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震旦行創辦人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震旦行創辦人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震旦行創辦人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震旦行創辦人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6萬的網紅張哲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上圖在每一家鬍鬚張的門市裡都可以看得到,根據其官網所述,左邊是鬍鬚張創辦人張炎泉,右邊是他的大兒子張永昌(現任鬍鬚張董事長),攝於1981年。不過,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時,便覺得怪怪的,第一、左邊的人的光影與整體光源不符,第二、兩人穿著的時節不統一;一短袖、一長袖,第三、畫面右下角那把筷子和最左...

  • 震旦行創辦人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2-03 16:18:21
    有 2,150 人按讚


    上圖在每一家鬍鬚張的門市裡都可以看得到,根據其官網所述,左邊是鬍鬚張創辦人張炎泉,右邊是他的大兒子張永昌(現任鬍鬚張董事長),攝於1981年。不過,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時,便覺得怪怪的,第一、左邊的人的光影與整體光源不符,第二、兩人穿著的時節不統一;一短袖、一長袖,第三、畫面右下角那把筷子和最左邊的筷子樣貌一模一樣。

    下圖則是翻攝自一本介紹臺灣米飯歷史的書(謝謝網友王十元提供),出版於1981年,看起來應該就是上圖的原始樣貌,左邊藍衣男子是鬍鬚張現任董事長張永昌的大弟張誠吉,右邊則是張永昌,戴著相同款式的眼鏡的兩人,看起來外貌極為相似。這張照片完全解開了我對於上圖的疑惑。

    底下是一篇介紹鬍鬚張發展沿革的文章,原刊登於2015年3月2日發行的《壹週刊》雜誌,特轉載於此供各位參考,或許能夠解釋為什麼這張照片會產生如斯的改變。

    【老店人生】鬍鬚張 漲聲背後的兄弟拆夥

    日前滷肉飯連鎖業者「鬍鬚張」以加強食安檢驗等成本提高為由,調漲四個品項,一個排骨便當更要價104元,同時也是去年第四度漲價,引發消基會批評轉嫁消費者沒道理。不少網友喊出拒吃的同時,也好奇這間「漲了又漲」的老牌連鎖店究竟是何來歷。

    本刊曾連續於2009、2011兩度專訪「鬍鬚張」,也看見它快速擴店背後兄弟分道揚鑣的歷程。以下為整理節錄:

    鬍鬚張創立於1960年代,第一代張炎泉是雲林人,本來是木工師傅,台北謀生後轉行當攤販,與三叔在民生西路、太原路口等地擺攤,先賣鹹粥,再換油飯、筒仔米糕,五年後換成賣滷肉飯。

    不過,讓滷肉飯走出騎樓與台灣的,是第二代長子張永昌。1979年,他說服父親租下寧夏夜市店面,結束18年路邊攤歲月,不僅如此,他還在店裡裝設冷氣和洗碗機,又設收銀機開發票,在當時都是創舉。

    張永昌的太太郭碧芬回憶說:「夜市的人都在背後說,滷肉飯哪有做成這款的,鬍鬚仔太寵兒子了!」此時,張永昌的三個弟弟張誠吉、張永昇和張世杰都陸續加入,由於生意太好,早晚班都用到26個人工,每日平均賣720碗滷肉飯。

    1986年,張永昌用年薪500萬元的代價,挖來前震旦行總經理張燦文當顧問,擬訂戰略,並引進責任中心制,準備發展連鎖事業。但張炎泉擔心一家溫飽都賠了上去,堅決反對。

    然而張永昌到頭還是辯贏老爸,1987年,鬚鬚張第一家分店在北縣三重開張。張永昌說:「我花很久時間才說服他,我說,驚驚袂著等(害怕就到不了巔峰)!」眼看兒子順利跨出步子的張炎泉,樂得天天抱著孫子在寧夏夜市走門串巷,想不到卻在出海釣魚,船被遠洋漁船攔腰撞上而喪命。

