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電腦同時輸出兩個音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電腦同時輸出兩個音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電腦同時輸出兩個音源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346的網紅河西羊的健聲房,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解決了一個上視訊課的技術問題,一直以來教發聲會需要用到琴聲來定音高,也一直用很原始的方法,就是由耳機麥克風來收這個琴音。如此一來,就要用手機的APP,再加一個音箱來發鋼琴的聲音,裝備零零散散的多了幾樣。同時,收音上也效果略差,因為耳麥有除噪功能,收音的音量距離一遠,就差很多了。 一直在想,如果...
電腦同時輸出兩個音源 在 河西羊的健聲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解決了一個上視訊課的技術問題,一直以來教發聲會需要用到琴聲來定音高,也一直用很原始的方法,就是由耳機麥克風來收這個琴音。如此一來,就要用手機的APP,再加一個音箱來發鋼琴的聲音,裝備零零散散的多了幾樣。同時,收音上也效果略差,因為耳麥有除噪功能,收音的音量距離一遠,就差很多了。
一直在想,如果能由電腦來發出這個琴音,同時能令學生端與我這端都直接聽的見,那就更好了。
後來,用Meet上課,發現它能分享網頁的音源,這功能對教學便利很多,但又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必須是網頁的型式上的影片與音源,若我用上了APP這分頁的分享無法輸出。
昨天在想在Chrome的擴充功能中,有沒有Piano的應用程式,若有,是否有外之接MIDI Keyboard的功能,如果一切成立,那就可以接上我前兩年買的XKEY MIDI鍵盤,直接由電腦來輸出音源,同時透過Meet的分享分頁來將聲音分享出去。
結果,成功了!
還好,我這台Chromebook還跑的動。
~~~
※ 一對一視訊個人課,請私訊
Line ID: joseyang9287
※ 健聲房公開班,台北(9/18、11/20),高雄(8/21、12/11):
https://www.cln.com.tw/school_openclass_info_165_.html
電腦同時輸出兩個音源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貳. 談談電吉他相關 }}_16
關於即將舉辦的『木吉他 IR 測試活動』,我原先一直很難取捨應該以錄音室、或是展演場地來做為活動地點:如果在錄音室執行,我們可以在很好的、頻率比較平直以及不會有過多殘響干擾的環境,來理解與比較各類型木吉他拾音器在傳統的『Preamp/DI Box』與套用 IR 檔案,彼此之間音質與頻率呈現的差異;然而,就適用範圍與具體效應來說,展演場地 --- 或者說『現場彈奏』的需求,才是這個新技術最快可以表現出特性的場域。對我來說,其實是應該都要研究的課題;但~『空間』與參與人數之間的連動考慮,讓我感到若干猶豫。
最後,參與人數決定了場域。到上週私訊報名截止的時間點來看,私訊給我表達參與意願的夥伴人數,已經超過錄音室所能容納、得以適當測試的條件甚多,因此,我已經向老同學林正如先生徵詢了公館河岸的時間,確認這個測試活動會先以展演場地的現場實戰需求,做為討論的主要核心議題。
我的想法是:對於這個『軟體/硬體』技術有興趣的夥伴,我們先以類似『網聚』的概念,在『河岸留言』這個具有精神指標意義的場地,來探討它的應用與前瞻性;在活動之後,我會以主動徵詢的方式,邀集對於『宅錄/商業錄音』有高度需求的同好,我們再來計劃何時前往錄音室,做技術層面更深入的探討。
今天這則貼文公佈後,我會用私訊的方式通知前此報名的夥伴,關於確認的執行日期與時間,還請夥伴們收訊後回覆是否在當日確認能夠出席,以便我做後續的行政處理。
不過~ 在今天,我還是想稍稍帶到一點關於『IR』在錄音工作方面可以支援到的範圍。
[三. 電吉他相關器材測試]_測試藍皮書_02 木吉他 IR file 應用實戰討論 – 3
關於『木吉他 IR』的運作邏輯,其實與這幾年興起的數位運算/模擬的黑科技,以及在音樂製作上已經行之有年的『Re-Amp』手法息息相關。我們且先不要用『吉他/吉他手』的本位、而用也是這兩年很有話題性的『麥克風模擬技術/產品』來理解,事情好像就會比較簡單:
https://digilog.tw/posts/558?fbclid=IwAR0-gbblCEoVVzVE-hBGYzM8BRgcvh4JmHyjXtb3poJ7O4kLJsYgHrYrvg0
看完之後,你大概可以理解:用一只非常『中性』(意思是說頻率非常平直、沒有太多頻率特殊分佈所帶來的 “個性”) 的麥克風錄下了任何聲音訊號 (可以是歌聲或是樂器聲或是任何… ),然後用特定的套裝軟體,將這些相對『赤裸』的聲音訊號『染上』那些歷史上非常經典、非常有個性以及通常非常昂貴的經典麥克風所獨有的頻率特性,讓聲音訊號聽起來就像是用那些你有錢也不見得有機會用得到、錄得到的銘器來錄製的一樣!
