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電木棒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電木棒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電木棒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電木棒產品中有15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

 同時也有3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萬的網紅羽毛,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最喜歡哪根棍棍呢? ★訂閱一個★讚一個★訂閱一個★讚一個★訂閱一個★ YouTube上訂閱我➲http://goo.gl/5VRCvL FB上追蹤所有消息➲https://www.facebook.com/weralldreamer/ 【完結】【Minecraft 生存挑戰】第一季 ➲http...

電木棒 在 喬靖夫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19:18:06

【功夫傳奇4:拍攝回憶——日本篇】(11) 2019年的今天(8月26日),《功夫傳奇4》【古武•道】之旅結束。 過了幾天傳統日式「合宿」的生活,我們就好像放完暑假的學生一樣,依依不捨地告別那座民宿大屋。臨走前,大家在屋前拍了些非常有「日系feel」的合照。有專業攝影師做旅伴,是幸福的(笑)。 ...

  • 電木棒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0 22:48:49
    有 129 人按讚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 電木棒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9 06:02:00
    有 30 人按讚

    禁后是一則流傳在日本鄉民論壇的都市傳說。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一日至二〇一〇年三月十七日之間,一名網友在怪談投稿網站HorrorTerror上陸續寫出糾纏著世世代代某個家系的怪異故事。故事圍繞著「禁后」這二個漢字,由於不曉得該怎麼念出這二個漢字,所以習慣以片假名的潘朵拉(パンドラ)來稱呼它。

    那個家系有著不為人知的神祕傳統,說得白話一點,那是有著巫女血脈的咒術之家,有看過韓劇《謗法:在此矣》的朋友也許會比較有概念,有些能力者可以運用令人駭怖的咒術,將可能的潛在敵人或是仇家予以咒殺,而施咒者甚至可以遠端操控,將厄運或疾病透過材料注入那個人的三魂七魄,直到對方染上怪病或是不明原因橫死,可說是相當恐怖。

    話說講述這則故事的人,小時候住在寧靜的鄉間小鎮,附近除了農田以外沒有什麼可供娛樂的設施,不過有個地方很特別,就在鎮郊有一棟被棄置的空房子,矗立在一望無際的稻田上,似乎很久沒有人住的樣子,外觀看上去非常破舊,它可能是鎮上最古老的房子。奇怪的是,鎮上的大人都不准孩子們提起那棟房子,彷彿會沾染了什麼不祥之氣,包括自己也是這樣,只要講到那棟房子,就會被父母親責罵。

    再來就是那棟房子的造型有點古怪,它有著一般的窗戶和用來通風的氣窗,但就是沒有可以出入的大門,如果以前這裡有住人的話,莫非他們都是從窗戶進出嗎,還是說其實曾經有個門,只是不曉得什麼原因被封住了,因為這些原因,孩子們私下將它命名為潘朵拉,就像好萊塢電影裡面常出現的怪怪屋,不小心闖入那棟房子的孩子,很有可能會被怪怪屋給吃掉。

    當然包括作者在內,鎮上的小孩都想知道關於老房子的祕密,只不過在當時鎮上的大人們很有默契的絕口不提潘朵拉,宛如謎一般存在的老房子。後來才知道大人頻頻告誡說,那地方別去,其實是有用意的,那是為了保護未經世事的孩子不要被邪惡的力量所操控。但孩子們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越是被禁止的事情,就越想去嘗試。

    其實啊那棟房子離我們住的地方很近,走路就可以到達的距離,所以孩子們經常會去老房子的附近探險,也沒聽說過發生什麼可怖的事,一直到上中學的時候,班上有個男孩對於潘朵拉的話題很有興趣,姑且我們就稱呼他為A君吧。在那之前,A君的媽媽曾經嫁到外地去,離婚之後,才把A君帶回來與A的外婆一起住,那時候他還不知道潘朵拉的事,有次與我們幾個一塊聊天的時候,聽到潘朵拉的事情,他感到十分好奇,就問我們,那我媽和我的外婆,她們從小就是在這個小鎮上長大,我如果提起潘朵拉的事也會被罵是嗎?

    於是大家紛紛說起被自己父母責罵和挨打的經驗,但總好奇這些行為的背後是否隱藏著我們所不知道的祕密,為什麼父母的反應會那麼激烈呢?空屋裡面到底藏有著什麼奇怪的東西,真的沒有人知道嗎?最後在A君的煽動下,本來沒什麼興趣的幾個人決定前往空屋一探究竟。

    大家相約去空屋探險的日子是個星期天,背包裡裝著零食和一些必要的物品,選在空屋前集合,因為沒有門可以進去,A君索性打破了窗戶,大家陸續從窗戶爬進屋內,仔細一看,屋內什麼家具也沒有,空蕩蕩的,不像是有人住過的痕跡,他們千不該萬不該闖入這個被視為詛咒的禁忌之屋,後來發生的事,簡直就是超展開,誰也沒料想到走進屋內會看見那種事情,詭異的格局和走廊上令人不快的支撐棒,上頭披著不知是假髮還是人類的頭髮,牆上有著古老的鏡台,走上二樓,也是同樣詭異的光景,古老鏡台和假髮以及鏡台的抽屜。

