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震達等大人廣告演員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震達等大人廣告演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震達等大人廣告演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震達等大人廣告演員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葉郎每日讀報 1.震撼彈:Amazon傳出正在和AMC電影院討論收購事宜 英國每日郵報幾個小時前報導由中國萬達集團持有的全世界最大連鎖電影院品牌AMC電影院正在跟Amazon洽談收購AMC的可能。消息傳出後,AMC的股價隨即暴漲19%。因為旗下幾乎所有的電影院都處在停業狀態,AMC幾週來已經多...

  • 震達等大人廣告演員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11 23:05:27
    有 549 人按讚

    #葉郎每日讀報

    1.震撼彈:Amazon傳出正在和AMC電影院討論收購事宜

    英國每日郵報幾個小時前報導由中國萬達集團持有的全世界最大連鎖電影院品牌AMC電影院正在跟Amazon洽談收購AMC的可能。消息傳出後,AMC的股價隨即暴漲19%。因為旗下幾乎所有的電影院都處在停業狀態,AMC幾週來已經多次傳出破產的可能。自身難保的AMC一週前才向NBCUniversal宣戰,揚言抵制該公司的電影,以報復跳過電影院直接在網路上架電影的「褻瀆」行為。雖然有其他連鎖電影院跟進AMC的抵制行動,但緊接著票房市佔率高達40%的Disney也宣布將打破空窗期把未上映電影送上Disney+串流平台,AMC等電影院並沒有立刻表態要連Disney一起抵制。這場「抵制」大戰中顯然要比的是誰的氣長,能有足夠現金挺到最後一分鐘。手上有近500億美元現金的Amazon隨即向老師舉手說:我!我!是我!
    (報導原文:https://bit.ly/2LgGj4X)


    2.大人行行好別再討論Adele的身材

    衛報這篇女性主義專欄的第一句顯然就說明了一切:“Hello, it’s me: I was wondering if we could leave Adele alone” Adaele身上有比身材更值得議論的特色,比如她的15座葛萊美和1座奧斯卡,比如她的收入之高以致於她一個人繳給英國政府的稅等於Facebook整家公司在英國繳的稅(或許真正的議題是這些高科技公司到底如何嫻熟於操弄政府租稅政策)。這個父權社會大概從夏娃誕生以來就執迷於評論女性身體,以致於連全球大爆發的恐怖疫情都無法轉移大家對於Adele身體的凝視。唯一能中斷這荒謬惡習的方法,大概只剩下彗星撞地球或是火星人來襲之類的了。
    (報導原文:https://bit.ly/3bkxPVi)


    3.Netflix快來抄!電影台的主持人是有線電視的珍貴傳統

    TCM透納經典電影頻道或許是早已過時的史前遺跡,但他們也留下上個世紀影迷文化的傳統——電影台放映正片之前的主持人演前導聆。從1950年代電視開始普及以來,電視頻道播出電影之前就會安排主持人提供解說,藉以讓時數不等長的電影可以湊滿符合電視時段安排的兩個小時整。這些充滿個人風格的主持人(尤其喜歡惡搞觀眾的恐怖電影節目)替頻道帶來性格,讓觀眾產生更深刻的認同。由AMC持有的一家專營恐怖片的串流平台Shudder是少數試著引入這個有線電視傳統的新服務,他們在從來都沒有廣告破口的串流電影中特地開了破口,讓知名的主持人Joe Bob Briggs現身講解幕後花絮和彩蛋。「看見熟悉的老面孔對大家講述這些故事,會讓電影的觀眾更加愉快」Briggs說。
    (報導原文:https://bit.ly/2YSiZCB)


