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電腦被鎖定無法開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電腦被鎖定無法開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電腦被鎖定無法開機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055的網紅玩遊戲不難,做營運好難,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從《原神》「黑紅路」影片來看負面口碑操作這檔事】 上週分享了《原神》所謂的「黑紅路」的套路與現況分析,沒follow到的可以點下方連結到部落格內,影片連結放在裡面。 「黑紅路」的意思就是用負面(黑)的話題引發討論,讓產品爆「紅」,因為這操作逐漸變為顯學,形成自成一套的路數,因此就叫做...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引用國立東華大學 民族發展語社會工作學系 施正鋒教授 2012年1月20日發表文章 出處http://www.facebook.com/cfshih2012/posts/120523374734503 《國民黨政府不應把靈骨塔當組合屋賣原住民》 感冒了 卻又放心不下 自治區法 因此 ...
-
電腦被鎖定無法開機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2-01-20 15:07:02引用國立東華大學 民族發展語社會工作學系 施正鋒教授
2012年1月20日發表文章
出處http://www.facebook.com/cfshih2012/posts/120523374734503
《國民黨政府不應把靈骨塔當組合屋賣原住民》
感冒了 卻又放心不下 自治區法 因此 又起來寫這篇文章
九點半在立法院前面見
在新國會產生之後,馬英九政府不顧在野黨的反對,仗勢立法委員人數之優勢,強行表決召開臨時會,打算以舊民意偷渡幾十項法案。大家讀到這篇文章之際,國民黨應該已經採取多數暴力,強渡關山通過令人詬病的「原住民族自治區法」。
多年來,原住民族權利運動所追求的目標,包括正名、還我土地、以及自治。在李登輝總統時代,透過修憲,已將充滿歧視的「山地人」改為「原住民族」;在陳水扁執政之際,2005年立法的「原住民族基本法」確認原住民族的土地屬於原住民,就等待配套的「原住民族土地海域法」出爐。
民進黨政府最早推出的自治區法草案,基本上是服膺大陸法的精神,巨細靡遺,被稱為「原住民版的地方制度法」,姑且稱之為A版,可以說是實質法,卻未能因族置宜。由於擔心幅員廣闊的族群反彈,民進黨改弦更張,推出B版自治區法,屬於框架的程序法,讓有自治意願的族群有所依據,再各自與政府談判協定,最後以自制條例的方式立法確認,這是加拿大的作法。可惜,由於原住民立委誤解為朝三暮四而反對,加上國民黨刻意杯葛,終究無疾而終。
馬英九政府上台後,原住民族喜出望外,認為具有國會四分之三席次的國民黨政府將會順應民意。原住民族委員會整合前述A、B版,推出兼具程序與實質的C版。然而,當吳敦義內閣就任後,發明所謂「事務型」的自治,原民會順服地推出所謂「空間合一」的D版,既沒有實權、缺乏統籌款,更讓原住民自治區喪失去土地的依靠,被批為空殼、虛擬。試想,沒有主機板、硬碟的電腦,連開機都不成,除了裝飾好看,還有甚麼用途?難怪,沒有原住民族學者願意背書。
在去年底,由於來自全國的族人發動抗爭,原住民立委協商成改良式的D版,也就是讓原住民至少可以在自己的進行狩獵、或是採集。然而,即使委曲求全,國民黨團連口惠都不給,悍然推翻朝野協商。
根據原民會對族人的說法是,先上一壘,再想辦法奔回本壘。問題是,經過十年的立法努力,原住民已經跑到三壘了,卻硬生生地game over回到原點重來。眼見馬上可以得好多分的滿壘情況,譬如太魯閣族、魯凱族、或是賽德克族可以法上著手自治,現在卻變成殘壘,必須從頭努力,由只具水利會般公法人的身分慢慢爬,簡直是在跟原住民族開玩笑。
我們無法理解,至少30個山地原住民鄉鎮的傳統領域一清二楚,馬英九為何堅持採取適用於都會區的「屬人」自治?試問,包含中國在內,有哪一個國家的少數族群、或是原住民族自治,是沒有土地的?為何原住民只能「試辦」自治,政府有何難言之隱?既然國民黨可以主導國會,為何不一開頭就定一個周延的自治區法,何必切香腸般地恩賜?如果修法是那麼容易,為何馬總統不修改認為窒礙難行的原基法?
