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離別名句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離別名句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離別名句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離別名句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4月15日 地點:廣東 事件: (今日風平浪靜。) #知史討論 在中國近代史上,林則徐是第一個重要的愛國政治家;在中國近代史文學史上,林則徐也不愧為鴉片戰爭時期愛國文壇中地位重要的愛國詩人之一。 「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其一 出門一笑莫心...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就內地媒體對李嘉誠「撤資」的批評,李嘉誠終於在昨天傍晚作出了正式的回應,詳情我會在明天節目討論,但在此之前,我要跟大家剖釋一下他的聲明中的兩個重點: 首先,若以說理文的角度來看,這篇文章寫得非常準確、非常到位。文章中不會表露出他的怨恨,而是將其怨恨藏在文中並且適當地表露出來。其中只有一點仍是顯露了...

離別名句 在 蓮想 | 風景 | 手寫 | 創作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17:44:35

🍀日將暮,行雲未歸,心著何處?⁣ ⁣ 日將暮⁣ 行雲未歸⁣ 心著何處⁣ 她緩緩翻閱著素箋⁣ 細細撿拾著⁣ 那字⁣ 那詞⁣ 那句⁣ 以及那散落的心緒⁣ 怎知⁣ 倏地一轉身⁣ 竟已淚下如雨⁣ ⁣ ⁣ 🍀前人說,人生若能擁有⁣ ⁣ 一片流連忘返的山水⁣ 一卷百讀不厭的詩書⁣ 一個永生難忘的知己⁣ 可以無憾...

離別名句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23 14:23:15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4月15日 地點:廣東 事件: (今日風平浪靜。) #知史討論 在中國近代史上,林則徐是第一個重要的愛國政治家;在中國近代史文學史上,林則徐也不愧為鴉片戰爭時期愛國文壇中地位重要的愛國詩人之一。 「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其一 出門一笑莫心...

離別名句 在 習字帳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0-08 04:55:14

#卡歐陸合作文 出處/しゅってん/source: 生鮮時書/讀曆書店2021 — 感謝生鮮時書 @newsvegtw 此次的合作邀請, 2020年僅剩最後三個月的現在, 雖然歷經了不少的離別、悲傷及不捨, 仍期許大家都能元氣滿滿地迎接2021年! / 《讀曆書店2021》以女子無畏為主題, 為大家帶...

  • 離別名句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4-15 14:00:00
    有 29 人按讚

    #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時間:1839年4月15日
    地點:廣東
    事件:
    (今日風平浪靜。)

    #知史討論

    在中國近代史上,林則徐是第一個重要的愛國政治家;在中國近代史文學史上,林則徐也不愧為鴉片戰爭時期愛國文壇中地位重要的愛國詩人之一。

    「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其一
    出門一笑莫心哀,浩蕩襟懷到處開。
    時事難從無過立,達官非自有生來。
    風濤回首空三島,塵壤從頭數九垓。
    休信兒童輕薄語,嗤他趙老送燈檯。

    林則徐於1842年5月中旬,由長子汝舟陪同抵達西安。由於『河上積勞,感受時瘟,頓成瘧疾』,他到達西安後就臥床不起,於是就地賃房僑居。隨後,妻子鄭夫人和兩個孩子三子聰彝、四子拱樞,也從南京遷往洛陽,又從洛陽顛簸來到西安。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修養,林則徐病情好轉,就告別妻子和家人,登程赴戌。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六日(1842年8月11日),在他起程西行之時,前往送行的有將軍、院、司、道、府及州縣30餘人,送於郊外。由於長子汝舟有職,沒有前往,因而由聰彝、拱樞陪同西行赴戌。『口占示家人』是說在西安留別家中親人時,隨口呤誦的兩首詩,即不擬草稿。口占,為作詩術語。

    『出門一笑莫心哀,浩蕩襟懷到處開。』詩人告示家人,我離家出門遠行,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敞開胸懷,笑對生活,沒有哀愁,你們也要樂觀曠達,心裡且莫難過悲傷。『時事難從無過立,達官非自有生來』自古以來,時事紛紜,國家民族都得很很難從沒有任何錯誤中成功的,是非成敗都屬正常。『王侯將相甯有種乎』,一切達官貴人也沒有一個是天生的,都是從實踐中磨練出來的。『風濤回首空三島,塵壤從頭數九垓』。『三島』即英倫三島,『九垓』亦指九州,泛指中國。回想起抗英禁煙運動,我蔑視英國侵略者。從此之後,我決心要遍遊神州大地,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休信兒童輕薄語,嗤他趙老送燈檯』。民間有諺語雲:『趙老送燈檯,一去不回來。』詩人勸慰家人不要輕信那些兒童的話語,認為我這一去就回不來了。我會回來的。這裡實際上是暗示那些幸災樂禍人的冷嘲熱諷。