    4.我們放任科技公司一手毀了新聞業,現在終於開始悔改

    Google和Facebook等公司大量仰賴新聞的流量來維持營運並賺進滿滿荷包的錢,卻始終拒絕為這種新聞聚合服務支付任何費用。加上這些科技公司仰賴的是一整個集體的新聞產業而非特定一家媒體,所以一家媒體的抵制對其不痛不癢。這種談判力量的失衡導致媒體一直很難從家大業大的科技平台中談判到任何付費協議。這件事終於開始改變:澳洲已經成為首個立法要求科技公司對新聞流量付費的國家,法國也有類似的立法即將生效,此外包含冰島和馬來西亞的政治人物也開始關注類似的議題。姿態較軟的Facebook
    去年就開始固定付費給媒體,但更加狡猾的Google則永遠只在受到政治壓力的時候拿出一些實驗性的計畫來吸引媒體合作。他們甚至索性在西班牙拿掉Google News來抗拒依法付費。現在新聞產業終於開始在鬥爭中有所斬獲,科技公司的防線即將像骨牌一樣潰散瓦解。
    (報導原文:https://nyti.ms/2SXnxnH)


    其他今天也應該知道一下的事
     ̄ ̄ ̄ ̄ ̄ ̄ ̄ ̄ ̄ ̄ ̄ ̄ ̄
    ➤這是什麼美妙的時代讓Jean-Luc Gogard透過Live Instagram替全世界影迷上一堂大師班(https://bit.ly/2xSKFfD)

    ➤中國政府公佈電影院重啟標準後Imax的股票在香港股市應聲上漲(https://bit.ly/35POfDP)

    ➤今年坎城影展入選的電影雖然不會出現在坎城的電影院裡,但將會遍地開花出現在多個合作的影展中(https://bit.ly/2YZ3cSR)

    ➤Microsoft的Office 365和Exchange Online將提供新功能防止你不小心按下reply-all發信給公司上上下下8000人之類(https://bit.ly/3ciZQh8)

    ➤James Cameron瘋狂的《Avatar 阿凡達》第2、3、4、5集總計將耗資10億美元(https://bit.ly/3fIaFf0)

    ➤上海迪士尼樂園今天在嚴格的口罩和社交距離規定中重新開幕(https://bit.ly/3fFUyhZ)

    ➤ 韓國最大電影院經營者CJ-CGV旗下Yeouido電影院開始測試非接觸式電影院體驗——用機器人、購票APP、取票機、驗票機來取代第一線真人員工(https://bit.ly/2WPbji9)

    ➤ Ben Stiller的父親、美國老牌喜劇演員Jerry Stiller因自然原因過世,享年92歲(https://bit.ly/2Aj5cuN)

    ➤ Tesla對不讓他們工廠開門營業的加州地方政府提告,並威脅要把工廠搬去別的地方(https://bit.ly/2zuK9oq)

  • 震達等大人廣告演員 在 聽艾綸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2-01 12:44:27
    有 133 人按讚


    我這人很簡單,沒穿衣服我就給讚給分享。

    【橙花油系列影片之導演的話】

    如果要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我們時間寵愛這個團隊的話,大概只有瘋狂這個字比較符合我現在的感受。我們團隊老是因為我的任性,被迫成長,被迫學習自己原本不擅長不熟悉的事情,但回頭看過去,我們卻也都因為我們的成長而感到驕傲。

    讓我們成長的橙花油👉 https://lihi.cc/GKoPw

    這一次的企劃,挑戰了我們所有人,包含我自己。
    我第一次當導演,第一次自己寫腳本畫分鏡,我的時間被壓縮到連走在路上,以及幫孩子煮飯的時候,都還在想腳本與設計畫面。還好有我們堅強的團隊在後面支持我,不管是統籌聯繫與溝通協調,敲定演員與美術,我們完全不假他人之手。我們在一天以內,找好所有需要的人,無論是攝影師、燈光師、剪輯師,甚至是器材與場地。

    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可能的任務,而我們做到了!

