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查克的電影中,有非常多具概念的視覺呈現,類似我們以前說過的,水概念著什麼,火概念著什麼,樹概念著什麼等等,在查克的這三部曲,有龐大的資訊藏在鏡頭中,標誌性的符號是太陽,另一個說法是極為強烈的光線,指向性也是視覺概念的一環,奔向飛向,往上跳或往下跳都是一種具有概念的呈現,是昇華還是自願落入凡間...
-
在查克的電影中,有非常多具概念的視覺呈現,類似我們以前說過的,水概念著什麼,火概念著什麼,樹概念著什麼等等,在查克的這三部曲,有龐大的資訊藏在鏡頭中,標誌性的符號是太陽,另一個說法是極為強烈的光線,指向性也是視覺概念的一環,奔向飛向,往上跳或往下跳都是一種具有概念的呈現,是昇華還是自願落入凡間,奔向渾沌還是遠離秩序等等,在我的眼中,有非常多重複概念的鏡頭,但都用極為不同的視覺呈現.
以閃電俠作為舉例,三個概念一樣的鏡頭,是他英雄救美的一段,最終大戰的逆轉時間與復活超人的"創造亞當",這三個截然不同的事件,為什麼概念上是一樣的?
首先是指向性的標誌,我們看見了閃電俠在最終決戰中,奔向了一片三位一體所引發的混沌,在奔跑的過程中創造的有序,類似"天能"的回溯,奔向混沌,換一個角度去看,在復活超人的段落,鋼骨預示中的超人黑化,正義聯盟被殲滅,這是一種混沌與無序,而復活超人正是這一切的開始,將時間轉到閃電俠英雄救美的段落,他奔向另一個角色,場景是混沌即將帶走生命的,一樣是混沌的概念.
而突破的標誌,在英雄救美的段落,他突破了一層玻璃,玻璃對於正常人而言其實是不會輕易破壞的日常用品,場景中的商店則用玻璃去區隔權力權狀,閃電俠為了救人而突破了凡人所制定的規則,他輕輕指頭一碰玻璃便如液體般被戳破,液體也是一個資訊,概念上是時間,這也呼應了他另外的兩個段落,他突破了時間,奔向混沌創造有序,當然這個部分我們其實也可以日常化來解讀,玻璃象徵每個人的社交界線,車禍象徵欺壓事件,為一個挺身而出必須要突破社交界線,而原本陌生人之間的無序在挺身而出後漸漸變成有序,這是另外一個比較日常化的解讀.
而超人復活的段落,這段的突破其實也就是預示了結局大戰的逆轉,鏡頭上都有明顯的表示,物件回溯或時光倒轉,也就是突破時間的限制,就不需要多說.
然後我們要說到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奔向混沌創造有序,這其實就是第七章後記:再為人父的概念,其實奔向混沌是每個人都正在發生的事情,但是查克將這件事情視覺化,未來就是混沌,我們都是閃電俠,必須突破以往的認知,去創造自己的未來與過去,這段我真的非常非常感動,世界上可不會再有這樣的導演能夠將這麼深的概念具象化.
再奔向混沌的過程同時創造有序,閃電俠的台詞說道:你的孩子也是超級英雄了,菁英中的菁英.我們把這些事情解讀成整個正義聯盟中閃電俠的成長具像,再母盒爆炸後,閃電俠並沒有跟團隊再一起,而是在非常外圍的地方續力充電,這象徵了這個角色其實已經在人生上停滯不前很久了,也就是他父親所說的:他正在浪費生命,他奔向混沌是為了趕上其他的隊友,所以才會再奔跑的過程說了那一段感人肺腑的台詞,因為他真的趕上了他的隊友,他是超越時間的存在.
這段奔跑的最後一句台詞是:it's all right now.跟第七章的台詞有所呼應,傷痛不會再過去修復,只會在未來與現在,現在指的正是閃電俠逆轉的現在,而在英文旁白的未來用的不是future,而是用了not yet,概念上指的是未來是確定的,只是還沒發生,也就呼應了閃電俠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定義自己的過去一般,這是一段文字冒險遊戲,簡單的說法就能改變整個角色的深度與概念.
