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電容電量計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電容電量計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電容電量計算產品中有1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8萬的網紅3Q 陳柏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N-1原則做不到 台電電力配置破大洞!】 今天再度發生發區限電事件,讓很多人在家中防疫的民眾大吐苦水,電力是民眾宅在家中之所需,不僅是產業問題、民生問題,更是疫情壓力中的重要生活品質,但台電的電力管理顯然出了很大問題。 最重要的,台電沒有做到應有的「N-1原則」,也就是電力系統N個元件中任一獨立...
電容電量計算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N-1原則做不到 台電電力配置破大洞!】
今天再度發生發區限電事件,讓很多人在家中防疫的民眾大吐苦水,電力是民眾宅在家中之所需,不僅是產業問題、民生問題,更是疫情壓力中的重要生活品質,但台電的電力管理顯然出了很大問題。
最重要的,台電沒有做到應有的「N-1原則」,也就是電力系統N個元件中任一獨立元件,例如:發電機、輸電線路、變壓器.....若故障不能用,系統穩定性還是可以不被破壞,系統不會崩潰停電。
附註:N-1原則不是N+1的筆誤,這原則又稱為單一故障安全準則,查詢查N-1 criteria ,或N-1 principle,就有很多英文文獻。
#台電電網改善過慢 電力需求估算錯誤
上次台電因變電所人為操作失誤,導致四部機組一次跳脫,系統頻率瞬間下降,只能開始在下游卸載分區限電。這樣的事故還能理解,但今天僅一部機組故障重啟,就造成電力不足,不論是歲修排程有問題,電力需求計算錯誤......台電都難辭其咎。
而雖說興達一號機是燃煤機組,升載較慢要大概6小時,但本次從2點29分重新升載併聯發電,應該晚間差不多要能接近滿載,為何晚間卻出現停電狀態,是否機組還有其他狀況?台電需要解釋清楚。
通常應對電網機組跳脫事故,有四個應對方式:需量反應、儲能系統、發電機組及自用發電設備,台電雖進行應對,但能掌握的 「快速型需量反應」 過少,缺乏儲能系統(大電池或電容)的建置,目前燃氣與水力等快速應變機組,很遺憾地均沒有餘裕或是足夠的建置,加上社區型微電網目前也不普及,就會出現大型機組事故時需要限電的窘況。
#北台灣很缺電 中南部不缺電
能源政策大家都很會說,但要兩年之內要能夠解決台灣電力的危機,唯有北中南三大燃氣電廠建設案要完成,北部三接送大潭、中部中火換燃氣、南部興達換燃氣。讓北中南都能確保電力供應無慮。
唯一能完成的方式,是儘速完成三接,讓大潭新機組能投入運作(+3100MW);另外就是興達(+3900MW)與台中燃氣機組(+2600MW)都完成,煤電備而不用逐漸汰除,這才是最快速安全的作法。同時,增加需量反應調度餘裕,提升儲能系統建置,改善台電內部管理與防錯機制,都是較短時間內能改善電網的作為。
相對的,若要用核能提升基載,至少要再多七年,加以核四有斷層危機,零組件老舊,而核廢料地方政府又不接受,這個方案就很危險又矛盾,整體來看核能目前佔台灣發電量約一成左右的比例,並非高比例。
再生能源建設動得很快,2025離岸風電陸續接上來會有機會拼到裝置容量20%,可是問題在於發電量不均,需要儲電設施,甚至虛擬電廠等概念,這需要儘速建置。持平來看,目前電力設備較偏在中南部,這樣的配置對區域發展來說也不甚平衡。
台灣這幾年用電大增,原因也是景氣優於預期,面對台灣數十年一遇的機運,基礎建設一定要做好,政策走向一定要明確!台灣因為美中貿易戰、世界抗中趨勢、第一島鏈戰略位置,被世界矚目,有許多台商回流,台灣正在歷史的節點,把握住,經濟起飛、產業轉型、能源轉型,當能換來台灣下一代的百年安穩。
電容電量計算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社論
數字魔術:改標準就不會缺電嗎?
台灣今年酷暑,尖峰用電量打破歷史用電紀錄,外界更擔心,疫情漸緩,工業用電將升高,是否持續穩定供電再次成為關注焦點。圖為基隆市外木山海邊的協和電廠。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天氣炎熱異常,全台用電量屢創新高,七月廿三日瞬時尖峰最大用電量更創下三八○二萬瓩的歷史新高。台電每日絞盡腦汁,盤算如何將備轉容量率維持在法定的十%以上。廿三日下午在進入最高峰的前一刻,台電更緊急墊高最大供電能力,讓當天的備轉容量率從原本的九・二%瞬間跳升為十・一%,勉強保住供電綠燈。真是好險!