    在我心中,關於美的定義,除了主觀的喜歡與否,還有很多種美等待我們發現。
    這一次我們找了五位來自不同地方不同領域的代表人物,大家都不是專業的演員,他們都是真真切切的用他們真實的生命歷程,來跟你傳達,在我心中來自各種不同的美麗。

    #首席芭蕾舞者王倩如,來表達女性的優雅美,因為專業與優雅,是最符合我心中對品牌的期待與一直努力走著的道路。
    在影片的腳本與選角的時候,在我心中就有一個很明確的形象,我需要一個顴骨高臉頰凹,鎖骨明顯與一個高又飽滿的額頭,同時她要是個職業舞者。當朋友傳來倩如老師的照片的時候,我知道,她就是我要的人。
    她不只是一個連手指指尖都有生命力的舞者,更是一個生命有故事有層次與靈魂芳香的女性。當她在人生最輝煌的時期,站上國際芭蕾舞首席的夢幻地位後,卻被老天開了一個大玩笑,遭遇了一場嚴重的意外,一度中斷了她生命中最愛與最重要的舞蹈,卻也讓她停下來思考,如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否以前有好好聆聽自己心裡的聲音,終於再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健身教練陳邦安,用他的鍛鍊與不放棄的意志力,用肌肉的力與美來表達他對自己生命的尊重與熱情。
    一方面也是我自己開始重拾運動的興趣與習慣,所以我設定了這個角色進來,希望大家也能感受到健身對身心靈的好處。透過了朋友的介紹,找到了這位有著天使的臉龐,同時擁有魔鬼身材的健身教練。現場看到他的時候,那個震撼感就像是看到超人克拉克,或是美國隊長那樣的形象,帥氣又不蠻橫的臉蛋與身體。
    健身,在他人生的選擇當中,改變了他的一生,他也希望將自己變成一個有影響力的人,能夠把健身對他的改變,不只將這份美好帶給他身邊的人,更擴大影響到更多的人。

    #眼科醫師吳怡頡,來詮釋我們想要守護的,從我們眼睛可以看出去的美。
    很多時候,我們太容易把一切都想得理所當然,包括呼吸的空氣,眼裡的太陽,卻忘了自己其實有多幸福與幸運。我自己從小受視力不良之苦,小時候常常走路跌倒,長輩以為我只是貪玩而受傷,因此錯過了視力矯正的黃金期,當我發現我有400度的散光,0.1的視力的時候,已經是我的小學六年級了。
    我這還是幸運的了,我與我先生幾年前飛到孟加拉,探訪受惠孩子的家庭,以及視察我們捐款的眼科基金會的教育項目,捐款是用來教導更多的醫生施行眼科手術,進而讓醫療能夠更普及在當地。我們探訪的那一區,那間可以有許多孩子因為母親營養不良導致早產,還沒完全發育時躺進了保溫箱,因為保溫箱的高濃度氧氣,讓他躺在裡面得到生命,卻失去了視力而看不見這個世界。根據統計,這樣的孩子在孟加拉,因為社會醫療環境與家庭經濟因素,通常活不過三歲。一邊參訪,一邊聽著他們那無能為力的環境與故事,也暗自的反省自己是不是不夠知足。

    這個世界,永遠有比你好與比你差的人,只是你選擇想要往哪裡看去,只是你選擇要往什麼方向看自己。

    #整外醫師陳振坤,則是來演繹出人們看見自己的美,也是我們一般人最熟悉最認知的外在美。
    他是大家眼中的佼佼者,台大醫科台大訓練出來的整形外科醫師,他對於生命與生活的要求上,可是一點都沒有少,就如同他在工作上的追求。雖然我們這輩子都還有很多要學習的事情,但是重要的是態度,你可以不會,但是你不可以不學。
    他認真追求生命的美,是當時非常吸引我的。我從未認識過一個人,可以幽默風趣,也可以每天晚上奮而不懈的持續閱讀,不管是專業的論文,或是他想要新學的項目,不管再怎麼累,他都堅持不斷的精進與學習新的事物。
    對他來說,他見證了無數變美後帶來的幸福,讓他決定堅持在這條整形的道路繼續努力,繼續為更多人帶來幸福與自信。