    當時鬍鬚張正準備開第3家店,噩耗傳來,張永昌挑起擔子,召集家族成員和幹部開會,他說:「不要猜忌,毋須不安,兄弟沒有爸爸,一樣要團結。」張永昌力穩陣腳奏效,父親去世後一個月,鬍鬚張第3個據點承德店順利開張,接下來3年內又陸續追加了4間店。

    1992年,鬍鬚張位在太原路巷內的3間中央廚房,因噪音和衛生問題,連續遭到台北市政府稽查並開罰。「中央廚房不能動,配送立刻出問題,那是鬍鬚張生死存亡的關頭,我力排眾議,決定去五股買地蓋中央廚房,雖然6000萬元貸款超出負擔,但我還是認為要繼續前進,不能開了7間店就停了。」

    隔年,近二億元打造的鬍鬚張五股中繼廠(中央廚房)開始運作,估計可以承擔77家店的食材供應和配送。張永昌說:「真是吃了好膽藥搏下去,否則鬍鬚張不會有今天!」

    儘早擺脫建完廠後沉重的利息負擔,張永昌決定開放加盟,然而這個決定卻讓張家兄弟間的矛盾檯面化。儘管張永昌高薪聘用專業經理人,又導入現代化管理制度,但鬍鬚張還是間家族色彩濃厚的企業,各房妯娌難免為大小事鬧得不愉快。張永昌的大弟張誠吉說:「結婚前,四個兄弟好比一把筷子,怎麼都折不斷,結婚後卻不再是那麼回事。」

    鬍鬚張加盟拓點計畫啟動幾年後,張誠吉決定和大哥分道揚鑣,用800萬元賣掉手中股份,去士林開了「陶碗」魯肉飯,3年後,張永昇也離開鬍鬚張,到北投開了「小味豆」魯肉飯。

    除了已升任總經理的張家老四張世杰外,張永昌和大弟、二弟已經很少來往。張世杰說:「合在一起,局面會比今天更好。」然而做大哥的卻不這麼想。張永昌說:「就算回來,同樣的事情還是會發生。」

  • 震旦行創辦人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2-03 16:18:21
    有 2,146 人按讚

    上圖在每一家鬍鬚張的門市裡都可以看得到,根據其官網所述,左邊是鬍鬚張創辦人張炎泉,右邊是他的大兒子張永昌(現任鬍鬚張董事長),攝於1981年。不過,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時,便覺得怪怪的,第一、左邊的人的光影與整體光源不符,第二、兩人穿著的時節不統一;一短袖、一長袖,第三、畫面右下角那把筷子和最左邊的筷子樣貌一模一樣。

    下圖則是翻攝自一本介紹臺灣米飯歷史的書(謝謝網友王十元提供),出版於1981年,看起來應該就是上圖的原始樣貌,左邊藍衣男子是鬍鬚張現任董事長張永昌的大弟張誠吉,右邊則是張永昌,戴著相同款式的眼鏡的兩人,看起來外貌極為相似。這張照片完全解開了我對於上圖的疑惑。

    底下是一篇介紹鬍鬚張發展沿革的文章,原刊登於2015年3月2日發行的《壹週刊》雜誌,特轉載於此供各位參考,或許能夠解釋為什麼這張照片會產生如斯的改變。

    【老店人生】鬍鬚張 漲聲背後的兄弟拆夥

    日前滷肉飯連鎖業者「鬍鬚張」以加強食安檢驗等成本提高為由,調漲四個品項,一個排骨便當更要價104元,同時也是去年第四度漲價,引發消基會批評轉嫁消費者沒道理。不少網友喊出拒吃的同時,也好奇這間「漲了又漲」的老牌連鎖店究竟是何來歷。

    本刊曾連續於2009、2011兩度專訪「鬍鬚張」,也看見它快速擴店背後兄弟分道揚鑣的歷程。以下為整理節錄:

