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電腦音量鍵沒反應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電腦音量鍵沒反應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電腦音量鍵沒反應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電腦音量鍵沒反應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彭樹君,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天下午,她在後陽台晾衣服時,聽見救火車喔咿喔咿的聲音。 因為住在18層的高樓,而且這幢大廈是附近最高的建築,所以她可以居高臨下地看著救火車一輛接一輛地在街巷之間駛過。至於它們的目的,很明顯地,是不遠處那幢正在冒著黑煙的公寓。 如此看著這一切的發生,彷彿有一種在雲端俯瞰人間的平靜,她一時有些恍然...

電腦音量鍵沒反應 在 Tk Yang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3 09:04:48

自從楊寶在家裡上課之後使用電腦的時間倍增了很多(平常工作用的電腦幾乎都要變成他的了😅) 他除了要長時間盯著電腦之外,使用滑鼠與鍵盤的時間也拉長很多。這時後電腦週邊的輔助設備就佔了很重要的部份,我也把我一直愛用的羅技滑鼠教會他使用,讓他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跟上老師的教學🤓   因為他需要在電腦上作答與寫作...

  • 電腦音量鍵沒反應 在 彭樹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11-26 16:05:48
    有 267 人按讚

    這天下午,她在後陽台晾衣服時,聽見救火車喔咿喔咿的聲音。

    因為住在18層的高樓,而且這幢大廈是附近最高的建築,所以她可以居高臨下地看著救火車一輛接一輛地在街巷之間駛過。至於它們的目的,很明顯地,是不遠處那幢正在冒著黑煙的公寓。

    如此看著這一切的發生,彷彿有一種在雲端俯瞰人間的平靜,她一時有些恍然,不太確定自己該有什麼感覺。當然她希望災難可以趕快被撲滅,可是卻也覺得眼前這一幕與己無關,然後,她又為了自己竟然對他人的苦難不能夠感同身受而湧起一股帶著罪惡感的不安。

    因為這樣的不安,她開始強迫自己去想像,如果失火的是自己的家...........

    是啊,若是那樣該怎麼辦呢?這麼高的大樓,救火車的雲梯可以發揮作用嗎?雖然家裡天花板裝了灑水器,但畢竟從來沒用過,天曉得在關鍵時刻,它們真的有效嗎?她開始憂慮了起來。

    今天的衣服晾得特別久,終於把丈夫的最後一只襪子掛上衣夾時,那幢公寓的黑煙也漸漸消散,警報解除。

    然而直到做晚飯的時候,她的思緒還固執地圍繞著這件事。如果發生火災,她該帶哪些東西逃生?要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走下十八層樓梯?她該穿哪雙鞋子?天啊!如果那時她不巧正在洗澡怎麼辦?因為憂心忡忡的緣故,她一直心不在焉,就把魚給燒焦了。

    但丈夫好像沒吃出那條魚有什麼地方不對勁。他像平常一樣在該下班回家的時候回到家來,像平常一樣換上西裝,換上寬鬆的便服,也像平常一樣一邊吃飯一邊滑手機,同時機械地把食物用筷子夾進嘴中。他的注意力都在手機螢幕裡,至於食物如何倒是無所謂,她隨便煮還或是用心烹調,對他來說從來都沒差別。

    「噯,我跟你說,今天這附近發生火災耶。」她試圖挑起話題。

    「喔。」他連頭都沒抬,很明顯地只是在敷衍。

    「所以我就在想,如果我們家也失火了怎麼辦?你不覺得很可怕嗎?一把火燒起來就什麼都沒了。」

    「喔。」

    「人生真的很無常........」

    「喔。」

    她覺得自己彷彿是在對著一堵牆發聲,說出去的話都被吸入石塊的隙縫之中,成為單音節的回音。

    她和丈夫之間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這樣的呢?像兩條失聯的電線,產生不了任何電流。一時之間,忽然一陣氣血上湧,她提高音量,激動地問: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真的發生火災,我們就這樣死了怎麼辦?」

