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隱藏應用程式三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隱藏應用程式三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隱藏應用程式三星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351的網紅3c老實說 / 30天評測心得連載 / 投幣式編輯人生 / 氣象部落客勞倫斯,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可能暫時見不到 Note 系列了,三星這次給你兩款高階摺疊智慧型手機 Galaxy Z Fold3 5G與Galaxy Z Flip3 5G -- Z Fold3與Z Flip3為首款搭載IPX8防水等級 的摺疊智慧型手機,讓用戶外出時不必擔心遭逢大雨。兩款裝置均採用Galaxy智慧型手機中最強韌...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Eeeep Mor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amsung 三星喺 Unpacked 2020 發佈會除咗公佈咗今年嘅旗艦手機 Galaxy S20 系列之外,亦同時發佈咗傳聞已久、新一代摺機 Galaxy Z Flip。宜家就同大家睇吓! Samsung Galaxy Z Flip 賣點係可以成部機打直對摺,同之前嘅 Galaxy Fol...
隱藏應用程式三星 在 明蒂的廚房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6-21 09:25:37
🍴茄汁大蝦🍴 大家晚安!🙌🏻☺️🙌🏻 最近因為疫情,意外發現原來身邊有這麼多隱藏的小當家,在IG滑阿滑,發現身邊很多沒進過廚房的朋友,都做出了一桌又一桌的好菜! 其實看到很多朋友因為這樣的機緣,開始真的嘗試做菜,覺得滿開心的,因為一直以來我的目標就是讓大家一起喜歡上做菜,覺得做菜其實並不困難也不遙遠...
-
隱藏應用程式三星 在 MEeeep Mor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2-14 16:35:29Samsung 三星喺 Unpacked 2020 發佈會除咗公佈咗今年嘅旗艦手機 Galaxy S20 系列之外,亦同時發佈咗傳聞已久、新一代摺機 Galaxy Z Flip。宜家就同大家睇吓!
Samsung Galaxy Z Flip 賣點係可以成部機打直對摺,同之前嘅 Galaxy Fold 唔同,呢部機走精品路線,針對希望手機摺埋之後可以細部啲嘅市場。三星亦都表示,呢個系列用 Z 嚟命名因為 Z 嘅形狀上就好似接合咗嘅手機,同時亦都代表咗年青活力有創意嘅新一代,對呢個系列充滿信心。
好多用戶都會關心手機摺合嘅問題,三星官方表示,Galaxy Z Flip 採用咗「雙凸輪鉸鏈」嘅設計,可以開合超過 20 萬次,而且當打開嘅時候,鉸鏈會隱藏喺接合位入邊,睇落去就同一般嘅手機冇大分別。
Galaxy Z Flip 採用咗 2019 年旗艦處理器嘅加強版 Snapdragon 855+,配備 8GB Ram 同埋 256GB 內存,支援 4G上網,配備 3300 mAh電力,支援 15W同埋 9W嘅有綫及無綫快充,亦都有 NFC 功能,雖然唔係最強嘅配置,但係都算得上係高階嘅手機。呢部機摺埋嘅時候對角大約係3.4寸大,打開就係一部 6.7 寸、21.9:9 嘅 Dynamic AMOLED 嘅超高清屏幕,機背有兩個分別係 1200 萬像素嘅超廣角同埋廣角鏡頭,鏡頭旁邊係一個 1.3 吋嘅細屏幕,當手機摺合嘅時候,可以顯示時間、資訊同埋推播通知。當用戶撳落去通知訊息同時打開手機,對應嘅手機應用程式就會自動開啟,方便用戶操作。
由於手機嘅上下摺合設計,用戶可以喺唔需要用腳架嘅情況之下,固定部手機喺枱上邊,再透過屏幕嘅 Infinity-O 鏡頭,進行直播或者視像通話,而手機內置嘅YouTube 同埋其他應用程式都已經進行咗優化,會自動因應手機擺放嘅形式調整顯示嘅方式。
呢部機已經喺 2020 年 2 月 14 日開始發售,美國方面嘅定價係 US$1380。
《Z世代達人》
麥卓華 -
隱藏應用程式三星 在 Tech Do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3-13 19:00:44不用再靠自己發現小確幸了,Galaxy S10 系列該怎麼玩你都搞懂了嗎?再升級的 O 極限全螢幕該如何設定、Bixby 增加的新功能該如何使用、HDR10+ 格式影片要怎麼拍?