    #新媒體作家周信佐,用他溫柔的方式,來去對抗大人世俗的眼光。
    這一系列影片,我們除了想表達這些外顯與外在的美,同時也找了對於人生的工作,有豐富體驗的新媒體作家,來詮釋他生命那塊溫柔的美。
    大人總是用那些你應該怎麼樣,你不應該怎麼樣的框架在框著你,卻沒有看見你心裡的那個真實的你,只是想用普羅大眾的價值觀在評量你。而信佐卻用他溫柔的眼神,經歷過數十種工作的洗滌,讓自己能夠成為一個看事情有更多角度更多面向的溫柔靈魂。
    人生不是只有一種成功的定義,價值觀也不是只有一種模型,讓自己與讓別人感到舒服,是讓我們成為一個溫柔的人最重要的課題。

    他們都有他們的故事,相信你,也有。
    我們一起來享受 #橙花油,相信它能夠,帶給你的美好。

    最後,要感謝的人真的太多,感謝我的團隊,大家同心協力的在假日出來拍攝這一系列的影片,還有回來公司後的一系列後製。感謝我的攝影師好友 
    郭政彰,在我臨時提出任性要求,跨刀接了我們這個瘋狂的拍攝案,這段期間陪我馬拉松式的討論廣告的畫面與我要呈現的感覺。感謝剪接師Michael,親自來攝影棚跟拍一天,直接在拍攝當下討論剪細節與轉檔,在一天多一點的時間,連大半夜也陪我沒睡的被我騷擾修改影片,終於最後在影城的奪命連環call下,把檔案都順利成功的交付出去。最後,特別感謝Visio Light 光揚有限公司,贊助了我們當天拍攝的燈光器材與場地,讓我們拍攝當天有各種燈具可以供我們任性的使用。

    要感謝的人太多太多。但最重要的是,希望我們所有人的努力,可以被你看見。這樣,我們都值了。

    一起來享受橙花油的美好
    👉 https://lihi.cc/GKoPw

    #我們電影院見
    #太多的感謝
    #橙花油
    #時間寵愛

  • 震達等大人廣告演員 在 塔咪的生活狂想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3-09-10 21:34:39
    有 8 人按讚


    職業婦女那一段寫得實在太貼近現實啦><
    很喜歡文中的這段話,
    "孩子是父母親的一面鏡子,孩子某些令你不悅的行為,是你自己也不喜歡的自己的行為。"

    為人父母者,大家一起加油努力!!

    不要用責怪孩子的方式抒解自己的感受

    文﹨伯尼.西格爾醫師(身心靈整合療癒暢銷作家)

      許多人不了解,我們說出口的話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多麼重要。長輩在孩童成長期間使用的言語,能幫助培養孩童的自尊與自我價值,讓孩子比較不會染上吸毒或出現其他自我毀滅行為。其實孩子的錯誤行為都只是在找尋一種感覺,一種應該要從父母、師長、長輩身上獲得卻從未感受過的感覺。事實上,根據研究顯示,心理健康的孩子身體也比較健康。

      我們與外界的聯結及人際關係,早從童年時期就開始建構並賦與意義。我的家庭很罕見,我備受父母疼愛,在學校不惹麻煩。我尊敬父母親、更愛他們,而他們也是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父母親的諄諄教誨總是與我同在,若是我向父母親許下承諾,我也必定會遵守。

      我總是認為,若想要鼓勵孩子,就要在其他大人面前稱讚孩子,而且是要在孩子們聽得到的範圍內。這麼做有什麼幫助呢?猶記童年時期,我無意間聽到父親對他的朋友說:「這小孩將來不管做什麼都一定會成功。」當父親說話時,他以為我人在屋外,所以我知道他是真心相信想的,這讓我覺得自己非常非常棒,比他當面稱讚我的感覺還好!本書作者「麥德哈斯」也同樣發現這個技巧,並稱它為「偷聽的讚美」,在第七章有深入探討。

