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零之軌跡改閃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零之軌跡改閃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零之軌跡改閃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零之軌跡改閃退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安納金 國際洞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下一波全球經濟浩劫:亂世中保存財富的七大祕訣》安納金推薦序 (分享抽新書) 安納推薦序:【當潮水退去時】 相當欣賞作者於此書以古希臘吟遊詩人荷馬的《奧德賽》,作為一場央行返回利率和資產負債表正常化之旅的比喻,在面對一邊是過度舉債導致美國信用體系坍塌崩壞、另一邊是適度緊縮讓經濟和金融資產價格修正...

 同時也有2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50的網紅Miller米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遊戲簡介: 冒險家亞特魯被囚禁在「監獄都市巴爾鐸克」。 在試圖逃獄時,他遇見一位手拿手槍的神祕女子, 將他捲入了「監獄都市」和「怪人(Monstrum)」的重重謎團當中── 探索「監獄都市」的各個角落! 這次的舞台是具有複雜結構的整座都市! 在探索的同時擊退侵入這個世界的怪物們吧! 藉著「異能...

  • 零之軌跡改閃退 在 安納金 國際洞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19 22:13:34
    有 885 人按讚

    《下一波全球經濟浩劫:亂世中保存財富的七大祕訣》安納金推薦序 (分享抽新書)

    安納推薦序:【當潮水退去時】

    相當欣賞作者於此書以古希臘吟遊詩人荷馬的《奧德賽》,作為一場央行返回利率和資產負債表正常化之旅的比喻,在面對一邊是過度舉債導致美國信用體系坍塌崩壞、另一邊是適度緊縮讓經濟和金融資產價格修正而不至於危害信用體系,兩害相權取其輕之下,歷任的美國聯準會決策者普遍採取了後者:權衡該適度緊縮的時候就犧牲一些必須犧牲的來達到調控,為將來的再度寬鬆出手救市預留子彈和存糧。這也是一百多年來美國資本市場以及信用體系、居其位的掌權者以及金融市場參與者長久以來的共同默契,基本上,如此周而復始的故事持續發展下去,或許對某些人來說了無新意,但總比將一個史詩級的悲劇在真實世界裡引爆還要好!

    只是,資本市場美好的故事發展至今,似乎正在偏離前述的黑色喜劇路線。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十年之後,歐洲及日本並無明顯的重返過去經濟擴張軌道,因此歐洲央行及日本央行仍維持負利率政策,冀望爭取更多時間等待「回歸正常」的經濟(或許所謂的正常已經成為過去歷史,新的正常就是目前這景象);美國拜強勁的科技創新能力之賜,經濟堪稱十年來冠絕群倫於全世界,美國聯準會也順勢而為,自2017年9月宣佈啟動縮減資產負債表,也確實有一段時間看起來「回歸正常」,只可惜半路上就出現險阻:川普於2018年3月為美中貿易戰揭開序幕,愈演愈烈,再加上2020年第一季新冠狀病毒疫情肆虐,美國聯準會縮表計畫大轉彎,反而被迫實施無限量化寬鬆(QE)、擴表超過一倍以上,創下史詩級的紀錄!

    2020年3月的金融市場閃崩,不僅讓美股在短時間內重挫將近三成,更釀成了流動性危機,影響所及股票、債券、黃金等所有金融資產同步被拋售,傳統的股債平衡、或者2008年金融海嘯後新興的風險評價模式(Risk Parity Model)全數失靈,這樣的系統性風險雖然不是第一次發生,但問題癥結點是在近十幾年間發生多次,讓全球央行頻頻救災導致資產負債表膨脹到了前所未有的紀錄,零利率及負利率政策導致資產價格扭曲,而利率的扭曲又影響了儲蓄、投資及信貸循環的正常發展。這種驚奇詭譎的狀況將來是否能回歸正常?抑或是定義當前經濟才是一個嶄新的軌道?

