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陶喜建設評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陶喜建設評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陶喜建設評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陶喜建設評價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萬的網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為了維繫令人滿意的感情關係,伴侶之間每出現一次負面交流,至少需要額外進行五次正面交流。瀕臨離婚的夫妻其正面與負面交流的比例大約是一比一。 陷入頻繁爭執的夫妻往往忽視了增加正面交流的重要性。或許他們下意識明白正面交流是維繫親密關係的關鍵,但卻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成功,或者根本沒有意願。另一種類似的情形...

  • 陶喜建設評價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16 07:15:00
    有 1,250 人按讚

    為了維繫令人滿意的感情關係,伴侶之間每出現一次負面交流,至少需要額外進行五次正面交流。瀕臨離婚的夫妻其正面與負面交流的比例大約是一比一。

    陷入頻繁爭執的夫妻往往忽視了增加正面交流的重要性。或許他們下意識明白正面交流是維繫親密關係的關鍵,但卻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成功,或者根本沒有意願。另一種類似的情形則是,當一對夫婦終於不再頻繁爭執,往往是因為漸行漸遠,再無任何交集。這種情況也需要增加彼此的正面交流,以強化連結。

    比起著眼於減少爭執,增加正面連結更為重要,因為一旦失去正面連結,彼此的精神層面將不再契合。在爭執中若要關心對方,你必須觸發對此人的正面連結感覺。

    取自《與焦慮和解2》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的直播,因為剛好場地改到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也適逢515臨床心理師節,所以請兩位心理師一起來談談臨床心理師的工作。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62894551580215/

    不過,關於原本預計好好討論的家庭衝突,就少了些時間講清楚。但習慣二元對立的小我,確實是家庭衝突的核心,這一點需要我們發展出高我來提升我們的覺察。

    還好,我們身邊不缺好書。為了延續昨天的主題,我選了這本書,特別摘出這段文章,幫助我們重新看到建設關係的關鍵。

    「比起著眼於減少爭執,增加正面連結更為重要,因為一旦失去正面連結,彼此的精神層面將不再契合。」

    連結需要透過高我,或者說,我們回到廖老師對孫女所表達的愛,我們也知道:一個人可以生氣,但也同時要懂得示愛。有愛有界限,關係才能久遠。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75205467118265/

    今天晚上9點半,我想辦這本書的贈書直播,繼續把昨天的主題,連同這本書的重點一起跟大家討論。祝願您,能連結內在渴望,擺脫無明衝突!

    *********************************

    解決感情中的自毀模式

    【文/ 愛麗絲.博耶斯】

    ……

    學術界對感情關係的研究遠多於對友情和其他人際關係的研究,因此這類書籍探討最多的也是感情關係。然而,你將會發現,這些原則也能合理地應用在其他人際關係上,諸如兄弟姊妹、朋友、父母、主管、工作夥伴與姻親之間。

    首先,從表面上看來,解決感情關係的自毀模式比起處理個人自毀行為更難,畢竟要同時處理雙方的習慣和情緒包袱。然而,這個說法並非百分之百正確。學界曾針對困擾夫婦的自毀模式進行廣泛研究,並有詳實記錄,解決辦法並沒有你預料中那麼複雜。以下就一起來看看簡單明瞭的策略,幫助你防止感情朝負面發展,或者逆轉正面臨問題的感情。

    ***

    當「減少爭執」對上「增加正面連結」

    夫婦若是常起爭執,往往會過度執著於減少爭吵,因而忽略增加正面連結的機會。研究顯示,有一個出奇簡單的公式可以預測一對夫婦會愈來愈快樂或不快樂:為了維繫令人滿意的感情關係,伴侶之間每出現一次負面交流,至少需要額外進行五次正面交流。瀕臨離婚的夫妻其正面與負面交流的比例大約是一比一。

