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離子鍵熔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離子鍵熔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離子鍵熔點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文茜的世界周報》 【ITER (國際熱核實驗反應爐)的項目已經啟動了將近15年,其雄心壯志是掌握氫的融合,反應爐的組裝工作於7月28日星期二在法國南部正式開始。馬克洪總統在組裝啟動典禮上透過視頻發表演說:「有了氫融合,核能將為我們提供無污染,無碳,安全和幾乎無廢料的能源,這將是未來的希望。」 ...
離子鍵熔點 在 MAGGIE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5-30 17:43:32
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了喝水量大增 每天都一直不斷的在燒水 去年的時候我們還在為熱水器煩惱 想到曦曦出生後泡奶要用70°的熱水 一直在尋覓適合的熱水器 ✅外觀要好看而且省電,傳統的熱水器外觀都很醜又耗電,就先被我打槍了 ✅要有維持70°的水溫選項 ✅最好不要冒水蒸氣以免上方的木櫃壞掉 ✅面板在黑暗中也能...
離子鍵熔點 在 ?Jaly貓兒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2 22:04:24
「人類都是早產兒」-人類大歷史-哈拉瑞 在要開始閱讀以色列作家哈拉瑞的新書「21世紀的21堂課」之前(本月上市),還是覺得前三年出版的這兩本書對我啟發很多。 最大的收獲就是我接受作者觀點,他寫道,人是進化不足的動物。 讀完這兩本書以後我更確信自己不該過度服從「共識」,也在公司決策上不再「依賴共...
離子鍵熔點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ITER (國際熱核實驗反應爐)的項目已經啟動了將近15年,其雄心壯志是掌握氫的融合,反應爐的組裝工作於7月28日星期二在法國南部正式開始。馬克洪總統在組裝啟動典禮上透過視頻發表演說:「有了氫融合,核能將為我們提供無污染,無碳,安全和幾乎無廢料的能源,這將是未來的希望。」
ITER 是在2006年由歐盟(含英國),瑞士,俄羅斯,中國,印度,日本,韓國和美國等35個國家,共同合作的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計劃。這個計畫的基地位於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旨在通過氫的融合,以「人造太陽」產生無限能量。希望取代化石燃料。近幾個月來,托卡馬克(Tokamak)實驗反應爐的幾個關鍵組件,已從印度,中國,日本,韓國運抵現場。 ITER首席執行官Bernard Bigot表示,組裝過程預計將持續到2024年年底。
這個巨大的托卡馬克反應爐的第一個版本是在1950年代在蘇聯開發的,它會重現自然發生在太陽中心的氫融合反應:具體而言,這是通過將轉化為等離子體的氫的兩種氫同位素的混合物加熱到1.5億度的溫度。從這種融合中產生的中子會釋放出熱量。ITER可以在2025年底至2026年開始生產其第一批等離子體,目前規劃在2025年年底之前進行首次電漿測試
如果加以利用,氫融合將是安全,清潔的能源,使我們擺脫化石燃料的束縛。它是從水和鋰中大量發現的燃料中獲得的,與核裂變反應爐不同,它具有不產生放射性廢物的優勢。國際熱核實驗反應爐是歐洲最大的科研項目之一,自2010年啟動以來已動員了2300名工人,估計費用近200億歐元。】
{內文}
從亙古以來,人類應歸功於全能的太陽,它與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共享其光輝,但是現在一個由35個國家的團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於解開這顆恆星能量來源的秘密「氫融合」,可以在未來幾千年,為人類提供清潔安全且幾乎無限的能源。太陽之下沒有新鮮事,這句話恐怕將要被推翻。
