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電腦messenger如何創群組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電腦messenger如何創群組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電腦messenger如何創群組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電腦messenger如何創群組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吳崢,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篇是最近看到不少過往的社運夥伴們在討論我們這個世代是否面臨「組織失敗」,心有所感,把一些思緒整理出來Echo的文。裡面主要在陳述我個人對「個人原子化」浪潮的觀察與體悟,政治倒只佔了一小部分。雖然初衷是回應從社運踏入政治圈的戰友,但許多提到的處境是我們所有人都共同生活在其中的,希望藉著這篇也能和大家...

  • 電腦messenger如何創群組 在 吳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08 10:56:17
    有 547 人按讚

    這篇是最近看到不少過往的社運夥伴們在討論我們這個世代是否面臨「組織失敗」,心有所感,把一些思緒整理出來Echo的文。裡面主要在陳述我個人對「個人原子化」浪潮的觀察與體悟,政治倒只佔了一小部分。雖然初衷是回應從社運踏入政治圈的戰友,但許多提到的處境是我們所有人都共同生活在其中的,希望藉著這篇也能和大家一起對話。
     
    感謝思想坦克 Voicettank刊登:https://reurl.cc/zzZ1Ak
    以下全文:

    -----
     
    近來關於「組織」有不少討論,論者提出我們這個世代以降,在橫向連結上是缺乏、挫折、乃至「失敗」的。在我的人際網路中,張勝涵、黃守達、藍士博等人都對此提出了深刻的自我批判與分析,其他還有更多來自異議性社團、校園等不同角度的探問。在這少有的、不同位置的行動者彼此伸出觸角,試著摸索與對話的時刻,我嘗試以這篇文章加入。
      
    這系列對話的起點始於張勝涵提出世代「組織的失敗」,張勝涵認為,現在30歲上下的這個世代沒有形成有意義的串聯與集結,導致沒有產出世代性的政治議程,也在政治鬥爭上失利,連具體的思想成果都甚為欠缺。
     
    講出「失敗」二字是對當下自我處境的深刻覺悟。但於我而言,感受到的更像是包括我在內的大家在某種共時性、Stand Alone Complex式的氛圍下,於此時直面了「個人的無力」這件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覺得一直以來,我對組織這件事其實都是缺乏足夠認識與思想準備。抑或說以一種過於簡化,以藍圖打造機械一樣無機式的理解去看待。因此與其談論失敗,更像是從未真正開始。
     
    在這系列中,士博提到了「人類社群組織的逐漸弱化,是一個整體的趨勢」,守達也說到「必須要有共同體,才有戰鬥的理由」。我感到我們眼前都浮現一幅共同的視野:破碎的世代、個人的原子化。
     

     
    什麼是人的原子化?我想起我過往的一段生命經驗。
     
    在國三升高一的暑假,我國中最好的兩位朋友不約而同都決定要前往美國升學。於是乎考完基測的我突然彷彿有了無窮的時間,本該是期待已久從大考桎梏中解放的雀躍,但沒有了夥伴,每一天的漫漫長日竟都成了不知如何揮霍的資產。
     
    當時還是Yahoo Messenger的年代,人們已經可以透過網路不受物理空間限制的即時與人取得連繫和交流。我當然也試圖以網路維繫以往的關係。但說來奇怪,我們彼此通訊的頻率卻由一開始的聊個不停,慢慢便變成隔幾天一次、再變成幾周、再變成很少。開口時也漸漸感到勉強,好像不知可以說些什麼,但我們明明是那樣好的交情啊?到最後上線的頭像彷彿變成一個略感尷尬又試著忽略的存在,因為不知該如何面對這樣「沒有任何不好,但不知如何以對」的情境。
     
    那時我有時候會忍不住想,如果沒有Messenger是不是反而會更容易一點?至少這樣當我們在台灣再碰面時,不用想到這種可以連絡卻又沒有聯絡的微妙尷尬,更自然且熱絡的重溫交情。
     
    這件事雖然起於物理空間的分隔,和時代無關。但我想分享的是,這種藉著網路而存在,一種看似連結卻又疏離的關係,我相信是我們這輩開始許多人共同的經驗。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寂寞地打開通訊錄、打開臉書想找個人說話。但一個名字一個名字滑過眼前卻又不知到底要敲誰好,最後乾脆默默把手機/電腦關上?
     
    時代的變化無情但公平地作用在每個人身上。網路對過往人類組織與空間的破壞是摧枯拉朽的。網拍取代實體門市、串流平台取代CD行與漫畫店、美食外送取代餐廳。當演唱會都能轉型搬到線上時,未來還有多少人類活動能免於被網路解構和重組?
      