    鬍鬚張創立於1960年代,第一代張炎泉是雲林人,本來是木工師傅,台北謀生後轉行當攤販,與三叔在民生西路、太原路口等地擺攤,先賣鹹粥,再換油飯、筒仔米糕,五年後換成賣滷肉飯。

    不過,讓滷肉飯走出騎樓與台灣的,是第二代長子張永昌。1979年,他說服父親租下寧夏夜市店面,結束18年路邊攤歲月,不僅如此,他還在店裡裝設冷氣和洗碗機,又設收銀機開發票,在當時都是創舉。

    張永昌的太太郭碧芬回憶說:「夜市的人都在背後說,滷肉飯哪有做成這款的,鬍鬚仔太寵兒子了!」此時,張永昌的三個弟弟張誠吉、張永昇和張世杰都陸續加入,由於生意太好,早晚班都用到26個人工,每日平均賣720碗滷肉飯。

    1986年,張永昌用年薪500萬元的代價,挖來前震旦行總經理張燦文當顧問,擬訂戰略,並引進責任中心制,準備發展連鎖事業。但張炎泉擔心一家溫飽都賠了上去,堅決反對。

    然而張永昌到頭還是辯贏老爸,1987年,鬚鬚張第一家分店在北縣三重開張。張永昌說:「我花很久時間才說服他,我說,驚驚袂著等(害怕就到不了巔峰)!」眼看兒子順利跨出步子的張炎泉,樂得天天抱著孫子在寧夏夜市走門串巷,想不到卻在出海釣魚,船被遠洋漁船攔腰撞上而喪命。

    當時鬍鬚張正準備開第3家店,噩耗傳來,張永昌挑起擔子,召集家族成員和幹部開會,他說:「不要猜忌,毋須不安,兄弟沒有爸爸,一樣要團結。」張永昌力穩陣腳奏效,父親去世後一個月,鬍鬚張第3個據點承德店順利開張,接下來3年內又陸續追加了4間店。

    1992年,鬍鬚張位在太原路巷內的3間中央廚房,因噪音和衛生問題,連續遭到台北市政府稽查並開罰。「中央廚房不能動,配送立刻出問題,那是鬍鬚張生死存亡的關頭,我力排眾議,決定去五股買地蓋中央廚房,雖然6000萬元貸款超出負擔,但我還是認為要繼續前進,不能開了7間店就停了。」

    隔年,近二億元打造的鬍鬚張五股中繼廠(中央廚房)開始運作,估計可以承擔77家店的食材供應和配送。張永昌說:「真是吃了好膽藥搏下去,否則鬍鬚張不會有今天!」

    儘早擺脫建完廠後沉重的利息負擔,張永昌決定開放加盟,然而這個決定卻讓張家兄弟間的矛盾檯面化。儘管張永昌高薪聘用專業經理人,又導入現代化管理制度,但鬍鬚張還是間家族色彩濃厚的企業,各房妯娌難免為大小事鬧得不愉快。張永昌的大弟張誠吉說:「結婚前,四個兄弟好比一把筷子,怎麼都折不斷,結婚後卻不再是那麼回事。」

    鬍鬚張加盟拓點計畫啟動幾年後,張誠吉決定和大哥分道揚鑣,用800萬元賣掉手中股份,去士林開了「陶碗」魯肉飯,3年後,張永昇也離開鬍鬚張,到北投開了「小味豆」魯肉飯。

    除了已升任總經理的張家老四張世杰外,張永昌和大弟、二弟已經很少來往。張世杰說:「合在一起,局面會比今天更好。」然而做大哥的卻不這麼想。張永昌說:「就算回來,同樣的事情還是會發生。」

  • 震旦行創辦人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6-21 08:00:00
    有 80 人按讚