(ITER 發言人/Robert Arnoux)
在這個空間裡會有一個大型機器,我們將在它的核心點燃一個小型的太陽,簡單來說就是如此,這個小太陽將會產生能源,我們將利用這些能源來發電
這個「人造太陽」就是被稱為「ITER」計畫的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在7月29日有了指標性的突破,正式進入為期五年的組裝新階段,ITER基地位於法國南部,是由包含英國的歐盟、中國、印度、日本、俄羅斯、南韓、和美國等 35 國,聯合開發熱核融合的新能源計畫。是在2006年11月21日在法國的愛麗榭宮,七個ITER的合作夥伴啟動了有史以來最龐大的科學計畫,其後很快的挖土機和推土機就進入了準備180公頃土地的階段。歐盟做為ITER設施的主辦方,投入資金約占45%,該研究主要在研究托卡馬克型(Tokamak)核融合的技術與工程。
(ITER 傳播總監Laban Coblentz)
融合的獨特之處在於使它成為絕對完美的能量與裂變不同,不可能發生爐心熔毀
如果反應停止一切都會停止,僅此而已
目前核電廠所採用的是核裂變技術,採用鈾做為燃料,然而運作時會產生有害的放射性廢棄物,核廢料及安全性都是核能電廠不受歡迎的主因。
(英國 First Light Fusion CEO/Nicholas Hawker)
熱核融合基本上和傳統的核能完全相反,核能是把一個重元素分裂來釋放能量,但是最後會因為連續反應的結果而難以控制,熱核融合不是一個連鎖反應,所以它不可能竄離,造成爐心熔毀
國際熱核實驗反應爐將通過融合來釋放能量,就像太陽的心臟是基於氫的融合一樣,既不會發生因融化而失控的事故,也沒有長期的核廢料處置,氫的融合將通過攝氏1.5億度的終極高溫來獲得。
(ITER 首席執行官/Bernard Bigot)
我們現在可以啟動這個新階段,和設計與製造階段平行並進,因為我們最近接收了來自ITER成員國,所有建構托卡馬克反應爐需要的組件,14年之後的2020年七月底,托卡馬克反應爐終於開始正式進行組裝,儘管由於新冠疫情所帶來將近三個月的推遲,但是還是完成了接收特殊組件的關鍵進程
三月份歐盟內部的能源融合機構(Fusion for Energy )畫龍點睛地完成了進行ITER組裝的劇場建設,一個龐大的準備和安裝機器組件的大廳,四月份先是兩個分別重達360噸的環形磁場線圈超導磁體從義大利和日本抵達,五月份是1250噸重由印度提供的低溫恆溫器底座,被成功的放置在托卡馬克反應爐(Tokamak)的豎井之中,六月底由歐洲採購的第一台環形膠體勵磁線圈,也從生產基地中國合肥到達,俄羅斯和美國在ITER關鍵零件的採購上也取得進展,最後由韓國運輸的ITER真空容器的第一部份也運抵法國。
所有組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這個1250噸直徑長達30公尺湯碗型的低溫恆溫器底座,從裝配大樓的入口到最終位置一共有150公尺的距離,安裝時必須再舉升30公尺,然後緩慢降低嵌入托卡馬克反應爐的豎井中,才算大功告成。在疫情期間的安全守則下,要趕上緊迫的組裝進程,失敗在今天,不是ITER團隊的選項。首次使用等離子所需的建築物和基礎設施已完成75%,隨著機器和工廠組件從7個ITER成員國陸續抵達,ITER這個星球上的步伐正在加快,現在開始進行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三維拼圖,很最複雜的樂高組裝,這個龐然大物可以支撐5400噸的標稱重量,將ITER最大和最重的組件的精確度維持在3毫米以內,對於機器成功運作至關重要。將會使用複雜的光學計量技術進行組裝,預計在2024年底完成低溫恆溫器的封閉,將會是托卡馬克反應爐完成第一階段組裝的標誌,ITER將進行為期一年的綜合調試和測試,目前則規劃在2025年年底之前進行首次電漿測試,數十年來的計劃終於逐步實現。