    全詩詼諧風趣,隨口誦來,自然貼切。開頭兩句詩體現了作者的開朗胸懷,樂觀豁達。『風濤回首空三島』,林則徐不怕洋人,不怕戰爭,對英帝國主義輕視有加;同時非常熱愛神州的大好河山,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主義胸襟。詩人『出口成詩』,告慰家人,也是告慰自己,沒有絲毫的羈旅淒涼之情。即使遠走天涯,也沒有愁腸段緒,離別之苦。君子坦蕩蕩,詩人遣詞造句都把握的很有分寸。

    詩人雖然是口占,但絕不等同於順口溜,而是用詩的語言,詩的藝術,表達了親人送別的情和境,很有感染力。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詩人認為自己能力低微,而擔當重任已久,早就感到筋疲力盡了;又加之現在年老體衰,平庸之才,是定然支撐不住了,應該好好休息休息了。這是一種自謙,自我解嘲而已。『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此二句為經典之語。首先他引用了春秋『子產受謗』的典故:鄭國大夫子產改革軍賦,受到誹謗,坦然對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還有胡正華著《西陲話舊》有『苟利國家,豈避禍福。』這兩句是林則徐最為喜愛的名句,並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這時林則徐發覺自己的處境和子產受謗相仿佛,自己的心情也和子產一樣。禁煙抗英於國家,他不顧生死全力以赴,並不計較個人的榮辱禍福而看風轉舵,因此招了禍又何值掛齒?『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這裡林則徐引用了宋代楊朴、蘇軾的故事,來安慰痛傷離別的妻子。宋代楊樸善作詩,宋真宗在召見他時問:『你這次來,有沒有人贈詩了』,楊樸回答:『屋妻倒有一首,她說:』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倡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裡去,這回斷送老頭皮。』宋真宗聽後大笑,見楊朴無意做官,即放他還山。其次,東坡赴詔獄,見《東坡志林》,妻子相送皆哭,東坡幽默的對夫人說:『你不能像楊處士的妻子那樣送我一首詩嗎?』於是,蘇夫人面對丈夫這種臨危鎮靜、意趣風生的態度,不禁淚中露笑,坦然告別。『山妻』,是古代隱士對妻子的尊稱。男的為山人,女的則為山妻。這裡體現了詩人幽默風趣的樂觀主義,同老妻談起楊朴和蘇軾的故事,說你不妨吟誦一下『這回斷送老頭皮』的那首詩來為我送行,那多好啊,豈不快哉!

    兩首『口占示家人』詩,體現了林則徐因為堅持了民族大義而心安理得的精神,體現了他為國家民族利益不避個人禍患,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清人對於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這樣評價的:『跡其生平,無愧斯語。』(見郭則雲《十朝詩乘》卷15)。林則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一代偉人林則徐,臨行之際,談笑風生,烘雲托月,詩情意趣,躍然紙上,響譽古今。雖為口占如行雲流水,自然通達,非一般人可為也。我們拜讀林則徐的詩詞,處處可見其睿智和風趣。開口即為詩,典故隱藏其中,如同狗不理包子一樣令人喜愛,毫無生澀作秀之感。林則徐詩的藝術感染力,每每來自他的風趣和豐厚的文學功底,以及旁徵博引得知識淵藪。」

    (知史討論中的文章來源:
    路闊:《林則徐流放詩詞賞析》,《明清海防研究》第一輯,網址: http://www.ypzz.cn/f/news-xs?p=8ec18e35918845798b31412fc6ca90bc-c0927d419d9844c5b32924b4856f9887)

    #知史 #長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林則徐 #禁煙 #禁毒 #日誌 #知史討論

  • 離別名句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29 21:51:22
    有 110 人按讚

    ※詩.聲.字 x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蕭淳介〈在缺憾中相信圓滿──我讀陳依文詩〉
      
