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階層計算c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階層計算c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階層計算c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階層計算c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萬的網紅Joe's investmen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Joe:「最近fear and greed index來到相對低的位置,大盤股價相對高,看來散戶們可能心態偏保守,大家都提前害怕通貨膨脹拉高的負面影響。」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 (Western University)艾維商學院金融學教授George Athanassakos警告,歷史上觸發市場泡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590的網紅ひらっち【HIRATTI's GAME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初心者向け動画第4弾、火力にフォーカスした最強キャラランキングです(^^)/ 汎用性バージョンとかも今後やるかも?w ダメージ計算機 https://ratsounds.github.io/saomddc/ ratさん(製作者) https://twitter.com/ratsounds ...

階層計算c 在 Beginneros|每日分享冷知識?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9 11:59:44

【新版種姓制度?︱#中國社會信用評分制度】 種姓制度將社會的人們嚴格地劃分成不同的組別,並有各自的生活方式,社會階層被明顯區分。以下各種「信用中國」中的案例,你認為與種姓制度相似嗎? - 「失信人微信賬戶被凍結無法搶紅包」 「失信聯合懲戒力度加大587萬人次被限買動車高鐵票」 「『老賴』『抖音』『炫...

階層計算c 在 月巴氏~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3 02:28:24

人生競爭劇場:只聽老人言,吃蕉在眼前~ 塵世間有好多人生格言,其中相當著名的一條肯定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同你講得出呢一句的,巧合地,都是老人。 月巴K小時候就被灌輸過這句格言。他不明所以,向他灌輸呢句格言的老人咁答:「因為我哋食鹽多過你食米!」那一刻的月巴K很震驚——他本人已經自命飯桶,每...

  • 階層計算c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27 23:29:53
    有 776 人按讚

    Joe:「最近fear and greed index來到相對低的位置,大盤股價相對高,看來散戶們可能心態偏保守,大家都提前害怕通貨膨脹拉高的負面影響。」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 (Western University)艾維商學院金融學教授George Athanassakos警告,歷史上觸發市場泡沫破裂最常見的催化劑,就是通膨和利率走升,而美股正處於資產估值泡沫之中,這場泡沫恐比想像中更快破裂,回顧歷史,金融創新導致了投資銀行家、商業機構創造新證券的風潮,從南海公司到荷蘭鬱金香狂熱,人們合理化一切資產的估值,金融創新促進大量借貸和保證金投資,但在通膨、利率走升時會導致泡沫破裂。

    Athanassakos指出,從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股災,到1990年代末期的網際網路泡沫,再到2008至2009年的經濟大衰退,都是在利率走升的環境下發生,當前美股藉由保證金交易購買股票的水平正在飛漲,保證金債務已創下近20年來最大成長,進入市場的散戶人數越來越多,但眾所周知,散戶投資者是糟糕的市場定時炸彈, 他們在市場高峰時興高采烈,在市場底部驚慌失措。流入指數股票型基金(ETF)、美國股票基金的資金,正呈現爆炸式成長,市場上存在的多種危險情況,如具有金融創新特性的線上股票交易平台Robinhood將投資看成1場遊戲,尤其鼓勵新手投資人頻繁交易;Reddit等社交平台,出現所謂的新投資「專家」階層;毫無真正價值的加密貨幣湧現;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掀起熱潮等。

    此外,Athanassakos指出,還有多種指標顯示,美股正處於欣欣向榮的危險跡象,包括調查顯示看漲者遠比看跌者多、VIX恐慌指數處於極低水平、職業基金經理人的現金餘額遠低於歷史水平、內線交易人士賣出頻率遠比買入頻率高、槓桿貸款盛行、全球債務不斷攀升、估值指標已過高等,Athanassakos最後警告,儘管聯邦基金利率迄今維持不變,但通膨仍在醞釀當中,利率走升只是時間問題,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已在數月內從0.6%升至1.6%。

