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收到一個小包裹,是一條看了很久才下訂的項鍊,要把它收進首飾盤的時候,發現有另外一條項鍊不見了。我站在衣櫃前,忽然焦慮起來。
⠀⠀⠀⠀
不見的項鍊是我的第一副首飾,是十六歲的時候,初戀男友送給我的。
⠀⠀⠀⠀
那時候我們好像有一個很劇烈的爭執,但也忘了是在吵什麼,爭執後一個禮拜...
⠀⠀⠀⠀
⠀⠀⠀⠀
今天收到一個小包裹,是一條看了很久才下訂的項鍊,要把它收進首飾盤的時候,發現有另外一條項鍊不見了。我站在衣櫃前,忽然焦慮起來。
⠀⠀⠀⠀
不見的項鍊是我的第一副首飾,是十六歲的時候,初戀男友送給我的。
⠀⠀⠀⠀
那時候我們好像有一個很劇烈的爭執,但也忘了是在吵什麼,爭執後一個禮拜,他在某一次課堂間傳來的紙條中,用衛生紙包著這條項鍊(先不論那是個傳紙條的年代,現在想想用衛生紙包真的荒謬到可愛)。裡面只有一條精緻的銀項鍊,沒有任何墜飾。我看不懂,只直覺這個太貴重,就回傳回去還給他。
⠀⠀⠀⠀
那天晚上講電話的時候,他說,能不能不要還給他,那是他存了很久的錢,跟朋友一起偷偷去買的,那一條要近萬元,因為買不起其他的墜飾,所以只有項鍊。我聽到後更不敢收了。他說,就當做借放在妳那裡,哪天妳自己買得起了,再還我。然後這條項鍊就一直躺在我的抽屜裡,有很長一段時間,它是我整個房間裡最貴重的東西。
⠀⠀⠀⠀
分開後有一段時間,會戴著當作想念,再後來又收起來,再再後來,有其他長輩送我墜飾的時候,會想到,有一條銀項鍊在抽屜裡。跟他有關的記憶開始消失,戴上去的時候慢慢地不會再想起他,想到更多的是它的價錢,這條項鍊好貴喔,天啊,要記得收好,多數時候是這個心情。而不再是,這是初戀送給我的項鍊,很有紀念意義。長大以後接觸到的自我,除了情感,還有很多情感以外、與真實世界觸碰後產生的實際的價值紋理。
⠀⠀⠀⠀
意義慢慢離開某一個具體物件,除了真的太久了,大概也是因為人生中已經有更重要的事,情感褪去以後,物件只是物件,事件也只是事件了。記得後來交往過的伴侶,偶爾好像也有提到過零星幾次(真的太久遠太不可考),很慶幸這樣的心情都能被理解(所以一開始提到的焦慮是覺得失去了一條好項鍊ಥ_ಥ,就像找不到一件很喜歡的衣服)。
⠀⠀⠀⠀
⠀⠀⠀⠀
事實上,一直以來我都不是一個善於、慣於買首飾的人,以往的首飾大多來自長輩或朋友,他們會說,長大了,可以多多裝扮自己,妳要不要試試這個耳環。所以實際上我也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樣的首飾,常常看到某一個自己戴起來不好看,就以為所有的都不適合自己。直到今年年初買了一個乾燥花耳環後,這半年多來我才開始試著把過往拿到的許多首飾小禮拿出來戴,甚至偶爾會逛逛飾品店,嘗試在鏡子前面多停留一些時間,確認自己適合的模樣。
⠀⠀⠀⠀
今天收到新的項鍊雖然沒有那條不見的銀項鍊那麼昂貴,但某種程度上,在開始摸索自己適合的裝扮的路上,我已經負擔得起現階段自己想要的東西,也許是因為這樣,它才會不見了吧(雖然還是粉傷感)(價錢的部份)(這樣の西會不會太崩壞)。
⠀⠀⠀⠀
⠀⠀⠀⠀
⠀⠀⠀⠀
#也可能只是掉到抽屜深處
#自己沒收好在那邊浪漫化
#哎呀 ( ´▽`)
