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Intel) vs 超微(AMD)
【基本面分析】
英特爾(INTEL)的市值和營收在現階段都是勝過於超微(AMD)
,但近期超微(AMD)以驚人的成長速度緊追其後,就營收來看兩者相差10倍,短期內可能很難超越。
【市佔率分析】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CPU】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像是冰箱...
英特爾(Intel) vs 超微(AMD)
【基本面分析】
英特爾(INTEL)的市值和營收在現階段都是勝過於超微(AMD)
,但近期超微(AMD)以驚人的成長速度緊追其後,就營收來看兩者相差10倍,短期內可能很難超越。
【市佔率分析】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CPU】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像是冰箱、手機、電腦、平板、汽車、VR等用品都需要它【CPU】中央處理器,可以說是這些電子用品的大腦,負責處理各種運算。
INTEL和AMD
最新一季2020Q2的市佔率
【CPU】:INTEL為62.4%、AMD則是37.6%,
【桌上型電腦】:INTEL為51.1%、AMD則是48.9%(AMD很大的機率會在下一季度超越。)
【筆記型電腦】:INTEL為81.1%、AMD則是18.9%
【伺服器】:INTEL為98.4%、AMD則是1.6%(英特爾主力)
近年雲端服務興起,隨著資料量大幅成長,隨之而來的資料運算存儲需求,帶動大型資料中心業者如臉書、微軟、亞馬遜、Google興起,這些雲端巨頭大舉興建資料中心,觀察上圖不難發現資料中心所需要的伺服器,正是INTEL的主場。
【CPU產品分析】
-CPU處理器定價-
儘管英特爾通常會在幾種類型的工作負載中提供更高的性能,但在中階產品AMD仍保有【價格的優勢】。
-AMD vs Intel CPU遊戲性能-
您在玩遊戲時會進行超頻的話,英特爾的Corei9-10900K和Core i7-10700K會是非常不錯的選擇,能夠保持遊戲性能的極高水平。
【產品市占率前10名】
根據UserBenchmark網站的統計,便宜的價格以及性價比,
使得AMD在大多數人購買的中端產品中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整體來說如果您想要最好的超頻,遊戲或軟件支持,或者想要在不購買獨立GPU的情況下提高生產效率,則【INTEL】可以提供優勢。但是,如果您想在價格和性能之間取得最佳平衡,那麼【AMD】會是更好的選擇。
【半導體晶圓廠
對於製程量產之時程表】
英特爾2014年取得領先地位後,將近5年沒有更新製程導致台積電(TSMC)、三星(Samsung)等公司的超越。
AMD也將晶片製造的業務從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移交給台積電(TSMC)製造,取得製程和市占率的領先。
【股價】
Intel原訂在2021年推出,以7nm製程技術打造的處理器產品。
7/25宣布延後至2022下半年發行,股價當天最大跌幅達到近18%!這對競爭對手AMD來說是非常大的利多,
這表示在未來2-3年內,市佔率的提升是必然的結果。7/25股價當天漲幅達到16%,截止至今(8/7)已超過40%
【總結】
AMD的7nm技術、Zen處理器和EPYC的架構,讓目前停留在14nm技術和Skylake架構的INTEL非常頭疼。近期AMD CPU從注重性價比和低耗電的策略轉變為提供更多內核,更多性能和更低功耗要求的前端設計,使得INTEL不得不添加更多的內核和功能,不難看出INTEL在佈局上的被動。
最後:筆者認為INTEL是一家財務面非常好的公司,這次的晶片製程延後顯示出公司內部的各種問題,但近幾年INTEL逐漸往雲端服務、AI等領域發展(佔總收入40%),我不認為它會像NOKIA一樣就此殞落。另外AMD不管是在技術還是佈局上筆者都相當看好,因此都有少量建倉。
圖片:Canva,flaticon .com