這次我們整理了許多網友們的問題,並一一替大家解答及展示教學步驟,不管你是老手還是新手,肯定能對你產生幫助,趕快來看吧!
00:35 1.圖示排列
01:03 2.導覽列調整與全螢幕手勢
01:34 3.減少動畫轉場
01:58 4.橫向模式
02:23 5.快速開啟通知面板
02:48 6.影片強化工具
03:11 7.全螢幕開啟影視 APP
03:50 8.自訂杜比全景聲音效模式
04:02 9.提升螢幕亮度極限
04:33 10.Bixby 快捷鍵
05:03 11.Bixby 快速指令
05:57 12.夜間模式
06:23 13.放鬆模式
06:47 14.數位健康與應用程式計時
07:21 15.隱藏前鏡頭
07:52 16.Instagram 拍照
08:22 17.編輯相機模式
08:40 18.以 HDR10+ 格式拍攝影片
(勘誤:文字誤植為數位健康)
09:07 19.手掌遙控與懸浮快門
09:40 20.DeX 模式
10:04 21.應用程式分割視窗
10:39 22.彈出視窗檢視開啟多個 App
11:16 23.曲面側螢幕面板
【產品資訊】
》SAMSUNG Galaxy S10 series
http://bit.ly/2VG9W2X
【Galaxy S10 系列挑選指南】
https://youtu.be/lGaOB-z-v40
【Galaxy S10 上市記者會,快速體驗】
https://youtu.be/H6dpVfB5Sa4
大家有問題及意見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唷!!
【背景音樂】
Feel by LiQWYD https://soundcloud.com/liqwyd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3.0 Unported — CC BY 3.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
Music promoted by Audio Library https://youtu.be/iKYGTTaj9oo
==
#SAMSUNG #GALAXYS10 #使用教學
科技狗 3C Dog 的播放分類清單:
【科技狗詳細評測】 :http://bit.ly/2xF87fm
【科技狗開箱上手】 :http://bit.ly/2xIbYZ9
【科技狗使用技巧】 :http://bit.ly/2xKyrVG
【科技狗實地探訪】 :http://bit.ly/2Js0sXr
科技狗 3C Dog 的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3cdog/
科技狗 3C Dog 的官方網站:https://3cdogs.wordpress.com/
科技狗 3C Dog 的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3c_dog/
科技狗 3C Dog 的拍攝測試機回血賣場:https://shopee.tw/3cdog
科技狗 3C Dog 信箱:3cdogs@gmail.com