零度觸碰漫劇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年此時總忍不住緬懷那逝去的身影,他拍出一部注定跟隨我們一生的電影,真正捕捉了我眼中流動的北京,及其疏離冰冷的氛圍。由內而外靜置於抑鬱極致的絕望長達四個小時之久,緩慢而凝滯的劇情流動如同日復一日難以言喻的沈重情緒,利刃般一針見血刺穿的世界真實面向,不願思考之人也許會丟出一句為賦新辭強說愁,但悲哀的是,我們多多少少都會在其中望見自己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碎片,零零散散不成人形。今天是胡波的 33 歲冥誕,一起來重新看一看《#大象席地而坐》,他以自己的方式探問整個社會的運行法則與世界的真面目,我們都只能知曉一半的事情,剩下的,胡波拍給你看。
⠀⠀⠀⠀⠀
「近代電影最具野心的處女作,對許多觀眾而言,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一大挑戰:不僅是長達四小時的疾呼與悲鳴,將觀眾身心浸入中國北方工業城市的荒蕪孤寂,也承載著導演 29 歲便自我終結的悲劇性創作背景。而後,於去年柏林影展一鳴驚人,胡波的生涯熱忱之作成為許多人的靈感來源,被譽為是象徵個人電影生命力的證明,也獲得多位知名導演的肯定與讚賞,包括李安、葛斯范桑、陶爾貝洛等人。」
⠀⠀⠀⠀⠀
2019 年底,標準收藏公司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的串流平台「The Criterion Channel」正式上線時,也將《大象席地而坐》放入片單中,使得更多歐美觀眾得以接觸到此部不應被埋沒的傑作,上述文句便是 CC 為本片寫下的簡介,稱其為「當代華語電影的試金石 A Touchston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
上帝經常會讓你一無所有,再給你一點甜頭,誤以為人定勝天是無庸置疑的,而這點甜頭就是在閉上眼睛的瞬間,讓你錯覺擁有了很多東西,然後趁我們措手不及的時候,彈指之間,美麗的謊言灰飛煙滅。胡波以預言家之眼,並非譁眾取寵的信口羅織,他盯著裂痕,盯著光線,盯著世界最初的樣子,透過藝術紓緩痛楚,在虛無的生命歷程中,我們好像也漸漸開始懂得了什麼。
⠀⠀⠀⠀⠀
于城因為受拒於心儀的女孩,因此轉而與好友的老婆發生關係,不幸東窗事發,朋友毫不猶豫打開自家窗戶一躍而下;韋布在學校裡為了幫朋友出頭,因此得罪了校園惡霸,卻於一次衝突中意外失手害死了這名混混;長相清秀甜美的女學生黃玲,與母親關係劍拔弩張,只能從與副主任的地下不倫戀情中暫時逃離現實,然而這段關係依然紙包不住火;垂垂老矣的王金,即將迎接被送入養老院的命運,又面臨愛犬橙汁喪命於其他狗狗利齒之下,牽著百般疼愛的孫女之手,盼能於生活絕境中找到一點柳暗花明。
⠀⠀⠀⠀⠀
劇情從一開始便開門見山告訴觀眾,滿洲里有一隻大象,它整天就坐在那兒,瀰漫濃厚的虛無主義色彩,從失焦到聚焦,從模糊到清晰,從泥淖到斷裂,四個人帶著那尚未被捻熄的一點點愛與善意,卻也命定般不可逆地瞬間墜入深淵。因愛而產生的傷痕清晰可見,每個人的互動無比疏離,每個人的對話異常生硬,鏡頭搖著晃著便走完了人生,畫面凝結滯留於生存意志的斷裂,那是一種關於心理狀態的捕捉,緩緩流動,行屍走肉,毫無生氣,不知該何去何從,我們還要活著被傷害多久?