原住民不敢寄望政府會提供免費的公寓、更不用說豪宅,不過,只少也要足以安身立命的透天厝。現在,原民會提出空中樓閣般的靈骨塔,連災後重建的組合屋、甚至於貨櫃屋都不如,還要怪族人不接受,豈有此理?試想,建在沙灘上的房子要如何「先求有、再求好」?這是建國百年最大的騙局,更不用說那些包藏禍心、試圖以自治之名來達到實質否決原基法的病毒條文。歷史會記載那些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原住民買辦。
其他延伸原住民族自治法影片連結
[專題]-原住民族自治法協商保衛戰
http://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F8FCFFE807901460&feature=plcp
請持續鎖定:
www.youtube.com/abohome
原住民族網路電視
電腦被鎖定無法開機 在 玩遊戲不難,做營運好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從《原神》「黑紅路」影片來看負面口碑操作這檔事】
上週分享了《原神》所謂的「黑紅路」的套路與現況分析,沒follow到的可以點下方連結到部落格內,影片連結放在裡面。
「黑紅路」的意思就是用負面(黑)的話題引發討論,讓產品爆「紅」,因為這操作逐漸變為顯學,形成自成一套的路數,因此就叫做「黑紅路」,這是中國用語,在台灣就是負面口碑操作,今天想分享一下我對負面口碑操作的感想。
影片提到,要執行負面口碑操作會有個副作用,就是「敗路人緣」,所以大產品、大品牌通常不會拿自己商譽來賭這一把,畢竟玩得不好,等於引火上身,總結來說還是個以小搏大的操作,那為何還是有人要走這一著險棋呢?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受限在目前的媒體生態。
媒體管道廣義可分為三類:
✅付費媒體(Paid Media):品牌付費買來的媒體管道,例如 Google 廣告、Facebook 廣告、YouTube廣告、巴哈姆特等
✅自有媒體(Owned Media):品牌自己擁有、可控制的媒體管道,例如部落格、企業網站、Facebook粉絲團、Line@官方帳號等
✅獲得媒體(Earned Media):客戶、新聞、大眾等第三方主動分享、談論你的品牌內容,例如網路評論、Facebook等媒體轉發分享等
以付費媒體(Paid Media)來說,還記得早期打開電視,熱門頻道像是電影台、新聞台、娛樂台,或是尖峰時段晚上6-10點,只要一到廣告時間,遊戲廣告就占了7-8成,根本就是被各遊戲輪番進行視覺轟炸。
後來大家越來越不看電視,整天就泡在電腦和手機螢幕前滑臉書、看YouTube影片,因此數位廣告開始興盛,最終數位廣告投放預算超越電視廣告。
而台灣主要的數位廣告商就兩個,第一是Facebook,第二是Google聯播網,廣告下在這兩個地方,基本上數位媒體上的曝光就差不多了,因此這兩個媒體渠道絕對是各企業買流量的兵家必爭之地。
在每月數十款新品都爭相投遞廣告下,CPC和CPM也受到競價調整不斷攀升,最後引發了「馬太效應」,「馬太效應」這詞源自於聖經寓言,簡單說就是「大者恆大,贏者全拿」的意思。
明星產品肯花大預算來搶Paid Media這塊,大部分的流量都被大公司用銀彈撈完,產品普通或是預算不高的公司,這塊再怎麼鎖定TA、控制預算,能買到的用戶也有限,自然得想方設法走其他路線,因此腦筋就動到了Owned Media與Earned Media這兩塊。
Owned Media與Earned Media這兩塊最大好處在哪?