    知名財經部落格SentimenTrader研究發現,若以4月份通膨數據計算,當前S&P500支付的股息和盈餘殖利率(earnings yield),創下歷來新低,4月份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4.2%,超過S&P500盈餘殖利率的3.3%。這代表經通膨調整後,S&P500的盈餘殖利率為負0.81%。此種情況相當罕見,SentimenTrader分析師Jason Goepfert表示,S&P500的盈餘殖利率計入股息後,報酬通常與通膨相當。換句話說,S&P500的「實質」盈餘殖利率、或是經通膨調整的盈餘殖利率大多為零。盈餘殖利率跌至負0.81%,為1970年有紀錄以來新低。

    乍看之下,這似乎代表債優於股。彭博數據顯示,26日S&P500的股息殖利率為1.4%,略低於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的1.56%。然而,細看就會發現,情況並非如此。經通膨調整的盈餘殖利率仍優於公債。依據SentimenTrader估算,S&P500的實質盈餘殖利率為負0.81%。此一數字高於美國10年期公債實質殖利率的負0.87%。另外,S&P500的名目盈餘殖利率為3.3%,也高於債市價格隱含的10年通膨年率2.4%。

    與此同時,Goepfert警告,回顧歷史,S&P500實質盈餘殖利率轉負令人憂心,殖利率跌破零後,接下來兩年S&P500的最大跌幅為32%、而且最多只有上漲7%,上述情況僅在1980年1月曾出現例外。他說,歷史雖然不是完美的嚮導,但是這意味美股的長期走勢出現紅旗警訊,但是,近期內美股或許有撐。

    外資指出,庫藏股回購的閉鎖期終結,預料將有破紀錄的資金灌入市場,有望刺激美股再衝新高。高盛的John Flood表示,美國企業的庫藏股閉鎖期於4月23日結束,目前美國企業批准實施的庫藏股金額,遠高於2020年同期。Flood寫到,2021年至今通過的庫藏股買回金額,比2020年同期高出75%、比2019年同期高出24%、也比2018年同期高出26%,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全年美國企業的庫藏股回購金額締造歷史新高,如果2021年全年實施的庫藏股金額超過2018年,意味將再創新紀錄。

    https://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caaf4042-f453-45e3-8e17-ded06a0eecc8&c=MB010000&fbclid=IwAR10PdSz7JX1Njh42N7rwdom-Lmwte1cDx-6MjiqzM3pudzDOfVrIbvMHyc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548392

  • 階層計算c 在 婷婷看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2-07 08:54:47
    有 387 人按讚

    【印度為啥錯失工業化機遇?】

    印度,這個有著4500年文明史,大英帝國南亞繼承人的國家。

    在二戰後,有著第三世界最發達的工業體系:鐵路里程、鋼鐵產量、發電量、產業工人遠超中國,冠絕亞非拉。

    1949年,印度鋼鐵產量是中國的近10倍。

    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尼赫魯左手拉著中國,右邊跟著馬來西亞,顧盼生輝,儼然第三世界領袖,亞洲追求工業化國家的領導者。

    1950年代末期,印度工業化初見成效,百萬噸級的魯爾克拉、比萊鋼鐵廠先後建成,自主制造汽車下線,進入全球十大工業國行列。

    印度人堅信:隨著工業化的推進,走上亞洲之巔,與美蘇三國鼎力,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印度先是在1962年邊境戰爭中,被解放軍的炮火摧毀了全球政治影響力,經濟競爭力也被日本、韓國甚至中國臺灣超越,更被完成工業化的中國甩出雲霄。

    那麽,占據先發優勢的印度為何錯失了工業化?在中美歐日即將開啟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時候,印度還在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而苦苦追尋,是什麽導致了印度20世紀印度工業化的功敗垂成,印度山川稟賦和工業化歷史細節,為諸君解惑。