    科技的進步讓我們能夠在任何時間瞬間聯絡任何人、取得各種需要的服務,但我們卻同時也失去了曾經共同生活的的經驗與場域。而隨之一起被衝擊的,也包含依附在過去空間中建立的人際關係模式。
     
    乍看之下,個人彷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每一天過去我們所受到的空間限制都更少,但傳統的社會連結也越來越薄弱。洗衣、吃飯、清潔、娛樂,種種我們的日常所需幾乎都能外包或在線上處理。「每個人越來越能夠不依賴他人生活」與「每個人越來越孤獨的生活」是幾乎併行發生的現象。
      
    網路能夠媒合各種關係,甚至包含過去不會發生的關係,但只要任一方切斷網路,便也瞬間切斷了這個關係(試想像Tinder)。我們遠較以往的時代更直接暴露在世界的荒野中,有如迷路回不了巢的蜜蜂,不再有群體的勞動義務,不再有六角形的蜂巢框住。前所未有的自由、也前所未有的脆弱,而眼前正有狂風席捲而來。
     
    「我們所稱之為前進者,正是這場風暴。」(班雅明)
     

      
    政治只是社會結構的上層建築,同樣的事自然也在政治中發生。
     
    原子化對整個世代的諸多影響中,我認為其中一個便是使我們產生「我可以自己一個人」的錯覺。
     
    網路在政治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社群政治更是將「分解-重組」推向一個新的高峰。與過去相比,在網路社群的時代中個別政治人物並不需要透過團體,或取得某種團體代表性,依然能夠較過去更容易「被看到」。
      
    只要你夠有料、夠有特色,即便你只有自己一個人,還是能夠取得相當的聲量與話語權。政治人物就算不經營媒體、政黨等中間平台的關係,還是能直接接觸廣大群眾。組織對團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在下降,團結在組織之內的必要性也在下降。
     
    這樣的後果,一來使大家產生一種「我自己就足夠」的錯覺。二來也使每個人好像都成為潛在的競爭者,社群上對眼球停留時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政治人物也無法置身事外。
      
    然而,即便政治明星較過去更容易形成,權力的取得更為迅速。但沒有組織的支撐,再強大的明星在退去聲量的外衣後依舊是脆弱的個人。當你心中知道背後沒有其他人會接住你時,你的政治判斷、你對風險的接受程度都會受到影響。因為你唯一的資產便是你與你所乘著的浪潮,你不能容許自己掉下來,也沒有失敗的餘裕。
     
    一個強大但脆弱的個體,和能夠互相支援的團體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無法承擔輸的後果,就無法發起真正的鬥爭。前者看似對一切結構叛逆,其實無力真正挑戰什麼。
     

     
    對以上描述的種種現象,我對勝涵提出「組織失敗」的理解是:這是一份呼告,呼告世代必須奮起、必須突破種種加諸在身上的結構,擺脫「無力者」的處境。而解答大家也都已提出:必須團結、必須逆向對抗解構的作用力、必須重構共同體。
     
    那麼共同體要如何形成?守達以「為彼此而戰的共同體」提出號召:我們必須標示出共同的敵人,以凝聚共同的作戰方向。如果失去了敵人,就會不知為何而戰,便會分化進而裂解。
     
    共同體的形成沒有路線正確與否,只有出現與否。團體的邊界、情感的聯繫、互相幫助的存在都是共同體的標誌。但有件讓我擔憂的事是,這些年我看到我們這個世代在一個又一個出現的事件中,因著眼前的巨大敵人、大義的號召而聚集戰鬥與解散。在這樣的重複動員中,個人往往被排到政治判斷之後的位置,當政治判斷出現分歧時,大家便在種種巨大的結構衝突中被撕裂。這是很耗損的過程。
     
    當然,並不存在怎麼做的正解,任何嘗試都比沒有嘗試好。我也沒有一個清晰的答案,我現在對如何團結只能回到很基本很小的想法,就是「幫助彼此」。
     
    一個共同體如果無法保護成員、無法提供成員需要的幫助,那這個共同體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我是這麼理解的。所以在大的藍圖以外,我覺得我們其實可以去試著做一些小事,去想有什麼是我們能幫助到彼此的?其實,在現在許多人分處不同政黨、不同團體的情勢下,光這點就很難了,但我覺得就算光是詢問,單單只是開口問「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就已經踏出很棒的一步,從微小之處開始修復橫向關係。
     
    這些聽起來很像空話,卻是我所能想到的方法。個人要逆流對抗原子化的趨勢相當困難,撇除政治,我目前在生活中也試著和一些夥伴建立穩定的日常關係,每週固定碰面、固定從事相同活動。短期目標是我們集結到相鄰的地方居住,以類似社區的模式連結我們這個世代的社群,創造生活、創造意義,這是我個人現在在進行的嘗試。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辨認出問題。我想感謝勝涵、守達、士博等人在公開的版面拋出這系列討論。我們都嘗試在看到眼前的問題後,回頭對結構做點什麼,而講出來就是非常棒的第一步。期待在這之後,我們這個世代也繼續試著摸索與對話,畢竟長路漫漫,有人同行總是比一個人好的。

  • 電腦messenger如何創群組 在 M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5-02 11:02:05
    有 44 人按讚


