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電腦怎麼連手機網路iphone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電腦怎麼連手機網路iphone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電腦怎麼連手機網路iphone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電腦怎麼連手機網路iphone產品中有3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謝晨彦股怪教授,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股怪教授 #晨彥有約 【高價股|高不可攀?】 高價股象徵產業變遷 產業就像人的生老病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演化。而在每一個年代,總會有所謂的明星產業,以及該產業的股王。因此高價股往往象徵當下的熱門成長產業,先來看看台股歷年來的股王,一窺台灣產業如何隨著時代變遷。 八0年代金融產業 這是一個...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端午節快樂! 六月都過一半了,還沒處理 Google Photos 不再免費支援的這個超頭痛問題嗎? 莫驚莫慌! 身為Google 相簿的瘋狂愛好者重度依賴者,對於 Google Photos這個政策改變,會怎麼處理呢?照片該放去哪呢? 這邊提供三個適合不同人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這集會聊到...

電腦怎麼連手機網路iphone 在 謝晨彥股怪教授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2:12:23

高價股|高不可攀? 🔺高價股象徵產業變遷 產業就像人的生老病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演化。而在每一個年代,總會有所謂的明星產業,以及該產業的股王。因此高價股往往象徵當下的熱門成長產業,先來看看台股歷年來的股王,一窺台灣產業如何隨著時代變遷。 🔺八0年代金融產業 這是一個瘋狂的年代,也是台灣錢淹腳...

  • 電腦怎麼連手機網路iphone 在 謝晨彦股怪教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26 06:00:14
    有 6 人按讚

    #股怪教授 #晨彥有約

    【高價股|高不可攀?】

    高價股象徵產業變遷
    產業就像人的生老病死,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演化。而在每一個年代,總會有所謂的明星產業,以及該產業的股王。因此高價股往往象徵當下的熱門成長產業,先來看看台股歷年來的股王,一窺台灣產業如何隨著時代變遷。

    八0年代金融產業
    這是一個瘋狂的年代,也是台灣錢淹腳目的起源。當時台灣出口強勁成長,帶動國風湧流進台灣,新台幣兌換美元從40.6強勁升值來到24.52。大量的資金湧入也帶來資產膨脹,房地產、股市成為炒作標的。房價的飆漲,自然也帶動資產股、金融股的大漲行情。加上當時的金融業仍屬於寡佔行業,僧多粥少也推動金融股成為當時的熱門股。當時的股王國泰人壽(現為國泰金)股價也寫下歷史天價的1975元。

    九0年代電腦產業
    英特爾、微軟等企業的興起,並促進個人電腦的普及,帶動全球PC產業的蓬勃發展。到了九0年代,更是家家戶戶必備一台電腦。而台灣在八0年代開始大力發展電子業,剛好趕上這一波PC產業潮流。當時的產業龍頭華碩盈餘僅次於菸酒公賣局,成為台灣第二賺錢的企業。股價更從掛牌上市的15元一路飆漲最高來到890元。

    二千年的網路熱潮
    在PC的普及化,緊接而來的是網際網路的應用。台灣的電子產業發展也如日中天,其中威盛更曾與產業龍頭的英特爾爭奪PC晶片的規格制定權,並一度拿下全球五成的市占,雖然最後在英特爾的圍剿下敗陣下來,但這種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故事也一度成為投資界的佳話,更展現出當時台灣電子產業已具備和國際大廠競爭的能力。

    IC時代正式來臨
    江山代有才人出,繼威盛之後,聯發科成為新一代的IC設計龍頭,股票一掛牌就直衝783元,成為2002年的股王。雖然數度面臨產業的景氣循環與競爭對手的壓制,導致股價起起落落。但在明確的發展策略之下,聯發科至今仍與最大競爭對手高通,持續角逐全球產業龍頭地位,使得聯發科目前仍是台股高價股之一。

    台股最久的股王
    誰能想到塑膠也能做攝影鏡頭。隨著iPhone在2011取代諾基亞成為全球最大手機製造商後,台灣電子業就和蘋果產品銷售成為了命運共同體,其中受惠最多的便是光學大廠大立光。智慧型手機的硬體架構講求最大限度輕量化,以滿足使用者的便利性與舒適性。但傳統玻璃鏡頭作為手機鏡頭卻過於沉重,因此讓大立光的高階塑膠鏡頭大放異彩,並創下台股多項紀錄。除了以6075元達成個股最高價紀錄,更是台股史上蟬連最久的股王(2012至2020年)。