⠀⠀⠀⠀⠀
有人在家庭運作產生斷裂,有人在學校軌道產生斷裂,有人在道德信任產生斷裂,遊走於社會邊緣看著裡面的人繞著核心日夜打轉,彷彿自己被文明所遺棄,被體制所隔絕,永遠不得其門而入。這個社會有一個既定「流程」,這個世界有一種不成文「模式」,所有人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通往世俗標準之下的「成功」,而成功就是建立在物質與虛榮之上,連所謂青春、婚姻、家庭等皆包裝成人生的理想藍圖,變成一種被美化過且極為複雜的事物,代表廣大群體中不明就裡的抽象規範,背後則是我們無力抗拒的生存虛無,猶如《燃燒烈愛》海美手中比呀比,那一顆看不見的橘子,請記得,不要想著追尋生命的意義,要忘記生命極有可能毫無意義。
⠀⠀⠀⠀⠀
如此抽象而虛無的現代人精神折磨,好比階級差異與族群劃分,早已在呱呱墜地的那刻清楚區隔開來,她與他永遠都不會變成一路人,那是被資本主義、人類文明、社會形態扭曲的樣貌,縱使你再如何力爭上游亟欲改變,滿身油污也無法讓這灘死水產生任何流動,傾頹於懸崖邊緣的世界只會越來越壞,越來越壞。胡波曾於訪談中提過,這一輩年輕人所面臨的內心虛無,不亞於茹毛飲血的原始人或戰場上等待死亡之人所面臨的虛無,這些平庸卑微、苟延殘喘的靈魂在不著邊際的絕望中無處可逃,《大象席地而坐》之所以給人真實之感,在於虛構是在一定邏輯下進行,然而現實的荒謬卻往往毫無邏輯可言。
⠀⠀⠀⠀⠀
但在那美其名是獨善其身是自掃門前雪的世界,我們生來擁有的事物一點一滴,一層一層慢慢被剝奪,那永無解脫之日的疲憊中,依然包覆著創作者尚未熄滅的善念,是殘溫,是餘燼,也是還得繼續活下去的藉口。于城目睹廚房發生火災,第一個念頭是不顧一切往回衝,黃玲的媽媽面對副主任妻子歇斯底里登門叫罵時,毫不猶豫選擇保護了自己的女兒,這些微光註定無法驅逐黑暗,無法消弭窒礙,無法淡化憤怒,更無法照亮前方,隨著胡波的目光漸漸被暗影侵蝕吞噬。
⠀⠀⠀⠀⠀
時不我予、有志難伸、困獸之鬥才是人生的大半節奏,生活就像一堆破爛,每天堆在跟前,清掉一塊,新的一塊馬上接踵而至,最實際的做法,就是我們繼續停留在原地,遙望千里之外,想像有天能在陌生之處展開新生活,拒絕逃避才能有動力解決現階段的無解問題,照理來說。荒謬表象充斥偽善臉孔,對於現狀無力改變,質疑存在、否定生命,還能怎麼辦呢?因此他們一心向著滿洲里,同是天涯淪落的四個人最終還是聚在同一台車,慢慢駛向深淵,迎向天光沒滅。至於人們為何依然渴望愛大過恨?因為還活著所以必須抱有希望,這也是滿洲里不能前往的理由,一如《瘋狂麥斯:憤怒道》中芙莉歐莎孤注一擲的綠洲殘影,海市蜃樓一旦觸碰到現實便會瞬間灰飛煙滅,不留一絲痕跡。
⠀⠀⠀⠀⠀
「往小裡說,這些小說講述的是隨著年齡增長,逐漸了解到的關於自己的,以及他人的生活。往大裡說,這些小說寫的是城市、毀滅和末世感,關注的是個體對存在的失望。」
⠀⠀⠀⠀⠀
每個憤世嫉俗的人心裡都有一個失望的理想主義者,胡波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他的精神寄託緊緊寄生於生存苦痛與折磨,縱使絕望致鬱,卻無意取暖或隻身與世界抗衡,點燃一枝火柴,定睛凝視稍縱即逝的火光,順手拋向上方穹頂,密密麻麻的斑駁黑點盡是靈魂的傷疤,象徵生命早已殘破不堪。
⠀⠀⠀⠀⠀
