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知識🎬
⚡️⚡️類型電影是什麼?⚡️⚡️
類型電影是指在風格、主題、結構等各處展現出類似特徵的電影,並吸引一部分特定觀眾。常見的類型電影分類有歌舞片、驚悚片、愛情片、警匪片、恐怖片等等,只要一提起,就能給人非常鮮明的印象或可預見的期待。而類型電影的蓬勃與否直接取決於電影產業的「產量」,...
電影小知識🎬
⚡️⚡️類型電影是什麼?⚡️⚡️
類型電影是指在風格、主題、結構等各處展現出類似特徵的電影,並吸引一部分特定觀眾。常見的類型電影分類有歌舞片、驚悚片、愛情片、警匪片、恐怖片等等,只要一提起,就能給人非常鮮明的印象或可預見的期待。而類型電影的蓬勃與否直接取決於電影產業的「產量」,簡單來說就是要有足夠多樣的電影以及足夠的數量,才能將之分類。因此一個國家的「類型電影」是否盛行,也就間接相當於該國的電影產業是否成熟。
另外,一部電影若在剛出世時就隸屬某一類型,便等於確定擁有了某一部分客群,加上類型電影又有可以大量複製的可能,因此它蘊含了無限的商機,成為各電影創作者與片商非常願意投入且喜愛的項目。
但「類型電影」這樣的觀念同時是種「包袱」,可能使創作者受到俗套侷限,若一味固守類型「公式」,更可能扼殺創作者原創力,以長期來看將大大傷害電影產業的多元發展。因此可以說「類型電影」的出現與盛行與否,是一把鋒利的雙面刃。
⚡️⚡️台灣類型電影的沿革簡介⚡️⚡️
1970年代
台灣多以愛情三廳(餐廳、客廳、咖啡廳)的瓊瑤式電影、武俠江湖、抗日愛國等電影佔據電影市場,但隨後由於相同的模式重複操作多年,加上社會快速工業化的影響,上述三種電影的內容逐漸與觀眾現實生活脫鉤,這也直接影響票房收入,直至1970年代末期上述電影市場全面萎縮。此時面對一夕之間消失的觀眾,某些台灣電影人更是無所不用其極的開始使用「灑狗血」、「腥羶色」等內容嘗試找回觀眾,將台灣電影短暫帶入歷史中「最黑暗的一頁」。
1980年代
當然,使用1970年代末期的「黑電影」作法絕非長久之際,在1980年代,台灣開始出現一批以「社會寫實風格」為主題的新生代電影工作者,當中以侯孝賢、楊德昌等為重點人物,拍出許多題材新穎、貼近生活又富有美學的電影作品,如《悲情城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讓台灣電影產業重新點亮一線曙光。此時期被稱為「台灣新浪潮電影」時期,而此時期由於是上個世代(均值又類似的電影)的反動,因此有著「反」類型電影的色彩參雜其中。
1990年代
此年代台灣電影產業雖然新浪潮電影導演的美學越趨成熟,卻面對不少巨大挑戰,例如1989年台灣開放外國電影進口、1998年好萊塢電影在台灣的配額與拷貝限制方面全面開放、2001台灣加入WTO後通過電影法相關修正案,上述變化造成此時台灣對外片進口幾乎沒有限制,國內電影市場環境變得尤其競爭,因此國片製片量開始一路下滑、台灣電影產業也逐漸萎縮低迷。
2000年代
正值電影產業低潮,許多導演轉向投入廣告、MV或紀錄片的製作拍攝,雖然此時有風靡全台的恐怖片《雙瞳》出現,但仍沒辦法給片商足夠的信心將觀眾帶進戲院。此時開始盛行小成本、適合操作的紀錄片,而一系列紀錄片中也有不少佳作,例如《生命》、《無米樂》等。
近年
台灣劇情片值到2008年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出土,才開始找回票房號召力,對於台灣的電影產業,實則值得紀念的一頁。在這之後,台灣電影產業的劇情片才重新起步,慢慢運轉,並開始嘗試各種不同的類型電影,從《那些年》一系列的青春愛情電影,到《志氣》、《KANO》的運動類型,到近期的《樓下的房客》、《返校》、《女鬼橋》等驚悚鬼片,台灣電影產業正嘗試各種不同的風格,悄悄走出低谷,並逐漸茁壯,朝各類型百花齊放的方向邁進。
值得思考的問題:
1.一部電影通常包含各種元素,像是類型A+B,究竟要如何分類?取決於各元素的比例嗎?
