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雪樂門香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雪樂門香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雪樂門香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雪樂門香菸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泥鰍男孩】(3) (1)https://bit.ly/3mUfNTd (2)https://bit.ly/3thzkhC 「202、203號,去去去,別在我面前哭了,真噁心。」老闆。 我留意到老闆把房匙遞給我時,一副「期待上好戲上演」的表情毫無收斂地流露在臉上。 我與說要為女兒復仇...

雪樂門香菸 在 山形所 Mountain Shape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3-03 15:35:21

可愛街33號 可認領,人物細節可作客製調整 4/9-4/11我在台南!(會不會延長還不確定🥲) Ulica miła, numer 33. 可愛街33號 是初學波蘭文時最常在課本出現的一條街道 因為可愛的(miła,陰性)對於初接觸變化繁複的斯拉夫語的人來說是比較友善的 所以每一個在課本...

雪樂門香菸 在 MH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1 03:54:36

「嗨,還好嗎?」他說。 - 你沒想到身穿紅白撞色背心的店員會從櫃檯走出、走出叮咚的自動門、走到跟你同一個階梯的位置,坐了下來。他甚至還跟你說話。你實在沒有多餘的力氣在深夜去回覆一個陌生人的問候,只好勉強擠出一個不像在微笑的笑容回應他,希望他能夠理解你現在不想說話。 - 「噢,等我一下。我有話跟你說。...

  • 雪樂門香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2 23:04:10
    有 3,466 人按讚

    【泥鰍男孩】(3)
     
    (1)https://bit.ly/3mUfNTd
    (2)https://bit.ly/3thzkhC
     
    「202、203號,去去去,別在我面前哭了,真噁心。」老闆。
     
    我留意到老闆把房匙遞給我時,一副「期待上好戲上演」的表情毫無收斂地流露在臉上。
     
    我與說要為女兒復仇的男人走進升降機,按下二樓。在狹隘的空間內,男人粗大的呼吸聲,像一頭猛獸在低吟。
     
    我用眼角餘光偷偷瞟向男人,他雙眼通紅,額上的筋脈清晰可見,整個人像快要爆炸的氣球一樣。與他共處在同一空間,使我感覺渾身不自在…
     
    升降機緩緩爬升,發出像牙齒咬合的齒輪碰擊聲響,明明只是二樓,也確實感覺到往上升,卻一直沒有到達二樓,彷彿升降機在故意跟我開玩笑一樣。
     
    終於,升降機門打開了,我不由得舒一口氣,邁步踏進的走廊,由於賓館很小,每層只有幾個房間,我很快就找到手上的202號房了。
     
    我插進房匙扭開門進去,男人也走進在我房間對面的203號房。
     
    房間的裝潢極度簡陋,一張雙人床,雪櫃,電視,浴室…我看到床頭的小茶几上有一張紙條,寫著:
     
    『妳的願望是見他一面嗎?誠心想著你想見的人,他就會來按你的門鈴』
     
    儘管愈來愈像騙人的把戲,我還是閉起雙眼,腦海浮現出阿勲的模樣。
     
    來賓館之前,我無數次回憶著他消失的前一晚所發生的一切…
     
    阿勲為什麼要離開我?他在外面有其他愛人嗎?或他遇到什麼意外?
     
    然而,記憶總是在某個位置就中斷了,無論怎樣也想不起來,記憶的畫面就像被塗鴉刪掉了一樣。
     
     
    *********
     
    203號房,彬叔看到茶几上有一把左輪手槍,旁邊有兩顆子彈,還有一張紙條。
     
    『你的願望是復仇吧?細心聆聽外面的腳步聲,第三個出現的人,就是你要復仇的對象。』
     
    彬叔拿起手槍,把子彈上膛,深呼吸一口氣,蹲在門後凝神細聽著外面的動靜。
     
    八年前…
     
    是他女兒的十三歲生日,因為工作出現了突發狀況,他錯過了女兒的生日派對。儘管早已準備了禮物,是女兒一直想要的電動滑板。
     
    從車站跑回家,氣喘虛虛地打開門,只見妻子正在收拾汽球佈置,桌上剩下食剩的食物,蛋糕只剩一小塊,還有悶悶不樂的女兒。
     
    「嘩~這蛋糕是留給我的吧?太好了!我正餓著呢。」彬叔。
     
    女兒別過臉,都十三歲了還在鬧孩子氣嗎?因為彬叔並不是第一次失約,他已經第三次錯過女兒的生日了。
     
    「對不起,我一定中了工作魔咒,它總是在最重要的日子才纏著我。」彬叔。
     
    女兒還是不發一言。
     
    「我已經盡快趕回來了,妳知道嗎?我趕不上巴士,不過幸好我踏著它回來。」彬叔亮出電動滑板,吸引女兒的注意。
     
    「這可怕的東西在馬路上奔馳,連巴士司機都嚇一跳,連警車都追不上我!不過我忘了自己沒戴頭盔,這次慘了,一定有罰單寄過來,不如妳幫我看看Youtube會不會有我的影片吧?」彬叔繼續誇張地瞎噓。
     