有人說最後撼動大地的象鳴是胡波的生命微光,在萬物裂痕之中還是有光從縫隙透進來,私以為那無疑為困獸之鬥、迴光返照,每個人面臨戰場和心理素質皆不同,胡波眼前所見的生命是一片荒原,世界是一個懸崖,文明則是一列兩百年的火車,從頭到尾按順序掉落,痛苦永遠存在於呼吸起伏的每個毛細孔中。藝術與現實存在相當巨大的隔閡,藝術家窮盡一生往往在追求傳遞情感、展現自己眼裡的世界,進而拉進大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這就是胡波不容於人間的才華。但無奈身處於被平庸包圍的環境,所謂討好大眾的藝術才是藝術,迎合世俗的品味才是品味,符合功利的創作才是創作,不難理解他感受到的斷裂成為龐然大物,憤怒因此有血有肉,向死而生,化作一聲聲劃破夜幕的悲鳴,拒絕溫順的走入那良夜。
⠀⠀⠀⠀⠀
無論思想深度與藝術價值,這無疑為一部值得獲得高評價的影像作品,李安有感而發說胡波將生命放在電影裡,正是《大象席地而坐》打動人心的原因,我們都心知肚明胡波最後屈服於此片荒原,讓人不禁再度深思自殺這個真正的哲學議題,直到片尾赫然出現的「大象席地而坐」,六個字讓眼淚瞬間落下。不禁反思,這一切單純會是別人的錯嗎?假使萬事萬物都以結果來論斷其價值,如此往死裡鑽未免也太過極端,電影說什麼是創作者的動機,你從中看到什麼、得到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正因所有人都還活著,正因我們都還活著。
⠀⠀⠀⠀⠀
⠀⠀⠀⠀⠀
「那頭顱掛在樹梢
好像接近死亡能使你懂得什麼
但世界啊
永遠像最初的樣子。」
零度觸碰漫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夜.語錄.疫情中孤單綻放又凋零的繡球花》
* 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沈默中卻能。—-王小波
* 最有本事的人,不是拿到好牌的人,而是知道幾時該離開牌桌的人。—-亦舒
* 有時候.當你犧牲了一件寶貴的東西,你其實並沒有真正地失去它。你只不過將它,傳遞給了另一個人。—-阿爾博姆《你在天堂里遇見的五個人》
* 黑暗的速度可能比光的速度還要快,因為有光的地方總是有黑暗,而光也會先於黑暗熄滅。—-伊麗莎白·穆恩《黑暗的速度》
* 為了那些我們曾經相信的,我必須活著,我要實實在在地活在世界上,用生活所要求的方式,不是半途而廢,而是始終如一;不是向生活乞求和索取,而是迎接生活,迫使它面對痛苦和醜陋,讓自己去對抗它所做的最惡毒的事。
我們的內心,是無法觸碰的,用圍牆去維護它的神聖。—-安·蘭德《源泉》
* 麥穗空的時候,麥子長得很快,麥穗驕傲地高高昂起,但是,麥穗成熟飽滿時,它們開始謙虛,垂下麥芒。—-蒙田《蒙田隨筆全集》
* 人生的路,有時好像很短,有時卻又好像很長。我們所渴求的長相廝守,總是要跟生命與世事的無常抗爭。後來我學會了愛自己。—-張小嫻
* 我們,七月出生的孩子,
喜愛白茉莉花的清香,
我們沿著繁茂的花園遊逛,
靜靜地耽於沈重的夢中。
大紅的罌粟花是我們的同胞,
它在麥田裡,灼熱的牆上,
閃爍著顫巍巍的紅光,
然後,它的花瓣被風刮掉。
我們的生涯也要像七月之夜,
背著幻夢,把它的輪舞跳完
熱中於夢想和熱烈的收穫節,
手拿著麥穗和紅罌粟的花環。
——赫曼赫塞