超過35個國家的合作,三萬人的參與,與上百萬個獨一無二的組件,我們有一個簡單的目標:照亮一條通往新能源的道路。
ITER是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的英文縮寫,同時也是拉丁文裡「道路」的意思,但是尋找「核融合」的過程是一條漫漫長路,這項計畫已經推遲了五年,相較於最初預算增加了三倍,現已達到近200億歐元。
(ITER 傳播總監/Laban Coblentz)
我們藉由創造一個金屬籠罩,然後裡面有一個看不見的磁性籠罩,來局限我們所稱的「核融合」,這個「磁場局限」的概念我們已經進行了差不多60年,越蓋越大的托卡馬克反應爐,最後我們有了這個ITER計畫
但是這個「人造太陽」卻成為環保主義者不斷批評的對象,甚至包括GreenPeace 綠色和平組織,他們認為這一切不過是海市蜃樓,無法實現的科學神話,更是一個無底洞似的財務陷阱,應該把龐大的預算投資在再生能源上。
(ITER 執行總裁/Bernard Bigot)
再生能源還是有其極限,間斷性和收集上的分散性,無論再生能源的在儲藏上有多大的進步,或者我們如何節省能源,隨著即將超過一百億的地球人口,我們需要一個合適的能源補強
氫融合除了可以替代所有化石燃料,和傳統裂變核能之外的另一個優勢,是可以從水和鋰中提取氫融合所需的燃料,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一公克燃料釋放的能量等同於八噸石油。
(ITER 執行總裁/Bernard Bigot)
剛開始是一張政治海報,有很大的願景,因為35個國家一起做出了長達四十年的承諾實在很難得,但是當工程開始啟動了以後,我們才真正意識到計畫的複雜性,以及需要更多的資源
ITER可能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開始生產其第一批等離子體,作為實驗性反應爐的ITER實際上不會發電,因此希望可以在五年內進行電漿測試,雖然只能維持幾毫秒而且還需要進一步裝設其他零組件,但可證明托卡馬克反應爐能正常運作。
(ITER 執行總裁/Bernard Bigot)
必須要等到2060年左右才能有第一個發電機,把熱核融合反應爐連接到供電網
在風險方面,根據輻射防護與安全研究所IRSN的研究評估,ITER 氫的兩種同位素之一在環境中擴散的潛在後果,遠遠低於使用傳統裂變核能反應爐的情況,輻射防護安全的專家表示:「即使是最嚴重的事故也無需疏散人員」
(法國總統/馬克洪)
想像一下國際ITER項目的經驗如果成功了,我們將能夠開發無污染 無碳 安全和幾乎無廢料的能源,這些能源將有可能滿足全球所有地區的需求,以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和保護自然資源
馬克洪表示,「世界上最偉大的進步,往往源自於大膽的賭注與坎坷之路」,在全球疫情各說各話分裂與對立的氛圍中,在越演越烈的中美爭霸戰之下,ITER是一個35個國家多邊合作的和平計劃,感謝科學,明天也許比昨天更美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fITA740cNc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08.02《文茜世界財經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cQnlCl5xC8
離子鍵熔點 在 周逸自然團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周逸老師提供】109學測化學科準備方向
剩不到兩週就要學測了!!
到底最後14天讀哪些書?
考古題到底要寫幾次?或是要寫到哪個年份?
為什麼很多高手都會失常?
或是你知道失常其實可以避免嗎?
在此提供幾個"學測化學準備"方向
1.不要貪多,也不要認為自己永遠沒有準備完
很多本來高手都在考前怕自己沒有觀念沒複習到
練了很多難題,搞錯了學測的方向
導致於所謂的"失常"就是如此
2.因此請讀懂文章後面附的重點
並且將過去模擬考、學測考古題錯的地方訂正
不僅要知道正確答案,也要知道錯誤的選項錯在哪