    千萬別存高價股
    存股已成為近年來相當流行投資話題,甚至被神話成好像什麼都能存。但是看完前面的段落,其實已經相當清楚的說明高價股就是產業循環股,當今股王就算再怎麼風光,也總有退燒的一天。因此投資高價股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賺這些產業龍頭的股價價差,因此自然不能用存股的思維投資。投資人在選股上,除了需要對產業有足夠的認識外,也需要具備分析財報的能力,便能享受到熱門產業所帶來的股價爆發力。但就算不具備以上選股能力,其實也能透過ETF,讓專業的經理人來幫我們挑選出具備高獲利能力與成長動能的高價股。同時透過ETF的多資產配置特性,也能降低資金壓在單一個股的風險。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請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高價股
    #華爾街見聞Podcast #EP296

  • 電腦怎麼連手機網路iphone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25 18:15:07
    有 87 人按讚

    遇到高手才知道自己.有什麼?缺少什麼?
    為了讓自己更專業.會花時間進修!

    Mimi應該是 WFH輕鬆學嘉賓中.認識時間最短.卻很有默契.感覺認識很久的朋友.

    (絕對不是裝熟的那種)(每次的對談都是讓彼此能量提升)

    有一次聽口語表達王學生/牙醫雅齡在作業中提到mimi
    基於好奇秘密客的工作.自己也曾經是秘密客.自己團隊成員都因為工作的關係.都送去進修拿證照.加上是不同的體系.我也好奇差異在哪?所以就跟雅齡說...麻煩跟Mimi說.【我想認識她!】沒多久我們竟然在一個公開場合中巧妙認識.他是台上分享嘉賓.而我是坐在第一排的來賓.那次的巧遇.從虛擬網路.開始有了實際互動交流.....

    約了下星期二.下午兩點在金典誠品一樓咖啡聽.那天我提早出門.去相約地點旁的蘋果賣家購買iphone 12.特別用神秘客的角度.看服務人員怎麼銷售服務.跟電信公司的服務銷售有什麼差異?自已以往都是電信公司vip 續約客人.絕對可以比較出彼此之間的差異!光是幫我設定手機所有資訊同步.轉換資料需要1.5小時.都幫我搞定.在服務的過程中.還送了很多贈品(配件)還引導我『建議』買些配件......(我也買了!)那我到隔壁咖啡廳等. 我跟人有約.......好!王先生.我幫你送過去.大約2:30前!

    (既然花了錢買東西.也要萃取些案例)

    轉身走到下一個『點』大約是1:30分.....走進店家.就看到mimi坐在一個角落.我們互看之後的表情很有趣!她應該認為.我怎麼早到?我想的是不是我記錯時間?

    哈哈!原來我們都早到30分鐘!就這樣我們嘰哩呱啦好像是老朋友般的交流.我還打開電腦. 分享她問我的問題......2:10分.王先生你的手機好了喔!剛剛店裡的Lucy把手機送過來.把整個交付流程做的非常仔細.還把『手機』相關配件馬上攤放在桌上拍照紀錄!

    蛤~這也要記錄po臉書?才不是拉!既然花錢了!我應該萃取一下整個過程的精華.看哪裡需要優化. 然後問自己.會幫他們做轉介紹嗎?服務有『中』消費者的心嗎?

    就這樣.我們又分享很多有關『服務』的案例,高手就是高手.整個下午我們彼此交流.一件事情卻有不同的看法,可以感受到私底下對自己工作的熱情!

    這一堂課我們跟大家交流了幾個案例.包含 海洋公園的退票事件.一個好服務10年後還是會想起他.醫美銷售的錯誤案例.都希望大家在我跟Mimi 用不同的角度分析客戶觀感.

    很欣賞mimi為了自己的專業.去修了紅酒相關課程與證照.原因不是為了讓自己多喝酒.而是在星級餐廳評鑑時.
    能夠明白服務人員介紹酒與餐.適合搭配深度專業!希望這集WFH輕鬆學能讓大家對服務的標準有不同的了解!

    (這真的很厲害!)
    (我只要酒不難喝就好!在意的是氛圍與跟誰喝?)
    (這是那天第一次見面的合影)
    (感謝口語表達王 一班.認真的牙醫雅齡同學)
    (謝謝 口語表達王一班楊婉怡 po的 海洋志工媽媽的故事.讓整件事有好的串連!)