過去一整年,台電每天備轉容量率均維持在十%以上,如此亮眼的表現前所未見,令人以為台灣從此可擺脫缺電威脅。未料,六月初台電突然決定重啟台中火力電廠已遭台中市政府廢止操作許可證的兩部機組,引發輿論質疑。既然供電天天亮綠燈,重啟中火機組根本毫無必要,台電所為何來?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備轉容量率已接近危險邊緣,供電充裕只是假象。
面對外界質疑,台電不思揭露更充分的即時數據,最近卻打算把備轉容量率從「比率」改為以「容量」計算。其作法是,每日待命機組將只留「二大一中」三部機組,可用裝置容量則訂為二八○萬瓩。台電的解釋是:若夏冬兩季都用十%代表供電充裕,因為最大用電量不同,會出現夏天備轉機組數多於冬天的情形;為了讓全年的備轉容量一致,因此減少夏天的待轉機組數,以減少浪費。坦白說,這樣的說明看不到專業思維,卻讓人看到難以自圓其說的漏洞和特殊居心。
首先,若以二八○萬瓩作為代表供電充裕的備轉容量,將造成盛夏的實質備轉容量率降為七%,比目前的供電充裕標準短少三%。依現行標準,其供電燈號應是代表供電吃緊的「黃燈」,且接近代表供電警戒的「橘燈」。若改用新標準,相同的備轉容量卻立馬變回供電充裕的「綠燈」。說真的,如此的標準修訂除了裝鴕鳥、求安心、騙百姓,實看不出專業何在。
其次,減少夏季待轉機組數以避免浪費的說法,並不合理。盛夏用電量本就偏高,供電的機組數當然較冬季多;機組數量一多且長時間進行滿載運轉,跳機、故障的機率也跟著上升,因此維持較多的待轉機組才是合理安排。
此外,為何新的綠燈標準訂為七%?合理的推測是,核二廠一號機最快明年三月就要停止運轉,這部裝置容量近百萬瓩的機組退出供電後,備轉容量率將短少二・六%。換言之,繼續採用現行標準,明年三月後的供電將長期亮出黃燈,政府的不缺電保證就會面臨挑戰。若採用七%的新標準,明年全年就能繼續維持「供電充裕」的表象。
台電負有供電的任務,但因桃園第三天燃氣接收站工程延宕,導致新建燃氣機組銜接不及,目前只能讓老舊火力機組不斷延役。但延役機組裝置容量有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有的大容量核電機組逐步停轉後,台電只能透過「數字魔術」來達成高層要求的供電目標。亦即,掩飾缺電真相,可能是唯一手段。這種不顧專業的作法固然可悲,卻是保住官位的必要之舉。
歸根結柢,蔡政府躁進的非核政策,是把能源布局推向險境的禍首。台灣未來幾年的用電需求,不論疫後的經濟振興、政府宣稱的台商回流,乃至產業龍頭台積電的產能擴充,在在都需充足的電力支持。以台積電為例,預計二○二二年於南科量產的三奈米新廠,年用電量將高達七十七億度,約占全台用電的三%。面對這樣的吃電大戶,全民都準備好配合了嗎?
政府目前的能源轉型規畫並不合理,著重於以高價且不穩定的再生能源取代廉價的基載核電;除了供電無法滿足,未來電價勢必大漲,更導致發展過速的太陽光電與風電造成砍樹、棄農等環境侵害。與其在用電容量上做手腳,不如務實調整政策,以免最後沒騙到百姓卻騙了自己。
電容電量計算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備轉容量率做假是真的嗎?】
#數字可能沒問題但須清楚揭露 #了解備轉容量
近期有些聲音指向台電的綠燈是假的,備轉容量是假的!而究竟台電的備轉容量有沒有作假?先講結論,沒作假,畢竟行之有年,公務人員也不會拿自己生命開玩笑。然而名詞定義與呈現上,仍與國際間有諸多差異。
▋台電的備轉容量
備轉容量,顧名思義,備好運轉的發電容量,用以應變電網負載變化、電力負載預估錯誤或突發事故。
台電定義的備轉容量為:
備轉容量=系統運轉淨尖峰能力-系統瞬時尖峰負載(瞬間值)
台電會依造每天尖峰能力不同(機組排休、天候條件以及燃料供應狀況),扣除當天尖峰負載得出其備轉容量,而備轉容量率就是將備轉容量再除上尖峰負載。台電定義出10%以上為供電穩定,6%以下則有缺電危機。
這樣比率的定義其實有相當問題存在
1⃣我們無法確定那些機組是備轉
2⃣不同季節時間下的電網(備轉)需求不一,有量的需求,也有比例的需求
因此,當我們看到國外備轉容量在定義上,鮮少會去計算幾%,幾乎都是針對當下電網條件,去計算所需的備轉容量,同時,因為國外電力市場自由化緣故,備轉容量已經被視為電力輔助服務(Axillary Service)的一環,並有專屬的競標市場。
