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離合器打滑感覺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離合器打滑感覺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離合器打滑感覺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離合器打滑感覺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重車日誌-教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幾天在朋友群組的訊息裡看到個蠻奇葩的案例… 就是租車燒離合器怪罪店家保養沒確實,或是認為店家不該把消秏品的責任加在消費者身上。 嗯… 首先要先聲明與強調,我本人與輪胎城租車並沒有任何合作,#這篇是要幫所有正派經營的租車行說的公道話,所以請不要說什麼我是收錢才幫他們說話的幹話,我絕對會婊到你堵爛。 ...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oto1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或者,好多讀者已駕駛過純電動電單車(包括國內親戚那部買餸羊或家中果部電動單車),但玩過電動大包圍的騎士應該不多,仲要是一部扭力峰值達到20.3kg-m的跑車,感覺如何?加速力有幾癲?有請張煒安同大家報告。 載番個頭盔先,本誌是電動汽車及電動電單車的文盲,惡補後才如夢初醒,現在才知道純電汽車十分普及...

離合器打滑感覺 在 邱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18:38:44

1992的老野狼 還是沒有辦法滿足我想要騎老帥老帥的感覺,於是開始想找我出生那年代1986的白金野狼外觀。 由於油箱和側蓋都停產所以特別難找,看很多車友都去廢車場找殺肉料件,於是也筆記了幾家,正打算過幾天去詢問時,看到小江po了他去勝祥修車的限動,我點進去看,發現幫他修車的技師卡利歐也有一台白金野狼...

  • 離合器打滑感覺 在 重車日誌-教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2-13 14:33:03
    有 3,501 人按讚

    這幾天在朋友群組的訊息裡看到個蠻奇葩的案例…
    就是租車燒離合器怪罪店家保養沒確實,或是認為店家不該把消秏品的責任加在消費者身上。
    嗯…
    首先要先聲明與強調,我本人與輪胎城租車並沒有任何合作,#這篇是要幫所有正派經營的租車行說的公道話,所以請不要說什麼我是收錢才幫他們說話的幹話,我絕對會婊到你堵爛。
    -
    好回到主題,租車燒離合器。
    案例為:出租一台車齡2年內,總里程約28000公里的MONKEY125給新手妹子騎,然後騎了100公里後燒離合器請求救援,事後維修費用與權責有糾紛。
    -
    正常濕式離合器的使用壽命至少都有5萬公里以上,操作習慣良好的甚至到十萬都還能活著。看到很多鄉民在罵這種秏材保養的時候就應該更換了啊,看了真心覺得心寒…
    -
    我之前里程數最高的黑鳥,騎到5萬多公里的時候也沒想過要換離合器,就連離合器消秏最凶狠的乾式離合器,在我擁有過兩部乾式離合器配置的DUCATI MONSTER,總騎乘時間大約4年,平均更換離合器的里程大約為16000公里~18000公里,如果硬撐的話到2萬沒問題,不過保險起見就會提早換。
    -
    看鄉民火力都是集中在為什麼換離合器片這種秏材要消費自己出錢?為什麼沒有定時保養固定更換離合器片?
    -
    -
    從當事人的文章裡看到出發前的檢查是:
    1.極速大約80就很難上去了
    答:我騎MSX125碰到逆風或緩坡甚至連表速80都看不到,是不是對這台車的動力有什麼誤解了?
    -
    2.排氣管聲音很大聲且粗糙
    答:單缸125低階引擎是要能多細緻啊…我MSX125連N檔都要靠好機油才能勉強找到…
    -
    爭議性最大的第3點
    3.離合器拉桿幾乎放到最後1成才會作動 半離合時不補油不太動 但補油後也不容易熄火
    答:嗯…首先,你離合器要燒掉不會是這種感覺,事實上離合器要燒掉你拉桿是沒有感覺的,這種調法比較像是個人手感問題,有些人像我喜歡變態硬,有些人喜歡拉到底半離合行程長,#但有些人就是不知道如何調整離合器所以調太鬆勉強自己騎。案例裡感覺就是這個問題。
    -
    重點來了,離合器這個東西也是許多新手最常犯的錯誤,當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調整或是不知道可以調整,勉強逼自己去適應時,往往就會出現長時間半離合拉轉的狀況,而這也是最傷離合器的操作方式。
    -
    離合器片快要燒掉之前會有什麼現象呢?
    那就是會偶發性的發生高轉的時候轉速拉高但速度沒有跟著上去的現象,不過通常有這個現象的話不會是短短100公里就出現,而是前面租到的人一定都會有這種問題。
    -
    雖然不敢說每個客人都會這麼敏感,但以MONKEY或MSX這種極度沒力一定要拉轉的車,只要出現打滑絕對會超級明顯有感的。
    -
    如果是長時間半離合器拉轉這樣的騎法,離合器的消秏速度會非常的可怕,像MONKEY125這種小排氣量小扭力的車還好,你碰到像哈雷那種大扭力的車,不用10公里就可以把全新的離合器燒乾了你信不信?(有聽過案例新車80公里燒離合器的)
    -
    -
    那最後該怎麼處理?
    錯誤的操作方式導致車輛損壞,我想消費者就是有義務要去承擔造成的後果,而店家適度的維修折扣我想就就是他們也該有的善意,但如果把罪通通怪到租車行或是要求高額度維修折扣,我覺得這樣就不妥了。
    -
    而看到很多車友會拿以前租車的不好經驗來罵,或是講以前古早黑店時期的黑心案例來罵租車行,我覺得欠罵應該是這些人才對。
    -
    現在資訊透明的時代有哪間正派的租車行還敢這樣亂搞的?當然我不敢保證租車行的車100%沒問題,但他們後續有沒有盡到該盡的義務與責任我相信只有當事人最清楚。
    -
    我現在看到大家罵租車行罵最凶的就是:啊車被我騎壞了為什麼要我付錢,為什麼要付這麼多。啊我摔車了為什麼要我出這麼多錢不是該有折扣才對?啊我以前租這間車行的車啊有什麼毛病啊之類的…
    -
    請不要有我花錢就一定是大屌哥的想法,現在的租車行經營真的很不容易,但我認為他們的確是必要的存在。因為真的不是那麼多人會需要買車,對於新手或想入手車的人而言,租車行就是一個他們可以試到心儀車款、體驗新車與享受騎車的最好選擇。
    -
    -
    而租車行該怎麼避免這種狀況一再發生?我覺得可以建立個完整的保養紀錄,每次保養就拍照存證你更換的項目,讓真的發生狀況的人有圖可看有資料能查不會口說無憑,而技師的能力也要慎選,以免發生好店被爛技師黑掉的狀況。
    -
    6~7年前我都會笑說租車是花錢讓別人來糟蹋你,但近幾年來看下去其實現在的租車行真的都做的非常的好,價錢透明也沒有什麼奇怪的黑手段,反倒是看到很多消費者會拿過去黑心租車行盛行年代的故事來加諸到現在的車行手上。
    -
    只能說這個現象真的很病態………
    -
    -
    總而言之,希望我打這麼肉肉長的廢話,希望能讓大家多體諒租車行,不要一直用過去的偏見來否定其他人的努力,這樣你跟那些講重車就是飆車族、社會敗類的人,有什麼不一樣?