另外還有今年的諾貝爾獎得主、或是時事(煙霧彈)
https://www.facebook.com/chouyeeee/photos/pcb.2430193523765272/2430193467098611/?type=3&theater
https://www.facebook.com/chouyeeee/photos/pcb.2518576814926942/2518567341594556/?type=3&theater
3.學測的八個實驗一定要看,這都會基本的出題數
實驗一 物質的分離
實驗二 硝酸鉀的溶解與結晶
實驗三 化學反應熱
實驗四 簡易的化學電池
實驗五 常見化學反應的型態
實驗六 分子在三度空間的模型
實驗七 有機物質的一般物性
實驗八 界面活性劑的效應
那麼,更詳細章節的準備辦法就請看文章吧
祝大家學測順利
【周逸老師提供】
109學測自然(化學科)準備重點
一、重點掃瞄
(口訣:137章先念、26一起念、58一起念、4今年時事)
學測化學一共考基礎化學(一)(二),共八大章,首先我們要知道大考的重點章節在哪,放眼近三年考題不難發現,物質的組成(19%)、化學反應和反應熱(17%)和有機化合物(26%)這三大章節讀完便掌握了高達六成的範圍。
另外週期表可以和物質的構造一起念,重點在於金屬、非金屬的特性、電子排列、還有元素週期性,以及如何用熔沸點、導電度等性質判斷物質內部存在哪種引力
而常見化學反應中,三大化學反應:沉澱、酸鹼、氧化還原幾乎每年都會出題,但考題趨勢不用琢磨於繁瑣計算,而是把基本定義弄懂,並能夠指出一般化學技術是使用那種原理即可。建議可以和化學與生活一併念。
最後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獎主題為鋰離子電池,所以強烈建議考生要熟讀電池的機制,包含正負電極、陰陽電極的定義,以及充放電時,裝置間的連接方式。另外雙杯電池、酸性乾電池、鉛蓄電池、氫氧燃料電池的材料和電解質也是歷年電池的重點。
實驗的部分每年穩定會考2題左右,重點可以放在物質分離(層析、萃取、蒸餾)還有界面活性劑的實驗,準備上要去思考實驗所用到的原理,以及實驗裝置的架設。
二、準備方法和考試技巧:
歷屆試題把近三年算完,不只是選出正確答案,還必須把錯的選項給訂正,才算是真正寫完。
其實近年來的題目所使用的觀念、計算並不算難,但是題目的資訊量極大,所以如何從題目中找到解題的資訊是決勝關鍵。建議學生在閱讀題目時,要練習圈選關鍵字,提醒自己這篇文章的重點,並利用邏輯將題目的資訊串連,在考試時快速消化資訊。
至於考試中如果遇到一直想不出來的題目,可以先跳過,等待整篇寫完再回頭處理,畢竟自然科110分鐘要完成68題(19頁A4),還得留時間畫卡,在答題的時間掌握上必須要注意。
離子鍵熔點 在 Lin bay 好 油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剛好看到這一篇文章,泛科學講油脂的
http://pansci.tw/archives/78667
就寫幾篇來補充跟除錯。
我寫的內容資訊負載量會比較大,但會更深入的講解,
1. 脫膠,為什麼油要脫膠?
因為如果不脫膠,根本就沒辦法精煉了。
油的化學名稱叫做三酸甘油脂(見第一張圖,引用自wiki),
顧名思義,是由中間的甘油的部分加上三條脂肪酸鏈,這樣形成一個疏水性的結構,但這三條脂肪酸鏈有沒有可能變成其他東西呢?答案是有的,這種東西就叫磷脂質(見第二張圖,引用自wiki),或其他物質,油脂本身是一種複雜的分子混合物。從第二張圖可以看到,磷脂質一樣有兩條脂肪酸鏈跟一條磷酸,這一條是親水性的,其他兩條是疏水性的,一個分子同時有親水性跟疏水性的構造,這分子就有乳化的功能,可以把油跟水混在一起,所以開始精煉的時候,必然要先作脫膠。但磷脂也有可能出現疏水性的,因此又會分成水化磷脂HP跟非水化磷脂NHP(見第三張圖)兩類。
HP是非常好處理的,只要把熱水或弱酸加進去油中,攪一攪使膠體水溶性脂質吸水膨脹、凝聚,之後再使用離心的方法就可以分離了,真正麻煩的是NHP。
磷脂質的多與少,要看油品的種類決定,一般大豆油約有3%左右的磷脂質,而這3%裡面屬於HP的部分有80%左右,NHP的部分有20%左右。