2.你支持類型電影的蓬勃發展嗎?其商業考量或既定「公式」是否影響電影原創性與藝術創作?
ps留言寫下想法或是給我一點建議也好,第一次寫這種文章~~😊😊
#movie #movies #moviescenes #電影 #成長日記 #電影成長日記 #影評 #電影推薦 #電影心得 #genrefilms #那些年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海角七號 #返校 #志氣 #youaretheappleofmyeye #capeno7 #taiwan #detention
雙瞳歷史人物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緝魂 (2021)
說來有些諷刺,片中說「情感是成功路上最大的絆腳石」,這句話可以解釋片中人物追求的徒勞,用以評斷整部電影,竟也意外合適。
表面上看來,《緝魂》的故事相當複雜,打著2021年最強燒腦電影的名號,看似繼《雙瞳》之後,台灣懸疑電影終於有了新的里程碑。然而,可惜的是,縱使導演努力、演員努力,故事的格局與深度終究趕不上技術與畫面的進步,如此看來,別說走出《雙瞳》,就連說趕上也有些勉強。
自《流浪地球》開始,中國便開始喊著科幻元年,看完《緝魂》以及原著小說《移魂有術》後,讓我再度想起徐皓峰當年拍完《一代宗師》後接受媒體採訪所說的一段話。他說:「西方人要完成自我,往往最終依靠宗教(另外也可能依靠信仰,依靠科學),如果未能完成這個歸宿,會很焦慮。但是中國人(完成自我)的歸宿往往是史學,我終於釐清了我自己對歷史的脈,理清楚了歷史的線索,我就知道為什麼會有此刻的我。所以中國人的歸宿是很具體的,雖然說得意而忘形,但是中國人的情感歸宿一定是要形神俱妙的,這段歷史中所有的人情世故都要弄得很清楚,在這種探討中愛恨情仇可能很次要,時代的大悲劇可能也不是很重要,很多時候都是在探討老的人情世故,老的規矩,這裡面是有中國人的樣子。所以中國人的烏托邦不是在未來,不是在想像中,而是在一個歷史的瞬間,這是中國人的歷史觀。我覺得王家衛拍《一代宗師》,就是要完成這樣一個歸宿。」
以此延伸,《移魂有術》看起來表面上說的是一個人與科學技術之間的互動關係,然而其脈絡並不是追趕科技、碰到障礙,並明白人與科技的極限。相對應的,它隱含著某種投機的小聰明、某種自傲,認為人終究會超越科技、然後主宰科技。這其實有點像中國流行的言情小說脈絡,表面上的窮小子,實際上卻是富豪,然後觀看著那些相對平庸的人去譏笑那些比它慘的人,最後再次反轉譏笑他們的平庸。這有趣的地方是,誠如言情小說的唯心,這樣對於科學與技術的想像,其實也是相當唯心且神怪的,就好像毛澤東在那邊喊著「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一般,聽起來動人,隔著一段距離看卻有點滑稽。
因此,我們或許可以大膽的說,中國其實是沒有科幻土壤的,又或許應該說,中國的科幻奠基在一個歷史瞬間的想像,這樣想像的具象化,往往是落得人情世故的互動關係,而更進一步去闡釋這樣的互動關係,其實就是建立一個極其精密的權力結構。所以,科幻的想像,歷史的想像,至此便會轉換成一個權力結構的實現,而所謂的權力結構的超越,自然在於妄想自己能超越規則,體現出來的,要馬就是非常有錢、絕頂聰明,最好又有權力。
所以我以為,《緝魂》會落得如此,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經過上述中國式科幻主義洗禮的結果,導致作品在乎的不是科技上所可能面臨的挑戰與極限(所以我們可以說什麼RNA技術完全不重要),而是人情世故的互動以及包裹。其二是這些年華語電影一股腦的類型熱,導致形式先行、概念先行,議題先行,導致故事與形式上有些斷裂,最終只能以情緒暴力衝破,讓一切因為情感的號召而顯得合理。