    【先天不足的山川稟賦】

    先天條件決定人成功的一半,國家也是如此。

    我們印象中的印度,和中國一樣:物產豐富、礦藏繁多;但事實上,印度的農業存在著嚴重的先天不足;而印度的礦藏資源相比同體量國家,可說是貧乏。

    由於印度大陸屬於熱帶季風性氣候,降雨極端的不均衡,在7-9月,幾乎集中了全年降雨量的90%,且水量極大,超過農作物的正常需求;其他時間則滴雨難求。

    這導致印度主要產糧區-恒河大平原雨季時澇死,非雨季時旱死;更可怕的是,恒河大平原地處高溫熱帶,土壤有機物分解極快(需要更多肥料施加)。

    相對於中國降雨均衡、氣溫合適的華北、長江中下遊平原;印度平原先天不足,一年只能一熟,畝單產糧只有中國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所以盡管印度平原總面積比中國多,但糧食總產量卻只有中國的一半左右。

    印度農業的先天不足,也是導致古代印度:分裂時間大於統一時間的最重要因素,占據平原的印度主體王朝,農耕能力低下(相比中國),實力不足以抵達印度南部,即使抵達了,統治不能穩定,亦不能持久。

    所以南亞歷史上的統一大王朝:孔雀、貴霜、笈多、莫臥兒等,基本都曇花一現,而所謂的統一,其外圍領土大多是類似附屬國的土邦,

    中央集權統治從未貫徹過。這導致印度邦國林立,小文化圈、小民族圈橫行,小圈的爭鬥,給印度獨立後的工業化目標,帶來了無盡傷痕(本文最後會詳述)。

    印度的礦藏呢,不能說少,但作為一個10億人口,就顯得貧乏了。

    印度石油儲量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煤炭儲量是中國的二分之一,鐵礦是中國的60%,銅礦是中國的七分之一,印度幾乎沒有鉀鹽(制造鉀肥的重要原料),中國是3.6億噸。

    礦藏的貧乏,對印度工業化無疑是重大打擊,當中國1990年之前,還可以出口石油、煤炭、鐵礦等能源礦藏,換取工業化資金和先進設備時,印度從一開始,還要進口石油和煤炭,一進一出之間,加重了印度工業化的負擔,特別是重化工業。

    美國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曾有一句名言:

    “每逢妳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妳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妳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當我們面對印度糧食產量低,工業化速度慢時,總是歸結為人種懶、文化頹廢,但是否考慮過印度先天條件不足造成的巨大不利條件呢?

    當然,有人會說,日本、韓國先天條件也不足,他們後天努力了,所以工業化成功了。

    下邊我們就看一看印度工業化的後天努力。

    【印度國民黨的‘紳士’革命】

    欲實現工業化,首先要實現民族、國家獨立。

    20世紀上半夜,反殖民、反帝國的革命洪流席卷全球,蘇聯、中國都通過暴力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印度另辟蹊徑,走的是‘非暴力、小清新、不流血’革命。

    領導印度獨立的國大黨,類似四一二前的中國國民黨,代表了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所謂開明地主的利益,但團結了印度共產黨、農工等左翼力量,政策中亦有社會主義的因子。

    憲法規定:印度是一個主權的、世俗的、社會主義的、民主的共和國。

    由於二戰德意誌打殘了英國,日不落帝國全球統治力下降,印度得以不經過暴力革命,就獲得了獨立,並繼承了大英帝國在南亞的政治遺產和工業建設。

    這種從容不迫、文質彬彬的革命,被世人稱為‘紳士’革命,亦可以稱為‘小清新’革命。優點是避免了流血,國家政權平穩過渡;缺點是沒有滌除印度社會中的封建生產關系和落後階層,反而讓他們大量進入執政階級,成為此後印度社會改革和工業化的最大阻力和隱患。

    【蝸牛工業化】

    印度獨立後,在尼赫魯的領導下,也效法蘇聯,開啟‘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始了第一、二、三....個五年計劃。

