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可可💖
希望之後大家問問題前可以先看看這篇!
統整大家幾個問過的問題~~~
Q1:是用什麼程式畫畫呢?
A:我現在都用電腦畫囉❤️有搭配電繪板,電繪板是wacom的,然後繪圖軟體是sai
🍑
Q2:個人帳號 @coco19981010 的照片小圖案是用什麼程式畫的?
A:有時候用line ca...
💖關於可可💖
希望之後大家問問題前可以先看看這篇!
統整大家幾個問過的問題~~~
Q1:是用什麼程式畫畫呢?
A:我現在都用電腦畫囉❤️有搭配電繪板,電繪板是wacom的,然後繪圖軟體是sai
🍑
Q2:個人帳號 @coco19981010 的照片小圖案是用什麼程式畫的?
A:有時候用line camera,有時候用sketchbook
然後有些貼紙是用TINKYS ✨在手機繪圖我都是用手指呦!
🍑
Q3:調色是怎麼調的?
A:我是用AnalogFilm Paris,詳細教學我在我的個人帳號有發過哦!
🍑
Q4:手帳哪裡買?長怎樣?
A:在金玉堂買的,其實很多文具店都有!挑一本自己喜歡的吧!然後手帳的封面我放在第二張圖🌸現在它這牌子有出2017.9月到2018年12用的跨年手帳,如果想最近開始寫的可以參考~~~也可以買無年限的手帳!
🍑
Q5:手帳要怎麼寫?
A:我寫手帳是先寫字再裝飾!還有螢光筆先畫再寫字~才不會暈開~~~想看我怎麼寫手帳的我之後找時間一定開個直播啦~抱歉一直拖😖但就是網路的問題,可能等之後我大學去宿舍準備好了再弄弄😖
🍑
Q6:推薦的手帳本?
A:其實我從2015年開始寫手帳,就都是一直用這款手帳啦~~~文具店真的有很多很棒的,大家可以去逛逛
🍑
Q7:貼紙怎麼買?
A:可以直接密我的賴co1010,之後我也會開一個蝦皮賣場讓你們可以超商取貨付款❤️貼紙都是我自己設計的!也是自己剪裁!然後都會給手工小卡片💖商品買得比較多的朋友我會給小禮物😝
🍑
Q8:貼紙怎麼做?
A:我是自己找店家印的哦!
🍑
Q9:客製化設計是什麼意思?
A:就是我幫你畫畫哦!看你要什麼!但~~~是要費用的!我可以幫忙設計貼紙,還有圖案,供您使用❤️❤️
❤️ 🍑
Q10:怎麼練字的?
A:我之前學過書法還有硬筆字~~我認為書法很有用,總之就是多練習啦
❣️ 🍑
Q11:拍照怎麼拍才能美美的?
A:我拿我的手機拍~然後擺些自己喜歡的小東西✨看了心情好好!沒什麼技巧啦!但燈光要注意一下,還有東西不要擺太多,不然別人就不知道重點是什麼😿
🍑
Q12:可可是學美術相關科系的嗎?
A:不是呦~看我的畫就知道~~遜遜的😿就自己畫個興趣而已,然後以前國小有學過水彩(但風格跟我現在畫的截然不同😹😹
電繪都是我自己摸索的啦~所以就不要太認真的看我的圖(?也謝謝妳們喜歡💘💘💘我現在還在學習階段,謝謝大家的支持跟包容~~~我要越變越好!
🍑
Q13:大學是什麼科系?
A:我是讀中山醫學大學的生物醫學系~~~就跟畫畫完全沒有關係啦😹😹😹😹如果之後想面交的話~~台中可以!(但要依我方便的地點
🍑
Q14:為什麼會創這個帳號?
A:從小就喜歡畫畫,辦一個畫畫帳號一直是我的夢想❤️然後想說平常要顧課業,就等到學測考完的那一天~~~辦了這個帳號😝❤️也過了半年啦🌸時間真快!107學測生即將上戰場😹祝你們考試加油!考完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
🍑
Q15:怎麼會設計這個人物的?
A:可可這個小女孩是我國中的自畫像😹😹😹就頭髮短短的(當時有髮禁 所以就畫了一個短髮女孩~~但現在頭髮很長我有時候會改畫長髮🤣
🍑
Q16:可以幫忙宣傳嗎?