  • 離合器打滑感覺 在 重車日誌-教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2-13 14:33:03
    有 3,508 人按讚


    這幾天在朋友群組的訊息裡看到個蠻奇葩的案例…
    就是租車燒離合器怪罪店家保養沒確實,或是認為店家不該把消秏品的責任加在消費者身上。
    嗯…
    首先要先聲明與強調,我本人與輪胎城租車並沒有任何合作,#這篇是要幫所有正派經營的租車行說的公道話,所以請不要說什麼我是收錢才幫他們說話的幹話,我絕對會婊到你堵爛。
    -
    好回到主題,租車燒離合器。
    案例為:出租一台車齡2年內,總里程約28000公里的MONKEY125給新手妹子騎,然後騎了100公里後燒離合器請求救援,事後維修費用與權責有糾紛。
    -
    正常濕式離合器的使用壽命至少都有5萬公里以上,操作習慣良好的甚至到十萬都還能活著。看到很多鄉民在罵這種秏材保養的時候就應該更換了啊,看了真心覺得心寒…
    -
    我之前里程數最高的黑鳥,騎到5萬多公里的時候也沒想過要換離合器,就連離合器消秏最凶狠的乾式離合器,在我擁有過兩部乾式離合器配置的DUCATI MONSTER,總騎乘時間大約4年,平均更換離合器的里程大約為16000公里~18000公里,如果硬撐的話到2萬沒問題,不過保險起見就會提早換。
    -
    看鄉民火力都是集中在為什麼換離合器片這種秏材要消費自己出錢?為什麼沒有定時保養固定更換離合器片?
    -
    -
    從當事人的文章裡看到出發前的檢查是:
    1.極速大約80就很難上去了
    答:我騎MSX125碰到逆風或緩坡甚至連表速80都看不到,是不是對這台車的動力有什麼誤解了?
    -
    2.排氣管聲音很大聲且粗糙
    答:單缸125低階引擎是要能多細緻啊…我MSX125連N檔都要靠好機油才能勉強找到…
    -
    爭議性最大的第3點
    3.離合器拉桿幾乎放到最後1成才會作動 半離合時不補油不太動 但補油後也不容易熄火
    答:嗯…首先,你離合器要燒掉不會是這種感覺,事實上離合器要燒掉你拉桿是沒有感覺的,這種調法比較像是個人手感問題,有些人像我喜歡變態硬,有些人喜歡拉到底半離合行程長,#但有些人就是不知道如何調整離合器所以調太鬆勉強自己騎。案例裡感覺就是這個問題。
    -
    重點來了,離合器這個東西也是許多新手最常犯的錯誤,當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調整或是不知道可以調整,勉強逼自己去適應時,往往就會出現長時間半離合拉轉的狀況,而這也是最傷離合器的操作方式。
    -
    離合器片快要燒掉之前會有什麼現象呢?
    那就是會偶發性的發生高轉的時候轉速拉高但速度沒有跟著上去的現象,不過通常有這個現象的話不會是短短100公里就出現,而是前面租到的人一定都會有這種問題。
    -
    雖然不敢說每個客人都會這麼敏感,但以MONKEY或MSX這種極度沒力一定要拉轉的車,只要出現打滑絕對會超級明顯有感的。
    -
    如果是長時間半離合器拉轉這樣的騎法,離合器的消秏速度會非常的可怕,像MONKEY125這種小排氣量小扭力的車還好,你碰到像哈雷那種大扭力的車,不用10公里就可以把全新的離合器燒乾了你信不信?(有聽過案例新車80公里燒離合器的)
    -
    -
    那最後該怎麼處理?
    錯誤的操作方式導致車輛損壞,我想消費者就是有義務要去承擔造成的後果,而店家適度的維修折扣我想就就是他們也該有的善意,但如果把罪通通怪到租車行或是要求高額度維修折扣,我覺得這樣就不妥了。
    -
    而看到很多車友會拿以前租車的不好經驗來罵,或是講以前古早黑店時期的黑心案例來罵租車行,我覺得欠罵應該是這些人才對。
    -
    現在資訊透明的時代有哪間正派的租車行還敢這樣亂搞的?當然我不敢保證租車行的車100%沒問題,但他們後續有沒有盡到該盡的義務與責任我相信只有當事人最清楚。
    -
    我現在看到大家罵租車行罵最凶的就是:啊車被我騎壞了為什麼要我付錢,為什麼要付這麼多。啊我摔車了為什麼要我出這麼多錢不是該有折扣才對?啊我以前租這間車行的車啊有什麼毛病啊之類的…
    -
    請不要有我花錢就一定是大屌哥的想法,現在的租車行經營真的很不容易,但我認為他們的確是必要的存在。因為真的不是那麼多人會需要買車,對於新手或想入手車的人而言,租車行就是一個他們可以試到心儀車款、體驗新車與享受騎車的最好選擇。
    -
    -
    而租車行該怎麼避免這種狀況一再發生?我覺得可以建立個完整的保養紀錄,每次保養就拍照存證你更換的項目,讓真的發生狀況的人有圖可看有資料能查不會口說無憑,而技師的能力也要慎選,以免發生好店被爛技師黑掉的狀況。
    -
    6~7年前我都會笑說租車是花錢讓別人來糟蹋你,但近幾年來看下去其實現在的租車行真的都做的非常的好,價錢透明也沒有什麼奇怪的黑手段,反倒是看到很多消費者會拿過去黑心租車行盛行年代的故事來加諸到現在的車行手上。
    -
    只能說這個現象真的很病態………
    -
    -
    總而言之,希望我打這麼肉肉長的廢話,希望能讓大家多體諒租車行,不要一直用過去的偏見來否定其他人的努力,這樣你跟那些講重車就是飆車族、社會敗類的人,有什麼不一樣?

