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雨花石歌譜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雨花石歌譜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雨花石歌譜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雨花石歌譜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去年2020九月剛要發行 #十二個迴響專輯 之前,典選老闆王方谷 為我寫了一大段推薦。 回想起2007年出版第一張鋼琴專輯 #陽光海岸 ,當時就是由典選唱片代理發行;曾為老滾石業務長的包谷哥,歷經了華語唱片的黃金年代,也在往後的獨立音樂界繼續匍匐前進....。 也許是這樣資深又豐富的經歷,包谷哥...

  • 雨花石歌譜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25 23:17:32
    有 98 人按讚

    去年2020九月剛要發行 #十二個迴響專輯 之前,典選老闆王方谷 為我寫了一大段推薦。

    回想起2007年出版第一張鋼琴專輯 #陽光海岸 ,當時就是由典選唱片代理發行;曾為老滾石業務長的包谷哥,歷經了華語唱片的黃金年代,也在往後的獨立音樂界繼續匍匐前進....。

    也許是這樣資深又豐富的經歷,包谷哥心思細膩地覺察一個創作人的脈絡可循。以下這段文字或許也可以是影片裡這首『序曲』的詮釋....
    https://youtu.be/Pg_YPOeBqoA

    只不過
    其實對我的形容有些美溢了☺️😬
    我寧願當作是一份善念的支持與鼓勵

    謝謝包谷哥的祝福💖🕊🕊🕊

    🌼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讓生命生如夏花 死如秋葉
    --------泰戈爾

    認識丹青是從【陽光海岸】開始,歌手時代的阮丹青,對我而言就是一位被唱片公司刻意栽培的玉女歌星,然而,充滿靈動的阮丹青,卻在【陽光海岸】這張專輯後被我認識。

    2007年【陽光海岸】後的阮丹青一直在流浪,並不是她的人一直在流浪,而是她的靈魂一直在飄盪,所有流浪的心得全寫在歌譜中,於是我們看到旅程中記載的詩篇,也看到一路飄盪的靈魂吸飽了天地餵養的養分,直到落腳三芝海邊,每天在海濤的孕育下,丹青突然靜了下來,陽光撫慰沙灘,浪花拍擊落日,丹青不再流浪。當旅程結束後,丟出一張這樣的專輯,不得不讓人詠嘆這位充滿靈氣的音樂家。

    我在聽這張專輯時還不知道這張專輯的名字是什麼?聽完整張專輯後腦袋浮現泰戈爾這句話『生命理當生如夏花,死如秋葉』,有人註解是應當生如夏花的燦爛,死如秋葉的寂靜,當心靈旅行到一個終點時,沉澱後看透一切我執,放下後又是一場虛空,何嘗不是一種涅槃。

    🌼🌼🌼🌼🌼🌼🌼

    #阮丹青與傾聽心聲
    #序曲
    #十二個迴響

    【3月28日《12個迴響》祝福音樂會】
    🌞
    Life is a mystery,
    but love create your melody...

    水晶缽如同潘朵拉喜悅的密碼一敲而醒,迴響著前世今生,帶來平安與祝福...

    以人生旅途作為12首音樂主題,帶來清新凝定的12首迴響曲。
    這一天有琴歌舞蹈,也有吟唱擊鼓。邀請大家一起在音樂裡好好休息,與舊日的美好溫存,迎接新的水瓶元年..

    活動詳情
    https://fb.me/e/471ZA0w7a

    購票方式
    https://tickets.books.com.tw/progshow/03010101014247

    時間
    2021.03.28.下午2:30
    (無中場休息)

    地點 文水藝文中心

    演出人員

    鋼琴. 人聲 /阮丹青
    水晶缽 / 盧欣民
    即興吟唱 / 劉偉菁
    擊鼓 / 謝雨珊
    肢體. 舞蹈 / 李潔欣

    Sapnal Garden

  • 雨花石歌譜 在 宜蘭縣議會議員陳文昌服務處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7-19 01:31:05
    有 55 人按讚