–
▋國外備轉容量率定義
台電的發電參數設定與設備幾乎都參考美國,因此我們便先以北美電力可靠度組織(NERC) 的相關規範(Reliability Guideline, Operating Reserve Management – Version 2, 2017)做備轉容量的講解,於規範中提及的備轉容量就有三種,分別為:
1⃣調節備轉(Regulating Reserve):用以即時平衡電力負載變動、負載預測錯誤以及再生能源預測錯誤之備轉容量。調節備轉容量通常為尖峰負載的2-3%,由過去電網負載預測失誤之平均,但伴隨再生能源的增加,仍須加上其預估錯誤的部分,以致需準備更多調節備轉。
2⃣緊急事故備轉(Contingency Reserve) : 用以電網發生重大事故時,緊急上場救援補上的發電容量,通常包含10分鐘備轉(10-Minute Spinning Reserve),與30分鐘備轉 (30-Minute Spinning Reserve)。10分鐘備轉須能在短時間內替代電網中最大單一緊急事故(Most Severe Single Contingency, MSSC),因此其容量至少得滿足該緊急事故的損失,以台灣為例就是一部核二機組跳機,或它的聯外輸電網絡損壞,導致頓時喪失將近1GW的事件。而30分鐘備轉通常被定義為1.5-2倍的MSSC,用於10分鐘備轉失效後補上的備轉。
因此整體來說,緊急事故備轉大約為2-3倍的MSSC,以台灣為例就是將近2-3GW,相當於5-8%的夏季尖峰用電。但此處的定義明確,並非幾%,會因為電網即時運作狀況有別,例如冬季時就相當於7-11%。
3⃣頻率響應備轉(Frequency Responsive Reserve):用以維持電網頻率或電網慣性的備轉容量。通常是運轉在線的機組就要提供這樣的服務。其需求視該電網系統中的併網頻率響應準則(Interconnection Frequency Response Obligation, IFRO)以及最大頻率變化(Maximum delta frequency, MDF)而定,以美國電網的平均而言,這樣的需求約略為尖峰負載的1%
除此之外,美國部分地區也有所謂快升備轉(Ramping Reserve)來提供電網快速彈性調度的服務,依據其電網需求而定,目前再生能源相當多的加州電網(CAISO)以及美國中部電網(MISO)有推動這類服務。而上述三種備轉容量調節備轉、緊急事故備轉與頻率響應備轉也可見於歐洲電網(ENTSO-E),概念大同小異,但會換個名字,例如它的緊急事故備轉包含初級以及次級備轉,英國電網中則是以STOR(短期備轉)作為緊急事故備轉與調節備轉。
–
▋所以到底備轉夠不夠啦
我想大家到這邊會有個疑問,那到底要幾%才夠?前面已經說了,台電以幾%去定義備轉是有問題存在的。但若以美國系統而言,將前述三種功能備轉相加後得出,10處電力市場中,有4區的備轉容量需求相較於它的尖峰用電量小於6%,有兩處介於6-10%之間,有4處大於10%。
我倒也沒想要對台電做甚麼質疑,但以同樣的標準計算,#台電所需的最低備轉容量率可能為 8-12%。以目前台電所提供的數據,10%的備轉容量率就稱作供電穩定或足夠來說,似乎有必要做更多說明,而台電計算最大供電能力的細節,能否更公開透明也是讓人期待之處。
目前台電揭露備轉容量率的方式也明顯不合乎國際趨勢,但可能與電力市場尚未開放有關,前些日子中有些台電修改備轉容量率標準的新聞,例如10%中須包含一部份的熱備轉以及一部份的冷備轉,其實是合理且符合備轉容量服務精神的,但一樣,這樣的備轉容量定義是否能夠合乎上述簡介中備轉容量的幾種功能,我想都應該清楚且即時的說明。關於呈現的方式,若能比造加州電力調度局CAISO,清楚呈現當天預估的負載,及時供電能力以及再生能源等,都可以幫助消費者更清楚。
另外,有些人認為台電將備轉容量率的計算納入再生能源感到納悶,直觀認為備轉容量應當接受調度,再生能源不該計入備轉。這樣的說法對也不對,同樣於國外的電力市場中,再生能源發電業者,只要能確保其再生能源能在特定時間發出一定電量,例如光電能於中午時分派上用場,其再生能源電廠便能參與備轉容量市場競標。(但以調節功能為主)
而日益增加的再生能源發電是否導致備轉容量需求增加?此題目也須針對三種備轉分別探討,大家可以先想想,日後再慢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