然後~是的!就一個屬於半個主角的角色我有這麼多的話要說,可見我對這個角色多有愛,我非常喜歡查克的慢動作,這是一種極為特殊的觀影體驗,沒有其他人能夠做到,而在閃電俠中的鏡頭,慢動作中的慢動作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體驗,在閃電俠發動能力時,周遭的人事物都會進入慢動作,這是第一層的感受,感受到角色的力量,而在更深一層的慢動作,是角色的情感層面,往往鏡頭會注重在特寫,不管是步伐,指尖或是眼神,在幾乎每一場戲閃電俠都用了這種雙層的鏡頭效果疊加,讓人看了總覺得意猶未盡,感受非常強烈.
當然這種雙重慢動作的鏡頭在超人或神力女超人也有使用,只是感受上沒有閃電俠那樣的強烈,但意思是一樣的,第一層是力量,第二層是情感特寫.
查克深深明白,閃電俠在劇本上的受限,所以選擇在視覺上給他更大的空間,真的沒有辦法否認,這是一部非常令人滿意的作品.
下篇換誰了呢?
#電影 #議題 #探討
#劇本 #角色 #分工
#漫威宇宙 #DC宇宙
#MCU #DCEU
#電影 #藝術 #導演 #演員
#查克史奈德
#查克三部曲
#查克史奈德正義聯盟
#ZackSnydersJusticeLeague
#SnyderCut
#鋼鐵英雄 #正義曙光 #正義聯盟
#這不是影評也不是心得
#讓電影引領你
雙重人生結局意思 在 作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基督徒面對上帝,一方面炫耀積德來懇求賞賜,一方面懺悔去請求赦免,每次祈禱都是一場維權演說,爭取上帝加持權力於我。
但耶穌說:「我來不是來救義人,而是來救罪人。」這裡的罪是甚麼意思?
罪是自以為配得上非份的權力,例如殺人者自以為有權奪人生命。世道崩壞全因權力競逐,人們渴望上帝會有公正判決,哪知你一旦參與競逐便是忤逆上帝。耶穌拯救世界的方法,不是判斷誰比誰有權,而是命令全人類一併放棄競逐權力。救贖自我唯一途徑就是成為無權者,讓上帝重新掌權,承認自己不配。
人與世界的問題全來自我對世界的誤解,自我所高舉的善也很大機會是錯,耶穌看到世界的問題是人人都高舉自我,主奴相殘,奴隸間也相爭。要拯救人類,首先人要承認自己不配,真正配得的只有上帝,於是人看其他人變成絕對平等(不是左派的相對平等),人人同等的不配,結果就能中止競權,拯救世界。
但魔鬼不是這樣想,他主張有能者應有更多權力,才是對「好」的肯定。所以在上帝臨朝的時候,他就極其不滿為什麼耶穌這個沒有能力的存在能有最高權力(耶穌是靠上帝充能才可以施神蹟),相反有大能的眾天使卻要跪拜耶穌。路西法反對這權力分佈失正,便帶領三分之一的天使與上帝交戰了。耶穌與撒旦象徵的是兩套世界觀:人的不配以及人的配得。
==========
人與世界的關係一旦牽扯上帝,就很快演變成對上帝的質問。上帝既然是全知全善全能,為什麼會容許世上有惡的存在?
榮格可說人類史上第一個研究上帝潛意識的心理學家,他從聖經《約伯記》耶和華與撒旦的對賭中發現了上帝的心理矛盾:約伯是個義人,為什麼要放任魔鬼去試探他?既然上帝是全知,即是他預知對賭的結果,那又為什麼容許對賭發生、折磨約伯呢?
