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術cta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術cta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術cta產品中有3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傅志遠 Peter Fu,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鉛衣防護罩下的英雄。 颱風夜,大家都躲在家裡不出門。沒有外送、病人也不想出來看病,平常忙碌的急診,也異常清閒。 可惜外傷無處不在,再大的風雨還是有人得出門。一個機車騎士撞到路邊護欄,到院時已經休克,大量輸血後血壓勉強回升,電腦斷層看起來是大範圍肝臟撕裂傷,而且持續出血中! 「血管攝影!快!」我...
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術cta 在 傅志遠 Peter F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鉛衣防護罩下的英雄。
颱風夜,大家都躲在家裡不出門。沒有外送、病人也不想出來看病,平常忙碌的急診,也異常清閒。
可惜外傷無處不在,再大的風雨還是有人得出門。一個機車騎士撞到路邊護欄,到院時已經休克,大量輸血後血壓勉強回升,電腦斷層看起來是大範圍肝臟撕裂傷,而且持續出血中!
「血管攝影!快!」我衝到放射科醫師休息室,告知有個病人需要他們幫忙,同時打給手術室:「有個嚴重傷患,我先讓病人去做血管攝影止血,如果止不住就要馬上開刀,請先準備!」
放射科醫師看過電腦斷層影像,立刻同意我的處置:「我去聯絡技術師還有血管攝影室!」
手術室護理師接到我的電話:「我趕快協調人力,你那邊有需要立刻打電話過來!」
事態緊急,我推著病人往血管攝影室去,技術師已經開始準備各項用品。沒多久,放射科主治醫師抵達現場,雖然已經貴為主任,颱風夜還是跟著我們在第一線值班,在我們最需要他的時候,如天神般的降臨。
儀器啟動,鉛衣防護罩下的英雄展開動作,雖然只是一根針的穿刺傷口,這裡頭的技術與學問,絕不少於一台開腸剖腹的大手術。
當所有的人都在忙著血管攝影止血之時,身為外科醫師,卻似乎是現場最沒有角色的人物。
然而我看著這一切,看著這迷人的一切,我忍不住拿起相機記錄這一刻,我何其有幸,能和這麼了不起的一群人共事。在颱風夜裡、幾乎所有人都躲在家裡休息的時候,這麼多人聚在這裡,只是為了救一條命!還有一群人在手術室裡待命,也是為了救這條命!
「出血量太大了!血管攝影可能沒辦法完全止血,我盡量能塞的血管都塞了!」放射科醫師走出血管攝影室,這麼告訴我。
「沒問題!真的太感謝了~」另一頭我拿起電話:「準備開刀,我現在要把病人推進手術室!」
這張照片記錄的不只是血管攝影的當下,還有一個團隊的文化與信念,就是要救命!
#玻璃上的影子是我
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術cta 在 傅志遠 Peter Fu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險象環生的上班環境。
一個老爺爺,家屬代為描述症狀:跌倒撞到背部,然後下肢就無力了。
在急診評估起來,真的兩隻腳都不會動,從外傷機轉來看,多半是傷到脊椎,標準處置是影像檢查之後盡快手術。
X看起來一切正常,脊椎沒有骨折沒有滑脫,很難解釋雙下肢完全癱瘓的原因。雖然按理說,核磁共振來看脊椎神經,應該是最清楚的檢查工具,可是也多半是在X光有初步結果的狀態之下。
要說X光完全正常,但在核磁共振之下看到多麼嚴重的神經壓迫,感覺機會不大,因此我們有點猶豫要不要排核磁共振。(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各單位都限縮檢查的狀況之下)
「排個電腦斷層吧!有些東西X光看不出來,直接做核磁共振也怪怪的。」我和另一位主治醫師交換意見。
大約過了半小時,住院醫師跑來找我:「電腦斷層做完了,看起來很可怕!」
我趕緊點開片子,不得不說我們的住院醫師訓練真的不錯,雖然只是為了看脊椎而沒有打顯影劑的電腦斷層,還是被他們發現隱隱約約有個主動脈瘤,看來是血管的問題不是神經的問題。
後面的故事就是血管攝影、血管外科會診、緊急手術與加護病房住院。
晚一步就慘了,要是沒看出來一直當做神經問題也慘了!
我不敢想像會賠多少錢,應該不會少於一台跑車。
在這種險象環生的地方上班,開跑車也是剛好而已!
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術cta 在 傅志遠 Peter Fu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個年輕人被送進外科急診,到院時呈現嚴重休克,血壓一度低到機器量不出來。我發現病人有氣胸、會陰部還有一個大傷口正在持續流血。
除了馬上插管建立呼吸道與放置胸管之外,我請護理師給我針線,打算先把傷口縫起來。
「縫傷口?要不要先把檢查做完,之後再一起縫?」遞器械的護理師有點疑惑,一般來說,縫傷口不常是急救時該做的事。
「傷口一直在流血!一定要先控制住。『控制外出血是處理外傷最重要的事!』」我告訴在旁邊協助急救的住院醫師,這個外傷處理的天條,「無論傷口縫得好不好看、將來是否有感染可能,在這個時間點,都不是須要考慮的事,不能流血是最重要的!」
由於傷口在會陰部,病人的休克又一直沒有起色,我擔心是相當致命的「開放性骨盆骨折」。
過去十多年,我寫了一些和骨盆骨折相關的研究論文,討論的都是如何處理骨盆骨折造成的出血。雖然我不是骨科醫師,可是處理流血經常是第一線外傷科醫師的事。
在各種可怕的情況中,「開放性骨盆骨折」又是危險中的危險。除了造成內出血之外,也因為其開放性傷口,而同時存在著外出血;除了出血之外,更有嚴重感染、敗血症、尿道陰道直腸受損的可能....
快速把呼吸問題與外出血解決,後續電腦斷層證實了我的懷疑:骨盆碎得四分五裂,還有幾條血管持續破裂出血中!
「血管攝影!快點!」我忙著聯絡放射科的同事準備,另一頭在急診端加快輸血,也得告知焦急的家屬目前狀況。
放射科醫師透過血管攝影,把眼前怒張的血管給塞住,出血總算獲得控制。從檢查室回到急救現場時,病人的血壓也從原本怎麼輸血都只有七十幾的嚴重休克,回到三位數的穩定狀態。
這條命暫時是保住了!或許後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或許還有其他挑戰。但是急救現場的第一仗,暫時擊退了死神!
事情忙到一個段落後,我和住院醫師們討論著稍早處置的決策流程,我找出自己幾年前寫過的一篇論文,裡頭就是在討論這種複雜的情況。當我對照著圖表,一一向住院醫師說明時,我是很有自信且驕傲的。
驕傲的不是論文多麼高級,又或者學術積分有多高,而是自己整理的行醫心得,這時候派上用場。今天我只是照著先前分析的結果來做,避免掉不必要的冤枉路。
醫學研究就是這麼迷人的事,整理行醫的經驗後發表論文,分享自己的經驗給其他同道;然後在臨床上,也有了足以支持自己決策的證據。
寫你所做,做你所寫。
我會繼續當一個醫學研究者,也是醫學研究的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