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他沈默了大概一個世紀那麼久。
「誒!便秘要說喔!是卡住嗎?」
我不知道接下來的話才是讓我語塞。
「妳知道我一直很喜歡妳嗎?妳到底知不知道我喜歡妳很久啊!」
我沈默愣了幾秒。
他的話就飛在涼風中繞了好一陣,回過神來,我想掩飾自己的不知所措。
「靠!你是不是喝醉了?」
「有喝一點,但我很清醒,我沒...
接著他沈默了大概一個世紀那麼久。
「誒!便秘要說喔!是卡住嗎?」
我不知道接下來的話才是讓我語塞。
「妳知道我一直很喜歡妳嗎?妳到底知不知道我喜歡妳很久啊!」
我沈默愣了幾秒。
他的話就飛在涼風中繞了好一陣,回過神來,我想掩飾自己的不知所措。
「靠!你是不是喝醉了?」
「有喝一點,但我很清醒,我沒醉。」
「妳為什麼從來都不懂啊?我真的很喜歡妳。真的真的很喜歡!」
他真的很認真,認真到彷彿空氣都凝結。可是我不知道怎麼回應,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
「誒!今天不是愚人節喔!你明天清醒的時候再打給我」我故作鎮定的說。
「我沒有醉,我很清醒,明天我可能就沒有勇氣了。」
我當下說什麼都不適當,我沈默不敢太久,然後說:
「還是我陪你喝幾杯?我喝水你喝酒。」
我不想失去這個青衫之交。
「沒事。我明天睡醒再打給妳好了,晚安。」
我們掛了電話,我沉思了很久,是我粗線條?還是他的喜歡不著蛛絲馬跡?還是因為他一直在朋友zone了8、9年我太習慣彼此?
我望著星空,沒有答案。
隔天他打來道歉。
「我昨天喝醉了,打給妳有說什麼嗎?」
「有啊!幹!你跟我告白」
「那我應該真的是喝不少!多到腦袋壞去意識不清!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們又像以前一樣嬉鬧卻又不一樣了。
接著沒多久,他又消失,然後跟前女友復合。
這次,他消失了一年,在他生日那天,我還是想跟他說聲,老朋友生日快樂。
本來想在facebook上留言,才發現自己不知道何時被unfriend,於是我撥了通電話,撥通後不改本色的瘋唱中英文生日快樂歌祝他生日快樂,
電話的彼端,回應跟我想像中應該會有的樣子大相徑庭。
「YO!這位太太!生日快樂啊!馬的!Facebook把我unfriend是怎樣!這次這個女朋友管那麼嚴喔!把我unfriend是哪招!哈哈!傻眼」
⎡我們以後不要聯絡了‚我都30了,也該好好定下來。我覺得要讓女朋友安心,不要跟女生朋友聯絡比較好。」他淡漠的說。
「你是認真的嗎?9年的友情,你,是認真的嗎?」我想再次確認,這真的是打從他心底講出來的話。
「恩!」
「好。」
我秒答沒有再多問,掛上電話沒有說再見。當下很難過,但沒有哭。
就這樣又過了兩年,他在人間蒸發後的兩年,半夜裡,半夢半醒中,看到一通我以為是通訊錄裡永遠不會再響起的號碼,我還是接了電話,然後我沈默。
「Hey!這位太太!好久不見!最近好嗎?」他似乎想佯裝像是稀鬆平常的問候,我們什麼都沒發生,跟以前一樣。
我繼續沈默。
也許沈默了太久,似乎瞬間讀懂我,接著他說:
「對不起。」
然後我哭了。
「你打來幹嘛?10年友誼那麼脆弱,說散就散,何必打來?」
「妳打來當下她在我旁邊,是她要我說的,我沒有別的選擇。我真的很抱歉。」
原來友誼的堅不可摧是只有我自認為,但朋友之間,沒有什麼事過不去的。
「好啦!算了!空白的兩年,就用以後的日子補回來吧!我們還有很長的日子可以說。」我是這麼以為的。
然後那幾個月我們又拾起了以前的默契,兩年的空白,像沒有空隙一樣修補回來。
分享著日常瑣事,芝麻蒜皮綠豆小事,隔壁的貓叫春,某條巷子野狗生了小孩,他弟弟小屁又被他們整,我們好像有一千零一個故事說不完。
直到那天他又拋下了一枚震撼彈。
「我下下個月要結婚了。」
