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電視買家指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電視買家指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電視買家指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電視買家指南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下班女子的討好人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下班女子的首購族裝潢筆記大公開 】 📍家具家電預算清單 📍空間收納規劃 📍插座規劃表 首購族買了人生第一個家後,接著要做些什麼?新家裝潢怎麼規劃?家具、家電怎麼買才不會買錯?收納從哪裡開始?插座配置怎麼思考? 請參考我們嘔心瀝血的這篇,看看excel表格控,如何在一年前,用 #有限的預算 #有...

  • 電視買家指南 在 下班女子的討好人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21 22:40:58
    有 186 人按讚

    【下班女子的首購族裝潢筆記大公開 】
    📍家具家電預算清單 📍空間收納規劃 📍插座規劃表

    首購族買了人生第一個家後,接著要做些什麼?新家裝潢怎麼規劃?家具、家電怎麼買才不會買錯?收納從哪裡開始?插座配置怎麼思考?
    請參考我們嘔心瀝血的這篇,看看excel表格控,如何在一年前,用 #有限的預算 #有限的空間 往理想生活努力邁進

    ⭐5步驟打造夢想居家:
    1⃣不論風格!喜歡的裝潢照片就存下來
    2⃣不重蹈覆轍!寫下過去生活中不便的地方
    3⃣不留戀!斷捨離!確認要留下哪些家具與家電
    4⃣不衝動購物!列出新購入家具家電品牌與規格
    5⃣不亂塞!思考需求物品的收納規劃

    🔎好讀版請點👇
    https://luchiphoto.com/dream-home-ideas/
    文章內含多個檔案(#索取檔案密碼請私訊粉專)

    👉設計網站傳送門
    👉靈感節目傳送門
    👉插座清單傳送門
    👉家具家電預算表參考傳送門
    (為顧及隱私權與著作權,檔案均有加密,密碼請私訊詢問。雲端網址內是壓縮檔,若用手機開請下載解壓縮APP)

    分享給大家,雖然過程有些艱辛,但事先的努力可以減少裝潢的失誤,祝大家都能早日打造出夢想家!
    當然!人算不如天算🤣

    下班女子裝潢過程中遇到一些後悔的狀況。
    如果寫個 #十大裝潢最後悔
    有人有興趣嗎??😛

    🔎新手裝潢練功筆記👇
    ⭐【必買家電指南】新家家電購入清單 Top10 分享(下)!冰箱、IH爐(瓦斯爐)、吸塵器、冷氣、熱水器推薦!
    https://luchiphoto.com/home-appliances-list-2/

    ⭐【裝潢開箱日記7】玄關8大不後悔設計:風水財位、收納、鞋櫃、穿衣鏡、吊衣(汙衣區)、掛包
    https://luchiphoto.com/entryway/

    ⭐【裝潢開箱日記6】主臥室裝潢(下)推薦:最滿意的5件事與風格3技巧(床墊、床頭櫃、窗簾紗簾、化妝台、開關、封板篇)
    https://luchiphoto.com/bedroom-interior-design-2/

    ⭐【裝潢開箱日記5】主臥室裝潢(上)5大不後悔!新家不再犯!(風水、床墊、壁燈、插座、床架、床頭板篇)
    https://luchiphoto.com/bedroom-interior-design-1/

    ⭐【裝潢開箱日記4】餐廳餐桌書架層架篇!開放式格局規劃,設計家具Mountain Living與牆面材質漆料分享https://luchiphoto.com/dining-room/

    ⭐【裝潢開箱日記3】客廳音響電視櫃篇!La-Z-Boy沙發、丹麥MK音響家庭劇院和Sony電視打造夢想的起居室!https://luchiphoto.com/livingroom/

    ⭐【裝潢開箱日記2】廚房中島吧檯櫥櫃篇,兼具展示與收納功能的櫥櫃,吧檯怎能缺少萬用吊架?https://luchiphoto.com/cabinet/

    ⭐【裝潢開箱日記1】主臥室梳妝台篇,開放又隱密的滑軌鏡面,搭上一張拾藤藤椅就很Cozy https://luchiphoto.com/dressing-table/

    ⭐【看屋筆記】首購族人生第一間房怎麼買?新手村的看屋攻略買房心得分享!
    https://luchiphoto.com/house-buying-tips/

  • 電視買家指南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0-27 11:50:16
    有 916 人按讚