    這回丈夫終於有了反應,他抬起頭來,難得地正視了她,那眼神充滿打量,好像她是什麼怪奇生物。

    「想太多了吧。是不是整天待在家裡太閒了妳?」

    說完,他不再理會她,又繼續低頭關注他的手機了。短暫的交談戛然結束。

    晚飯過後,丈夫進入浴室準備盥洗,她則進入臥房為他準備更換的內衣褲,兩人之間沒有眼神與言語的交流,但生活竟也可以如常運行,像是鐘錶內部零件的自動運作。

    然而,就在這個瞬間,彷彿某個彈簧無聲的斷裂,她忽然覺得自己無法再像平常那樣運作下去,她得離開這個屋子,離開她原來的生活軌道。現在。就是現在。

    有如失火了一樣,她匆匆抓了一件外套,拎了錢包和手機,然後一刻也不能等地出了家門。大門在她身後關上的那時,浴室正響起嘩啦啦的水聲。

    電梯往下,停在五樓,一個主婦模樣的女人提了一袋垃圾走進來,看樣子是要到地下室去丟垃圾。那女人平常和她在同一個市場買菜時遇見過幾次,偶爾也會聊上幾句,此刻見了她,很家常地招呼:

    「這麼晚要出去啊?」

    「是啊,去買包衛生紙。」她也很家常地隨口應答。

    事實上,她根本沒有概念自己要去哪裡,她只知道自己無法再待在這裡。

    走出大樓時,她發現下雨了,可是已經不可能再回家去拿傘,她沒有太多猶豫,冒著雨就往社區大門的方向走。幸好並不是太大的雨,用外套撐在頭上還是可以擋一擋。也幸好一出社區就來了一輛計程車。她坐上車,想也沒想就說:

    「到台北車站。」

    *

    深夜時分,她住進宜蘭火車站附近的一間小旅館。她選了最便宜的房型,房內陳設單調簡陋,而且還瀰漫著一股輕微的霉味,然而當她躺在那張一翻身就會嘎吱嘎吱作響的單人床上時,卻有一種久違的放鬆。

    她沒想到自己竟然真的這麼做了!這是她結婚十二年以來,第一次自己一個人在外面過夜。

    剛結婚那兩三年,丈夫還曾經帶她到日本和東南亞去旅行過,後來兩人就再也不曾出門旅遊,連島內旅行都沒有。近十年的時間,她的生活動線像是被設定了一般,以捷運站為定點,圍繞著幾條固定的軌道,來來回回的運行,哪個市場可以買到最新鮮的魚,哪條巷子裡有修改衣服的阿姨,哪一間百貨公司正在打折出清........她的腦中內建了一張屬於自己的城市地圖,出了這個城市,就沒有其他連結。而大部份的時候,她哪兒也沒去,畢竟打掃、做飯、清理、洗燙衣服這些日復一日的家務就把主婦的時間都排滿了。

    因此她的生活裡最大的出軌,不過是在下午三、四點間,還沒開始愁煩晚餐要煮些什麼之前,悄悄坐電梯到最高層,再爬一截樓梯到頂樓,站在那兒放空,吹風,看看遠方山頭的雲,如此而已。

    而現在,她竟然一個人來到了宜蘭。

    其實到哪裡都無妨,只要離開台北,哪裡都好,只因為在台北車站買票時,即將到站的那一班車正要前往宜蘭,因此出於一種命運當下的選擇,她就來到了這裡。

    她側躺過身,看著窗外,一輪明月正好無所遮蔽地掛在那兒。她心中一凜,彷彿在瞬間照見多年前的自己。年輕時的她常常自己一個人旅行,蘭嶼、綠島、墾丁、台南........,往往是想去哪裡,她背包一揹就出發,在那些夜晚,她總是往天上尋找月亮,然後心中就會感到難以言喻的平安。而現在,她竟然已經想不起來,自己有多久沒有好好看過月亮了?曾幾何時,婚姻把她變成了這樣一個閉塞的、無聊的、生活範圍狹窄的、缺乏想像力與感受能力的女人?