      另外一個重點是:批評也能幫助孩子,不過必須是具建設性的批評,不妄下評斷,批評方式要像教練批評隊員、或導演批評演員一樣,是要能幫助團隊成員改善行為模式、臻至更完美的境界。若告訴孩子:「你…有問題!」這不是在批評孩子的行為或能力,而是在傷害他們。就算你不喜歡孩子們的某些行為舉止,還是要表達你對他們的愛,麥德哈斯在本書也清楚解釋了這個觀念。

      不要將自己的錯誤或問題投射在孩子身上,如果與孩子發生爭執,試著聆聽他們的批評,然後記得說聲「對不起」,這麼做能讓心理創傷癒合、強化親子關係。父母親不為自己找藉口,並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這樣的身教正是給孩子們最好的示範,而且,父母親應該常常用「我」這個字來表達自己的感覺,而不是用責怪孩子來解釋自己的感受,當父母這麼做時,就是在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在批評孩子,孩子回應時也不會感覺受到責備,麥德哈斯在第三章中針對這個觀念做了詳盡的解釋,同時舉出許多例子,讓父母親們可以自己練習。

      在此我以自己的經驗為例。多年前,我兒子考慮買輛機車代步,我和他分享自己當外科醫師時親眼見到的機車車禍實例,不過兒子仍相當堅持,我們辯論了好長一段時間,我老實說出自己內心的擔憂,每次只要想到他騎機車,我就一定會提心吊膽,擔心接到他出意外的電話;兒子不斷與我爭辯,測試我的態度,他最後終於放棄,還回過頭用我說的話來說服朋友「不要買機車」。

      我的家人已經學會使用特別的說話技巧來達成想要的目標,如果我言行過於頤指氣使,孩子們會說:「爸,你現在不是在開刀房。」每當聽到這句話,我就會收斂態度;另一個例子是我太太讓我安靜的妙招(我來自成員眾多、吵鬧喧譁的大家庭,所以我的音量有時對她來說過於壓迫),我家養滿各種寵物,我太太如果想讓我放低音量,她只需對我說:「親愛的,你嚇到可憐的小動物了。」

      我經常讓孩子體會「邏輯結果」,就像麥德哈斯在書中倡導的觀念,以我自己為例,當孩子們還年幼時,常常在屋內狂奔和打架而弄壞東西,我通常不會去修理那些被壞掉的東西,孩子們必須與他們的傑作共處一室,這種結果是非常有效的溝通工具。

      可別忘記,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漠不關心。在親子溝通中,漠不關心的代表行為就是:只告訴孩子們該做什麼,卻沒有靜下心聆聽他們的想法。我的經驗就是最好的教訓,當我靜下來聆聽孩子們說話、了解他們的問題,他們總會對我說:「爸,謝啦,你幫了好大忙。」可是如果我沒有聆聽就直接建議該怎麼做,他們會說:「你根本沒幫上忙。」聆聽孩子說話,就是給孩子機會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處境以及需要做什麼。

      聆聽很重要,因為聆聽能幫助了解問題所在,一旦了解問題所在,你就能釋懷,親子關係也能獲得修復。有時孩子的言行讓我心痛,我會直接告訴他們,然後他們就會跟我分享最近生活中的遭遇,解釋那些言行背後的原因,我們會因此合好,並讓傷痛過去。請記住,孩子是父母親的一面鏡子,孩子某些令你不悅的行為,是你自己也不喜歡的自己的行為。

      時至今日,我的孩子都已長大成人,我們還是經常保持溝通,不管是面對面或講電話,每次對話結束後一定會說:「我愛你。」在我和孩子的對話中,這三個字和其他字詞相比出現頻率居冠,生活中越常聆聽孩子說話,孩子更有可能對你說出這三個字。

      只要打從心底疼愛小孩,並按照麥德哈斯在本書中提列的準則來做,一定可以避免把小孩變成沒自信的醜小鴨,結果讓孩子們得掙扎找出屬於自己的美麗、重塑自己。請務必:聆聽、相信、療癒。