    #wfh輕鬆學銷售服務巧實力

  • 電腦怎麼連手機網路iphone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15 13:00:27
    有 358 人按讚

    蘋果日報紙本謝幕
    2021.5.17

    0.
    我想記錄這件事情的發生時間 2021年5月17日,蘋果日報將出版最後一天的紙本報紙,從實體通路中謝幕。這篇文長,會從新聞媒體的數位轉型,新媒體平台與演算法的競爭,來討論這件事情。

    一樣的,我想先聊這件事情的發生。

    蘋果日報在 5月14日,發了一封公開信,宣布會在 5月17日最後一次發行紙本,於 2021年5月18日後停刊,不再發行紙本報紙。
    蘋果日報 曾經在台灣是與 自由時報 互爭發行量第一的報紙媒體,在iPhone 3G 開賣的2008年,發行量達 50萬份,而依照他公開信的內容,目前發行量僅約10萬份。

    蘋果日報紙本停刊,這在台灣的社群媒體發展,和傳統媒體競爭中,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件。

    我想針對幾件事情,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記錄一下台灣媒體發展的重要時刻

    1.
    自媒體的時代中夾生存的傳統媒體

    先簡單談一下自媒體時代,發聲有多容易。

    我們在談自媒體,談的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媒體。但我們忘了談一件事情,那就是媒體也慢慢地就像一個人一樣,在社群平台上面有個數字—追蹤數。一起在這裏追求著觸及和流量,以及影響力。

    那些媒體所打造的組織,仰靠著大量的人力成本和設備。但現在你只要打開臉書,或是打開 Youtube,按幾個鍵,走完一段大約三分鐘的程序,你就可以開始一趟自媒體之旅。有一個媒體的名稱,在上面寫寫字,按下送出後,就會傳到非常多人的面前。

    就像你現在所看到的這篇文章,和這一個自媒體。

    在稱作「研究生」的這個自媒體裡面,我是記者,也是編輯,還是個主筆。這個媒體廣編不分離,我還要自己談廣告,接業配。唯一一個我不用做的事情,就是通路。因為臉書幫我處理好這件事情,我不需要去煩惱,要如何把訊息傳達到閱聽人手上。當然,我會面臨一些其他更麻煩的問題,這個部分我們稍後再說。

    「通路」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是一個沒有經歷過傳統媒體產製流程的人,很難想像的一件事情。

    2.
    傳統媒體的產製成本

    我當年還是新聞所的學生時,帶著一群高中生參加聯合報新聞營。大家對於走到一個報社,會驚呼的,不是總經理,也不是總編輯,更不是那一堆名為「編輯台」的電腦。因為那些都太抽象了。

    對,大家最興奮的,是龐大的印刷機器。

    一個報紙的產製過程,並不是在把「文章按下送出」後就結束。要送印,送印完後要派報。在凌晨有一群人開著車把報紙送到你家附近的某個橋下,以便躲雨。然後送報員再去橋下領取那些報紙,挨家挨戶的配送報紙。當然啦,現在已經很少人在訂報,報紙最後沒有到你的信箱,可能是到附近的便利商店。

    這個過程,用現在的網路語言講,大概就是「把你的文章,經過演算法後,在臉書牆上出現」。這一句話說得簡單,但在傳統報紙中,卻是要一群人每天在凌晨完成的事。

    我希望大家不要誤會,運用臉書傳送資訊內容,讓文章在幾秒鐘後就能傳遞到全世界臉書使用者面前,並不是沒有成本。裡面有大量的工程師,維護機器的人員,甚至是網路的鋪設等等。他一樣有很多的費用會產生。只是當你在運營自媒體的時候,不用去想這些事情,因為「平台」已經幫你想好了。

    我在學校教媒體創作時,第一堂課我會跟學生聊這件事情:「在十五年前,我還坐在這間教室裡學習如何當一個好的新聞記者時,我們談採訪,聊編輯,學報導,操作技術。但是沒有一堂課會告訴你,要如何開一間報社,怎麼開一家電視台。但現在,這堂課在台大發生了,我們這堂課,就是要你從零開始做一個自己的媒體,從品牌定位,編輯台的規劃開始做起。」

    為什麼十五年前做不到的事情,現在能做到?因為通路。當通路的成本降下來了,甚至是所謂的「系統化」,在發行一個自媒體的過程中,少了很多的事情要做。那些,可能是新世代的媒體人,想都沒想過的事情。