  • 離合器打滑感覺 在 重車日誌-教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5-27 14:31:42
    有 1,892 人按讚

    近期山路意外事故頻傳,相信在過不久國曆七月的校門開之後會見到更多這類事故發生。
    -
    而最常看到這類不幸意外的發生年齡,很多都是年輕剛拿到駕照的熱血青年,追根究柢總結的原因不外乎是過度熱血,或是沒有基礎的車輛操作知識所造成的。
    -
    有車友傳了這篇某個社團的熱血車友分享的文章給教士,相信這位車友也是出於好心的分享。不過真的要分享給熱血車友的話,其實不用講這麼多過彎時的東西。
    -
    #真正要分享的應該是煞車的時機點
    -
    教士看過很多熱血騎士分享的追焦照,很多都會犯一個大忌,那就是過彎時右手指還是保持在煞車拉桿上。這絕對是錯誤而且十分危險的習慣。
    -
    很多人一定都有入彎前感覺車壓不下去的感覺,大部份的人會怪罪給車的操控性不好,但真正造成的原因其實是「 #因為你入彎帶著重煞車」
    -
    -
    不要崇拜漫畫那套唬爛的超高過彎速度,也不要覺得那是真實,更不要覺得入彎速度快就會有超高過彎速度,在真實世界超高的入彎速度只是讓你早點去見上帝而已。
    -
    正確的煞車觀念:入彎前的直線減速→緩慢釋放煞車→入彎前一刻將煞車與油門全放讓車能順利放進彎道→緩慢且柔順的補油加速出彎。
    -
    很多人迷信的帶煞入彎、延遲煞車,真正的作用方式其實就是:
    "延後直線煞車減速的時間→製造你比正常入彎更大的煞車力道→讓你能比正常速度更早切入進彎位置→緩慢釋放煞車→入彎前一刻全放煞車與油門將車放入彎道→緩慢且柔順的補油加速出彎"。
    #它的重點是比正常時間更晚且更大的制動
    #用於製造比他人更早搶進入彎點的時機
    #絕對不是要你一直重煞到入彎前一刻
    -
    -
    這是比賽上需要纏鬥或防守時才會用的技巧,對增加過彎速度一點幫助都沒有,所以你在山道上用這招不會比較快,只會讓你的前輪磨秏的更嚴重製造出你騎車很殺的假像。(當然很多人會對這點嗤之以鼻)
    -
    -
    有點離題,回到主題「 #什麼是正常的入彎煞車方式?」
    其實就是要和大家說,#過彎時最不能碰的兩個東西就是前煞車與離合器拉桿。
    -
    先不說離合器,單獨說前煞車帶來影響莫過於會讓你用於導向與平衡車身用的前輪,因制動力道而影響了前輪的導向性。
    -
    入彎帶著重前煞入彎,你的車就會壓不下去;彎中拉了前煞,輕則車身立起外拋重則前輪過載失去抓地力打滑。
    -
    教士看過很多不幸意外大多都是前煞使用不造所造成的,所以大家也不用過度把焦點放在過彎速度,因為當你的入彎減速確實,就能避免掉絕大多數的不幸意外。
    -
    -
    至於這位熱心車友分享的知識文,教士笑笑的說,其實你重點都劃錯了。
    車子過彎不是離和力和向心力在拉扯,而是在你車輛的循跡性的穩定與否。
    會造成外拋有3大主因:錯誤路線、過早大補油門、彎中拉前煞
    -
    錯誤路線:每次過彎你的進彎點就會決定你過這個彎的路線。當你入彎的位置沒有空間讓你製造相對應你速度所需要的傾角時,你的車在通過apex點時自然的就是會往外拋。補救方式大多是靠後煞車將車硬修回正常路線。
    -
    過早大補油門:當你緩慢且柔順的轉動油門,車身就會開始從傾角狀態緩慢拉起進入加速狀態,而這時你的出彎線動線也會是一個漂亮的弧形。
    但若你油門補的太猛就會使得原本那緩慢拉起的"弧形"就會變成直線,而若彎道還沒結束就會變成你的車拋向對向。補救方式大多是靠緩慢收油壓低車輛加速時的暴衝力道,並將車拉回原本路線。
    -
    彎中拉前煞:彎中拉前煞就會讓你原本過彎時前輪的導向性被破壞,同時車身會被立起。新手騎士若碰到這個狀況大多會緊張的把前煞拉死,下場不是前輪過載失去抓地力打滑,不然就是筆直的衝向對向車道。這是最致命也是最容易出現的失誤。
    補救方式主要是需要透過練習,當真的不幸拉了前煞車身立起時,請儘速釋放前煞並緩慢的讓車重新恢復傾角。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路操作時就會發現往往會過度緊張左手就鬆不開了。
    -
    -
    而這個也是最多上新聞的不幸意外故事發生的主因。我們往往能在影片裡看到對向的騎士就像著了魔一樣筆直閃也不閃的衝向對向的無辜大貨車,會這樣不是他們被魔神仔附身,而是因為他們錯誤的使用了前煞。
    追根究柢,若是我們的教育部能夠早點對這些年輕學子從小建立正確的騎乘觀念,是不是就能避免掉更多的意外發生呢?