    這是一套全新的劇本,發展至今已經超出了原來編劇者所能形容的範圍,而劇中的角色,例如川普、五大科技巨擘(FAANG: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Google)、全球掌權菁英們又常常不聽使喚、脫稿演出,這一幕幕活生生在我們眼前上演的「政治、經濟、金融市場以及所有糾纏不清的事物」行動劇,沒人敢保證當帷幕落下時會是什麼樣的結局,而此書作者所描繪的劇本顯然是比較偏悲觀、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一種版本。

    目前美國前五大科技公司,占美股大盤的權重已經超過兩成以上,而獲利貢獻的占比則高達四成,這些科技巨擘一方面藉由創新技術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人們最詳細的個資和數位軌跡亦完整紀錄儲存其檔案中。當Facebook 因為濫用顧客個資和協助俄羅斯干預美國選舉而突然遭到檢視,Amazon 也因反托辣斯顧慮、貨運疑似接受政府補貼,以及川普厭惡《華盛頓郵報》的假新聞而備受關切,民粹主義者對科技巨人的憤怒會不會愈演愈烈?是否將再引爆另一重大變革的發生?這都是值得我們高度留意並且持續追蹤的。

    此書值得讚賞之處,在於作者將上述盤根錯節的政治、經濟、金融市場以及所有糾纏不清的事物梳理出清晰的脈絡、並揣測其所認為未來最可能的發展,儘管我不是悲觀論者,但此書之論述,值得我們深思並且警惕在心!或許,經濟浩劫未必一定會出現,但當全球資金潮水退去時,我們都是做好防備、不會是裸泳而手足無措的那些人。

    願善良、紀律、智慧與你我同在!

    ❤️ 2020/10/22(四)晚上20:20之前在粉絲頁上對此貼文按讚、分享者,將抽出3位獲贈此一好書!

    #下一波全球經濟浩劫

  • 零之軌跡改閃退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27 15:48:14
    有 256 人按讚

    【08/27 星期四 絕對音樂】

    「所謂的吸引力,有時強大到不可思議,甚至是帶著一種強迫性,
    其實是人的一種本能的想要變得更完整的需求;
    那些強烈吸引我們的人身上,往往都帶著某些我們想要擁有但卻又缺乏的特質;
    而所有親蜜關係中的衝突、對峙和糾結,
    正是這兩種相異特異特質之間彼此學習、適應和融合的過程…」
    SO~~只有在這種過程中穿越,我們才可能變得更完整。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母親的筆記本》

    今天的掛號名單中列著金伯伯的名字,「印象中,他不是兩天前剛來過門診嗎?」心中納悶的同時,護理師已經打開診間的門,叫喚金伯伯的名字。
    「病患沒來,她說是病患的女兒,有問題要問。」護理師說。
    進入診間的是個從未看過面孔的女子,她的臉色看起來不太好,想來就是金伯伯的女兒。
    「醫師,我媽死了。」她哽咽地說。
    突如其來的開場白,令我怔了數秒鐘,腦中瞬即光影閃現,浮出幾天前金伯伯跟金伯母連袂回診的畫面。那天的金伯母,不知怎地,看來臉色分外紅潤,一身改良式旗袍,深黑色主體,點綴著灰色的玫瑰花刺繡,領口與袖口則滾著桃紅色的細邊。如此優雅溫柔的老婦人,卻為了不耐候診而大發脾氣的金伯伯,頻頻向我們彎腰致歉。料想不到的是,這竟是我與金伯母的最後一見。

    金伯伯是我的病人,脾氣暴躁、個性有些剛硬好強。據說在工作上非常積極努力,由於表現良好,一路升遷,最後擔任某大企業總廠長的職位。年輕時管理數千名下屬的他,對事物抱持著完美主義的想法,即便是退休後,這習慣還是沒能改掉。在生活中,只要發現任何一點小缺失,就會對旁人爆粗口,大加指責。所幸金伯伯的脾氣來得急也去得快;他太太了解他的個性,總是先依順著他,百般撫慰後,再拐個彎給予引導協助,所以往往能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金伯伯失智後的這段日子,就醫看診、生活起居多虧了金伯母,才能順利度過。