    我本來想聊電視和 Youtube 媒體產製流程的關係。不過因為這篇文章已經夠長了,留待之後有相關事件,再一起討論。
    接下來,我想切入一個很重要的議題:當媒體在網路上只剩下品牌。

    3.
    當媒體只剩下品牌

    當我們在談「自媒體」的時候,常常只看到一個面向,就是「品牌本身在網路上也是個媒體」。但我想邀請大家看到另一個面向,就是「媒體在這些平台上,也只剩下品牌」。

    在一個臉書平台的演算法推播,或是 Youtube 去推播一則影片,又或者是你用 Google 去搜尋一則新聞。媒體的內容,跟其他網路內容,其實長得沒什麼兩樣。

    對,就是一樣的,臉書貼文只有一種介面,Youtube 影片也只有一種介面。差別只是他有沒有把這個「品牌」,塑造出一個「媒體的形象」,或是「新聞的形象」。

    如果我說「 東森新聞」是個媒體,你可能點頭如搗蒜。但我如果說「 卡提諾狂新聞」是個媒體呢?你可以會想一下,最後大概會告訴我,不是吧,他是個娛樂粉專。

    那請問「眼球中央電視台 」是媒體嗎?「志祺七七」是新聞嗎?還是那只是「視網膜 Retina」和「張志祺」的個人品牌?「niusnews 妞新聞」,「小日子」,「PopDaily 波波黛莉的異想世界」他分別是用什麼樣的角色出現在你眼前?

    試著想一件事情,在一個分眾的時代,一群人坐在咖啡廳聊天,都沒有辦法的定義出什麼是媒體,那麼平台的演算法能做到這件事情嗎?或是說,你期待他幫你做到這件事情嗎?

    這邊我要先說一下,媒體存在的價值和企業品牌,個人品牌,和政府機構之類的「自媒體」相比,他們的確在資源上和社會意義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我想讓大家思考的是,或許這些所謂的「傳統媒體」有著不一樣的使命在,但是當他放在「臉書」「Youtube」這些平台上的時候,他們對平台來說,對閱聽人來說,差異可能比你想的小很多。

    十五年前,如果你想要得到一個疫情的訊息,可能會打開電視,或是去買份報紙。但現在,你可能會打開臉書或是 Youtube,又或是Google 一下,聽聽 Clubhouse 。想一下你的確診資訊是從哪來的?是「蘋果日報」「聯合報」「TVBS」這類的傳統媒體嗎?還是從哪個政治人物的粉專看到的呢?或是「衛福部」自己開的直播?

    講一下我的好了,我的主要資訊來源是「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以及這個自媒體的作者兼編輯兼總主筆及Clubhouse製作人,人稱林氏璧的孔醫師。

    如果放在十年前,你可能會覺得這是個非常荒謬的事情,「什麼?你聽一個教你玩日本的部落客告訴你防疫?你怎麼不看電視呢?」

    但我可以相當有信心的說,雖然聽起來好像違和感很重,但十年後的現在非常多人都知道我在說什麼,而且不會質疑這個合理性。

    是的,蘋果日報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大家腦中想像的其他媒體。還有政府官方的自媒體,還包括了一個在疫情下轉行的「日本旅遊部落客」。

    4.
    你的新聞不是我的新聞

    傳統媒體碰到數位轉型時,還面臨到一個挑戰,就是人力資源的重新調配,和演算法的競爭。

    在網路上你應該會常看到這樣的留言「媒體都沒新聞報了嗎?幹嘛寫這個。」這句話看似憤怒有道理,但應該不少新聞從業人員,只能看著這句話苦笑。

    一家報社,每天都會有非常多的新聞。如果你有經歷過在早餐店翻報紙的年代,可能也有跟我一樣的訓練 — 運用十分鐘吃早餐的時間,看完兩份報紙。

    一份報紙最重要的新聞,稱作「頭版頭」。他的意思是,在一整份報紙裡面的第一頁,最上面,寫在報紙名稱附近的新聞。這一則新聞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他意味著「這份媒體為昨日一整天,選出來最重要的事件。」裡面有著價值觀判斷和意識形態。換句話說,換個媒體,或是換個媒體的老闆,甚至是換個總編輯,可能都會選出不同的事件。在十幾年前念大眾傳播科系的學生們,都受過這樣的訓練 — 比報。比報訓練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分析各家報紙對於「頭版頭」新聞的選擇。

    好,我們現在把傳統「頭版頭」新聞的概念,放在臉書上,會變成什麼呢?