    1956年印度工業政策決議:基礎工業、戰略性工業、公益工業掌握在政府手中,私人企業在國家指導下發展。這和中國、日本、蘇聯的國家(計劃)資本主義如出一轍。

    於是,印度政府開支了龐大資金發展工業,由於優秀的國際環境,外國援建也絡繹不絕,社會主義、資本主義都來幫忙。

    亞洲一流,百萬噸級的魯爾克拉鋼廠,由德國克虜伯財團援建,杜加普爾鋼鐵廠,是英國鋼鐵制造財團貸款,比萊鋼鐵廠,是蘇聯援建。

    印度摩拳擦掌,一頓操作猛如虎,但當人們看到結果時,大吃一驚。

    直到1984-1985年,印度國有企業產值占GDP 比例才24.5%,尼赫魯時期,這個數值不超過15%。

    印度工業產值占GDP的比例,1980年之前,長期維持在25%以下,而中國1980年工業產值占GDP比例已經高達48%。而直到2018年,印度工業產值占GDP比例依然不超過30%。

    一個農業國的經濟發展里程:必然是工業產值大幅度提升,占據國民經濟的主導地位,實現工業化,然後再商業化,出現繁榮的第三產業,工業產值比例出現下降。

    從工業產值占GDP比例來看,在尼赫魯以及女兒英.甘地執政(19470-1984),實施國家(計劃)資本主義時期,印度的工業化成就相當潦倒。

    更騷的是:1969之前,印度還未施行大銀行國有化,14家最大的私有銀行,占據了全國存款的85%,貸款的84%。

    也就是說,印度政府雄心勃勃,制定了工業化的宏偉藍圖,結果手中的執行工具--國有企業,不在國民中占據主導地位;私有銀行的存在,讓印度政府也無法靠控制資金流向自己計劃的產業。

    那麽為什麽印度的工業化,速度是如此的蝸牛呢?主要有兩大原因導致:

    1. 印度在尼赫魯和英.甘地時期,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並行,但由於市場經濟過於強大(特別是塔塔集團這樣的財閥存在),大量私人資本、民營企業並不願意投資重化工業,而更喜歡回報快的消費工業(微輕工業),這導致稀缺的資本不能有效的投入重化工業;而對糧、糖、棉、布等消費品價格的不予管制,放任自由化,導致大量資本流入了商人和上層精英的腰包,這些階層為了享樂,大量進口高檔品,不僅浪費了大量外匯,也浪費了寶貴的再投入資本。

    2. 印度農地改革(土地革命)的半途而廢,功敗垂成。

    【半吊子的土地革命】

    我們應該知道,一個大國想要實現全面工業化,必然先實現農地改革(土地革命)。

    大規模投資基礎工業和重化工業,需要巨額資本、脫產的產業工人以及海量的糧食、原料,這些在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都需要建立在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基礎上:用更少的人,更短的時間,生產更多的糧食。

    而在重化工業反哺農業,提供廉價的機械、化肥、先進種子之前,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更多的依靠以下策略實現:

    A、均分土地,讓每個農民都有自己的土地,讓土地和勞力得到更合理的資源配置。

    B、集約化生產:利用合作社的方式,動員集體力量,建設水庫、灌溉渠等農業基礎設施;集中農民的零散資本,進行機械購買、肥料種子研發、資本借貸等規模性投資,自我累積農業資本。

    C、減少地主、高利貸者等農業食利階層,讓更多剩余資本,投入工業和農業再生產。

    在印度獨立後,也進行了轟轟烈烈的農地改革,但由於執政黨-國大黨是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以及地主的代表,官僚成員也絕大多數來自高種姓地主集團、企業家和商人,來自農民的幾乎沒有。

    所以,盡管國大黨在印度獨立過程中,為了聯合工農,宣稱要搞土地革命,但在真正執政後,政策起了變化。

    印度的土地制度被稱為柴明達爾制,柴明達爾(地主)的土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國家代管,是收稅中間人,對土地沒有所有權;另一部分是自營土地,擁有世襲所有權。

    印度農地改革的策略是:政府贖回柴明達爾們代管的土地,允許保留自營地。

    但由於政策執行人本身就是柴明達爾階層,又遭遇印度右翼政黨強烈反對,用法院體系對抗(妄稱政府侵犯個人財產所有權,過低價格贖買等等),導致農地改革推行了10多年之久,給柴明達爾們留下了充分的時間:擴大自營地,把本屬於國家的土地大量侵吞。