3%的百分之20,就是0.6%左右,換算成ppm是6000ppm,但如果要進入下一部分的精煉,就必須把磷脂質降到10ppm以下,而要把6000ppm降到10ppm以下,就必須添加化學物質處理,如磷酸、EDTA、NaOH、2價金屬離子、檸檬酸等,會添加什麼就由你的油品種類、製程設計去添加,處理過得到磷脂質10ppm的油,才能進入下一個精煉。
所以油經過脫膠之後,就得到低膠油脂與油腳(oil stock)
而過程中的所移除的磷脂質可以再經過化學處理使用,所謂的大豆卵磷脂就是這樣來的。
2. 脫酸,油脂有可能因為種子或果肉本身的脂肪酸脢氧化而形成游離脂肪酸(FFA,第四張圖,引用自搜狗百科)。
一般而言會希望毛油的酸價越低越好,因為如果酸價高,損耗就多,脫酸有酸鹼中和(鹼煉)、脂化(變回油脂)、溶劑萃取、汽提等方式,大部分使用的就是酸鹼中和,鹼的種類有氫氧化鈉、碳酸鈉、氫氧化鈣、氫氧化鉀等,但考慮成本以及後續廢棄物的利用,通常都會使用氫氧化納。
而鹼的量就必須控制的很好,檢驗出油的酸價之後,就可以計算出需要添加的鹼量,但都會多加一點,避免反應不完全,而需要多加的量當然就由毛油的品質決定,品質差多一些,品質好少一些。
脫膠油經過鹼煉之後,得到低酸價低膠油跟皂腳(soapstock),皂腳過去都是作為肥皂使用,但也使用不掉這麼大的產量,但生質能源業的興起,為皂腳帶來一個新出路,皂腳經過酸化之後,就可以形成酸油,例如黃豆皂腳就可以形成黃豆酸油(SAO ,soy acid oil),黃豆酸油轉生質柴油的製程已經相當成熟。
3. 脫色,加入1%左右,工業用脫色白土進行脫色,脫色會使油品本身的含水量稍微上升,而脫色是一個很簡單的製程,應用範圍也很廣,一般廢棄機油只要經過脫色的處理,就可以變看起來蠻乾淨的機油。
4. 汽提脫臭,就是用高溫的水蒸氣,從油的底部灌入,水蒸氣就會把有味道的物質及容易溶於水的物質都帶走,也可以去除游離脂肪酸FFA,這些蒸餾物去除水之後又可以再次利用,從黃豆來的稱為Distilled Soya Fatty Acid(SOFA),從棕櫚油來的叫Palm fatty acid distilled(PFAD),這些在工業上都有許多的應用,甚至某些時期,這些廢棄物比油本身還貴。
5. 脫水,水就是油脂酸敗的開始,水與三酸甘油脂化合造成游離脂肪酸的出現,但上面四個步驟都會造成水的增加,所以脫水必須拉到後面來做,並免多做一次白工,因此在這個步驟,就會讓油進入真空蒸餾塔,在低壓的環境下,油就不需要加熱到這麼高,水分子就可以趕出去了。
6. 脫蠟,經歷了這麼多的處理,還是有一種物質沒辦法去除乾淨,那就是蠟質,蠟本身會影響油的品質,也會阻礙人體對油的吸收,在低溫的情況之下,蠟會有霧化的現象,所以沒經過除蠟的油,放在冰箱裡面會看到油出現白色一絲一絲的情況,這就是霧化,所以非精煉的橄欖油,低溫會有霧化的現象。這個脫蠟的製程,也稱為冬化,就是慢慢降溫讓蠟質的結晶生成在表面,再去除表面的結晶。
去除後的蠟,又可以拿來做其他工業使用。
油脂精煉就是一個如此完全利用的產業,每一階段所產生的次級產品,都有它利用的地方,也經過這些繁雜的步驟,提供安全穩定的食用油品。
而新聞中這一段
飽和脂肪酸是指脂肪酸分子中不含有雙鍵等不飽和鍵,所以其中的碳原子和氫原子的結合為最大值,所以稱為「飽和」脂肪酸。由於它的烷基結構整齊,分子間的作用力強,因此熔點較高,在室溫下會成固狀。因此沒有雙鍵,所以不會變成我們常聽到的「反式脂肪」,其穩定度也比不飽和脂肪酸高,較不容易氧化。
這一段可能會讓讀者誤導,室溫之下,飽和脂肪的確不會形成反式脂肪,但高溫時飽和脂肪是產生反式脂肪的原料,反式脂肪的能階比順式脂肪還低,飽和脂肪在高溫下,是一種吸熱的狀態,在油中微量的2價金屬離子的幫助之下,會產生脫氫,而脫氫的兩個碳原子處會產生一個雙鍵的結構,加上反式脂肪的能階比順式脂肪低,因此就產生反式脂肪,
所以工業上為什麼油脂加氫的氫化製程會產生反式脂肪,因為這個反應是一個正逆反應,有正反應的不飽和脂肪加氫形成飽和脂肪,也有逆反應的飽和脂肪脫氫形成反式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