    「嗚……」我的思緒被金小姐的哭泣聲拉回現場,迅速收拾起自己的感慨。

    護理師輕輕地拍了拍金小姐的肩膀,示意她坐下來慢慢說。

    「嗚……我媽她……連一句話都來不及交代就走了。」哭喊聲中滿是遺憾與悔恨。

    護理師趕緊將診間的門掩上,好維護金小姐的隱私。

    我坐在診療椅上聽她娓娓述說著,母親早年經歷家庭變故後,如何走過顛沛流離的前半生,並展現了無比韌性。當她好不容易將子女拉拔長大,以為可以鬆口氣,老來卻遇到配偶失智。

    接著她又細細數說母親照顧父親的種種過程。心細如髮的母親在小處著力、大處忍讓,任勞任怨,從不假手他人。除了捨不得父親受苦外,更是因為不想增加子女的生活壓力。

    過往情景歷歷在目,母親的離去卻是如此沒有預兆,彷彿低吟的樂器倏然弦斷,琴音戛然而止,徒留惆悵……

    「爸爸平時都是媽媽在照顧,這兩天哥哥忙著處理母親的後事,我負責照顧爸爸。」金小姐從口袋裡掏出一本筆記本,上面佈滿手寫字跡,密密麻麻、塗塗改改,一堆記號。

    「白天盡量要讓金伯伯曬太陽,例如陪他出門去活動活動,盡量不要讓他一直坐著或躺著。晚上服藥時間也要固定,才能改善睡眠的狀況。」我認真地回答,但金小姐眼神直盯著手上的筆記本,口中喃喃自語,好像沒把我回答的內容聽進去,也沒抄寫下來,顯得心神不寧。

    「金小姐,妳還好吧?我會不會說得太快,要不要先寫下來?」我擔心地問。

    「醫生,我好難過,我知道我不應該這麼想……爸爸雖然脾氣不好,但是小時候對我還是很疼愛,不知道為什麼,我現在變得很不想照顧他。其實我今天來是想問醫師,是不是一定要把爸爸留在家裡照顧,還是送去安養院比較好呢?」金小姐抱著頭,掙扎著說。

    不同的照顧方式各有一些考量,先說說看妳的想法?」我鼓勵地說。

    「不瞞您說,這兩天一看到爸爸的臉,我就莫名生氣。腦中出現的念頭,是我爸害死我媽,如果我媽不要那麼勞累,或許就不會突然之間走了。」

    金小姐對母親的憐惜不捨,竟轉換成對父親的怨懟。

    「嗚,可是我爸連我媽死了都搞不清楚,每天不停問我,妳媽跑去哪裡了?怎麼還不回來?」她說。

    想必這幾天,此情此景不斷在家裡重複上演,已讓金小姐瀕臨了崩潰邊緣。

    「因為生病的關係,金伯伯沒辦法記得清楚。」我安慰地說。

    「剛剛聽醫師交代了那麼多要注意的事項,我才知道,原來媽媽平常做了那麼多事情,那麼辛苦地照顧爸爸……嗚,我們卻連她身體可能出了毛病都不知道,她從來都沒說自己哪裡不舒服。」說到這裡,她又哭了起來。

    失智者的照顧者,常常忙碌於陪伴及照顧的工作,一會兒忙著回診檢查,一會兒忙著接送參與各種日間活動,中間的空檔還得料理煮飯或是從事洗衣、清潔等家務。當他們的生活以照顧失智者為重心時,不自覺地壓抑了內外在的需求,或是忽略了自己的健康。過去的研究指出,照顧失智者可能會對照顧者的身心健康帶來某些危機,包括身體健康受影響、心理壓力增加、睡眠品質變差等等,有些照顧者因為找不到人手可以替換,或者是不放心將失智者託付給他人照護,而一再拖延原本應該接受的疾病治療。這種情形在照顧者本身也是銀髮族群時,更容易發生。或是照顧者本身也是身心疾病患者時,發生狀況的風險也會增高。