    結果是,政府只收回了1.7億英畝土地,約占總耕地的48%。改革完,25%農戶依然沒有一分土地,25%的農戶只有土地的1%。而擁有1000英畝以上的地主仍不少見。

    尼赫魯的所謂合作社:也因為富農和大地主的反對,不能夠執行。

    印度農村仍然是落後的生產方式,一盤散沙,大規模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無法施行。

    【工農業惡性死循環】

    農地改革半途而廢,導致印度農業效率一直不能夠快速提升,更不能夠提高有效的資源(資金、脫產工人、剩余糧食)給工業;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不能夠快速發展,就不能反哺提升農業效率,印度的工農業陷入了惡性循環。

    更奇葩的是,印度農業在一些年頭,連自給都不行,要靠進口大量糧食滿足需要,1961-1966年,印度進口糧食2500萬噸,不僅浪費了寶貴的外匯,更造成印度外債高築(工業資金不足,也要向外國借款)。

    1966年,印度外債已達350億盧比,財政收入的約20%用來還債,印度內循環惡化,走上了依賴歐美和蘇聯的道路。

    【棄難求易的綠色革命】

    為了達到糧食自給,1965年之後,印度開始推行綠色革命。

    綠色革命的策略是基本放棄進一步改革土地制度,利用機械、良種和肥料增產。

    但機械、良種和肥料需要大量金錢,於是印度只得一方面從歐美獲得農業貸款,另一方面只能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土地肥沃,見效快的地區。

    中央政府提供的農業資金,僅能夠讓300萬地主受到普惠;但擁有小額田畝的農戶超過四千九百萬。

    印度綠色革命導致的好處是,糧食產量有所提高,並出現了小片工農業發達的飛地,但廣大腹地依然不能解決農業效率低下的問題,印度的人口和消費需求都得不到解放,工業始終不能形成強大規模。

    【劍走偏鋒的互聯網革命】

    等到尼赫魯(1947-1964執政)的外孫,英.甘地(1966-1984執政)的兒子拉吉夫·甘地(1984-1989)當選印度總理時,他深感印度工農業落後歐美太多,而當時全球互聯網革命風起雲湧,拉吉夫·甘地高喊:用計算機把印度代入21世紀。

    拉吉夫·甘地認為印度有世界第三的高等教育人才數量,要趕上世界潮流,當然拉吉夫拉的互聯網戰略,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印度已成為僅次於中美歐日的第五大軟件國,拉吉夫·甘地打下基礎的雄厚基礎功不可沒。

    不過,在25歲以上人口,73%文盲的當時印度,發展這種高端科技服務業對印度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影響有限,反而更加重了印度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如果說尼赫魯(1947-1964執政)沒有徹底完成農業崛起,那麽英.甘地(1966-1984執政)用綠色革命劍走偏鋒,放棄了全面提升印度農業的戰略,而拉吉夫·甘地(1984-1989)再一次劍走偏鋒,把工農業都交給自由化市場,押註互聯網實現彎道超車,結果是舍本求末。

    這即是印度沒有徹底滌除封建生產關系,完成土地革命,執政層擁有強大保守勢力大背景下的無奈選擇,也是印度歷史上一直不能夠完成大一統,國內利益集團相互內卷的結果。

    在印度國內,有十四個語言集團(都宣稱有獨特的文化遺產),有占人口六分之一的穆斯林教派,有三千個婚內聯姻的種姓集團,他們都狹隘的效忠小集團。

    階級矛盾、種族矛盾、宗教矛盾橫雜交錯,非但無法對國家整體的目標形成合力,反而導致國家的目標一再變化和妥協,在無盡的內耗和謊言中,冷了英雄的血,麻了百姓的心。

    而在印度為清除封建生產關系和團結障礙,追求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漫長過程中,他錯過了20世紀後半葉第二次工業化浪潮,錯過了20世紀70-80年代歐美的產業轉移,錯過了21世初的全球化,錯過了移動互聯網革命,也即將錯過第四次科技革命。