    讀陳依文詩,往往能獲得一種療癒感。儘管也會看見詩人對人性陰暗面的洞察:「人們傾向╱對渴望又得不到的事物╱愛並憎恨著」(〈不快之事〉),或者「如何大步疾走、引吭高歌╱唱著唱著,語聲裡╱忽然就有了哭音」(〈聽雨聲〉)這類哀愁的詩句,但在我看來,從《像蛹忍住蝶》到《甜星星》,她的詩作整體流露著一份清醒的浪漫、了悟的執著,時而唱著少女的歌,淚流滿面;時而如老僧入定,不悲不喜。似如羅智成在〈像蛹忍住蝶 序〉所說:「一種持續的張力,具現於文學院的人文深蘊與理工科的分明剔透之間,理性與感性的兼顧、少年與老成的替換、現實感與理想性的擺盪、參與與疏離的反覆、奉獻與逃避的躊躇……」而歷經種種矛盾衝突,最終指向某種對圓滿結果的樂觀;便是這份樂觀,撫慰了讀者,為我們帶來療癒感。
      
    然而,這並非表示詩人是無知幼童般,一派天真地相信「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童話式結尾;相反的,詩人清楚地認知世界絕非完美:「這無驚喜,談不上友善也不過份悲慘的世界:╱雨下過,也放晴過,╱有些春天格外寒冷而╱有些冬日格外暖」(〈鞋印〉),實有著不可避免的陰晴圓缺、離合悲歡,也有反常的意外與溫暖,更必須面對「那迎面而來╱生命巨大的蒼涼與喜悅╱嘲諷與尊嚴」(〈寶藏巖〉),但無論是否能理解它們,仍然堅決地迎向前方的未知與不確定:「命運以背示我,沉默不語╱我遂將全臉全身向著它」(〈旨意〉)。
      
    詩人坦然地向著命運,對於那些人生中必將遭逢的殘缺與遺憾,已做好了全然接受的準備:
      
      
      陳依文〈雪花的祕密〉
      
      花如百日紅則不美
      雨無千日旱則不甘
      山不高,雲不歸
      月若不曉圓缺
      潮汐便不知據何心跳
      
      夜不沉,滿空的星星不閃
      水不頓挫,瀑布的髮長不梳
      海岸線不破碎
      遠歸的帆船望不見千堆雪
      
      酒不醉,不能盡興
      路不遠,不能景長
      候鳥若不見他鄉信美
      如何念故土嚴酷芬芳?
      問聚首,莫過離人
      春臨時,平安的秘密
      只有溶化的雪花知道
      
      不憂失,方不懼得
      安於亡,始樂於生
      情到深處
      先覺得是寂寞
      後來,便再也不覺得了
      
      
    此詩對於人、事、物必然面臨的結局──離散、消逝、死亡,以及過程中無可避免的頓挫、曲折、殘缺,辯證式地詮釋它們的存在意義:花開若無盡期,則我們不會珍視它有限的美;若無久旱的艱困,人們便無以察覺甘霖的珍貴;山高方能邀雲,月有圓缺變化潮汐才有所依據……。自然如此,人事亦然:關於別離,候鳥與離人最有所感,因為他們曾經遠走他方;當春天來時,積雪處是否安全,只有溶化中的雪本身知道,如同唯有痛過傷過的人,才會明瞭面臨新的人、新的情境,自己將為周遭帶來什麼。
      
    世間的缺損實則都有其意義,如陰陽、光暗,看似二元對立,卻實為一體之兩面。認知此理之後,方能超越永恆與瞬刻、陰與晴、圓與缺:不害怕失去,才能勇敢地去接受,因為必將失去;面對死亡,才能好好地面對生活,因為終會死亡。也因此,「情到深處」時意識到最後不免分離,「先覺得是寂寞」,但接受了結局,才更能把握過程中的每一瞬,於是「後來,便再也不覺得了」。
      
    如方瑜〈靈心遙接天河水──陳依文詩集《海生月》序〉中所說,陳依文對情感的態度是:「在相遇之際,身心無悔、沒頂投入;在不得不離散之後,痛徹入骨,終能有悟。」對缺損與遺憾的寬容、坦然,應當就是詩人最終所「悟」的一部分。類似的想法也出現在其他詩篇中,例如〈從不〉:「我從未覺得╱月損為缺,落花可惜╱瑕疵的整體曾有不足╱有哪樁錯過值得遺憾」以及〈寶藏〉:「那年,同永恆談判後,我們放棄開採權╱允許了遺憾與美」。
      
    由此再進一層,便不僅是接受,甚且能愛之、感謝之,一切的困頓考驗、路轉峰迴,行差踏錯、銘心之苦,都像滾滾源泉在山中曲折,但只要經過這段顛簸,出了山,便能沖積出沃腴的平原,迎向風光明媚:
      
