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系派預告文#明天還有完整版
「台大神人多」是選校派的一大原因,但選系派的康傑學長雖然不是台大人,卻是很多台大人心中的神人。
大學期間他不只修到台大管院最難申請的兩門課,還成為助教;Jen跟Jason一起當台大夯課CTPS「解決問題理論與實務」助教時(第二頁)就非常敬佩他的思維、精神、各...
#選系派預告文#明天還有完整版
「台大神人多」是選校派的一大原因,但選系派的康傑學長雖然不是台大人,卻是很多台大人心中的神人。
大學期間他不只修到台大管院最難申請的兩門課,還成為助教;Jen跟Jason一起當台大夯課CTPS「解決問題理論與實務」助教時(第二頁)就非常敬佩他的思維、精神、各方面能力,畢業後還是相互砥礪學習的好麻吉💪🏽
管顧業背景的他,連選系的心得都MECE的拆解成三點,字裡行間都可以感受到他的真摯與用心,不只對指考戰士有用,每個大學生都會受用無窮,快分享出去吧!
「選校選系一直以來都是都是最難的選擇題之一,在工作一年後回首,當初選填大學時,選系不選校是我驕傲的選擇之一!接下來,想從三個角度跟大家分享,分別是心靈感受、校際機會與市場動態。
❤️針對#心靈感受,系所會是接下來四年你朝夕相處的知識與領域,在一個你選擇且喜愛的領域,不只在感受上特別舒適,也利於你提升在大學的主動性或是學習的表現,未來反而更能幫你爭取更好的課程、實習或甚至是學校的機會,同時享受成長以及大家美好的大學生活想向;反之,若是為了學校而選擇了不感興趣的科系,朝夕都要與不喜愛的領域相處,不僅感受痛苦,另外仍需持續準備門檻很高的轉系考,不僅花費時間,反倒是失去了好好體驗大學生活的機會。
🏫 針對#校際機會,現在學校們為了爭取更多機會與資源,開始大量的策略聯盟與產學合作,學校的邊際已經開是越趨模糊了,因此學校的分別不再如以往明顯。
校際聯盟如台大-師大-台科大、清大-交大-陽明-中央等校際聯盟,不只可以互相修課、交換學生甚至日常都有校車通行鼓勵交流。
另外產學合作又分兩個層次—有企業與學校開設的課程與合作計劃。
針對課程,如「管理顧問業」的 @bcg 與麥肯錫 @mckinseyco 的顧問們在台大開設#SCAP, CTPS等教授顧問方法論的課程同時搭配真實企業個案的實作,同時開放台大、師大、台科大、政大四所學校同時修課,甚至更開放200位以上不限學校的旁聽機會。
針對合作計劃,如清大具備新創加速器,不同校的學生都能互相組隊申請入住,一起合作創業點子,而不限制只有清大的學生。從以上跡象已經看出,跨校修課、跨校合作已經是新大學生的常態了,其中,若是你能以選系為主,在喜愛的領域表現出色,成績、實務經驗等等都更讓你俱備優勢申請到更多想上的跨校課程與計劃。
💼 針對#市場動態,過往有許多行業,都有所謂的Target School或是口耳相傳的學校慣例,代表嚴格的學校血統或是背景限制,如半導體大廠僅收台清交理工學院、投資銀行管理顧問商學院學生僅考慮台大與政大。
但隨著資訊的發達,以及學生心態的轉變,許多即使是在新竹、中南部、科技大學的學生多會主動透過跨校修課、網路資源應用與實習經驗,已經可以與傳統明星學校的學生分庭抗禮,而這些學生多半也持有回饋心態都會回去原本的學校帶領學弟妹,對接相對應資源,進雸提升告學校的學生實力、曝光與經驗,帶來正向的成長循環,所以現在市場上,半導體與科技業大廠多有台清交以外學生、投資銀行、管理顧問行業也開始有了清交商學院的學生。
傳統的Target School框架已經被打破,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喜歡的領域,深耕其領域變成你的實力、實力將帶著你朝向更裡想的目標、學校、知識與職涯邁進。
👉🏾總結而言,隨著校際機會的大量增加、市場需求的改變,以選系為主,培養自己專精的硬實力,將提供你自己更多的職場話語權與產業議價能力,幫助你大大朝自己的理想或夢想邁進。大學只是學習與成長的其中一環,但一定要記得,在學習與成長的過程,you never lose; you either win or learn!」
🕴️黃康傑 Jason|清大經濟系17級・交大經管所・BCG波士頓顧問公司實習生・蝦皮購物儲備幹部
⭐️如果有任何想問康傑的問題,歡迎留言在下方!