「所以?」
他沒說話。
瞬間,我懂了。
我是他未完成的遺憾。
又或者是,正式的道別。
「所以,你這是什麼意思?致友情的永別嗎?」
他還是不說話。
「永浴愛河。」我說。
正式的,告別。
「妳真的很好相處,嘴巴真的很賤,但有一顆柔軟的心,可是為什麼跟妳認識這麼久這麼熟,卻常常還是覺得妳有一層很濃厚的保護色?」
我沈思了一下說:
「是電影裡謀殺案用來裝屍體的大型黑色垃圾袋不透光那種保護色嗎?」
「(🙄🙄🙄)就是好像有時候很近有時候又很遠的距離。」
「喔!所以你視力無法對焦?」
「幹!不要當朋友算了,會不會聊天啊很難相處欸」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時而近時而遠
像風箏。
那是某一天,我們閒聊的對話。
然後,我們都像斷了線的風箏,各自飛走了。也許,我們都是彼此的遺憾,
我是他歉意未完成的遺憾,
而他是我遺失的一小部分
又或者,這是他正式對我們友情的告別式。
我們轉的轉的
七葷八素的相逢了
又繞著繞著
暈頭轉向的走散了。
妳想的是當下回憶的情緒,還是念的是當時的那個人?
#第二話#嚇綠地的murmur#關於好朋友
電話通訊錄英文 在 Micheal Lin的碎碎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科技碎碎念 #社群媒體 #clubhouse
最近最火紅一碼難求還會斷邀請的軟體怎麼加?
******************
社群已開請看留言
******************
目前已知三種手段
1.一個人有兩個邀請碼(信封圖案內),去各大社團徵求
2.等在裡面的人小鈴鐺跳出邀請(let them in)(互相有電話跟通聯紀錄比較有機會)
3.20210208更新 每個人一開始兩個邀請,每天多一個let them in,第三天會多送三個邀請,前面沒送掉也會有。但之後不固定,就不用猜規則了。
《let them in條件,每天都上線不確定是否要聽,待測試》
加入教學 iphone only 全英文喔
請先下載APP ,設定完帳號後會出現保留,不要一直登入洗信件,會讓自己登不進去
1.先確定手機是iphone ios13以上,確定電話正確,
2.去找個社群留言看有沒有人玩接龍(一個人有兩個名額,你要往下接下去)
3.有人加你後會收到簡訊,app也會通知
4.套用twitter不用按,按下面小字,設定都可以跳過,那個跟你能看到的中文相關聊天室無關
5.把下一個要傳送的人電話加到你的電話通訊錄
+886 9XX XXX XXX
***傳送時注意國碼 蠻多朋友傳到+81***
6.app內看上面信封的圖樣,進去搜尋你剛剛加的人
7.如果沒有,請關掉app重開
8.送出後會跳出簡訊視窗,按發送
9.完成
*沒人送邀請前不要一直登入會被鎖*
*權限要允許,他抓不到你的通訊錄就不行*
*雙卡的也要注意*
如果是ipad你要確定你可以看到通訊錄,這要有一點密技,建議不要用ipad
電話通訊錄英文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早前貼了這篇文章,這兩天把大多數 WhatsApp 小組都退出來,轉到 Signal。我刪除 WhatsApp 的條件包括:
1. WhatsApp 的通話記錄,除了少數有匯出保留,其餘全都刪除。不捨得嗎?我的記錄是從第一天使用 WhatsApp 一直備份並保存至今,但確實,其實全都沒有必要,刪掉其實一點也不困難,是另一種斷捨離吧。
2. 太久沒有聯絡的群組,幾乎全部退出。
3. 但是保留一些同學和親戚小組。朋友的也有一些,但大多數成功移到 Signal。我猜說服朋友,會比說服親戚或同學容易。哈。
4. 少數與業務有關的小組,也有保留。