隱藏應用程式三星 在 3c老實說 / 30天評測心得連載 / 投幣式編輯人生 / 氣象部落客勞倫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可能暫時見不到 Note 系列了,三星這次給你兩款高階摺疊智慧型手機 Galaxy Z Fold3 5G與Galaxy Z Flip3 5G
--
Z Fold3與Z Flip3為首款搭載IPX8防水等級 的摺疊智慧型手機,讓用戶外出時不必擔心遭逢大雨。兩款裝置均採用Galaxy智慧型手機中最強韌的鋁合金材質-全新Armor鋁合金,及堅固的Corning® Gorilla® Glass Victus™,能防止刮痕及意外掉落。此外,兩款裝置皆具備以可延展PET材質製成的全新保護膜,及優化的面板,內頁螢幕耐用度較前代裝置提升80%。
三星以領先業界的創新摺疊技術為基石,以嚴謹流程致力打造經多年使用後仍穩定可靠的耐用裝置。於Galaxy Z Flip首次問世的革命性隱藏轉軸,搭配Flex模式能以不同角度直立。借助升級抗塵技術,其採用更短的內部刷毛有助趕走灰塵與微粒,以維持裝置耐用性並成就嶄新無縫的用戶體驗。Z Fold3與Z Flip3亦經Bureau Veritas機構嚴格的摺疊測試,可耐開闔達20萬次。此外,兩款裝置皆搭載最新、最強悍的5奈米應用處理器與5G頻段相容性,由內而外造就最佳使用體驗。
Galaxy Z Fold3 5G:極致生產力及娛樂體驗
展開搭載全新螢幕下鏡頭技術的Z Fold3,即可透過毫無拘束的7.6吋內頁螢幕,盡情徜徉於劇院級影音盛宴觀賞喜愛的影音內容。Z Fold3盡可能降低覆蓋於鏡頭上方的畫素數量,藉此加大可視面積,使用戶能以完整的顯示畫面瀏覽最愛的應用程式。螢幕應用全新的Eco²顯示技術,除亮度提升29%,亦可減少電力消耗。而封面、內頁螢幕皆具備智慧動態調節120Hz畫面更新頻率,展現更加流暢的滑動及裝置操作體驗。
三星首開Galaxy Z系列先河,將Note系列備受愛戴的科技-S Pen注入Z Fold3中,用戶可於摺疊螢幕充分運用最佳化的S Pen功能,完美符合多工處理者出門在外的需求。於Z Fold3大型內頁螢幕上,可透過廣受星粉喜愛的S Pen於視訊通話同時隨手筆記、邊瀏覽電子郵件邊勾選待辦清單,便利性更勝以往,亦可為工作注入滿滿的創意與效率。Z Fold3支援S Pen Fold專用版與S Pen Pro共兩款S Pen,其擁有經特殊設計的可伸縮筆尖及力道限制技術,用於保護Z Fold3內頁螢幕,讓用戶放心書寫。此兩款S Pen低延遲、擬真筆觸的特性,使作筆記與撰寫訊息更加流暢直覺,成功展示三星迄今最優秀的S Pen體驗。
進階Flex模式讓Z Fold3成為高效工作者全方位的貼身好夥伴,協助用戶同步處理多項事務,例如透過裝置上半部螢幕參與視訊通話、同時利用下半部螢幕查看會議筆記。借助Z Fold3升級的多重視窗功能,用戶可透過裝置的大螢幕一邊查看日曆、一邊傳簡訊規劃晚餐約會,隨時隨地打理生活大小事。Z Fold3具備進階應用程式組功能,用戶可預先建立捷徑,日後即能直接點選,輕鬆開啟常用的程式;此外,新版工作列讓用戶不須返回主畫面即可快速切換應用程式。
Z Fold3具備更加洗鍊、纖薄、輕盈的設計,使其可攜性遠超越Galaxy Z Fold2,並推出三款雋永的顏色選擇:黑(Phantom Black)、綠(Phantom Green)、銀(Phantom Silver)。
Galaxy Z Flip3 5G:時尚、功能性與不間斷樂趣的理想平衡