    在門診看診時,我總是會囉嗦地帶上一句,提醒照顧者也要多注意自己的身心狀態。

    畢竟長期照顧考驗的是耐久度,就如同馬拉松長跑的選手,平常除了各種基礎訓練,還要學習如何正確跑步,減少因姿勢錯誤而受傷的機會,並且知道如何在不同的比賽裡,調配適當速度。有些照顧者就像金伯母一樣,凡事以失智者或子女生活為重,對自己的病痛多以隱忍不說來處理。有些照顧者不以為意,總認為生病的是失智者,自己的身體還算健康。但也有些照顧者在經過提醒之後,能覺察到自己身心失衡的情況,甚至鼓起勇氣主動接受協助或治療。

    令人唏噓的是,總是會出現照顧者突然病倒,甚至早一步離開人世的情形。主要照顧者突然離開人世或是無法繼續照顧,多半都會帶來一些混亂與衝擊,這是因為照顧這件事,其實是由許多瑣碎的小細節所組成的。試想,一個原本拼裝好的樂高模型,現在散落一地,還少了一點核心組件,雖然大多數的零件都還在原地,但除非是行家高手,不然難以迅速重組。對於失智者來說,在短時間內需重新轉換照顧者,和另一個人建立新的照顧關係,甚至因此而需轉換被照顧的環境,這些都是不容易適應的。相對地,因為變故才接手照顧者角色的親友們,必須同時面對失去親人的悲傷,又得在很短的時間內應付變化、承擔責任,做出選擇。此時喪親之痛尚未撫平,悲慟中若又夾雜著對逝去親人的罪惡感,各種情緒翻攪在一起,真的會讓人思緒混亂,無法做出判斷與決定。

    「爸爸生病前後,你們有討論過以後長期照顧的問題嗎?」我問。

    「爸爸生病後,都是媽媽在照顧。我們沒跟媽媽當面討論過,如果她走了,爸爸的事該怎麼辦?不過我在媽媽的筆記本裡,找到幾頁資料。

    金小姐翻了翻手上的筆記本,原來那是金伯母的遺物。

    「媽媽似乎是打算,她如果哪天無力照顧爸爸,想安排他到專業的失智安養護機構去住,她好像已經去參觀了一兩家。」凡事細心且思慮周全的金伯母已經有所預備,只是這一天來得倉卒,沒來得及告訴子女。

    「醫師,我很矛盾,明明看到爸爸,我就控制不住情緒,但是想到要送他去安養院,又覺得很不忍心。」金小姐鼓起勇氣,誠實地把心中的想法說出來。

    「其實照顧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如果在家裡由妳們照顧,但是卻造成彼此關係緊張、劍拔弩張的情緒,說不定兩敗俱傷。不妨先把母親的後事先處理完,沉澱一下心情。建議妳跟哥哥抽個空,一起到媽媽去過的那幾家安養機構參觀,實地了解一下那裡的優缺點,家人一起討論後再做決定。」

    「醫師,謝謝妳,我好像有點懂了。我會回去再好好想一想,跟哥哥討論後再處理。」她點了點頭。

    金小姐轉身要離去時,忽然想起什麼似的回過頭來,搖著手中的筆記本,對我說:「醫師,這裡有一頁寫了妳的名字,我媽在上面畫了兩顆星星。」

    這小小筆記本,書寫著叮嚀,記錄著軌跡,滿載了記憶。覺得悲傷時翻翻它,或許從裡面能得到力量,因為這是彼此相愛的一個提醒。

    終於,我忍不住地紅了眼眶。

    金伯母,謝謝您給我的星星。雖然您再也不會來我的門診了,祝福您平靜安息。希望這一回,我還是有幫上一點忙。

    (文章來源: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731-127593)

    ***************************

  • 零之軌跡改閃退 在 徐老師的男宿育兒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11-01 23:23:32
    有 175 人按讚


    【為人父母都該看看的紀錄片】

    BBC有一部【人生七年】紀錄片,從1965年開始經歷半世紀、記錄來自不同階級的14位孩子的人生,此紀錄片有四個結論:

    1.眼界和視野決定一個孩子的格局,並不是錢

    2.教育是家庭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3.性格決定命運,也是通往幸福的關鍵

    4.人格的養成完全在後天因素,與階級並無直接關係。

    細節可見文茜的世界周報,這14位孩子的人生故事可以教我們一些事...