      
      陳依文〈橘皮Latte〉
      
      我愛這重重的考驗
      峰迴與路轉
      失足原是飛揚,痛苦為了原諒
      泉源出山,沖積的平原氣候燦爛
      
      我愛這失敗與成功
      幸福與不幸
      如橘皮的芳香復苦澀
      生活的味覺層次豐富
      
      感謝加,感謝減,感謝乘除
      感謝一切幼稚與成熟
      輕佻與厚重
      它們像錨的兩端使我平衡
      
      我愛這生命的跳動
      片刻的美好
      雨變成陽光,火變成玫瑰
      有無、愛憎、黑白
      我的斷裂與連續,合而為一
      
      
    無論成與敗、幸或者不幸,都能為人生這杯橘皮Latte增添更多味覺層次,因此感謝一切人事物加減乘除的互動,感謝那些矛盾與極端不斷地衝突,使我們為了保持平衡,繼續追尋、繼續成長。
      
    詩末,「生命的跳動╱片刻的美好」實為整體與局部的關係,是後者組成了前者;而每一個看似不相干、斷裂的片刻,因為都由同一主體「我」去經歷,便「合而為一」成了生命中的連續——從陰到晴,由毀滅到生長,彼此間未必有因果關係,但交錯在同一張網上,相互聯繫,如「日月星辰╱在萬有的引力中靜靜旋轉」(〈有所歸〉),「如鳳冠上的珠玉,遍插嵌構╱豐燦了我的一生」(〈鑲嵌鳳冠〉)。
      
    詩人以一個較高遠、寬廣的視野去看待人生、理解自我與世界的關聯,對於人與人之間,亦復如是:
      
      
      陳依文〈浮萍〉
      
      是的,而我終於瞭解
      此生緣份,若何流蕩
      朝暮東西
      仍共於連天的水面
      
      
    個體若浮萍,飄蕩於人世,各逐緣份的水流,或許終致時空遠隔,不能相伴。然而詩人堅定地說「是的」,即便如此,我們仍在同一片水面,並非真正地孤獨:「我篤信╱這些常存我心的人必能╱喜樂平安╱因為當光╱降注此間的時候,也必然╱流貫於住在我心中的人們身上」(〈降臨〉),因為內心有光,有深深的祝福,所以對於無常聚散,也能淡然處之。
      
    生命的離別、斷裂、缺憾是必然,愛、美好、完滿卻不是。但詩人似乎總用闡述事實的口吻告訴我們:路的前方會是好的、有希望、圓滿的。這絕非既定的事實,而是作為一個人,主動的選擇:「我想╱我們畢竟╱還能夠頒予自己╱一份不由上天配給的殊榮╱運用身而為人的所有才能╱掙取一種╱最最奢侈的主權╱學會╱沒有算計的去生活╱不談條件的去愛」(〈特權〉),詩人彰顯了身而為人的主體性,選擇了相信,即使命運和世界告訴她並非如此,她仍然相信著。
      
      
      陳依文〈給我預備啟程的朋友們〉
      
      我想請你
      堅強地忍住脆弱
      像蛹忍住蝶,楓葉忍住秋天
      新濺下的
      一枚水滴忍住破散
      
      我想請你
      平衡內在的美麗
      如雪花的結構、流蘇的四瓣
      泛黃紙卷上
      夜靜春山空的一首五絕
      
      我想請你
      寬容一株水仙的秘密
      原宥一條月江的曲折
      直視陰雨直落的灰霾天空
      如同傾聽一句赤裸的禱詞
      像海洋
      擁抱一場暴風雨的告解
      
      然後,或許你願意
      走上沒落的邊城
      繁華的都心
      看看生,看看死
      看看一切熱鬧與無常
      尊嚴與肅殺
      生命有時
      靜美如詩,荒涼如蔓
      激越如鷹翱翔
      寂寞如碑蒙塵
      
      至若時移、境遷,容顏更改
      旅途得很久了
      我們回到出發時的房間
      原點與終點繞成完美的環
      我將認出你標定後的眼神
      洗鍊貞定
      如不鏽的鋼珠
      圓整地,於暗室中
      反射出簡淨的光芒
      