👨🏻⚕️重磅預告|明天選系派完整篇有台大醫學系學長告訴你哪些情況下你不該選台大醫科!
#填志願#指考戰士#讀書計畫#讀書筆記#放榜#學測放榜#英文補習#英文學習#高中生#台大#台大補習班#高偉#飛哥#陳立#學測倒數#讀書帳#英文老師#學測倒數#衝刺#商業週刊#儲備幹部
需求層次理論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成為全人的七個原則 #人本心理學
#巔峰心態 #成為一個人
.
一九七○年德國人本發展心理學家夏洛特・布勒(Charlotte Bühler)在第一屆人本心理學國際大會(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stic Psychology)上表示,「人本心理學最具共識的面向之一是努力研究與理解全人」。
.
完整是一種抱負,不是一個目的;這是一個過程,不是一種可以達到的狀態。如果有人說自己是完整的整體,那你應該看看他們背後是否裝有電線,因為對方可能不是人類。
.
成為全人的過程是一段持續追求探索、開放與勇氣的旅程,在當中你一次又一次在更大程度上達到與自我及外在世界的整合和一致,進而擁有更大的彈性與自由,以成為自己真正希望成為的樣子。由於你始終處於改變的狀態,因此你也不斷斷往成人的目標邁進。
.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概述成為全人的七個核心原則,以利你為獨一無二的自我實現旅程奠定健全基礎,最終經歷人生中最滿足與難忘的超越時刻。
.
🎆原則一 #不只接受最好的自我 #也要接納全部的自我
.
在《成為一個人:一名治療師對心理治療的觀點》一書中,卡爾・羅傑斯指出,雖然病患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所呈現的問題「包含了所有人生經驗」——在學、家庭或公司遇到問題,會做出無法控制或奇特的行為,或者心中不斷出現恐懼——「但真正的問題或許只有一個」。羅傑斯觀察發現,每一位病患的抱怨背後其實都在問,「我到底是誰?我要如何才能瞭解藏在這些行為下的真實自我?我要如何才能成為自己?」
.
在我看來,他們問錯了問題。你內心的所有面向都是你的一部分。任何刻意的行為都反映了你心理結構的某些真實部分,不論是你的傾向、態度、價值觀或目標。每個人都具有許多面向。就個人成長而言,我認為你應該問自己:
.
🤔「在有限的生命裡,我最希望培養、發展與實現哪些自我潛能?」
.
若想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擁有最大程度的自由,你必須深入探索自己的意識,並接受全部的自我。
.
雖然如此,多數人只想追求自我感覺最良好的欲望。世界各地的人們不論所屬的文化為何,大多呈現本真正向偏誤(authenticity positivity bias):以最正向與正直的特質來描述「真實自我」,譬如善良、慷慨與誠實。事實上,人們
認為自己的正面行為比負面行為更真實,即使這兩種行為都符合他們個人的特質和欲望。我們對於真實自我的看法,似乎就是我們最重視的自我。
.
與常理相悖的是,當我們依照實際的本性(包含缺點在內)行事,並不覺得這是最真實的自我。不論人格特質為何,每個人感覺最做自己的時刻,往往是感到滿足、平靜、快樂、充滿關愛、自我接納、善於交際、自由自在、展現充分能力、朝目標前進、專注於當下與接觸新事物的時候。
.