Z Flip3以大膽的色彩搭配、俐落設計與頂級功能讓用戶盡情展現自我;共推出米白色(Cream)、綠色(Green)、紫色(Lavender)及黑色(Phantom Black)四種時尚配色選擇,搭配全新時尚指環扣與織帶保護殼,持握和摺疊手機變得更加輕鬆,盡展真我風格。如需更多搭配造型的顏色選擇,於特定地區三星官網亦推出灰、粉紅、白等獨家配色。
Galaxy Z Flip3封面螢幕經重新設計,可視面積提升四倍,不須展開手機即能輕鬆讀取通知和訊息。透過全新的封面螢幕小工具,用戶可隨時掌握行程、查看天氣、追蹤每日步數,亦能搭配新推出的Galaxy Watch4與Galaxy Watch4 Classic設定封面螢幕桌布,打造一致化的個人風格。而運用封面螢幕內建的Samsung Pay,於咖啡廳快速結帳變得再容易不過。
Z Flip3獨特的摺疊設計,讓用戶可盡情紀錄並分享回憶。透過Flex模式,無需手持與腳架,僅需展開裝置並置於平面,即可拍出令人驚豔的自拍照。而裝置維持摺疊狀態時,亦能使用升級版封面螢幕自拍(Quick Shot)功能,輕按兩下電源鍵,即可快速開啟相機拍出驚艷美照。此外,Z Flip3支援智慧動態調節120Hz畫面更新頻率,螢幕顯示更加流暢。
借助Z Flip3免手持瀏覽YouTube影片或電視節目,恣意放鬆不設限。Z Flip3升級搭載Dolby Atmos®立體揚聲器,不論觀看或聆聽內容,締造絕佳清晰度與音場效果兼具的沉浸式音效體驗。Galaxy Z Flip3嶄新的Flex模式開啟全新裝置互動模式,當螢幕半開時,影片將移動至上半部螢幕,節目控制選項(如亮度和音量)則移至下方螢幕,打造更加便利的視覺體驗。
隱藏應用程式三星 在 阿祥的網路筆記本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想知道自己的三星手機,玩遊戲夠不夠力?如果手上的機種已升級 One UI 2.0,就可以試著「解鎖」這個內建的「GPUWatch」功能,讓你可以即時查看遊戲運行時的 FPS 與系統資源耗用的數據囉!不用裝額外的程式就能直接使用,真的很方便呢!
https://axiang.cc/archives/54167
隱藏應用程式三星 在 iThom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文推薦】腦力科技之四:要複雜還是要簡單
成大資工係蘇文鈺教授從台灣企業看輕底層IT(忽略對OS、編譯器等等底層技術的投入)的價值,只顧搶商機的幾個真實小故事,來談臺灣資訊產業的困境和短視。
好文一篇,經蘇老師同意特轉貼!
"許多傳統的技術因為其他領域的技術的高度發展而導致被淘汰,也有許多早被丟棄在一邊多年的技術卻因此而重生。可是因為許多人無法看到幾個世代以來的技術發展過程,也欠缺終身學習的思維,因此常常固執的固守一項當下看來成功的技術與做法,這些人或公司最終都是會招致失敗的後果。
by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蘇文鈺教授"
之前的po文,我修了一下文字。若是之前看過的可以跳過。
[腦力科技之四 要複雜還是要簡單]
前面說到的Dave Wilson要價數十萬美元的喇叭WAMM是個大傢伙,整個喇叭是多個分開的模組所構成,非常複雜,所以一般不熟WAMM人要把它調整好是很困難的,難怪要出動Dave Wilson本尊才行。問題是要聽好聲音一定要弄得這麼複雜嗎?