A:我目前只有在幫忙認識的朋友宣傳哦
但是合作邀約還是可以私訊我啦😍
🍑
Q17:可以找可可聊天嗎?
A:當然可以呦!歡迎歡迎~~~有什麼心事也可以找我講,超樂意的!但訊息不一定會很快回
🍑
Q18:年紀?
A:今年要升大一~~18歲!!生日10/10
然後5000粉會辦抽獎哦😻
謝謝有看完這篇的人💞
#關於可可 #可可的手繪 #手繪 #手寫 #手帳 #手帳本 #手帳坑 #手帳控 #手帳時間 #問題 #繪圖 #插畫 #畫畫
電腦軟體使用年限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疫情期間,大家還不趕快來抽書、讀書。
悶在家裡耍廢,不如趁此機會讀點書充實自己。
阿橋社 近來的新書《拿去抄啊!藝術家的著作權指南》。針對了當代資訊社會中的「著作權」做深入淺出的敘述和討論。著作權這件事情聽起來很遠,但在這個人人都有相機、修圖軟體、社群帳號的資訊社會,不管你是文字創作者、影像工作者、音樂工作者、設計師、攝影師、藝術家甚至即便只是個尋常社群軟網站的使用者,其實都與著作權息息相關。本書介紹了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開源軟體(open source software)、創作CC機制、授權形式的差異、盜版、防盜DRM機制、同人創作、自由取景及公有領域等等與著作權相關的問題。齋主很推薦齋友們一讀,更覺得內容創作者們有必要理解此些知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9459
#贈書活動 #請讀到最後唷
不過,齋主作為一名小小的文字創作者,對於著作權有些自己的看法。
長久以來,齋主偶而都能在網路上看到自己的文章被他人盜用,甚至看到有影片創作者將我文章中的幾個核心概念,重新以文字包裝詮釋後做成影片。我從未想過要追究這些事情,甚至在我心中也從不覺得這是應該去追究的事情。我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那就是我的思想也源自於先賢們,我並非是這些思想、觀念或概念的原創者。
多年前,我在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1976年的名著《自私的基因》中,對其提出的meme(迷因)概念深深著迷。Meme是他假設的思想生命體,不但擁有與其他meme雜交而產生新meme的能力,當繁殖能力強大,還會透過宿主(人類)將自身傳播出去,進而產生社群影響力。越是強大的meme,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也就越大,就像今天聖經、哈利波特以及牛頓力學等等,就是影響力無遠弗屆的meme。
同時我也深信,人類難以對己身進行思想溯源。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曾針對人類的夢境做解析,他認為人類夢境中的要素不可能無中生有,所有在你夢中曾經出現過的事物,肯定在你的短期生活中接觸過,無論你到底有沒有意識到其存在。他針對身邊的數十個夢境案例進行分析,發現絕大多數當事人夢境中出現的場景、物品、人物和情境,都能自當事人的生活周遭發現其源頭。換言之,我們人類的思想其實無時無刻都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遑論佛洛依德的時代早於當代百多年,在如今的資訊社會,要真正找到思想的原創性幾乎是不可能的。
符號學家羅蘭巴特,曾在1972年《作者已死》論文中,有過這段文字:「文本形同由不同引用交織而成的織物,而其來自上千個文化來源。」換言之,在這年頭沒有人真正原創了甚麼,也沒有誰真正能原創甚麼。牛頓不會在沒有伽利略的情況下完成數學原理,而愛因斯坦也不可能在沒有牛頓力學的前提下完成相對論。有人說中國南畫影響了浮世繪,浮世繪影響了後印象派,後印象派和非洲原始雕刻又孕育出了立體派和野獸派,佛洛伊德與超現實主義,民主和抽象表現主義,廣告、麥克魯漢與普普主義等。這些說法都能在現代藝術史的專書中經常出現,但齋主我經常覺得不過是當代藝術史學家的後見之明。我更願相信的是,沒有人知道這些視覺藝術家創新的源頭在哪,而且不管在哪,肯定是多個meme雜交下所誕生的一個神來之筆。
齋主我尤其不喜歡網路上某些設計師,在社群網站上公審另一個設計師,表示自己的作品或視覺設計遭到盜用。我總覺得這樣的聲明像是弱者對於世界無力的呼喊。我知道保障智財權的相關權益,對於文明前進的重要性。1709年英國所通過的「安妮法案」,即確保了創新者的權益,並限定了一定程度的年限。確保了創新者的利益,英國得以在短期內大肆發展知識經濟,而後誕生了工業革命。