換言之,我們通常都會在滿足所有基本需求、感覺可以自由行事與掌握主觀經驗時,自認展現了最真實的自我。
.
此外,本真具有顯著的社交層面,考量我們身為社會性物種,以及名聲與群體內的獨特地位在人類演化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是預料中的事。人們往往在與親人相處、和諧地融入他人及環境,還有行為舉止合乎社交規範時,感覺最做自己。相反地,在受到孤立、在關係中面臨衝突與誤解,或是未達到自己或他人的標準時,我們往往感覺背離了最真實的自我。
.
由於做自己的感覺與社交行為之間具有緊密關聯,因此人們認定的真實自我,也許其實就是他們希望別人看到的樣子。根據社會心理學家洛伊・鮑邁斯特,如果別人對你的看法正是你希望呈現的形象,你就會感到真實與滿足。他指出,僅僅說服具有正向特質還不夠,人們通常還需要他人也給予一樣高的評價。假如你回想之前感覺展現了真實自我的個人經驗,或許會發現,當你最重視的特質與才能受到他人的重視,正是你自認最發光發熱的時刻。
.
另一方面,鮑邁斯特認為,人們未能取得渴望的名聲時,會自認所作所為有違本真,並未反映真實的自我(「那不是我」)。他表示,「在許多吸毒成癮、通姦、盜用公款、賄賂或做出毀譽行為的名人與政治人物身上,這樣的否認經常是他們對外宣稱的重點」。
.
這解釋了人們對於本真的評價,為何會與自己的道德觀及最重視的目標如此密切相關,以及為何僅僅只是回想過往的道德經驗,就會讓人感覺更加貼近真實的自我。畢竟,舉例來說,一般人認為,比起一邊看影集、一邊享用冰淇淋,按照與「較高層次的」目標一致的方式行事(例如宣布成立新的非營利人道組織),更符合自己與他人眼中的自我。然而遺憾的是,這兩種行為都是真正的你。
.
這為真實自我的存在帶來了更多的困惑。儘管如此,至少我們可以確定,如果一個人感覺觸及了真實的自我,之後通常能在許多方面得到幸福。除此之外,真實自我的概念也有助於評估你的生活是否無愧於自己的理想。
.
哲學家薇勒莉・蒂貝柳斯(Valerie Tiberius)說過,「充分體現價值的生活」是幸福的主要來源。
.
真實的自我也有可能是某位學者隨意編造的概念,但我真心認為,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最有利於全人的健全與成長的自我面向。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最好的自我(即最健全、富有創造力與有助成長的面向),而它們能讓我們感覺與自我及他人形成了最緊密的連結。我們越能勇敢放下社會性的一面與防衛心,就能獲得更多成長、發展與創造的機會。
.
若想觸及最好的自我,關鍵的第一步是盡可能瞭解全部的自我並接受它,包括接受所有你討厭與急於否認的自我面向。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師歐文・亞隆曾經請復原狀況最良好的病患們根據有效程度選出六項治療因素,結果發現,最常被選中的因素是「發現與接納先前不知道或不認同的自我面向」。
.
當然,接納未必就是喜愛。舉例來說,如果你因為很想狂吃油得發亮、灌滿起士條的甜甜圈而討厭自己,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然而卡爾・羅傑斯表示,「令人費解的矛盾是,一個人接受自己真正的樣子之後,便能做出改變」。
.
接納的一部分是對整體的自我負責,而不只是關注你所喜愛或最能帶來良好自我感受的想法或行為。
.
挖掘自己在有限的生命裡最想實現的潛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知道自己具有龐大與未知的潛力,但外在的現實(環境條件)與內在的現實(支配人格結構的極端特質)都會影響你培養某些潛力的可能性。更糟的是,某些面向的潛在自我一旦實現了,必將與其他面向產生衝突。羅傑斯承認這是事實,但也認為如果環境條件合適,長久而言,個體將能逐漸認知並相信那些面向的自我有助於成長,進而感受到活力、創造力與完整。
.
