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電動自行車肇事逃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電動自行車肇事逃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電動自行車肇事逃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電動自行車肇事逃逸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236的網紅楊朝鈞律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酒後騎自行車構成犯罪嗎❓ 經過政府、新聞不斷宣導,大家多已熟知酒後駕駛汽機車,若酒精濃度超標(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零點二五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百分之零點零五以上),是會構成犯罪的。 那酒後騎自行車回家,也會構成犯罪嗎❓ 大家所知道的酒後駕車相關犯罪規定,定在刑法第185條之3。...

  • 電動自行車肇事逃逸 在 楊朝鈞律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9-08 12:14:29
    有 114 人按讚

    🚴🏻‍♂️酒後騎自行車構成犯罪嗎❓

    經過政府、新聞不斷宣導,大家多已熟知酒後駕駛汽機車,若酒精濃度超標(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零點二五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百分之零點零五以上),是會構成犯罪的。

    那酒後騎自行車回家,也會構成犯罪嗎❓

    大家所知道的酒後駕車相關犯罪規定,定在刑法第185條之3。該條文提到必須是駕駛「動力交通工具」,才可能構成本罪。

    那什麼是「動力交通工具」呢❓

    目前實務見解認為「動力交通工具」,是指交通工具的推力,是來自電力或引擎動力等作用。

    至於動力源頭是蒸汽機、內燃機,抑或係柴油、汽油、天然氣、核子、電動,則不是重點。

    依照這個標準,靠人力前進的自行車就不是「動力交通工具」,酒後騎自行車並不會構成犯罪。

    不過雖然自行車危險性不如汽、機車、電動車等「動力交通工具」,不至於需透過刑罰處罰,但酒後騎自行車仍具有一定風險。

    因此法律另有規定,若酒精濃度超標情況下騎自行車(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零點一五毫克,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百分之零點零三以上),仍須依照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處300元以上600元以下行政罰款。

    所以為了安全起見,建議酒後最好還是搭車回家。

    ✒️免費初步諮詢請直接私訊提問
    👤現場詳細會談(付費)請先私訊預約

    📙相關文章:
    🖇不知酒精未退而開車,會構成犯罪嗎❓(https://www.facebook.com/545271549001777/posts/996864437175817?sfns=mo

    🖇肇事逃逸罪違反憲法❓(https://www.facebook.com/545271549001777/posts/1058669424328651?sfns=mo

    🖇遇到車禍該怎麼辦❓(https://www.facebook.com/545271549001777/posts/1013025532226374?sfns=mo

  • 電動自行車肇事逃逸 在 律師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06-19 12:25:51
    有 129 人按讚


    最近一則開賓士撞人後肇事逃逸的新聞讓大眾氣到不行。
    我知道吉友們都是好鄉民不會亂開車,但還是藉這個機會來跟大家講一下肇事逃逸罪,讓吉友告訴粗心出車禍的朋友們,佛度有緣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肇事逃逸罪在罰什麼?
    刑法185之4,只要你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肇事,致人死傷而逃逸,會罰1-7年的有期徒刑。

    🎸汽車、機車或是電動自行車都算車
    【動力交通工具】,依照法務部的解釋大概只有腳踩的腳踏車不會被罰,所以汽車、機車不用說,如果你是騎著電力推動的自行車,肇事也不能逃。

    🎸不管誰對誰錯,只要有人死傷都要留在現場
    【肇事】,依照法院的解釋,不在乎是誰的錯,因為立法的目的就是希望車禍中的傷者能夠獲得立即的救助,不會被放在路上遺棄,另一方面也為了確保責任歸屬,只要有事故發生,而且有人死傷,就算你覺得你是被撞的、你沒有錯,你也還是有「留在現場的義務」。
    如果你真的撞到卻不知道有【致人死傷】,是不會成立肇逃罪,但是這種情況很少。在法院的判決裡,除了你下車親眼看到死傷狀況外,如果依照常理判斷也可以知道有人受傷,那就會當作你知道。例如你開車從後照鏡就發現有人跟你擦撞然後機車翻倒,你還想辯說「我不知道有人受傷啊!」法院大概就不會採信。

    🎸就算有下車查看,若沒做什麼就走也算逃逸
    大家想像中的逃逸是撞到後停都沒停就跑,但其實法律上的逃逸概念更廣。
    如果你
    1⃣沒留在現場等待或協助救護來確認被害者已經獲救,或
    2⃣隱瞞身分而沒讓被害人、執法人員、其他相關人員得知真實身分,或
    3⃣未得被害人同意就離去
    這時候離開現場也算逃逸。
    舉例來說,有些案子的駕駛雖然有下車查看,也叫警車與救護車,但在執法與救護人員到達前開車離去,就被判過;有件甚至是下車後與當事人爭執怒而離去,沒有確認是否有傷以及留下身分,也被判過。
    但也有過一個案子,駕駛真的很急無法停留,於是委託同車朋友下車處理並有交付金錢應急,由朋友負責叫車協助並確認處理完畢才走,傷者不服而提告,但法院認為駕駛有留下朋友處理,並且有確認傷亡情況,也沒有隱瞞身分,就認為不構成肇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肇逃罪的設計目的是用來保護用路人,隨著交通的發達車禍事故也越來越多,為了避免傷者在路中無人救助才立了肇逃罪。
    但其實,碰到事故時互相幫忙、照顧應該是社會相互扶持的美德,不管有沒有肇逃罪,希望各位吉友路見事故時都要仗義相助啊!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