一直很多齋友便喜歡問齋主一個問題:「為什麼齋主願意無私的把所知所學給分享?」起初我並不理解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分享就是分享,而且對我來說也沒甚麼吃虧。一些年後我才逐漸思考要不要「藏私」這個問題。我後來認知到,當我把所知所學分享出去的同時,對我來說是利大於弊的。一來我因為分享了自身所學,導致競爭上的優勢喪失,這能更加砥礪我向上,二來則是透過分享,我能認識其他同樣無私的分享者,彼此的所學所知能相互交流。
早年網路科技在台灣還不普及時,那時因為作業系統內建的軟體並不多,要在網路上自由玩耍,必定會需要諸多第三方軟體的幫助。那時台灣有很多私人網站,提供各類軟體供下載。當時我看著不少軟體的分類為「免費軟體」,就開心的下載使用。直到多年後我才理解。那是翻譯上的刻意誤解,免費軟體的原名為「free software」,更正確的譯名應為「自由」軟體。這些軟體之所以被前人所創造出來,只是單純地用於共同解決「人類」所面對的問題和困境,不可用於商業販售。
電腦之所以能這麼快的普及於生活之中,和80、90年代的程式設計師,多少帶有些理想主義色彩有關。LINUX作業系統之所以能有如今的影響力,最大的原因便是LINUX是眾多程式設計師對其無私的奉獻,一步步完善其機制,有相當程度的理想主義色彩。齋主崇拜的偶像之一,約翰卡馬克,也就是《德軍總部》、《DOOM》的遊戲設計師,便是世界上首個3D遊戲引擎的創造者。他憑藉一己之力完成了該引擎,更誇張的是還將其開源,任何人都能修改其原始碼。這無私的決定讓整個3D圖像產業前進了不知多少年。
事實上網路從來就有著理想主義色彩,任何與創作有關的網路遊戲社群,都有著許多無私奉獻者。就像《魔獸爭霸3》之所以能歷久彌新,是因為許多自製地圖的創作者持續更新地圖,就像STEAM平台上的許多沙盒遊戲,也有著許多單純為了興趣而為遊戲增添內容的創作者。
資訊科技為人類帶來的應該是幸福,而不是紛爭。我相信著作權對於人類文明的重要性,卻也認為在著作權上踩死權益和底線,對於人類文明並非有利,甚至對於創作者本身也不見得是好事。就齋主所知,若人類全然按照著作權的相關規定辦事,大概沒有人能不侵權,差別只在於別人有沒有要將你狀告法院之別。雖然這問題應該永遠無法解決,也無法明確定義侵權的灰色地帶,但我願意相信的是,隨著資訊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文明正在不斷前行。
而以上這些想法,其實與《拿去抄啊!藝術家的著作權指南》的作者艾瑞克史黑佛有異曲同工之妙。我相信齋友們只要讀過這本書,也會有著與我們相似的看法。
當然,本次 阿橋社 也替酸齋的齋友們準備了四本贈書,只要齋友你滿足以下條件,就有機會得到活動贈書唷。
只要你在5/30(日) 20:00 以前,完成以下兩個條件,即可參加抽獎。
1. 按讚並公開分享
2.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
活動結束後,齋主會於第一時間抽出幸運的兩名得主。
另外,還有兩個優選留言的名額。只要你在留言區中,留下關於藝術、版權和著作權的相關留言。齋主於活動結束時,同樣會選出兩則優選留言,齋主會將贈書寄給優質的兩名留言主。
最後,再次感謝 阿橋社對酸齋齋友們的照顧。
電腦軟體使用年限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Q:評論性文章的收集,年限應該要如何設定?(#統合分析工作坊)
「除非你的 topic 非常大,不然基本上不會跑出譬如說四、五百篇。」
基本上我沒有去對 review articles 的部分去做受限,如果說你不去做受限的話,它會把最早的紀錄去把它弄進來,這樣才不會有漏網之魚。
除非你的 topic 非常大,不然基本上不會跑出譬如說四、五百篇,通常是只有一、二十篇。
第二個問題是,review articles 是一個比較大的一個範疇,以前你使用的 term,跟現在的 term 可能不太一樣。舉例來說,這個 Suprascapular Nerve Block 在一開始,它可能叫一個 Shoulder Nerve Block,再後來才衍生這個 Suprascapular Nerve Block 這樣一個名詞,如果一開始從年代去受限的話,就會找不到你要的這個題目。
那只有一種狀況下,你可能會對年代去做受限。舉例來說這樣一個術式,你很清楚知道它就是從 1990 年才開始,那你就從 1990 年上面去設定,這樣的話才不會讓你看到一些不相關的文章,去浪費你的時間。