    她的手機安靜無聲,丈夫還沒發現她不見了嗎?沒有電話,沒有line,沒有任何尋找她的訊息出現。想來他洗完澡,換上她為他準備好的衣褲,就鑽入書房去了,壓根沒意識到她的消失。也許直到明天早上,他發現餐桌上沒有該有的早餐時,才會開始感到異常。

    身為人妻,之於那個與她共同生活了十二年的男人,她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究竟是什麼啊?

    當初是因為不慎懷孕,所以兩人匆匆成婚;她還辭去工作,專心在家待產,可是最後孩子沒能保住,而且造成了她永遠無法再懷孕的結果。這樣的傷痛很巨大,她心灰意冷,對於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也無意重返職場。丈夫說:沒關係,我養妳,妳就好好休息吧。因此她努力打起精神來做一個好主婦,很認真地盡好自己的本份,把兩人的家顧好,讓他可以好好工作,無後顧之憂。

    然而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她和他漸漸無話可說,往往一大早他就出門上班,晚上他回到家來,兩人之間還是一片沉默。

    沒有愛,沒有性,沒有言語,沒有擁抱,沒有身與身之間的親密,沒有心與心之間的交流,這樣也算是夫妻嗎?

    狀況總是兩人共同造成的,她知道自己或許要負一半的責任,因為她曾經不想面對難以承受的傷痛,本能地關閉了自己的感覺,許多時候也把他擋在心門之外,久而久之,就成為一種習慣,他對她也因此失去了耐性與興趣,以致於當她想要與他靠近時,他已反過來將她推開。

    但她畢竟是個把家事打理得井井有調的妻子,他也畢竟是個每天晚上都回家吃飯的丈夫,兩人之間還是維持了表面的形式。只是,也許火災早就發生了,也許這場婚姻已經在沉默之中把所有的感情與情緒都燒燬,只徒有表面形式的骨架在撐著吧?

    前幾天,她一如往常地在丈夫出門上班之後,進入他的書房打掃,卻不小心在移動電腦滑鼠時,讓沉睡的螢幕甦醒,因此她看到了在臉書Messenger裡,丈夫與某個女子之間一來一往火辣辣互相挑情的對話。她沒有細看那些私密對話,沒有追查那女子是誰,她只是平靜地把書房打掃完畢就出去了。當天晚上丈夫回來時,她也沒有詢問他那是怎麼回事。

    因為她既不憤怒,也不嫉妒,她只是無感,只是木然,她連一絲絲好奇都沒有。

    然而此刻,望著窗外的月亮,強烈的傷感忽然像潮水般一波波向她捲來。

    在什麼時候,她把自己遺失在什麼地方了呢?

    她想起二十歲那年,因為聽說太魯閣的布洛灣一帶能看見彼岸花,她就不顧一切地一個人到花蓮去,只為了尋找彼岸花的身影。

    彼岸花,在古經裡被稱為曼珠沙華,傳說開在進入冥界之前的忘川河畔。

    她一直以為這只是一種虛擬之花,所以當在某篇報導裡看見布洛灣就有彼岸花時,她整個心弦為之震動,非要親自去看看不可,否則她無法安心做任何事。

    於是,雖然期中考在即,她還是尋花去了。

    然而那次她看到杜鵑,看到百合,看到許多其他的花,卻沒看到彼岸花,後來上網一查,才發現彼岸花的花期是秋天,而那時是春天,當然尋不見想見的花了。

    此刻,在這個秋天,她好想念那個尋花的女孩。以前那個易感、浪漫、愛好自由的她,現在究竟到哪裡去了呢?