    陷入頻繁爭執的夫妻往往忽視了增加正面交流的重要性。或許他們下意識明白正面交流是維繫親密關係的關鍵,但卻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成功,或者根本沒有意願。另一種類似的情形則是,當一對夫婦終於不再頻繁爭執,往往是因為漸行漸遠,再無任何交集。這種情況也需要增加彼此的正面交流,以強化連結。

    比起著眼於減少爭執,增加正面連結更為重要,因為一旦失去正面連結,彼此的精神層面將不再契合。在爭執中若要關心對方,你必須觸發對此人的正面連結感覺。然而,當你對伴侶的正面連結度很低,便無法對他/她產生熱情和愛。如果你只是乾等感情升溫,你們的關係會更為惡化。你不能空等,要去愛這種更愛對方的感覺。採取行動就對了。當你率先採取行動,你的想法和感情就會自然而然產生。

    感情經歷一段很長的時間,或者在漫長壓力下變得疏離,難免讓一對夫婦經歷負面低潮期,只要一個最小的行動,就能改變感情的軌跡,逐漸降溫的關係也會漸漸回溫。一旦彼此有了更多正面連結,你們將會發現爭吵的模式變得更健全了。以下就一起來看看這些轉折的流程表。
    首先是負面情況逐漸惡化的流程表:

    夫婦的正面連結很低。

    雙方不再感到熱情和愛。

    雙方壓抑熱情與愛的行為。

    兩人之間的正面連結弱化並惡化。

    爭執次數增加。

    處理爭執和再度締造連結的精神契合度很低。

    爭執的破壞力變得更大。

    接下來是正面情況逐漸增加的流程表:

    夫婦雙方正面互動,即使一開始很勉強。

    雙方開始感到更多愛意。

    即使發生爭執,感情依然升溫,雙方在破壞性行為出現後更努力修補關係。

    增加連結。

    當你們再也沒有正面互動的習慣,就算有意願,也很難想出具體辦法。從你對伴侶那少得可憐的善意來看,不管你想怎麼做都很難執行。為了讓你開始行動,不妨來看看一些非常簡單又迅速見效的例子。

    ***

    試試看:微行動計畫

    你將在本節看到增加正面連結的微行動巨幅清單。許多點子不需要半分鐘就能完成,小小投資卻有大大收益。現在就拿起你的螢光筆,一邊閱讀一邊標記令你感興趣的建議。我照例會提供大量選擇,以便你挑選最吸引你的策略。請將它當作每日必做的實驗,運用幾週時間,一天嘗試一種建議。不需要每個建議都做,但在這個實驗中,請考慮稍微走出你的舒適圈。當你願意為了伴侶跨出舒適圈,將有助於營造親密感情和信任。當你覺得某個建議不吸引你,或者不適合目前的環境,請記住它的原則,根據你的情況和喜好去修改。

    注意:有些建議或許看起來很老套!記得前面曾提到,看似簡單的主意多麼容易被忽略。複雜而細微的行動不一定會比簡單的行動更有效。我在前文說過,你可以完全照建議去做,也可以拿它當跳板,修改成你自己的版本。

    一、 用深情的暱稱稱呼伴侶。試試看以前沒有用過的稱呼,或是重新啟用幾乎就要遺忘的舊暱稱,再造愛的旋風。

    二、 試著走一趟記憶的時光旅行,向對方傾訴最近共同擁有的一段美好回憶。例如:「我真的很喜歡上星期一起在車裡唱歌。」品味正面情感是增進幸福的有效策略,尤其是當你每天固定沉浸在溫柔和善的心情時。

    三、 對伴侶的某位朋友發表正面評價,不需要過度誇張。舉例說明,你可以這樣說:「你和某某朋友好一陣子沒見面時,他/她真的很用心,會主動連絡你。」為什麼這個建議有效?因為它傳達三種含意:
    1. 我了解你的生活。
    2. 我明白你和此人交朋友有什麼收穫。
    3. 我不認為你這輩子的判斷/選擇都是傻的。