🔹 協助初學者起步
我們都曾是研究新手,經歷過從 0 到 1 的過程,瞭解做 meta-analysis 的阻力。因此,我們集結了優秀的講師與助教,用最高效率的方式,讓學員不繞遠路,學得必要的知識及能力;用最短的時間,讓無資源的初學者也能成功起步。
初學者真的可以學會,經過我們的拆解與教學,其實 meta-analysis 並不難。只要會用 Windows,懂得使用像 Word / Excel / PowerPoint 這樣的軟體,就足夠了。
上課我們會把重要的觀念講給你懂,而互動實作就是理解流程,只要懂得電腦操作,能照著教學步驟,點擊正確的功能,就沒問題。一些枝微末節的卡關,課堂上將會有講師與助教全力協助。
🔸 活動內容|3 / 7(六)統合分析工作坊
🔸 立刻報名|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講者陣容|張凱閔醫師 / 曾秉濤醫師 / 蔡依橙醫師
🔹 講者陣容
【張凱閔】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已發表多篇 meta-analysis 論文,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曾秉濤】專業精神科醫師,擅長從臨床工作找到發表議題,已發表多篇 meta-analysis 論文,並組成研究團隊。
【蔡依橙】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
電腦軟體使用年限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Q:評論性文章的收集,年限應該要如何設定?
「除非你的 topic 非常大,不然基本上不會跑出譬如說四、五百篇。」
基本上我沒有去對 review articles 的部分去做受限,如果說你不去做受限的話,它會把最早的紀錄去把它弄進來,這樣才不會有漏網之魚。
除非你的 topic 非常大,不然基本上不會跑出譬如說四、五百篇,通常是只有一、二十篇。
第二個問題是,review articles 是一個比較大的一個範疇,以前你使用的 term,跟現在的 term 可能不太一樣。
舉例來說,這個 Suprascapular Nerve Block 在一開始,它可能叫一個 Shoulder Nerve Block,再後來才衍生這個 Suprascapular Nerve Block 這樣一個名詞,如果一開始從年代去受限的話,就會找不到你要的這個題目。
那只有一種狀況下,你可能會對年代去做受限。舉例來說這樣一個術式,你很清楚知道它就是從 1990 年才開始,那你就從 1990 年上面去設定,這樣的話才不會讓你看到一些不相關的文章,去浪費你的時間。
⭐ 從文獻搜尋到文章架構,更多秘訣都在這!
➠ 2020 / 2 / 16(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經過我們的拆解與教學,初學者也能學會。
只要會用 Windows,懂得使用像 Word / Excel / PowerPoint 這樣的軟體,就足夠了。
上課我們會把重要的觀念講給你懂,而互動實作就是理解流程,只要懂得電腦操作,能照著教學步驟,點擊正確的功能,就沒問題。一些枝微末節的卡關,課堂上將會有講師與助教全力協助。
⭐ 從研究規劃起步,到資料產出後優化,這樣做最容易。
✓ Meta-analysis 研究規劃技巧:以指定論文為例
✓ 拆解論文架構:照這樣做,最容易。
✓ 那些重要的專有名詞:Meta-analysis 重要數值
✓ 互動實作時間:完成一套 Meta-analysis 圖表
✓ 我是怎麼搜尋文獻的:以發表為導向
✓ Meta-analysis 圖表優化重點
✓ 給初學者的起步建議:減少卡關,邁向成功。
⭐ 《統合分析工作坊》講者陣容
【張凱閔】
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已發表多篇 meta-analysis 論文,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曾秉濤】
專業精神科醫師,擅長從臨床工作找到發表議題,已發表多篇 meta-analysis 論文,並組成研究團隊。
【蔡依橙】
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