👉就是花費低(甚至不用錢)、又具擴散效果。
但要怎麼讓人願意討論你的產品、轉發你的訊息,不外乎要製造話題來引發討論,而什麼樣的話題最能夠擴散?第一直覺就會想到負面話題。於是乎,黑紅套路就此醞釀形成。
以我自己以前經驗來說,我們公司就曾經討論過,要不要在新品開機當天延後開機,讓玩家在巴哈討論版狂罵,罵到衝上討論版第一名之類,像這招就實屬短線操作的黑紅套路:
✅不致命且可爭論的黑點
✅產品優於行業標準(當時新品我們都認為不錯)
但後來還是沒執行啦,主要是大家都怕產生的風險遠超乎我們想像,何必拿公司與產品的聲譽去換一個不曉得有沒有成效的操作,所以終究是不敢跨出這條線,但如果是小公司沒太多預算的話,我相信願意走負面口碑操作的遊戲公司仍不在少數。
再者,行銷預算跟營收息息相關,新品如果大家初期都不看好,自然公司也不願意給太多行銷預算,如果此時高層依然把KPI訂的老高的話,那根本就是把行銷與營運人員逼到絕路上,正所謂狗急跳牆,給你10塊卻要你做1000塊的事情,走正常路數肯定打不贏別人,自然各種邪魔歪道就出來了,因此很多時候都是三個字-「不得已」。
最後,撇開負面口碑行銷不講,Owned Media與Earned Media的確越來越受到重視,由其是Owned Media這塊,現在遊戲公司招募社群企劃(大多就是小編工作)的比重已經越來越高,除了Paid Media越來越貴這個事實外,另一個原因就是多數代理公司或分公司對遊戲沒有話語權與掌控度。
今天招募一個遊戲企劃或PM,想要跟原廠提個活動提案被打槍、提個商城的改善計畫被否決、想一個開發建議被無視,所有的活動提案、商城品項、開發內容都是開發商掌控下,企劃等於無用武之地,因此轉往社群操作就是可預期的結果。
如果你的公司還沒發生這件事情,那恭喜你,但我上面提到的卻是很多遊戲公司現在正在上演的事實。
所以現在會看到越來越多粉絲團會有內部員工出來開直播、拍影片,我認為很大的程度都是遊戲營運方向無法控在手中,因此只能將希望壓在Owned Media期待有所突破,想透過既有的流量做出病毒式擴散來增加玩家數,而這其中工作的甘苦,又可以寫成另一篇故事了。
以上就是我自己對負面口碑行銷(黑紅套路)的一點心得感想,希望有給你帶來一些不同啟發與收獲。
#文章同步部落格
電腦被鎖定無法開機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兩天媽祖的議題發燒,也讓我們看到台灣宗教文化的特殊性。宗教、政治與經濟似乎無法切割外,整體社會沒有類似西方對於宗教傳統的哲學思辨。
這篇來自【La Vie】上2017年的文章,帶我們看到台灣藝術家姚瑞中老師對於台灣「巨神像」的調查,也讓我們看到台灣人對於巨大神像的追求背後,有什麼樣的社會心理機制。
-\-\-\-\-\-\-\-\-\-\-\-\-\-\-\-\-\-\-\-\-\-\-\-\-\-\-\-\-\-\
慾望多大,神像就多大
雖然起頭的機緣有些神妙,但這個名為《巨神連線》的攝影系列,和歌頌宗教無關。姚瑞中專挑比一般人高至少兩倍以上的中型、或者更大型的神像為主角,目的在於點出祂們一如接納人們慾望投射的集合體。越靈驗的神明,信徒往往捐贈越多,越有本錢蓋超大神偶。這樣反覆來回, 其逐漸成長的龐然姿態,就像超大欲力的具體化。
「神像就是一個電腦的概念。去廟裡請一尊神回來,和買一台電腦回來是一樣的。電腦開機要密碼、要灌軟體,信徒不會就找法師來灌,不同宗教還有不同規格。而教主就是CEO,讓所有人可以連線。你不覺得伺服器撥接的聲音,和廟裡唸經的聲音很像嗎?」倘若之前追蹤蚊子館,是對建築的臨終關懷,這次訪視各地大神,就像捕捉人類對死後未知世界的想像;但相同點卻都是鎖定背後看不見的政治鬥爭。雜草叢生的廢棄建物,是各種政黨角力、地皮炒作之後的殘餘物。
而寺廟何嘗沒有各方勢力的介入?隱而未見的地下經濟更驚人。台灣自解嚴後寺廟蓬勃發展,從早期傳統廟宇,到九○年代佛教四大名山以集團方式經營,近年甚至出現如大安港媽祖主題園區一類、結合文創園區概念營運的觀光景點。形式一直改變,不變的卻是人們無法停歇的欲求。「特別台灣這幾年,人心處於被剝削、焦慮的狀態,容易求助不可知的力量幫忙,很多廟就會變奇怪,像妙禪那樣。」
姚瑞中直言,台灣所有東西都在朝「世俗化」的方向發展。藝術要弄文創園區,宗教也文創化,賺錢變成擺在第一的目標。「捐獻神明,是保佑發大財,然後你再回饋祂,這是交換利益嘛。真實的信仰是這樣子嗎?」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電腦被鎖定無法開機 在 馬度芸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慾望城市裡的生存之道