    *

    她醒來的時候,窗外的月光已經換成了陽光。她望著陌生的室內,一時之間有些疑惑,後來才想起,啊,對了,自己昨天晚上離家出走了。

    就在這時,床頭櫃上的手機響了起來,她看著來電號碼,心想,丈夫終於發現她不在了吧?她按下通話鍵,那頭傳來丈夫接近怒吼的聲音:

    「妳在哪裡?」

    「宜蘭。」

    「宜蘭?妳到宜蘭做什麼!妳怎麼這樣一聲不響就不見人影...........」

    接下來是一連串失控的責備。她默默聽著,並不辯解,只覺得訝異,原來丈夫也有這樣的情緒?看來平常他也有他的壓抑。

    所以不只是她需要改變,他也一樣需要。無論這場婚姻是不是還要繼續下去,許多舊有的東西都必須捨棄。她還不知道自己會做怎樣的決定,她只知道不能再回到過去的自己。

    「妳說話呀!妳什麼時候回來?」丈夫的聲音聽起來充滿憤怒,「妳旁邊有人對不對?妳還要回來嗎?」

    她深深呼吸,平靜地回答:「我只有自己一個人。我總會回去的,回去解決該解決的問題,但我現在要先去一個地方。」

    「哪個地方?」

    「只有我自己才能找到的那個地方。」

    「妳在講什麼?」

    「抱歉,我得走了。先這樣吧,再見。」她切斷通話。

    昨夜她對著窗外的月亮說了,她要再次前往布洛灣尋找彼岸花。她渴望找回過去的自己,也必須向昨日的自己告別。至於那些關於現在和未來,那些有待理清的改變與決定,她想,在尋花的過程裡,答案也會浮現的。

    .
    ............................................

    .
    專欄:聽樹君說故事
    標題:彼岸花
    作者:彭樹君

    刊於 皇冠雜誌777期 / 2018十一月號

    #彭樹君

    #聽樹君說故事

  • 電腦音量鍵沒反應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11-19 20:30:00
    有 512 人按讚

    {{ 貳. 談談電吉他相關 }}_01

    開設這個專頁、寫完第一個主題 [一. 木吉他伴奏應該要練起來的曲目] 之後,就一直想要找機會開始寫一些關於電吉他的項目,不論是我個人在器材使用的心得,或是在實務面向上實際操作的經驗。但相較於『練習木吉他彈奏』或是我的編曲經驗分享,我覺得『電吉他』所涵蓋的議題範圍更廣,卻同時反而是更『個人化』的取向 ---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想去追求的『Tone』,但『Tone』在各類型不同的音樂形態中,藉由不同器材的選擇搭配下,而最重要的『不同的彈奏手感』詮釋之後,其實,幾乎沒有方式去重現或定義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好 Tone』;也許你會非常認真去研究你所鍾愛的吉他英雄,他 (她) 所使用的所有器材搭配與彈奏手法 --- 譬如我就很努力去研究了 Nuno Bettencour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uno_Bettencourt ) 的所有細節,甚至想盡辦法去搜購了他早期所使用的相關器材,結果 … 我一點兒也彈不出他那種兇狠又放蕩不羈的音色,反而在後來很多 Youtube 頻道上,看到其他的同好者們用了根本不相干的器材,在音色上卻更為神似 …… 我的結論是:謝謝我們各自的英雄為我們打開了音色探索道路的大門,但最終,我們自己的耳朵會定義出我們自己的音色 --- 而且你不論用什麼器材,你還是會調整、彈出你自己喜歡的音色。

    但因為近期所投入的『第二代樂手培訓』的製作過程中,剛好有一些實屬難得的錄音機會,因此,還是想藉由這個契機,聊一些在實務經驗上可以一起討論的議題:

    [一. 電吉他相關器材實務]_電吉他收音實例_01

    且讓我們先跳過『究竟是傳統麥克風收音好、還是數位模擬器材的便利性好』這個看起來不像是爭議的爭議 --- 因為這個問題本身不是單一命題、而是複合式的問題;我們先就這一週實際在強力錄音室『羽』房用麥克風收音的過程,做一些簡單的描述。

    我們來想一下:如果我們所使用的一切電吉他收音相關『硬體器材』變因都不改變 --- 我是說從演奏者本身、那把電吉他、電吉他連接的以及其後功能相近的線材、線材連接到的可有可無的效果器盤、到音箱頭、到音箱箱體、到麥克風、到麥克風放大線路以及相關的動態調整 (Compressor & EQ) 、到數位音訊介面、到電腦 DAW 的錄音軟體版本 … 種種,一切的硬體變因都控制不變之下,我們要單錄一個樂句或是 Pattern,你覺得我們還可以再怎麼樣,才能讓那個樂句或 Pattern 聽起來『更好聽』?