    四、 伴侶正因某事而感到壓力沉重,請給他/她充滿愛意的評價,以示支持。這將有助於培養同理心。

    五、 對伴侶說個小笑話,表現出你很樂於說笑話的樣子。陶醉在說笑話的氛圍與對方的反應中。要看懂一個笑話,還要說得好,必須有幽默感和理解力,這對腦袋是個小小的挑戰,但它會幫助你減輕壓力,打造雙贏的局面。要是自己想不出笑話,可以上谷歌搜尋。

    六、 對伴侶從事的工作表示欣賞。當伴侶的工作為雙方帶來益處,而且你很少主動表示感謝,這時請對他/她說聲謝謝。

    七、 為伴侶按摩肩膀三十秒。這個建議與新生兒依偎在母親赤裸的胸前有異曲同工之妙。身體接觸尤其是肌膚相親時,可以分泌一種名為催產素的荷爾蒙,增進彼此的連結。

    八、 當伴侶出現自我懷疑,對他/她個性當中的某個層面表達讚許。

    九、 告訴伴侶,你上回多麼慶幸自己採納了他/她的建議。這是一種容許相互影響的原理(本章後續將詳加探討)。

    十、 擁抱伴侶六秒鐘。這會分泌催產素和血清素(自然、舒適,有助連結的化學物質)。專心享受擁抱的感覺。

    十一、 當你忙了一整天,和伴侶碰面,第一句話首先報喜。舉例說明:「我今天和某人開會非常順利,比預料的還要好。」研究顯示,分享正面消息與經驗對說者和聽者都有益處,也會強化雙方之間的關係。

    十二、 抽空以眼神進行愛的交流,並對彼此微笑。

    十三、 對伴侶傾訴你喜歡他/她對你表達愛意的某種方式。(注意:不要搞得像是提出要求或者暗藏抱怨,要說的是伴侶已經做過的行為。)比如說:我好愛你稱讚我很會唱歌。我好愛你喊我XXX(對方對你的深情暱稱)。我好愛你抱住我並親我。

    十四、 一邊深情地望著伴侶,一邊對他/她唱歌。挑一首具有浪漫含意的歌,比方說歌詞訴說著「有你愛我多麼甜蜜」。

    十五、 對伴侶傾訴你多麼期待即將一起進行的計畫。舉例說明:「我很期待週五晚上一起窩在沙發上。」這是微行動第二條曾提及的心靈時光旅行的變化版。第二條的版本是回憶以前的正面經歷,這個版本則是期待即將到來的活動。

    十六、 對伴侶遺傳自父母的個性或習慣給予正面評價。好比:「我好愛你的某某特質,看得出來遺傳自你媽。」或是「我好愛你的某某特質,看得出來你是從小在家中培養出來的。」如果伴侶的家庭狀況不適合提到父母,可以用他/她生命中的良師益友代替。

    十七、 訴說伴侶對你的正面影響,可以是他/她帶你入門的一項興趣或嗜好,或是你的觀念因伴侶而轉變。(這一點也會在後面詳述。)

    十八、 告訴伴侶你明知沒有必要,仍對某事感到尷尬。理論基礎:分享柔性情感和脆弱的一面,讓伴侶有機會在心情上與你親近。

    十九、 增加口語以外的正面情感表達。舉例來說,給伴侶一個特別燦爛的笑容,以回應對方貼心或可愛的舉動。用你的肢體語言展現正面情感,可能會強化你對這份情感的體驗,這個策略對施者和受者都有益處。

    二十、 當你們討論你反覆遇到的緊張或爭執局面時,對伴侶的某個想法表示認可,要針對你平常不會認可的點。好比:「你說得對,我把事情寫下來比較不會忘記,這是個好點子。」

    二十一、對伴侶目前的順境表示支持。比如說:「很高興你的部落格經營得不錯,你這麼成功讓我感到很快樂,你的辛勤努力值得獲取這一切。」如果你的人際關係緊張,這個小祕訣特別重要。在別人順利時表達支持,一般稱為「獲益型支持」(capitalization support),有焦慮傾向的人往往無法做到。

    個人專屬方案:如果你不想那麼死板,想走自動自發路線,可以在一張紙或卡片上寫一項建議,再將所有寫好的建議擺進大碗裡,每天抽一次。如果伴侶願意一起嘗試,可以採取「雙人」模式,每天各自抽一個建議。在你們尚未進行當天的實驗前,不要告訴對方自己抽到哪一項(比方說,可以等到隔天再揭曉)。我已做好一整組二十一項微行動的樣本,想要進行實驗的人可以輕輕鬆鬆列印並裁剪,請進入這個網頁下載:healthymindtoolkit.com/resources。

    .