☑️原則2:學習相信自我實現傾向
☑️原則3:覺察內心的衝突
☑️原則4:避免嚴重失衡的發展
☑️原則5:打造最好的自己
☑️原則6:追求成長,而不是追求幸福
☑️原則7:善用黑暗面的力量
.
--
.
📖本文摘自《顛峰心態:需求層次理論的全新演繹,掌握自我實現的致勝關鍵》,作者史考特.巴瑞.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為人本心理學家,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賓州大學及紐約大學等學校。他取得耶魯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學位,並以蓋茲劍橋獎學金取得劍橋大學實驗心理學哲學碩士學位。美國網路媒體《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譽他為「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的五十位開創性科學家」之一。本書由 馬可孛羅文化 出版。
.
紙本書:https://reurl.cc/kZy9jx
電子書:https://readmoo.pse.is/3jfy7l
.
【想買電子書嗎?給你優惠碼】
.
心理師想跟你說與 Readmoo讀墨電子書 合作
👉 http://readmoo.com/
心理師想跟你說讀者專屬優惠碼:KnKpsys9ulev
使用期限:即日起至2021/9/30。
🟧使用規則
1. 單筆訂單限用一組優惠碼。
2. 每位讀墨會員限用一次優惠碼。
3. 不能與首購禮及站上優惠併用。
4. 此優惠碼僅限書籍、雜誌、有聲書,且不得與閱讀器併單結帳。
5. 結帳時輸入的英文字母大小寫需與優惠碼完全相符。
6. 優惠碼無法兌換現金,亦不得轉售。
需求層次理論英文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較低階的需求被滿足後,人們會追求下一個更高層次的需求,例如社會的需求或尊重的需求,不論青年或老年,唯有高層次的需求被滿足,才能達到裡外一致真正的滿足,才是真正地活得好。
上層需求的滿足,類似麥可拉斯基所說「自我超越的需求」的滿足,藉著生命回顧的方式,即藉由檢視自己生命中的轉折點,來反省生命的意義、了解生命的價值與存在的目標,這是活得好非常關鍵的要素。
我們要養成時常檢視、回顧自己生命歷程的習慣,這是發現自己、了解自己上層目標一個有效的方法。其次,向標竿學習,閱讀別人的傳記,了解我們想要學習的對象,認識他們的來時路,也會對發現自己有很大的幫助。
取自《樂齡的幸福課》
……………………………………………………………
各位朋友,晚安:
我雖然主要介紹心理勵志類的書,但各位知道,這領域廣闊似海。我推薦過不少受大眾歡迎的暢銷書,我也很積極介紹一些我感覺重要,但不一定一下子就能被接受的遺珠。
這本書是作者跟老人家相處,不管是上課也好、研究也好,集結的一套系統完整且可以實用的生命教育。我常覺得我內在有部分活得像老人家,這也許跟我學心理學有關,我很自動化地從學生時代,就一直整理我的過去。
「五十歲之後,我們要養成時常檢視、回顧自己生命歷程的習慣,這是發現自己、了解自己上層目標一個有效的方法。」
所以我知道,這議題絕對不是上了年紀的人要面對的事。很多人的迷惘失落,歸根究柢,就是不知道「我是誰?」
多一種說法,也就是內在的「自我認同」有些矛盾衝突,還沒經過適當的梳理。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能感覺到作者的用心,我很希望這本書被看見,因為我認為這對大多數人都有助益。
最近朋友跟我分享一句話,談到世上最危險的事,是不知道自己是誰。祝願您,有自知之明,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不只要好好活著, 更要活得好好
【文/ 魏惠娟、王梅】