    【百年一覺:24格夢和挑戰它的勇者】#葉郎電影徵信社

    繼《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之後,李安再度在《Gemini Man 雙子殺手》挑戰每秒120格的高格率電影格式。這從來不是容易的革命,已經習慣24格電影美學的觀眾和評論者仍然在太過清晰的動作、過份放大的表演中無法怡然自處。所以上映至今爛番茄新鮮度指數只有25%,Metacritic只有38分,只有中國市場的豆瓣評分給了相對支持的7.1分。

    李安不是第一個企圖挑戰電影每秒24格標準的人,近百年來已經有無數英雄前仆後繼地倒在這個傳說中打不倒的魔王面前。

    為什麼偏偏是24?為什麼這個數字這麼難擊倒?難道24是生命、宇宙、萬事萬物的唯一解?


    ▇ 肥皂劇效應

    「為了最佳觀賞經驗,請關掉類似TruMotion、Action Smoothing、Motion Interpolation或是諸如此類的功能。」

    去年底Alfonso Cuarón的Netflix電影《Roma 羅馬》上架的時候,Netflix在官網上提供了鉅細靡遺的電視設定指南,其中第一個被Netflix強烈建議關掉的,正是最近一年成為好萊塢全民公敵的電視科技——「motion smoothing 動態補償」。

    事實上就在《羅馬》上架前三個月,《Interstellar 星際效應》導演Christopher Nolan才剛在導演工會裡頭發難,要阻止電視機產業繼續用「動態補償」技術破壞電影的原貌。「動態補償」到底得罪了誰,讓Paul Thomas Anderson、Martin Scorsese和Patty Jenkins等導演都接連站出來叫陣?

    躲在這場爭議背後的正是每秒24格的電影魔王。

    因為每秒24格的電影和每秒25格(香港和歐洲使用的PAL電視規格)或每秒30格(台灣和北美使用的NTSC電視規格)的電視畫面格率不同,觀眾在電視機上看到的電影都是經過補幀的方法(重複特定畫格)來補成25或30的倍數。這種方法一直都有殘影的問題,而且隨著高畫質電視機的尺寸越來越大,殘影也變得越來越難以忽略。1990年代中期終於有工程師提出了大膽的解法:如果重複畫格的方法行不通,那就讓電視機的處理器來自己計算出缺少的中間畫格。

    最早推出類似功能的廠商比如Sony很快就發現動態補償科技讓動作變得非常流暢清晰,以至於各家爭相加入類似的功能(但名稱不一),並通常在出廠時就開到最強,以便在賣場陳列時讓路過的買家為之驚艷。

    問題是這種讓電腦來「大膽猜測」下一個畫面的技術其實是在無中生有,所以仍會有一種不自然的人工感。而且已經熟悉24格電影的動態模糊感受的觀眾,在完全沒有殘影的電視畫面中反而會覺得不「真實」。

    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新的詞彙被用來詆毀高格率影片和那些開了動態補償而太過流暢清晰的電視畫面:「肥皂劇效果(soap opera effect)」。


    ▇ 就決定是你了

    「這世界上才沒有所謂固定速率拍攝這回事。(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SET CAMERA SPEED)」

    距今104年前,一本由放映師F.H. Richardson寫的《Handbook of Projection: The Blue Book of Projection 放映師手冊:電影放映的藍皮書》中,白紙黑字(而且全部大寫強調)寫下這句會讓李安點頭如搗蒜的金句。

    24格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並非理所當然等於「電影感」。

    100年前不論電影拍攝或是放映的速度都比我們想像的任性得多。攝影機還沒有電動馬達的時代,攝影師是用非常不精確的手搖方式控制速度(所以很多攝影師會像現代人慢跑一樣邊哼歌邊拍攝來配速)。電影院的放映師有時候會收到發行商的指示告訴他們要用什麼速度播放,但有時候也會收到電影院老闆的指示要加快速度放映以便多放幾場賺錢。在喜劇盛行的默片時代加速放映其實很難被觀眾察覺。

    除了賺錢的工具之外,在《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個國家的誕生》導演D. W. Griffith眼中電影格率則是藝術表現形式的一部分。他的《Home Sweet Home》中就附上了詳細的放映指示:第一卷膠卷建議放映16分鐘(每秒16.6 格),第二卷約13到14分鐘(每秒17.8到19 格),其他卷則約13到14分鐘(每秒19到20.5格)。