    我在課堂上,或是去各大學演講討論「網路媒體識讀」的時候,會告訴學生一個重要觀念「編輯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一項是運用符號和編輯的手法,來決定什麼新聞應該要被看到。而這項工作,現在的競爭對手往往不是人,而是演算法。」

    首先,大家不用去質疑「重要新聞沒人報」這件事情。如果你有機會走去便利商店,買一份報紙,你可能會覺得很陌生。「奇怪了?怎麼跟我平常看到的新聞差這麼多?」

    以前的媒體,大家是一起看到頭條新聞的,但你在臉書上看到的內容卻完全不是。

    這麼說吧,媒體選出來最重要的新聞,放在「頭版頭」,會在你買報紙的當下強迫看到。但是放在臉書上,你可能對他無感,就滑過去了。臉書會判斷這則新聞「大家比較沒興趣」,於是觸及就變低,更少人看到了。

    反而是那些會被認為「媒體都沒新聞報了嗎?幹嘛寫這個。」的新聞,本來可能只是在報紙裡面的一個小角落的奇聞軼事。你在吃早餐的十分鐘可能根本沒機會翻到,但是因為在網路上「大家用手指投票」的結果,讓臉書認為這是個很多人有興趣的文章,所以才會被你看到。

    所以下一次要抱怨的時候,可以把對象轉移到臉書身上,因為媒體的總編輯,可能有跟你有一樣的無奈感。

    久而久之,大家也對這件事情有更強的認知。一則重要的新聞,以前媒體可以用很大的力量來推播。可以放在頭版頭,可以發號外,可以大篇幅報導。但現在,他除了下一個「臉書跟你都會一起被騙的標」,或是花大筆錢下廣告之外。幾乎沒有路可以走。

    就像上一節所說的,媒體不只要跟媒體搶流量,在這平台上,他要跟所有人搶流量。就算他要下廣告,競爭對手也不只是媒體,更多的是房地產,電商,甚至是網紅業配之類的,以前不會被拿來相提並論,曾經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競爭對手。

    5.
    大家還看報紙嗎?

    回到本質的問題,大家還看報紙嗎?如果報紙的工作是要及時傳遞新聞,那個「及時」可能無法挑戰更「即時」的網路。試想假設你買報紙的目的不是為了新聞,那是為了什麼?

    很多人說傳統媒體都不做數位轉型,這個問題我很難給出明確的論述。因為的確,在傳統媒體轉型做網路的初期,有很多試行錯誤 (Trial and Error) 都發生過。現實中,有非常多失敗的轉型案例,但整體而言大部分的傳統媒體,都有或多或少的轉型成功。所以我們在討論的不是「蘋果日報」這個品牌要收掉了,而是「紙本型態」要在新一波的媒體的典範轉移中成為過去式。

    蘋果日報在這一次發的公開信中提到:「數位洪流超乎我們想像,尤其是Google、Facebook等數位平台的壟斷,造成廣告資源的大量流失,對紙媒不啻是沈痛打擊。」

    這一段話,很多人認為是搪塞之詞,但他的確也說出了現在媒體的挑戰。這邊,我想邀請大家站在更高的維度來看這件事情。

    在二十年前,如果你想要「下廣告」,廣告大概會「下在媒體」上。原因很簡單,因為媒體扮演的角色,是大家獲得資訊的來源。但是現在,大家獲得資訊的來源是哪裡呢?網路還沒起飛,手機還沒普及之前,媒體幾乎壟斷了大家的消息來源。電子媒體因為「媒體的近用性」和「使用頻譜公共財」等因素,扮演了許多重大新聞的傳遞角色。

    但現在,你早上睜開眼睛,是打開蘋果日報的官網,公共電視的頻道嗎?還是跟我一樣,看 LINE,刷 IG,看臉書,滑 Youtube 呢?
    如果在這些平台上,媒體只剩下品牌,要爭你的眼球得跟其他自媒體平起平坐,獲得演算法的青睞。那麼他也是一個跟你和我一樣,想獲得發語權得看人臉色的單位。

    即便他的品牌價值,影響力,依舊在民眾的心中高居不下。但很遺憾的,他的廣告收入來源,得和其他的自媒體分享。還有更令他們的心煩的是,利潤要上繳給他的上游平台:臉書和 Google。