活躍老化準備的五個層面二十七個主題,都是老後的基本需求,這些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好好活著,但是卻無法保證能夠活得好好。人類有想要滿足各層面需求的心理,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較低階的需求被滿足後,人們會追求下一個更高層次的需求,例如社會的需求或尊重的需求,不論青年或老年,唯有高層次的需求被滿足,才能達到裡外一致真正的滿足,才是真正地活得好。
上層需求的滿足,類似麥可拉斯基所說「自我超越的需求」的滿足,藉著生命回顧的方式,即藉由檢視自己生命中的轉折點,來反省生命的意義、了解生命的價值與存在的目標,這是活得好非常關鍵的要素。
告訴我,你的人生故事
因為人們有自我超越的需求,老年人仍然渴望探索生命的意義,所以樂齡學習中的「生命回顧」課程,很受老年人歡迎,長輩們不論教育程度高低都喜歡回顧述說自己的生命故事。臺灣樂齡發展十年來,感人的生命故事不計其數,有的是透過戲劇演出的方式來呈現,有的是透過繪製生命故事本的方式,樂齡故事豐富了樂齡學習的價值與內涵。
五十歲之後,我們要養成時常檢視、回顧自己生命歷程的習慣,這是發現自己、了解自己上層目標一個有效的方法。其次,向標竿學習,閱讀別人的傳記,了解我們想要學習的對象,認識他們的來時路,也會對發現自己有很大的幫助。接著,我們從成人發展理論學家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精采的生命故事來說明。
艾瑞克森從小就疑惑自己的身分,他常常問自己:「我是誰?」雖然媽媽與爸爸(繼父)都告訴他:「爸爸就是你的親生父親。」但是艾瑞克森從親戚、鄰居的流言,從他們的尷尬態度,感覺得到不對勁,因此他從小就與爸爸不親,雖然爸爸很慈祥,但他仍然感到孤獨。
艾瑞克森的外型是典型北歐人:金髮藍眼、身材高大,但是他的父母卻都是黑髮的猶太人,母親家族住在丹麥,父親家族則住在德國,當他們定居德國時,艾瑞克森常覺得與同儕格格不入,他的外型使他在猶太社區教會被認為是非猶太人的異教徒,但當他回到學校,德國同學認為他是猶太人與來自丹麥的外國人,而對他百般排擠。他的童年就是在猶太教與異教、德國與丹麥、生父與繼父之間擺盪,他因此汲於探索「自我認同」此一課題。
他厭倦學校刻板、填鴨的正規教育,雖然考取大學,但是並沒有就讀。高中畢業後,他花了六、七年流浪,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他要追尋自我。他一度想以藝術為志,並曾學習雕刻與素描,但是當他發覺自己不會使用色彩,而且永遠無法跟上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等偉大的藝術家,他選擇放棄藝術之路。這個放棄使他的內心更混亂,他處在一種脆弱、退縮的狀態,也就是他所說的「自我認同的危機」。
後來,他前往維也納的海茲(Hietzing)學校教書,這所學校是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女兒─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跟兩位朋友所創設的實驗學校。因為在這裡工作,他有機會接受安娜的精神分析,並在她的引導下,學習精神分析、兒童分析,接受蒙特梭利訓練,並且和一些重量級大師學習,他就此確認了以精神分析與心理學為志業。
艾瑞克森在尋找自己的路上,受到很多女性幫助。他的母親對他充滿期待,母親是他所有生命希望與力量的泉源,母親讓他感到自己與眾不同。他在維也納時,以安娜.佛洛伊德為導師來學習,安娜除了欣賞他,也像母親一樣照顧他保護他。雖然他一直在尋找並渴望父親形象,但是實質上卻是女性一直餵養他、看顧他,給他力量,讓他逐漸發展出自我以及專業。
