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雙方未滿16歲懷孕法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雙方未滿16歲懷孕法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雙方未滿16歲懷孕法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雙方未滿16歲懷孕法律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竹子的體育教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分享】讚又要變少了 (˶‾᷄ ⁻̫ ‾᷅˵) 認真的 異性戀結婚不需要同性戀同意,為什麼同性戀結婚需要異性戀同意? 不。合。理。咩 【給 Eliza Tseng媽媽的一封信】 (前情提要,親子天下網站的部落客,在其臉書寫了一篇針對性別平等教育的文章,原文在這:http://ppt.c...

  • 雙方未滿16歲懷孕法律 在 竹子的體育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10-31 20:44:32
    有 254 人按讚


    【分享】讚又要變少了 (˶‾᷄ ⁻̫ ‾᷅˵)
    認真的
    異性戀結婚不需要同性戀同意,為什麼同性戀結婚需要異性戀同意?
    不。合。理。咩

    【給 Eliza Tseng媽媽的一封信】

    (前情提要,親子天下網站的部落客,在其臉書寫了一篇針對性別平等教育的文章,原文在這:http://ppt.cc/bm5xn。網友有很多意見,此封信是我對他的回覆)

    這幾天你收到不少來自網路的攻擊,這也許是你過往不曾有過的經驗,你的讀者與追蹤者,應該很喜歡你的文章。不過,網路上的許多意見,或許真的有值得參考之處。因此,這一封信,不只是寫給你,也是寫給長期追蹤你的粉絲與父母。

    老實說,看完你的文章,我必須不斷壓抑自己的情緒,才能再次冷靜下來,仔細再閱讀幾次,把你的論點整理,並把我想說的話鋪展開來。所以,你可以放心,這篇文章不會對你個人有所攻擊。

    首先,辛苦你了。生了三個孩子的確很辛苦,如同我對母親的感恩與愧疚。老生常談的一句話,我們的生日,就是母親的苦難日。不過,媽媽們從來不覺得是苦難,或者至少媽媽們會說服自己這是「甜蜜的負擔」、「人生的里程碑」。

    我身邊每一個完成「里程碑」的年輕夫妻,都跟你一樣,不僅經歷過生孩子之苦,更受盡新手爸媽養兒育女的「驚險」、崩潰、擔憂,當然,其中也有許多歡樂、喜悅等甜蜜的成分存在。

    生孩子,國家沒辦法逼你,也沒辦法幫你,但是國家可以幫助你照顧孩子。所以,國家用很多社福的預算,給予生育補助。雖然錢不多,不過那是納稅人的錢,包含我這種沒生孩子的人所繳的稅。

    我們的國會,你所罵的立法委員,也在國會立了很多法,希望可以幫助許許多多像你一樣,要養三個孩子的新手媽媽。例如:國會早就立法要求100人以上的企業,需要設置托育的設施或措施,可是很多企業沒有做到。另外,行政部門也要求公共場合,都必須要有哺乳室,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單位也努力在做,希望讓家長帶孩子出門時可以更方便。最近,最新的思維是,讓家長可以帶自己的孩子去公司上班,「立法的人」正在研擬應該怎麼做,才能創造更多元的友善親職環境。

    立法的人,政府官員,他們之中有些人,或許真的如你所說,是為了得到錢與名聲,但是有更多的立法委員、政府官員、公務人員,他們跟你一樣,都是別人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孩子,他們跟你一樣,透過他們所擁有的權力,努力守住家庭、守住孩子。他們就是覺得生育率太低了,在意這塊土地的未來,才想盡辦法創造讓每一個想生孩子的人,都能夠越來越輕鬆的環境。

    第二,台灣已經有「性別平等」的三大法,分別是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工作法、性騷擾防治法。從你的文章看起來,你個人感覺比較在乎「性別平等教育法」。

    不過,你舉了一些極端例子,來堆積其他家長對「性與性別教育」的恐懼,我想要跟你溝通那些被你標舉出來的觀念,有沒有失公允,希望你看完,可以再三思量你寫文字的力道。

    你說:「15歲性行為有什麼關係?學校說要戴保險套,又没說不能做?」

    如果你是擔心,孩子跟大人性交,目前刑法第227條中有對此規範,簡單來說,若當事人跟未滿16歲的人性交,即使對方同意,也是犯法的。如果對方未滿14歲,當事人受的處罰會更重。所以,目前還不會有你擔心的情況發生。未來,我們的確可以逐漸往更開放的方向修,只是短期都還不會。

    至於,有關性侵害的犯罪,原則上都是公訴罪,無論當事人是否提告,檢察官都會主動調查。

    你可能純粹擔心孩子未成年就跟同學發生性關係。這個部分就要問你自己,你擔心孩子太早跟別人發生性關係,是擔心什麼?懷孕嗎?我可以告訴你,每年未成年少女非預期懷孕的人非常多,這是在我們國家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法」之前,就長期存在的問題。

    有那麼多的非預期懷孕,代表我們國人的避孕知識不足、避孕能力不足。我們當然要檢討衛生教育單位的努力不足、學校對於身體自主意識的努力太過薄弱。該問的是為什麼台灣的教育讓男性連戴保險套都做不到?為什麼我們讓女性的地位仍然過低,無法主動要求男性負起基本的避孕措施?