    女兒噗哧一聲笑了出來,彬叔也跟著笑了。
     
    「我們去附近的公園試試看,怎麼樣?」彬叔輕撞一下女兒的肩膀。
     
    「嗯~」女兒點頭,看著電動滑板的眼睛發亮。
     
    兩父女來到公園門前,可是公園已經關門了,女兒流露出失望的神色。
     
    「妳老爸我啊!小時候也常常這樣!」彬哥奮力一躍,抓住鐵絲網,跨到公園內部,將反鎖的門打開。
     
    「這是我們專屬的遊樂園了~」彬哥。
    「真的可以嗎?!」女兒覺得犯規的父親太帥了。
    「當然,今天可是我女兒生日啊!」
     
    偷偷走進公園後,女兒踩著滑板在草地上轉來轉去,還跟彬叔揮手。
     
    「妳小心一點啊!」彬叔咬著香菸揮手。
     
    他低著頭用姆指燃起打火機『嚓…嚓…嚓…』風太大了,他只好走到旁邊的樹下。
     
    突然,他聽到草地傳出密集的窸窣聲,宛如有重物壓在草地上快速竄動。
     
    他全身汗毛倏起豎了起來,生物的本能告訴他有危險,彷彿身邊有一頭猛獸,正躲在草叢等待時機埋伏一樣。
     
    可是周圍環境太昏暗了,公園的燈光明顯不足,完全看不清周圍。
     
    他發現腳底的觸感怪怪的,抬起腳一看,鞋底拉出黏稠的絲狀,草地有一坨噁心的黏液。
     
    彬哥心頭一顫,抬起頭東張西望,女兒的身影不見了,他慌亂地在草地上大喊著她的名字。
     
    他聽見遠處傳出像是撕開魔術貼的聲音,便趕緊跑過去,打開手機電筒照明,草地上有一條充滿黏液的痕跡,他沿著痕跡愈跑愈急,直至眼前出現一個畫面,使他僵住腳步…
     
    一個巨大的身影蹲在草地上,全身通紅,肌肉線條清晰可見,雪白的頭蓋骨面向著他。
     
    「怪…怪物…!」彬哥。
     
    怪物全身猛地一抖,拿起了什麼蓋在臉上,一回頭…
     
    彬哥看到女兒的臉…黏在一個不屬於她的身體上,也許怪物太過慌亂,臉皮的五官位置歪歪斜斜。
     
    「你對我女兒幹什麼!!」彬哥大吼,眼看女兒被弄成這樣,恐懼一下子全消,取而代之是殺人的怒意。
     
    他衝上前抓住怪物,怪物使勁地掙扎,牠的身體充滿黏液,完全抓不住,怪物將他摔倒在地上。
     
    女兒的臉皮也掉了下來,露出只有肌肉和骨頭的臉頰,因為沒有眼皮,眼球大得離奇,畢直地看著他。
     
    「你…你…我要殺死你!」彬哥。
     
    怪物整個人緊貼趴在地上,以怪異的姿勢,像蛇一樣快速竄走。
     
    現場,只留下彬哥女兒沒有皮囊的身體…
     
    我不介意每天寫到吐血!
    2500like明天有下集!
    200分享字數加碼!
     
    《夜谷賓館1》正式再版!
    台灣讀者購買:https://reurl.cc/eErWxW
    香港&海外:https://bluegodzistore.boutir.com/
     
    《香港人異》預售中~12月出貨!
    網店獨家:https://bluegodzistore.boutir.com/

  • 雪樂門香菸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2-05 19:59:01
    有 522 人按讚

    悉心確認自己的第一步真的是小小一步,便是給自己最高的勝算。

    一旦嚐到小小行動帶來的喜悅,便可以自己判斷是否到了採取下一步行動的時機。當你會自動自發地做到目前的行動,不費吹灰之力,甚至樂在其中,便曉得自己準備好進入下一步了。

    但如果你覺得時候未到,不要因為別人逼你,就加快前進的速度。

    摘錄自《#涓滴改善富創巨大成就》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涓滴改善所使用的心理技巧之一,是「成功認同」--每一步雖然很小,但如果每一個目標都達成,內在的自信自然提升,認同自己可以成功。

    但其實,有人之所以一直難以改掉一些自己不喜歡的習慣,可能跟童年經驗有關。那些「癮」,常常可能是為了逃避面對某些負面經驗的工具。

    祝願您,先向內探索自己,再向外一小步一小步往前走出去!

    .

    ps. 這本書會在明天(2/6)晚上9點半有贈書直播,歡迎參與

    ... ... ... ... ... ... ... ... ... ... ... ... ... ... ...