      
    前引詩〈橘皮Latte〉像是在人生的最後,作一總體的回顧;此詩則是立於起點,邁出啟程的那一步以前,已經預知了往後的曲折。
      
    脆弱是生命旅途中可預期的必然,如蛹之於蝶、秋天之於楓葉、破散之於濺下的水滴。但詩人希望我們「忍住」,或即是撐住、堅忍地度過痛苦的歷程,同時不要失去內在的平衡、最初的美好;了解美麗或另有隱情,光明總是得來不易;去擁抱那些陰暗,成為海洋般寬廣;生命有各種各樣的面貌,起伏無常,悲欣交錯,或飛揚,或沈滯。當我們經歷過這些,詩人相信我們最終會「回到出發時的房間」,亦即不忘初心、回歸自身的原點,彼時生命將如「不鏽的鋼珠」,即使一室皆暗,仍圓整地「反射出簡淨的光芒」,圓潤完滿。
      
    晚唐李商隱有名句:「荷葉生時春恨生」(〈暮秋獨遊曲江〉),以及「此情豈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錦瑟〉),在起點,或事件發生的當下,便預見未來哀傷絕望的結局。陳依文彷彿是李商隱的反面,在最初的時刻,即使也知道不可避免的殘缺、遺憾都將存在,卻依然篤信最終的圓滿:「我們的愛,將重生╱為大爆炸後的藍色星體╱像漂浮在宇宙中的水晶球╱從哪一面看,都是圓滿。」(〈球型〉)、「一切角度默默地旋轉╱最終只由得一份均勻的美麗」(〈沙灘〉)、「歷經世故的我們╱依舊寒暄,微笑╱諒解這不語的人世仍是沉默的明亮」(〈遠道〉)。
      
    接受世間的不完美,容納一切好壞聚散,意識到生命的貌似斷裂實則連續,發揮自我主體擁有的選擇能力,詩人走在「這條狂雪過,新綠過╱豔陽過、朝夕過╱曾靈犀相對,黯然獨行╱烟花爛漫寂寞向晚的路上」(〈情歌〉), 終究還是不改初衷,深深深深地相信:「有一天,種子會結╱土地會明亮╱掌心的紋路要搭連起來╱沿命運線起跑的未來會落實,╱然後飛翔」(〈願意〉)。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陳依文 創作
    #蕭淳介 選篇、賞析
    #陳宛詩 手寫(〈#橘皮Latte〉、〈#給我預備啟程的朋友們〉節錄),Instagram:wanshihchen
    #莎拉 手寫(〈#雪花的祕密〉節錄),粉專 莎拉手寫,Instagram:sara_sara0316
      
    ※聆聽 #借來的光(Instagram:the_borrowed_light)朗讀〈雪花的祕密〉,請至:https://youtu.be/3ugUkeVmKZk
      
    ※幾首詩作,分享收錄於《#海生月:陳依文詩集》,《#像蛹忍住蝶:陳依文詩集》(心靈工坊文化)
      
    ※陳依文
    嘉義人,台大電機轉中文系畢業,台文所碩士。曾任教東吳大學中文系,現返居嘉義市,於寫作之餘從事閱寫教學。著有詩集《像蛹忍住蝶》、《海生月》、《甜星星》、《萌》、散文集《浮沉展眉》(均由心靈工坊出版)。
      
    ※莎拉
    粉專自述云「一支筆、一片紙、一段小時光,就是我的天地。」手寫可見粉專「莎拉手寫」,IG「莎拉手寫帳」及「詩.聲.字」等。
      
    ※陳宛詩
    自云寫字癡。手寫可見於個人的動態、IG、臉書社團「鋼筆旅鼠本部連」、粉專「詩.聲.字」等。

  • 離別名句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29 21:00:02
    有 180 人按讚

    【在缺憾中相信圓滿】
    ──我讀陳依文詩
      
    ◎ @詩聲字 小編淳介賞析
      
    讀陳依文詩,往往能獲得一種療癒感。儘管也會看見詩人對人性陰暗面的洞察:「人們傾向╱對渴望又得不到的事物╱愛並憎恨著」(〈不快之事〉),或者「如何大步疾走、引吭高歌╱唱著唱著,語聲裡╱忽然就有了哭音」(〈聽雨聲〉)這類哀愁的詩句,但在我看來,從《像蛹忍住蝶》到《甜星星》,她的詩作整體流露著一份清醒的浪漫、了悟的執著,時而唱著少女的歌,淚流滿面;時而如老僧入定,不悲不喜。似如羅智成在〈像蛹忍住蝶 序〉所說:「一種持續的張力,具現於文學院的人文深蘊與理工科的分明剔透之間,理性與感性的兼顧、少年與老成的替換、現實感與理想性的擺盪、參與與疏離的反覆、奉獻與逃避的躊躇……」而歷經種種矛盾衝突,最終指向某種對圓滿結果的樂觀;便是這份樂觀,撫慰了讀者,為我們帶來療癒感。
      