    6.
    傳播技術與我們

    要討論新聞和新聞傳播,勢必得討論傳播技術的發展。在還沒有紙很貴的時候,我們寫的字都很短。當紙越來越便宜,我們也用更長的句子,來留存並傳遞訊息。從詩,到詞,到曲,乃至後來的小說散文。

    大家可以想一下我現在寫的這篇文章,在兩百年前,要多的精簡的寫下,才有機會被傳播出去。但現在我可以這樣一直打一直打,打成一篇臉書長文,完全不用考量用紙成本。這就是一種傳播技術的進步,改變了傳播的方式。

    以前要寫一篇新聞報導,老師會告訴你:「把最重要的事情寫在最前面,用倒金字塔方式撰寫。」背後當然有很多原因,這些原因中甚至包含了技術問題:因為編輯覺得你文章太長的時候,可以直接把最後一段拿掉。

    但現在寫文章呢?

    在報紙的年代,標題印在那邊直接進眼球。你對標題有興趣時,可以花半秒鐘的時間移動眼球,開始讀文章。對於一個閱聽人來講,「從標題到閱讀文章」的時間成本極低無比。但在臉書的世界,從按下標題,到你開始舒服的讀文章,要經歷非常多的時間。你的時間成本變高了,自然而然,吸睛的標題就變得無比重要。

    當寫文章的時候,如果你把重點都在第一段全部寫完了,大家拿到資訊拍拍屁股就走。就以前的觀點來說,會覺得無所謂,訊息有傳遞到就滿足了。但現在不一樣,如果大家看完第一段就走,演算法會判定這是個大家不想看的文章,於是就不幫你傳播,「只讓少數人看到這篇文章」。

    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大不了的對吧?但其實這背後有很多轉變跟著發生。

    在課堂上,因為學生創作的載體在網路上,所以我絕對不會要他們用所謂的倒金字塔方式寫作。在做影片的時候,也不會教他們慢慢鋪陳。演算法是現實的,在你還沒建立風格之前,要跟他競爭,是相當辛苦的一件事情。

    連在學校教課,都要打破過往的寫作模式,媒體裡面要做的轉變,大家可想而知。

    一篇適合放在「報紙載體」的文章,和適合放在「網路為載體」的文章,絕對是不一樣的。閱讀習慣的不同,載體特性的不同,甚至是廣告擺放方式的不同,大大地影響了媒體的產製過程。

    如果你認為「反正就一篇文章,紙本和網路都放就好了。」的話,可以試著想想看,多一套邏輯,能用一樣的成本完成嗎?所謂的客觀寫作,平衡報導,有辦法在不同載體上面用相同的模式呈現嗎?

    7.
    我們與網路媒體的距離

    最近我演講最常聊的題目,就是談網路媒體識讀。我們與網路媒體的距離,已經密不可分。所謂的傳統媒體,運用著他多年累積的品牌,慢慢的也在網路媒體深耕。

    很多念傳播科系的學生,會對於未來感到迷惘,覺得媒體不斷的沒落。但我一直對這件事情抱持相反的想法,期望學生能好好的在這個時代發揮長才。

    或許這是個傳統媒體沒落的年代,但現在絕對是人類史上「媒體傳播能量」最強的年代。隨著載體和傳播技術的改變,人人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我們有更好的傳播工具,也有更公開透明的消息來源。

    很多人說「蘋果日報轉型失敗」,其實我沒有這麼同意這句話。相反的,他做了非常多的事情,讓品牌在持續在這個時代繼續發揮影響力。結束紙本的發行,或許就是面對傳播技術的改變,在這條路上的一個重要決策。

    對於經歷傳統媒體的人來說,是一個非常痛的事情。我自己也經歷過蘋果日報全盛時期的年代,看著星光三班上「頭版頭」時,一大早興奮的跑去便利商店買報紙的讀者。若以一個純粹讀者的角度,我會緬懷蘋果日報陪我走過的那段青春歲月。但我相信,新聞從業人員,肯定有完全不同的解讀。

    我們無法否認的是,紙本謝幕了,品牌影響力依舊在。只是當媒體只在網路上的價值只剩下品牌,他的商業模式,人力資源分配,都會變成一個巨大的挑戰。

    這是蘋果日報紙本走入歷史的故事,他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而是給這個時代的一個標注。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經歷傳播媒體變遷重要時刻的你,多一些探討和省思的面向。

    《蘋果日報紙本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