民相互信任-->降低山難意外發生-->...』

    各位知道嗎,去年就有一場豪雨前夕,家長拜託雪霸勸退他兒子,後來這支隊伍接受雪霸的勸退沒上山,這位爸爸事後也感謝我們。也就是說,雪霸除了要關心在山上的山友之外,更多是要對山友在山下的親友們一個交代啊!

    5.此外,雪霸每天要面對的山友有千百種(每年申請人數4萬5千多人),審查的登山計畫也是千奇百怪,加上現在登山人口變多與組成也比以前多樣化,除了我們80、90年代前的學生社團與登山社團之外,現在的自組團.商業團(當然,商業團仍有所區別).網路揪團.親子團等等,這些都是"登山的人",也都是雪霸每天必須面對的山友(還有時不時來吵架爭論的人)。因此,老實說,如果是我們自己的同溫層裏面,我幾乎不擔心登山倫理與登山計畫會有多大問題,因為我們都是透過層層的登山教育歷練而來。但,在同溫層之外呢?在以商業取向極大化的登山團體中呢?在透過網路揪團且到了集合地點才第一次碰面的山友呢? 他們該如何給「風險評估與責任自負」這句話一個承諾呢? 小編曾在霧社餐廳聽到一團約20幾個人的登山團體,從南華-奇萊南下山後的慶功宴上,他們在飯席間才剛開始自我介紹...。也曾在四秀登山口看到安排3天2夜的登山團體中,有人穿著慢跑鞋或將睡袋直接外掛沒防水。「而這些也都是山友」。

    6.上面說了這麼多,也是讓雪霸不得不在梅雨鋒面來之前,因為中央氣象局已經發布豪雨特報,加上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一級開設,雪霸作了禁止入園的公告,小編可以很認真的說,我們其實真的不想封園,因為封園是讓雪霸被山友討罵、被揶揄、被批評的好素材。但請各位要知道,讓雪霸暫時封園的決定,其實是來自上述的因。

    7.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生態保育的立場,但這是另一個需要被深入討論的觀點,在此先略過,但還先讓各位知道,去年8月與今年1月開放的大霸與西稜上,中霸山屋已經被志工清出幾百公斤的垃圾,西稜線上被燒過的冷杉與圓柏枯木還在,更不用說留在營地上的GAS罐有多少了...。

    8.當然,要解決台灣的登山管理問題,涉及的層面太廣了,需要的時間也很久,如:登山教育的普及化(納入課綱最好)、山搜隊伍的編制常態化(而非任務性編組)、山難基金的法制化、或有一套積極管理登山的中央層級法規(鼓勵與支持性質的,就像日本長野縣的登山條例)等等,

    但無論如何,絕對的登山自由是來自絕對的自我管理,山友的自律程度越高,政府的它律就越低。

    9.最後,雪霸其實還沒那麼悲觀,我們還是有可以一起努力的方向,至少可以從減少對彼此的不信任開始,可以多給彼此一些鼓勵,多一些同理心。就如同各位所說的:「理解、溝通、相信山岳管理文化開端」,我由衷希望火苗從這裡開始。

  • 霧社事件死亡人數 在 100mountain 百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6-16 22:38:56
    有 122 人按讚


    相信沒有山友喜歡「封山」,台灣為什麼這麼會封山? 主管機關也有話要說....

    「絕對的登山自由是來自絕對的自我管理,山友的自律程度越高,政府的它律就越低。」

    #封山
    #管制與開放
    #登山教育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各位 山友 好

    看到最近在臉書上山友們討論有關3個國家公園針對梅雨而封園的想法,讓身為山友又身為雪霸登山管理者雙重身分的小編,有些想法或許可以讓大家參考看看;但在進入話題之前,先說結論:我完全支持「期待山友們也在各方面做好更充足的準備,朝向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登山者邁進」這樣的看法,也就是「風險評估與責任自負」應該是我們共通的語言(登山風險跟自我管理本來就是登山者自該具備的)。以下是小編的一些想法:

    1.今年4月雪季結束後至6月中旬,雪霸已經發生13起山難意外,有的有上報,有的沒有見報,有的或許山友們已經知道,有的你應該不知道,但幸好都沒有死亡案件(也衷心希望不要有死亡案件),在短短的3個月內就有這麼多起山難案意外,確實讓雪霸與消防單位動用許多人力與時間,真的是有點吃不消,有點不開心,如果有機會,各位應該要跟雪霸的巡山員、梨山的消防隊或新竹的特搜隊一起聊一聊,聽聽彼此的心聲。

    2.雪霸其實很期待山友們可以作好風險評估與責任自負,因為那才是一名登山家該有的態度,也是我們岳界要努力的目標。只是,「山友百百種,山也有百百種」,就以最近這2次梅雨鋒面的實際案例來說,第1波(0602)梅雨鋒面來,但單一個大霸線還是有超過50個山友上山(當然也包含了淡江隊)!其中仍有隊伍因大鹿林道東線坍崩而對外求援。又或者,第2波鋒面(0614)來之前,仍有超過30個山友攀登大小劍(但松茂林道1.8K已崩塌),其中有山友在松茂林道上受困而對外求援,而且0602的豪雨,在封園之前,雪霸其實也有mail給山友柔性勸導的(但還是有人上山)。所以,如果是站在風險評估的角度出發,上述這些山友的登山計畫似乎有討論的空間,又,站在責任自負的角度出發,上述山友發出對外求援的行為,似乎也有討論的空間。但,以結果論來看,人員可以平安或沒有死亡下山,總是好事。