    -
    -
    -
    BTW,其實彎中點前煞這個技巧教士平常也會使用,主要是在陌生山道碰到彎中帶彎的狀況,當傾角已用盡無法再深入時,就會輕點前煞將車身立起後重新製造傾角入彎。但這一切都是要建立在合理的過彎速度下。
    所以奉勸各位熱血騎士:
    入彎高速非好漢,要安全且快速的過好一個彎道,就入彎前好好減速,然後好好的練習該如何更早且更快的出彎補油吧

  • 離合器打滑感覺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5-12 19:06:16

    或者,好多讀者已駕駛過純電動電單車(包括國內親戚那部買餸羊或家中果部電動單車),但玩過電動大包圍的騎士應該不多,仲要是一部扭力峰值達到20.3kg-m的跑車,感覺如何?加速力有幾癲?有請張煒安同大家報告。

    載番個頭盔先,本誌是電動汽車及電動電單車的文盲,惡補後才如夢初醒,現在才知道純電汽車十分普及。雖然香港的充電設施仍有待完善,但充電站的數量遠超10年前,並且遍布全港,現在不僅Tesla,其他傳統牌子已加入製造純電車行列,款式愈來愈多,部份車子的續航力更高達400km,打個折扣都跑到300km多,這一刻才知道自己仍然活在石器時代。

    純電電單車又如何,其發展速度好明顯滯後,那麼有沒有一間年資又Young,又沒有造車經驗類似Tesla的製造商?答案當然有,ENERGICA是其中一間,但兩輪界仍未出現突破樽頸,同時迫使傳統品牌加速電氣化步伐的非傳統車廠。事實上,傳統電單車廠好早開始研發電動車,不過遲遲未市販化,好可能考慮到用家的負擔能力及市場接受程度;畢竟生產電池的原材料昂貴,導致車價高昂,以及充電設施未配合發展,更重要是短期內未必有利可圖,姑且讓新冒起對手試探水溫。

    究竟ENERGICA有幾Young?2014年正式成立,所有車輛都在意大利跑車故鄉MODENA生產。ENERGICA的母公司是CRP集團,擁有50年歷史,業務涉及賽車、航空、太空科技、3D打印及軍事科技等等講求高準確度工業。肉眼所見,今次介紹的兩部電車在各方面均有一定質素。

    CRP集團為了展示賽車技術,2006年成立自家車隊,出戰世界WGP125及意大利CIV道路賽,2008年啟動eCRP純電大包圍計劃。適逢史上首屆全電動TTXGP格欄披治在2010年舉行,正好測試eCRP的實力,CRP集團其後亦有參加由FIM舉辦的e-Power電動格欄披治大賽。

    事實上,eCRP純電大包圍是今次試駕ENERGICA EGO的雛形,原型車見於2013年,車子因為採用3D打印及CNC製造的部件而廣收宣傳效果,市販版正式在2015年推出。不過真正讓更人認識ENERGICA EGO,是因為ENERGICA自2019年起成為Moto E獨家供應商,所有參賽隊伍都使用相同規格的ENERGICA EGO參賽。編者今次能夠在香港親身接觸市販MotoE戰車,看著披上MotoE拉花的包圍,突然有落場的衝動!

    張煒安試車感受—加速話咁快
    8年前領教過純電動電單車的扭力,當年試駕的車子雖然只有54hp馬力,但扭力達到9kg-m,產生的加速力及起步反應媲美直四600級大包圍,雖然如此,與今次試駕的兩電車相比,所有數字差了一大截。

    以ENERGICA EGO大包圍為例,馬力143hp(107kW),相等於一部750cc左右的大包圍,可是扭力峰值高達20.3kg-m (200 Nm),與超過2,000cc的電單車看齊,卻比起這一代公升級超電多約70%。如此巨大的扭力有幾好玩?簡單來說扭力越大,起步及加速力越勇猛。據廠方公佈,ENERGICA EGO的0-100km只需3秒,簡直痴線,極速可達240km/h,至於NK版EVA都有200km/h極速,理論上在香港用唔著。

    果只看數據,ENERGICA EGO的扭力無懈可擊,實際駕駛又如何?

    好勁....頭、中段的加速力比現今的公升級超電有過之而無不及,加速時上半身被風阻扯得好利害,尾段則受到環境限制而無法體驗。電動摩打甫加速便進入扭力範圍,不用像內燃引擎提升至一定轉速才增加扭力,所以油門近乎沒有延遲感,一篤油便立即向前衝,反應比汽車電單車的油門要更捷,所以早段時間沒有膽量大力質落油門加速;事實上,不論電或高性能油車,統統都採用電子油門,沒有威也,所以更正確的說法是電門,而非油門。

    此外,由於電車採用單速波箱,無波可轉,油門操控與綿羊相同,所以扭著油門不放,馬力一氣呵成釋出,既沒有因為檔位銜接導致馬力流失,也沒有轉檔的頓挫感,即使任何時候減速,都輕易再爆升車速,騎士因此無需善用波段或Keep轉數,20.3kg-m的扭力及超廣闊扭力帶果然非同凡響。

    加速感又如何?

    其實電與油車的差異頗大,首先電車只有摩打排出的VV聲,雖然轉速越高,音頻越尖,但實際駕駛中的風聲比麼打聲大,取代汽油車轉數越高,排氣聲越亢奮的感覺,而全球推動電車的原意,就是要保持環境清靜。再者摩打缺乏類似引擎的諧震,駕駛時仿佛與車子失去聯絡,原因是內燃引擎的排氣聲及震盪成為騎士與車子溝通渠道之一,因此沒有留意車速,駕駛電車比油車更容易超速。究其原因,電車的加速力雖然強勁,可是油門控制比油車更容易,馬力細滑如絲地傳送到尾輪上,感覺就好像剛踏進高鐵車廂,凳子還未座暖,列車已飆升到300km/h一樣。