    【宜蘭現代化之父-陳定南】
     
     凡事一絲不苟是陳定南的個性,並終身奉行「做什麼,像什麼」。在早期沒有電腦的年代,他一筆一畫完成了班級座位表、活動計劃表、同學通訊錄、財務收支簿...等。甚至在大學時期,系所舉辦郊遊聯誼活動時,還親自編寫歌譜,並租用專業照相機,指定同學專責活動拍照。照片沖洗後還自製相片展示本,並加以說明。擔任班代表及學生代表會主席期間,凡事要求按部就班執行,各級幹部不堪負荷紛紛請辭,最後他身兼班代表及各股股長,包括所有帳務都他自己來,他記帳非常詳實,連剩下幾支紅露酒及尚未退瓶的空酒瓶可換多少錢都列計交代清楚。陳部長頂真的性格,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
     
     從回憶學習生活談改進教學方法(二)
     
     接著,我們繼續上回談到陳老縣長早期教育理念。
     
     現在再來談談體育。體育跟數學在某些方面具有關連性,數學是頭腦的體操,體育則是肢體的鍛鍊,也是一種體操,很多人都認為體育有什麼了不起,但以今天的社會來說,體育的教學要比過去幾十年來要重要的多。
     
     過去鄉下孩子,上學要打赤腳。以我個人來說,從國民小學一年級唸到六年級,還沒有一雙布鞋,只有長筒的雨靴,當時我非常喜歡下雨,因為只有下雨的時候,才能穿雨靴上學,平常都要打赤脚。尤其是冬天,天氣冷得要命,腳趾頭踢到石頭痛死了。但是不下雨,家長仍然不讓我們穿雨靴上學,非常寶貝。
     
     一直到畢業典禮我才向人借了一雙布鞋上台領畢業證書。我現在要說的是在那時候,所有學童的肢體活動都非常充足。而現在的學生養尊處優,活動空間狹窄,運動量不足,體育的教學對學生來說非常的重要。
     
     過去的體育教學可以說是自由上課,記得宜蘭高中那個時候只有兩座籃球場,像我個子這麼小,別說搶到球,摸都摸不到,所以對體育一竅不通,身受其苦。
     
     再拿單槓、吊環、雙槓來說,通通是少數人包辦。一個桌球檯放在中庭,沒有網子,要打還得自己帶球拍、帶球,在磚頭上放根竹子就當做網,但也同樣要擠破頭。所以念中學的時候,體育方面什麼都不會。
     
     有一次上體育課強迫跳箱,我跌跤過一次之後,現在對跳箱仍有恐懼感、心理障礙,看了就怕。但是那個時候體育雖然不能說每個學生都有充分的運動量,卻足夠了,今天則不夠。
     
     或許很多學生都以升學為重,家長,甚至老師、校長,可能都有這樣的觀念。在此,我不想也不需要強調體育有多麼重要。
     
     民國七十四年四月份我們辦區中運,縣政府特別印發一份特刊,在裡面我對體育怎麼重要講得很清楚。今天我們再強調體育的重要,是希望所有的體育老師要講究方法,要鼓勵,要激發學生對各種體育活動的興趣。
     
     依我看,今天的體育教學應該要跟過去不一樣;我相信我們的課程也這樣要求。我個人看法認為,今天每一個學生,從國小、國中、甚至高中,應該要把所有的體育項目都實際的,真正的去投入、去學習。
     
     就以籃球來說,今天教籃球,不只說教怎麼打、怎麼投籃、怎麼帶球上籃,我覺得規則也非常重要。自己不打球也可以成為一個好觀眾。籃球規則不懂,不會有興趣去看籃球賽轉播。
     
     我覺得今天我們必須訓練每一個學生對每一種運動都懂,這樣子,等到中年以後,才能發現自己該以什麼樣的體能活動來做為保健身體的正常活動。像網球的球齡非常長,很值得推廣,可以從國小四、五年級打到七、八十歲,是一項很好的運動。
     
     至於要怎樣鼓勵學生有興趣去打網球,去認識網球呢?我認為規則的了解非常重要。另外簡單的場地、設施、典故等,也都可以成為穿插性的教材。
     
     譬如前不久溫布頓舉辦一百零一屆的公開賽,這時候的體育課就可以把過去的溫布頓,甚至於法國、美國、澳洲公開賽的比賽歷史,及一些有趣的花邊新聞,講述給學生聽,或把過去精彩的比賽錄影帶放給學生看,說不定就可以激發他們學網球的興趣。所以說不管那一種課程的教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也就是要講究方法。
     