    『音量』!巨大無比的音量!

    就以木吉他的麥克風收音來說,如果你希望得到非常有『存在感』的指彈音色,在一切外在因素都不改變的前提之下,你會需要加強你在右手彈奏的『Punch』--- 我常常對年輕的錄音樂手解釋:『那不是單純加重彈奏的力道,而是觸弦瞬間的勁道』;但木吉他因為本身結構的物理條件,你能『增益』的『勁道』,其實還是會有一個很快就突破不了的極限。同樣的道理在電吉他麥克風收音下,只要你願意增加音箱箱體的數量以及推動箱體的後級 (Power Amp) 總瓦數,『音量』這件事兒幾乎是可以無限擴大的 --- 看看八〇、九〇年代吉他英雄們在演唱會上所擺設的『音箱牆』,你大概就可以理解是為什麼了。

    在電吉他的發聲系統中,真正主宰音量的關鍵因素,其一是後級,另一個是音箱箱體內的『喇叭單體』(Speaker);最理想的條件是:單體承受的功率、比後級的最大輸出大上一點點,這樣,你可以將後級的功率全部輸出,來讓單體的『紙盆』、『磁鐵』、『線圈』做出最好的動作反應。不過,我們之所以想要讓後級『功率全部輸出』,其實,那來自於『真空管』後級的特性。

    就後級的主要分類,其實也就是起初的『真空管後級』與後來改進了真空管缺陷、卻也失去真空管迷人之處的『晶體後級』兩大類。真空管後級在功率全部工作時所產生的自然失真與泛音,一直是數位模擬器材無法突破與仿效的結界 --- 以近年來數位模擬器材突飛猛進的進程,我們將其視之為吉他器材界的 AI 人工智慧現狀也不為過;只是,AI 在今時今日不論已經誇張到什麼地步,目前『它』還未能有『靈魂』狀態的存在 --- 而真空管的自然失真與泛音,恰恰就是電吉他音色所呈現的『靈魂』。換句話說,我們真正在意數位模擬與真實電吉他音箱組最大的差距,其實就來在於真空管後級的無可取代性。

    而電吉他真空管後級的瓦數,從早年常見的 100瓦,到近年隨著宅錄發展而越做瓦數越小的趨勢,因此有 50、30、20、5 乃至於 1瓦的各類型產品,這其中如果將各種瓦數的功率全開,你會很意外地發現,在『音量』的差距上,並不會呈現出如同標定數字的倍數差距;然而,在相距不是太大的音量比較之下,你會發現大瓦數所呈現的『量感』,是遠遠比小瓦數後級要來得扎實與飽和的。因此,我們現在所說的『巨大音量』,是以大瓦數的真空管後級做全輸出來定義的。

    在這一週的錄音進度中,有兩首曲子的兩個樂段,會需要電吉他有比較『Heavy』的音樂性表現,因此,我們選用了 Mesa Boogie Rectifier Recording Preamp/Rectifier Stereo 2:100 Power Amp 組,與 Rock Mod III Preamp/VHT 2:50 Power Amp 組的四個機櫃式器材來相互搭配,因為樂段的需求而有不同的前級、後級組合。以其中一項 Mesa Boogie 的機櫃組合一起工作時,你可以理解為『同時有兩顆 Rectifier 100瓦音箱頭,一起將後級音量全開,在很烈的前級破音選項下,僅靠它們的 Preamp 輸出來控制總音量的大小』。

    那是有多大聲呢?