在此,我們請先撇開對於『數位模擬/類比紀錄』的個人喜好取捨,單就『數位技術發展』與『類比技術發展』的速率來說,我幾乎可以斷言,在很短的時間內,數位所能紀錄的音色呈現,一定會讓你在『盲測』的條件下 (也就是沒有任何心理因素的干擾) 無法判別它與類比紀錄的差別 --- 更不用說到現在究竟有多低的機率,我們會真的聽到一個『AAA』的聲音還原了 (請見古典音樂論壇的提問/解釋:http://www.t-classical.com/archiver/?tid-5124.html )。
而『Re-Amp』~ 你大概也知道 --- 就是在錄電吉他的過程中,除了現在你所使用的『效果器/音箱/麥克風收音』的基本路徑,同時還另外『分』出一個單純、乾淨的『電吉他原始訊號源』,一起錄進錄音軟體的不同軌道,然後將這個原始訊號再次送回設定不同的『效果器/音箱/麥克風收音』路徑來收錄,以增強或取代原來可能還『稍有遺憾』的音色。這樣的工作方式,可以讓你在一次的錄音動作之後,得到無限重新嚐試音色改變的機會 --- 雖然有時候 … 太多的選擇不見得真的是一件好事兒。
對現代大多數的電吉他手來說,『Re-Amp』通常會『再回錄』的『音色套用』,更高機率會是純數位的模擬聲源;而由於『音箱箱體』才是真正決定電吉他音色的最重要條件,所以,現在在說的『Re-Amp』,其實更趨近於『Re-Cabinet』,也因此,市場上最蓬勃發展的付費/免費檔案,最大宗絕對是『箱體模擬』、甚至是『喇叭單體模擬』的 IR 檔案。
而我估計,現在可能有三成到一半的電吉他手,在宅錄的慣用方式,應該是電吉他直接接到『錄音介面』(應該已經不再會有人是直接插入電腦的聲卡吧 … ),然後叫出套裝軟體『Plug in』搭載音色來工作 --- 只要你在之後能夠更換、變動你的音色,基本上,你都是在使用『Re-Amp/Re-Cabinet』的概念。
現在~ 把上述兩個動作加起來,應用在木吉他的面向,大概就是我們所討論的『木吉他 IR』的整體概念 --- 我們讓自己的木吉他輸出一個很『中性』的音色,然後套用那些我們有錢也不見得買得到的名琴 IR 檔,讓我們的琴音聽起來就像是那些名琴的頻率特徵,它可以在現場彈奏時以極低的延遲、極小的訊噪比來替換掉你原始的琴音,也可以在錄音過程中以『Re-Amp』的概念,讓你挑選出最適合整體音樂性的吉他音色來呈現。
在現場彈奏上,你可能會選擇用便於攜帶的小型『IR Loader』來處理整個音色程序,這些相關的硬體器材,在上週的文章裡有大致的鳥瞰,在接下來的研討活動中,我們也會有實際的操作示範。如果是在錄音的狀況下,除了直接用這些硬體搭載檔案來『一次性決定』音色之外,其實,如同電吉他的『Re-Amp』一樣,我們也可以用箱體模擬的軟體載具來『呼叫』各個 IR 檔案,進行『多次性』的音色挑選,最後才決定你最滿意的組合方式。
譬如刊頭相片的圖二與圖三,這個箱體模擬軟體載具,是這幾年來我覺得『頻率與動態』最佳性價比表現的產品,有趣的是,它的主力用戶,應該比較偏向搖滾硬漢群;但~ 千萬不要被它的外觀誤導了!它其實就是一個搭載平台,當它做為一個『IR Loader』、而且可以同時處理兩種木吉他 IR 來相互混合、微調頻率差異時,事實上,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工具。另外,它除了有表現相當不錯的『等化器 (EQ)』區塊,還有一個『來自於音箱頭模擬,但我們 by pass 了前級所留下來的後級模擬』 --- 我非常想強調這個部件,因為,往往我們覺得電吉他真空管音箱破音所能帶來的豐厚感,大多都是來自於『真空管後級』所擠壓、激發的豐富泛音;而這兩三年來所有的數位模擬開發單位,幾乎都要在這個部件上殫精竭慮地鑽研其中的奧祕,來提高自家產品的像真度。在我實際測試使用上,真的覺得這樣的後級模擬部件,的確讓木吉他琴音在中低頻得到無法只用 EQ 就能呈現的厚實感。