    以上文字取自
    與焦慮和解2: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6265

    高寶書版
    https://www.facebook.com/gobooks3/

    .

    5/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4369237288959/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陶喜建設評價 在 婷婷看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11-07 20:57:51
    有 234 人按讚

    【“走,回中國!” 中國正經歷民族史上罕見的人才歸國潮】

    這是一個民族史上罕見的人才回流潮: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正形成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截至2016年底,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留學人員回國,較2012年增長15.96萬人,增幅達58.48%。

    “大磁場”的引力

    “我想回中國”,不做巨變的旁觀者,要做巨變的創造者

      “你想回中國?”

      “對,這個機會很有吸引力。”

      “你這個方向系里缺人,終身教職何其寶貴,有人夢寐以求卻沒有拿到。”

      “謝謝您的好意。我去意已定。”

      美國東部時間2017年1月26日,已獲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終身教職的副教授鄧巍巍向系主任請辭回國。

      4月27日下午。在美國講臺上完最后一堂課后,鄧巍巍拍拍手上的粉筆灰,與學生作別。此時,他在美國居住15年,任教已整整7年。

      是留還是走?鄧巍巍不是沒有糾結過、徘徊過。“你從哪里來?”在美國的那些年,這個眾所周知的終極問題時常拷問著他的內心。

      2016年9月15日,中國“天宮二號”成功發射。曾經的大學同學坐在發射指揮大廳里參與發射,而身在美國的鄧巍巍只能靠刷朋友圈,來了解發射的情況。

      那是一種游離于家門外的感覺,這感覺撞擊著他的心,也讓他找到了那個終極問題的答案。

      飛速發展的祖國,有著強大的磁力,吸引著他踏上歸國的路。

      “梁園雖好,非久戀之鄉!”早于鄧巍巍5年回國的袁軍華喜歡用錢學森的這句話詮釋他的離開。

      “我怕再不回來就晚了!我不想當祖國發展的看客!”

      2012年,袁軍華受召于“千人計劃”青年項目,結束哈佛大學的博士后工作,回到位于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兩年后,他的夫人,同樣就讀于加州理工學院的張榕京回國。

      ……

      歸去來兮,許多人遵從的是內心的呼喚。

      “希望廣大海外學子秉持崇高理想,在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斗中實現自身價值,努力書寫無愧于時代的華彩篇章。”

      2014年初,一封習近平總書記給全體留德學子的回信從中南海傳遍全球:“走,回中國!”一時間,歸國成潮。

      國際大咖回來了——

      2017年,蜚聲中外的“大師”、世界著名計算機學家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長期從事計算機科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研究,是迄今為止世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圖靈獎”得主中唯一一位亞裔專家。

      實際上,姚期智早已“歸心似箭”——十余年前,他辭去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職。在清華,他先后創辦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交叉信息研究院和量子信息中心,親自授課,指導學生論文,其計算機科學實驗班被外界稱為“姚班”。十余年間,一批批拔尖創新人才從這里邁向世界學術舞臺。因為“分量重”,姚期智回國被視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回歸中國的“風向標”。

      領軍人物回來了——

      國際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單分子酶學的奠基人謝曉亮、高能物理王貽芳、人工智能甘中學、新藥創制丁列明……他們的回歸使中國在各自領域的科研水平在世界上提高了10年到15年。