5. 至於 WhatsApp 這個 app,目前仍然有保留。我的想法是這樣,如果對方有使用 Signal,我就用 Signal 跟他聯絡。沒有的話,用 Telegram 也不錯。萬一對方真的沒有其他工具,那麼只剩下兩個選擇:一是我用普通電話直接打給他。二是我用 WhatsApp call 他。那麼還是用 WhatsApp 比直接打電話安全一些。
目前想到的大概是這樣,以後想到再告訴大家。
以下是之前寫的一篇文章,提及 Signal 的使用。
零基資安訓練營:轉用 Signal 通訊軟件
文:薯伯伯
你的手機保安做到幾近天衣無縫,安全系數極高,但風險級別高低,從來是指整個系統,單點故障,木桶原理,短板效應,說的就是這個概念。舉個例子,你手機關閉了生物認證,開機密碼有十個位數數字混合英文字母,開足 VPN 上網,定期刪除訊息及照片。
但是,你朋友的手機甚麼保安措施也不管,因為他一直堅信「我的手機沒有敏感訊息」,某天手機不慎被鼠竊狗偷盜,輕易就能破解手機,並把你與他之間的對話完整無缺地抽出來。所以一個木桶可以裝多少升水,不是視乎最長木板的高度,而是最短的木條,就是木桶效應,也是資訊保安最需要注意的地方。
說一下通訊軟件,香港人最愛用 WhatsApp,有端對端的加密,理論上不易從中攔截訊息。但問題是,萬一與你聯絡的人,手機沒有做好資安保障,別人一拿到對方手機,你這邊的加密也就毫無用處。你們的對話全都讓對方知道,沒有秘密或「違法」嗎?那麼萬一有人研究你們的對話,判斷你們之間的關係,再冒認對方叫你轉賬金錢,或做其他欺詐行為,又是否有此可能?
所以儘量減少使用 WhatsApp,轉用 Signal。Signal 是目前最為簡單易用的加密聊天軟件,有次聽資安相關的播客節目,主持人問愛德華‧斯洛登(Edward Snowden)可否推介聊天軟件,斯洛登先是拒絕,說不想隨便「加持」( endorse)任何軟件,但轉過頭來又推介使用 Signal。Signal 是完全開源的軟件,在網絡保安圈子裡極多討論及認證。另外,Signal 的內容可以設定閱後即焚,更為安全。
下載地址:https://signal.org/
問:如何得知朋友有沒有安裝 Signal?
答:容許 Signal 存儲手機的通訊錄,每次有朋友新安裝,都會有提示。
問:我不能隱藏自己的手機電話號碼,安全嗎?
答:Signal 是取代 WhatsApp 的大部份功能,你在 WhatsApp 也要提供電話號碼給對方,才能聯絡。如果要完全隱去電話或個人身份,建議買太空 SIM 卡,或是用 Telegram(設定後再隱藏號碼)。
問:Signal 可以當「公海」用嗎?
答:不太建議,對我來說,Signal 是取代 WhatsApp 的使用場景。如果要用做「公海」,建議用 Telegram。
問:我很難說服身邊所有朋友改變使用習慣,他們大多堅持用 WhatsApp,怎麼辦?
答:我目前是同時用 Signal、WhatsApp 及 Telegram,按不同場景使用。我建議先跟一兩個經常聯絡的朋友協商,甚至只是開一個 Signal 戶口,純粹是為了跟一名朋友聊天,慢慢習慣。用了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越來越多朋友安裝。
問:怎樣設置「閱後即焚」的功能?
答:打開對話畫面,點擊名字位置,選擇「訊息在 X 天後消毀」。剛開始時試試實行一星期,之後選擇一天也可以。有時遇正特別敏感日子,也不妨考慮改為一小時後自動消毀。
問:我朋友堅持不用別的聊天軟件,說不想重新學習,怎麼辦?
答:你跟他說:「憑你的智慧與勇於探究的精神,你一定會學得懂。」其實也沒有甚麼辦法勸服所有人。沒關係,將就一點繼續用 WhatsApp。
問:我本身已經有用 Telegram,那為甚麼仍然要安裝 Signal?
