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佛說阿彌陀經》,此經內容,敘述佛在祇樹給孤獨園,向長老舍利弗等稱說西方極樂國土阿彌陀佛依報和正報的功德莊嚴的「極樂世界」,「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此世界的依、正莊嚴。依報:七寶池、八功德水、常作天樂、黃金為地、雨天曼陀羅華、眾鳥為阿彌陀佛欲令法音...
⭕️第234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佛說阿彌陀經》,此經內容,敘述佛在祇樹給孤獨園,向長老舍利弗等稱說西方極樂國土阿彌陀佛依報和正報的功德莊嚴的「極樂世界」,「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此世界的依、正莊嚴。依報:七寶池、八功德水、常作天樂、黃金為地、雨天曼陀羅華、眾鳥為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正報:無量光、無量壽、成佛十劫。住眾:聲聞皆阿羅漢及諸菩薩。果位:一生補處菩薩。但要具備「福德」執持「阿彌陀佛名號」,兼具信、願、行「三資糧」;亦有六方諸佛菩薩證誠之力,勸導眾生信受此信仰之殊勝。「阿彌陀」之梵文譯為無量光或無量壽等意思;「經」之音譯為「修多羅」;原義有「線」之意,指佛經能貫穿法義,使佛法義理不散失。《阿彌陀經》或稱《小無量壽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大乘佛教經典之一,為淨土宗所尊崇,被列為淨土三經之一。此經於前半段宣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的莊嚴以及阿彌陀佛佛號的來源與意義;其後說明勸導眾生念阿彌陀佛之名號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後以東、南、西、北、下、上等六方諸佛亦勸導其土眾生相信阿彌陀佛及其極樂世界之事跡作結尾。《阿彌陀經》是淨土宗的根本經典之一,是念佛人修行的重要依據。古來註解此經者,不乏其人,其中蓮池大師之《疏鈔》,極盡精微;幽溪大師之《圓中鈔》,廣大洪博;藕益大師之《要解》,文暢意達。藕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說:「諸佛憐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據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序分》又說:「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阿彌陀經》於佛教如此重要,而我們面對義理甚深之經典,一定要抓住其要旨,提綱攜領,這樣才能深入精義,融會貫通。本經典的要旨可以概括為四個字:理、事、果、行。理是西方淨土的義理,事是西方極樂世界一事,果是指阿彌陀佛,行是持名念佛。如果我們先弄明白了這四個方面的內容,整部經典的真義就一目了然了。依時代、人物之翻譯順序:①後秦(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 一卷②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小無量壽經》 一卷。(早已散佚,今僅存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往生咒咒文及利益文。)③唐朝:玄奘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一卷其中以鳩摩羅什的譯本最為簡潔、流利,廣泛流傳於東亞各國。此經為淨土三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之一。此經所提倡的念佛法門由於簡單易學,使得念佛一時之間蔚為風氣,甚至廣泛流傳於漢字文化圈,如日本、韓國、台灣、越南等地。在中國,由唐代善導大師開創了淨土宗。淨土宗在中國逐漸傳播,最後成為與禪宗並列為中國佛教主要的兩大宗派。在日本,法然法師也創立了日本的淨土宗。之後更有法然的弟子親鸞開創的淨土真宗(又稱一向宗)、一遍開創的時宗以及良忍開創的融通念佛宗等。此經經題是「無問自說」,此經則非由佛弟子先請,而由佛陀主動宣說的經典。蓋以此經非佛無人能解,蓋以此經為「難信之法」,非佛自行開示,無人能信為本經的最特殊點。此經屬「易行道」 ,《十住毘婆沙論》卷5:「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永不退墮)者。」龍樹之十住毘婆沙論卷5所說之易行道係指稱念諸佛菩薩名號之修行法,然至後世,中、日高僧如曇鸞(476-572)、源空(1133-1212)等諸師,則專就彌陀一佛來論其易行,且強調他力本願之殊勝功德,稱之為易行道。由此可知,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全部有賴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即與淨土產生接引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