    臉書開發者大會 F8 的重點整理

    #2019F8不專業七大重點整理

    有一些朋友可能知道我在last minute買了一張機票跑到了矽谷,蹭這群參與F8的好朋友們,在二個多月前,我可能還對這個圈子完全陌生,也沒有挹注很多熱情在科技相關的資訊,還好凡事都有嘗試的第一次,就讓不專業焦凡凡在矽谷白天時間,大家都去參加會議,我自己一個人很無聊時為大家整理今天 #2019F8 Mark Zuckerberg 宣布針對Facebook、Instagram以及WhatsApp的幾項重大更新及新產品推出。

    2019 F8 Keynote
    (文字及圖片搭配服用更佳)

    1. 馬克大概用了一半的時間說明未來公司經營方向將圍繞在“The future is private.”

    - 揭示六大守則 Private Interactions/ Encryption/ Reduced Permanence/ Safety/ Interoperability/ Secure Data Storage. 安全跟隱私性將是臉書在推出各項更新的重點之一,未來不用害怕政府機構或駭客竊取個人的信息資料

    - 邀請各方顧問,如:法律、各國政府機關等等討論及溝通,如何在打造一個安全及隱私性的平台下,及不肖方濫用中取得平衡

    - Making sure our tools are used for good. 開發者如需取得相關data必須取之有道,且臉書亦已頒布相關規定

    2. 從FB Messenger為基礎開始打造更快、更簡單及更安全的訊息平台

    - 去年更新 #M4 Messenger已經有了頁面的改版,今年將著力於更快的訊息,實驗室實測臉書Messenger傳及收發訊息的時間為1.3秒、WhatsApp為1.8秒,及其他訊息平台則為2.6秒

    - Messenger將推出電腦版Desktop App啦,讓電腦版的使用者更容易可以收發訊息及觀賞照片及影片

    - 將做到訊息的加密性(Encryption),過去做到的是在某一特定聊天室用私密聊天,現在可以做到針對某一對象的聊天皆可加密(但這邊我覺得講得不是很清楚,也有可能我聽錯哈哈哈)

    - Friends Tab 朋友列表功能更加人性化
    - Watch together 群組視訊功能

    3. Whatsapp除了環繞在安全跟隱私性以外,也做了幾項更新,其中支付為一大亮點!

    - Status功能
    - Share location做到隱私性
    - Product Catalogues
    - WhatsApp Payment 支付功能
    馬克說希望未來做到支付與傳照片一樣方便!此項功能在印度市場已經測試及實現,希望未來能夠在更多市場推出。

    4. FB5,臉書將推出近五年來臉書做過的最大介面改版,介面將變得更簡單,甚至連臉書藍都將變得很少

    - 臉書icon也將改的更加現代化(請服用影片或以下圖片)

    - 臉書社團的介面改版,像是推薦群組介面、群組溝通及匿名發問功能(這邊也講了很多隱私性但沒有描述太多)

    - Facebook Dating!甚至有十分吸睛的Secret Crush功能(可以列出你喜愛的對象名單,如果對方也列的名單有配對到的話,就會互相提示XD好好的dating一下啦!可惜台灣不在推出國家名單內,如果想要使用要去東南亞國家解鎖了,如:泰國/ 新加坡/ 菲律賓等)

    5. Instagram也有了幾項振奮人心的功能及改版上線

    - 推出IG購物Shopping Channel
    過去IG常被詬病,可以看到商品但購買卻需連到其他平台或頁面,現在將獲得解決,checkout喜愛的商品within the APP

    - 限時動態推出新功能Donation Sticker
    可以直接秀一張照片,tag你認為有價值的組織,朋友可點擊連結直接捐款

    - Shopping from Creators
    IG business裡三種角色,Shopper/ Creator/ Seller,Creators的角色應該更備受重視,可以點擊照片或影片中創作者的連結直接購買商品

    - 限時動態製作即將大改版
    製作限時動態不需從照片開始,將改為用文字或stickers即可簡單發動態。

    6. Portal 即將在國際市場推出,從歐洲市場開始

    - 跟亞馬遜合作推出的商品,類似iPad 平板,但有個智慧相機
    - 可搭配AR功能,其中Story times 可以用虛擬實境功能來講故事,且人物移動時相機也會移動(自己覺得視訊時不用手動移動相機超棒)
    - 可以使用whatsapp及messenger來打視訊電話。
    - 可以用Portal使用Facebook直播,鏡頭會跟著你

    7. 臉書發表VR眼鏡Oculus Quest

    - Without cable更簡單即可使用,只要$399美金,5/21開始預購,F8會議參與者人人一台,想玩可直接找陳思傑 (Szu-Chieh Jesse Chen)張家豪 (Thant Sin Oo)Clement Tang借來玩!

    以上為凡凡我本人第一次不專業整理分享,歡迎大神們以下補充 葉濬慈 (Andrew Yeh)Ted Hung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