    因此未駕駛過ENERGICA EGO的讀者,我建議包括老手在內,最好選擇Standard(標準)、Eco(慳油)或Wet(濕地)馬力較低的馬力模式,與此同時開啟防止尾輪打滑的循跡系統及ABS,待熟習260kg重量及寧靜操控感,才好好享受最強的Sport(運動)模式,原因電車的馬力來得又快又直接,用多幾個電子輔助駕駛傍身,既安全又好玩。再者ENERGICA EGO是一部自動波大包圍,沒有離合器,對於棍波車騎士來說難免有點空虛感,也不可以使用離合器控制掉頭車速,因此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如何倚靠油門及煞車控制掉頭速度,否則增加跌車風險,因為掉頭的時候,你會實實在在感覺到她的重量。要是你有綿羊底子,絕對有幫助。

    講開減速,車子重達260kg,但是BREMBO M4煞車卡鉗足夠街道使用;另一項協助騎士減速的功能名為Regenerative Maps,即是「制動力回收」,熟識電動四個轆的讀者一定不會陌生,作用是當騎士縮油減油,讓原本驅動尾輪的摩打變成發電機,為電池充電,夠晒環保。

    而Regenerative Maps「制動力回收」共有四段選項,分別是OFF(關)、LOW(低)、Medium(中)及High(高);當日試車首先切換High(高),縮油後車身立即頓挫起來,俗稱鎖得好勁,車速明顯拖慢,感覺有點像突然拖低一個檔位,所以個人認為不適合跑山,會影響壓車攻彎的暢順度,但應付「長命斜」或落山好有用,等於波車用低檔落斜,大大減輕制動系統負擔,可避免制動過熱。講咗咁耐,「制動力回收」即是棍波車所講的Engine Brake(制動煞車)。

    之後體驗LOW(低)效果,個人認為這個Mode適合玩山,雖然高速煞車縮油的Engine Brake明顯減少,不過仍有效地拖慢車速同時,讓我更流暢地入彎。最後嘗試OFF模式,一如所料,減速沒有Engine Brake,跟綿羊及二衝車一樣,縮油後車子繼續向前衝。對我來說,「制動力回收」好有趣,讓我在短短數小時試駕中,回顧過去20年賽車技術發展史;由我初初鬥2衝車近乎沒有Engine Brake,到轉戰4衝600 Superspot的強勁Engine Brake,再之後普及的防鎖死離合器(Slipper Clutch—舒緩Engine Brake,讓車手更暢順攻彎),到現在的全電子年代。另外,ENERGICA EGO配置ABS防鎖死系統,然而另外還加入名為eABS系統,它是防止急煞減速同時,尾輪又被「制動力回收」產生的Engine Brake鎖得太死,導致輪胎失去咬地力;此時,eABS立即介入,暫停「制動力回收」工作,好讓輪胎恢復咬地,發揮類似防鎖死離合器的功能(Slipper Clutch)。當eABS介入後,儀錶會亮起相關信號。

    ENERGICA EGO的座姿及車身闊度與600或1000大包圍分別不大,座上810mm的座位依然跳芭蕾舞(張煒安身高5呎6吋),可是軑把高度適中,整體來說不極端,有上一代跑車的影子,某程度來是一款舒適型超電。不過論真正舒適性,當然是NK版EVA為佳。

    所有電車,包括二輪及四輪,因為負載電池組件而變得比同類型油車重,當你騎上ENERGICA EGO再踢起側架,然後拉直車身,便會發現比起拉起600及1000更費力,畢竟她們相差超過60kg。

    為應付重量,ENERGICA EGO實行以硬制硬,例如廠方建議使用42磅胎壓,否則胎壓不足,輪胎與路面接觸面積過多,加上避震設定太軟等等,都會影響操控性能,即使直路行駛都會出現跌車傾向,所以當日在山路行駛幾圈後,立即調硬前避震的預載,穩定性才大大改善。事實上,電車對我來說是新事物,需要更多時間摸索各方面的設定技巧。

    老實說,當日聽到260kg的車重都有點詫異,腦海突現浮起80-90年代的1000cc大包圍,就連moto-one的編輯都對我的評價特別感到興趣,試駕後不斷追問是否好鈍好笨重,比第一代R1更重等等。說實話,論輕巧度及靈活度肯定不及新一代600及1000大包圍佳,壓車搬身需要多一點力,之但係又唔覺得好鈍或好笨重,比原先估計更好彎,的確有點意外,所以用第一代R1比較未免太誇張。事實上除了落地推車、窄路掉頭、燈位停車及塞車慢行之外,起步後唔覺重。不過聽車主講,駕駛初期因為未熟習車身重量,難免會有壓力。

    或許你會擔心推車,可是ENERGICA EGO設有後波及前波,最高車速只有2.8km/h,其操控不難,只要按下著車掣2秒,便會切入“PARK ASSISTANT”(泊車輔助),即後波,若再按下著車掣便會切入前波,讓你在限速下向前或向後泊車,大可安座於車子上撐船仔。


    至於騎士最關心的續航能力,由於當日只駕駛不足50km,所以未能詳盡解釋。根據廠方資料顯示,在市區駕駛的續航力200km、市區與高速公路駕駛的續航力160km、高速公路續航力130km。不過據車主講,ENERGICA EGO的實際續航力與廠方公佈的數據接近,他試過從元朗出發去機場,全程高速公路,平均車速約80-90km/h,來回路程約100km,回家只餘20%電量,估計可以行多約40km-50km。事實上,續航力好視乎騎士的駕駛方式,所以駕駛電車必須要經常留意電量,畢竟充電站並非度度都有。

  • 離合器打滑感覺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12-23 14:37:06

    當天我們抵達代理時,新款YZF-R1已停泊在路旁,不過驟眼看,還以為是今年三月才駕駛過的YZF-R3,因為兩部車的外型及配色十分相似,再者新款YZF-R1好細部,車身又短,若非走近仔細研究,要分辦究竟是R1、R6,抑或是R3。就以日本四大牌子的超電來說,個人覺得R1在體積進化方面最進取,做到真正600cc跑車更輕巧的乘座感。

    事實上,新款R1可以說是Facelift版,而上一代R1在2015年推出,分別有採用電子避震的R1M,以及配置傳統機械式油壓避震的標準版,而新款R1同樣有兩個版本,今次遊車河的屬於標準版。廠方之所以推出新款R1,原因之一要把車子提升到歐五環保排放標準,順道改變一下外型,以增加車子的吸引力。