此兩種原因交叉作用之下,使得《緝魂》產生一個奇特的現象,便是雖然這是一個刑偵辦案為出發、近未來科幻為背景的懸疑故事,但敘事的推動,並不在於細節的堆積及真相的逐步釐清,而是在於情感的宣稱以及愛的號召。它表面上告訴我們這是複雜的豪門命案,但實際上呈現的卻是一個議題拼貼的廉價八點檔。因此重點不是命案謎底,事實是什麼,而是那些愛來愛去的人物關係,而更可惜的是這些的愛恨揪葛,雖然導演盡可能地想要在幾組人物關係中做出對仗,但彼此之間牽連的並不漂亮,就連命案現場的謎底也與此關係不大,導致最後情節的翻轉再翻轉,無關乎科學的事證,或者新的巫術解釋,而只在於情感說法的反轉。這導致一個尷尬的結論,在《緝魂》之中,要以《雙瞳》的路線走科學解釋神怪新意義的努力終究只是徒勞,因為在科學裡頭,神怪沒有意義,終究只是殺人的備案與電影消費的工具,然而更進一步,諷刺的是,最後科學也不是很重要,因為在電影裡頭,愛最大,然後有愛不死。
便是這樣過度的陷溺於情緒之中,導致故事格局的丟失。我們看不到一個人與科幻社會的互動結果,也看不到科學中的人文,亦看不到傳統信仰與神怪的現代性,只看到一個情境:在灰茫茫的擬未來世界中,有群人寶貝著自己尚存的情感,認為這是虛假世界中唯一的真實。然後另一群人不斷跳出來譏笑這舉動,認為情感是成功的絆腳石,殊不知事過境遷,笑人的人反便被笑的人,反反覆覆沒有終點。至此,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我們丟失了對未來的想像,我們丟失了人際互動關係,也丟失了情感。
但即便如此,或許依然可以樂觀一點說,形式已經走到如此,導演與演員都已準備好,剩下的就只待內容跟上了。然後,我想釐清的是,並不是反對片中多組的情感鋪陳,老實說單一個抽出來好好講,或許都會變得很深刻感人(比如說張震片中對於自己失能的洩氣),但個人以為,這些情感在片中並置,並試圖想要營造出一組組的相對應關係,不僅顯得有些刻意,實際上效果也有限。所以或許最後才會需要那要小聰明的反轉,透過借屍還魂來獻身從容赴義。雖然這是一個相對有趣的設計(原作小說中那種神偷的奸巧或許更有說服力一些),但我以為或許試著脫離中國式的科幻主義,又或者跳脫想要類型懸疑的束縛,純吋的講「一個人」存在於世界上所遇到的困難與糾結,以及它追求科技之下所面臨的困難,雖然乍看之下格局小了點,但應該會更深刻許多。
雙瞳歷史人物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赤手登峰:一個超越自己的故事》
一人、一袋粉、一雙攀岩鞋,這就是世界頂尖攀岩者艾力克斯‧霍諾德(Alex Honnold)演繹完美的方式。2017年6月3日,他以無繩獨攀的方式登上高達914公尺的酋長岩,震驚世界。
在這過程當中,一個失足,就是粉身碎骨的慘死。
但榮獲第91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的「赤手登峰」,內容遠遠不只是這一趟震古鑠今的攀登,而是將時間軸拉至過去,逐漸的在觀眾心中刻畫出這位活傳奇的面貌,讓我們知道,他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類,有恐懼、疑惑與情感。
.
尤其是恐懼。人類最原始的本能之一。
呼吸變的短促而粗重、心跳加速、肢體變得麻木僵硬、冷汗直流;當人類的老祖先面對威脅,或為掠食者,或為燎原火,生存的唯一選擇,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與之對抗,或轉身逃跑。
時光推移,進入和平的現代社會,危機四伏的荒野變成了社會,「生存」也被賦予了養家餬口的全新定義,讓我們逐漸淡忘了生命遭受威脅的恐懼。
但離開繁榮的文明,踏入沒有街燈的荒野,當黑暗降臨、四下無人,一點點風吹草動都能輕易地喚醒我們體內的遠古記憶,那從靈魂深處竄出的,止不住的恐懼。
-----
這部電影,本質上就是個人類戰勝恐懼──戰勝自己本能的故事。
大多數人都以為他就像童話故事中的英雄一樣,若無其事地攀上了近乎兩座台北101高度相加的岩壁。大錯特錯。這是艾力克斯十年的夢想,加上兩年的戮力準備,絕非僥倖得來。
有人會指責他玩命,說他只是走運。但看看電影吧,我們就會理解到,他對待酋長岩的態度一點「玩」的成分都沒有,而是藉著近乎苛求的練習,將所有的疑惑和恐懼逐出腦袋,才能了無罣礙地在岩壁上馳騁,完美地達成精心策畫的目標。
這樣還能說是玩命?是走運?我只能說,或許你的價值觀太受到定型了,而無法欣賞這場排練到極致的完美單人舞演出。
我就問一個問題:這築夢踏實、堅忍卓絕的態度,放眼我們童稚時讀的偉人傳記,少年時為之瘋狂的菁英運動員,乃至成年後景仰的企業家、政治家,有什麼不同?