* 醒來的時候,我發現漫天星斗照在我臉上,田野上的聲響傳到我耳畔。夜晚的氣味、泥土的氣味、還有鹽的氣味,給我的太陽穴帶來陣陣清涼。夏天美妙的安寧如一陣潮水,湧進我身體。—— 卡謬
* 愛果然是非常奇妙的東西,比翡翠還珍重,比瑪瑙更寶貴。珍珠、寶石買不到它,黃金買不到它,因為它不是在市場上出售的,也不是商人販賣的東西。 ——王爾德《夜鶯與玫瑰》
* 其實我們的一生,並不缺乏幸福。然而為什麼我們總是只對經歷過的痛苦記憶猶新,而總是不自覺就忽視了那些雖然微小但是畢竟存在過的幸福呢。—-七堇年《大地之燈》
* 這世上真話本就不多,一個女子的臉紅勝過一大段對白。—-老舍《駱駝祥子》
* 一個人很容易沈迷於我們自己的追求,很容易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上,以至於忘記了我們做的事在全部人類活動中僅僅是滄海一粟,要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事並不因我們的所作所為受到絲毫的影響。
因此,無論你多忙,無論你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獲得多大快樂,你都應該保持一份追求「閒情逸致」的心,讓自己時不時跳脫出來,反觀這個更廣闊的世界。
人生在世,時日不長,一個人需要對這個奇特的星球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保持一種最基本的好奇,瞭解一切他應該知道的東西。只有把自己手裡的事與一個廣闊的世界圖景勾連起來,他才能獲得踏踏實實的快樂。
真實的世界充滿了悲喜劇,英雄層出不窮,怪事迭出,令人稱奇。那些對世界賦予的壯觀景象缺乏興趣的人,就像是上了戲院而不聽戲一樣,無疑是放棄了人生賦予的特權和優待。
閒情逸致,能讓我們時不時走出來,看看不相干的人在做什麼,看到你從未曾注意到的另一個世界。這除了是一種休息之外(我們經常在追求快樂的同時感到疲勞,閒情逸致能讓我們換換腦子,甚至不用動腦),還能讓我們獲得平靜。
—-羅素
* 在追逐他們一生的年年歲歲中,我們習得何謂長遠的眼光,瞭解良知及遠見並非注定孤獨,並且依託了我們心中仍然想擁抱的價值。
於是在這些偉人的傳記敍事中,我們找到了一起看時代的角度,習得自己逆境時如何自處的能力,也提醒身處順風時,你該為社會付出什麼。
三位典範人物五十年前或七十年前都已靜靜地躺下。當代無論多麼迷失胡鬧荒誕,世事都已與他們無關。
與其說他們需要我們瞭解他們的故事,不如說我們需要他們的故事。
在當代那麼多令人失望的政治表演裡,我們內心深處的沮喪,可以在他們的人生故事中,終而找到安慰。
原來邱吉爾也曾經這樣走出來的⋯⋯原來戴高樂是如此蒼白地被趕出巴黎的⋯⋯原來羅斯福總統日以繼夜完成的新政,曾經被美國大法官5:4 部分判違憲⋯⋯
原來對不是對,輸不是輸。原來歷史就充滿了荒謬性,原來人民就是善良與無情的混合物。
我的青春時期,凡他們三人之傳記、演説、著作:他們的淚,他們的痛,他們的冒險,他們的膽大,他們的榮耀感,他們的無私,他們的勇氣,他們的孤獨,他們的殞落,陪伴也貫穿我至少二分之一的人生。
如果這一生我曾經無所懼怕,笑看權力得失,明白時代本來大多時刻是由誤解與荒謬組成的:這些廿世紀典範人物,一直是我的精神依託。