    外型方面,新款R1採用新設計的車頭及包圍,廠方表示新車的風阻更低,有利加速性能。引擎是新車改良重點,盤頂經過大幅修改,進氣歧管、然油噴注噴咀及排氣管等等與舊款截然不同,目的是提升燃燒效能,因此工程師無需增加排氣量,而又能夠維持200匹馬力;此外,廠方表示採用新設計的手指式氣門搖臂(Finger-Follower Rocker Arms),使引擎的高轉表現更佳,能讓R1的尾段加速力與對手匹敵,這點主要針對賽道改良。近年,大部份公升級超電陸續轉用手指式氣門搖臂,目的是加強引擎的高轉性能。

    好多年前,自己使用過舊款R1比賽,包括初代的化油器版本及早期轉用電子燃油噴注的版本,由於她們的加速力及操控性能出眾,所以R1成為了好多車手及街道騎士夢寐以求戰車。不過以今天角度來看,當年的R1毫無疑問又重又大部,可是當時我沒有這個想法,原因是當年的超電都是這個標準,只是現今的超電又輕又細部,才顯得以前的超電像一艘龍舟。

    此外,即使新款R1有200匹馬力,數字遠高於舊款R1,但是新車並沒有因為馬力大增而變得更難操控;相反,新車因為又輕又細部,又有頂級車架及大量先進電子科技,所以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省卻了不少經驗累積的操控動作。回想以前在賽道駕駛舊款R1,不僅要與對手較量,事實上還要跟「巨型」的R1角力,原因是拖波(降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Engine Brake)把車子拖得很慢,甚至使車尾左右搖擺,加速時車頭很容易升起,以及油門反應十分之「牛」 ,所以需要大量體力抑制各種擺動及應付搬身攻彎,油門控制也要求更精準的操控技巧,否則像蠻牛一樣的馬力好容易在出彎時造成Highside。

    及後,自己在2011年幫moto-one在街道試駕2012款YZF-R1,而這代R1正式邁進電子化時代,採用電子油門,還有馬力模式及擁有防打滑的循跡系統,引擎更採用YAMAHA自豪的十字曲軸,配合滑動式離合器,能夠消弭大量拖波(退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減少鎖緊尾輪的牽引力,使減速入彎更暢順,讓騎士輕鬆地衝入彎道,其實跟2衝跑車十分相近。雖然這一代的R1擁有大量電子科技,不過車身體積及重量仍然維持舊派超電的風格—又長又重又大部。

    要數革命性的YZF-R1,非2015年版本莫屬。雖然這代R1面世一段時間,不過自己在19年初才有機會在賽車場試駕,然而那次試駕只是短聚,沒法像比賽般用力地造圈速,純粹感受一下新車的性能。其實只要騎上車子,就可輕易感受新、舊R1的分別,因為新R1不僅在視覺上更細小,推車感覺又輕又順,手臂握軑把與油缸距離感好近,大腿夾油缸的感覺更窄,唯一與舊款R1相似的地方是座姿好高好戰鬥格,雙腳像芭蕾舞,這是歷代R1的共通點。

    一如所料,新一代R1的彎向非常鋒利,能夠讓我輕鬆地「劈」入彎道,我是首次在日本超電上找到這股銳利感,估計跟她的體積及重量有關,而車架及座姿等等的設定都是功不可沒。雖然同級的日本四大超電已經好細部,不過相對R1而言始終有一點點腫脹感。

    馬力方面,R1有200匹馬力,即使當日駕駛的R1沿用原裝排氣管,排氣聲被封鎖,但馬力仍然是蜂擁而至,油門反應遠比舊款線性,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原因是這代R1採用更先進的電子科技,即使大油門加速導致車頭升起,也不用像過去立即縮油,讓頭轆返回跑道上,因為新R1的電子科技在神不知鬼不覺地介入,讓前轆緩緩地重返路面,轉數也不會出現明顯下跌。可是原裝電腦程式並非萬能,若選擇不合適的設定,要是大油門出彎都會出現車頭升升、跌跌的情況。

    另一個不可思議的是在電子科技協助下,即使車身仍然傾則同時提早加油出彎,比以前更輕易地做到長距離車頭升起像職業車手的出彎效果,而又不用擔心炒車,相當神奇,好明顯是電腦程式幫我控制馬力輸出,才做到這種效果,在適當時候減少供油,大減輪胎過度打滑導致意外。事實上,相比舊款R1,新R1能夠讓騎士做少好多動作之餘,連引擎煞車的反應也有得調校,操控起來不用像過去的R1要跟車子搏鬥,像這樣不用造圈速的情況下駕駛,新R1是一部可以讓騎士嘆彎的超電,只是略嫌這代R1的掣動力不足。

    老實說,今次以遊車河性質駕駛新款R1,事關在街道好難全面感受200匹的威力。不過就算在馬路無法讓超電盡展所長,依然吸引好多騎士駕駛,就好像moto-one早前訪問一眾澳門車友所言—自得其樂,而騎士們總會找到享受方法。如前述,今次駕駛的新款R1屬於Facelift版,操控感與早前在珠海駕駛的上一代R1十分接近,例如車身體積跟600cc大包圍分別不大,即使在街道都可以感受到輕巧及靈活的轉向反應。但由於自己身高只有5呎5吋,R1座位較高,而街道駕駛需要經常停車或斜路掉頭,因此要格外小心,不過這情況對玩超電的玩家來說十分常見。

    當天一開始使用最強的賽道馬力模式Mode A,上一次在賽道駕駛都是選用這個模式,Moda A打開油門的加速反應非常敏捷,可讓車子凌厲地轟出彎道,駕駛超電無非就是要這種感覺。不過由於Mode A的低扭馬力輸出比較突然,再者街道的車速及引擎轉數遠低於賽道,因此在山路或低速行駛的油門操控較敏感。其後轉用街道乾地的Mode C,雖說這模式的油門加速反應不及Moda A敏捷,不過在街道上仍然覺得很強勁,但是低轉的油門操控較Moda A容易,因此在餘下遊車河時間繼續使用Moda C。自己覺得新R1的整體油門操控還要較上一代R1順滑。