    差不多就是把一臺 F1 賽車開進強力錄音室『羽』房,油門踩到底的引擎怒吼聲。

    可能還不是很傳神!大概很像一列火車直接碾壓過羽房的那種畫面。

    這樣的音壓會讓收音的麥克風有一種自然的『壓縮』感、呈現出一種緊實、飽滿的質地;而我們用了三隻不同頻率特性的麥克風,以調整相互的收音比例來呈現音色的樣貌,同時,在相距兩公尺以外,另外架了兩隻配對的麥克風,來收進整個 Studio 的空氣震動聲響。換句話說,我們的每一道電吉他軌道,都用了五隻的麥克風音源來組合成一個音色的呈現。

    如果你曾經真的實際聽過這麼大聲的真空管後級表現,說真的,要讓你再回去使用數位模擬器材 … 應該是有點難了。但~請一定要記得一件事:『空間最貴』!如果不是在類似『強力』的這種正規聲學、隔音工程的房間,要能體會過這種『音浪』的衝擊,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為什麼這樣的錄音機會是『實屬難得』呢?因為,我們架完器材、調整完整體音色,真的可以開始錄音,那已經是三、四個小時之後了!而錄音室依然是逐小時計費的。在這種市場前景之下,還有多少製作人會用這種方式來執行錄音的工作 … 我還真數不出幾個啊~

    所以,我們很幸運也很開心,錄到了非常讓人滿意的聲音,這讓人覺得,做音樂這件事,是可以這麼去講究其中的一切細節;我們也期待著這樣的製作,可以讓音樂有著更好的聲音質感。

    雖然,最後到了你手上的音樂成品,你很可能也只是用 i Phone 手機所配備的耳機就這麼聽過去了。

    下一次,我們再來聊電吉他收音的最理想模式 --- 訊號乾溼分離。

  • 電腦音量鍵沒反應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10-09 20:30:00
    有 391 人按讚

    從臺北想像台東的種種,總是會帶著一些距離所造成的模糊美感,像是太平洋的風、稻禾連天、時間不太會移動的慵懶感,永遠都是假日的陽光…

    但我們很不經意地總是會忽略了,這裡是臺灣最有才華的音樂家們盛產的原鄉,卻也是這些音樂家成長時所需要的資源養分,相對最匱乏的地方;我們習慣了這些音樂家們應該要表現得出類拔萃,卻很少想到,如果這些傑出的天份,能夠有臺北在音樂教育與推廣面向的資源那種力道,這些音樂家的成就,絕對遠遠不止于此。

    我們能做的也許不多,但如果可以在他們成長的歷程中,我們就自己所學、所經驗過的人事物,給到一點點的協助,我覺得,路途再遠,也都值得;而且應該。

    更何況台東有熱血的夥伴,已經走在前面,為培育新一代的音樂人才,默默地整合自己身邊所有可以運用的有限資源,盡力地奉獻著;能夠與這些朋友,一起為這樣的目標做一點事,那,是我的榮幸!

    --------------------------------------------------------------------

    {{ 肆. 談談現場演出實務經驗 }}_01

    2017年10月7號,應台東好友J兄的號召,我們在他的錄音室執行了一個針對錄音室、現場工作時,音樂工作者與工程人員就聲音呈現的工作內容,所需要學習的互動方式以及工作重點的講座;也因為近十年來我參與過許多年輕音樂工作者的養成教育,過程中很容易會發現,一些職業工作者已經是職業性反應的工作初階事項,對於年輕朋友來說,反而是非常需要被提醒的課題,因此,就先容我野人獻曝,在這個專頁中,對於這些題目做一點經驗的分享,希望對於未來有志於參與音樂產業諸多工作面向的新血,能有一些筆記參考的作用。

    [一. 與音響工程人員的工作互動_01]