    基礎不牢,所有的機遇對印度來說,都地動山搖,把握不住。這就是現代印度面臨的最大難題,但一面補齊基礎,一面追趕,對印度來說,又好不辛苦。

  • 階層計算c 在 官逼民反_人民當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9-11 13:29:24
    有 65 人按讚


    【你會發現放眼全球的民主國家,沒有像台灣這麼剝削的了】
    台灣有些年輕人沒事就炫富,年薪百萬就吹牛,股息小賺一些就炫耀,卻不知台灣地主都不講話,靠著跟全民剝削的土地制度就富到了世界第一,別說什麼,在地主中只算小咖的西門町店王,年收3.6億還不用繳稅,其它更大的地主就更不用說了。台灣地主就是低調剝削,然後錢轉國外銀行存,取得雙重國籍後,一有戰亂就移民。另一方面,地主階層在國內製造矛盾,轉移注意力,讓人民彼此仇視。其實這與日本的菊與刀是一模一樣的,差別在於,日本人的菊與刀是用來斬殺敵人,而台灣地主是用來斬殺自己人,他們對『敵人』的定義是不同的。
    (C編🐸)
    #地主 #炒房 #炒地 #金權政治 #剥削 #財政 #爛稅

    【峰語:菊與刀的日本,一劍封喉阿里郎】

    我很喜歡那種顛覆既有三觀,且充滿實證的文章。

    這篇關於日本在今年七月 PK 掉南韓的文章,一大早就讓我嚇到睡意全無,真的是發聾振瞶啊!重點先劃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月4日起,日本對韓國限制出口了3種半導體材料:電視、手機顯示屏使用的「氟聚醯亞胺」、半導體製造過程中的「光刻膠」、「高純度氟化氫」。

    這3種材料是什麼?這是半導體行業重要的原材料,堪稱命脈,而且全球70%以上生產被日本壟斷。

    你或許會問,為什麼不從其他國家尋找替代品?

    日本在半導體的優勢就在於難以替代!

    不同於家電和智能手機,半導體材料無法拆解,因此很難分析出製造技術、難以逆向模仿。

    日本的特點,可以用兩個事物形容——菊與刀。

    既文藝唯美,卻又殘忍決斷。

    日本是個比較隱忍的國家,決策很慢,但注意細節和戰略,執行很堅決,而韓國在這次日本發動的封殺中,並沒有多少還手之力。

    日本在1965年簽訂《日韓請求權協定》時,給了韓國8億美元賠償,這筆賠償雙方議定,解決過去的全部賠償問題。

    但韓國的戰爭受害者在過去幾十年一直攻擊日本領事館,日本人就很無語:我們賠了啊,怎麼回事,你們沒拿到錢,該去攻擊韓國政府啊!

    到2015年,日本政府終於受不了這種長期的攻擊了,又和韓國協定道歉和賠償,簽了《韓日慰安婦協議》,雙方表態,該問題最終且不可逆解決了。

    結果2017年朴槿惠下台,文在寅上台,馬上又不認賬了,撕毀協議,解散了《和解與治癒基金會》,要求日本公開謝罪。

    國與國之間的爭端,誰對誰錯,外界很難判斷。

    但是日本能夠制裁韓國,靠的是自己的實力,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日本對上游材料和關鍵設備的壟斷,這是關鍵點。

    我們常說,日本自1990年金融危機後經歷了迷失的三十年,房價、股價暴跌,日本人不思進取、淪為無慾望社會,不結婚不生子,然而真的如此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日本半導體的強大,背後是整個日本的秘密。

    日本百年以上的企業有3.5萬家,百年傳承,靠的是精益求精,踏實敬業,而不是胡亂上市圈錢、收割跑路。

    除了前面提到的大型公司外,日本還有著一個個不為外界所知的隱形冠軍,市場佔有率極高,稱霸各個領域。

    今天,可以不誇張的說,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高科技公司,比如三星,intel,蘋果,等等,如果沒有日本的高精度設備和生產工藝,這些公司至少倒退10年。

    日本企業這些技術哪來的?