也許你很難理解,這種用於電吉他的概念,真的能用在純淨的木吉他音色裡嗎?
如果你看過像鍾興民老師這種大師,早年在還沒有『取樣音色』的年代,如何用硬體音源器材去『堆疊』音色,你就可以理解:沒有任何『絕對』的正確方式,所有的音色、頻率,其實都是用『耳朵』來決定的!任何可以幫助達成所需要的頻率需求,你千萬不要被主觀的『想當然耳』給限制了。
不過!科技再怎麼進步,黑科技再怎麼黑科技,那些日新月異的麥克風模擬技術,永遠沒有辦法讓一位不講究、苦練發聲方式與共鳴位置的歌手唱出天籟!你可以藉由科技的協助得到某一位大師所珍藏、愛護的琴音,但你永遠不會有他的手感與美感 --- 如果你沒有相襯的鍛鍊。
所以,也請千萬不要玩物喪志 --- 音色、器材的研究,終歸只能是錦上添花的事兒!真要有豐厚、感人的音符,那得要你能彈得出來才算數。
電腦同時輸出兩個音源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貳. 談談電吉他相關 }}_05
上週聊到以『IR』技術來取代電吉他音箱『箱體』的相關資訊,這個技術發展的主要取向,應該是為了滿足越來越多的『宅錄』需求,以及在現代化的生活空間,如何讓樂器的練習、工作『音量』能與鄰居保持一種『禮貌的距離』。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得要先認知的一個重要的妥協是:它一定與你『裸聽』的電吉他音箱音色有必然的差異!因為,『裸聽』指的是:你的電吉他加上音箱的整體聲音是靠空氣振動傳送到你的耳朵,而這一類科技產品所服務的後端,通常是『耳機』或是『監聽喇叭』,前者幾乎不太會有足夠的空氣振動,而且 … 我們大概不太會去購買價格等同於音箱箱體的耳機 (我是說,先想一下我們用的是多少錢的耳機) 來執行手上相關的音樂工作;而後者 … 我們選用的監聽喇叭,在單體的尺寸上,大多都小於音箱箱體選用的單體尺寸,因此,想在這樣的聽覺環境差異下去要求這些科技產品要多麼相似於樂器實體,大概就是一種緣木求魚的執念而已。
如果真的要順著這個執念來對比這些器材的音色表現,我覺得,可能你要先『監聽』過『究竟你的音箱錄起來的聲音』是長得如何,才能有比較客觀的依據來進行實質的論證。
而如果你可以隨時隨地都很方便地錄下你音箱的聲音,那 … 我們好像也就不用選擇這些『替代性方案』來妥協些什麼了。
[二. 電吉他相關器材研討]_03
在現今商用市場上,搭配了『IR』技術來滿足『靜音式』宅錄、練習的中、高價主流商品,大概分為兩種派別:一. 類比/數位混合式,譬如 Two notes Torpedo 系列相關產品 (https://www.two-notes.com/en/torpedo-studio ,從高端 2U 機櫃式到地板式各類型),以及 UNIVERSAL AUDIO OX AMP TOP BOX (https://www.uaudio.com/hardware/ox.html )。二. 純數位式,譬如 Kemper Amps (https://www.kemper-amps.com/ ) 與 FRACTAL AUDIO SYSTEM (https://www.fractalaudio.com/ )。