     在西洋的管理科學裡面,方法論是非常高深的學問,今天我們的教育目標是正確的,但是我要坦白的說,今天我們的教育策略有錯。
     
     三年前的國中、小學校長、主任會議,我們曾經告訴校長跟主任們,現在的教學要超越課本,要跨出教室,要接近自然脚踏實地。
     
     我所謂的超越課本,事實上就是希望所有的老師要教導、鼓勵學生善用工具書。至於跨出教室,則奠定在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非常好的教材,隨時隨地都可以應用在理念上。
     
     事實上,上自然科學不一定要待在教室裡,也不一定要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實驗室,在野外一樣可以做實驗。
     
     那所謂的脚踏實地接近自然,各位或許認為我說的又是一種隱喻,事實上要做雙關語解釋也可以,不過這是很直接了當的。我覺得打赤脚讓學生到野外跑跑相當不錯,就像好多人打赤腳到文化中心、籃球場、網球場作脚底按摩,具有相同的功能。
     
     天天穿鞋子會得香港脚,天天穿西裝不透氣,同樣會得汗斑,這些都是現代文明病,唯有接近大自然才能徹底根治它。同時,整天關在一間小房子裡的兒童,因為視野不夠開闊,久而久之就塑造出一個島國民族狹隘的胸襟。
     
     偶而讓他們看看翠綠的山色湖光,寄情於大自然,不但能怡情養性,且能從潛移默化中培養開闊的胸懷。以上所提到的超越課本,跨出教室,接近自然,脚踏實地,事實上統統都是方法論。(未完待續)
     
    小編 #大洲小筆
     
     
    ~~「擺脫制式八股的寒暑假作業,使其朝向多元、趣味、生活化方向設計,如:古物調查、古早相片提供文化中心翻拍建檔、老樹保護建檔…等,以提升學生環保、生態意識及對生命之關懷。」~~陳定南2005/10/20

  • 雨花石歌譜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14 21:00:03
    有 448 人按讚

    【白色、細弱與遠方(上)】
    --余秀華詩歌意象研究
     
    ◎小編林佑霖賞析
     
    余秀華(1976年3月22日-)出生自中國湖北省鍾祥市石牌鎮橫店村,因出生時倒產缺氧導致終生腦癱。2005年起開始發表詩歌,2009創辦個人部落格大量發表詩歌,作品量超過兩千餘首。2014年底《詩刊》刊出余秀華的一系列詩歌,〈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也開始在微信等社群軟件上廣泛轉載,之後便旋即出版了詩集《搖搖晃晃的人間》,以及詩選集《月光落在左手上》,2016出版詩選集《我們愛過又忘記》。
     
    余秀華的詩歌引起了文壇與大眾的熱烈關注,之所以有這麼大的討論熱度,除了受益於網路社群上腦癱、農婦等標籤的炒作,以及部分詩人、學者、評論家的正反討論之外,其詩歌應占了相當比例的原因,本文試著分析余秀華詩歌中的意象,試圖在分析詩歌意象的過程中,了解其詩歌精神,同時釐清余秀華的詩歌之所以能引起大眾注意的原因。
     
    余秀華的研究除了大量的評論與討論之外,也有許多論文研究如:將余秀華置於比較系統的評價體系之中,像是劉雲峰、李俊國〈余秀華詩歌譜系與疼痛美學——以《詩經》、海子、「梨花體」為參照〉;以文學事件化為主軸:榮光啟〈余秀華大熱的傳播學和詩歌學解釋:從傳播學討論到詩學解釋〉、孫桂榮〈余秀華詩歌與「文學事件化」〉等;主題式的研究:陳亞亞〈余秀華:性別、階層和殘障的三重敘事〉、張祖群〈余秀華蕩婦詩體的一種「文化詩學」〉;以詩歌意象核心分析:黃懷鳳〈余秀華詩歌核心意象研究〉其中以白、秋、愛作為核心意象,每個意象選取一首詩為代表,進行新批評文本細讀。
     
    余秀華目前出版作品為《搖搖晃晃的人間》、《月光落在左手上》、《我們愛過又忘記》這三冊詩集、詩選集。在臺灣出版有《搖搖晃晃的人間》、《月光落在左手上》,其中簡繁版的《月光落在左手上》內的選詩有所區別。
     