答:Telegram 的訊息儲存在雲端,也就是說你刪去程式本身,也可以較輕易回復訊息,這是一層風險。而 Telegram 本身只有在 secret chat 模式才能設置「閱後即焚」,但手機與電腦介面的 secret chat 又分開當兩條聊天通道,用起來頗亂。
另外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Telegram 可以隱藏電話號碼,可以隨時更換 ID,聽起來雖然很方便,但這種方便只適合出「公海」,如果是朋友之間的聯絡,反而添了一重疑魂,我較難知道對方身份。但如果對方是用 Signal,由於是用真實的電話號碼,當我之前已有對方電話號碼,之後見他上 Signal,就較易相信對方是真身。(如果對方手機卡被盜,就是另一回事,以後再說。)總之 Signal 的作用,是用來取代 WhatsApp 的使用場合,而不是取代 Telegram 的使用場合。
還有甚麼問題或因素,令你依舊堅持不轉用 Signal 呢?不妨留言,看看我有沒有辦法說服你。
⏺ 零基資安訓練營系列文章:http://pazu.com/go/bootcamp
▶️ Patreon: www.patreon.com/pazu
電話通訊錄英文 在 矽谷阿雅 Anya Che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謝謝《商業周刊》的露出!從蘋果日報記者,到臉書產品經理...別人不敢做的傻事,都成了她的求職祕技
金融風暴這種全球性的大蕭條,正好被我遇上了。2008年雷曼兄弟等華爾街公司垮台,美國大部分企業都在裁員,失業率超過10%,而我剛好從台灣到美國芝加哥的西北大學念行銷碩士,正準備畢業。我第一次去美國、在那也沒人脈、英文差、揹著一屁股學貸,可以說是前途堪慮。
為了得到面試機會,我除了海投500封履歷和求職信,每一份都根據職缺說明修改,甚至一度到畢業生人數是我們系的10倍多的企管系「等門」,只求能夠攔截到一個機會。我跟以前在台灣當記者一樣,站在系館外一等就是幾小時,輪流面試的同學們一離開,面試官走出來,我就拿履歷上前毛遂自薦:「我是隔壁行銷傳播系的學生,我沒有拿到跟您的面試,但這是我的履歷,請您考慮!」
但,我不出色的履歷幾乎沒有讓我拿到面試機會。
聽人家說,找工作要靠人脈,但我去美國念碩士前不認識半個人,哪有人脈?不過,山不轉路轉,我念頭一轉:誰說沒人脈?學校這麼多老師,我是西北大學的學生,找老師,老師不會拒絕見我吧!我先拜訪了系主任Tom Collinger,他看著一臉愁苦的我說:「我相信每個學生的潛力!」接著建議我多跟其他老師聊聊,但系上老師早就被畢業在即的同學圍繞,我乾脆大膽地到其他科系的老師辦公室一一敲門!
拜訪之前我會搜尋好老師的背景,看老師在專業社群媒體領英(Linkedin)有認識哪些人,那些人服務的公司有哪些我有興趣的職位,而且會先寫信給老師。當老師說:「我不知道有誰可以介紹給你。」我就說:「你可以介紹我某某某,他是你之前在這家公司的同事!」當老師說:「那妳再寄妳的履歷給我。」我就可以說:「有,今天早上寄出了!」當老師再說:「那妳寫信跟我說希望我怎麼介紹。」我就會說:「有,你介紹我的信我也幫你寫好了,你剪下貼上就可以了!」
有一天,我拜訪了教授Abe Peck,老師是個5、60的活潑老先生,他說他大半時間住在加州聖塔芭芭拉,那兒陽光普照還有海灘,跟下雪的芝加哥不像,接著說:「我也不認識妳,一時也想不出要介紹誰。但我明天有辦一場演講,妳可以來聽!」
去之前,我上網搜尋了所有講者的資料,一一聯繫講者,向他們自我介紹,你如果曾經試著在網路上搜尋人,你會驚訝發現不難找到他們的email。其中有個講者叫做Peggy Walker,是美國一家小雜誌社「凡斯媒體」的執行長。
廣告
演講當天,我用事先背好的英文,上前和Peggy表達來意:「Hello! I am Anya. Good Luck!」(你好!我是阿雅。祝你好運!)Peggy說她有收到我事前寄的信,我開心了一下,心想:肯定有好印象!演講結束,我幾乎沒聽懂Peggy在說什麼,但我又拿著事先背好的英文說:「Good job!Can I get your card?」(妳講得真好,可以跟妳要張名片嗎?)email聯繫後,Peggy說他們沒有在徵才,不過願意請人力資源長Loreen Muzik安排我跟他們的數位團隊見面聊聊。面談後我覺得這個公司實在太適合我了!這家媒體公司有在考慮提供廣告主數位行銷服務。我心想:「數位、行銷、媒體。太幸運了,我註定要到這家公司工作!」
幾個禮拜過去了,我沒有收到任何聯繫。我打手機給Loreen,她接起電話:「喔!我已經被裁員了,不在那家公司工作了!對了,妳可以幫我介紹工作嗎?」當時的環境真的就是那麼差!我心想,雖然她不能幫我安排面試,但總可以告訴我一些公司的訊息吧!我約她喝咖啡,在芝加哥郊區鐵道旁的一家星巴克裡,我們談話每過20分鐘就要暫停,等火車轟隆轟隆的噪音結束才能繼續。她因為已經不在公司服務,一五一十告訴了我公司的狀況。我還記得,結帳時我們兩搶著付錢,畫面看起來挺有趣的,兩個人都失業,同是天涯淪落人,彼此惺惺相惜吧!