    據報新R1採用經過改良的避震,而個人認為原裝避震都適合香港街道使用,一點都不硬,嘗試過急煞的下壓反應,十分漸進,感覺它的油路設計極佳,但是前掣動力不算太強。

  • 離合器打滑感覺 在 汽車私房話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12-05 14:44:24

    新頻道成立!歡迎訂閱及加入:
    【游泳私房話】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fGGxRvTJwgZz6Wak2zalw
    【游泳私房話】FB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wimmerprivatetalk
    ---------- ◉ 以下連結可欣賞圖文並茂的原文:https://goo.gl/X5iMJm

    進口與國產的黃金交叉
    汽車銷售的不可逆趨勢

    這幾年很多人可能都發現了一件事,就是許多車廠逐漸以進口模式來取代原本國產的版本!而為了避免前後兩者的價差過大,造成準車主入手前的困擾,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進口車的價錢,似乎越來越親民了。👍

    有人知道嗎?其實今年的汽車銷量已經大致底定了一個趨勢,就是「進口車銷售數量,終將會超過國產車。」至於這個趨勢的結果幾時會到來?除非我們的政府有什麼特別的政策來逆轉這個情形,不然,預估就在明年、也就是2019年,我們會看到這個答案出現。👀

    根據U-Car汽車網站的銷售報導:https://goo.gl/B71vQW
    今年累計至11月底的汽車掛牌總數來說,進口車的數量已經佔今年銷售總數的45.2%之多。或許有朋友會覺得這數字尚未過半、鹿死誰手還不曉得,但我認為這數字一旦超過40%,就如同群蟻潰堤一般,越到後面、進口車數量越是會加速完成其一統市場的大業。

    *詳細數字也可參考「政府資料開放平臺提供的新車領牌數資料」:https://goo.gl/NYKKPh

    如果最近想要買車,真的可以開始好好考慮「進口車」了!🤔

    當然,此時入手國產車,也不是說不行,但如果您考慮這部車要開個十年、八年...可能入手後的隔年,就會突然發現身邊的好友們都開上了進口車,而眼下這部國產車,想換......財務大臣並不允許您這麼敗家的。💢

    過了鹹水就是好?
    日系歐系如何選?

    喜歡看汽車評論的朋友,應該都會發現一個形容,就是「......這部車開起來的感覺,非常像歐洲車」;這是一句褒獎含義的形容,背後代表的含義,就是這部車比較紮實,開起來比較穩重。這句話不只是我說過,我的同業朋友們說過,甚至車廠廣告都會這麼強調。😎

    所以,歐洲車就一定比日系車來得好?這倒是未必。我覺得應該這麼說,如果以同級距的入門小車來說,歐洲車的紮實度會比日系車來得優異,而日系車必須達到一定的價格水準後,才會有比較好一點的行路質感。當然,無論是歐洲車或是日系車,都是「越大、越貴」,開起來會「越爽、越高級」,這是很合邏輯的事情。😆

    另外,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就是依照配備來看,即便都是進口車的版本,歐系車廠在配備選項方面,通常都是比日系品牌大方,比較不容易看到配備陽春的設定出現,尤其是在主被動安全方面的差異更是明顯。所以,很多時候歐系進口車的車型版本常常只有單一規格,廠家不會將車輛的配備過度細分,而讓準車主在選擇時,衍生出很麻煩的購車困擾。😵

    進口歐系最低門檻
    Fabia最獲車主親睞

    就以購車預算來說,最多買家的級距,就是百萬等級以下的車主們;這也是台灣汽車銷售的主力戰場!百萬等級以下的車款很多,就算是進口車,可以選擇的也不少,包括日系、韓系、法系、歐系等等;而其中以歐系來說,Skoda就是近年比較紅火的品牌。

    為什麼Skoda會比較得到車主們的青睞?主要還是這個品牌CP值較高的原因;翻成白話,就是-「比較划算」。💰

    就以硬體來說,它同屬德國VAG集團,所以車上的許多零件不是跟VW共用、就是跟Audi相同;但就產品的定位來說,它並不是被設定在如同上述品牌那麼難以入手的範圍。換言之,我們可以用更少的錢,得到更好的品質。Skoda這個背景已經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了,所以原廠官方一直以來都打著一句口號,就是「聰明的,就懂」!

    另外,以價格來說,Skoda百萬等級以下的車款,其實有好幾輛可選,其中最大的好處,就是「我們可以找到不同尺碼的車型」;因為有時候我們要找一輛特定品牌的進口車,看來看去最後無法下手的原因就是:便宜的太小台、夠大的又超出預算!Skoda從最小台的微型車Citigo、再大一點的掀背Fabia、一直到小型的Rapid、或是中型的Octavia,你都可以用不到100萬的價格,找到想要的車型。其中,這裡面很多款都同步提供了「旅行版本」,在原廠的命名方式來說,也就是「Combi」的車型。

    所以在近年來,大家逐漸選擇傳統Sedan四門房車以外的車型之際,百萬以下、不要太小、夠用省油、CP值高的Fabia,變成Skoda旗下相當熱賣的一款車型。這部車也變成許多「國產車升級進口車」的準車主們,人生的第一部歐洲進口車。

    ACC主動跟車+AEB主動煞停
    Euro-NCAP撞測五顆星評定

    車輛尺碼的大小,一向影響人們對其安全與否的意象。首先在主被動安全的部分,Fabia這輛接近4米的小型掀背車,搭配了許多讓我們感到出乎意料的配備。以往我們認為一部車該有的基本六具輔助氣囊、動態穩定系統之類,Fabia絕對是列為標配,而更多的是:

    1.MSR引擎循跡控制系統:可降低車輪在光滑路面加速時的打滑情形。
    2.ASR加速防滑控制系統:確保平順的加速,或避免在溼滑路面加速時打滑。
    3.胎壓偵測器:胎壓不足時,儀表會跳出警示提醒。
    4.XDS+主動電子限滑差速器:可改善過彎時的循跡性及動態表現。
    5.陡坡起步輔助系統:上坡起步時,維持車輛避免下滑。

    這些配備可以增加駕駛時的穩定度,另外在實用面來說,胎壓偵測器跟陡坡起步輔助系統,更是開車時最最好用的配備之一。此外,這裡還有更驚豔的好料,就是:

    1.ACC主動定速跟車系統:全速域系統,可以定速或是跟車直到停止/再起步(最高時速160km/h),也可以一鍵設定「即時跟車」功能。
    2.前方輔助系統:亦包含了AEB自動煞車功能。
    3.駕駛盲點偵測警示:左右後視鏡上顯示燈號。
    4.後方車流警示:有圖像及車距顯示。

    看完這幾項高級安全配備,相信很多人會跟我一樣,準備開始找價錢、這部車到底賣多少錢啊?原來定價是78.8萬元,不過,如果是今年底之前訂車,就能用「WRC2奪冠優惠價69.9萬元」入手!