    余秀華曾說過:「白色沒有安全感,我更喜歡黑夜,黑色反而有一種安全感,白色恰恰是沒有安全感,世界是空的,沒有任何顏色」而在余秀華的詩歌中,白色相較於黑色以及其他顏色,更頻繁地出現。她詩中的白、白色鮮少指涉純白與潔淨,其詩歌中的白色意象整理後大致歸為以下兩種:
     
    (一)白月光--觀望與寬容
     
    如廖偉棠在代序〈自在者無敵:一種弱詩歌的強大〉中提及:白是脆弱的、無辜的、甚至是貧瘠,卻又是寬容的、接納其他一切微弱或醜陋事物的。她詩中的白有時像是個觀望者、包容者,不發一語注視著你。有時這樣白色的注視是具有撫慰效果的〈今夜,我特別想你〉:「我依然高掛明月/它讓我白,讓我有理由空蕩/讓我在這個地圖上找不到的村莊裡/奢侈地悲傷」
     
     
    今夜我特別想你 ◎#余秀華
     
    今夜我特別想你
    但是
    夜色和大地都如此遼闊
    而我又習慣被許多事情牽絆
    整個下午我在熬一服中藥
    我偷偷把當歸摘出扔掉
     
    是遠處的我走過來
    撞疼了我
    夜色裡
    總有讓我恐懼的聲音
    而我
    心有明月
    即便病入膏肓
    我依然高掛明月
    它讓我白
    讓我有理由空蕩
    讓我在這個地圖上找不到的村莊裡
    奢侈地悲傷
     
    只是想到你
    我就小了
    輕了
    如一棵狗尾草
    懷抱永遠的陌生輕搖
    我無法告訴你:
    我對這個世界的對抗和妥協裡
    你都在
    所以
    我還是無所適從
    無法給這切膚之痛的心思一份交代
     
    只是想到你
    世界在明亮的光暈裡倒退
    一些我們以為永恆的
    包括時間都不堪一擊
     
    我哭
    但是我信任這樣的短暫
    因為
    你也在這樣的短暫裡
    急匆匆地
    把你土地的一平方米
    掏給我
     
    〈月光〉:「月光在這深冬,一樣白著/她在院子裡,她想被這樣的月光照著」
     
     
    月光 ◎#余秀華
     
    月光在這深冬,一樣白著
    她在院子裡,她想被這樣的月光照著
    靠在柿子樹上的人,如釘在十字架上
    有多少受難日,她抱著這棵柿子樹,等候審判
    等候又一次被發配命運邊疆
    月光把一切白的事物都照黑了:白的霜,白的時辰
    白的骨頭
    它們都黑了
    如一副棺材橫在她的身體裡
     
     
    〈我摸到他詩歌裡的一團白〉:「也不知道一團白從何處來,照亮我的眼淚和孤獨」。
     
     
    我摸到他詩歌裡的一團白 ◎#余秀華
          
    而黃昏欺近。他詩歌裡的詞語有了時辰感
    我說不清楚流淚的原因。生病的左手彷彿牽住了他
    的衣角
    隔著山嵐與河流
    也不知道一團白從何處來,照亮我的眼淚和無辜
            
    生活讓我們都無法走更遠的路,連抒情的聲音也
    越來越微弱
    我想起在一場愛情裡,我也這樣流淚過
    便把酒杯裡的酒,都倒進了酒窩
     
     
    而有時這樣的注視卻又是理性的、不帶感情的旁觀者〈九月,月正高〉:「月亮那麼白。除了白,它無事可做/多少人被白到骨頭裡/多少人被白到窮途裡」

      
    九月,月正高 ◎#余秀華
     
    村莊不停地黃。無邊無際地黃,不知死活地黃
    一些人黃著黃著就沒有 了
    我跟在他們身後,土不停捲來
    月亮那麼白。除了白,它無事可做
    多少人被白到骨頭裡
    多少人被白的窮途裡
    但是九月,總是讓人眼淚汪汪
    田野一如既往地長出莊稼
    野草一直綿延到墳頭,繁茂蒼翠
    不知道這枚月亮被多少人吞咽過了
    到我這裡,布滿血跡
    但是我還是會吞下去
     