    這些教育內容,只是讓孩子們了解他們應該要了解的知識。
    例如:國家發現,機車族的死亡率過高,所以宣導機車族要戴安全帽,可是宣揚戴安全帽,並不是造成人民從事危險的騎乘行為,乃至於飆車。同樣,孩子們也不會因為你教他們認識身體、性知識,他們就一定會從事性行為。而是,就算他們非預期發生性行為了,他們有足夠的知識、能力,可以去面對發生性行為之後的種種可能結果。

    你說:「我們組的多元家庭解散了,媽媽,那領養來的小孩就麻煩你照顧一下。」

    不知道你所指的「多元家庭」是什麼?是同性婚姻、伴侶制度,還是家屬制度?目前立法院正在討論的同性婚姻,是民法修正,只把「男女」改成「雙方」。領養的部分,雖然未來同性伴侶可以結婚,理當可以享有領養孩子的權利,但是法院的認定比較保守,幾乎都還是處於「尊貴」異性戀婚姻中的人比較容易使用。單身、失婚卻熱愛孩子的人,即使法律沒有禁止他們領養孩子,但是實務上的運作,他們都因為「一夫一妻」的家庭想像,而被判定「不適合」領養孩子,同志就更困難了。

    這是不是一種差別待遇,所造成的「歧視」?我認為是,但守護傳統家庭觀念的你,或許認為不是,我就不多追究。

    你說:「同學說13歲還没有性行為很丟臉,所以我就去做了,然後得了性病,切除了子宮。」

    我上面說過了,把安全性教育的知識教給孩子,他們往後得到性病的機率就會降得非常非常非常低。就算他得了性病,輕微的性病,我們的醫療技術都可以幫助他痊癒,稍微嚴重一點的愛滋病,其實一點也不嚴重,愛滋感染者的直接死亡率是0.92%,比高血壓的死亡率還低,簡直就是慢性病,也不需要切除子宮。

    此外,病痛是人之常情,當然能避免就避免,國家也很努力在防疫,特別是性病的防疫,所以更要把安全性行為的觀念普及給任何人,包含孩子,便格外重要。我們要讓大家都能夠具備足夠的知識,一旦遇到「性」,腦袋裡有很多知識可以自己選擇要用哪一種工具與態度來面對。

    你說:「我和爸爸也是真愛,真愛就應該被祝福,不是嗎?反正你們離婚了。」

    父親跟孩子是直系血親,不會因為媽媽與爸爸離婚,孩子跟爸爸就不是直系血親。民法第983條有規定,直系血親不得結婚。目前也不會有人去動這一條法律,哪怕是同性婚姻、伴侶制度,還是家屬制度都不影響這一條法律。

    第三,你很在乎立法的人,讓你無法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立法的人剝奪了你捍衛自己孩子教育的權利(說權力更貼切)。

    我滿好奇,立法的人立了哪一條法律,剝奪了你教育孩子的權力?孩子的教育,不是只有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孩子一天有八小時在學校接受國家安排的正規教育、八小時在家跟家長相處。在家的八小時,有些家長送他們去補習班、去學習才藝,或是待在家自己教。國家從來沒有剝奪家長教育孩子的權力。

    孩子在義務教育階段,國家要求基層老師做的事情,多半為「知識性」的內容,是為了讓孩子長大後,能夠有基本的能力,生存在這個社會。有更多家長,行有餘力,有錢、有資源額外讓孩子去學習更多的能力,這是血淋淋的階級差異,我就不多談。

    我想說的是,價值觀的塑造比較多還是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台灣的家長都喜歡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我很幸運,我的爸媽對我沒有太多的限制,也可能是我比較叛逆,不喜歡按照別人替我安排好的路走,所以靠著自己跌跌撞撞,找到一條自己喜歡的路。

    我與爸媽之間的連結,有血緣上的關係,他們提供我資源,順利長大。除了這個之外,他們對我是盡力地開放,不用臍帶綁住我的思想、不用臍帶綁住我的選擇。

    最後,有許多同志朋友對你的文章有很多意見,是因為你對於多元成家法案、跨性別的性別認同有諸多誤解。現在整個國家的情況是,立法院只有推動「民法修正案」,讓同性伴侶也可以受到國家保障,讓同性伴侶也有「選擇」進入婚姻的權利。這個法案,絲毫不會影響到你的權益。

    至於,性別平等教育是國家既定的長期政策,只有做得好不好、夠不夠,而沒有「刪除」、「取消」的問題。

    我還記得16年前,葉永鋕的事情。他因為長期被取笑是娘娘腔、上廁所被迫「驗明正身」,而只敢在上課時間去上廁所,導致他在廁所跌倒,顱內出血也沒人發現。他的媽媽傷心欲絕,可是他的媽媽並沒有因為孩子的意外而放棄人生,反而說:「我救不了我的小孩,我要救跟他一樣的小孩」。支持同志運動、協助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也才催生了性別平等教育法。

    所以,若你真的不想要放棄孩子的性別平等教育,歡迎你加入性別平等的教育工作,國家有提供種子講師的訓練。

    很感謝你看到最後。

    我得承認,打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內心真是無比難過,需要不斷喝高糖分的飲料,才能壓抑自己的情緒。我在想,我是為了什麼而情緒起伏如此大?是因為你的言論,讓我自己感受到被否定嗎?

    應該不是,20幾年來,我都長那麼大了,這個社會的誤解、歧視與惡意從沒少過,我早已習慣了。

    也許我難過的不是你的言論,而是感嘆,或許真的是同志還不夠努力,才讓你誤解那麼多,或許真的是推動性別平等的夥伴還不夠認真,讓你身為家長,必須要耗費那麼大的心力,擔心受害。

    我們還會繼續加油,希望你能夠給我們多一點點的善意。

    2016/10/31 范綱皓 Kanghao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