    作者序

    戒掉殺傷力強大的語句,改用「健康句型」

      我是做事很有效率的人,因此獲得許多稱讚(有些讚美實在言過其實),像是「高效率女士」、「邏輯女士」、「高速火車女士」(別在我的軌道上徘徊嬉戲,否則會被壓扁),像個龍捲風一樣在某些情況也許有用,但在某些時候卻可能會造成嚴重災難。

      其實高效率與我的人格特質並不合,比方說,我喜歡與病患接觸,如果沒有機會與病患接觸、保持互動,就失去當醫生的快樂與價值。但如果是站在效率的觀點來看,就理論上而言,我應該是神色匆匆地衝進診療室,將一根難聞的木片伸進病患嘴中,用小手電筒草草照一下那深深的黑洞,只看一眼馬上宣布:「扁桃腺發炎,吃藥一週後再回診。」然後不發一語走出診間。

      當然了,我的工作做完了沒錯,但病患怎麼辦?我要是旋風般地來去,病患只能尷尬又震驚的留在診療椅上,接著感到不知所措、氣憤填膺;更糟的是,當病患離開時,只會覺得自己像個預約掛號的數字,而不是有血有肉、過著有歡笑有淚水人生的人,他自覺喪失生為人的自尊,還覺得(至少在醫生眼中看來如此)自己只不過是個沒有面孔的病患,額頭上被蓋上「扁桃腺炎」的戳章;他應該打死都不會再回診(除非回來要求退費、或嚴詞訓誡我一頓),同時我也強烈懷疑,他是否真的會聽從我的診斷建議;對我來說,這種情況讓行醫變成是一連串的「組裝生產線工作」:冗長乏味、毫無成就感。

      當初選擇當醫生是因為我喜歡與人接觸,喜歡跟每位患者互動,不只是聽他們描述病症、向他們分享我的見解、幫助他們痊癒,我更喜歡了解他們的人生故事、家庭、心事及夢想。與病患保持良好互動讓我的醫師生涯增添更多豐富體驗,而且良好的醫病關係還為我培養出一群忠實、認真遵從我建議的病患,總而言之,這是雙方都獲得療癒的經驗。

      職業婦女的崩潰育兒經驗

      開始行醫的頭幾年,我總在醫師與母親這兩個角色中切換、掙扎奮鬥,特別是在下班回到家時,看到五個小孩把家裡搞成一團大災難,本來應該是辛苦工作後的平靜避風港,卻在轉眼間變成核子彈試爆現場。某一天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天晚上回到家時,我發現馬桶座墊上貼滿衛生棉墊,四歲的兒子對此感到興高采烈,因為他覺得親愛家人們的屁股得以在如廁時保持溫暖、不會著涼。兒子還來不及開口解釋,我就對他大吼:「你到底以為自己在做什麼?你知道這些東西有多難撕掉嗎?回自己房間去,馬上!」

      不到五分鐘後,十歲的兒子像是雨季後忙著翻耕的勤奮農夫,他雙腳沾滿泥巴,在廚房地板踩出厚厚一層泥,衛生棉墊事件已經搞的我怒氣沖天,現在又來這招,我不禁大吼:「不要搞的亂七八糟!我身體不舒服,我說過多少次,進屋前要先脫鞋,我都懶得再說了!」當我在忙著擦地板善後時,聽到八歲兒子威脅妹妹要把她的芭比娃娃拿去餵狗──那隻威瑪犬「柔伊」,牠是我們家重達七十磅的萬能垃圾處理器。我齜牙咧嘴威脅警告兒子:「小朋友,要是你膽敢讓柔伊嗅一下那個娃娃,就等著被禁足一年!」我醜怪的模樣彷彿經典恐怖片《大法師》的場景。