簡單的喇叭,一顆單體裝在一片木板上就可能可以很好聽了。到底要複雜,還是要簡單,其實這問題說是難回答的也不見得,想通後,也可以很簡單。以下是聖嚴師父說過的一個故事:
在我小的時候,有一天傍晚,我父親跟我正好經過一條河邊的小路,有一群鴨子本來在河岸上休息,見到我們父子倆走過,或許是受驚了,也或許是要讓路給我們,總之一群鴨子全部都下了河,從河的這一邊,游到另一邊去。接著又上岸去玩了。
父親看著在河裡游的鴨子,告訴我說:「孩子,你看到了嗎?這群鴨子裡,有大鴨、有小鴨。大鴨游出來的是大的路,小鴨游出來的是小的路。不管是大路還是小路,都是自己游出來的路,而且都到了河的對岸。」
又說:「孩子啊,人要學這些鴨子。你長大之後,不管游出大路或小路都沒有關係。可是不游是不行的,因為不游的話就沒有路可走了。」
也就是說,簡單有簡單的用處,複雜的有複雜的好,做的好,都有活路。
我們這個年紀的人當年用的是Apple II,學程式是從Basic入手,然後是Fortran,接著是Pascal和C,後兩者最大的障礙是要把當時認為抽象的資料結構(data structure)以及資料存放的位址(address)和指標(pointer)的關係搞懂。相對於Basic不知到複雜多少,可是用C能做的事,其實用 Basic也做的到,只不過後者做起來可能會很麻煩而已,程式可讀性與可再被利用性會大幅降低。後來一點我才知道其實所有的高階語言都會透過編譯器(compiler)轉為更低階的assembly(組合語言),所以實際上電腦是依照組合語言一步一步執行的,一個高階語言的指令通常是以多個低階語言來完成。當年在開發工具不足的情況下,我甚至被迫要直接用6502與Z80的機器碼(machine code)來寫程式,因為當時根本沒有如現在這些方便的滑鼠,鍵盤與螢幕可以用。一份工作是要用高階一點的語言來實做,還是用低階的語言來完成,應該依照需求與當下的技術成熟狀況來決定,而不是高階的就一定比較好,低階的就比較一定差,例如多數驅動程式,不用低階語言來做是不行的。反之亦然。
後來我的工作跟使用TI(德州儀器)的C3X與C4X等數位訊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s)有關,一些數位訊號處理的程式我與我的夥伴們都用組合語言來寫,因為編譯器轉出來的程式執行效率實在太差了。可是幾年以後,編譯器越來越強大,所編出來的程式的效能就慢慢提高了,在非關鍵處,我們已經不再堅持用組合語言來寫了。
後來的程式語言越演變越複雜,功能也越來越強大,從簡單的C,到後來的物件導向(Object Oriented),從為數不多的語言,到因為不同的需求而被開發的新語言如Java,LISP,Pearl,Python,Forth等等甚至有為了設計電路的硬體描述語言(HDL) ,慢慢的學校裡對組合語言的要求變少,學生也不願意學,造成許多需要低階語言的工作找不到人來做,不然就只好把人招進了公司後再來訓練。緊接著,為了不同的目的而開發的新的工具軟體變多了,例如為了特殊的資料流(data flow)程式模型而被開發的StreamIt,以至於目前開發iOS App而廣為使用的Object C(我們之後有機會再來談這個語言),為了平行程式所被開發的如OpenMP或MPI(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這世界上有關於寫程式這件事所被開發出了來工具多到滿出來,編譯器與中介軟體(middleware)越來越強大,各式各樣的新語言,新應用等等就越多。可是不要忘了,即使是有這麼多五花八門的產物,這世界上有一些角落裡的工作還是需要使用組合語言來做。