    BBC一部名為《人生七年》的系列紀錄片,耗費半個世紀取材、拍攝、製作,目前為止共有8部,透過記錄14個孩子的人生軌跡,不只呈現了英國社會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也看到了什麼叫做命運,它不是小說,是人生,結局令人嘆為觀止。

    孩子們來自不同階級,有的家境優渥,有的出身貧寒,在英國社會階層幾乎操控一個人所有的人際關係和機會時,這些人,仍然譜出了不同的故事。有的令人唏噓,有的拍案叫絕。

    紀錄片從1965年開始啟動,從他們的7歲,14歲,28歲…一直至56歲,在螢幕上我們窺見參與了他們半生的縮影。或許有一部分,也看見了自己。

    歲月不只流逝、變化何只滄桑,真正的人生現實比任何虛構作品都更殘酷。

    1)紀錄片的第一個結論是:階層壁壘的確存在 這裡主要的不是錢而是眼界和視野 將決定一個孩子的格局

    「我們把這些孩子們聚到一起,因為我們想在2000年時看看英格蘭的一個縮影,2000年時的工人和主管,現在都只有七歲。」(該片拍攝於1965年)

    在私立學校讀書的三人,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清晰的規劃,他們每天有著規律的作息,明確知道自己會上哪所中學,進入牛津劍橋然後成為社會精英。

    當富家的三兄弟每天閱讀《金融報》、《觀察家》、《泰晤士報》的時候,倫敦東區的工人階級三姐妹則「自由」多了。

    這三個女孩在倫敦的同一所小學上學,雖然學校需要上舞蹈課,但是其實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的自由活動,普通小學老師並不會管她們。

    7歲的女孩子們,湊在一起主要談論喜歡的男孩,興高采烈地說以後要生幾個孩子,幻想未來生活的景象。

    與此同時,窮人區貧民窟長大的孩子,甚至不會談家庭或夢想,有人希望當馴馬師賺錢,有人希望能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爸爸,還有人希望能夠吃飽飯少罰站少被打。

    西蒙是片中唯一的少數族裔。父親是黑人,母親是白人,從小在孤兒院長大。

    英國階級文化被認為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架構,如同英國人對下午茶的熱愛,融入了血液。

    2)紀錄片的第二個結論是:教育是家庭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首先在父母的引導下,雖然金錢幫助孩子有了更多瞭解大千世界的機會,但精神層面的耳濡目染,比物質更為深遠。

    從小富家三兄弟就瞭解社會競爭,懂得合理規劃。這些孩子更早掌握了出類拔萃的訣竅,一直走在求學路上的他們,有的成了律師,有的成為電視製作人,過著上層的優渥生活,受人尊重。

    中下層的孩子們並不懂得教育的意義,打架是他們最大的娛樂,對未來沒什麼打算,夢想就是少挨打,不挨餓。他們隨意地輟學,早早地進入社會,經歷了輟學、早婚、多子、失業等等底層命運。

    步入中年,那些因各種原因放棄求學的採訪者,多數會感慨上學時如果好好學習,就不至於為生活所迫,延長退休,靠政府救濟金為生,也會有更好的出路。

    富家三兄弟之一的安德魯,在鏡頭前說:「人無法確定能留給下一代什麼財富,但是至少可以確定,一旦給了他們好的教育,他們終生都可以受用」。

    在這14人中有一位名叫Nick的幸運兒,是唯一一個從階級跨越的案例,他既是打破階級壁壘的特例,也是教育改變人生最好的例證。

    鏡頭前的Nick並不其他孩子那般引人注意,他出生在鄉村,每天需要走3英里的路去上學,從小缺少與社會的互動,顯得十分害羞。

    14歲時的他一直把腦袋埋起來回避鏡頭,厚厚的玻璃眼鏡下,還滿是對未來的憂愁和迷茫。

    然而,教育正在逐漸改變他。

    在一本關於行星的插圖繪本里,豐富的色彩和有趣的故事,喚起了Nick對科學的興趣。

    一天同學們正熱烈地討論航天知識,老師熱情地鼓勵Neck說:「你平時那麼愛看書,一定很瞭解飛機的零件」。

    老師一小段不經意的話語,卻讓Nick感受到了信任與鼓勵,從此越發痴迷各式各樣的科技書籍,用心專研科學知識。他說,是這位老師的引導促使他進入了科學的大門。

    21歲那年Nick順利考入了牛津大學就讀物理系。28歲時,移民美國進入核電研究,並來到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教書。