      同一時刻,大兒子正以二十五萬分貝的嚎嘯聲浪在嚎啕大哭,我彷彿看到家中最澄澈高雅的水晶杯因禁不起聲波攻擊而應聲碎裂;我高聲吼他:「你就不要讓我走到你旁邊,到時候我一定讓你哭個夠。」此時最小的女兒也沒閒著,她正全神貫注(我找不到比全神貫注更恰當的形容詞)地做自己最喜歡的事:開心地從鼻子裡挖出黏涕涕、濕答答的鼻屎。我用跑百米的速度衝上前阻止她把鼻屎塗在咖啡桌上,但我並不知道,孩子們在地板上噴了家具蠟,這樣他們就能穿著襪子在地板上溜來滑去;瞬間我像曲棍球圓盤衝出柚木地板,同時非常不淑女的尖叫:「不要再挖鼻孔了,那很噁心!」 

      等所有混亂告一段落後,每個人都哭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我的神經緊繃如弦、魚尾紋深陷、眼角旁的小肌肉不自主地抽搐,更慘的是,那麼多時間過去了,我發現自己竟然連一件事都沒完成!我的腦海深處不斷重複迴響起「卡岡,帶我離開」的電視廣告詞(註:卡岡是美國沐浴產品品牌,廣告描述一位家庭主婦打開房門,發現孩子正在展開枕頭大戰,房間凌亂不堪彷彿核爆災區,主婦露出絕望無助、束手無策的表情對著空中大喊:「卡岡,帶我離開!」

      接著就是主婦快樂泡澡抒壓的畫面),我決定學廣告的內容,來洗個很長很長的泡泡浴,順便讓自己反省,思考剛才的情況。泡在浴缸沒多久後,我開始自問:「我對待小孩的態度與方式,為何與對待大人完全不同?」另一個重點更讓自己疑惑不已:「我這麼做,對任何人一點幫助也沒有!」

      我內心深處明白,自己並不是唯一一個犯這種錯的家長,還有許許多多的家長也如此。我泡澡泡了好久,全身皮膚都快皺成超級大梅乾,我假裝沒聽到浴室門口的敲門聲、還有小小手指扭動門把的聲音、以及飄盪空中的嗚咽啜泣聲。我腦海中全是鄰居、朋友、在賣場遇到的陌生人、大賣場推車上蹣跚學步的小孩,這些大人們和小孩講話的樣子沒比我好到哪。就在洗髮乳和潤髮乳交會的瞬間,我靈光乍現:環顧歷史,世世代代的父母用在孩子身上的溝通方式,絕對不敢用在成人身上。

      我開始思考:傳統的親子溝通除了「毀滅歐姿與哈里特的和諧家庭夢想」(註:《歐姿與哈里特》(Ozzie and Harriet)是美國長壽影集,演出五○年代美國人心中的完美家庭樣板,家庭成員是一對夫妻與兩個兒子,他們在戲裡戲外都是一家人),其他都是以相當沒有成效的方式宣揚「順從美德」。傳統親子溝通法對孩子的自尊沒有任何影響嗎?對時下青少年問題沒有部分責任嗎?更重要的是,若傳統的親子溝通確實造成上述問題,那麼改變傳統溝通方式是否有助於型塑更美好的社會呢?肥皂泡沫覆蓋全身髒汙的剎那,天啟般的靈感相繼降臨。

      我沖掉滿身泡泡、拆除馬桶座墊上的所有衛生棉墊、清洗廚房地板上的泥巴、安慰五個小孩、吻去他們的眼淚,接著我便展開一項任務:「假設並驗證對孩子說的話與當今社會現況確有關聯。」為了找到答案,我與數以百計的家庭、教師、孩子、祖父母、與孩子常態性互動的成人做訪談。我把發現的結果與自己個人的經驗省思做比對後,答案清楚浮現:我們對孩子說的話具有關鍵影響力,足以決定孩子長大後是否能成為有道德、負責任的成年人。

      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

      幾世紀以來,我們與孩子的互動有兩個主要錯誤,第一個錯誤是:有些對孩子說的語句是在鼓勵他們尋求大人的認同。當然了,若孩子為了尋求我們的認同,願意在我們行經的路上灑滿玫瑰花瓣,這對我們來說是多美好的期待;然而當孩子長大後,也會開始去尋求其他人的認同,但這些人不一定都像我們能發自內心為孩子好,也或許這些人的道德準則、價值觀與我們南轅北轍。