    3.人民的生命權保障是最低限度標準,亦即,人民在國家領域內發生生命全受威脅時,皆可要求國家啟動救護機制,不因都市.鄉村.海域或山域而有所不同。是以,只要政府機關(無論是國家公園.消防體系.警政單位.林務機關等)收到山友的求援,就一定要發動救援,即便登山者簽署生命自負或拒絕政府救難,政府相關救難單位還是得要上山去協助。而這也是站在法律的層次出發,致使山域管理單位面對山友(尤其是各位說的白目.不做準備.當大爺的山友)很不友善的原因之一。

    4.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或許是取消高嚮證,或許是取消3人能入山,也或許是某次山難事件?),整個登山活動與山難意外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山難意外發生-->山友家屬認為消防單位救人失敗+管理單位失職-->山友家屬提國賠或控告-->管理與救難單位因"搜救免責化"
    -->嚴加管制與立法(相對減少了登山安全教育推廣的能量)-->但檔不住山友登山活動-->爬黑山 違規戶外活動(如:陽管處禁野跑)-->官民互不信任-->下一次山難意外發生-->...』

    小編多麼期待可以翻轉為:

    『山難意外發生-->山友家屬體諒救難單位的付出與認同管理單位的積極管理-->山友家屬或社會認知登山風險自負-->
    管理與救難單位不用擔心國賠後續的行政能量付出-->多出登山安全教育推廣的能量-->增進山友的登山知識-->
    更積極有效管理與正向開放山域活動-->官民相互信任-->降低山難意外發生-->...』

    各位知道嗎,去年就有一場豪雨前夕,家長拜託雪霸勸退他兒子,後來這支隊伍接受雪霸的勸退沒上山,這位爸爸事後也感謝我們。也就是說,雪霸除了要關心在山上的山友之外,更多是要對山友在山下的親友們一個交代啊!

    5.此外,雪霸每天要面對的山友有千百種(每年申請人數4萬5千多人),審查的登山計畫也是千奇百怪,加上現在登山人口變多與組成也比以前多樣化,除了我們80、90年代前的學生社團與登山社團之外,現在的自組團.商業團(當然,商業團仍有所區別).網路揪團.親子團等等,這些都是"登山的人",也都是雪霸每天必須面對的山友(還有時不時來吵架爭論的人)。因此,老實說,如果是我們自己的同溫層裏面,我幾乎不擔心登山倫理與登山計畫會有多大問題,因為我們都是透過層層的登山教育歷練而來。但,在同溫層之外呢?在以商業取向極大化的登山團體中呢?在透過網路揪團且到了集合地點才第一次碰面的山友呢? 他們該如何給「風險評估與責任自負」這句話一個承諾呢? 小編曾在霧社餐廳聽到一團約20幾個人的登山團體,從南華-奇萊南下山後的慶功宴上,他們在飯席間才剛開始自我介紹...。也曾在四秀登山口看到安排3天2夜的登山團體中,有人穿著慢跑鞋或將睡袋直接外掛沒防水。「而這些也都是山友」。

    6.上面說了這麼多,也是讓雪霸不得不在梅雨鋒面來之前,因為中央氣象局已經發布豪雨特報,加上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一級開設,雪霸作了禁止入園的公告,小編可以很認真的說,我們其實真的不想封園,因為封園是讓雪霸被山友討罵、被揶揄、被批評的好素材。但請各位要知道,讓雪霸暫時封園的決定,其實是來自上述的因。

    7.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生態保育的立場,但這是另一個需要被深入討論的觀點,在此先略過,但還先讓各位知道,去年8月與今年1月開放的大霸與西稜上,中霸山屋已經被志工清出幾百公斤的垃圾,西稜線上被燒過的冷杉與圓柏枯木還在,更不用說留在營地上的GAS罐有多少了...。

    8.當然,要解決台灣的登山管理問題,涉及的層面太廣了,需要的時間也很久,如:登山教育的普及化(納入課綱最好)、山搜隊伍的編制常態化(而非任務性編組)、山難基金的法制化、或有一套積極管理登山的中央層級法規(鼓勵與支持性質的,就像日本長野縣的登山條例)等等,

    但無論如何,絕對的登山自由是來自絕對的自我管理,山友的自律程度越高,政府的它律就越低。

    9.最後,雪霸其實還沒那麼悲觀,我們還是有可以一起努力的方向,至少可以從減少對彼此的不信任開始,可以多給彼此一些鼓勵,多一些同理心。就如同各位所說的:「理解、溝通、相信山岳管理文化開端」,我由衷希望火苗從這裡開始。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