    用涓滴改善革除惡習

    【文/ 羅伯.茂爾】

    對於想要戒斷不健康癮頭的人,他們最艱鉅的挑戰之一是成功了一陣子之後,壞習慣又回來了,而且時間漫長。不論讓他們上癮的是香菸、垃圾食物、酒精、毒品或其他東西:即使都已經斷絕癮頭好幾個月了,他們卻常常會故態復萌,變回老樣子。但是,他們並不是沒有指望。我見過許多人憑著小小的行動,根除了癮頭。
    我開始建議個案用涓滴改善的步驟戒除癮頭,是因為我注意到戒菸失敗的人常會講同一句話。他們會告訴我:香菸是我的朋友。」有時候,他們會在說的時候哈哈大笑,但那是他們的真心話。我發現,這些癮君子的父母,往往無法給子女穩定的良好照顧。他們在童年時期,很快便學會了隱瞞自己的困擾,絕口不跟任何人訴說自己的傷心事。
    自立自強是他們常用的手段,但這並不是面對生活逆境的好方法。原因在於我們天生自然的「設定」,便是在緊張焦慮時尋求外援;這是我們的天性。想一想當孩童在三更半夜被噩夢或雷雨驚醒時會怎麼做。他們會本能地跑去父母的床鋪求助。孩子會黏著媽媽或爸爸,接受安撫,一會兒後便在大人的懷抱裡入睡。如果這種自然的調適程序被阻斷,也許是父母不在身邊,也許是父母無法給予溫暖的陪伴,孩童便會改用自立自強、堅忍來調適自己。等到這樣獨立自主的孩子長大成人,香菸、食物或其他物質,便成為可靠的夥伴,提供始終不渝的慰藉,是可以仰賴的對象——但是會帶來糟糕的副作用,諸如病痛、肥胖或是更悲慘的問題。若是這樣的人試圖戒除癮頭,又沒有學會向其他的人求援,便不太可能成功戒除。失去這個「朋友」的人生實在太恐怖了。

    我的個案芮秋年約四十五歲,她的人生與上文的描述一模一樣:在孩提時期,芮秋便下定決心,她永遠不要依賴任何人。她說到做到。她教導自己要財務獨立,她有能力處理家事與公事,不需要協助。但她始終沒有培養接受別人撫慰的能力。芮秋把好幾個人視為朋友,享受他們的友誼,但她從不跟他們談心,也不會透露自己的私事。她交往的對象都是保持疏離的男士。但我們總是需要一點外援,而芮秋的外援是香菸。在事態嚴峻的時候,她會帶著「知心好友」去外面,然後抽菸。尼古丁在她鬱悶的時候振奮她的心情,在她焦慮的時候帶來平靜。
    芮秋找上我,是因為她知道自己必須戒菸,戒一輩子。頻頻發作的呼吸道問題,讓她認清了可怕的事實。芮秋以前時常成功戒菸一、兩個月,但你一定猜到了,她總是會重新投入香菸的懷抱。
    我知道沒必要請芮秋嘗試最新的戒菸技術。她顯然是有紀律的人,以前便試過自主戒菸了。但一個人是否能夠活出成功的人生,最穩當的指標是看這個人遇到麻煩或恐懼時,會不會去搬救兵。如果芮秋真的要斬斷菸癮,一定要學會信任別人,找到可以取代香菸的人類夥伴與知心好友。而且,我們都知道她的健康岌岌可危;她大概沒有再拖個幾年的本錢,與心理醫師詳細討論完她的童年,然後才再度挑戰戒菸。她也沒有那種耐性;依我猜想,那麼深入的心理治療對她來說,大概太艱鉅也太驚悚了。
    芮秋的第一個小小行動是一天一次,傳一則語音訊息給我。她只要說一句話:「嗨,我是芮秋。」她很訝異地發現,這麼芝麻綠豆大的行動,居然令她緊張。她隨即明白這項行動的價值:如果你一輩子都努力不跟人扯上關係,打電話到語音信箱的簡單行動,便違反你永遠不要依賴別人的誓言。等到她不再畏懼這個行動,我們約定在她即將抽菸之前,也打一通電話。這不是要羞辱芮秋,讓她因而戒菸。我們講好了,她愛抽多少菸都隨她,只是抽菸之前要打聲招呼。她會說:「嗨,我是芮秋!我現在要抽菸!」因為芮秋已經學會了不要渴求人類的陪伴,我想用不會嚇到她的方式,養大她對人類友伴的胃口。同時,我也是在芮秋與她的「知心好友」接觸之前,增加一個步驟。我們這麼做了一個月。
    然後我請芮秋用日記書寫心情。研究顯示,以日記記錄喜怒哀樂的人,可以得到許多的身心益處,就如同與醫師、牧師、朋友談話的人一樣。我相信撰寫日記的效果如此宏大,是因為對許多人來說,認定自己的心情很珍貴,值得記錄在別人不會看的本子上,是一件大事。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個案應該一天寫十五到二十分鐘的日記,才能從撰寫中獲益,但芮秋絕不可能為了照顧自己的心靈,騰出那麼長的時間。因此,我們從讓她每天只寫兩分鐘做起。我們採取了寫日記的行動,加上打電話,如此做了兩個多月。芮秋的大腦開始在芮秋沮喪的時候,想起自己的日記和我。這時,芮秋很訝異地發現自己抽的菸,數量減少了三成,而她根本沒有嘗試戒菸。
    接著,我請她在日常作息中,再增加另一項涓滴改善的步驟——提出小小的問題。她必須想像有一位好朋友 (人類!)總是待在她身邊,而她要問自己,她希望這位朋友在當下做些什麼——也許是聽她誇耀自己的成就,或是在她思索午餐要吃什麼時,陪她聊天。這些問題開始生根。 (關於涓滴改善的小小問題有何威力,請見第二章〈提出小小的問題〉。)不久,芮秋開始打電話給真人,這些朋友似乎值得她冒這個險,當她隨手幫他們一點小忙,也得到美好的體驗。大約在這個時候,芮秋重拾以前使用的戒
    菸技術。不出一個月,她已經停止抽菸。而這一回,她不是只戒斷一陣子,到目前為止,芮秋已經兩年沒碰香菸了。

    ■ 涓滴改善超強密技:你第一個要採取的小小行動是什麼?