有些事需要用複雜的方式來做,有的事卻需要用簡單的方式來做。原本一隻簡單的程式,因為可以平行化,如今我們因為有多核心的機器與可平行的程式模型可以用,所以程式設計師會用更複雜的方式如多執行緒(multithread),資料流(data flow),Map-Reduce(如Hadoop),CUDA與OpenCL等來實做,程式的複雜度看起來提高很多,可是執行所需的時間實際上卻大幅降低。又如,在數位訊號處理裡常用的旋積(Convolution),本來是可以用沒幾行的程式就可以寫出來,但是因為快速富利葉轉換(FFT)的關係,讓我們可以在頻率域(Frequency Domain)裡運算以減少計算時間,但是程式複雜度卻高出許多。可是,因為多核心架構硬體與平行的程式模型的出現,加上時間域(Time Domain)的旋積具備高度可平行化的特性,現在反而是回到時間域來計算要快得多,同時也少了一些在頻率域(Frequency Domain)運算所造成的缺點,過去為了在頻率域運算所開發出來的演算法反而變得沒有多大用處了。
許多傳統的技術因為其他領域的技術的高度發展而導致被淘汰,也有許多早被丟棄在一邊多年的技術卻因此而重生。可是因為許多人無法看到幾個世代以來的技術發展過程,也欠缺終身學習的思維,因此常常固執的固守一項當下看來成功的技術與做法,這些人或公司最終都是會招致失敗的後果。
以上我們說了許多軟體的發展,接著來說硬體,尤其是電腦的核心,CPU(中央處理單元),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Intel Pentium,IBM PowerPC或是ARM Cortex等等。早年的CPU如Apple II用的6502到今日的主流多核心CPU,其複雜度不知道已經高出多少倍,30年前的大型主機(我大學時用的是CDC Cyber,全校共用)的計算能力可能比不上今天的一部桌上型電腦。有一陣子,簡單架構的CPU不容易被聽到(但是實際上他們的用處很廣呢!),一般人知道的CPU都是INTEL出的(因為廣告打得兇),那時的人類似乎除了INTEL X86架構的CPU之外都不需要其他的了。可是曾幾何時,INTEL感受到ARM的架構簡單的省電CPU的強力威脅,所以INTEL也希望把它的CPU變成簡單又省電,但是與此同時,ARM卻在把它的CPU變得功能更強大,但是卻也更耗電。你們說,這兩家公司在爭的商機是甚麼呢?相信只要在這個產業的人都知道他們在玩什麼把戲。大家都知道的東西,在CPU設計落後先進國家的台灣在高階CPU上也就沒什麼好搶的了,那台灣的機會在哪裡呢?(當然,現在的聯發科跟晶心科技這兩家策略與市場都不一樣的公司看來是很有機會佔有一定的市場,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研究一下這兩家公司的CPU策略)
有一天,有朋友打電話給我,聊起他現在的公司也在做CPU,而且是八位元,或甚至位元數更低的CPU。我說,這麼低單價的東西有什麼好做的。他說,其實市場的量真正大的是簡單型的CPU,因為太多應用只需要用到簡單的CPU,這時連8051都還嫌太複雜,而且目前設計界常用的Arduino也可以在稍微複雜一點的八位元CPU跑起來。只要做的夠便宜夠省電,利潤還是有的。但是這其中還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即使是這麼簡單的CPU,在今天的情況,工具鍊(toolchain)還是要完整,才會賣得出去。他問我可不可以幫他做編譯器,我說這非我專長,實在是愛莫能助。我不禁想,這年頭連賣一顆幾毛錢的CPU都要開始建完整工具鍊了,這錢還真難賺啊!
又有一次,有間廠商打電話過來問我有沒有興趣做一個建教合作計畫,是關於多核心的系統軟體的。那時候我一聽到多核心,腎上腺素就上來了,也沒多問細節就說可以見面討論。過兩天,我們一起聚在一起開了個會,才知道這個多核心原來是拿8051來當核心。我心想,連8051都拿來做多核心,會不會太奇怪。不過既然廠商堅持有他們的市場與考量,也可以賣得出去,我這商場門外漢就不好說甚麼了。接下來廠商希望我們可以幫忙做兩件事,第一件是為這顆多核心打造一個多核心作業系統,第二件是做一套中介軟體讓不同核心之間可以快速交換資料。當我心裡還在盤算著,且認為這應該可以做得到的時候,接著聽到的話讓我差點從椅子上掉下來。他說,但是這一切希望在16K bytes之內做到,而且在半年內做完,經費是30萬。接著我只能說我願意考慮看看,其實心裡說的是謝謝再連絡並祝福他們會成功,一刻鐘後我堆滿一臉笑容來隱藏底下的鐵青送他們出門。