    曾經害羞,不自信的Nick在走出牛津校門以後成為了一個充滿自信,令人如沐春風的學者,見證了他從鄉村小子到大學教授的轉變。

    當一個人擁有了自信及知識,他的視野變得開闊,他擁有了更多的機會,他可以輕鬆地發現限制他的天花板也就只有方寸大,向前走一段,頭頂就是廣闊的天空。

    所以小時後的老師,往往比父母更重要,決定孩子怎麼看自己。

    3)紀錄片第三個結論:通往幸福的關鍵:性格決定命運

    工人階層三姐妹中的Sue,和她的另外兩位朋友一樣,成年後的她們遭遇了貧窮、離婚與單親的苦難。

    然而不同於其他兩位Jackie和Lynn,滿腹惱騷地抱怨,Sue總是帶著樂觀的心態,她珍惜和孩子們相處的時光,同時也積極尋找機會提升自己。

    年輕時,她為孩子的成長犧牲了自己的夢想,放棄了工作機會,但孩子也在她困難時給予了很多希望。

    家庭的原因讓她沒有上過大學,但Sue努力找到了大學圖書管理員的職位,在校園中工作。孩子成年後,她重拾舞台劇的愛好。熱愛生活、熱愛工作,自信樂觀的性格讓她平凡的人生,閃亮著耀眼的光彩。

    最後,我們看到Sue越活越美,事業愛情雙豐收。

    而Sue的東區貧窮朋友Lynn, 7歲是的她,可以說是幾個女孩中,最美最天真浪漫的一位。

    但當她14歲時,已不想面對鏡頭。她不知什麼原因,可能是家庭的不快樂,她開始退縮害羞。

    19歲那年,Lynn匆匆結了婚,然而婚姻生活並沒有為她帶來更多的改變。21歲時,Lynn做了流動圖書館的管理員,但圖書也沒有增加她的氣質,她對很多事情不滿,認為這個國家的教育一敗塗地,每日謾罵,臉色越來越差。

    再往後,人們發現Lynn是所有人物中老得最快的,才35歲的她,已經有了一張蒼老的臉。

    接著她開始被疾病纏繞,她早早接納了自己的命運的不幸,不做更多的改變。再往後,她有了更多的疾病,2014年,她因病離世,才58歲。

    4)紀錄片結論四:人格的養成完全在於後天因素,與階級並無直接關係。出生中產、並不貧窮的Neil便是因人格問題,而導致人生悲劇的例子。

    Neil出生於教師家庭,小時候活潑可愛。21歲時因考試失常,進了一個自己和爸媽都看不上的大學,待了不到一年就退學,到工地打短工。

    採訪中他回顧過往,身為教師的父母早早就為他做好了職業規劃——成為大學講師或銀行經理,認為他的人生必須按這個模式去走,然而除了學習,父母從未教授他任何社會及人際關係知識。

    父母親的這種強勢,造就了他自卑、壓抑、焦慮的性格,而父母過高的期望也讓他變得眼高手低,在學業失敗後,他和父母都無法面對現實與理想的落差。

    事實上他的父母親對他非常疼愛,但長期被父母過度保護的他,進入殘酷和複雜的社會後,沒有應對能力,而後父母的失望與憤怒,更讓他感到無比的孤獨與自責,並且變得憤世嫉俗。

    他甚至覺得自己不配生孩子,因為孩子會遺傳他的失敗。

    最終他罹患憂鬱症,失業後也不願讓父母知道,28歲時成為了一名依靠社會救濟金為生的流浪漢,終生未婚,一個即使中產階段家庭出生的孩子,就這樣沒落至底層。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