    以下是我會向幾乎全部個案推薦的練習,我自己也持續在做。這項練習可以獨自進行,但我發現大部分人還是要邀請可靠的夥伴一起練,效果才會好。
    首先,檢視你的生活,篩檢出最容易從微小的行動邁向卓越的領域。然後,用涓滴改善的技巧提出小小的問題,判斷最適當的第一步。假設你選擇的主題是健康,請你的夥伴問你這個問題:
    你可以用什麼芝麻綠豆大的行動,來改善你的健康水準?
    大多數人一開始會說些「減重」、「多運動」之類的話。這是很好的起點,但減重或運動,一點都不是芝麻綠豆等級的小事。其實,大部分人會比照創新的那一套,來實現這些目標,比如節食、開始每天跑步,然後失敗。讓我們找出真的小之又小、乍看微不足道的行動。
    這便是夥伴可以幫上忙的地方了。夥伴可以戳破你的「自欺欺人」,也就是你想出的答案夠小,符合涓滴改善的風格,讓你覺得自己已經完成了這項練習,但其實你的答案依然夠大,可以滿足在你的腦袋裡橫行霸道的挑剔大王,而他要求你現在就採取魄力十足的大動作。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你的夥伴要反反覆覆地詢問你同一個問題,直到你的大腦吐出一個正宗的涓滴改善答案,給你一項簡易的行動,輕鬆到你可以保證自己天天都會做到。
    於是,你的夥伴又問了:
    你可以用什麼芝麻綠豆大的行動,來改善你的健康水準?
    或許你會回答「少吃一點」。

    換個答案吧!這種模糊的目標可以滿足在我們腦袋裡咄咄逼人的自我批判大師,卻是難以達成的目標,想要持之以恆就更難了。
    你可以用什麼芝麻綠豆大的行動,來改善你的健康水準?
    不吃巧克力。
    這是比較具體的行動,但野心依舊太大。嘿,如果巧克力是那麼輕鬆就戒得掉的東西,減肥業就要喝西北風啦。再換個答案吧。

    你可以用什麼芝麻綠豆大的行動,來改善你的健康水準?
    少吃一點巧克力。

    很接近正確答案了,但不能用雪茄巧克力代替喔。仔細看,當你一再聽到相同的問題,大腦便開始把問題聽進去,玩味反芻,端出更有創意的點子。
    你可以用什麼芝麻綠豆大的行動,來改善你的健康水準?
    那改成這樣呢:吃巧克力,但扔掉第一口。

    這就對了!這是學習節制飲食的好方法。你的眼睛會看到整條的巧克力棒,而大腦則會在你開動之前,先移除一部分的分量。 (扔掉最後一口的難度太高了!) 當你確定那是你辦得到的行動,一如確定太陽明天依舊會升起,那便表示你提出的行動規模已經夠小了。
    另一個熱門的涓滴改善標的,則是辦公桌。大家時常回答,他們願意在每天早晨的第一個小時,將文件歸檔、清除無用的垃圾等等。但是當我詢問他們:「你能不能拍胸脯保證,即使你忙到天昏地暗,都會抽出一小時來整理東西?」答案是不行。最後,對方決定在每天收工之前,只花兩分鐘來幫文件歸檔,甚至只收拾一份文件,或者,請擅長整理的人傳授一個訣竅。
    那麼,如果目標是與形同陌路的父母和解呢?舉辦盛大的團圓聚會,大概會讓雙方都很無力。那邀請父母來吃頓飯,或是只用電話聊聊天呢?再說一遍,最適當的第一步,是你能夠說出「不管我再害怕跟父母講話,我知道自己做得到這件小事」的行動。對許多人來說,這樣的第一步可能是每天花一分鐘,想一想父母的正向特質。還有一種初步行動,相當適合父母是嚴厲的權威型人物的人,他們可以每天以一分鐘時間,思索父母的恐懼或不安全感。這個小小的行動,可以協助他們從人性的角度,看待情感壓抑的父母。
    悉心確認自己的第一步真的是小小一步,便是給自己最高的勝算。一旦嚐到小小行動帶來的喜悅,便可以自己判斷是否到了採取下一步行動的時機。當你會自動自發地做到目前的行動,不費吹灰之力,甚至樂在其中,便曉得自己準備好進入下一步了。但如果你覺得時候未到,不要因為別人逼你,就加快前進的速度。只要使用前文的練習,找出最適合你的第二步,一樣要確認一下,那是你一定做得到的事。之後再踏出第三步,以此類推,直到你的大腦克服了抗拒的心態,帶著你加速前進。只要哪天你覺得自己懼怕採取行動,或是找藉口不去執行,便是到了該縮減行動尺度的時候了。

    .