      第二個錯誤:有些大人說的話會阻礙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有些使得孩子們無法客觀獨立思考,有些造成孩子無法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有些則使得孩子根本失去自主思考能力。當孩子無法發展健康的自我邏輯思考能力時,他們就只好依賴別人替他們思考;沒有邏輯思考能力,孩子們就無法有效篩選並解讀外界訊息,所以他們相當容易受到外界各種訊息影響(不管是正面或負面訊息),但外界訊息經常是不當的誘惑,無法正確教導孩子們良好的道德與價值觀,因此沒有思考能力的孩子就很容易受到同儕、媒體、流行文化的影響,出現不負責任、不道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的行為。

      也許你不置可否,認為今日社會上大多數孩子都還是乖巧且負責,不過這難道不是因為想要討好父母親或其他人所做的表面行為嗎?難道不是孩子想躲避訓戒和懲處的方法嗎?當無人監管時,他們還可以同樣保持良好行為嗎?事實上,孩子們大多數的道德原則是根據自我放縱的「需要」與「想要」,孩子們行為的導向是誘惑型塑、衝動行事、渴望他人批准,也或許三個原因都有。
      換句話說,孩子之所以會做「對的事」,主要是因為有一個或多個狀況:

      ◆對他們有好處。

      ◆每個人都這麼做。

      ◆若不做「對的事」,可能會受處罰。

      要有負責任的行為,首先要有明確的邏輯思考能力。邏輯思考能力具有抵禦的力量,能夠抵擋外界不斷入侵的誘惑及內心的欲望,也是通往寬容、快樂與全人的關鍵。

      本書中我列出一些具傷害力的句型,乍讀之下可能覺得訝異,甚至感到震撼(不過照顧孩子多年的人應該不是那麼容易受驚嚇)!你心中可能暗忖:「天哪,這些話我常常說,但看起來好像還好!我的孩子沒有塗黑色唇膏、染紫色龐克頭、沒有被學校退學、也沒有虐待小動物呀,事實上,他真的沒什麼問題,只是有孩童過渡到青少年時期常見的小毛病:易怒、說謊、不合理的要求、無病呻吟等,這些毛病能多嚴重啊?」不過,只要繼續閱讀就會發現,書中列出的話語是如何改變、扭曲、阻礙孩子們自主決定的過程。

      閱讀本書後會發現:當戒斷那些具傷害力的句型後,會使得日常生活可用的句型瞬間驟減,而用其他外國語言來填補語句缺口也不是好辦法,因此我在書中列出多種較健康的替代句型,它們都有助於鼓勵孩子建立自主且理性的思維脈絡,如此才能在往後的每日生活中做出負責任的決定。

      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改變父母親與孩子的溝通模式,讓孩子習得智慧抉擇的方法,父母親則要退居孩子身後。靜心省思片刻後一定能明瞭:社會的道德品格環境是由「負責任的決定」羅織而成,任何打壓、阻擋或削弱邏輯思考能力的話語,都是促成當今社會道德日益崩壞的幫凶。

      事實上,今日年輕人、家庭、社區,甚至到整體社會面臨的問題,我相信代代傳承的「大人句型」就算不需負全責,也要負大部分責任;既然已經徹底了解語言與社會現況間的關聯,就能進一步了解問題核心,了解問題核心後,就能戒掉殺傷力強大的語句,改用「健康句型」來培養孩子成為有道德、負責任的成人,更能幫助社會重拾失落的道德,這種「健康句型」絕對有助於開闢未來更閃亮的日子。

    書名:無心的壞話,會寄放孩子一輩子:培養正向好孩子的日常教養替代句全書
    Hearing Is Believing: How Words Can Make or Break Our Kids
    作者:伊麗莎.麥德哈斯

    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junderch…/exep/prod/booksfile.php…

    這裡是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read.lif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