芝加哥找工作沒著落,我就想不如到大城市機會應該比較多吧!媒體公司最多的城市是在紐約和洛杉磯(多年後我才知道洛杉磯的媒體是指電影業,根本跟我的背景沒有相關),我於是決定花兩個月在這兩個城市找工作、拜訪業界人士。但,我一個人也不認識,要拜訪誰呢?
出發前,我拜訪了學校的老師們,牆上貼著他參加奧運幫忙傳遞聖火、上電視評論節目的照片,教授Clarke Caywood天生就適合上鏡頭,他先是一一跟我介紹他牆上的照片,但接著說,他的學生太多,每個人都要介紹,所以他不能幫我介紹什麼人。我正感到失望,老師一邊搖搖手,一邊拆開剛收到的包裹,我發現包裹裡是傳播專家產業公會的通訊錄。老師見我似乎不太願意離開,他說:「這樣吧!這通訊錄上面的人其實我大多不認識,但我們所屬同一個公會,要不妳去看看哪些人可以聯繫,借妳15分鐘,妳翻一翻,再拿來還我!」
我打開通訊錄,發現都是傳播領域知名公司的一級主管,我發現撿到寶,連聲謝謝老師,飛奔到系學會上的影印機,那15分鐘,我沒看,倒是一頁一頁全部印下來。同時,我也找出學院過去十五年的校友名冊。靠著這兩份資料,裡頭有上千位行銷傳播類專家,我逐一列出住在紐約和洛杉磯的人,一個個寫信跟他們聯繫。
我寫信問這些陌生人:「可不可以請你給我15分鐘?」我想,15分鐘很短,大家可能比較願意會接受,但現場見面通常會有半個小時的時間。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早上,我剛見完一個校友,聊得很開心,但就像其他校友說的,他們公司在裁員,不但沒招人,連自己的飯碗都快不保。我狼狽地找了一家咖啡店,一邊翻著公會通訊錄,看到有美國最大電信業者Verizon的傳播長Peter Thonis,當時智慧型手機剛起飛,電信業者是影響社會動態的當紅角色,我猶豫了一下,我想,以他這樣權高位重的人,不可能回我;但我又想:「最糟會怎樣?」大不了就是他不回我啊!於是硬著頭皮寄了email給他。
幾分鐘後,對,就在幾分鐘後,他回覆我了!當天下午在紐約一個飯店開會,5點鐘我可以在一樓咖啡廳等他,對!當天!我看著email,不敢置信,心想是不是我英文很差看錯內容,但左看右看,他確實答應見我。
當天我戰戰兢兢地到了飯店,雖然通訊錄有照片,但我不確定是現場是哪個人,左右打量,「Are you Anya?」一個中年男子帶著大大的微笑跟我握手,我驚魂未定,他問我:「妳知道我為什麼見妳嗎?」我搖搖頭,根本緊張到沒辦法思考,他說:「像妳這麼有膽,敢直接約我見面的人不多!」
就這樣,我陸續見到了很多業界大佬。我在紐約時報的報紙上找到了執行長的名字,試著在網路上找他的email,寫信後,他還真的答應見我!我在紐約和洛杉磯見到了上百位業界人士,每個人都說:「我很欣賞妳,但我們公司在裁員。」有一次在紐約,我穿著如今回頭看覺得很「俗」的白襯衫、黑套裝,結束跟VOGUE和GQ雜誌員工的面談,對方又對著我搖搖頭說:「我們在裁員,但是祝妳好運!」我踩著很不舒服的高跟鞋,走在垃圾發臭的紐約街頭,看到一家中餐館,坐下來點了一盤排骨飯,飯來的那一刻,我突然好想家,覺得自己好失敗,我想:「原本我在台灣,是走路有風的大報記者,怎麼會落魄到美國遇到金融風暴,到處求人,一個工作也沒有?!」那時候沒有LINE等通訊軟體,國際電話卡又不便宜,我撥了電話給芝加哥的政大校友會資深學姊Grace,眼淚不爭氣流了下來,滴到排骨飯上。
我落寞地回到芝加哥,同期畢業的同學差不多都走光了,大家都說美國沒工作,不如趕快回亞洲卡位比較好,我看著拜訪各校友的筆記,雖然真的一個面試都沒有,但我在準備面談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東西,我了解這些各式各樣的媒體公司現在的專案、還有產業的趨勢。我想,要不我回頭跟幾個月前演講認識的凡斯媒體Peggy聯繫吧,或許這些資料對她會有幫助。
我寫信給Peggy:「我在紐約和洛杉磯,見到了很多妳的同業和競爭對手,妳想不想知道他們在做些什麼?可以給我15分鐘嗎?」Peggy答應了!