    【臺大EMBA打造跨界學習平台‧展現多元融合社會創新精神】
     
    #NTU #EMBA #105級畢業典禮

    臺大EMBA自1997創立以來,每年匯集來自各行各業的精英,一同在臺大EMBA平台上跨界交流、創新學習,至今已經累積超過4000位專業、熱情以及關懷社會的校友。今年105級畢業典禮於6月15日於臺大綜合體育館盛大舉行,多位上市櫃公司包括萬旭電業(股)公司總經理張程欽、醫影(股)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謝穗徽、佳和實業執行副總翁偉翔、創業家兄弟(股)公司聯合創辦人郭家齊、正陽國際有限公司集團副總孫婕、NEC 總經理賴佳怡等共219位畢業生,再為臺大EMBA龐大校友群增添生力軍。

    🔹臺大-復旦EMBA境外專班 跨境創新 10年有成

    典禮首先由臺大管理學院郭瑞祥院長和上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的致詞揭開序幕。10年前,臺大開風氣之先,設立「臺大-復旦班EMBA境外專班」,打造多元文化學習平台,今跨境創新、10年有成,已成為「強強聯手」的平台,除了具有陸商、台商共學的獨特性,還能鏈結臺大、復旦兩校的學術和人脈資源,深獲兩岸企業高階經理人的重視,經由此學術交流平台,掌握兩岸經濟、企業發展趨勢,如上曜建設開發(股)公司董事長張祐銘、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亮勳、震旦行總經理周銘中、泰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特助宋佳欣、陶作坊創辦人林榮國、金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麥升、海將軍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嘉華等都是本屆畢業生之一。

    復旦班陸籍畢業生代表李真致詞時,也特別指出不同的觀點、不同的素材和不同的形式正能體現臺大復旦班的多元融合,世界因為不同而變得多元精彩,商界因不同而變得有趣刺激,過去三年所學到所有知識,是讓大家在認識和應對“不同”上有了更多的方法與工具,在學術自由的校園中獲取不同觀點,時時刻刻要記得去打破傳統思維模式。

    🔹臺大EMBA 社會創新的領航者

    臺大EMBA在2017年(20周年慶)首次傳達「社會創新」價值主張,繼去年將社會創新案例融入個案導讀基礎課程後,臺大EMBA執行長謝明慧說明,將自今(2019)年起,從倡議走向行動,更進一步鏈結校友、學校的資源,孵化及加速富含社會創新精神的新創團隊。而典禮上邀請到的校外致詞貴賓顏漏有,正是AAMA台北搖籃計畫共同創辦人及社企流股分有限公司董事,他指出,臺大EMBA期許成為「社會創新」的領航者,利用創新的方法來解決社會議題,作為臺大EMBA的一份子,如何透過實際行動實踐社會創新更是一份責任。他特別鼓勵畢業生,作為臺灣社會各行各業的菁英,都是有能力創造社會影響力的人,要勇敢地去探索對未來有意義的人生,並相信,努力一定可以改變未來,最後,透過串連大家的力量一起行動,一定可以讓臺灣社會變得更好。

    臺灣大學校長管中閔也蒞臨現場給畢業生勉勵的話,他引述幾年前他對「 社會責任」的看法:身處網路數位時代,我們必須用新的眼光來重新認識這個新的世界。社會責任就是善用自己的影響力和能力,讓台灣社會更加進步,而正面看待年輕人的價值並與年輕世代攜手,推動社會持續創新進步,就是大家畢業之後的功課。

    🔹「Seasons of Love」 伴隨最後一堂鐘聲響起

    台北班畢業生代表周釧培致詞時也特別感念師長們的諄諄教誨與化育之恩,並歸納出臺大EMBA在引導式教學、多元融合、重視團隊精神、鼓勵創業創新、重視社會創新和社交網路平台無限寬廣等特色。最後,臺大EMBA畢業生全體演唱百老匯音樂劇《吉屋出租》(RENT)的主題曲Seasons of Love,將在學三年的情誼交流都融入曲中,歌頌對友誼與生命的熱情。

    「105級下課了! 學業人生暫時落幕,大好人生正要開始。」伴隨最後一堂鐘聲響起,執行長謝明慧給學生最後叮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