     
    (二)大雪與死亡--生命中無法逃避的痛苦
     
    而其詩歌中另一類白色意象,則是象徵痛苦,個人片段式生命經驗的痛苦與殘酷本即是其詩歌創作的一大主題,而白色在其中則進一步象徵「必然的、無法逃離的」痛苦,如〈一隻烏鴉在田野上〉:「傳來的消息是白色的。比如大雪或死亡/一些悲哀的事物莊嚴。一說就有了是是非非」
     
     
    一隻烏鴉在田野上 ◎#余秀華
     
    它慢慢地,走過來,又走過去。並不關心天氣
    它的身體裡有春夏秋冬,這個時候,北風勁吹
    恥於南遷,恥於色彩。有翅膀就夠了
    生命遷移或不遷移都是同等的浪費
     
    傳來的消息是白色的。比如大雪或死亡
    一些悲哀的事物莊嚴。一說就有了是是非非
    如果過程再緩慢一些
    也不妨找到一棵狗尾巴草內部的次序
     
    在這個早春,寒潮第一次來襲
    我什麼話都說出了,面臨重複的恥辱
    風再一次吹來,而它沒有消失
    彷彿一種堅固的浸在水面下的信仰
     
    從地上到一棵樹上,或者從一棵樹到地上
    她自己先省略了被計算的部分
    性別,對象。另外一隻烏鴉飛過這個田野
    產生的短暫的氣流
     
     
    〈白月光〉:「罪行也是白的。不白到扭曲不放手」
     
     
    白月光 ◎#余秀華
     
    比雨更狂暴,打下來,錘下來,這殺人的月光
    能怎麼白呢,能怎麼叫囂呢,能怎麼撕裂,還能怎麼痛
    拒絕掩蓋的就是一無是處的
    地球從這一面轉到那一面,能怎麼照?
     
    罪行也是這麼白。不白到扭曲不放手
    你舉起刀子,我不閃躲。山可窮水可盡
    誰不是撒潑無奈耗盡一生,誰不是前半生端著
    後半生就端不住
     
    哦,這讓人恐懼的光,把虛妄一再推進
    讓我在塵世的愛也不敢聲張
    你盡情嘲笑我吧
    就算你的骨頭不敢放進月光一剎那
     
     
    〈冬天裡的我的村莊〉:「的確,雪從北方傳來了消息/但是與我的村莊有多大關係呢/雪沒有下,我的村莊也如此白了」
     
    這一類的白色意象如雪、死亡,是必然會面對的痛苦與悲傷,這樣的痛苦巨大而無法逃離,但詩人在詩中的姿態是直面的,即使我的力量無法改變、抵擋,也同樣會挺身抵抗。〈請原諒,我還在寫詩〉:「這個世界上,我只相信我的兔子/相信它們的白/相信它們沒有悲傷的死亡」
     
     
    請原諒,我還在寫詩  ◎#余秀華
     
    並且,還將繼續下去
    我的詩歌只是為了取悅我自己,與你無關
    請原諒,我以暴制暴,以惡制惡
    請原諒,我不接受那些無恥的同情
    這個世界上,我只相信我的兔子
    相信它們的白
    相信它們沒有悲傷的死亡
    做不做詩人我都得吃飯,睡覺
    被欺負就會叫
    我不得不相信:哪怕做一個潑婦
    也比那些虛偽的人強
     

     
    ◎詩人簡介
     
    余秀華
        
      一九七六年生,湖北鐘祥市石牌鎮橫店村村民,因出生時倒產、缺氧造成腦癱,因此行動不便,高中畢業後賦閒在家。一九九八年開始寫詩,《詩刊》編輯劉年在她的博客上發現她的詩,驚豔她的詩中深刻的生命體驗,於二○一四年第九期刊發了她的詩,之後《詩刊》微信號又從中選發了幾首。農民,殘疾人,詩人,三種身分引爆了大眾對她的熱議,然而她卻對自己的出名感到意外,在博客中說自己的身分順序是女人、農民、詩人。「我希望我寫出的詩歌只是余秀華的,而不是腦癱者余秀華,或者農民余秀華的。」
     

     
    美術設計:unsplash
    圖片來源:unsplash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14.html

    #每天爲你讀一首詩 #每天為你讀一位詩人
    #余秀華 #白 #意象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