Icons made by https://www.flaticon.com/authors/vectors-market" title="向量市場">向量市場 from https://www.flaticon.com/" title="Flaticon"> www.flaticon.com
Icons made by https://www.flaticon.com/authors/freepik" title="Freepik">Freepik from https://www.flaticon.com/" title="Flaticon">www.flaticon.com
更正:安全性 Amd 勝 驅動程式和軟件 intel 勝
#amd #intel #invest #vs #vr #pk
#stockmarket #理財 #投資 #分析 #分享 #financial #美股投資
電子負載價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Nutzfahreuge Caddy Cargo 商用車新標竿
(8/26)台灣福斯商旅發表全新世代Caddy Cargo
過去取名為Caddy Van的Caddy貨車版本
在新世代的Caddy改名為Caddy Cargo
一樣分為長軸以及短軸版本
短軸自排以及長軸手排售價都為82.8萬
-
外觀部分
Caddy Cargo基本上與Caddy Maxi外觀相差甚少
全車在前後保桿使用黑色塑料
在前保桿下方一樣使用蜂巢式的設計
車側部分使用17吋的鐵圈
不過配胎卻是使用轎車配置普利司通的T005
而在側滑門的部分僅限於右側可開
在外觀長短軸不一樣的地方
短軸車型
在車側是有車窗配置
尾門部分是使用上掀式車門
貨物空間則是來到3.1立方公尺
最高載重則是717公斤
長軸車型
車側沒有車窗配置
尾門的部分是對開式車門
貨物空間為3.7立方公尺
最高載重則是806公斤
-
內裝部分
採用全新福斯的新世代內裝設計
不過相對簡化了很多
可以看到相當多的塑料材質
不過提供6.5吋螢幕的音響系統
內建藍芽功能以及空調系統設置
在座椅部分也提供皮質座椅
儀錶台也提供收納空間
比較高級的部分就是提供觸控式LED照明燈
最特別的是無論長短軸都提供電子手煞車及Autohold
唯一差別就是在方向盤的部分
短軸自排版本提供真皮多功能方向盤附換檔撥片
長軸手排版本則是一般無按鍵的三幅式方向盤
-
在動力部分搭載1.5升直列四缸汽油渦輪引擎
最大馬力114匹 最大扭力22.4公斤米
在低負載的狀況下則自動切換成二汽缸運轉模式
短軸車型搭載7速雙離合器自手排油耗為16.1km/L
長軸車型則是搭載6速手排變速箱油耗為15.8km/L
車體採用MQB轎車式模組化平台
懸吊結構為前麥花臣後扭力梁形式
在動態表現更為優異以及舒適
-
一直以來Caddy Cargo/Van的買家
絕大多數都是自己駕駛的自營商
所以安全以及舒適性會是這類車主的考量
像是Caddy Cargo雖為雙人座配置
卻配置了6氣囊
另外就是整體的座艙配置更近似轎車
但在載貨空間不輸給一般的小貨車
價格也是相當親民
我想這就是Caddy Cargo目前的優勢
也希望Caddy Cargo能漸漸的改變台灣商用車市場
讓各家商用車也越來越重視安全配備
對於商用的駕駛/老闆/司機大哥
也能有個更安全的工具能夠繼續打拼
By熊子
#全民瘋車Bar #廖怡塵 #熊子 #新車發表
#Volkswagen #Nutzfahreuge #Caddy
#Cargo #商用車
電子負載價格 在 股人阿勳-價值投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18 個月漲 71%
今年年初時,廣達 (2382) 傳出長榮確診的紐西蘭籍機師,沒遵守防疫守則,有症狀後仍大逛百貨,與其同行 5 日的友人也跟著確診,而經證實,其為廣明廠員工,成為台灣本土第一個確診案例,廣明為廣達旗下的子公司,消息一出引起一陣市場恐慌。
有趣的是,市場所期望的暴跌都沒發生,公司的競爭力強到大家都認為是小事,如果真的跌的話,可能還會加碼!? 這也印證在法說會上,董事長 林百里 的一番論點 :
「一個好的公司,碰到危機時,表現會更好,這是廣達的文化精神。」
廣達是我 2020/1/5 年終班的個案公司,起初價格僅為 53.5 元,如今價格漲到 88 元,含 3.7 元現的現金股利,累積報酬達到 71%,表現的相當傑出 ~
--
💁♂️阿勳的價值投資社團
傳送門 : https://pse.is/3aj2de
--
🧐廣達 (2382) 是怎樣的公司?