    1927年音聲同步的有聲電影的問世終結了這種百花齊放的速度亂象。因為我們的耳朵比我們的眼睛聰明很多,被加速播放的音軌幾乎百分之百會被觀眾聽出來,於是任意調整的放映速度終於被判了死刑。電影格率被有聲電影逼著進入了書同文、車同軌的年代。

    第一部有聲電影《The Jazz Singer 爵士歌手》所採用的Vitaphone錄音系統,是Warner購自Western Electric西方電器旗下貝爾實驗室的技術。這歷史性的一天(必須配上《2001 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遊》的查拉圖斯特如是說的音樂),西方電器的工程師Stanley Watkins風塵僕僕地帶著他的團隊拜訪Warner的首席放映師,試圖在這次會議中把格率定下來。

    「請問一般電影都用什麼速度放映?」他問。

    當時放映師通常用每分鐘的膠捲長度來計算而非每秒幾格。Warner的首席放映師Frank Rich回答說多半是每分鐘80呎(約是每秒21.5格),然後部分急性子的戲院老闆則會要求用每分鐘100呎的速度放映(約每秒27格)。

    工程師摸摸頭想了一下,然後說:好啦,那不然就取中間值每分鐘90呎好了。

    各位剛剛見證了百年無可撼動的24格魔王的誕生。李安導演日前受訪才用「三個白人看一下」來形容24格標準的隨意任性。沒有天降異象,也沒有祥雲瑞氣。三個白人看一下之後,24成了唯一解。每秒24格顯然只是底片成本和影片品質在那時那刻的平衡點,從來沒有準備要用上百年之久,更不是一個與藝術有關的決定。


    ▇ 打不倒的勇者

    「我在《2001太空漫遊》劇組工作的時候第一次迷上這種沈浸式電影體驗。那時候我們的電影被投放在Cinerama那種90呎寬的弧形巨大銀幕上頭,那是今日的IMAX都比不上的壯觀場面。當年我是個容易感動的敏感孩子,而Kubrick本人就在我眼前創造初、那些純粹的視覺奇觀——後來被大家稱作終極之旅,因為整部電影已經在追求純粹體驗的道路上徹底擺脫了世俗的所有電影常規。這一刻影響我無比深遠,我當場說:Holy sh-! 這太酷了!我將來想要拍這種電影,我想要探索這種電影語言。」

    這段話出自《2001太空漫遊》、《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第三類接觸》、《Star Trek: The Motion Picture 星艦迷航記》和《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的好萊塢特效大師Douglas Trumbull。這次堪比大腿骨被猿人丟上太空的啟發經驗,促使Trumbull成為日後全世界最積極推動高格率電影的人。

    Kubrick當時用的Cinerama弧形銀幕(由三台35mm放映機畫面拼接而成)來自一名從百老匯轉戰好萊塢的技術投資人Mike Todd。NASA曾用來記錄阿波羅11任務的Todd-AO電影格式也是他的發明。這兩種劃時代的技術加起來幾乎就是今日IMAX的前身。每秒30格、曲形寬銀幕、高解析度70mm底片,幾乎你能想到的好萊塢規則都在1950年代被他逐一打破。

    雖然Mike Todd留下的公司早已破產或是被併購,但他留下的技術仍隱身在今日的電影裡無所不在,唯一早早夭折的就是Todd-AO所採用的每秒30格的格式。在《Oklahoma! 奧克拉荷馬之戀》和《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 環遊世界80天》兩次華麗但費力(必須用兩台攝影機拍兩次以便在傳統戲院也能上映)的產品展示之後,Todd就因為成本太高、推動困難而高舉雙手向24格的魔王投降。

    事實上Todd自己還是《環遊世界80天》的製片,不只變賣公司股票、傾家蕩產投入這次華麗的Demo,甚至後製階段底片還被債主扣押,必須每天讓剪接師剪接完之後送還給債主當抵押。

    Mike Todd的故事後來以電影宣傳後期駕駛小飛機墜機身亡的悲劇收尾(附帶一提他的未亡人是女星Elizabeth Tyler)。

    Douglas Trumbull的故事相較起來或許勵志一點......