    然而,這並非表示詩人是無知幼童般,一派天真地相信「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童話式結尾;相反的,詩人清楚地認知世界絕非完美:「這無驚喜,談不上友善也不過份悲慘的世界:╱雨下過,也放晴過,╱有些春天格外寒冷而╱有些冬日格外暖」(〈鞋印〉),實有著不可避免的陰晴圓缺、離合悲歡,也有反常的意外與溫暖,更必須面對「那迎面而來╱生命巨大的蒼涼與喜悅╱嘲諷與尊嚴」(〈寶藏巖〉),但無論是否能理解它們,仍然堅決地迎向前方的未知與不確定:「命運以背示我,沉默不語╱我遂將全臉全身向著它」(〈旨意〉)。
      
    詩人坦然地向著命運,對於那些人生中必將遭逢的殘缺與遺憾,已做好了全然接受的準備:
      
      
    雪花的祕密 ◎#陳依文
      
    花如百日紅則不美
    雨無千日旱則不甘
    山不高,雲不歸
    月若不曉圓缺
    潮汐便不知據何心跳
      
    夜不沉,滿空的星星不閃
    水不頓挫,瀑布的髮長不梳
    海岸線不破碎
    遠歸的帆船望不見千堆雪
      
    酒不醉,不能盡興
    路不遠,不能景長
    候鳥若不見他鄉信美
    如何念故土嚴酷芬芳?
    問聚首,莫過離人
    春臨時,平安的秘密
    只有溶化的雪花知道
      
    不憂失,方不懼得
    安於亡,始樂於生
    情到深處
    先覺得是寂寞
    後來,便再也不覺得了
      
      
    此詩對於人、事、物必然面臨的結局——離散、消逝、死亡,以及過程中無可避免的頓挫、曲折、殘缺,辯證式地詮釋它們的存在意義:花開若無盡期,則我們不會珍視它有限的美;若無久旱的艱困,人們便無以察覺甘霖的珍貴;山高方能邀雲,月有圓缺變化潮汐才有所依據……。自然如此,人事亦然:關於別離,候鳥與離人最有所感,因為他們曾經遠走他方;當春天來時,積雪處是否安全,只有溶化中的雪本身知道,如同唯有痛過傷過的人,才會明瞭面臨新的人、新的情境,自己將為周遭帶來什麼。
      
    世間的缺損實則都有其意義,如陰陽、光暗,看似二元對立,卻實為一體之兩面。認知此理之後,方能超越永恆與瞬刻、陰與晴、圓與缺:不害怕失去,才能勇敢地去接受,因為必將失去;面對死亡,才能好好地面對生活,因為終會死亡。也因此,「情到深處」時意識到最後不免分離,「先覺得是寂寞」,但接受了結局,才更能把握過程中的每一瞬,於是「後來,便再也不覺得了」。
      
    如方瑜〈靈心遙接天河水——陳依文詩集《海生月》序〉中所說,陳依文對情感的態度是:「在相遇之際,身心無悔、沒頂投入;在不得不離散之後,痛徹入骨,終能有悟。」對缺損與遺憾的寬容、坦然,應當就是詩人最終所「悟」的一部分。類似的想法也出現在其他詩篇中,例如〈從不〉:「我從未覺得╱月損為缺,落花可惜╱瑕疵的整體曾有不足╱有哪樁錯過值得遺憾」以及〈寶藏〉:「那年,同永恆談判後,我們放棄開採權╱允許了遺憾與美」
      
    由此再進一層,便不僅是接受,甚且能愛之、感謝之,一切的困頓考驗、路轉峰迴,行差踏錯、銘心之苦,都像滾滾源泉在山中曲折,但只要經過這段顛簸,出了山,便能沖積出沃腴的平原,迎向風光明媚:
      
      
    橘皮Latte ◎#陳依文
      
    我愛這重重的考驗
    峰迴與路轉
    失足原是飛揚,痛苦為了原諒
    泉源出山,沖積的平原氣候燦爛
      
    我愛這失敗與成功
    幸福與不幸
    如橘皮的芳香復苦澀
    生活的味覺層次豐富
      
    感謝加,感謝減,感謝乘除
    感謝一切幼稚與成熟
    輕佻與厚重
    它們像錨的兩端使我平衡
      
    我愛這生命的跳動
    片刻的美好
    雨變成陽光,火變成玫瑰
    有無、愛憎、黑白
    我的斷裂與連續,合而為一
      
      
    無論成與敗、幸或者不幸,都能為人生這杯橘皮Latte增添更多味覺層次,因此感謝一切人事物加減乘除的互動,感謝那些矛盾與極端不斷地衝突,使我們為了保持平衡,繼續追尋、繼續成長。
      