公司成立於 1988 年,為【 財富美國 500】 大的公司之一,主要替品牌業者從事代工服務,代工項目包含 : 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AIO (主機與螢幕二合為一的桌上電腦)、智慧型手機、伺服器、數位電視、消費性電子、車用電子等,其中又以筆記型電腦為主,根據美國市調公司 Canalys 的報告,2020 年全球 N B總銷貨量估為 1.8 億台,而廣達筆記型電腦出貨量約 6000 萬台,市佔率約 30% ,是目前為全球最大筆記型電腦代工廠商。
轉投資 :
廣達旗下最有潛力的兩間轉投資公司,莫過於從事儲存硬碟事業的廣明 (6188)與雲端伺服器供應商雲達科技。
-
廣明 6188 (持股 30%)
為廣達集團轉投資公司,早期主要以生產光碟機為主,2016 年退出光碟機業務,目前主要從事外接式硬碟、固態硬碟、企業級固態硬碟等儲存裝置代工業務,以儲存與自動控制技術為基礎,提供 Big Data 與 IOT 產業需求。因應工業4.0需求,亦積極發展智慧型機器手臂,以自有品牌 Techman Robot 的內建視覺的協作機器人搶攻全球市場。目前除全球的代理商已超過 100 家。
-
雲達科技 (持股100%)
雲達是廣達旗下雲端伺服器供應商,產品線包括機架式伺服器、儲存裝置、網路交換機、整合式機櫃及雲端運算解決方案,針對各種資料中心的服務類型與工作負載,提供超高效率、高擴展性、可靠性、管理性、服務性及絕佳優化的性能。
近年拿下台南傳產業的 5G 專網建置案後,日本也已有兩案到手,預計台、日及歐洲等客戶的 5G 專網合作機會,將在明年第二季後放量,加上資料中心需求持續增溫,預估將來貢獻給廣達的獲利會逐步成長。
-
👨🏫延伸閱讀
筆電代工市佔第一,占比約 30%,客戶想要代工什麼類型電腦都可以: https://pse.is/3hhy
電子負載價格 在 Gamma 美股科技投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a16z:#雲端比起本地部署更高價,科技公司若將工作負載撤回本地部署會更好】
知名的科技風險投資機構 a16z 彙整了一篇文章稱,現在雲端數據中心的價格非常高,不如將數據中心轉回本地部署在成本上更加便宜,#但這是真的嗎?
✍🏻 分析全文:https://gamma.to/notes/I8VrN5vsFORXRnNtq41N
📩 免費電子報:https://bit.ly/39U5HKw
#a16z該文摘要
🔖 隨著公司擴張規模且面臨成長放緩,它對利潤率所帶來的壓力可能要開始超過好處。由於這項轉換發生在公司生命週期的較晚階段,原因在於公司數年來的發展都專注於發展特色功能,而非對基礎建設進行最佳化。
🔖 隨著雲端的成本開始對營收總成本 (COR) 或銷貨成本 (COGS) 造成顯著的提升,一些公司已經採取了重大的一步:將大多數的工作負載從雲端「遣返」回本地部署 (如同 Dropbox 的例子)
🔖 將工作量從雲端遣返,能讓成本比起在雲端上運行同等資料負載量的成本,降至 1/3 到 1/2。若你經營大規模公司,雲端的成本至少會將你的基礎設施費用加倍
----------
但 #Gamma認為上述的論點有些缺漏,#幾點可以補充說明:
✏️ 非科技公司要將工作負載量移往雲端,有三個主要的理由在其他原因中,成為最關鍵的因素:資安和資料保護、成本和 IT 運營的效率、數據分析。
✏️ 轉往雲端讓公司能擁有使用「線上分析處理」 (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的能力,我們目前所觀察到的「#轉往雲端的穩定遷徙潮」趨勢將會持續。
✏️ 就數據中心的成本細看:「一般儲存」的資料儲存,價位確實是有爭議的;事實上,#資料儲存最貴的面相,並不是資料儲存本身,而 #是資料的傳輸。
✏️ 在 2010 年代的前半,人們相信資料中心的訂價會遵循摩爾定律,也就是成本會隨著時間自然而然的下降。這股趨勢在大約 2014 - 2015 突然停止。 Gamma 認為這個停止與兩個重要的因素有關:#Intel晶片的先進製程失敗、#數據中心從重視商品化的服務轉向平台特定功能
✏️ Andreesseen Horowitz 在文章裡用 Dropbox 做為案例這點很耐人尋味,因為 Dropbox 狹義上來講並不是企業軟體商,驅使 Dropbox 做出這樣的決定,與 Dropbox 自己有許多獨特的商業特性有關
✏️ 對企業來說,不從雲端轉移到本地部署的最大原因在「#是否要聚焦在創新」本身。對絕大多數的企業型軟體商來說,#開發和發表新的功能會比成本的優化來得重要,因為這可以讓他們成長的更快。當管理團隊開始將資源轉向投資在成本的優化時,這意味著該司在未來的創新會很少。
#更多詳細的分析在全文
#訂閱戶還有文末限定內容
#免費訂閱電子報免費訂閱電子報免費訂閱電子報免費訂閱電子報免費訂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