    以上文字摘錄自
    《#涓滴改善富創巨大成就》
    零恐懼、不會失敗,長久建立任何新好習慣
    博客來:https://reurl.cc/yne2VD
    金石堂:https://reurl.cc/ZQjDm3
    誠品:https://reurl.cc/qm1yxn
    讀冊:https://reurl.cc/MZbO6K
    momo: https://reurl.cc/ZQAVgQ

    李茲文化 Leeds Publishing
    https://www.facebook.com/leedspublishing/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雪樂門香菸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2-03 21:00:01
    有 97 人按讚

    約瑟夫‧布羅茨基詩中的巴洛克敘事  ◎蕭宇翔

      

    “It seems that what art strives for is to be
    precise and not to tell us lies, because
    its fundamental law undoubtedly
    asserts the independence of details.”

    from The Candlestick by Joseph Brodsky

    |賦格與俄語

    布羅茨基曾自言,最早教會他詩歌結構的啟蒙老師即巴赫(J.S. Bach)。與其說音樂值得詩歌嚮往,不如說這是藝術具備的公分母,在這點上,布氏幾乎發展了一整套韻律理論,藉音樂的特性深刻地反觀詩歌。他認為:「所謂詩中的音樂,在本質上乃是時間被重組達到這樣的程度,使得詩的內容被置於一種在語言上不可避免的、可記憶的聚焦中。換句話說,聲音是時間在詩中的所在地,是一個背景,在這個背景的襯托下,內容獲得一種立體感。」(註一)「包括音質、音高和速度,詩歌韻律本身就是精神強度,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它們甚至不能替代彼此。韻律的不同是呼吸和心跳的不同。韻式的不同是大腦功能的不同。」(註二)音樂是以音符與節拍承載時間,而對詩歌而言則是韻律和語氣,如何藉此重構時間(或說面對消逝),此即作詩法。

    從各種層面來講,巴赫的作曲法和布羅茨基的作詩法的確相像得不可思議。譬如巴赫窮盡一生不斷改進的的賦格曲式,宣示了一整個巴洛克時代的成就。賦格可分成兩大類:一種輕快簡單如舞曲,風格飄逸;另一種則結構嚴謹,由層層模進所交織串聯,厚重而壯麗。這兩種風格剛好可以蓋括布羅茨基一生的詩風。

    如同巴赫的音樂,布羅茨基的詩風同樣既古典又現代,事實上,布氏認為:「現代主義無非是古典的東西的一種邏輯結果──濃縮和簡潔。」(註三)這是因為在俄羅斯,布氏生長的城市,彼得堡──基本上就是這樣一個混合體,古典主義從未有過如此充裕的空間去填充現代,幾百年裡義大利的建築師紛至沓來,抑揚格節奏在這裡自然如鵝卵石,布氏認為,彼得堡不僅是俄羅斯詩歌的搖籃,更是作詩法的搖籃,在曼德爾施塔姆的詩中足以看見彼得堡的天使壁畫、金色尖頂、柱廊、壁龕,當然還有文明的末日景觀。(註四)

    於是我們看到布羅茨基在遵守嚴格韻律之餘,常以古典的耐心,巴洛克式的句法層層雕琢、延展,甚至在長詩〈戈爾布諾夫與戈爾恰科夫〉裡,將兩名精神病患的交談分切為片斷的組詩,相互衝突而又離不開彼此的兩人,類似區分大腦兩半球官能的對稱,這表現在詩章結構、內容的平行現象和各章編排的對稱與反差。十四章標題的總合構成了「十四行詩」一樣的文本。對稱嚴格之外,十四章的篇幅是均等的:各有一百行,第一章和第十三章例外,是九十九行。所有「對話」的各章都用十行詩節,每節各有五個同樣的對偶的韻腳,這無疑是强調二重性的又一種方法。(註五)巴赫以同樣的方式創作賦格曲並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在音樂裡,這稱作對位法。總總精妙的巧合不僅讓我揣想,巴赫之於布羅茨基,是否如坂本龍一之於德布希,認為自己是前者的轉世。

    然而,詩歌畢竟是獨立於音樂的另一種藝術,其最重要的素材不是音符與節拍,而是語言。布氏對於自己的母語同樣有著系統性的見解,他認為俄語是一種曲折變化非常大的語言,你會發現名詞可以輕易地坐在句尾,而這個名詞(或形容詞或動詞)的字尾會根據性、數和格的不同而產生各種變化。所有這一切,會在你以任何特定文字表達某個觀念時,使該觀念具有立體感,有時候還會銳化和發展該觀念。從句複雜、格言式的迴旋,是大部分俄羅斯文學的慣用手段。(註六)

    就語法的錯綜而言,名詞常常自鳴得意地坐在句尾,對於主要力量不在於陳述而在於從句的俄語是相當便利的。此非「不是/就是」的分析性語言──而是「儘管」的綜合性語言。如同一張鈔票換成零錢,每一個陳述的意念在俄語中立即蕈狀雲似地擴散,發展成其對立面,而其句法最愛表達的莫過於懷疑和自貶。(註七)

    因此俄語詩歌總的來說不十分講究主題,它的基本技術是拐彎抹角,從不同角度接近主題。直截了當地處理題材,那是英語詩歌的顯著特徵。但在俄語詩歌中,它只是在這行或那行中演練一下,詩人接著繼續朝別的東西去了;它很少構成一整首詩。主題和概念,不管它們重要與否,都只是材料。(註八)

    依憑著俄語的不規則語法,離題這件事可想而知卻又非同尋常,原因是它並非由情節的要求而引起,更多是語言本身──意識流不是源自意識,而是源自一個詞,這個詞改變或重新定位你的意識。(註九)數世紀俄語聖殿的「文字辮子」,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尼古拉‧列斯科夫對高度個人化敘述的偏好(skaz),果戈里的諷刺性史詩傾向,杜斯妥也夫斯基那滾雪球般、狂熱得令人窒息的措辭用語大雜燴。(註十)