他們的人生以渺小啓程,以偉大結尾。如果仔細閲讀,你會發現從邱吉爾、戴高樂到小羅斯福,沒有一個人從小立志當偉人。
使他們成為偉人的關鍵都是:無私。
—-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圖片部分來自CN Flower 凌宗湧
零度觸碰漫劇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那天在 IG 上詢問了大家的人生愛片,好幾個人不約而同回答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想起原本計畫去年春天要來一趟鎌倉之旅,卻因年後爆發的疫情打亂了步調,不知何時才能完成這趟夢寐以求的電影場景巡禮。但至少,還有詩情畫意的影像記憶,四季流轉之中細細記錄尋常點滴,光影交錯之際梅子黃熟,綠蔭蟬鳴,櫻花漫舞,浪花輕踏,慶幸美好的事物依舊美好著。
⠀⠀⠀⠀⠀
是枝裕和寬厚寫實的鏡頭語言溫暖捕捉人們被現實傷得千瘡百孔後的凝滯狀態,心與心觸碰剎那小心翼翼撫慰人世間種種難以擺脫的缺憾,家的缺憾,愛的缺憾,欲說還休的缺憾。每個人的生活都像是鎌倉的浪潮,不請自來又不告而別的過客,猝不及防又無所適從的變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斷接踵而至是聚散無常與緣起緣滅。
⠀⠀⠀⠀⠀
四姊妹各有各的鮮明性格,流動著執著、顧慮、遺憾與情感矛盾,身為長女的幸接觸最多上一代的教養,一肩挑起母職,舉止端莊賢淑,談吐優雅得宜,溫柔而堅毅的承擔了責任,盡心盡力傳承、守護並支撐這個家庭;身為二姐的佳乃身上看見更多時下新女性的影子,一方面無法認同幸的守舊、傳統、為這個家一廂情願犧牲自我,卻又在生活上處處仰賴大姊出面;原本是么女的千佳自幼在兩個姊姊保護之下就像個無憂無慮的少女,個性開朗樂觀,對這個家庭的種種過去與現狀抱著欲言又止的疑問,直到爸爸葬禮上遇見 14 歲同父異母的妹妹,才開始有所轉變。
⠀⠀⠀⠀⠀
鈴就是《海街日記》的靈魂人物,她的出現帶著滿滿的歉疚,讓這家人不得不正視過去的矛盾與心結,因為父母的恩怨所以孩子被剝奪了童年,但她們讓她再度感受到一個家庭應有的溫度,她也讓她們填補顧過去父親一走了之後的空白記憶,唯一相同的,是彼此對於爸爸無盡的思念。
⠀⠀⠀⠀⠀
「阿姨很羨慕你的爸爸媽媽喔,他們在這世上還留下了像你這樣的寶貝。」
⠀⠀⠀⠀⠀
好在千帆過盡還有一幢滿是回憶的斑駁老宅,還有如此緊密的親情羈絆,與日俱增的愛漸漸淡化了傷疤,我們既無法選擇自己的家人,我們也有能力選擇自己的家人。
⠀⠀⠀⠀⠀
上一代的愛恨情仇終究會在時間的沖刷下回歸理解、原諒與釋懷,過不去的往往都是人心,然而,從今而後的美好生活只能靠雙手從零開始,點滴彌補,點滴呵護,點滴積累,在火光搖曳的庭院裡,在微風徐徐的海灘上,在氣喘吁吁的山頂上,在酒香繚繞的客廳裡,在櫻花隧道的輕拂下,在煙火落盡的寂靜中,光陰數度暫停,曾經的恨與遺憾慢慢沉澱成了難以言喻的感激,謝謝父親在生命最後留給她們問不了是非卻無可取代的一切,是呀,縱使沒有人生是完美的,但細看生命的每一個平淡瞬間都是如此美好深刻。
⠀⠀⠀⠀⠀
⠀⠀⠀⠀⠀
⠀⠀⠀⠀⠀
#選了海街日記中最喜歡的一張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