     夫妻雙雙把家還——

      從加拿大歸來的一對夫妻何理、盧宏瑋,丈夫入選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妻子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回到祖國我們現在已經參與到國家級重大工程建設中,覺得特別有成就感,這在國外是很難想象到的。”盧宏瑋說。

      同門團隊把業創——

      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率高徒陳宇翱、陸朝陽先后回國,三人三奪世界量子電子學和量子光學領域最高榮譽——菲涅爾獎。他們在回國后組建了一支中國物理界的“夢之隊”。

      潘建偉主持研制的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圓滿完成了包括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在內的三大既定科學目標……英國《自然》雜志評價: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不到十年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勁旅。

    “80、90后”登場了——

      《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雜志評選的2015年度全球杰出青年創新人物(TR35),中國“80后”青年科學家戈鈞躋身其中。

      從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后一畢業,戈鈞即選擇回到他的母校清華大學,回來時,帶著懷孕的妻子。“中美之間的科研條件在迅速縮小差距。”戈鈞說。

      從第十二批“千人計劃”青年項目開始,而1980至1984年齡段成為絕對主力,“90后”首次闖入“青千”榜單。

      潮涌東方,勢不可擋。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迎來了史上規模最大、領域最多、范圍最廣的留學潮和歸國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歐美同學會會長陳竺說。

      中國留學人才的加速回流形成態勢成為“現象級”:1978年,歸國人員僅以數百人計;2009年回國人員數量首次突破10萬人,2012年27萬人,2016年突破40萬人……

      人員結構從“高精尖”向多層次擴展。從業領域從科研向創業、公共服務等多元化擴展,堪稱全方位“登陸”。“尤其是最近5年呈現規模化、常態化,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形成‘不落潮’。”中央組織部人才工作局局長孫學玉說。

    “大磁場”的魔力

    歸國人才找到了創新創業的大舞臺,“迎來了黃金時間”

      2009年,不平常的一年。

      那時,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的燕紹九博士正在美國懷俄明大學做訪問學者。“只有身臨其境才真切體會到,對美國而言,肇始于華爾街的那場金融危機比當年的14級颶風‘比爾’更恐怖。”

      危機的寒風迅速吹到科研領域,經費投入青黃不接。“很多研究中斷了。項目批不下來,研究生縮招。”燕紹九回憶說。

      此時的中國,一個傾全國之力的引才聚才計劃正在醞釀。2008年的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關于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主要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

      孫學玉表示,海歸主要是被“吸”回來的。

      這是一個充滿魔力的“大磁場”。

      在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指導下,中央組織部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等部門組成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小組。各地各部門建立引才工作小組或辦事機構。

      人才項目推動引才聚才。繼中央啟動國家“千人計劃”后,各省區市、高校、大型企業及社會組織的“海外引才計劃”全速推進。北京的“海聚工程”、江蘇的“雙創計劃”、陜西的“百人計劃”、廣東的“珠江人才計劃”、深圳的“孔雀計劃”……多地把引才辦事處設在了國外,有的甚至把引才聯絡辦公室開設到了美國知識密集度最高的硅谷。

      10天,輾轉3國5個城市、參加24場公務活動和人才座談會;拜訪3名諾獎級、院士級戰略科學家以及10余個海外產業領軍人才團隊……這是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的武漢市委組織部長楊漢軍生前的“招才”時間表。“引進一名高端人才,就能集聚一個創新團隊,甚至帶動一個創新產業。”這是楊漢軍生前心中的急迫……

      現年60歲的崔平曾是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的所長,但是在同事們眼中,她更像是一名“知心大姐和大管家”。

      2013年12月11日,美國硅谷。寧波材料所的兩場招聘會分外熱鬧,每場近百名海外高層次人才慕名而來。

      與7年前相比,崔平的感受是“冰火兩重天”。第一次赴美國招才,她拉著幾十公斤重的宣傳冊,穿梭在不同的會場,問津者寥寥。

      崔平率領招聘團隊四面出擊,開展全球“相馬”大行動。連美國硅谷都設立了人才聯絡處。如今,寧波材料所云集了800余名科研人員,其中院士1位,海外高層次人才200余位。寧波材料所平地起高樓,站在了科研的領先位置。