    詩末,「生命的跳動╱片刻的美好」實為整體與局部的關係,是後者組成了前者;而每一個看似不相干、斷裂的片刻,因為都由同一主體「我」去經歷,便「合而為一」成了生命中的連續——從陰到晴,由毀滅到生長,彼此間未必有因果關係,但交錯在同一張網上,相互聯繫,如「日月星辰╱在萬有的引力中靜靜旋轉」(〈有所歸〉),「如鳳冠上的珠玉,遍插嵌構╱豐燦了我的一生」(〈鑲嵌鳳冠〉)。
      
    詩人以一個較高遠、寬廣的視野去看待人生、理解自我與世界的關聯,對於人與人之間,亦復如是:
      
      
    浮萍 ◎#陳依文
      
    是的,而我終於瞭解
    此生緣份,若何流蕩
    朝暮東西
    仍共於連天的水面
      
      
    個體若浮萍,飄蕩於人世,各逐緣份的水流,或許終致時空遠隔,不能相伴。然而詩人堅定地說「是的」,即便如此,我們仍在同一片水面,並非真正地孤獨:「我篤信╱這些常存我心的人必能╱喜樂平安╱因為當光╱降注此間的時候,也必然╱流貫於住在我心中的人們身上」(〈降臨〉),因為內心有光,有深深的祝福,所以對於無常聚散,也能淡然處之。
      
    生命的離別、斷裂、缺憾是必然,愛、美好、完滿卻不是。但詩人似乎總用闡述事實的口吻告訴我們:路的前方會是好的、有希望、圓滿的。這絕非既定的事實,而是作為一個人,主動的選擇:「我想╱我們畢竟╱還能夠頒予自己╱一份不由上天配給的殊榮╱運用身而為人的所有才能╱掙取一種╱最最奢侈的主權╱學會╱沒有算計的去生活╱不談條件的去愛」(〈特權〉),詩人彰顯了身而為人的主體性,選擇了相信,即使命運和世界告訴她並非如此,她仍然相信著。
      
      
    給我預備啟程的朋友們 ◎#陳依文
      
    我想請你
    堅強地忍住脆弱
    像蛹忍住蝶,楓葉忍住秋天
    新濺下的
    一枚水滴忍住破散
      
    我想請你
    平衡內在的美麗
    如雪花的結構、流蘇的四瓣
    泛黃紙卷上
    夜靜春山空的一首五絕
      
    我想請你
    寬容一株水仙的秘密
    原宥一條月江的曲折
    直視陰雨直落的灰霾天空
    如同傾聽一句赤裸的禱詞
    像海洋
    擁抱一場暴風雨的告解
      
    然後,或許你願意
    走上沒落的邊城
    繁華的都心
    看看生,看看死
    看看一切熱鬧與無常
    尊嚴與肅殺
    生命有時
    靜美如詩,荒涼如蔓
    激越如鷹翱翔
    寂寞如碑蒙塵
      
    至若時移、境遷,容顏更改
    旅途得很久了
    我們回到出發時的房間
    原點與終點繞成完美的環
    我將認出你標定後的眼神
    洗鍊貞定
    如不鏽的鋼珠
    圓整地,於暗室中
    反射出簡淨的光芒
      
      
    前引詩〈橘皮Latte〉像是在人生的最後,作一總體的回顧;此詩則是立於起點,邁出啟程的那一步以前,已經預知了往後的曲折。
      
    脆弱是生命旅途中可預期的必然,如蛹之於蝶、秋天之於楓葉、破散之於濺下的水滴。但詩人希望我們「忍住」,或即是撐住、堅忍地度過痛苦的歷程,同時不要失去內在的平衡、最初的美好;了解美麗或另有隱情,光明總是得來不易;去擁抱那些陰暗,成為海洋般寬廣;生命有各種各樣的面貌,起伏無常,悲欣交錯,或飛揚,或沈滯。當我們經歷過這些,詩人相信我們最終會「回到出發時的房間」,亦即不忘初心、回歸自身的原點,彼時生命將如「不鏽的鋼珠」,即使一室皆暗,仍圓整地「反射出簡淨的光芒」,圓潤完滿。
      