    第一層抽屜和第二層抽屜裡面分別藏有寫著禁后二字的和紙,惟獨第三層抽屜是絕對不能被打開的抽屜,同行的其中一名女孩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打開了那個抽屜,怪事就發生了,她不由自主的將自己及肩的長髮送進嘴裡,發出卡滋卡滋的聲響,她在吃著自己的頭髮,而且眼神顯得呆滯,動作停不下來,後來一行人嚇壞了,趕緊從空屋撤離,跑回距離最近的家,也就是故事敘述者的家中,很快就被母親發現,他們去了那個禁忌的空屋。

    很快地,母親通知了其他家長來接孩子回去,當那個女孩的母親得知了自己的女兒不幸打開了第三個抽屜,崩潰地指著其他的孩子問,你們是她的朋友,為什麼不阻止她打開抽屜,所有人一句話也說不出來,臉上露出驚恐的表情,誰也不知道自己觸犯了什麼樣的禁忌,那棟空房子好像決定了什麼災難的命運。

    後來,那個女孩被家長帶回去,別的家長簡單的跟大家解釋為什麼不能去那棟空屋的原因,其實那棟房子不是給人住的,而是特別為了鏡台和頭髮所蓋的房子,鏡台以前確實有人使用過,木棒上披著的頭髮也是真的,那樣的裝置看起來就像是某人站立在鏡台前面梳著頭髮,而那個裝置就是傳承下來的儀式。

    關於闖入空屋的事,大人們絕口不提,孩子們也明白自己再也不能踏入空屋,而行為變得怪異的那個女孩,她和家人一起搬到了別的地方去,從此消失在小鎮居民的眼中,直到故事敘述者上大學的時候,她的母親收到對方的來信,可是信中的內容卻不能公開讓她知道,那時候母親說出了一句話,到現在仍然忘不了,她說:「身為母親,會為了孩子選擇一輩子保守祕密,如果變成那樣的人是你的話,我也會這麼做。」

    上篇故事就先到這裡,令人不解的謎團留待下回分解。

    文字 / 銀色快手 怪談家、偽民俗學者

    想看完整版故事的朋友
    可以搜尋「巴哈姆特」、「禁后」等關鍵詞
    Youtube可以觀賞米娜朗讀「禁后」分成上下篇。

  • 電木棒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7 00:39:59
    有 50 人按讚

    【功夫傳奇4:拍攝回憶——日本篇】(11)
    2019年的今天(8月26日),《功夫傳奇4》【古武•道】之旅結束。

    過了幾天傳統日式「合宿」的生活,我們就好像放完暑假的學生一樣,依依不捨地告別那座民宿大屋。臨走前,大家在屋前拍了些非常有「日系feel」的合照。有專業攝影師做旅伴,是幸福的(笑)。

    離開之前,高無寶良老師把兩柄他一直使用的練習木刀,贈送給Kate和我留念。這是肥後疋田新陰流的木刀形制,與一般常見劍道形使用的木刀很不一樣,柄和刀身都較幼薄和流線,拿著時更有用著「刀」而不是木棒的感覺,而且木質色澤特別,在香港應該頗難買得。老實說最初我借用它時已經很心儀(哈哈),最後竟得高無老師送贈,絕對是我一生的珍藏。

    離去時屋主夫婦親自來送行,還送給我們一些報章影印。原來有香港人參與昨日「劍祖祭」並有電視攝製隊拍攝的新聞,刊登了在地區報紙上,屋主特意把它複印給我們留念。開車時他們也表現出日本人一貫的禮節,一直站著揮手送別,直到我們看不見。這些盛情,我都不會忘記。

    驅車回去名古屋市的路途,就如來的時候一樣快樂。音響不斷播放香港廣東歌,大夥常常大合唱。不過越漸接近車程末尾,不免還是有點離愁。我們先在名古屋市的車站附近讓高無老師下車,跟他道別了。能夠認識這麼一位造詣不凡而又個性率真的老師/朋友,我感到無比的幸運。之後高無老師也來香港辦了一個研習會,我當然有參加。很希望疫情受控後,將來很快又會有機會向他學習。

    告別了高無老師,我們抵達名古屋機場,踏上回家的旅途。一切平安完結。

    2010年第一次參與拍攝《功夫傳奇》時,從沒想過會是一場如此漫長、精彩又受益無窮的旅程。今次日本古流劍術更如是,我在接觸之後興趣很濃,拍完順勢正式加入了劍會學習,直至疫情影響才停止上課,但至今仍然會自行鍛錬,並把所得的理解加進我自己的武術修練裡。

    活到這個年紀我漸漸明白,其實人生裡真正最值得珍重的,就是經歷和回憶,還有人與人的感情。沒有甚麽東西是永恆不變的。身體會衰壞。武藝會減退。從前能夠做到的事情,會隨著年歲逐漸做不到。許多人和物,也都註定會在你變老時一一失去。唯有你所經歷過的,你努力專注做過的事情,流過的血汗,曾經與親人朋友一起歡笑與互相珍惜;甚至你途經一個小小地方吃過的特別東西,某個下午在異國陽光下喝過的一口酒……這一切一切記憶的累積,就是生命的感覺。

    感謝我至今人生裡相交過的所有人,不管交情深淺,不管今天還有沒有聯繫,甚至不管我們最終有沒有彼此虧欠。
    許多最美好的回憶,都是你們幫我創造的。沒有你們,生命將是多麼的蒼白。
    感謝。

    #功夫傳奇4拍攝回憶 #功夫傳奇 #KungfuQuest #古武道 #肥後新陰流 #劍祖祭 #南伊勢町

  • 電木棒 在 羽毛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8-07 16:15:01

    你最喜歡哪根棍棍呢?