      為促進歸國科學家安心工作,中央和地方不斷完善政策。為海外高層次人才落戶、入出境、稅收、醫療待遇、社會保險、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項目申請、經費補助等提供政策支持。

      這是中國“大磁場”的魔力,歸國人才在這里找到了創新的大舞臺——

    哈佛“八博士”共聚合肥科學島建起世界上最先進的強磁場實驗裝置的故事,是近年來“歸國圈里”的美談。

      “強磁場有強魔力。”“越比較越自信。”率先回國的“頭雁”、強磁場中心副主任王俊峰說的感言,道出了這8位博士的共同心聲。國內的科研條件今非昔比,在這里可以擁有“獨立實驗室”,而在美國是很難實現的。

      他們看到,位于貴州山區的“中國天眼”、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陽”、廣東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北京懷柔的“北京光源”……一個個大科學工程或相繼完工,或即將上馬。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57萬億元,比2012年提高52.5%,年均增長11.1%,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調查中有81%的留學歸國人員認為,國內創業機會比國外“要更好,甚至好得多”。

      這就是中國“大磁場”的魔力,歸國人才在這里找到了創業的大天地——

      龐大的市場,為歸國人才創業提供廣闊的舞臺;升級的需求,讓歸國人才所掌握的高技術得以施展。他們創辦的環保、新能源、生物、金融等領域公司,如雨后春筍在中國大地上快速萌生、成長。

      “二維碼居然已經取代了大媽的零錢筐。”讓全球頂尖的人工智能專家、美國普渡大學計算機系終身教授漆遠沒有想到的是,一次回國的經歷,讓他對中國創新刮目相看。

      “萬萬沒想到,中國市場的魔力如此強大。”漆遠告訴記者,他回國后加入的螞蟻金服團隊已經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普惠金融服務,公司形成了獨特的“硅谷幫”現象。

      中科合成油公司總經理、首席科學家李永旺這樣感嘆:“我要是留在國外的話,一輩子只能給國外的‘大牛’打下手、當跟班。”如今,中科合成油與神華集團合作在寧煤投產成功煤制油項目,已占據世界全面領先優勢。

    七月的黃淮平原,太陽頂著天高。連續襲來的熱浪,焦烤著中科院“百人計劃”專家吳麗芳和她“80后”“90后”的學生們。

      為了搶建一個移動羊棚進行農牧耦合改土技術試驗,他們的衣服濕了干,干了又濕。“我們有3個核心試驗示范區,在懷遠、渦陽、太和縣,走一遍得三四天。我是基本上兩周去一次,車上放個袋子,里面放著球鞋、膠鞋、草帽。”吳麗芳說,現在化肥能撒,農機能開,有時在農村一待就是幾個月。

      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袁隆平帶領團隊攻關“雜交水稻”技術,幫助解決中國人吃飽飯的問題。如今,從新加坡歸來的吳麗芳,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作為中科院“第二糧倉科技工程”總協調人,求解“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的“糧食安全方程式”。

      小麥赤霉病,多見于黃淮海平原,被稱為“小麥癌癥”。吳麗芳從新加坡回國后,與它對陣了三年。團隊通過交叉學科研制出一種隱性納米防護膜,噴一次,就像是給小麥涂一層防曬霜,赤霉病的發病率可降低50%至70%。項目目前已進入產業化商談階段,計劃明年上市。

      談起歸國的感受,吳麗芳說:“中國這個‘大磁場’的設置是為科學家的未來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我們因此迎來了科研的黃金時間,想干啥就能干成啥。”

    “大磁場”的活力

    做偉大復興“生力軍”,助力祖國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

      穿越歷史的星空,總會發現那相似的足跡——

      一部百年中國留學史,就是一部推動中國近現代化的變革史。

      150年前,容閎、詹天佑、茅以升等中國早期留學生,成為推動中國近代化的先驅;

      60多年前,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鄧稼先等留學歸來,成為建設新中國的棟梁……

      時至今日,中國留學生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經過多元文化的熏陶、全球化視野的歷練,有著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業意愿,是全新的國際化人才群體。

      他們將帶給我們怎樣的世界?