    ▇ 從24格的夢中醒來

    什麼是「真實」?其實只要是攝影機記錄下來的,無論每秒幾格都還是模擬出來的真實,只是我們沈浸在這個24格版本的模擬真實之中已經超過百年,早就把把它當成唯一的真實。

    於是這一切越來越像《The Matrix 駭客任務》的電影劇情:

    Douglas Trumbull那被大腿骨砸到的靈光乍現一刻,就像是紅膠囊、藍膠囊的決定性時刻。此後半世紀,Trumbull開始扮演Morpheus的角色,義無反顧地持續推動高格率電影革命,並成功遊說關鍵影人Peter Jackson和James Cameron從Matrix中覺醒,加入他的陣營。

    Douglas Trumbull以Mike Todd為師,在1970年代推出了每秒60格、70mm的新格式名為ShowScan。迄今從來沒有成功使用在任何一部電影長片中。即便公司早已破產,Trumbull仍鍥而不捨地到處傳教。2014年他甚至親自執導了一部3D、4K、每秒120格的Demo短片《UFOTOG》,到處參加展會示範120格的真實。

    可能也受過Trumbull傳教的李安也許就其中一個版本的救世主Neo:

    相較於已經棄教的Peter Jackson以及幾年前早就說要用高格率拍《Avatar 阿凡達》續集卻在這幾天改口說高格率行不通的James Cameron,李安已經挺過艱難的兩部電影,並且在各種批評聲浪中仍不死心地回答記者說下一部電影《Thrilla in Manila 馬尼拉之戰》如果預算允許的話仍然會用每秒120格拍攝。雖然24格的燈光、攝影、剪接、表演搬到120格的新宇宙顯然都有水土不服的情形,李安仍不打算放棄追尋120格宇宙自己那一套的美學。

    另外一個抵死不從的是電視業。

    Christopher Nolan挟著導演工會的勢力和HUD超高解析度聯盟的電視機產業代表談判,成功使UHD聯盟旗下的LG、Vizio和Panasonic等品牌在日前宣示2020年起要在電視機上設置所謂「Filmmaker Mode 導演模式」,以便觀眾可以快速關掉各種花俏的動態補償效果,觀賞最接近24格的原汁原味。但仍有電視廠商陽奉陰違地繼續研發更先進的插幀技術,引入人工智慧來讓被補進去的畫格「比真實更真實」。

    向來熱衷追求技術升級的Netflix,已經在一年內徹底強迫自製節目採用4K、Atmos和HDR的規格,甚至讓攝影機廠商人仰馬翻地升級設備以免被Netflix的4K規定擠出市場。雖然對於高格率節目Netlix一直維持「有興趣」但「沒出手」的猶豫狀態,但這幾天Netflix無預警地踩過另外一條肯定會讓Christopher Nolan神經緊張的界線:上週他們開始在部分手機用戶的APP上測試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速度看節目。

    電視產業最激進的一步應該還是去年底開播的NHK BS8K,每天播出8K解析度、22.2多聲道節目,而且還以每秒60格和120格兩種格率播出,此外東京奧運期間更將全面使用該格式來轉播,提供無死角涵蓋整個球場、每個動作鉅細彌遺絕無殘影的賽事畫面。

    「此時此刻電影的技術規格已經和電視幾乎相同了。兩種媒介的差異微乎其微,但因為在平板電腦上看電影實在太過方便,年輕人正在快速地遠離電影這個媒介。不過如果我們能夠用電影的沈浸式體驗來展示它的真正力量,或許就可以讓電影留在戲院久一點,不要這麼快就在電視出現。」高格率電影教主Douglas Trumbull開示。

    你準備好從24格的夢中醒過來了嗎?


    (原載於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

  • 電視買家指南 在 游大東【鴻鵠志-影視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2-09 13:49:50
    有 9 人按讚


    【 如屬實,有線新聞…… 】
    【 News/Media 】

    https://goo.gl/dERLrG
    《星島日報》報道,中資企業與有線寬頻的賣盤交易進入最後階段。

    //有線寬頻(1097)賣盤交易進入最後衝刺,本港或再有收費及免費電視台染紅。消息人士透露,九倉(004)出售有線寬頻的交易已接近尾聲,現正進行盡職審查。據悉,買家為中資企業,並正物色適當人選加入有線寬頻參與管理。事實上,本港近年有多個中資財團涉足或有意染指本地電視業,昨日(8/2)最新就有內地傳奇影業公司公布,擬收購電視廣播(511)29.9%的股份,隨時成為單一最大股東。
    有分析指,南華集團早報於2015年12月,以約20億元賣盤予內地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在有線電視有近100萬用戶及中國新聞組的品牌價值,加上內地部分電視機頂盒亦有轉播的情況下,估計作價將逾20億元以上。//

    有線新聞 i-Cable News #有線電視 #奇妙電視 #新聞 #傳媒染紅 #香港傳媒 有線中國組 #媒體生態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