在純數位式器材的領域裡,其實有許多知名品牌去發展了電腦內直接可用的 Plug-in 式 VST/AU 軟體音源 (譬如這個討論串所列舉的: https://theproaudiofiles.com/best-amp-simulator-plugins/ );但這類型的產品會有兩個特徵讓我有些疑慮:其一,通常這些軟體只需要將你的吉他直接插入你的 Sound Card Interface,就可以叫出軟體啓動來使用,我所疑慮的就是『你的 Sound Card Interface』本身在類比/數位的轉換機制 (AD/DA) 夠不夠好。其二,這些軟體通常都在使用你電腦本身 CPU 的運算,如果你同時也在運行 DAW 來錄製這個聲音,對於 CPU 所額外增加的負擔是否會影響效能、進而影響的音色品質,我同樣有所疑慮。在我個人的實際使用上,我通常會選用這些軟體音色的『部份功能』(譬如只單純使用它們的箱體模擬部份、而關掉前後級的模擬運算) 來協助我其他『核心錄音器材』所錄下來的聲音,做一些必要或預期的渲染,而比較不會將這類軟體音源當做『核心錄音音色』。
五年多之前,我曾經在『當代樂手』論壇發表過一篇關於『Two notes Torpedo Live』這個器材的使用心得: https://modernmusician.com/forums/index.php?threads/two-notes-torpedo-live%E8%A9%A6%E7%94%A8%E5%BF%83%E5%BE%97-preamp%E7%AF%87.198424/ ,五年之後來看,雖然市場上各品牌的數位技術突飛猛進,但某種『三分天下』大勢底定的局面似乎還維持著同樣的均勢。不過,這段時間以來我在相關器材的使用經驗上也略有增長,所以想在此做一些小小的意見補充:
1. 關於『Two notes Torpedo Live』~ 雖然這個型號的產品好像在官網的系列產品中消失,但我仍然認為這個器材是我在這類型『靜音式』功能產品中評價最高的選擇。不過,我也實際驗證,如果音箱頭要直接連結這個產品,我會建議還是單純連接前級的部份,而使用 Torpedo Live 的後級管模擬 (Tube Power Amp Sim ),在音色上會比較自然而有彈性。也就是說,雖然這個器材可以直接承受來自音箱頭的後級訊號 (因為本身配置了 Digital Loadbox),但在音色的呈現上,來自音箱頭的真空管音色會顯得有點兒過度壓縮,反而不如器材本身所配置的真空管模擬的那種溫暖、呼吸感。也許,這在 Torpedo 系列中的最高階產品會好一些?不論如何,我會覺得『Live』這個型號,是更趨向於『前級協作』的用途;因此,也許你在音箱頭的選擇上,選擇具有『Preamp Send』的訊號插孔配置的會比較理想。
2. 關於『FRACTAL』~ 這家公司仍然保持著不斷更新韌體的優良傳統!到了號稱『量子運算 (Quantum) 版本 10』的今日技術,在相對來說更難表現的 Low Gain、Clean Tone,都已經比五年前更有顯著的進步。許多玩家在使用這個器材時所感到『電電的』那種感覺,其實是因為這些運算法可能都太想強調它們在『高頻泛音』可以表現得多好,以致於許多音色在高頻都有點兒氾濫。我會建議使用這個器材錄音時,可以從硬體本身、或是從外部 DAW,在 7 kHz 以上做適度的 High Cut --- 你可以想像這樣做會比較能夠去『集中』吉他該有的『中頻特性』,做過這樣的處理之後,你會發現這種『運算型』的器材,事實上能提供的調變幅度與像真度,已經非常理想了。
其次,我會建議你直接用它的『數位輸出』接到你的 Sound card Interface,而不要從『類比輸出』接到聲音介面,以求取最完整的音色直入。另外,因為這個器材所能提供的調變參數真的複雜得可以,我也會建議你可以多在 Youtube 搜尋眾多玩家調整音色時會去關注的細節選項,而不要直接選擇了預設的音色就希望它能為你帶來多麼驚人的仿真度。