      “海歸科學家作為知識技術轉移的人才力量,正逐漸成為中國學術發展與科技創新的生力軍、高新技術應用的推動者、推動中國創業發展的領跑者。”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有關負責人指出。

      ——促進基礎科研水平大幅提升。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80%以上的兩院院士,都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千人計劃”分13批引進7000余人,絕大多數來自美歐等科教發達國家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和跨國企業,包括6名諾貝爾獎得主、80余名美歐等發達國家科學院、工程院等院士。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施一公等海外回國人才帶領下,自2009年以來,已在《自然》《科學》等世界頂級期刊上發文70多篇,國際影響力迅速提升。

      8年前的一天,潘建偉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參觀完“復興之路”主題展后,給大洋彼岸的學生們分別發去短信:“希望努力學習,早日歸來,為民族復興作出貢獻!”

      這條信息,他的學生,“80后”的青年科學家陸朝陽在手機里存儲至今。陸朝陽與老師潘建偉有一個“心靈契約”:老師推薦他去英國劍橋大學學習量子技術,他承諾學成回國效力,把最新理論和方法帶回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潘建偉分赴海外學習的弟子,以極高的“歸巢率”陸續回國。正是這樣一支隊伍的歸巢,使得中國近年來量子科研異軍突起,連續在量子理論、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研究領域涌現世界級成果,在量子革命的發展史上,標注下新的印記。

     ——助推科技創新創業大潮。

      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后創建了大批高新技術企業,促進形成創業文化,為中國經濟帶來新的活力。

      如李彥宏創立百度公司等,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創辦的企業已有73家掛牌上市。“千人計劃”專家、浙江貝達藥業公司董事長丁列明,成功研發出世界第三個、中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凱美納”;同為“千人計劃”專家的信達生物制藥(蘇州)有限公司董事長俞德超,回國后帶領團隊開發上市了我國第一個具有全球知識產權的生物創新藥“康柏西普”,是我國近10年批準上市的第一個大分子藥物。

    “十二五”以來,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0.9%升至2016年的56.2%,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發明專利申請受理躍居世界首位并保持領先地位,其中海外留學人才做出積極貢獻。目前,全國共有留學人員創業園300多個,入園企業2.4萬家,2015年技工貿總收入超過2800億元。

      ——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2017年5月,我國南海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首次試采成功,將對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產生重要影響,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盧海龍擔任試采工程首席科學家。載人航天、“天河”高性能計算機、北斗衛星導航、“蛟龍”系列深海潛水器等戰略高技術突破背后,留學人才身影頻現。

      2017年9月25日,中國“天眼”落成啟用一周年。而在10天前,最懂“天眼”的南仁東,卻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對于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他一直在跟自己較勁。24年,8000多個日夜,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心無旁騖。這位清華大學無線電系高材生,放棄日本國立天文臺客座教授職位,將生命燃燒在崇山峻嶺間的中國“天眼”,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的高度……

      ——促進國際交流和對外開放。

      一些專家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在全球治理中提出“中國方案”,推動重要國際性學術會議在中國召開,提高了我國在相關領域學科的國際地位。隨著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回國,人才集聚效應日益凸顯,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撬動人才體制機制改革。

      “千人計劃”的實施,推動各單位在人才和科研機制上大膽突破、先行先試、新人新策、特事特辦,實現“出人才、出成果、出機制”。許多專家帶回先進科研管理理念和經驗做法,對國內人才體制機制創新產生積極影響。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實行“科學家為主”的管理機制,較短時間內實現科研成果和人才培養雙豐收,成為國內科研機構改革的“試驗田”。

      “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形成了重視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圍,形成了從政策到落地的系列人才保障。”歐美同學會黨組書記、秘書長王丕君說,抓住祖國發展的難得戰略機遇期,當代留學人員不斷書寫復興路上的精彩篇章。