沒有成功是僥倖。
沒有完美是僥倖。
.
「沒錯,艾力克斯成功了,成為一位大英雄,」又有質疑者可能會說了,「但那些死掉的人們呢?這種冒險可取嗎?」
成王敗寇,是的,歷史就是如此殘酷。
但沒有冒險、開拓的精神,人類又怎麼能創造文明?我們猿人先祖,大可在生存空間不足時選擇留下,然後內鬥至族群瀕亡,但那些願意冒險往外走的傢伙,即使部分不幸倒下,往往卻因為找到了新天地而得以延續血脈。
名為冒險的火種始終藏在我們的基因裡,是生存者、勝利者的遺產。
所以啊,當一個人願意行過死蔭的幽谷來追求夢想,願意付出一切來為之準備,我們無需多言,那是古老的火光正在雙瞳深處燃燒。
期望有朝一日,我們都能以宏觀的角度看待戶外活動,遠遠不是只有個人層面這麼單純。
----
畢竟百年之後,若我們回顧這一切,就會知道世人並不會記得批評與謾罵,反而只會看到那些超凡的人物與故事,永恆地在史冊上散發溫潤的光芒。
好樣的,艾力克斯。
.
.
.
.
.
※感謝你看完這麼落落長一篇,這個even更長的觀後感裡還有更多電影背景介紹和反思台灣戶外環境的解析,敬請酌量服用 ... 😅
雙瞳歷史人物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記錄片《我們的那時此刻》描寫從一代強人到一般百姓,從政府到民間,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電影故事與回憶。這不是一部無聊的歷史紀錄或者報導影片,除了眾多的名導、巨星現身說法,分享當年的奇聞趣事、創新革命之外,更加入了屬於民眾的回憶與感動;不論是離鄉背井的女工如何藉由觀看愛情電影寄託情感,還是血氣方剛的少男,受愛國電影影響,立志報效國家,他們為了電影又哭又笑,原來爺奶、爸媽的年代也和現在的年輕人一樣,為「只有我們自己能決定自己的樣子」而感動。這是獻給台灣觀眾的一封用情至深的電影情書,讓你回憶、感受電影跨越世代的魔力。
【導演楊力州的話】
我們從來都不知道,少女時代的媽媽在看什麼電影、那些年的爸爸在唱什麼歌;同樣的,我們也可能不知道,我們的下一代在看什麼電影、唱什麼歌,但是透過電影《我們的那時此刻》,經由台灣過去五十年來,許許多多經典的電影與歌曲彼此理解,這該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
《我們的那時此刻》在金馬國際影展放映時,有觀眾一看到開頭的國歌片段,就情不自禁地站了起來,隨後又發現不對,急忙坐下,在現場零星的笑聲中,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些人是從哪個時代走過來的。等到了片尾「美麗島」歌聲響起時,又有另一批人一邊跟著唱一邊哭,你也可以看到,這些人身上的時代痕跡。
我拍紀錄片這麼多年,每一次都會帶我的父母到戲院去看,看著螢幕微光映照著他們的臉龐,那時我就在想,如果有一天,能拍一部讓他們看了會很開心,從頭到尾話說個不停的紀錄片該有多好。今天,《我們的那時此刻》可以讓我陪著他們,重回到過去的青春時代,讓他們一邊看電影並唱著歌,一邊對我回憶著「你知道嗎?我們那個時候…」
也有許多電影圈的朋友,看完之後,不約而同告訴我:「力州,看了這部電影,讓我重新回想起,我當初為什麼會這麼喜歡電影!」他們都是優秀的人才,只是在多年重複的瑣事中失去了熱情,我很驚奇《我們的那時此刻》,竟然有魔力帶著他們回到了起點,找回了遺忘的初衷。
我想,電影與歌曲都一樣,都是時光機吧。當畫面亮起,當旋律響起,我們很自然地,就會被帶回到往日,美好的往日裡。
我想,很多年來,我們一直太急著往前跑,太久沒有停下來了。
這一次,讓我們一起在電影院裡,肩並肩坐下來,一起搭上《我們的那時此刻》這部巨大的時光機。讓我們一起回到過去,仔細地看看彼此,看看我們一起走過的那段路吧。
【幕後花絮】
金馬五十那年,當時擔任文化部長的龍應台找上導演楊力州,希望他可以在這個歷史的當下,拍一部與金馬獎五十年發展歷史相關的紀錄片。經過一年的努力,四處約訪、拍攝,談妥影片、歌曲版權之後,楊力州終於完成了這部被他形容為「從影以來卡司陣容最堅強」的紀錄片,也順利地在金馬五一那年的金馬影展上播放完畢,獲得滿場觀眾一致好評。
事情本該到此結束。
按照原來的發展,接下來《那時此刻》應該會被收了起來,偶而在某些場合拿出來放映,或者沒有。但楊力州決心要改變這部電影的命運,他希望能讓更多觀眾看到真正屬於我們的「那時此刻」,那就讓這部關於「電影」的電影在電影院放映吧。