    我們太常聽到年輕樂團在很多演出場合熱血爆發、表演結束之後,因為工作過程中與音響工程人員的溝通有各種不順利的狀況,而用各種言語抱怨或甚至謾罵、侮辱相關人士;反過來看,音響工程人員對於這些年輕樂團恐怕也有不遑多讓的負面情緒,再加上近年來不知為何而盛行的音樂祭大拜拜式的多個樂團在同一舞台接力表演的模式,所造成樂團換場時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好好進行樂器音色與音量的調校,才剛剛架好所需要的設備,就在節目時間壓力之下倉促開演,然後就什麼都聽不到、也就讓演出水平變得什麼都不知道。長此以往的惡性循環,其實最終只是使整體的音樂節目讓消費者、觀眾群失去信心,對於這個世代所需要的現場展演的供給、需求很難達到正向的經濟成長循環,這對於產業的演進,發展成一個謬誤的模型:越來越多的表演舞台,越來越少的消費購買,我看到的是:如果連現場演出的音樂,消費者都只願意用『免費入場』的方式來加入,那麼,整個產業崩解,也只是時間點的問題而已。

    先讓我們冷靜想一下:我們希望觀眾付費支持→所以我們應該要提供夠水平的表演節目內容→所以我們要有良好的表演環境、舞台→所以我們要得到現場工作人員的技術支援→所以我們要好。好。溝。通。

    我們先假設你已經準備了好些個不錯的作品,目標放在近期內的一個重要演出,所以你會開始約集你的夥伴,在一個適合的地點團練好幾次;然後在表演的當天,沒有忘東忘西地都帶齊了設備,然後上到了舞台、把所有東西都接好,期待自己能做出最好的表演;然後節目結束之後,那些到場支持你的朋友們開始七嘴八舌地說:『疑~?好像沒有聽到你的聲音?』、『你剛剛有Solo嗎?』、『那個外場的聲音好尖喔!』、『就…很糊啊~』,『哇!今天PA好爛喔!』…

    你的心沈到了馬里亞納海溝,暗無天日而絕望的你,唯一救贖的出口,應該就是開始咒罵音響工程人員吧?

    你不會知道的是:今天的音響工程人員的心也沈到了馬里亞納海溝,暗無天日而絕望的他,唯一救贖的出口,應該就是開始咒罵演出音樂的你。

    你們都很傷心,那麼,觀眾到底看到、聽到了什麼東西?

    觀眾『看』到的是你的肢體動作,那關乎演出者的天份,我沒有太多的建議;而觀眾『聽』到的,我有幾個觀點想說說:

    1. 當你不是表演者而做為一個觀眾角色時,你是不是只想聽到你最想聽到的那個樂器的聲音?通常吉他手會更在意吉他的部份、Bass手會更在意Bass的部份,鍵盤手、鼓手,各類型樂器操作者幾乎可以依此類推;我大膽的推測是,除了自己在意的部份,其他的聲音…其實可有可無也還過得去,反正,我在意的那個部份要清楚就對了!

    那麼,做為一個吉他手,你是不是覺得全場的觀眾都是吉他手?

    你是不是願意接受『觀眾不是你』這個客觀而冷酷的現實?而且,其實觀眾通常更在意『歌手』這個視覺中心的部份,對於觀眾來說,『只要歌手的部份很清楚,其他的聲音…其實可有可無也還過得去』,這個殘忍的事實,從類似公館河岸、Legacy、TICC國際會議廳,一路到小巨蛋、北京鳥巢、市政府或國際都市跨年,隨著觀眾人數的增加,這個事實的形體、輪廓就越確實。

    那麼,當你不是表演者而做為一個音響工程人員時,你覺得你必須要服務的主體會是誰?