    晚唐李商隱有名句:「荷葉生時春恨生」(〈暮秋獨遊曲江〉),以及「此情豈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錦瑟〉),在起點,或事件發生的當下,便預見未來哀傷絕望的結局。陳依文彷彿是李商隱的反面,在最初的時刻,即使也知道不可避免的殘缺、遺憾都將存在,卻依然篤信最終的圓滿:「我們的愛,將重生╱為大爆炸後的藍色星體╱像漂浮在宇宙中的水晶球╱從哪一面看,都是圓滿。」(〈球型〉)、「一切角度默默地旋轉╱最終只由得一份均勻的美麗」(〈沙灘〉)、「歷經世故的我們╱依舊寒暄,微笑╱諒解這不語的人世仍是沉默的明亮」(〈遠道〉)。
      
    接受世間的不完美,容納一切好壞聚散,意識到生命的貌似斷裂實則連續,發揮自我主體擁有的選擇能力,詩人走在「這條狂雪過,新綠過╱豔陽過、朝夕過╱曾靈犀相對,黯然獨行╱烟花爛漫寂寞向晚的路上」(〈情歌〉), 終究還是不改初衷,深深深深地相信:「有一天,種子會結╱土地會明亮╱掌心的紋路要搭連起來╱沿命運線起跑的未來會落實,╱然後飛翔」(〈願意〉)。
      

     
    ◎作者簡介
      
    陳依文,嘉義人,台大電機轉中文系畢業,台文所碩士。曾任教東吳大學中文系,現返居嘉義市,於寫作之餘從事閱寫教學。著有詩集《像蛹忍住蝶》、《海生月》、《甜星星》、《萌》、散文集《浮沉展眉》(均由心靈工坊出版)。
     

      
    ◎手寫者簡介
      
    陳宛詩
      
    自云寫字癡。手寫可見於個人的動態、IG、臉書社團「鋼筆旅鼠本部連」、粉專「詩.聲.字」等。IG:wanshihchen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28.html

    #每天爲你讀一首詩 #每天為你讀一位詩人
    #詩聲字 #療癒 #接受

  • 離別名句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5-09-30 15:59:39

    就內地媒體對李嘉誠「撤資」的批評,李嘉誠終於在昨天傍晚作出了正式的回應,詳情我會在明天節目討論,但在此之前,我要跟大家剖釋一下他的聲明中的兩個重點:

    首先,若以說理文的角度來看,這篇文章寫得非常準確、非常到位。文章中不會表露出他的怨恨,而是將其怨恨藏在文中並且適當地表露出來。其中只有一點仍是顯露了李嘉誠的自負,就是他指自己刻意不在習近平訪美期間作出反駁,因為怕影響習近平訪美的成果。大家想想,習近平訪美是國際一等一的大事,他認為自己的反駁會影響習近平訪美,是何等自負的想法!可想而知他將自己的地位放得有多高!他是在提醒習近平,他是一個國際知名的人士,如何他作出反撲,對習近平是會有影響。這一點是藏不起來的。

    這篇文章就有如樂毅離開燕國時寫下的千古名句一樣,所謂「君子交絶,不出惡聲」,其實是一封絶交書。文章至此,可謂恩斷義絶。

    文中引用蘇軾的《定風波》一句「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本是四川人,被貶到了嶺南,他卻說令安樂的地方就是他的家鄉。
    也就是說,有人問李嘉誠他愛不愛國,一般的答案當然是愛國,自認對家鄉的有永割不斷的情懷,但李嘉誠沒有這樣說,他只說「此心安處是吾鄉。」即是哪裏不會迫害人,哪裏有自由人權的地方,就是他的家鄉,而現在內地所寫的全是文革式批鬥的文章,那就不是他的家鄉。

    這篇文章是如此的重要,但大部份傳媒的分析都止於此,卻幾乎沒有提到他另外引用白居易的幾句:「揮手辭親故,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意思是人沒有家鄉,心安的地方就是歸處,但還要看之前一句,才能知道真正的意思。前一句是「揚鞭簇車馬」,也就是說,是你揚鞭驅趕車馬向前行,我才揮手向你告別。再加上蘇軾那首兩句,其實亦是轉引白居易《種桃杏》的「無論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以上所有的句子,都是離別的意思。

    胡適曾說,有民主自由的地方就是他的故鄉,而李嘉誠則說,有自由、有法制、不會迫害人的地方,就是他的故鄉,意思非常清楚,只是寫得非常客氣而已。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