    “大磁場”的偉力

    從“索我理想之中華”到“興我理想之中華”,把“我的夢”融入“中國夢”

      2017年9月12日,G81次,一趟開往中原的“人才列車”,滿載著海歸學子。這一天,歐美同學會在鄭州召開年會,海歸大軍吹響集結號。

      美、德、英、法……他們的足跡遍布世界每一個角落;學術前輩、先進青年,他們帶回來最先進的知識、最前沿的理念。

      “讓我再講幾句好不好?”“請再給我五分鐘,五分鐘就行。”……他們爭先恐后地發言,傳遞著綠葉對根的情意。

      104年前,顧維鈞等人發起歐美同學會,希冀用國外先進的科學文化和進步理念,為國家強盛貢獻力量。可在積貧積弱的年代,多少人報國無門,抱憾終身。

      今天,歐美同學會的命運發生了驚人的逆轉。歸國對于留學生們而言,不再是“毅然決然”的抉擇,而是擁抱希望的“欣欣然”。他們成了中國創新創業的領跑者和生力軍。

      百年潮,中國夢。

      歷史的大潮逐夢浪高。

      “從上世紀美國、日本、韓國3個國家的成功趕超看,實行人才優先戰略,是其成功的秘密武器。”孫學玉表示,誰搶占了人才培養、吸引和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贏得了未來。

      西方媒體評價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如此重視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國。中國將其視為令其站在科技前沿、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到新水平的關鍵捷徑。

      “科技強、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這些強盛的起點在于人才。”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說,面對“兩個‘一百年’”的目標,我們對人才的渴求超乎尋常,我們需要做得更多。

      在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看來,人才需要“掐尖”。

      作為上世紀80年代的公派留學生,1987年底,白春禮結束在美國的留學返回中國。“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他說。

      白春禮把當時國際最先進的納米技術研究帶到了國內。29年后,已經成為中科院院長的他,又把王中林——國際上研究納米最優秀的科學家之一,引回國內。

      王中林是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他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納米發電機,又因在納米技術領域的基礎貢獻,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這是中國緊缺的拔尖人才。對比美國20多人的實驗室,中科院為他提供了200人的團隊,相同的文化背景、良好的合作氛圍——王中林舍不下如此優厚的科研條件。“回國吧”,2016年,王中林做出了決定。

    “人才計劃不是拔苗助長,也不能‘請來女婿氣走兒子’。”在白春禮看來,用好現有人才、引進急需人才、穩定關鍵人才、培養未來人才,是引才聚才的理想路徑和良性循環。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越來越重視柔性引才。尊重人才流動規律,但求所用,不求所有。回來,我們歡迎;再走出去,再回來,我們還歡迎。”孫學玉說。

      不拒眾流,海納百川。引才、育才和推送人才并重,中國不斷為全球人才競相在華創新創業提供沃土。

      中國仍處于引才“黃金機遇期”,正在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

      2017年的一個夏日,太湖邊的演播廳內座無虛席。一場由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聯誼會主辦的海外歸國留學人員主題音樂會在這里舉行。

      著名海歸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演奏的《梁祝》、吉林大學黃大年先進事跡報告團的散文朗誦、演奏家鄧建棟領奏的二胡曲……

      “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一首《東方之珠》,也是一部“赤子曲”,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字眼無不叩響在人們心間。

      百年前,也是透過這水與天的相連,求學海外的學子們從海上歸來,共同凝聚起全民族千千萬的智慧和力量,去戰勝千難萬險。大海,隔不斷一位位游子思念祖國的赤誠之情;海浪,寄托著一代代海歸始終不渝的強國之夢。

      “不論樹的影子有多長,根永遠扎在土里。”習近平總書記用的比喻,形象而又深情。

      有一種海魚名鮭,不管游到何處,成熟后都會踏上逆水返鄉的旅程,只為心中唯一的夢想——回到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中國夢激蕩最大“海歸潮”。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