    總的來說,布氏認為,俄羅斯詩歌樹立了一個道德純粹性和堅定性的典範,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於保存所謂古典形式而又不給內容帶來任何損害。(註十一)而他與普希金、曼德爾施塔姆、阿赫瑪托娃、古米廖夫,繼承了這些傳統。除此之外,俄羅斯歷史與現實的噸級質量,同樣可視為此種巴洛克作詩法誕生的要素,因為通過在細節上精確複製現實,往往便能產生足夠超現實與荒誕的效果。

    布羅茨基身為一個現代人,其語言與內容定然比起生活在古典時期的人更感飢渴、躁動,正因如此,布氏所使用的古典形式與韻律乘載了一股力量,這力量總是從內部試圖吞噬並篡奪本體,形成詩歌內部的最大靜摩擦力,一旦觸發就會以加速度往前衝破。對付這種力量,人類需要古典的耐心,無怪乎布羅茨基經常引用奧登的話:「讚美一切詩歌格律,它們拒絕自動反應,強迫我們三思而行,擺脫自我之束縛。」(註十二)

    |呈示部──黑馬

    這是一首完成於1962年7月28日的短詩,只有三十五行,布羅茨基只有二十二歲,然而已暴露出布氏善於綿延鋪陳的作詩法──布氏開頭動用了二十八行,傾全力試圖描述黑色的荒野中一匹馬到底有多黑,一系列的形容包括:那馬腿比夜色還黑因此不能融入夜色、黑得沒有影子、黑如針的內部、如穀糧正藏身的地窖,或肋骨間一座空洞胸腔,眼中甚至傾瀉出黑色的光芒......有人說這是俄羅斯式的想像力,實際上,不如說,這是俄羅斯現實的質量,其形容依靠的不是修辭,而是物理或光學,當然還有作者敏感纖細的一顆心。布氏曾引用芥川龍之介的話來形容自己:「我沒有原則,我擁有的只是神經。」(註十三)

    一首詩的主要特徵必然是最後一行,不管一件藝術作品包含甚麼,它都會奔向結局,而結局確定詩的形式並拒絕復活。(註十四)〈黑馬〉驚人的結尾,的確拒絕了復活,但與其說是死亡的手勢,毋寧說是「第二次誕生」,這手勢的反轉向讀者指認生活的嶄新,正如馬奎斯《百年孤寂》的開篇:「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指頭伸手去指。」〈黑馬〉是一首奇蹟之詩,其震懾力或許只有里爾克的〈無頭的阿波羅像〉能匹敵。因為它們做到了同一件事:提醒一個人的被動地位。當我們以為是我們是主格,是觀察者,是生活的主宰,並因此可以置身事外。實際上,某種東西正在高處端詳、物色,伸手指向我們。我們的生活是被選擇的,遠非自己所選。這匹黑馬或是繆斯的化身,也可能是黑帝斯,無論如何,宿命引領牠找上我們,並且,我們必須學會如何駕馭,否則將就被牠踐踏或遺棄。

    「為何要將蹄下樹枝踩得沙沙作響?
     為何要湧動眼中黑色的光芒?

     他來到我們之中尋找一名騎手。」──〈黑馬〉末三句,蕭宇翔譯

    |展開部──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

    〈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創作於〈黑馬〉的隔一年,顯然他自覺抓到了某種可善加發展的作詩法。這兩百二十七行的輓歌體詩作,十足展現了俄羅斯古典式的耐心,那年布羅茨基只有二十三歲。誰敢將巴黎聖母院的工程交給一個二十三歲的小夥子?因此,當阿赫瑪托娃讀到此詩時驚嘆:「約瑟夫,您自己也不明白您都寫了什麼!」也並非沒有道理。但誰能料到這是讚賞?

    布氏的作詩法顯然是致敬,因為他曾譯過多恩的詩作。其詩意冥想往往表現於展開、放大的隱喻。這樣的隱喻和比擬方式又稱為「協奏曲」(來自意大利語concetto,「虛構」,在這裡的意思不是臆想,而是思想的提煉,想象的建構 )。「協奏曲」是全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典型特點。(註十五)布氏透過這種方法來重構現實,試圖藉現實質量的高度來還原多恩的死亡。

    開頭以「約翰‧多恩入睡了,周圍的一切都已入睡」作為梁柱,接著便是繁複的雕塑、大量裝飾、戲劇性的突出處,其中有關睡眠的動詞出現了五十二種:沉睡、入睡、酣睡、安眠、打盹、睡了,諸如此類,並附上了一百四十三個睡著的物件,包括門閘、窗幔、木柴、窗外下著的雪、監獄、城堡、貓狗、倫敦廣袤的大地、森林與海、大批書籍、人們頭頂上的天使們、地獄與天堂、上帝與惡魔、所有詩行、語言之河、韻律、真理、一切,全都睡著,一步步將敘事的時空拓幅,同時以特寫鏡頭加強景深,並不時跳回重覆的同一句:「全都入睡了,約翰‧多恩入睡了」,彷彿約翰‧多恩既渺小、單一,又等同於萬物──這輕盈、飄逸與向下俯瞰的視角正暗示多恩的死亡,因為只有靈魂可以達到這樣的高度與抽離。這是大沉寂。而到了第九十九行,布氏的聲音才終於介入,扮演多恩的靈魂,這究竟是多恩的獨白,還是布氏與多恩的對話?或許兩者皆是。但絕不可能是布氏的獨白,因為他抗拒以別人的死亡來行自我的抒情,他害怕自己的呢喃蓋過了死者的哭聲。

    「是你嗎?加百列,在這寒冬
     嚎哭,獨自一人,在黑暗中,帶著號角?