    其實,就算是以原定價來說,這個價格搭配這些配備,也很有競爭力跟CP值啊。還有,搭配智慧型裝置互聯系統Smart Link+,除可上網、語音聲控外,也讓多媒體主機功能更上一層樓。

    另外一點就是它的撞測成績(Euro-NCAP),依據2014年歐盟的測試來說:https://goo.gl/qxGXzx
    ,這部小車拿下了五顆星的最高評定標準。其中「成人乘員」及「兒童乘員」的部分,都得到81%高分,我們可以在當時測試的影片中發現,無論前撞或側撞時,Fabia的車艙都可維持很堅強完整性,這也讓許多在意車輛尺碼的車主,後來成為其決定入手的原因。

    雙廖冠軍試駕
    國際引擎大獎

    說到試駕的部分,我還真的沒有少試駕過Fabia這部車,從最早的【行車紀錄趣】,再到之前【全民瘋車Bar】的「雙料冠軍」,我從一般版本的Fabia試到旅行版的Fabia Combi車型,當然近期大家最有印象的一定是我跟廖怡塵模仿Fabia廣告的「跳車門」畫面。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我們之前試駕的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embed/fdktUAj_N-Y
    https://www.youtube.com/embed/FXq5liic4Zc

    其實,這個部分當然比較是屬於趣味的橋段,畢竟上面就提過,Fabia可以在撞測中有效維持車艙的完整性,所以跳一跳車門也不是什麼很了不得的稀奇事。但是,我希望大家如果有機會去試駕時,可以把重點放在「過彎時,前後軸的協調性/循跡性」、「油門的反應」,以及「車室的靜肅性」。

    就以目前的Fabia來說,以前還有1.6自然進氣版、1.2渦輪汽油版,目前只有1.0三缸渦輪增壓的汽油版可選,動力輸出是:110hp/20.4kgm,並且搭配7速的DSG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平均油耗的部分是每公升18.7公里,還搭配有怠速熄火裝置及車輛動能回收系統。

    就動力的數字來看,馬力似乎就只有1.5升自然進氣引擎的表現,不過,開起來的感受是天壤之別,主要原因是渦輪增壓的搭配之下,它讓這部空重1159公斤的小車擁有很好的扭力輸出,相較之下,差不多就是2.0升自然進氣引擎的表現。車子開起來輕不輕快,主要還是看扭力的表現,這在山路行駛之際,更是容易體會其中的優劣。Fabia如其車身尺碼,在駕駛時顯得特別地靈巧。

    值得一提的是,這具小巧的三缸引擎,還得到【2018年國際引擎大賞】「1.0升以下級距的第一名」!除了Fabia用到這具引擎之外,其實包括同集團的VW Golf/Up/Polo/T-Roc、以及Audi A1/A3/Q2等等,都使用到這具小巧先進的引擎單元。

    一般版還是旅行版
    推薦入手的著眼點

    很多人最難抉擇的就是價差五萬元,到底要買便宜一點的標準版,或是貴一點的Combi旅行版?

    就硬體來說,這兩部車的尺碼只相差在後廂空間的大小,而包括車寬、車高、軸距、輪距的部分都是相同的;只有後懸的長度不同,標準版是675mm,Combi則是940mm。
    就後廂來說,標準版的容積是330公升,後座打平可以變成1150公升;而Combi車型的容積是530公升,後座打平可以變成1395公升,其底板有一夾層,可以活動使用。

    我建議如果是有男女朋友或已婚的朋友,不管有沒有小孩,Combi一定是必要首選!因為有伴的朋友,雙人出遊、甚至多人出遊的機會都比較高;所以後廂空間大一點,無論如何都會有更多機會派上用場。另一方面,如果未來有新的家庭小成員增加時,也很有需要在後廂攜帶必要的隨行物品;例如:手推車、毛毯、抱枕、清潔物品、濕紙巾、小玩具、兒童餐具、甚至臨時拆下兒童安全座椅時,也總要有個地方可以先擺放一下。此外,Combi的車長也不過4262mm,在駕駛時,也不會顯得相當龐大,就算是喜歡小車的女主人,也能很容易輕鬆駕馭,不會造成駕駛時的心理壓力。

    另外,Fabia的恆溫空調還有粉塵過濾器,這部分很值得家有幼童的朋友們參考。

    69.9萬限時入手!
    四年不限里程保固

    最後,我們再回到今年底之前訂車,就能用「WRC2奪冠優惠價69.9萬元」入手這件事。這除了年底的促銷價格之外,保固方面也跟原來一樣,是「4年不限里程新車保固」,以及「3年漆面保固及12年車身鏽蝕保固」,還有「2年原廠零、配件品質保固」。

    最近考慮買小型車的朋友們,雖然有很多車款可以選擇,但別忘了Fabia一定得列入口袋名單!這些豐富的安全配備,會讓你在開車時,感覺相當地輕鬆與放心。

    ◉ 訂購 剛剛好水餃:https://shopee.tw/privatetalk

    網站:http://www.autoprivatetalk.com
    FB:https://www.facebook.com/harry.liaokang
    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autoprivatetalk
    主講人/剪輯後製/企劃:廖剛
    註:不會有字幕(我手邊沒有人力)(但你有興趣也可以幫我上字幕)、不要用粗話罵人~

    #促銷優惠 #Fabia試駕 #歐洲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