    強大的科研能力!如何看出日本擁有強大科研能力?看諾貝爾自然科學類獎就知道了。2000年之後一直到2016年,日本每年至少拿一個諾貝爾獎,僅次於美國,位於全球第二。

    根據湯森路透的排行榜,全球創新企業TOP100:日本40家;美國35家;法國10家;德國4家;瑞士3家!在2014年之前一直是美國第一名,2014年之後被日本超越。

    某些科研領域,日本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比如新材料、新能源、機器人、大數據、雲計算。

    二戰結束後,日本經歷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經歷了泡沫年代,全民炒股炒房,還在近三十年經歷了痛苦轉型,低調發展。

    今天的日本,沒有當年的朝氣和衝動,已經像一個中年人,卻又更加低調而強大。換一個角度看日本:

    日本國土只有中國的1/25,人口密度卻是中國的2.45倍,在養活自己國民的同時,日本人實現了;公平社會、貧富分化小;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等世界一流大獎;174個國家免簽;世界一流大學;世界第一的良好治安;食品安全;環境優美無污染;醫療健康世界第一;老人長壽世界第一;連續多年高中畢業生的就業率是100%;人均GDP接近中國的5倍。

    再看看中國,首先必須承認,中國在過去幾十年取得了很大的進步,GDP多年快速發展,位於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剛公布的世界500強名單,中國有129家,首次超過美國,處於世界第一。

    但是我們更要看到差距:中國的世界500強,大多是國有傳統企業,前四家利潤大戶是四大行,而在利潤上中國企業達不到500強平均數,世界500強的上榜房地產企業全部來自中國。

    這其實是一個縮影。

    比如,中國GDP雖然處於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只有9509美元,全球排在70多名。

    比如,中國的資本市場同樣是世界第二,但一半利潤來自銀行,實體經濟付出的成本過高。

    比如,中國有很多的科技巨頭,但除華為研發能力強外,很多公司都是處於應用層面,比如所謂新四大發明,無非是用手機支付、打車、點外賣。還有的巨頭依靠手游、電商作為核心業務,這些都不屬於基礎科學、沒有什麼不可替代性、也很難出口佔領境外市場。

    移動支付如果沒有移動終端,沒有晶元和操作系統,就像在沙灘上建起來樓房一樣,別人一推你就倒。別看著表面輝煌,競爭起來沒有任何實力。

    我想說的是,不要再提什麼彎道超車、不要再提什麼產業賦能,不要再提什麼全民創業。

    任何強大的公司、任何強大的產品、任何強大的技術,靠的是有前瞻的多年積累、靠的是踏踏實實的一步一步。

    這不是喊幾句口號、講幾個大道理就能做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峰仔曰:

    文章中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這段話:

    『日本的特點,可以用兩個事物形容——菊與刀。既文藝唯美,卻又殘忍決斷。日本是個比較隱忍的國家,決策很慢,但注意細節和戰略,執行很堅決,而韓國在這次日本發動的封殺中,並沒有多少還手之力。』

    講穿了,就是『低調厚植實力,高調斬殺對手』,這有些像是台灣的地主階層,你不要看台灣地主一輩子不工作,不創業,只競選民代,廢得跟人渣一樣,但他們對於財富與剝削制度,可是非常低調,也因為這種低調務實、不工作愛剝削的家風,讓他們富到了世界第一。

    相對地,就是台灣有些年輕人沒事就炫富,年薪百萬就吹牛,股息小賺一些就炫耀,卻不知台灣地主都不講話,靠著跟全民剝削的土地制度就富到了世界第一,別說什麼,在地主中只算小咖的西門町店王,年收3.6億還不用繳稅,其它更大的地主就更不用說了。

    台灣地主就是低調剝削,然後錢轉國外銀行存,取得雙重國籍後,一有戰亂就移民。另一方面,地主階層在國內製造矛盾,轉移注意力,讓人民彼此仇視。

    其實這與日本的菊與刀是一模一樣的,差別在於,日本人的菊與刀是用來斬殺敵人,而台灣地主是用來斬殺自己人,他們對『敵人』的定義是不同的。

    於是你會發現,放眼全球的民主國家,沒有像台灣這麼剝削的了。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