#原來慾望是可以轉移的
容我贅述這慾望城市的一天:中午想吃個套餐,卻因為兩百八打折套餐恢復為三百五而無法下手,這價錢讓我太掙扎!受挫的美食慾望並沒就此熄滅,它悄悄轉移到其他身體部位的滿足, 傍晚去盲人按摩享受一下好了,結果卻又因為師傅不夠要等二十分鐘,等待期間想想省下五百元也好,這個月已經超支,於是作罷離開,心想晚上泡熱水澡就好了。
但顯然我的慾望不僅僅是熱水澡就可以滿足,在回家途中有家精品店打折,原本一件三千九的衣服一律一千賣出,於是買了兩件一千元的戰利品,揮汗試衣然後心頭滴血付現,滿足感與罪惡感同時冒出,倉皇逃回家。
這是一個慾望城市。路邊的美食廣告、百貨公司的打折海報、網路拍賣、電視購物,在在無時無刻不向你招手,每一項商品在當下好像不買都會後悔,但買了也會後悔。
但有個慘痛代價換來的祕密可以告訴你,原來,慾望是可轉移的。
若是當初吃了那三百五的套餐,會不會今天就不會想按摩跟買衣服? 一個小慾望沒滿足,一個接著一個連環的欲望愈來愈膨脹,最後總是會讓荷包損失更多,而這樣的經驗已經百試不爽。
為什麼百貨公司前總有人擺攤賣品質次一等價格低一點的成衣?因為在百貨公司買不下手的女人們,為了滿足她那已經被挑起的慾望,很可能出來百貨公司就會買一件預算比較合理的替代品,儘管與原先想得要得不一樣,但有什麼關係呢?購物現在已經不單純是購物本身的意義,購物最重要的意義是欲望的滿足。
該怎麼從慾望城市中全身而退呢?這戰場殺戮慘烈,輸家不是真的信用卡刷爆宣告破產,就是罪惡感爆漿流出傾瀉千里,特別是在身心疲憊壓力累積或是惶惶終日無所事事時特別脆弱,簡直不堪一擊。
既然欲望可以轉移,那麼「嚴格禁止法 」就得承認敗下陣來,因為限制了這邊會有那邊跑出來,到處流竄不受控制,最後的結果往往更令人後悔。
因勢利導才是王道,小時候不是讀過古人治水不用圍堵而是築渠導引嗎?慾望如水,總是要疏通才是,於是我的作法是:在自己軟弱時,先降低暴露在危險環境的機會,比如說電視暫時鎖定,非特定時段特定頻道不開,全力避免轉到購物台的機會;電腦也是一樣,把一開機就有各式各樣誘人廣告的首頁換掉,非必要不逛網路花花世界。危機時期的非常手段, 固然限制了些資訊的豐富與多元,也確實幫忙將自己救出慾望的深淵。
堵了這邊,得開那邊,我擬定計畫暫時不買衣服不買非必需品的同時,要定時滿足口腹之慾,三百五的餐想吃時就吃吧,奇怪的是當吃了一次慾望滿足後也不是那麼吸引人了,偶爾的按摩也是可以被允許的,畢竟不可能天天去。
面對這慾望城市,這是我的因勢利導法。當然,每個人的價值觀與慾望滿足的方式不同,但總是朝向更合理成本更降低而慾望相對也能暫時滿足的方向前進,轉移一下,跟自己的內在妥協一下,應該會對理財與自我形象都有幫助吧!
記得曾有一本理財書教人每天省下一杯星巴克的錢,就可以投資基金,然後二十年後就可以換算成多少的財產云云,我不是全然同意這樣的作法, 或是說這作法還有補充說明之處,即要省下一杯咖啡的錢得有附加條件, 那就是欲望轉移,換成高品質的濾紙咖啡,加自己動手的樂趣或是購買便利商店的便宜咖啡都行,只有限制,太難達成,徒增失敗經驗。
現代人壓力大,已不像以前那樣可以長時期延宕滿足,為了幾年後才看得到成果的目標,為了避免慾望失控,我們得跟慾望打個商量,把大大的滿足換成小一點或是另一種的滿足,而不是禁止。
當然,有人把物質慾望轉移昇華成心靈滿足,是更省錢且利己利人的作法。凡舉藝術、音樂、美感欣賞與創作,或是助人志工、犧牲奉獻為家為國付出,也能滿足自己存在的意義;前提是你真的喜歡,而不是刻意去做,若是華衣美食才能滿足,也不必感到罪惡感,只要能夠好好與慾望相處,而非與它為敵,甚至失控爆發一場大戰。有慾望的自己,也是自己的一部分。
別這麼瞧不起它,還得跟它一起生活一輩子呢!
心理師談關於心靈成長,您可能會有興趣文章:
【心靈成長系列】馬度芸談中年議題:中年的淡淡哀愁與滿足的喜悅
http://blog.udn.com/dorisma0914690/111050607
【心靈成長系列】馬度芸心理師談:「女人為什麼出門總少件衣服?」
http://blog.udn.com/dorisma0914690/110231829
#台中心理諮商 #台中婚姻諮商
#企業內訓講師 #親密關係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