楊力州總是在《我們的那時此刻》的試映結束時,對著滿場感動淚流的觀眾說:「這部電影是拍給您們看的!謝謝你們!」,這是一部「高舉影迷價值」的電影。「我們總是談論著明星、編劇、導演,但是卻忘記了,如果沒有熱愛電影的這些影迷,所有東西都不存在了。影迷也是電影很重要的一部份。」
從金馬影展版,到如今的院線版,從《那時此刻》到《我們的那時此刻》。如今的《我們的那時此刻》,已經完完全全是一部和影迷站在一起,為影迷而拍的紀錄片。
統統亮出來,保證嚇死你!紀錄片史上最強大卡司名單
引用電影畫面:王哥柳哥遊台灣(一九五八)、舊情綿綿(一九六二)、街頭巷尾(一九六三,金馬獎最佳童星)蚵女(一九六三)、養鴨人家(一九六五,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彩色攝影)、一個女工的故事(一九七九,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心有千千結(一九七三)、彩雲飛(一九七三)、我是一片雲(一九七七)、英烈千秋(一九七四,金馬獎最佳發揚民族精神獎)、吾土吾民(一九七五,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編劇)、八百壯士(一九七六)、筧橋英烈傳(一九七七,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彩色影片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錄音)、梅花(一九七六,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編劇、最佳彩色攝影、最佳錄音、最佳非歌劇影片音樂)、卻上心頭(一九八一)、香蕉天堂(一九八九,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成功嶺上(一九七九,金馬獎優等劇情片)、汪洋中的一條船(一九七八,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演技優良特別獎)、小城故事(一九七九,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同行、最佳原著劇本、)、錯誤的第一步(一九七九)、女性的復仇(一九八一)、光陰的故事(一九八二)、小畢的故事(一九八三,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看海的日子(一九八三,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兒子的大玩偶(一九八三)、戀戀風塵(一九八六)、恐怖份子(一九八六,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童年往事(一九八五,最佳女配角)、搭錯車(一九八三,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原作電影音樂、最佳電影插曲、最佳錄音)、稻草人(一九八七,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原著劇本)、悲情城市(一九八九,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九九一,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原作劇本)、無言的山丘(一九九二,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形設計、觀眾票選獎)、好男好女(一九九五,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錄音)、青少年哪咋(一九九二,金馬獎最佳電影配樂)、熱帶魚(一九九五,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最佳原著劇本)、甜蜜蜜(一九九七,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角)、香港製造(一九九七,最佳原著劇本)、推手(一九九一,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臥虎藏龍(二〇〇〇,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