一九二九年, 艾瑞克森在海茲學校遇到了他的妻子瓊(JoanErikson)。瓊在艾瑞克森的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她不但照顧他的食衣住行,擔負起養育兒女的工作,並協助艾瑞克森發展學術專業。艾瑞克森經常轉換服務的醫療機構而頻繁搬家,由於出身之謎,他缺乏歸屬感,再加上過去流浪成為習慣,不斷遷徙反而讓他感到安定;艾瑞克森沒有很好的生活能力,他不喜歡做飯、買東西,甚至在餐廳也由瓊幫忙點菜;艾瑞克森也很少花時間陪伴兒女,都交由太太照顧。某些時候,艾瑞克森就像瓊的另一個小孩。瓊是漂泊不定、混淆掙扎的艾瑞克森心中一個穩定、堅強的支持力量,幫助他把混亂的生活帶上正軌,讓他感覺安心,有力量向上成長與發展。
發掘生命價值
艾瑞克森成為精神分析會員後,他想前往丹麥並申請丹麥國籍(因為據說丹麥是他的根),但是被拒絕了。他帶著失望與屈辱的心情離開,接受瓊的意見前往美國,美國張開雙臂歡迎他,也讓他把美國當作是自己的新祖國。
取得美國國籍後,他把自己的姓名改為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H.Erikson),英文名字中的「H.」是他繼父的姓氏。移民美國對艾瑞克森來說意義重大,他景仰美國文化,他認為美國是民族大鎔爐、是一個新興國家,美國的國家認同是它自己所創造、生成的。當他申請歸化丹麥這個他認為的根源之地時,丹麥卻如同生父一般拒絕他,另一方面,卻有一個全新天地接納了自己,既然他追不到屬於自己的根,只能重新塑造自己。在美國,沒有人在意你的父親是誰,沒有人關心你從何處來,艾瑞克森於是成為自己的父親,終於他覺得自己開始掌握自己的生命。
一九五○年,艾瑞克森出版第一本書《童年與社會》,在這本書中,他以「認定」這個主題貫穿各章,並且提出最著名的理論:生命週期八階段論。一九五八年,他又出版了《青年路德》,研究宗教領袖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這樣面臨認同混淆與掙扎的人,如何走過心理困境,並找到力量,甚至影響了歷史的發展─這當然也是艾瑞克森自己想要回答的問題。在對路德的探討中,他發現透過自己的聲音,能化解自我認同的危機,艾瑞克森也因此找到自己的聲音與力量。
一九六○年,艾瑞克森到哈佛大學任教,他很重視與學生的關係,幾乎有四分之一的大四生都選修過他的課。許多學生覺得他優雅迷人,並視他為精神導師,因為和他接觸與談話總是能得到心靈滿足。對學生來說,他像是一個理想的父親,也是一個智慧的長者。艾瑞克森和學生緊密的聯結,來自於學生對他的認同,也因為他協助了學生尋找自我認同與方向。
後來艾瑞克森花了五年時間(一九六四至一九六九年)出版了另一本重要的書《甘地的真理》,當時他已步入老年,從他的理論來看他自己的生命建構,只剩最後一個階段,就是統整自己的生命與價值。甘地(Gandhi)出身貴族,青年時到倫敦學習當律師,原本想成為有知識、有修養的英國人,後來他明白自己不可能成為英國人,也因此被激發投入種族運動。艾瑞克森想要探討甘地如何在帶領種族抗爭行動中,實踐自己的真理。但是,艾瑞克森在寫作過程中,一度寫不下去,因為他看到甘地對周遭親人的漠不關心與霸道行徑,這竟是他原來崇拜的偶像。於是他寫了一封長達二十五頁「給甘地的信」,透過與聖人對話,討論人類根本的問題與價值,表達他對甘地作為之感覺,他並把這封信收錄於書中。藉著探尋甘地的真理,說出自己的真理,統整了自己的學說。
艾瑞克森於一九九四年九十二歲時離世,他的生命幾乎和二十世紀的世界一起走過。艾瑞克森的重要貢獻在於他能夠把「我是誰?」「我來自何處?」「我要往哪兒走?」等深沉而個人的生命問題與心理困惑,整理成一套心理學理論,他用自己的生命與智慧來萃取理論,解答了許多人的困惑;他也用自己的生命去試驗並實踐自己的理論,藉著自己的理論,走完生命週期,他認真面對自己的生命,用他的一生來追尋及整合自我。艾瑞克森可以說是自我實現、貢獻影響世界,並且自我超越最貼切的案例。
●設計你的人生下半場
對於人生上層目標的追求,支持著下半場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你的上層目標是什麼?從艾瑞克森、馬丁·路德、甘地等人的生命故事,你有什麼啟發呢?是否也來回顧一下自己的生命歷程呢?