    2. 觀眾所聽到的,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其實不論在任何場域,包括了你從團練開始一直到表演舞台,所有人包括你,聽到的內容是『所有樂器聲響被訊號放大加總』的總合,這裡我們所討論的,先僅僅觀察『音量』總合的觀念。如果你是一位使用正常設備的傳統電吉他手,會影響你的音量加總的,來自於你的吉他音箱、你的地板監聽,以及現場面對觀眾的主喇叭;在往下討論之前,請回想一下你不是用耳機、而是用…電腦喇叭或監聽設備聆聽音樂的經驗,如果你的鄰居可以忍受,請用力地將主音量無限制地轉到底,你應該會發現喇叭單體似乎會在一個臨界值之後就再也承受不了而產生破音的失真感受,你當然不會希望來現場聆聽音樂的觀眾聽到一個失真的結果,以及考量到人耳可以承受的音壓範圍、政府對於環境噪音的法令管制,你的最後一端(面對觀眾的主喇叭)本身就會因場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最大音量限制,那麼,如果你希望在最後一端、面對觀眾時的樂器訊號可以拉大到最清楚的極限,以加總不變總量的觀念看來,另外兩個發聲體(吉他音箱與地板監聽),一定是要用減法的降低音量的方式來平衡才是。而這就會牽涉到第四點我們需要討論的癥結點。

    3. 你如果是一位熱愛音樂的樂手,你一定非常習慣不斷地調校自己的音色來趨近自己對於音色的期待值,也因此,你一定可以瞭解,『頻率的改變會帶來音量隨之產生變化』的聽覺經驗,那是因為人類的聽覺是非線性式的,舉例來說,如果你現在要在一首歌曲進行中單純只聽到Bass的低音線條,只要集中注意力,你會感覺Bass的線條似乎被清楚地分離出來、而其他的聲響好像不太存在了,又例如你在音樂工作過程中,針對一個頻段增加一個dB值的變化,你所感受到的,往往不是一個dB值的物理現象,可能會更多或更少。但那些用來擷取訊號、以供之後用來做訊號放大的第一端工具---麥克風,卻是非常物理線性的,它會針對當時它被設計的頻率響應特性,忠實地做出反應,所造成的結果是:你在發聲體(譬如吉他音箱)將中、高頻段增加一個些微的聲量,而如果剛好經由一個設計對中、高頻反應靈敏的麥克風來擷取,這個訊號被傳送到音響工程人員的控制臺放大、推送到現場主喇叭時,對於音響工程人員的聽覺來說,會有非常大的非線性反應產生,而又在音量加總會有所限制的前提下,他只能選擇在外場再次改變你的音色頻率,或是更殘忍地降低你的音量。

    4. 當你的團練地點,是沒有任何音響工程人員、監聽設備,而在練習的過程中,你又非常習慣性地發生了前述三點的特徵:『我想要聽自己清楚一點,先把音量調大一點、高頻好像不太夠,也來加一點好了!』…你很可能沒注意到,你的其他音樂夥伴其實也正在做一樣的事,但因為你們都有著非線性的耳朵,所以會很自然地將所有的干擾因素都自動排除掉,然後在一整個轟然巨響的狀態下,熱血地練完了準備的曲目,然後去到了大拜拜的音樂祭或類似的表演場域,用你一切在團練過程的記憶,搭配上你一點兒也不熟悉的監聽設備,讓現場音響工程人員產生了反方向的非線性反應。

    所以我們都一起沈到了馬里亞納海溝。

    事情可以不要是這樣的!我們只要先記著一個重點:『聲音的總合是有限制的』,然後,我會有一些建議,可以讓我們都一起浮出水面,快樂地徜徉在音樂的海洋。

    音樂,本來應該是要那樣的!

    --------------------------------------------------------------------

    這次載著講座用的器材、開車往台東的旅程中,適逢因為閏六月而影響的、晚了兩天的中秋滿月,10月6號那一晚,月光撒在我左手邊靜謐微波的太平洋,我向著音樂家的原鄉前進,心中覺得幸福而踏實。

    台東一直都很美,而且安靜;她默默地孕育著臺灣最有才華的音樂家們,即使環境困乏,也從不大聲吵嚷,去向誰要些什麼。

    我們沒能為她做些什麼,但,如果行有餘力,請來看看她,即便只是與這片土地一起呼吸也可以,那會讓她與臺灣一直真實地連結在一起,那會讓我們連結在一起。

    P.S 謝謝J兄的邀請,你耕耘出來的環境,是全世界最好的!謝謝NaNa的攝影記錄,讓大家都能來到這裡。

    #綻放在臺灣東岸的鐵花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