剪輯、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音效、最佳動作指導、最佳視覺特效)、美麗時光(二〇〇二,金馬獎最佳劇情片)、雙瞳(二〇〇二)、奇蹟的夏天(二〇〇六,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南方澳海洋記事、翻滾吧男孩(二〇〇五,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街舞狂潮(二〇一〇,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跳舞時代(二〇〇三,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看見台灣(二〇一三,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海角七號(二〇〇八,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不能沒有你(二〇〇九,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女朋友男朋友(二〇一二,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出現明星:伊利莎白泰勒、劉德華、沈殿霞、成龍、林青霞、張曼玉、周潤發、梅艷芳、李玟、陳奕迅、戴立忍、桂綸鎂、唐寶雲、陳秋霞、秦祥林、張艾嘉、柯俊雄、秦漢、劉文正、呂琇菱、林鳳嬌、鍾鎮濤、楊惠珊、石安妮、陸小芬、梁朝偉、黎明、劉瑞琪、黃品源、澎恰恰、舒淇、姜文、李康生、文英、郎雄、章子怡、楊紫瓊、劉若英、梁家輝、張孝全、鳳小岳、蔣光超…
訪談人物:聞天祥、小野、黃建業、虞戡平、魏德聖、關錦鵬、陳果、戴立忍、陳玉勳、張永正、沈振宇、謝孟起、李光爵、張碧雲、李行、張艾嘉、姚登元、侯孝賢、陳國富、陳可辛、黃渤、桂綸鎂、趙薇、塗翔文、王童、焦雄屏、李安、柯俊雄、成龍、姜文、凌波、陳秋霞、秦祥林
以上保守估計:金馬獎八十四座,影帝影后超過十人以上。
【版本演變】
曾經在金馬五一看過《我們的那時此刻》(當時原名為《那時此刻》)的觀眾,可能會發現,現在的版本跟當時的影片內容有些出入。最早的金馬五一版,由於是專門為金馬獎所拍攝,因此影片中有大量的金馬獎演進史,不過這些內容,在院線版中都看不到,將永遠成為「金馬五一影展限定版」。而在《我們的那時此刻》院線版裡,究竟有哪些不一樣的全新內容?
新內容一:「永遠不回頭」經典大復活
「可以在大銀幕上,再一次看到張雨生、王傑、邰正宵、東方快車合唱團,多興奮啊!」一九八九年暑假檔賣座強片《七匹狼》電影主題曲「永遠不回頭」,至今仍是許多影迷、歌迷朗朗上口的經典名曲。連身為《英烈千秋》愛國電影世代的楊力州,都對這首歌念念不忘。他趁著重新剪接的機會,特別請到《七匹狼》導演朱延平,回顧光輝歲月,同時更談妥版權,讓當年電影中的熱血片段,重新復活!
新內容二:好美好美的你!
一九七三年拍攝的瓊瑤文藝愛情經典電影《彩雲飛》,由甄珍、鄧光榮主演,唯美浪漫的故事情節、如詩如畫的影像設計,以及纏綿悱惻的淒美對白,奠定了往後迷倒千萬少男少女的「瓊瑤式」風格,男女主角在沙灘上奔跑追逐更是同類電影不可缺少的必備場面。甄珍與鄧光榮在海邊互訴情衷的大段對白尤其是經典中的經典,「好美好美的海,好美好美的天,好美好美的你!」在院線版當中,將會以原貌呈現,大家可以重溫那甜膩到令人起雞皮疙疸,而如今看起來親切又溫馨的美好時光。
新內容三:台灣史上第一件銀行搶案
發生在一九八一年的李師科搶案,是全台灣第一件銀行搶案,當時震驚整個社會。李師科當時戴著假髮、帽子,拿著手槍,跳上銀行櫃台,大喊「錢是國家的,命是自己的」的驚悚歷史畫面,相信許多人難以忘懷。這段難得一見的珍貴鏡頭,也將出現在院線版《我們的那時此刻》當中,為八十年代的社會變遷,留下一個無解的註腳。
新內容四:永遠讓「他」成為歷史的一部份吧
二〇一三年七月,苗栗縣長劉政鴻拆除張藥房,剷除結穗飽滿的稻田,讓人民家破人亡,引發新一波抗議高峰,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大埔案」成為二十一世紀台灣社會土地正義的重要指標。楊力州說,「我非常榮幸,能夠親自讓劉政鴻的惡行在電影裡永遠成為歷史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