     不,這是我,你的靈魂,約翰‧多恩。
     我獨自在這高空滿懷悲傷
     因為我用自己了勞動創造了
     枷鎖般沉重的情感、思緒
     你帶著這樣的重負
     在激情中,在罪孽中卻飛得更高」──節錄〈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婁自良譯

    |再現部──歷史的填縫與增長

    布羅茨基的傳記作者列夫‧洛謝夫認為,顯然由於某些內在的原因,布氏感到有必要完成十七世紀的功課,彌補俄羅斯詩史的缺口。這種巴洛克式的敘事詩體在20世紀俄羅斯抒情詩中被視為陳舊的或處於過渡狀態。19世紀「詩體故事」是相當流行的:普希金的《未卜先知的奧列格之歌》、雷列耶夫的《沉思》,托爾斯泰的歷史題材的抒情敘事詩,或如普希金的《箭毒木》、萊蒙托夫的《將死的鬥士》、涅克拉索夫的《毛髮》——這些只是九牛身上的一根毛。(註十六)

    到20世紀這種體裁過時了。這些大量有故事情節的詩「是民眾容易懂的」,其實就是蘇維埃俄羅斯文化產品的思想檢查官容易懂,當然,也只有這樣的詩才能服務於宣傳目的。但高雅的現代派俄語詩幾乎完全排除了故事情節。於是早期馬雅可夫斯基或茨維塔耶娃激情洋溢的抒情詩,阿赫瑪托娃情感含蓄的自我反思,曼德爾施塔姆關於文化學的冥思,便傾向於極其準確的自我表現。這種純抒情詩的理想是——作者和作品的「我」的完全同一。這一類抒情詩總是充滿激情,而且詩里的情感總是明確地表現。甚至俄羅斯現代派的長篇敘事詩也是內心的傾訴。(註十七)

    然而,俄羅斯的過期品,在那個時期的英語詩歌中卻是典範。托馬斯·哈代、W.B.葉慈、羅伯特·弗羅斯特、Т.S.艾略特、W.H.奧登同樣地既寫第一人稱的詩,也寫關於「別人」的故事。他們對虛構人物進行細致的心理描寫,詳細地描述他們的生活場景,往往在詩中使用直接引語。(註十八)弗羅斯特尤其受布氏推崇,他在訪談中提到:「弗羅斯特的敘事的主要力量——與其說是記述,不如說是對話。弗羅斯特筆下的情節照例發生在四壁之內。兩個人彼此交談(令人驚嘆的是他們在彼此之間什麽話不說!)。弗羅斯特筆下的對話包含一切必要的情景說明,一切必要的舞台指示。描述了佈景、動作。這是古希臘意義上的悲劇,簡直就是一齣芭蕾舞劇。」抒情作品的戲劇化,利用「舞台」、「演員」,使他可以包羅萬象地轉述日常生活的可怖、荒誕,而在浪漫主義抒情獨白的傳統形式中,存在主義悲劇很容易就被偷換成個人的抱怨。(註十九)

    布羅茨基從海洋的另一頭提領了勇氣,證明了復古與先鋒並非反義詞,而是「創造」的兩種釋義。前文提到的某種「內在的原因」,正是這跨洋閱讀的效應,從海的另一頭遠望,看到的不是自己的祖國,而是整個世界。因此俄羅斯歷史自覺的根本問題才會產生:是歐洲還是亞洲?對布羅茨基來說,歐洲從它的希臘化源頭開始,就是和諧(結構性)、運動、生命。亞洲是混亂(無結構性)、靜止、死亡。布羅茨基總是把地理(或地緣政治)主題表現於嚴格的對立模式的框架之內:亞洲——西方,伊斯蘭教——基督教,樹林——海洋,冷——熱 。「那裡的氣候也是靜止的,在那個國家……」(〈獻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與此同時西方文明正往前邁進。(註二十)

    「……死亡是模糊的,
     就像亞洲的輪廓。」──節錄〈1972年〉,婁自良譯

    |結語──未完成的賦格

    某些「內在的原因」以其迴避、模糊、朦朧的句式,提醒了我們作者論的重要性。布羅茨基之所以會大量閱讀英美詩歌,是因為那時候他被放逐到俄羅斯北方的諾林斯卡亞村去做苦役,這荒涼之地人口稀少,被森林和凍原所覆蓋,蘇聯時期甚至用做核彈試爆。然而重點在於,那裡的環境從17世紀起就很少變化。那是一個停滯甚至往回走的時空,作為放逐和讀詩的場所再適合不過,某種層面上來講,兩者是同一回事,因為緊接而來的總是孤獨,和絕對的遠景。