這些事讓我想起來台灣過去幾年有關IC設計的問題,甚至是更多產業所面對的問題。那就是太重視硬體了,以為只要把硬體做出來,就可以賣出去的時代早就已經過去了,而目前全世界最大的高科技公司其實都是軟體為主的公司,連聯發科的軟體工程師數目早就超過硬體工程師的數目了。假如連一顆八位元的不到的CPU都需要一大堆軟體工具鍊,那麼我實在不清楚很多公司只注重看來是實際出貨用的硬體在想什麼,會逐漸失去商機不奇怪啊!我自己會想,要是早個十年我知道軟體的工具練會這麼重要,那麼我不就賺翻了嗎?可是上面的第二個故事告訴我,在台灣,不被重視的就是不被重視,早做也沒用。很多廠商把技術看得太廉價了,但是這家公司至少還願意出錢,有的台灣公司即使本身很賺錢卻根本就連錢都不出就想獲得技術。
2010之前的好幾年,韓國的政府讓許多家大學(我沒記錯的話是八家,連漢陽與首爾都在其中),參與企業(就是三星啦!)一起trace Android的核心的時候,台灣在做甚麼呢?大喊自由軟體,然後只要寫寫不知道能不能用的Java App就可以有獎金或補助。等到三星智慧型手機崛起,火燒屁股時,才急急忙忙由政府底下的若干研究單位出面協調,同時希望學界也能出面幫忙。
這整件事的荒謬在於,第一,商場如戰場,都火燒屁股,要馬上上戰場去賣的東西讓學界來幫忙怎麼會來得及呢?第二,學生寫的軟體你敢用嗎?一旦有bug不是退貨退到瘋掉?第三,這種核心技術早就該知道要做了,不然派個探子去美國,甚至是韓國轉一圈,也知道人家在做甚麼。然後,既然都火燒屁股又要找學界專家來幫忙,為什麼不乾脆花大錢挖學界懂這東西的一整個團隊進公司體系,還要找官方與半官方的機構出面協調,這不是浪費時間呢?台灣不是最流行超時工作,讓工程師燒肝(燒乾)工作的嗎?高薪一堆人進來,以台灣工程師的素質之高,其實不會沒救的。不過,我看到的情況只能用失望兩個字來形容。
有時人要挖空心思才可以看到商機,有時只要好好照著道理來做就會有商機,賣系統(不管是複雜到手機還是其他簡單的系統應用IC)卻不重視軟體就是沒照著道理來做。目前台灣所製造的電腦產品,只要是要用到稍微大型的軟體系統如Android,或甚至是小到一個小型的RTOS(即時作業系統),有多少是台灣所原創的呢?不能原創的原因很多,公司不重視軟體人才此其一,會教又提供學生實作機會的學校不多(因為做這類苦工無法出High Impact Factor的論文啊!)也是主因,政府科技與教育政策一樣難辭其咎。以編譯器(compiler)這樣傳統的學問來說,不管時代怎麼變,不變的是它對產業總是非常的重要,學校裡有多少人還在做編譯器的研究呢?再來恐怕都要找不到人來教了,因為有多少教授願意做一個傳統又難以發表High Impact Factor論文的研究呢?過幾年,整個硬體產業要是變成硬體慘業,我是一點也不意外。即使沒完蛋,還不是要乖乖每年繳一大堆權利金給外國提供軟體的廠商嗎?
你若是問我,難道台灣真的沒有那種看到軟體工具鍊與大型軟體的機會,堅持信念,終於媳婦熬成婆的團隊嗎?當然有,我也好希望我也是其中之一。可惜我沒有這麼堅強的毅力,要不然也不用在這裡狗吠火車了。
前面說過的話,這裡再重複一遍,但是用意與前面不同,這裡是希望為上面這幾段故事做小結:
許多傳統的技術因為其他領域的技術的高度發展而導致被淘汰,也有許多早被丟棄在一邊多年的技術卻因此而重生。可是因為許多人無法看到幾個世代以來的技術發展過程,也欠缺終身學習的思維,因此常常固執的固守一項當下看來成功的技術與做法,這些人或公司最終都是會招致失敗的後果。
時代在改變,有些事也會跟著變,但是有些事卻也一直不變,變與不變之間,要視實際狀況決定。就跟聖嚴師父說的一樣,大鴨子與小鴨子,只要願意努力前進,都可以游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