一、檢視自己的生命歷程,你發現自己的人生轉折點有哪些呢?
二、你認為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從你的人生轉折點,你是不是更能了解生存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呢?
三、從艾瑞克森的故事,你學到最重要的是什麼?
.
以上文字取自
樂齡的幸福課:設計你的下半場人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6327
@四塊玉文創/橘子文化/食為天文創 三友圖書-微胖男女編輯社
https://www.facebook.com/comehomelife/
.
9/6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厭世媽咪日記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20966672649379/
已額滿9/7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尊重且具體的要求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13594242797945/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需求層次理論英文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家一起來反共復清啊!!!
#腳底板的字都給我ㄎ起來
昨天轉了〈今天,我被台湾彻底激怒了〉這篇文章,其實我是真的能感受到這位作者是真心的傷心。想了想,只嘲諷好像也不好,我想就以「為什麼台灣人排斥中國」為軸,列幾件我記得的事情吧。
1.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台灣「光復」之時,台灣的氣氛確實是雀躍能夠回到「祖國懷抱」的。當時滿街都是中華民國國旗,人們也急切地開始學「國語」。
2.一九四六年,台灣社會開始出現對「外省人」不滿的聲音。首先,是政府不斷把米糧等民生物資輸往中國,造成台灣物價飛漲,民間生活品質並未因戰爭結束而提升。
3.其次,由於「外省人」用人唯親的習性,在政府部門、公務系統大量安插自己的人馬,排斥學歷更好、能力更佳的台灣知識分子,複製了殖民統治結構,引起普遍的不滿。
4.而在日常生活層次,台灣人開始發現「外省人」缺乏教養、不文明的一面。他們識字率比台灣人更低,大多數人沒有見過水龍頭等現代設備,對他人的文化亦無尊重之心,時常發生穿皮鞋踩上榻榻米之類的生活摩擦。
5.接收台灣的「外省人」缺乏某些現代治理知識,因此造成檢疫等公共衛生機制失效。本來已在台灣絕跡的瘧疾等疾病再次大流行。
6.在接收台灣一年後,政府強制禁止了台灣人已經熟習的日語,要求全面改為「國語」。日本殖民政府花了42年的推廣,才強制台灣改變語言,國民政府只花了一年。大批知識分子如律師、作家等因為語言猝然改換,即使有更好的學歷、能力都難以謀職,整個世代的精英瞬間噤聲。
7.在上述種種混亂下,一九四七年爆發了「二二八事件」。這起政府人員公然槍殺民眾導致的全島抗暴行動,最終遭到了軍事鎮壓,在「三月清鄉」中誘殺、暗殺、逮捕、謀殺了大批知識分子、社會精英。
8.一九四九年五月,政府在台灣發布戒嚴令。號稱自己屬於民主自由陣營的中華民國,在台灣進行了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
9.一九四九年底,國民政府迫遷來台,帶來大批流亡移民,再次加重台灣的社會、經濟負擔。
10.一九五O年,國民政府重啟徵用公務員的「高普考」。由於「高普考」採取「省區定額錄取制」,並且會對眷村子弟等身分加分,因此在一九五O到一九九二這四十二年間,佔全人口數13%的外省人獲得了96%的公務員職位。而識字率更高、受過日本近代化教育、佔全人口數87%的台灣人僅有4%的職位。