譬如這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DaJ9cfRYwM
3. 關於『Kemper』~ 這個『照相機』式的高階取樣器材,你很可能會忘記它被設計出來的初衷:你本身有一整組非常優秀的音箱組合,你所調出來的音色就是你日思夜想地那麼完美;可是問題是,它太笨重了!你沒辦法將這整組器材隨身帶著走,所以有了『Kemper』!在經過有點兒可怕但也不會太複雜的取樣動作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TkOSzpfPAI ),你可以帶著這個器材,在任何地方,只要你用的是同一把琴,你都可以完美呈現你當時調出來的音色。
Kemper Profiling Amp 最理想的用法,是取樣你自己的音色來重現。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拿起別人剛剛彈過的吉他 + 效果器 + 音箱,明明什麼參數都沒有改變,你一彈下去,就是與前一位吉他手彈出來的聲音不一樣。
Kemper Profiling Amp 最引以為傲的,就是在網路世界裡有多到不可勝數的玩家提供了各式各樣厲害的音色 Profile 可以直接分享使用;但這裡面的問題是,你與原取樣者可能用的不是同一把琴,你們彈奏的力度可能也相去甚遠,所以,使用其他人的 Profile,在邏輯上,其實都不是那麼原音重現。
雖然 Kemper 神奇的地方就在於:你還是可以去調整所有必要的音箱參數,但那個功能就好像你可以在你的智慧手機去針對一張照片做各種濾鏡、各種曝光程度種種,去做各種有趣的編輯 --- 只是,它相對於原始的照片,其實是越來越扭曲的。
當然,因為這個取樣器材真的做得非常好,所以,你即使是用了別人的取樣檔案,你還是可以感覺到那種『拳拳到肉』的實在感;我只是想在這裡解釋,這臺機器最理想的應用方式,其實真的是『拷貝你自己』。
4. 關於『OX AMP TOP BOX』~ 雖然我還沒能實際使用過,但在大量觀看相關的示範與使用心得後,我大膽推測,這可能會是非常非常厲害的終極武器!唯一的問題是:如果考量整體的價格 …… 我覺得上面三種器材選項,應該會是比較有人性的方案。
同樣的症狀也發生在 Line 6 Helix (https://line6.com/helix/ ) 這個核子航空母艦上。它無疑絕對是 Line 6 這個品牌的跨世紀黑科技代表作,但從性價比的角度來說,我覺得它會是叫好不叫座的產品 --- 否則,它就不會在這麼短的週期內,必須產出其他許多 Down size 的相關系列產品了!但畢竟他們是 Line 6,所以,很快地,他們就因應了市場的反應,推出了我覺得非常正確產品定位的 HX STOMP (https://line6.com/hx-stomp/ );然而,在 HX STOMP 有機會一統江湖之前,我懷疑中國的相關品牌,非常可能會提出更有競爭力的相關產品 … 譬如這個: http://www.hotoneaudio.com/news/297.html 。
以上。
關於『IR』的相關器材,我個人還是將它們歸類在『錄音』的工作範疇;雖然它們都可以提供到『帶著耳機來練習』的功能,但,我對於『電吉他練習』的相關器材需求,有著略有不同的想法。那些想法,就留待下次再來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