去之前,我做了一本商業計劃,整理了當初人資長Loreen告訴我的資料,像是凡斯的現況和困境,凡斯的其中一本雜誌讀者是美容院老闆,於是我到了美容院採訪一些讀者,也聯繫上幾個廣告主。接著整理產業趨勢和其他公司在做的專案,選出我認為凡斯最適合的幾個項目。我舉了一個例子,企劃了一個手機網站,列出其中的功能和內容。我也列出,如果要做這些專案,他們需要什麼樣專長的人,當然,我「剛好」符合大部分的條件!
凡斯的辦公室其實很老舊,有兩層樓,一樓中間有個木製的傳統櫃檯,中間還有著創辦人的照片,Peggy的辦公室在一樓的最底端,見到Peggy,我深呼一口氣,開始簡報。我建議他們創立一個數位服務部門,用原本公司做網站的人力,為廣告主做電子報、架網站等。15分鐘後,簡報完畢,我看著Peggy,她沒有說話。我想死定了,她肯定覺得我是來搞笑的!她說:「妳願意當contractor嗎?」我當時其實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我只問她是不是全職、有沒有支薪,接著一口答應!回家查才知道其實contractor是約聘雇的意思,但在英文裡,也是那些水電工、土木工等臨時工的意思,我還差點以為她要我去當水電工!
就這樣,當時,我的專長或許還是不是數位行銷或做app,但我靠著我的記者經驗,找人、採訪、創了我的第一份數位行銷工作,這工作也奠定了我日後做電商app、成長駭客和大數據行銷的基礎。我當時其實並沒有覺得我一定要在美國工作,我只是覺得,如果我失敗,我希望是因為我盡了全力還不夠好,而不是我沒有盡全力,因此沒有獲得機會。
最糟的時代,我沒有找到工作,但我創了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
書摘選自:矽谷阿雅《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從台灣記者到臉書電商產品經理的顛覆筆記
作者簡介:矽谷阿雅
台灣人,現居美國矽谷。原為台灣蘋果日報記者,毅然辭掉工作赴美讀書,一路到矽谷科技公司擔任電子商務app產品長。榮獲十多項美國數位大獎、美國Min雜誌年度最佳行銷人獎提名、Girls in Tech 40歲以下女性科技精英榜、台灣十大傑出青年提名。
阿雅在美國的十幾年工作經驗,讓她有了很多新的視野,經常在臉書「矽谷阿雅」粉專分享在美國的職涯故事、海外求職秘訣、矽谷最新產品管理與行銷知識。在美國西北大學、聖荷西州立大學、喬治亞大學擔任客座講師,受邀在成長行銷座談會、數位分析座談會、手機創新座談會、矽谷頂級新創 加速器Plug & Play等美國大型座談會演講,也擔任人工智慧新創公司顧問。在TEDx Talk主講【慌世代-拓荒世代】,吸引台灣各大媒體驚艷報導,並在全台超過20間大專院校與企業巡迴演講。
🔥 博客來:https://reurl.cc/Wd86qy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 [1661021360858244:69:對商業周刊(http://xn--zsrzt.com/) 說讚的朋友]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300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