11.在整個二十世紀下半葉,外省人在台灣獲得的資源比例始終超過其人口比例數倍,比如媒體圈、演藝圈、藝文圈,且在越高層、越重要的位置越顯著。時至今日,國民黨仍以外省人為政治主體。
12.一九五O年代,韓戰爆發。在美軍協防的態勢下,國民政府終於站穩腳跟,可以對內清算了——因此開啟了數十年的白色恐怖時代。
13.在這段時間內,台灣人沒有言論、集會、結社自由,秘密逮捕、告密檢舉之風盛行。光是在大專院校,一年就會布建5000名線人。
14.「台灣」成為歧視、禁忌詞彙。外省人以流亡移民之姿推崇自身所剩無幾的文化資本,將聽台灣歌、看台灣戲曲(如布袋戲)貶為低俗文化。同時,若以「台灣」為名進行文化活動(甚至不是政治活動),便會被視為有叛亂意圖。
15.白色恐怖時代的各種慘案族繁不及備載,請自行搜尋「林義雄」跟「陳文成」。
16.同一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先是「大躍進」,餓死四千萬人。
17.數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又有「文化大革命」,社會信任崩壞殆盡,文明蕩然無存。
18.一九八七年,解嚴了。但威權體制還要過四、五年才會徹底消散。
19.解嚴之後,「外省人」與台灣人之間的對立漸漸消散。理論上,台灣人也許可以開始不討厭中國了。但就在一九八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北京發生軍隊屠殺平民的慘劇。屠殺發生的當天晚上,台灣有一群人正準備隔海開電話連線晚會,為北京民眾加油打氣,隔天就看到屠殺新聞。(你應該慶幸那時候沒有直播)
20.一九九四年,「千島湖事件」發生。二十四名台灣旅客在浙江旅遊,遭遇搶劫,活活被燒死在船艙裡。事後,中國官方認為此事甚小,輕忽處理,甚至拒絕死者家屬檢視遺體和查看驗屍報告,引起喧然大波。此事嚴重衝擊兩岸關係,許多民眾意識到中國政府對待人命的態度與台灣有巨大鴻溝。根據當年的民意調查,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首次超過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
21.一九九六年,台灣首次舉辦總統選舉。就在選舉期間,中國使用武力威嚇,在基隆、高雄外海各射了一枚飛彈,甚至謠傳將進攻外島。台灣進入「槍彈合一」戒備狀態。
22.此後,「文攻武嚇」成為台灣民眾對中國人的主要印象。
23.一九九九年,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中國阻止各國派遣救援隊、捐輸物資金錢給台灣,要求一切救助必須經由中國轉手。
24.二OO三年,中國隱匿疫情爆發SARS,台灣受到波及。在台灣提出參加WHO的需求時,中國外交官沙祖康在鏡頭前說:「誰理你們,早給拒絕了。」
25.二OO八年,即使有「九二一大地震」的前例,台灣依然在中國「汶川大地震」之後,捐款88億台幣。其中20億是行政院官方捐助,那時候的總統,嗯,是民進黨的陳水扁。
26.同年十一月,代表中國的海協會長陳雲林訪台。所到之處,警察強力排除所有抗議、排除國旗,儼然巡視領地,引爆了「野草莓運動」。
27.二O一四年,馬英九政府急進推行「服貿」,欲加速中台經濟整合,爆發「三一八運動」。
28.二O一六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從這一年開始至今,中國多次派軍機、軍艦繞台,連武漢肺炎疫情延燒也不懈怠。中國網路大量出現「留島不留人」、「核平台灣」等言論。
29.二O一八年,習近平稱帝。
30.二O二O年,中國政府再次隱匿疫情。武漢肺炎爆發,因而波及台灣,SARS事件重演。
先列草草30件就好。送給所有可能也「被台灣徹底激怒」的中國朋友,就請你們稍微換位思考一下:若把上面所有「台灣」換成「中國」,把「中國」換成隨便一個國家,你們會怎麼想?在台灣人的歷史經驗裡,自稱中國人的人如此「戰功彪炳」,你希望我們怎麼看待「中國」?
所以,不要再問我們為什麼不想當中國人了,這個問題請問你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