    布羅茨基在那十八個月裡研讀翻譯了大量的英美詩歌,這直接造成了布氏詩體範圍的急劇擴大。這急劇的變化表現在詩的個性的結構,因而布羅茨基急需自我表現的新形式,或者說,新的作詩法找上了他,而他逼迫自己學會如何駕馭,並樂在其中。

    其後的流亡也是意料中事,因為詩人的倫理態度,事實上還有詩人的性情,都是由詩人的美學決定和塑造的。這就是為什麼詩人總是發現自己始終與社會現實格格不入。(註二十一)故而當同時代的俄羅斯詩歌傾向減法與抒情時,布羅茨基則使用加法,並盡可能隱匿自己的音色;當蘇聯政府在拆除舊建築、發射衛星、造火箭時,布羅茨基則面向女神柱、迴廊、雕刻與大理石紋。而數十年的流亡經驗在時空幅度與心靈程度上的擴大比起放逐有過之而無不及,帶給布羅茨基更強的漂流加速度,一種從語言本身向外的擴張與膨脹,並且更多謙卑,及更加堅定的作詩法。

    奧登曾對布羅茨基說:「J.S.巴赫是非常幸運的。當他想讚美上帝時,他便寫一首眾讚歌或一首康塔塔,直接唱給全能者聽。」的確,只要聽過巴赫最後的「未完成的賦格」,便能感受到那竭力向上攀升的意念,與其說巴赫試圖趨近完美,不如說是親近上帝。

    然而在普希金說過「上帝像俄羅斯一樣哀傷」,並且布羅茨基模仿了這個句式,寫出:「死亡像亞洲的輪廓」之後,上帝不再是信仰的對象,或許死亡才是。但這並不妨礙布羅茨基的幸運,或許他比巴赫更加幸運,因為上帝畢竟不是一陣音樂,而就布羅茨基對死亡的信仰而言,他認為,寫詩正是練習死亡。因為死亡並非逃避,而具備激活現實的效用,藉此我們活下去,傾全力。(註二十二)這就是為甚麼詩人之死這個說法比起詩人之生聽起來更加具體,因為「詩人」與「生」本是同義反覆,而詩人之死揭示了一首詩的完成,因為藝術終將奔向結局。

    世人最後一次見到布羅茨基是在1996年1月27日,亞歷山大‧蘇默金和他們的共同朋友鋼琴家伊莉莎白‧萊昂斯卡亞拜訪了他。妻子瑪麗亞準備了美好的晚餐,以及提拉米蘇,布羅茨基狀態良好,在庭院的草地上喝了高強度的瑞典伏特加,並且一定,他抽了好幾根菸,伊莉莎白即興彈了幾曲鋼琴。深夜,在祝妻子晚安後,布羅茨基說他還得繼續工作,便走進書房。窗外,一團世紀末的烏雲在月亮的催化下像是一顆孤獨的大腦,而星星閃亮如電子迴路,閃爍著隱藏的靈光。他站著抽菸,吸氣的時候眉頭深鎖,那貪婪的胸腔彷彿要將所有元素納入懷中,就像他所使用的語言,永遠不滿,於是只能撲向自己。而當他吐氣時,就像是壞掉的噴火器,以掃射的方式噴濺煙硝,不時岔出幾道烈焰,其熱度足以蒸發貝加爾湖。瑪麗亞在早晨的地板上發現了他,門開著,他正試圖離開房間,臉流血,眼鏡也撞壞了。一根尚未點燃的香菸掉落地面,開門時必然還在滾動,而布羅茨基的心臟必然也還在跳動,儘管再微弱。

    最後順帶一提,「賦格」的字源一般認為來自拉丁文的「追逐」或「飛翔」,在義大利語中則是「逃走」。而在俄語裡,如果由布羅茨基親自發音的話,應是絕對的沉默,其理由無比高貴。因為「流亡」這個詞對他而言從來都是一種傲慢或張揚,他認為,這無非是將個人的苦難作為標籤特別化,但他仍難擺脫這段經驗,包括接踵而至的加冕與議論。如今,他以永遠的沉默終結了它。正如布氏自己的詩句:

    「黑暗恢復了光明修復不了的東西。」——節錄〈論愛情〉,曹馭博譯

    |註解
    註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7)《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哀泣的謬思〉p.37-41, 〈在但丁的陰影下〉p.80,〈論W.H.奧登的《1939年9月1日》〉P.263-304,〈取悅一個影子〉p.314
    註二: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8
    註三: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空中災難〉,p.236
    註四: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9-110
    註五:參見《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77
    註六: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哀泣的謬思〉p.28
    註七: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自然力〉p.133-134
    註八: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5-106
    註九: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自然力〉p.134
    註十: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空中災難〉,p.249
    註十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9
    註十二:奧登(W.H. Auden,1907-1973)英語詩人,生於英國,1947年入籍美國,是將布羅茨基引入國際詩壇的關鍵人物。此兩句詩引自奧登的組詩〈短詩集之二〉。
    註十三: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水印‧魂繫威尼斯》,上海譯文出版社,p.19
    註十四: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2
    註十五: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55
    註十六: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58-60
    註十七: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0
    註十八: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1
    註十九: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1-62
    註二十: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92
    註二十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7
    註二十二: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2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03.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布羅茨基 #巴洛克 #賦格 #黑馬 #俄語 #巴赫 #蕭宇翔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