    ★訂閱一個★讚一個★訂閱一個★讚一個★訂閱一個★
    YouTube上訂閱我➲http://goo.gl/5VRCvL
    FB上追蹤所有消息➲https://www.facebook.com/weralldreamer/

    【完結】【Minecraft 生存挑戰】第一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Zoddbj1pj4&list=PLGS-fw85107_R6y0CxEgQWYjPqvwCKLKz

    【完結】【Minecraft 生存挑戰】第二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EDd2MdAyLU&list=PLGS-fw85107-bGonwRR5Bn9xAJFKqSrYN

    【完結】【Minecraft奇異生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7FyfrkMly0&list=PLGS-fw851078ysPKc0mQ0QUrYKxHfWosn

    【完結】【史萊姆農場|Slime Rancher】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GS-fw85107-0G7Ra_xC7Te0vQF21GVua

    【鬥陣霸主系列】播放清單➲https://goo.gl/dd0TIR

    【鬥陣更新系列】播放清單➲https://goo.gl/jHarwv

    【鬥陣特攻日常】播放清單➲https://goo.gl/UDNn4J


    Endding♫:Piano Rock Instrumental - Hyde


    #麥塊 #模組 #如麥發事

  • 電木棒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4-23 19:30:17

    🔥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強勢問鼎奧斯卡!
    🔥絕對不只在說一個移民故事:婚姻爭扎,婆孫之情,一定有打動你的地方!
    🔥怎麼從小雞屁股看性別?用木棒找水真有其事?原來導演就是David本人?新影片一次告訴你!

    這次要介紹的電影是入圍了本屆奧斯卡6項大獎,即將在4/23號上映的《夢想之地》(Minari)。這是一部由美籍韓裔導演,鄭李爍,根據自身成長經歷,自編自導一個家庭追逐美國夢的故事。

    英文片名Minari,其實是水芹的意思。這是在韓國料理中常見的一種食材。這類型水生植物,容易種植與生長,通常在水源豐富的地方就可以找到。外型看起來雖然像是雜草,但它芬芳的香氣,卻是家常菜中不可或缺的一角。編導在電影中把水芹比喻為新移民,默默地在社會角落努力紮根,證明自己的價值。

    然而《夢想之地》能夠入圍多項奧斯卡,甚至帶走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絕對不只是在說一個『移民故事』。因為靈感來自編導的真實經歷,整部電影架構和角色塑造都非常地真摯寫實,相信觀賞時絕對可以在其中找到相同的回憶與類似的情感。

    在今天的節目裡,我們會先介紹無雷劇情大綱,聚焦在電影中的兩個議題『期待落差』與『落地生根』,去分享這一家人的心路歷程,最後則會揭露幾個電影背後的秘辛,例如『怎麼從小雞屁股看性別?』、『用木棒找水真有其事?』『原來導演就是David本人?』、以及『有如神蹟的創作源起?』。在繼續看下去之前請先訂閱頻道並且按下小鈴鐺,也歡迎到各大Podcast平台上搜尋『那些電影教我的事』,聽我們聊更多《夢想之地》喔!


    【Podcast 收聽資訊】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fZIWpl
    KKBOX:https://bit.ly/3aJntQ8
    Spotify:https://spoti.fi/2BGZ4Nx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2BeuhrA
    SoundOn:https://bit.ly/2CD0edl
    Castbox:https://bit.ly/2CMjgy8
    SoundCloud:https://bit.ly/2BhmAkh

    #夢想之地
    #尹汝貞
    #奧斯卡

  • 電木棒 在 Matt's 電玩之夜 Game Night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12-23 22:00:11

    #德軍#手榴彈#我愛大棒棒
    🔥強訊報你知🔥
    • 沒奶沒腿,但依舊經典!
    https://www.instagram.com/matt_gamenight/
    --------------------
    • Patreon募資平台,每個月一杯星巴克,快加入Discord社群吧!
    https://www.patreon.com/gamenight850813
    --------------------
    •🔈新的Podcast節目《What a maxx》上線囉!
    https://open.firstory.me/user/whatamaxx
    --------------------
    • 粉絲專頁(得知更多即時資訊) ►
    https://goo.gl/RaVKzk
    --------------------
    • 想加入一起玩?►
    PS4ID: MattHuang850813 (如果我在線上可以直接加進來,時間沒有固定)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