約伯是個義人,而義人受到天譴是不應當的,但他即使被奪去家產和親人,仍然展示對上帝的絕對信靠,受到神的稱許。此時撒旦卻挑釁耶和華說:「他仍然信賴你,因為你未傷他的筋骨。」
於是在這場不公平的對賭中,耶和華不斷接受撒旦的加注,約伯的苦難便愈發厲害,甚至大於他所能理解的程度,於是約伯陷入精神分裂,一方面堅持自己要絕對順服耶和華,另一方面現實又證明上帝的無理降禍:「耶和華從來沒有過想要責問他那喜歡作惡的兒子,甚至沒有想過給予約伯一個合理解釋。相反,他一直操縱著其全知全能和行使嚴厲譴責的強權。」
撒旦在尾聲時派了三個約伯的朋友去解釋苦難,全都是詆毀約伯一定做了上帝不喜悅的事,才會遭逢浩劫。結局時耶和華懲罰了這三位妄稱神旨的人兄,就證明了「因為做錯所以受苦」並不是對人類苦難的解答。但令榮格出奇的是,約伯為耶和華辯護,耶和華反而向約伯發烈怒,最終約伯要撤回了對正義的要求,上帝才平息祂的惱怒,給予賞賜。
榮格的解釋是:「約伯只是神內心辯論過程的表面事件。」神對約伯大發雷霆是祂無法忽視自己與約伯的同一性,看到了約伯的忠誠是不可動搖的,而撒旦必定輸掉這場對賭,而祂卻透過實證去證明這結果。約伯和全人類一同處於一種難以忍受的境況中,受困於上帝思辯的表面事件,「耶和華一方面肆無忌憚地踐踏著人類的生活與幸福,另一方面又必須有人類作為其伴侶。」
耶和華烈怒之言迴避了約伯的質問,但榮格留意到約伯的故事對於神而言是有影響力的,「神的意識由於和約伯的遭遇而被改變了。」
神所欠約伯的一個解答,藉著耶穌化為肉身而完成了。
==========
神要拯救人類其實有其他更直接的方法,例如擊殺撒旦,但為什麼非要肉身化耶穌不可?榮格給予一個非常大膽的解釋:「耶和華必須變成人恰恰是因為祂向人類做了錯事。」神只有親身經歷十字架上的無理苦難,才得以從約伯的角度領悟人類受難的意義。耶穌的存在就是對約伯的解答,是神嘗試經驗約伯所承受的一切。
所以耶穌在十字架上高喊「父啊!你為什麼離棄我?」時,基督徒或會解讀為耶穌一時軟弱的失言,但你只要將約伯的經歷互相對照,就會明白這一句話是耶穌對約伯的贊同,也是神對自己的質問和否定。耶穌就是神的人格與約伯人格的結合,是神親身贖罪回答了約伯對公義的請求。
神拯救世界的方式是獻祭,就是寧願殘害祂的獨生子,也不肯寬恕那些因撒旦誤入歧途的人類。基督徒喜歡頌讚神的慈愛的一面(殺子為人類犧牲),卻不敢面對神殘忍的一面(沒有活祭就沒有寬恕),真是雙重標準。他們心知肚明,把上帝質問下去只會得到不想接受的答案:「神要拯救人類,問題是要從誰的手上拯救呢?」正正是神自己手上,從神自己的不寬恕中釋放人類。神要救世,而自己偏偏是滅世的因。
神主宰絕對的善,但惡仍然佔據這個世界,人對此充滿疑問。神雖然應許了末日之時撒旦會得到應有懲罰,但榮格提醒我們《啟示錄》是人類約翰所寫的,他所看見末日的意象很可能結合了他個人的潛意識。耶穌由一個仁愛的夫子變成無情的復仇者,那可能是約翰不自覺的暴力幻想──約翰作為人類看見世道崩壞,惡勢力遲遲未有報應,於是盼望一個復仇者耶穌去審判一切伸張正義,以惡報惡,以毀滅宣洩約翰心中的忿恨。
末日到底是哪時,耶穌說他也不知道,只有父知道。換言之,上帝亦需要藉著人類更多的在世經驗才可得到解答,正如祂在約伯身上找到那樣。末日就是隨時都可降臨,世界就是末日前的漫長期間,而末日就是神下定決心之時。
換句話說,世界未滅,因為神在猶豫中(Coming but not yet),祂猶豫甚麼?以人有限的智慧而言,深不可測。
作者
=========
作者首本小說《地球另一端》序言書室有售,亦已接受網購,每本連郵費港幣$75,歡迎inbox洽訂。亦請期待下一本小說《捉姦》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